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目的案例
家長和老師有效溝通的案例分析 小偉 (化名)是名小學四年級的男生。他很愛運動,並且活潑可愛,但在他媽媽眼中,小偉卻是一個不敢和人交往的孩子。在上課時,小偉經常有意無意地搗亂,並對所有教過他的老師都表現出了一種難以理解的仇恨,他說自己尤其厭惡現在的語文老師的教育方法,這也是他經常在語文課上故意搗亂的原因。但在得知這一情況後,小偉的父母卻並沒有將他的思想情況與老師溝通,結果反讓老師對小偉的異常表現更加反感。 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專家與小偉溝通後,發現他是一個內心非常成熟、很有主見的孩子。在小偉的內心,他非常希望能通過校外的自主學習使自己的語文成績有顯著提高,好讓老師對他另眼相看。 心理專家指出: 當孩子在學校因老師的管教而受到打擊,表現出焦躁、憤恨的情緒時,家長不應急躁,既不能不問緣由對孩子橫加斥責,也不能跟著孩子一起在背後數落老師的錯誤,這樣都會使孩子在心裡更加增長對老師的仇恨。家長應及時和老師溝通了解情況,在共同理解的前提下幫助孩子找回自信,也可以為他找一些鍛煉的機會,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得到拓展。 家訪 老師與家長零距離接觸 學校和家庭的有效結合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而每個學生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的環境、家長的素質、教育方法都將對孩子思想道德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學校有責任發揮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把先進的教育思想,科學的教育方法傳授給家長,使學生在家中受到良好的啟發和科學的指導。基於這種考慮,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應運而生,近來,久違的「家訪」也在我市的中小學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市教育局從5月開始啟動的「萬名教師家訪活動」受到了老師、家長和學生的認可,這種零距離的溝通方式使家、校教育形成了合力。石老師針對這個學生進行了第四次家訪,被家訪的學生是個性格比較內向的女孩子,剛升初中時,母親解女士經常對孩子進行抱怨或責備,「供你吃供你穿,就不能得一個好成績給我看嗎?」、「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怎麼總讓我失望呢?」像這樣的話總是掛在她的嘴上。孩子壓力很大,學習也放不開。通過家訪,石老師發現了孩子思想壓力的真正源頭,於是她耐心地告訴解女士,她的這種教育方式不正確,過多的責怪會給孩子更大的心理壓力,對學習反而不利。適當的鼓勵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解女士茅塞頓開,接受了石老師的建議,開始調整自身的教育方式。一次數學考試中,女兒考的不理想,看著孩子膽怯的目光,解女士沒有像平時一樣抱怨責怪,而是耐心地告訴女兒:一次考試失敗並不代表什麼,只要努力學,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媽媽平時關心不夠,也有責任,不怪你。平時內向倔強的孩子聽到母親的一席話後「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從那以後母女倆關系更加融洽,短短數月的時間,女孩成績也快速地升了上來。家訪中,石老師告訴女孩的父母:孩子在暑假的正常學習安排不要過於緊張,孩子的學習已經步入正軌,適當的放鬆和社會實踐也是必要的。對此,兩位家長不住地點頭。談到家訪,其父親孫先生表示,平日雖然擔心孩子學校的各種情況,但也不好總到學校找老師詢問,家訪這種溝通方式,更能讓家長深入了解孩子,從而達到更好教育目的,自己的孩子就是直接的受益者。 家長曹兆啟是市健康小學二年一班學生曹某的爺爺,這個孩子一直跟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班主任李紅把這家作為重點家訪對象之一。談到李老師到家裡第一次家訪的情景,曹爺爺說:「從未想到老師會來到我家進行家訪。通過家訪,老師對孩子家中的表現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家長也從老師的口中知道孩子在學校的樣子,這樣老師和家長更容易在教育上達成共識,更有助於這個家庭特殊的孩子的健康成長。」健康小學四年一班的學生劉子健的媽媽楊女士是個典型的「嚴母」,平日,無論孩子做什麼,她都以「挖苦」「打擊」為主導的教育方式。「你什麼也不行」、「沒有任何優點」是她的口頭禪,連班主任姚遠志老師通知要做家訪時,她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一定犯錯了。」孩子委屈的告訴她,自己是作為班級的特長生被家訪時,楊女士還不屑地說:「聲樂、鋼琴都水平一般,這算什麼特長生。」當姚老師真正到家裡家訪時,告訴她劉子健是班級的文藝骨幹,性格開朗,很有組織能力的時候,楊女士困惑了,「他真的很優秀,我怎麼平時不覺得呢?」姚老師經過與她溝通交流,終於讓楊女士「開竅」了。楊女士告訴記者,正在努力改變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樣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孩子可開心了,也越來越愛和自己溝通了,感到很開心。