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訪問法
A. 訪談法的優缺點是什麼
訪談法的優點和缺點
優點:
1、易於控制多方面的信息
2、可獲得完全的工作資料以免去員工填寫工作說明書的麻煩
3、可以進一步使員工和管理者溝通觀念,以獲取諒解還額信任
4、可以不拘於形式,問題內容較有彈性,又可隨時補充和範文,這是填寫問卷法辦不到的。
5、收集方式簡單,易於操作,適用於對文字理解有困難的人
缺點:
(1)、一旦被訪談者對訪談的動機持有懷疑態度,則回答問題是就會有所保留,或工作分析者訪談技巧不佳得等因素造成信息的扭曲
(2)、分析項目繁雜時,費時又費錢
(3)、工作分析者的觀點影響的工作信息正確的判斷
(4)、佔用員工工作時間,妨礙生產
(5)、面談者易從自身利益考慮而導致信息失真
B. 海倫凱勒的生平簡介
海倫·凱勒,出生於1880年6月27日,逝世與1968年6月1日,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
1887年與莎莉文老師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7歲,卻有86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裡。在此時間里,她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牆故事》。
她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
(2)專家訪問法擴展閱讀
海倫·凱勒作為社會主義者,是由1909年開始的。在1909年,她加入了馬薩諸塞州的社會黨。早在從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之前,她就是一位社會激進分子。她本人強調,這並非由於在那裡所受的任何教育。
當凱勒成為一名社會主義者時,她已經是一位享譽全球的著名女性。但她很快聲名掃地,因為轉向社會主義,從而引起了一場新的輿論風暴。那些曾經贊美她的勇氣和智慧的報紙,轉而強調她的殘障。專欄作家們指責她沒有獨立的感官接受能力,受制於那些向她灌輸思想的人。
凱勒的後半生主要致力於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籌募資金,她堅信我們的社會需要一種激進的變革,這個信念從未動搖。她支持社會主義者尤金·V·德布斯的歷次競選總統活動。她還在婦女運動、政治、經濟方面發表文章。
C. 訪談法的一般步驟
1、設計訪談提綱。
2、恰當進行提問。
3、准確捕捉信息,及時收集有關資料。
4、適當地作出回應。
5、及時作好訪談記錄,一般還要錄音或錄像。
訪談法收集資料的主要形式是「傾聽」。「傾聽」可以在不同的層面上進行,包括三個層次:
1、在態度層面上,訪談者應該是「積極關注的聽」,而不應該是「表面的或消極的聽」;
2、在情感層面上,訪談者要「有感情的聽」和「共情的聽」,避免「無感情的聽」;
3、在認知層面上,要隨時將受訪者所說的話或信息迅速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加以理解和同化,必要時還要與對方進行對話,與對方進行平等交流,共同建構新的認識和意義。
(3)專家訪問法擴展閱讀
訪談的技巧
1、談話遵循
避免只憑主觀印象,或談話者和調查對象之間毫無目的、漫無邊際的交談。關鍵是要准備好談話計劃,包括關鍵問題的准確措辭以及對談話對象所做回答的分類方法。也就是說要事先做好如下准備:
談話進行的方式;提問的措辭及其說明;必要時的備用方案;規定對調查對象所做回答的記錄和分類方法。
往往出現的問題是,訪談時總想跳過制定談話計劃這一步進入具體實施階段,事先准備不充分,因而不能收到預期效果。一個不願思考問題、不善於提出問題的人,在研究工作中是很難有成功的希望的。
2、收集材料
對其經歷、個性、地位、職業、專長、興趣等有所了解;要分析被訪者能否提供有價值的材料;要考慮如何取得被訪者的信任和合作。另外,在訪談時要掌握好發問的技術,善於是洞察被訪者的心理變化,善於隨機應變,巧妙使用直接法--開門見山,間接法等。
