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和學生父親
教師去學生家家訪能夠和學生父母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好一些,也能很清楚的了解這個學生的家庭環境。
教師去家裡面家訪能夠讓這些家長覺得這位老師是非常負責任的,也能讓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是受重視的,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和諧了,孩子也能在學校裡面更好的學習。
2. 關於教師家訪的做法 教師怎樣做家訪
關於教師家訪的做法 教師怎樣做家訪?做好家訪還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有備而訪。班主任家訪前要確定家訪的目標,討論的問題,同時要對被家訪學生在校的表現,各科學習情況,興趣愛好,優點,缺點等都了如指掌.這樣即可以在家訪時信手拈來,提高家訪的時效,又可以讓家長感到老師很關心學生,從而拉進家長與教師間的距離,便於更深入的交談.
2、要提前預約。家訪前,必須與學生家長提前約定好家訪的時間.現在許多家長都忙於工作,常常不在家,如盲目家訪,不僅會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也會大大影響教師自己的情緒.事先約好時間,也有利於學生家長安排好家庭事務,防止尷尬的場面出現.
3、要選擇時間。家訪時最好選擇在放學後,雙休日,這樣學生也可以在場,不僅能聆聽到老師與家長談話的內容,又能讓學生當著家長與老師的面說說心裡話,從而增強家訪效果.家訪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延誤家長的工作.
4、要注意觀察。教師進學生家裡前,要注意觀察學生家庭周圍的社會環境;進學生家裡後,通過觀察學生與父母的交談,家庭的環境布置等,以此來了解社會環境與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因素.
5、態度要謙和。教師和家長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師與家長不是敵人,共同的目標都是為了教育好孩子,所以我們要相信大多數家長是通情達理的,要主動地與家長溝通。
6、要講究技巧。班主任在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情況時要掌握分寸.對於表現好的學生既要肯定優點又要指出不足,要求家長不要放鬆要求;對於某些方面較差的學生,不要一味指其缺點,要善於發現閃光點.
7、改變觀念,「家訪」不是向家長告狀。傳統的教育方法,使「家訪」這個詞等同於「做壞事」、「沒事不家訪」、「家訪沒好事」。
8、改變「家訪」的方式,家訪不應是主角缺席的「審判」。很多「家訪」的場合,老師或家長會讓學生暫避,這樣的做法往往會讓學生產生猜疑情緒,對家訪產生懷疑,容易產生誤會。
3. 我是個很普通的學生,老師說要到我家家訪,老師一般對家長問些什麼問題
這位同學你別擔心,老師說要到你家家訪是件好事呀!這說明老師關心你哦!老師只不過與你家長溝通了解你的各方面的表現。如在家有沒有復習,有沒有幫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和父母長輩相處的情況以及與同學朋友交往的情況等等,沒什麼,你不用害怕。
4. 家訪的學生情況怎麼填
《家訪學生情況》要如實填寫,可以介紹在家訪中學生們的家庭成員如何,家庭情況如何,通過這次家訪,使得了家長們重視孩子的教育。
正文:
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是父母,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師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任務,而家訪正是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重要途徑之一。家訪可以拉近教師和家長、孩子之間的距離,為孩子的家庭教育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本學期家訪總體上還是收獲頗豐的,現將本人的家訪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深刻認識到了家訪的重要性
雖然與學生接觸近一年的時間,但對孩子的家庭還不夠熟悉,為了更好地了解他們,家訪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家訪,較為深入地了解到學生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情況,以及家長對孩子,對老師及對學校的期望等等。實踐中,更讓我進一步深深體會到了家訪的重要意義:家訪讓我們讀懂了每個孩子期待的目光、看到了每位家長坦誠的願望,家訪搭建了彼此心靈溝通的橋梁,家訪增進了教師和孩子間的真情實意。
二、家訪取得的成果
第一, 家訪給予我們雙方充裕的時間來交流, 我們可以反映孩子在校內的各 種表現和進步,家長也可以提出各種建議和看法,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對個別 學生進行相關的教育,通過和家長的共同討論而達成共鳴,找到最適合個體的 教育方法。