「我平日不習慣到學校找老師,是家訪讓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楊女士由衷的表示。 在沒有成為教師之前, 我認為一名好教師就是教學能手, 就能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學生, 但自從真正成為一名教師以後,我漸漸明白一名好教師不僅僅是教學能手, 還應當認識到與家長之間溝通的重要性,藝術地處理與家長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已經成為現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份。但是, 現在不少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之間都有一條還有待跨越的溝壑, 教師在教育學生時遇到難題, 還是習慣性地把一切過錯都推到家長身上,教師請家長到校不是交流、溝通, 而是「告狀」、甚至訓斥, 家長對孩子的老師多多少少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懼意」,甚至是「敵意」,因此進而生出抵觸情緒的也有很多。 那麼, 教師應如何消除家長的「懼意」 、與家長之間如何進行溝通呢? 首先, 作為老師應當放下「架子」, 有的老師可能要問, 老師有「架子」嗎? 有的, 以我所見, 當我們面對學生家長時,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端起自已的「架子」,把家長也當成了學生, 這時家長也彷彿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學生時代, 對老師也誠惶誠恐起來,為了孩子也只好「委曲求全」了。其實有很多學生家長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 有的甚至是碩士、博士,但是他們在自己孩子的老師面前,有時侯完全就像一位小學生面對自己的老師。 記得有一位學生家長, 在本單位是一位「叱吒風雲」的領導,但當他面對孩子的老師, 被問及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時,他竟毫不猶豫地說「一切都聽老師的」。當我與他開誠布公的談起他孩子的教育問題並徵求他的意見時,他竟然感動不已。後來他才坦然的告訴:自從孩子上學,由於孩子的成績不好,自己從來就沒少受過孩子老師的訓斥,他說自己今生最懼怕的就是自己孩子的老師。我覺得這位家長的話可能對老師有一點誤解,也肯定是出於一種無奈,但是他的話在現實生活中卻非常具有代表性。這就說明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改正,那就是我們老師應當要放下「架子」,面對家長,我們應當少一些責備,多一些溝通, 少一些吩咐,多一些建議。應當把學生家長當成朋友,諍友,和他們共同探討對其孩子的教育,不能認為「我是老師,你就應該聽我的。」 其次,作為家長,也應該拿出與老師溝通的誠意。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屬於「抱大的一代」,有許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投入的精力不夠,在教育上總是一味的「遷就」孩子, 認為只要給孩子穿好,吃好就行,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特別是對孩子獨立性與良好習慣的培養方面更是如此。面對老師, 他們可能也認為老師說的不無道理,但就是不願「委屈」一下自己的孩子,對於與老師之間的溝通總是虛與應付, 完全沒有一點誠意,直到老師對其孩子喪失信心。另外,家長與老師由於教育方式、方法的分歧缺少一個和諧的
Ⅱ 消防家訪都問什麼問題。大概舉幾個例子,謝謝
1.安全用電和安全用火問題;
2.滅火器的使用情況,是否「四懂四會」;
3.安全疏散問題,是否會自救逃生;
4.是否關注消防知識宣傳或者相關教育。
Ⅲ 溝通的例子
小偉 (化名)是名小學四年級的男生。他很愛運動,並且活潑可愛,但在他媽媽眼中,小偉卻是一個不敢和人交往的孩子。在上課時,小偉經常有意無意地搗亂,並對所有教過他的老師都表現出了一種難以理解的仇恨,他說自己尤其厭惡現在的語文老師的教育方法,這也是他經常在語文課上故意搗亂的原因。但在得知這一情況後,小偉的父母卻並沒有將他的思想情況與老師溝通,結果反讓老師對小偉的異常表現更加反感。
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專家與小偉溝通後,發現他是一個內心非常成熟、很有主見的孩子。在小偉的內心,他非常希望能通過校外的自主學習使自己的語文成績有顯著提高,好讓老師對他另眼相看。
心理專家指出:
當孩子在學校因老師的管教而受到打擊,表現出焦躁、憤恨的情緒時,家長不應急躁,既不能不問緣由對孩子橫加斥責,也不能跟著孩子一起在背後數落老師的錯誤,這樣都會使孩子在心裡更加增長對老師的仇恨。家長應及時和老師溝通了解情況,在共同理解的前提下幫助孩子找回自信,也可以為他找一些鍛煉的機會,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得到拓展。
家訪 老師與家長零距離接觸