3、談所提問題
要簡單明白,易於回答;提問的方式、用詞的選擇、問題的范圍要適合被訪者的知識水平和習慣;談話內容要及時記錄。記錄也可以用類似下列表格整理談話材料。
4、做好調查
如,為了使被訪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要善於溝通,消除誤會隔閡,形成互相信任融洽的合作關系。研究者還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其中關鍵是以誠相待,熱情、謙虛、有禮貌。有時訪談的失敗正是在於溝通不夠。
為防止被調查者出現反應效應,可先用非正式談話溝通感情。
5、召開調查會
至於如何開好調查會,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選擇好對象。參加調查會的人數不要太多,一般參加人數以6至12人為宜;參加成員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參加者在學歷、經驗、家庭背景等各方面情況盡可能相近。事先要了解一下與會者的個人問題,避免觸及個人隱私而適成被動局面。
第二,擬訂好問題。問題設計要具體,如有可能,可事先發給每人發言討論提綱,讓他們事先做好准備,並約定好開會時間和地點。臨開會前應追發一個通知。
第三,要創造一個暢所俗言的氣氛。座談會要按計劃進行,目的明確,中心議題要集中。視具體情況 ,也可根據調查課題的需要臨時提出提綱上沒有的問題,讓與會者作答。
重要的是要創造一個暢所欲言的氣氛。討論中若發生爭執,如果爭執有利於課題的深入,支持爭執下去;爭執與結論無關,要及時引導到問題中心上來。主持人一般不參加爭論,以免堵塞與會者的思路。主持人應以謙虛平等的態度,詼諧親切的語言,爭取與會者的合作。
D. 為什麼筆記本電腦拒絕訪問安裝屏幕錄像專家,安裝的時候會出現拒絕訪問,有什麼可以解決的方法
不是本的問題是軟體的問題,關掉殺毒軟體或允許就可以
E. 定性調查的含義
定性調查是指從定性的角度,對所研究的對象進行科學抽象、理論分析、概念認識等,而不對研究對象進行量的測定。
一、小組座談會
小組座談會(Focus Group)是近年來新發展的用來進行定性研究的重要手段。做法是選取一組(8-12人)具有代表性的消費者和客戶,在一個裝有單向鏡或錄音錄像設備的房間里,在主持人的組織下,就某個專題進行討論,從而獲得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心理和行為等重要特徵,為進一步的定量調查奠定基礎。應用范圍包括:消費者使用態度測試、產品測試、概念測試、媒體研究等。
二、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是一種無結構的、直接的、一對一的訪問形式。訪問過程中,由掌握高級訪談技巧的調查員對調查對象進行深入的訪問,用以揭示對某一問題的潛在動機、態度和情感,最常應用於探測性調查。應用范圍包括:詳細了解復雜行為、敏感話題或對企業高層、專家、政府官員進行訪問。
三、專家意見法
專家意見法(也稱德爾菲法)是採用函詢或現場深度訪問的方式,反復徵求專家意見,經過客觀分析和多次征詢,逐步使各種不同意見趨於一致。一般要通過幾輪征詢,才能達到目的。
四、投影技法
攝影技法(PTM)旨在通過一種無結構、非直接的詢問方式,激勵被訪者將他們所關心的潛在動機、態度和情感反映給研究員。友邦顧問的統計專家與心理學家已將PTM調查發展為以下4種解決方案:
五、聯想技法
在被調查者面前設置某一刺激物,然後了解其最初聯想事物,最常用的為詞語聯想法。
六、完成技法
給出一種不完全的刺激場景,由被調查者來完成,常用的有句子完成法和故事完成法。
七、結構技法
最常用的是主題幻覺法(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讓被訪者看一些內容模糊,意義模稜兩可的圖畫,然後要求其根據圖畫編一段故事並加以解釋,通過被訪者的解釋,了解其性格和態度及潛在需求。
八、表現技法
