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師生關系
Ⅰ 對於現在很多大學其實師生關系日漸
1 建設教師自身魅力 作為一線的任課老師,一定要建設好自己。 首先,「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基本職業素養,教師本身必須對所教課程熟悉、精通,才可能把其中的「道」傳授給學生。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擁有一桶水。而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師生比例嚴重失調,導致教師教學任務大,在一些一般的學校,出現一個老師同時帶幾門專業課的情況,甚至其中的一些課,老師也不是很熟悉。自己匆匆學習了一下,就站上講台將給學生聽。很顯然,這樣的情況下,老師本身還有很大的疑惑,怎麼可能去給學生解惑。在教師精通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要講究教學方法。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體會到有收獲,有成就感。良好的專業素養,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是學生願意聽課的前提,是教師和學生建立基本關系的紐帶。 其次,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言談舉止、穿衣打扮等,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老師的印象。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會對學生的精神世界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屆學生對於老師來說是階段性的,但是老師對於學生來說是終生的老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一位好的老師,包括專業水平和個人的人格魅力,會影響學生的一生。現在很多高校都開啟了學生評價老師的評師網,有 「教學」、「最受學生歡迎教師」、「師德標兵」等評選活動,反映了學生對老師不同側面的喜愛程度和評價。 2 放低姿態,建立平等關系 首先,教師自己要從「教師權威」思想中解放出來。傳統的教育體制中把教師神話,在學生的腦海中,老師說的都是對的,學生對老師絕對服從,所以,老師有絕對的威嚴。教師是人,與學生一樣是一個個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師」,在專業知識方面,教師的研究水平一般都要高於學生。但是,現在是信息化時代,學生學習的途徑很多,課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學生可能在專業知識的某個問題上研究的比較透徹,能夠提出老師一時半會兒都回答不了的問題。所以,老師也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擴展自己知識面的廣度和深度。活到老,學到老。在專業知識以外的領域,我們還要向學生學習。所以,教師要擺正心態,放低姿態。 與學生課下、課外相處時,也要注意體現相互平等的原則。從最基本的見面問好開始,學生見到老師,一般都要說「老師好」,有些老師表情嚴肅點個頭,有些老師面帶微笑點個頭,有的老師面帶微笑並溫和地回答道「你好」。很明顯,面帶微笑並回答的老師,會讓學生心裡感覺很暖和。還有很多細節可以注意,比如,記住學生的名字,學生作業做了,主動跟學生講解。老師能為學生做一點小事,都會使在外求學的學生倍感鼓舞。 3 講原則,把握「嚴格」尺度 在弱化教師權威的同時,滋長了不少學生的囂張氣焰。現在的90後,各個都很有個性,有不少學生我行我素,根本就沒有把老師和課堂放在眼裡,上課穿拖鞋,隨便遲到、早退,上課接、玩,更是有打罵老師的行為。有一些高校,搞大學生評價委員會,學生的打分直接影響到老師的工資和職稱評審,導致很多老師不敢給學生不及格,想辦法也要放過。這些都是在沒有處理好師生關系情況下,出現的一些反常現象。 古人雲「教不嚴,師之惰」。雖然在新時代情況下,老師的地位得到很大的弱化,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職責「教書、育人」,除了要教好書,還承擔了教學生做人的責任。學生的第一要務,是學做人,「先做人,後做事」。 教師在做好自身建設的同時,心中要有一把「嚴格要求」的尺子要求學生,最基本的禮儀、課堂上最基本的紀律、課後要完成最基本的作業、考試要達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必須要學生達到。在從封建舊體制逐漸向體制過渡期間,最多的呼聲就是「愛學生、寬容學生」,任何的寬容都是有限度的,不能任少數的學生完全只有自我,沒有紀律,松鬆散散。這樣的學生如果在學校不受到管理,走上社會受挫能力差,走上工作崗位受不了基本制度的管理。 時代變了,教師和學生的地位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教師的責任沒有變,「教書育人」是我們的核心任務,是我們最重要的職責。無論外在形式如何改變,我們都要以身作則,在自身不斷學習進步的同時,要適當地嚴格要求學生,相信學生會很尊重專業能力強、有愛心,但又有一點嚴格的老師。
Ⅱ 心理學問答:高校中怎樣的師生關系才是妥當的
第一,學生的「向師性」和教師的「向生性」一般地講,學生都具有"向師性"。內
二是因為大學生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容力的,三是大學老師都有較高的文化修養。這些因素決定了大學師生關系的平等性,所以,大學生應該抓住這樣的有利人際交往環境,積極發展與老師良好的人際關系。第二,師生關系是一種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關系。師生交往不同於社會上一般的人際交往,它是教師按預定方向對學生進行有目的影響的一種教育過程。在教師對學生發生影響時,學生也必然會反過來影響教師,師生交往就是在這樣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活動中實現的。大學里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也能碰撞出一些有價值、有創造性的思想。教師除扮演知識傳播者的角色外,還扮演著家長代理人、紀律執行者、模範公民、心理衛生專家、學生的知心朋友、團體的領導者和「替罪羊」等社會角色。
Ⅲ 在高校里師生關系究竟應該是怎樣的 為何「無解」
夢幻妖子--天女,愛情,校園
和不可思議游戲一個作者..作品也是沒的說啊...
守護甜心--魔歡,愛情,校園
現在還在連載..可愛...滿不錯的..值得一看啊...
