逸夫中學
A. 廈門市逸夫中學創始人是誰
邵逸夫
邵逸夫,祖籍寧波,生於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原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創辦人之一。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人稱「六叔」。邵逸夫受教於美國,19歲中學畢業後隨兄長邵仁枚到新加坡開拓電影市場。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12月6日,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正式啟用,邵氏公司在香港拍攝了大量電影,曾掀起香港黃梅戲電影、武俠電影兩大製作高潮。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猛的電視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製作,1985年賣出全部院線,1987年宣布停止生產電影。從投產至暫停,邵氏公司生產電影超過1000部。
近20年來,為給香港和內地建設教育、醫療設施,邵逸夫捐資超過10億港元,使內地和香港多間高等院校、醫院都得到了邵逸夫幫助。
1974年,由於邵逸夫貢獻突出,獲得英女王頒發的CBE勛銜。1977年,再獲英女王賜予爵士頭銜。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三藩市將每年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1998年,邵逸夫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GBM勛銜。
2002年,邵逸夫創立「邵逸夫獎」,第1屆於2004年頒發。獎項模仿諾貝爾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3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授予100萬美元獎金。第一屆數學獎得主是陳省身;天文學獎為詹姆斯·菲比利斯;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為斯坦利·科亨、赫伯特·鮑耶爾、簡悅威和理查德·多爾。
邵逸夫的發妻為黃美珍,1937年結婚,育有兩子兩女。黃美珍於1987年在美國病逝,享年85歲。1997年,邵逸夫與方逸華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注冊再婚。
B. 天水市逸夫中學正校長是誰
天水市逸夫實驗中來學是自1994年8 月創建的一所隸屬於天水市教育局的全日制初級中學,現有31個教學班級,2000多名學生和117名教職工。 建校伊始,學校制定了「以人為本,依法治校,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特色強校」的治校方略,以「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為辦學宗旨,以創建「教育思想及管理水平一流,辦學條件一流,師資隊伍一流,教育教學質量一流」
C. 逸夫學校是民辦還是公辦校
廈門市逸夫中學坐落於廈門市東南部風光宜人的石鼓山下,是廈門市政府於1993年開辦的一所公辦初中校。學校原名為"廈門市洪文學校",翌年接受香港愛國人士邵逸夫先生的捐款並更名為"廈門市逸夫中學"。
D. 上海逸夫中學是普通高中嗎
上海逸夫中學位於靜安區巨鹿路700號,隸屬靜安區,它是一所綜合高中(高中+職校),算靜安區的普通高中,分數線略高於上戲附中。
E. 上海市逸夫中學(今復旦視覺藝術附中)
聽說這倆年抓的比較緊,2010考進本科50%
F. 逸夫中學初一一年大約多少學費
萬欣宇考多少分 102 115 把牆子小學丁子怡錄取了么 7考場17號張嘉明多少分數 初一一考場都誰錄取了?
G. 廈門逸夫中學好嗎
1、逸夫的孩抄子是全市最有禮貌的.而且逸夫中學的孩子們並不差,只是大多是外口的而已.逸夫中學是公辦的,只是一傳十十傳百就都說逸夫是民辦的了.其實逸夫還是不錯的.剛進來的時候,我也像你一樣認為,甚至有了不想讀書的念頭,但是在這里呆了三年,我開始不斷地更新並改變自己的想法,我覺得逸夫中學的教師們都很有水準,而且非常的用心地教.因此,請改變你們的想法吧,逸夫中學上一中雙十的孩子也不少的呀!2、學校佔地面積46.5畝,校舍已有建築面積17400平方米,各種專用教室、實驗室達22間,普通教室50間。學校運動區佔地面積15701.4平方米,建有300米環形塑膠跑道田徑運動場及配套的競賽設施,4個籃球場,2個排球場。學校圖書館藏書總數7萬余冊,生均圖書41冊。校園計算機網路,有學生專用計算機教室2間,多媒體教學設備45套。理化生實驗室按3:3:2配置,其它功能教室齊全。
H. 廈門市逸夫中學好還是金尚中學好
其實初中我覺得沒什麼差別 要說實話 這兩間都不算好逸夫中學我是到了最近才知道 啊 原來在我家後面不過逸夫的校風不是太好叭 金尚不清楚估計也應該差不多
I. 黑河逸夫中學
原名是逸夫中學
現在叫第四中學
初中 大概有1800人
無宿舍 沒住校生
J. 逸夫中學的現任校長是誰
校長、黨委書記:
馮李平:男,生於1957年12月。漢族,大學本科畢業,中共黨員,中學研究員級教師。現任萬州二中校長、黨委書記,歷任中共萬州區第二屆、第三屆委員會委員、萬州區科協副主席、萬州區僑聯教育系統分會主席,是中共重慶市第二屆、第三屆代表。1974年7月參加工作,任教生物學科,曾擔任萬州中學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等職。2002年8月調入萬州二中任職至今。
馮李平同志從事學校管理工作13年,始終保持低調務實求效果的工作作風,團結同志,勤於奉獻,精於管理,尊重教師勞動,重視學生發展,推行民主管理,堅持依法治校。期間,所在學校獲得國家級、省級多項集體榮譽。個人在萬州區乃至重慶市普教界享有較高知名度,曾於1991年被評為四川省首批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994年被原萬縣市委組織部推薦為四川省跨世紀青年科技人才,1999年受到原萬州移民開發區組織部嘉獎,2000年被評為重慶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同年參加教育部組織的全國高中骨幹校長研修班培訓學習。2004年被評為重慶市中小學骨幹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