給被訪者提供一種文字或形象化的情景,請他們將其他人的態度和情感與該情景聯系起來,具體方法有角色扮演法和第三者技法。
F. 比較專家調查法和訪談法的異同點
問卷調查法
亦稱"書面調查法",或稱"填表法"。用書面形式間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種調查手段。通過向調查者發出簡明扼要的征詢單(表),請示填寫對有關問題的意見和建議來間接獲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種方法.問卷一般有三種形式:(1)報刊問卷。在報紙或刊物上公布調查表、號召讀者做出書面問答,並指定地址寄回答案;(2)郵寄問卷。把已印好的調查表寄給一定類型的對象.並請他們填寫答案後指示寄回調查表;(3)發送問卷,由研究人員把調查表發給集中在一處的一群調查對象。要求他們當場填寫後直接收回。
訪談法:是研究者通過與研究對象交談,來搜集研究對象某些心理特徵和行為數據資料的一種方法。 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過程中,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是研究過程中的難點。在於研究的過程中,數據的支持和觀點的獲取是研究過程和研究結論的要素,獲得最有效的信息點對研究過程很重要的,這也是學生不容易把握的問題,基於這兩點,決定了方法的選用是難點。
研究方法有很多,經過學生的實際操作,便於學生運用的方法是問卷調查法、訪談法。
他的方便之處在於想獲取的信息都能在掌握中,數據的統計和處理,觀點的獲取,比較直接,學生易掌握,簡便易行。
在學生選用這兩種方法時,如何編制一份結構完整而科學的調查問卷,是問卷調查法的關鍵所在;而專家訪談法在於你想獲取怎樣的信息點和觀點,如何編制訪談提綱是關鍵;抓住關鍵問題所在給予學生以指導。
調查問卷的編制從結構上五部分:題目、說明語、問題、問題的答案、結束語。在五部分中,問題的設置很重要,要求問題既簡單信息點又明確,問題的設置還要與整個課題相適應,考慮你的研究結論最需要得到怎樣的數據支撐。
G. 專家調查法與德爾菲法區別
1、方式不同
德爾菲法是通過採取匿名的方式,通過幾輪函詢來徵求專家的意見。
專家調查法是將專家的意見作為預測分析的對象,專家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分析,找出規律,然後對發展的趨勢作出判斷。
2、得出結果過程不同
德爾菲法是將意見綜合、整理、歸納後反饋給各專家,以供繼續參考,反復多次逐步使意見趨向一致。
專家調查法是最後對專家的意見進行整理、歸納、綜合得出的預測結果。
(7)專家訪問法擴展閱讀:
1、挑選的專家應有一定的代表性、權威性;
2、在進行預測之前,首先應取得參加者的支持,確保他們能認真地進行每一次預測,以提高預測的有效性。同時也要向組織高層說明預測的意義和作用,取得決策層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支持;
3、問題表設計應該措辭准確,不能引起歧義,征詢的問題一次不宜太多,不要問那些與預測目的無關的問題,列入征詢的問題不應相互包含;所提的問題應是所有專家都能答復的問題,而且應盡可能保證所有專家都能從同一角度去理解;
4、進行統計分析時,應該區別對待不同的問題,對於不同專家的權威性應給予不同權數而不是一概而論;
5、提供給專家的信息應該盡可能的充分,以便其作出判斷;
6、只要求專家作出粗略的數字估計,而不要求十分精確。
7、問題要集中,要有針對性,不要過分分散,以便使各個事件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問題要按等級排隊,先簡單後復雜;先綜合後局部。這樣易引起專家回答問題的興趣。
8、調查單位或領導小組意見不應強加於調查意見之中,要防止出現誘導現象,避免專家意見向領導小組靠攏,以至得出專家迎合領導小組觀點的預測結果。
9、避免組合事件。如果一個事件包括專家同意的和專家不同意的兩個方面,專家將難以做出回答。