學校和家庭的有效結合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而每個學生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的環境、家長的素質、教育方法都將對孩子思想道德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學校有責任發揮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把先進的教育思想,科學的教育方法傳授給家長,使學生在家中受到良好的啟發和科學的指導。基於這種考慮,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應運而生,近來,久違的「家訪」也在我市的中小學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市教育局從5月開始啟動的「萬名教師家訪活動」受到了老師、家長和學生的認可,這種零距離的溝通方式使家、校教育形成了合力。石老師針對這個學生進行了第四次家訪,被家訪的學生是個性格比較內向的女孩子,剛升初中時,母親解女士經常對孩子進行抱怨或責備,「供你吃供你穿,就不能得一個好成績給我看嗎?」、「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怎麼總讓我失望呢?」像這樣的話總是掛在她的嘴上。孩子壓力很大,學習也放不開。通過家訪,石老師發現了孩子思想壓力的真正源頭,於是她耐心地告訴解女士,她的這種教育方式不正確,過多的責怪會給孩子更大的心理壓力,對學習反而不利。適當的鼓勵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解女士茅塞頓開,接受了石老師的建議,開始調整自身的教育方式。一次數學考試中,女兒考的不理想,看著孩子膽怯的目光,解女士沒有像平時一樣抱怨責怪,而是耐心地告訴女兒:一次考試失敗並不代表什麼,只要努力學,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媽媽平時關心不夠,也有責任,不怪你。平時內向倔強的孩子聽到母親的一席話後「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從那以後母女倆關系更加融洽,短短數月的時間,女孩成績也快速地升了上來。家訪中,石老師告訴女孩的父母:孩子在暑假的正常學習安排不要過於緊張,孩子的學習已經步入正軌,適當的放鬆和社會實踐也是必要的。對此,兩位家長不住地點頭。談到家訪,其父親孫先生表示,平日雖然擔心孩子學校的各種情況,但也不好總到學校找老師詢問,家訪這種溝通方式,更能讓家長深入了解孩子,從而達到更好教育目的,自己的孩子就是直接的受益者。
家長曹兆啟是市健康小學二年一班學生曹某的爺爺,這個孩子一直跟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班主任李紅把這家作為重點家訪對象之一。談到李老師到家裡第一次家訪的情景,曹爺爺說:「從未想到老師會來到我家進行家訪。通過家訪,老師對孩子家中的表現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家長也從老師的口中知道孩子在學校的樣子,這樣老師和家長更容易在教育上達成共識,更有助於這個家庭特殊的孩子的健康成長。」健康小學四年一班的學生劉子健的媽媽楊女士是個典型的「嚴母」,平日,無論孩子做什麼,她都以「挖苦」「打擊」為主導的教育方式。「你什麼也不行」、「沒有任何優點」是她的口頭禪,連班主任姚遠志老師通知要做家訪時,她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一定犯錯了。」孩子委屈的告訴她,自己是作為班級的特長生被家訪時,楊女士還不屑地說:「聲樂、鋼琴都水平一般,這算什麼特長生。」當姚老師真正到家裡家訪時,告訴她劉子健是班級的文藝骨幹,性格開朗,很有組織能力的時候,楊女士困惑了,「他真的很優秀,我怎麼平時不覺得呢?」姚老師經過與她溝通交流,終於讓楊女士「開竅」了。楊女士告訴記者,正在努力改變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樣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孩子可開心了,也越來越愛和自己溝通了,感到很開心。「我平日不習慣到學校找老師,是家訪讓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楊女士由衷的表示。
在沒有成為教師之前,我認為一名好教師就是教學能手, 就能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學生, 但自從真正成為一名教師以後,我漸漸明白一名好教師不僅僅是教學能手, 還應當認識到與家長之間溝通的重要性,藝術地處理與家長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已經成為現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份。但是,現在不少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之間都有一條還有待跨越的溝壑, 教師在教育學生時遇到難題, 還是習慣性地把一切過錯都推到家長身上,教師請家長到校不是交流、溝通,而是「告狀」、甚至訓斥, 家長對孩子的老師多多少少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懼意」,甚至是「敵意」,因此進而生出抵觸情緒的也有很多。
那麼, 教師應如何消除家長的「懼意」 、與家長之間如何進行溝通呢?