第二,對學生的了解更加全面。每個孩子在學校里和在家裡的表現判若兩人,有的在校內很活潑大方,在家裡看到老師就會很害羞,不敢說話,有的則反之,看到老師家訪,過於興奮,想盡情的表現自己,我們可以通過家訪更全面的去認識孩子,了解孩子不同的行為習慣和興趣愛好。通過家訪,我也感受到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這次走訪的學生,大多數家 長比較忙, 家長們無暇照顧孩子們的學習, 有空也是隨口問聲 「作業做好沒有?」 這樣致使孩子們的學習的自覺性較差,通過這次與家長的交流,使家長們也知 道了照顧孩子不僅是關心孩子的吃喝,孩子的學習也要照顧周到。另外,家庭 成員內部不一致的教育力量難於與學校教育配合。父母雙方教育觀念和方法不 一致,還有爺爺奶奶對孩子比較寵愛,導致孩子學習習慣不好。 在家訪時的交談中,我深深體會到家長的期盼,深感責任重大,對今後的 工作更不應有懈怠之心。
另外,家庭成員內部不一致的教育力量難於與學校教育配合。父母雙方教育觀念和方法不一致,還有爺爺奶奶對孩子比較寵愛,導致孩子學習習慣不好。在家訪時的交談中,我深深體會到家長的期盼,深感責任重大,對今後的工作更不應有懈怠之心。
5. 家訪內容及效果怎麼寫
家訪內容及復效果重點寫老師跟制家長就孩子學習方面溝通了什麼,今後需要家長的如何配合,通過老師家訪家長了解到孩子那些方面欠缺,如何幫助孩子改進。
6. 女教師家訪見到學生父親就喊爸,這到底是為什麼
學生的的爸爸是老師的乾爹
7. 如何做好家訪以及在家訪中要注意些什麼
家訪是學校德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部分。教師與家長密切配合,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是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班主任和教師要主動聯系家庭,共同研究對學生的教育,以取得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家訪如果運用得好,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許多老師都不能很好的利用這個教育手段把工作做好,近幾年來,我發現有這樣的情況:有些老師家訪時與家長交流了學生的一些情況,過後家長在學校或再見到這位老師,懇求老師以後別家訪了,因為每次家訪後,家長都受到孩子的責難,有的學生也給老師臭臉看,甚至在同學中罵老師,這樣的家訪,顯然失去了它應該有的意義和效果,我認為,一些教師在家訪上存在以下問題:1、有些老師平時不輕易家訪,只有學生犯錯之後才家訪,這樣家訪即「告狀」這種做法令學生不安,家長難堪。2、有些老師家訪時不講究方式方法,每每次家訪時,總是在家長面前數落學生的不足,把學生的缺點毫不保留的端出來,這令父母十分狼狽,他們往往一怒之下責罵孩子,甚至棍棒相加。3、有些老師抓住部分學生害怕家長的特點,學生稍有差錯,便用家訪來威脅學生,把家訪當作管理學生的唯一的「尚方寶劍」。這種做法很令學生反感。4、有些老師家訪時,不是與家長共同商討如何教育學生,而是把教育孩子的困難推給家長,從而推卸自己的責任,這一消極的做法,令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失去信心,使教育更加困難。家訪是提高教育效率的有效手段,它的目的是讓家長了解子女在學校的表現,從而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把孩子教育好,教育一旦得到家長的支持,教育的效果就會明顯。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在這里談談應注意的問題。1、要勤家訪。家訪是班主任密切與學生家長的聯系,熟悉學生的一種最常用的方式,勤於家訪,善於家訪,是班主任帶好班、教育好學生的訣竅之一,接到一個新班級以後,就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的家庭進行家訪,老師經常性的進行家訪,把子女在學校的表現及時地告訴家長,讓老師和家長在學生出問題前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這樣使學生覺得老師不是上門「告狀」而是關心他的成長,對老師便有感激之情,學生就能聽老師和家長的教導。從而取得好的教育效果。2、家訪要及時。學生如出現不良現象或問題,就要及時家訪,與家長共同教育好學生,把不良現象消滅在萌芽狀態,不要等問題累積成堆後才匆忙去找家長解決,如我班有學生李XX個性要強好勝,重江湖義氣,有一次參加打架事件,我就在事發當晚進行家訪,向該生及其父母具體了解事件的起因,分析過程及後果,引導其思考,指出他在事件中所犯錯誤,幫助他提出改正錯誤的措施,自此以後,其有良好的表現。3、家訪時盡量避免直言學生存在的問題,從其閃光點談起。4、家訪要盡量讓學生在場。家長、教師、學生,在一種溫和平等輕松的氣氛中進行對話,使學生接受教育,這樣既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顧慮,同時,可以相互聽取意見,提出改正意見,鼓勵其進步,保證意見的准確性。和教育措施的切實性。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5、家訪要做好充分的准備,實事求是,應以誠相待,做到客觀、公正、全面,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有重點,並堅持以表揚、鼓勵為主,讓學生感到幸福降臨,而不是災難臨頭。以上是在家訪實踐中的做法和體會,在工作中我們要注意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才能收到家訪的預期效果。
