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家訪
暑假拉開大幕,家訪季緊跟著就到了。不少爸媽,尤其是新生家長已經接到了老師的家訪通知。
昨天,記者卻從某小學四年級班主任李芳(化名)這里聽說了一件尷尬事——上周,她給全班家長發了一條簡訊,大意是說她打算趁著周末進行一次家訪,想跟老師面談的家長可以直接回復簡訊並預約時間。可一個小時過去了,班裡40名學生,只有兩位學生家長有回復,「後來我又陸續收到幾條信息,但也只約到了9戶家庭。」李芳說。
這顯然不是李芳的人氣問題,這位有著十幾年從教經驗的老師,學生緣一向很好,也被家長普遍認可,哪怕畢業多年的學生,路上遇見了她都會主動打招呼。可這次家訪的預約率只有22.5%,唯一的解釋,就是有些家長並不希望老師來家訪。
關於家訪,李芳所在學校沒有硬性規定,不過,她一直堅持著去學生家裡家訪,以前是直接發家訪通知給家長,今年暑假頭一回用預約方式確定家訪名單。
結果出乎她的意料。「客觀上講,我上學期訪過20戶家庭,本學期家訪的重點是另20戶,簡訊里也表達了這個意思,所以原本估計的預約率就只有50%。可沒想到,這50%里竟然還有大半不願意。」李芳有點小郁悶。
在約定的9戶人家當中,有兩三戶還是上學期已訪過的家庭。這幾位爸媽超級熱情,不僅回復了預約簡訊,又專門電話邀請李芳,想多點機會跟老師面對面交流。
這樣算下來,今年全班至今未接受老師家訪的家庭,有近三分之一。
李芳留意到,躲避家訪的家庭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孩子學習成績欠佳,「應該是怕我會聊起這個,跟他們吐槽吧。」
但實際上,孩子的在校表現僅僅是老師家訪的一小部分內容。上周末,李芳按原定計劃走訪了9戶家庭,主要內容是與家長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勸他們別只顧成績,也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多多陪伴孩子。
李芳覺得,小學生的學習成績受學習習慣影響較大,和父母的言傳身教有密切關系。成績欠佳的孩子,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父母疏於管教。這些爸媽平時就不管孩子,就更不要說搭理老師了。李芳之前就遇到過類似的例子,班裡有個學生學習習慣不好,成績糟糕,她想找家長當面溝通,一起幫孩子糾正壞習慣。可孩子的爸媽只顧打麻將、做生意,始終都避而不見,電話也懶得接。
在李芳看來,學困生家長大都躲避老師,有些是沒信心,有些是懶得管。但這也不意味著學優生家長就特別歡迎家訪。她簡單統計了一下,相對學困生家長,學優生家長對待家訪確實積極一些,但最踴躍的還要屬中游偏上的學生的家長,他們希望能在老師指點下,孩子能更進一步。
其實,除了學生的成績,影響家長對家訪態度的因素還有許多。錢報記者昨天打探了下,杭州多所小學的資深班主任都有過李芳這樣的遭遇。
江干區一位老師透露,現在多數學校提倡老師每學年能至少全員家訪一次,但沒有硬性規定。除非是新入園或者新入學,學校才會要求班主任利用暑假期間把所有學生訪一遍。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的家長不歡迎家訪,甚至拒絕家訪。
「碰過壁」的老師們認為,家長拒絕家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家庭條件普通,家長覺得自己家地方小,不想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一聽說家訪就容易緊張不安,有壓力。
又比如,家長擔心有些家庭問題暴露在老師面前。
也有,極少數對老師有些排斥和抗拒心理,對分班情況不滿意,或者根據小道消息去提前判斷某位老師不合自己的心意等等。
這些想法,家長一般沒法跟老師直說,所以遇上家訪能躲則躲。
考慮到家長的這個心態,加上現在通訊手段越來越發達,如今越來越多老師與家長的交流,索性採用其他形式——電話、微信等,或改在其他地點,像辦公室等。
但是對於特殊學生,老師們一致認為,家訪有時候還是很有必要的,建議家長積極配合。
B. 家庭環境怎麼填 小學四年級家訪,要填學生的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可以填家庭氛圍良好。家庭環境影響是多層次、多側面的,良好的家庭情緒氛圍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前提。家庭的情緒氛圍是家庭中占優勢的一般態度和感受,它是通過語言和人際氛圍構成的。
這種氛圍直接影響著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的心理,尤其對兒童個性品格的形成特別有意義。如有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融洽,盡管有時發生意見,但在原則問題上是團結一致的,這樣在總占優勢的合作、諒解和氛圍下,不但使兒童學會了對人的互助、互愛、和作、諒解。
使孩子的思維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諧發展,而且從中獲得安全感,形成樂於接受教育的自覺性。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是兒童良好心理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確處理家庭成員的互相關系,形成良好規范。
(2)小學四年級家訪擴展閱讀:
不同類型的家庭的不同教養態度對兒童個性品格,心理素質的形成的影響是不同的。年輕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心骨,頂樑柱,是孩子言行舉止的示範者,待人接物的指導者,孩子成長的責任人。
因此有責任去構建良好的家庭環境,掌握正確的教養態度和方法,使家庭呈現民主、和諧、平等的融洽氣氛,才能培養孩子講責任,講民主、講勤奮、講進步,不驕不寵,自尊自強的好品格。
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兒童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條件。家庭環境是兒童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康成長的土壤。優化家庭教育最關鍵的問題是必須大力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提高家長的責任,認識培養兒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性,為子女的成長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