首先, 作為老師應當放下「架子」,有的老師可能要問, 老師有「架子」嗎? 有的, 以我所見, 當我們面對學生家長時,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端起自已的「架子」,把家長也當成了學生, 這時家長也彷彿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學生時代,對老師也誠惶誠恐起來,為了孩子也只好「委曲求全」了。其實有很多學生家長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 有的甚至是碩士、博士,但是他們在自己孩子的老師面前,有時侯完全就像一位小學生面對自己的老師。
記得有一位學生家長,在本單位是一位「叱吒風雲」的領導,但當他面對孩子的老師, 被問及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時,他竟毫不猶豫地說「一切都聽老師的」。當我與他開誠布公的談起他孩子的教育問題並徵求他的意見時,他竟然感動不已。後來他才坦然的告訴:自從孩子上學,由於孩子的成績不好,自己從來就沒少受過孩子老師的訓斥,他說自己今生最懼怕的就是自己孩子的老師。我覺得這位家長的話可能對老師有一點誤解,也肯定是出於一種無奈,但是他的話在現實生活中卻非常具有代表性。這就說明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改正,那就是我們老師應當要放下「架子」,面對家長,我們應當少一些責備,多一些溝通,少一些吩咐,多一些建議。應當把學生家長當成朋友,諍友,和他們共同探討對其孩子的教育,不能認為「我是老師,你就應該聽我的。」
其次,作為家長,也應該拿出與老師溝通的誠意。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屬於「抱大的一代」,有許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投入的精力不夠,在教育上總是一味的「遷就」孩子,認為只要給孩子穿好,吃好就行,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特別是對孩子獨立性與良好習慣的培養方面更是如此。面對老師, 他們可能也認為老師說的不無道理,但就是不願「委屈」一下自己的孩子,對於與老師之間的溝通總是虛與應付, 完全沒有一點誠意,直到老師對其孩子喪失信心。另外,家長與老師由於教育方式、方法的分歧缺少一個和諧的溝通氛圍,也容易產生一些難以溝通的障礙,這也很容易導致老師對家長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看法,家長對老師的教育方法有意見,使得兩者之間的溝通不能順利進行,這樣的溝通往往就會產生這樣的場景:老師成了訓話人,家長成了毫不相乾的聽眾,兩者都對對方「不以為然」。這就難免陷入溝通的死胡同。其實,任何溝通都需要誠意,老師與家長也不例外,如果老師在與家長溝通時能夠放下自己的「架子」,家長也拿出自己的溝通誠意,這樣就容易統一意見,容易對孩子選擇一種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可避免老師講一套,家長做一套,學生在兩邊應付而無所適從,或者乾脆誰都不理的尷尬。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和老師的事,也是社會和家庭的責任。教育需要全社會的支持,更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通力合作
Ⅳ 農村小學生家訪記錄
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家長的文化水平,提出對家長的要求
Ⅳ 罪犯個別教育案例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社會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趨向於和諧、穩定、健康。監獄對服刑罪犯的教育改造,實現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保障。隨著社會的進步,監獄工作不斷發展,罪犯的教育改造越來越趨向於社會化,大眾化,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對監獄服刑罪犯的教育改造中來。筆者結合工作實際,從社會幫教對促進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意義和作用來闡述社 會幫教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在分析歷史原因的基礎上,對當前監獄在社會幫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分析,提出幾點建議,希望有助於推進社會幫教工作在今後教育改造上有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社會幫教 罪犯 教育改造