8. 老師家訪要說些什麼內容好呢
1、學生在校自實際情況匯報(學生在校表現如何)。
2、學生在家實際情況詢問(學生在家表現如何)。
3、了解學生家庭的結構、經濟狀況、環境、教育等情況。
4、與家長協商共同教育學生的措施、方法、手段。
5、協調學生與家長的關系。
6、聯絡教師與學生、學生家長的感情。
(8)家訪和學生父親擴展閱讀
老師家訪家長說些什麼
1、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家長對於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大部分都不是很了解,但是又很少有時間上學校問老師。因而,家訪便為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提供了便利條件,所以,家長應該充分利用家訪,詢問老師孩子在校的狀況,讓自己更了解孩子。
2、向老師介紹孩子在家的狀況。老師來家裡家訪的目的,無非是想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通過多方面的了解,使老師在學校能夠抓住孩子的特點,更好的教育孩子。因此,在老師來家裡家訪的時候,家長應該提前想一想孩子在家的情況,在老師詢問的時候,全面地介紹給老師。
9. 去家訪怎麼跟家長說
多少年來,給老師送禮或者老師主動索賄的話題永遠都在風口浪尖上。
上海的一名家長送給老師紅包被拒收後,但老師的一句「來日方長」,讓家長陷入了極大的焦慮當中;隨後一名南京的校長更是猖獗至極,直接向家長表示:「孩子入學,你不意思意思啊」。
我們不否認的確有「來日方長」的老師,說「意思意思」的校長也存在,小庫我是非常反對用「特例」這個借口來為此開脫,存在即是存在,黑永遠不能被洗白。
但曾經也作為教師隊伍中的一員,小庫我還是想為老師們說句公道話:近年來,老師污名化的情況實在是太嚴重了。
只要出了老師的負面新聞,社會網友,媒體輿論就都拿著一例當百例,急著將所有的老師一棒子打死。老師都是「天下烏鴉一般黑」,沒一個好東西;一個老師說「來日方長」,一定個個都會向向家長要錢的臭蒼蠅,一個校長要「意思意思」,肯定個個校長都是索賄的大魔王。
當家長受到無數這種消息的輪番轟炸,如何不對老師的家訪行為如臨大敵,產生抗拒心理和敵對情緒?
03
那這家訪咱還去嗎?
去!
且先不說家訪是老師的任務,單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老師,也一定要對自己學生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很多情況下,家長不理解和抗拒老師來家訪,無非是不明白老師的來意。
那麼老師去家訪到底是看什麼呢?
今天,小庫就將一位北師大老師的「家訪目的四連發」,給大家展示出來,一是一解大家的心疑,其次有家訪需要的老師也可以參考借鑒。
一、看生活習慣
無論是學生和家長,在家的狀態才是的最真實的狀態。習慣不能突擊養成,而是在日常積累中慢慢形成,從家長看孩子,能發現一些孩子在校期間的一些習慣的成因。
二、看家庭成員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作用極大,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其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也會對學生施加影響。如果當學生有一個溺愛成魔的親人時,往往性格上多半會有一些需要修正的問題。
三、看家庭環境
房間的擺設、玩具、書籍,這些都是可以折射出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興趣喜好,對今後的教學切入點是一個很大的幫助。而孩子的房間是否整潔,用完東西是否物歸原處,這反饋的是孩子生活習慣,折射出來的是學生的學習習慣。
四、看家長的言行舉止和教育習慣
當家訪期間,老師不僅僅是在和家長溝通,也會暗中觀察學生在此時的反應。有些學生在校畏首畏尾不敢發表言論的,很多都是因為在家庭里家長權威霸道,常常忽略壓制孩子表達的觀點的慾望。
04
在學校的時間和了解范圍有限,而通過家訪,老師往往通過家長一句話,就能了解家庭風氣和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的一些原因。
總的來說,老師家訪的舉動,都是含有著深刻意義的。
況且現在暑期到了,平日里忙於工作,誰不想好好陪陪家人呢?老師犧牲休息時間,辛苦奔波走訪幾十個家庭,是為了能出色的完成工作,也是為了是家校雙方進行良效溝通。
一位正直負責,又不辭辛勞去家訪的老師,是決計不是貪圖學生家裡的一點東西的!如果有,小庫也相信我們正直善良的老師們,一定會支持理解家長們監督舉報反饋,並一起將這些害群之馬,從我們的教師團隊中剔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