H. 軟體測試的方法一共有幾種
1、從是否關心內部結構來看
(1)白盒測試:又稱為結構測試或邏輯驅動測試,是一種按照程序內部邏輯結構和編碼結構,設計測試數據並完成測試的一種測試方法。
(2)黑盒測試:又稱為數據驅動測試,把測試對象當做看不見的黑盒,在完全不考慮程序內部結構和處理過程的情況下,測試者僅依據程序功能的需求規范考慮,確定測試用例和推斷測試結果的正確性,它是站在使用軟體或程序的角度,從輸入數據與輸出數據的對應關系出發進行的測試。
(3)灰盒測試:是一種綜合測試法,它將「黑盒」測試與「白盒」測試結合在一起,是基於程序運行時的外部表現又結合內部邏輯結構來設計用例,執行程序並採集路徑執行信息和外部用戶介面結果的測試技術。
2、從是否執行代碼看
(1)靜態測試:指不運行被測程序本身,僅通過分析或檢查源程序的語法、結構、過程、介面等來檢查程序的正確性。
(2)動態測試:是指通過運行被測程序,檢查運行結果與預期結果的差異,並分析運行效率、正確性和健壯性等性能指標。
3、從開發過程級別看
(1)單元測試:又稱模塊測試,是針對軟體設計的最小單位----程序模塊或功能模塊,進行正確性檢驗的測試工作。其目的在於檢驗程序各模塊是否存在各種差錯,是否能正確地實現了其功能,滿足其性能和介面要求。
(2)集成測試:又叫組裝測試或聯合,是單元測試的多級擴展,是在單元測試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有序測試。旨在檢驗軟體單元之間的介面關系,以期望通過測試發現各軟體單元介面之間存在的問題,最終把經過測試的單元組成符合設計要求的軟體。
(3)系統測試:是為判斷系統是否符合要求而對集成的軟、硬體系統進行的測試活動、它是將已經集成好的軟體系統,作為基於整個計算機系統的一個元素,與計算機硬體、外設、某些支持軟體、人員、數據等其他系統元素結合在一起,在實際運行環境下,對計算機系統進行一系列的組裝測試和確認測試。
在系統測試中,對於具體的測試類型有:
(1)功能測試:對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中的功能需求逐項進行的測試,以驗證功能是否滿足要求。
(2)性能測試:對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的功能需求逐項進行的測試,以驗證功能是否滿足要求。
(3)介面測試:對軟體需求規格說明中的介面需求逐項進行的測試。
(4)人機交互界面測試:對所有人機交互界面提供的操作和顯示界面進行的測試,以檢驗是否滿足用戶的需求。
(5)強度測試:強制軟體運行在異常乃至發生故障的情況下(設計的極限狀態到超出極限),驗證軟體可以運行到何種程序的測試。
(6)餘量測試:對軟體是否達到規格說明中要求的餘量的測試。
(7)安全性測試:檢驗軟體中已存在的安全性、安全保密性措施是否有效的測試,
(8)可靠性測試:在真實的或模擬的環境中,為做出軟體可靠性估計而對軟體進行的功能(其輸入覆蓋和環境覆蓋一般大於普通的功能測試)
(9)恢復性測試:對有恢復或重置功能的軟體的每一類導致恢復或重置的情況,逐一進行的測試。
(10)邊界測試:對軟體處在邊界或端點情況下運行狀態的測試。
(11)數據處理測試:對完成專門數據處理功能所進行的測試。
(12)安裝性測試:對安裝過程是否符合安裝規程的測試,以發現安裝過程中的錯誤。
(13)容量測試:檢驗軟體的能力最高能達到什麼程度的測試。
(14)互操作性測試:為驗證不同軟體之間的互操作能力而進行的測試。
(15)敏感性測試:為發現在有效輸入類中可能引起某種不穩定性或不正常處理的某些數據的組合而進行的測試。
(16)標准符合性測試:驗證軟體與相關國家標准或規范(如軍用標准、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及國際標准)一致性的測試。
(17)兼容性測試:驗證軟體在規定條件下與若干個實體共同使用或實現數據格式轉換時能滿足有關要求能力的測試。
(18)中文本地化測試:驗證軟體在不降低原有能力的條件下,處理中文能力的測試。
4、從執行過程是否需要人工干預來看