社會幫教對促進罪犯教育
改造工作初探
監獄作為國家的刑罰執行機關,承擔著懲罰與改造罪犯的任務,是與犯罪現象作斗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將罪犯改造 成為守法公民,不僅需要監獄民警對其進行思想、文化、職業技術教育,而且還要組織社會力量進行幫助教育。
一、社會幫教對教育改造罪犯的意義和作用。
我國《監獄法》第61條規定,教育改造罪犯要實行「獄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的辦法」。罪犯是犯了罪而被依法懲罰的人, 是社會特殊的群體,對罪犯的教育改造,使之成為守法公民,是我國監獄工作的總體目標。因此,如何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質量, 促進罪犯教育改造成果,成為現代監獄民警的重點課題。而社會幫教工作,作為教育改造罪犯的一個重要手段,顯得尤為重要。它是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改造罪犯的主要載體。
社會幫教,是指監獄人民警察利用監獄以外的社會力量對罪犯進行教育改造的輔助教育活動。它是通過社會教育資源的整合,來實現教育改造的個別化、社會化和科學化;是監管改造機關普遍採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基本教育手段之一。它的作用在於能夠使罪犯體悟到國家和社會、家庭的溫暖,增強罪犯改造信心,鼓勵罪犯在希望中改造;能夠使罪犯感受到犯罪行為對受害者的傷害,正確認識量刑,促進罪犯責己思過,認罪服法;能夠使罪犯及時感受到時代信息,開闊罪犯的眼界,調節罪犯獄內單一生活節奏,豐富罪犯的精神生活,促進罪犯的再社會化進程;同時,它還有利於爭取社會對監獄工作的支持,促進監獄工作的整體進步,樹立社會主義新型監獄良好形象。
我國動員社會力量對監獄服刑罪犯進行幫教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這項活動已進行了近二十年。由於這項活動對增強罪犯生活信心、鼓勵罪犯接受改造、提高罪犯改造質量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社會力量對監獄服刑罪犯的幫教已成為中國改造罪犯工作的特色之一。這里先舉一個發生在身邊的例 子:某監罪犯邱某(福建省永安市人,23歲,小學文化,犯故意殺人、搶劫罪被判處無期徒刑,2000年4月25日入監),入監以來,由於惡習較深,對自己要求散漫,監規紀律意識淡薄,服刑期間經常頂撞民警、打架斗毆,違規不斷,民警對其多次談話教育,均無效果,被監獄列為頑危重點控制人員。後在查閱該犯檔案過程中發現,其家中還有父母、兄弟姐妹等親人,但從未來探望聯系過,經過多方努力,與其家屬聯系、溝通,協商幫教工作。經過近半年的幫教,該犯在思想、行為上有明顯的改觀,改造表現也有較大進步,並獲得了減刑1年的獎勵。該案例雖然是社會幫教在罪犯教育改造中的一個小小例子,但它反映出,幫教工作尤其是親情幫教在促進監管安全穩定,教育改造罪犯中不可忽視的作用,它可以喚回一個人的靈魂,找回失去的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可以說,撇開社會幫教的教育改造工作是不健全的,是孤立的,只有把監獄民警的日常管理教育和社會力量對服刑罪犯的幫教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是全面的、行之有效的罪犯教育改造工作手段。
二、我國社會幫教工作的特點和種類。
(一)我國動員社會力量對監獄服刑罪犯幫教活動的主要特點是:(1)參加幫教的人員廣泛,有黨政機關的領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政法機關人員;工會、青年團、婦聯的代表;各行業的英雄模範;社會知名人士;社會上的老幹部、老教師等;(2)幫教的方式主要是社會幫教人員來到監獄看望罪犯,給罪犯作報 告、講話等;(3)幫教的重點主要是法制、道德、理想、前途教 育等。
