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的兒童觀
『壹』 幼兒教師怎樣愛孩子
教育就是一份愛的事業,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懂得教育的核心是愛,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師德中最為重要的一點。陶行知先生是教育先模,我們是踏著陶行知先生的足跡,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起來的,在陶先生的金玉良言中,我們看到了充滿愛意的真教育,看到了公正無私的真教育,看到了智慧創新的真教育,在字里行間中我讀懂了應該怎樣做一個有愛的老師。
愛由心生
愛是陶行知先生畢生事業的靈魂,陶先生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只有對這份教育事業,對這群孩子從心底散發出的愛,才能贏得社會的肯定,學生的尊重。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銀,只要你的心。」
、心中有愛更知責任重
我們是幼兒園的老師,所面對的是那麼弱小的生命,在工作中更要擁有一顆強烈的責任心,時時處處盡心盡責,因為心中有愛,所以才能更負責,當家長把孩子交到老師的手中,教師應把責任烙在心中,我們為孩子的每一滴進步歡呼雀躍,為孩子每一次犯錯揪心不已,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是讓我們牽腸掛肚,幼兒教育要堅持保教並重,幼兒老師應深知幼兒教育無小事,每一個老師因心中有愛才能真正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時刻把每個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放心裡,因心中有愛才更能體會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
、因愛心更細情更深
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碰到的調皮搗蛋,任性無理的孩子有很多,特別還會有特殊的孩子出現,如:多動症、口吃、智力低下等等,這就意味著付出的真心、細心,耐心和愛心要更多,投入的時間精力也倍增了。我們的工作註定那麼繁瑣、細微,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全要管,沒有那份細心呵護,耐心教育,是做不好工作的,孩子生病了,我們給他們喂葯,孩子拉在身上了,我們要及時給他換洗,沒有那份愛生如子的心,也是做不好的。只有打心底里愛上這個事業,這群孩子,把心放進愛中,把愛融進心中,用心把愛撒到每一個細節中,做個每分每秒都在關注愛護孩子的有心人。
作為幼兒教師的我更能深切體會陶先生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擁有愛心是做一個好教師的前提,而這從心底自然而生,由衷而發的愛,更是教師人格的靈魂,師德的核心。
、愛應平等
老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做到公正、公平,對待任何孩子都要一視同仁不偏袒,但是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很難,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在為一些世事忙碌,不知不覺中迷失自我,也迷失了作為老師的本分。
、人情所累失公平
處在這個人情世故無處不在的社會上,在生活中工作上我們常常礙於情面,對同事、同學、親戚朋友的孩子加以照顧,這對其他的小朋友是不是很不公平,正人先正己,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求自己先做好,成為學生的表率,作為老師應該從身邊做起,公平對待每個孩子。為人師者不應拿自己的工作當人情做交易,以此來換取回報與親情,老師們要記得還人情回家還,回家可以做回你的小阿姨,大姑媽,對親朋好友有所交代。但是在學生面前唯一的稱呼就是老師,因為我們的職業是教師,在孩子眼中是大家的老師,不是屬於某一個小朋友的阿姨、干媽,所以我們老師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小朋友。作為老師的我們要常常捫心自問,在工作中我們是否公正的對待每位孩子,不管他們是否與你沾親還是帶故,不管他們家庭是否富有還是貧寒,你要做到的就是公正無私的愛他們。陶先生說:「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師首先師要自重」。只有修養到不愧為人師的地步,只有做到對學生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的境界,你的步調才能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要求一致。
、情緒所控欠公正
工作中我們也會常常受到自己情緒情感的影響,對聰明伶俐、乖巧懂事的孩子另眼相看。因為對他們的偏愛,就算他們做錯了事情,換來的批評也是和風細雨的。可是對淘氣的小朋友批評就沒那麼心平氣和了,這也就有失偏頗。陶先生說「在老師的眼裡不應有教不好的孩子,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用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待學生或歧視學生」。作為教師應不受自己心情所控,在教育孩子時不偏不坦,真正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不要出現陶行知先生所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作為老師應摒棄私心雜念,公正公平的對待每一位孩子,讓礙於情面存有偏心,在意功利藏有私心,方便管理擁有懶心的教育統統遠離我們吧。教師平等對待和尊重兒童即是兒童的權利與成長的需要,也是教師的義務和責任。進入幼兒園做了我們的學生,他們有權利享受一樣的待遇一樣的服務,作為老師不應厚此薄彼,我想陶先生提倡的平等教育應該是希望那樣的吧。陶先生曾說:「要教人求真,必須自己先做真人,只有自己做真人,才能教人求真」。讓我們從自己做起,給孩子一個公正公平的愛的教育環境。
三、
愛有智慧
教師的愛不同於一般的愛,她更是高於母愛、大於友愛、勝於情愛。母愛容易出現溺愛,而師愛是嚴與愛的結合,是理智科學的愛,是積極主動的愛。我們不要盲目無知的溺愛,而是要像陶先生那樣用科學智慧的方法愛孩子。
、智慧來源於生活
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創造是愛的另一種詮釋,智慧的愛讓我們的教育升華了,學會智慧的愛孩子也是我們老師的使命,真教育是在大自然與大社會里辦,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還能算是生活教育嗎?陶先生的生活既教育,社會既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學使教育收效事半功倍。愛的教育是智慧的與生活實踐、生產勞動、人民大眾相結合,只有在生活中教會孩子做人做事,才不會和社會脫軌。教會孩子不死讀書,我們不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愛。我們應和動物做朋友,對植物下功夫,自食其力體驗生活,才能活讀書才會學以致用。實踐也證明了生活教育,培養出來的人不再是四肢不勤、五穀不分,脫離實際、脫離社會的書獃子,而是具備了做人、做事的創新型、實干型、智慧型人才。
、智慧有利於學習
教育應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結合孩子實際年齡、根據孩子實際發展,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教育。陶先生提倡的「不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而是教他們開鎖的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我們的教育應強調不授人以魚,而要教人以漁。
陶先生還強調因材施教,愛的教育智慧在於因材施教,不作統一安排、統一規劃。我們也不需要統一規劃的愛,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在教育教學上運用填鴨式的方法,一刀切的模式,培養出的只會是高分低能的應試教育中的奴隸,這與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背道而馳。我們可以同教材不同要求、我們可以同問題不同答案,我們可以同學習不同發展……,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優點長處,因勢利導的教育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發展與提高。
、智慧來自於創造
教育是一門藝術,而藝術的生命在與創造,培養創造性人才是現代化教育的突出特點,要有創造力首先要解放兒童的雙手和大腦,我們不要包辦代替的愛,而是像陶先生那樣的愛,讓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讓大腦與雙手成為相伴孩子一生的寶,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愛的教育智慧要孩子開拓進取,知道仿我者死,創我者生,知道有創新才有進步,不做高分低能的奴隸,社會是在不斷的創新中前進的。陶先生提倡的創新民主教育,也成了當前推行的素質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求真創造,愛滿天下」這八個字,是陶行知教育理論的精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讓這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愛的教育,成為我們永遠的追求,在陶先生這智慧燈塔的指引下,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熱愛這光輝的事業,有什麼理由不愛我們的學生呢?讓我們在愛的宇宙中翱翔,用自己的真愛給孩子們支持起一片幸福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