(1)手工測試:就是測試人員按照事先為覆蓋被測軟體需求而編寫的測試用例,根據測試大綱中所描述的測試步驟和方法,手工地一個一個地輸 入執行,包括與被測軟體進行交互(如輸入測試數據、記錄測試結果等),然後觀察測試結果,看被測程序是否存在問題,或在執行過程中是否會有一場發生,屬於比較原始但是必須執行的一個步驟。
(2)自動化測試:實際上是將大量的重復性的測試工作交給計算機去完成,通常是使用自動化測試工具來模擬手動測試步驟,執行用某種程序設計語言編寫的過程(全自動測試就是指在自動測試過程中,不需要人工干預,由程序自動完成測試的全過程;半自動測試就是指在自動測試過程中,需要手動輸入測試用例或選擇測試路徑,再由自動測試程序按照人工指定的要求完成自動測試)
5、從測試實施組織看
(1)開發測試:開發人員進行的測試
(2)用戶測試:用戶方進行的測試
(3)第三方測試:有別於開發人員或用戶進行的測試,由專業的第三方承擔的測試,目的是為了保證測試工作的客觀性
6、從測試所處的環境看
(1)阿爾法測試:是由一個用戶在開發環境下進行的測試,也可以是公司內部的用戶在模擬實際操作環境下進行的測試
(2)貝塔測試:是用戶公司組織各方面的典型終端用戶在日常工作中實際使用貝塔版本,並要求用戶報告
(8)專家訪問法擴展閱讀
軟體測試的內容:
1 得到需求、功能設計、內部設計說書和其他必要的文檔
2 得到預算和進度要求
3 確定與項目有關的人員和他們的責任、對報告的要求、所需的標准和過程 ( 例如發行過程、變更過程、等等 )
4 確定應用軟體的高風險范圍,建立優先順序、確定測試所涉及的范圍和限制
5 確定測試的步驟和方法 ── 部件、集成、功能、系統、負載、可用性等各種測試
6 確定對測試環境的要求 ( 硬體、軟體、通信等 )
7 確定所需的測試用具 (testware) ,包括記錄 / 回放工具、覆蓋分析、測試跟蹤、問題 / 錯誤跟蹤、等等
8 確定對測試的輸入數據的要求
9 分配任務和任務負責人,以及所需的勞動力
10 設立大致的時間表、期限、和里程碑
11 確定輸入環境的類別、邊界值分析、錯誤類別
12 准備測試計劃文件和對計劃進行必要的回顧
13 准備白盒測試案例
14 對測試案例進行必要的回顧 / 調查 / 計劃
15 准備測試環境和測試用具,得到必需的用戶手冊 / 參考文件 / 結構指南 / 安裝指南,建立測試跟蹤過程,建立日誌和檔案、建立或得到測試輸入數據
16 得到並安裝軟體版本
17 進行測試
18 評估和報告結果
19 跟蹤問題 / 錯誤,並解決它
20 如果有必要,重新進行測試
21 在整個生命周期里維護和修改測試計劃、測試案例、測試環境、和測試用具
I. 什麼是PDCA
「PDCA」指PDCA循環,又抄叫戴明環,是管理學中的一個通用模型。
PDCA循環的含義是將質量管理分為四個階段:Plan—Do—Check—Act。
分別解釋如下:
1、P (plan) 計劃
包括方針和目標的確定,以及活動規劃的制定。
2、D (Do) 執行
根據已知的信息,設計具體的方法、方案和計劃布局;再根據設計和布局,進行具體運作,實現計劃中的內容。
3、C (Check) 檢查
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分清哪些對了,哪些錯了,明確效果,找出問題。
4、A (Act)處理
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對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並予以標准化;對於失敗的教訓也要總結,引起重視。對於沒有解決的問題,應提交給下一個PDCA循環中去解決。
(9)專家訪問法擴展閱讀:
PDCA的作用:
1、能使任何一項活動有效進行的一種合乎邏輯的工作程序。
2、使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驟更加條理化、系統化、圖像化和科學化。
3、改進與解決質量問題,趕超先進水平的各項工作。
4、大環套小環,小環保大環,互相促進,推動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