(二)我國社會幫教的種類主要是「兩個延伸」,即向外延伸和向後延伸。所謂向外延伸,是指發動罪犯親屬、罪犯原所在單位和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支持監獄的改造罪犯工作,比如邀請社會知名人士來監獄做規勸、感化工作,組織表現出色的出獄人來監獄現身說法做報告,動員罪犯親屬來監獄做規勸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形式,是監獄與罪犯親屬、原工作單位或原戶口所在地的政府簽訂相互配合、共同教育改造罪犯的幫教安置協議。協議書明確規定雙方在改造罪犯和社會幫教方面的職責及具體內容。監獄方面負責做到:對罪犯實施依法、嚴格、科學、文明管理;積極進行思想、文化和技術教育,組織他們參加文藝、體育等有益活動,為他們回歸社會後安置就業創造條件;積極做好探監親屬的工作,對重點對象進行家訪,經常向他們介紹罪犯的改造情況,充分發揮親屬的特殊作用,等等。地方負責做到:經常動員組織社會各界到監獄對罪犯進行宣傳教育,促進罪犯的思想改造;積極配合監獄做好罪犯親屬工作,幫助解決罪犯家庭遇到的具體困難,依照法律和政策妥善解決出獄人的入戶、就業、就學問題,等等。向外延伸包括親情幫教和社會團體、個人幫教兩個方面。
所謂向後延伸,是監獄在罪犯出獄時,要如實向地方政府介紹其改造表現,並協助地方政府做好出獄人的安置幫教工作。 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積極為刑釋人員做好接收、教育、就業指導等幫教工作。如組織刑釋罪犯在網上向當地勞動部門咨詢,為他們與用人單位見面提供條件,並邀請社會用人單位到監獄招聘即將刑釋罪犯,提高刑釋人員就業的競爭力等。
三、當前監獄社會幫教工作存在的問題。
經過二十幾年來的實踐證明,動員社會力量對監獄服刑罪犯進行幫教這一做法是正確的、行之有效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當前監獄社會幫教工作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一)社會和監獄在社會幫教工作上的思想認識不高、重視不夠。
長期以來,監獄社會幫教工作受諸多傳統因素制約,一直未能在教育改造罪犯工作中發揮應有作用,使這一有效教育形式始終難以在高牆內找到應有位置。當前監獄對罪犯的教育改造,主要靠監獄民警的日常管理教育,而對社會幫教在促進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上的重要作用認識不高,導致對社會幫教工作不夠重視。另一方面,由於長期以來的歷史原因,監獄機關處在一個封閉的社會環境中,社會對監獄缺乏了解,對罪犯的教育改造缺乏認識,人們的意識形態中始終保留著教育改造罪犯是監獄機關的責任,與社會沒有關系的思想,特別是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由於認識上的偏差,社會公眾在觀念上把監獄服刑罪犯看做是社會上的「渣滓」。只能嚴懲,不能施以幫助教育,否則就是「立場」不堅定。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後,隨著科學地認識犯罪原因,社會公眾心理也發生了變化,即對監獄服刑罪犯由完全排斥到逐漸寬容,認為他們既是實施了危害社會行為的害人者,又是需要社會力量予以幫助教育的一個特殊群體。但總體上對罪犯的幫教工作還缺乏認識,主動性不強。這是影響和制約社會對監獄服刑罪犯進行幫教的主要因素。
(二)社會幫教面窄,幫教形式單一。
在社會幫教過程中,由於社會參與幫教人員少,需要接受幫教罪犯較多,無法滿足每一位需要幫教的罪犯,造成實際受幫教罪犯過少,只能從罪犯當中選出一小部分接受幫教。並且,參與社會幫教人員多是政府機關、社會團體,對服刑人員進行形勢、政策、法律、道德等方面內容教育,而對於一些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等專業幫教人員較少,總體幫教面窄。在幫教形式上,在具體的幫教活動中,主要做法是請罪犯親屬來監看望、安慰、鼓舞罪犯,以促進罪犯能夠安心改造;請社會團體到監對罪犯進行道德、理想、前途教育,增強改造信心等方式,缺少幫教「互動」,形式比較單一。
(三)社會幫教活動次數少,流於形式。
由於思想上的不重視,以及隨著監獄工作的發展,監獄越來越注重生產效益,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生產上,對罪犯的教育改造有所弱化,社會幫教作為教育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之一,也顯然被忽視。主要表現在各種幫教活動次數太少,一般每年三到四次,且過多流於形式,沒有取得較好實效,有的甚至耗費很大的人力物力而沒有起到應有的社會教育效果。以某監為列,每年監獄都會邀請社會相關人員進監幫教,並分發慰問品,主要幫教人員有周邊縣、市政府機關、司法工作人員、律師等,為罪犯做形式、政策、道德教育,提供法律援助,提供就業指導等,但次數不多,且受幫教對象有限,一些地區邊遠特別是外省籍服刑人員,長期缺少社會幫教.
Ⅵ 小學家訪記錄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