金色琴弦-
Ⅳ 後喻文化的高校師生關系倫理新語
當代的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一個以信息多源、易得、可選為特徵的後喻文化時代,置身其中的教師必須向學生「不恥下問」的現象日漸頻繁。後喻文化時代對傳統師生關系的挑戰撲面而來,我們應當勇敢、機智地面對。站在後喻文化時代提出的挑戰面前,在梳理和總結師生關系的實踐經驗基礎上,思考後喻文化時代高校師生關系構建的倫理取向和實踐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後喻文化時代高校師生關系的刻畫 二十世紀美國當代傑出的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Meed,1901—1978)運用現代傳播學的有關理論,從不同文化傳遞的視角入手,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說,即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後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長輩向晚輩傳授知識經驗,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長輩和晚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後喻文化是晚輩向長輩傳授知識經驗,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的文化。
後喻文化,也稱之為「青年文化」,這是一種和前喻文化傳遞方向相反的文化,由年輕一代將文化傳遞給他們生活在世的前輩的過程,即長輩要向晚輩學習。後喻文化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反向社會化」。在這種文化中,代表未來的是晚輩,而不再是他們的父輩和祖輩。
後喻文化背景下出現了新的文化傳承模式,即晚輩向長輩傳遞文化的模式,使得當今社會文化傳承模式日趨多元。當代社會三喻文化的同時共存,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多維度的文化傳遞模式,年長者和年輕者可以相互交流、溝通、學習,有利於消弭兩者間的代溝。後喻文化背景下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的表徵:高校中傳統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位置變得模糊甚至顛倒,即原先處於被教化者地位的青年大學生,現在「反客為主」,充當起了教化者的角色,出現「教師學生化,學生教師化」。
高校傳統師生關系面臨的挑戰 從我國古代直至近現代,教師始終控制著知識和信息的話語霸權。就知識經驗而言,教師穩定地處於知識上位的角色,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教師成為當然的知識權威,教師的言行被奉為圭臬。在師生關繫上,師生間的尊卑分明,等級序列被賦予不可變更性,兩者間的不平等的關系氛圍濃厚,人們也極力強調與推崇師道尊嚴、長幼有序等既定的倫理道德規范,這個「毋庸置疑」的真理要求學生尊崇教師至高無上的權威,苛守自己的位置。[3]一言以蔽之,傳統師生關系是:師生之間處於較遠的隔離狀態。
然而今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飛速發展,以網路為主的媒體系統不僅擁有豐富的信息和知識儲存,而且其更新速度極快,年輕一代以其獨特的直覺和敏銳迅速適應新時代的文化。於是乎,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佔有者和壟斷者,也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源泉,甚至教師佔有的知識和信息的數量和新穎度不及當今的學生。[4]如今的高校里,教師向學生請教的現象已屢見不鮮,教師知識權威正在被分享和嚴重削弱,即權威走向泛化。
再者,當今的青年學生追求獨立、個性自由和張揚,勇於挑戰權威。於是,老師批評學生逃課引起學生反抗、學生質疑老師授課內容,致使目前高校中的師生關系屢屢出現不和諧的音符,師生關系日漸淡化、緊張、尖銳,嚴重影響到教育的發展、社會的未來。
後喻文化時代高校師生關系構建的當代價值 有一位美國校長曾經這樣說過:「一所學校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因素不是學校的各種物質條件,也不是課程,更不是教法,而是師生之間的關系。」後喻文化時代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對師生和學校的發展甚至社會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首先,後喻文化時代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對教學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當今時代,高校里的教師和學生通過平等對話、交流,相互學習,教學的角色泛化,教學由一維走向多維,真正體現教學相長,「教學」一詞的內涵得到極大地豐富。
其次,後喻文化時代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有利於提高高校教育教學效能。師生關系是高校各種關系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他制約著學生對教育的接受程度、決定教師教學積極性的高低,影響著教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校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學效能,可以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最後,後喻文化時代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有利於建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高校師生關系是整個社會關系中的一種,和社會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歷來被認為是和諧社會關系的重要基石和內容。處在後喻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師生通過平等交流與對話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有利於縮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代溝,拉進彼此之間的距離,促進兩者間的關系融合,從而把學生與教師從代溝的困擾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自我發展,最終達到社會和諧的目的。
後喻文化時代高校師生關系構建的倫理取向 自改革開放以來,師生關系的研究成為一個熱點。但以往學者的研究主要從認識論和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從認識論視角出發有:教師主體論和學生客體論;師生主體和教材教學客體;師生主體和學生身心素質客體,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教師學生互為主客體等。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有:把師生關系劃分為緊張型、冷漠型和親密型等。然而,關於倫理學視角的研究相對來說則比較欠缺。而且在跨入新世紀之前,社會的「後喻文化特徵」並沒有當今這樣凸現,因此學者也並沒有過多的關注後喻文化時代的來臨對高校師生關系的影響和沖擊。
Ⅳ 如何正確理解和構建良好的高校師生關系
在新的歷史時期,要使高校教育、教學活動產生預期的互動效果,適應當今社會教育、教學活動的變化,建立良好的高校師生關系尤為重要。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加強理解、溝通、樹立良好師德等密切師生關系的四種途徑。關鍵詞:高校;師生關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現代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師生交往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過程。
Ⅵ 如何在高校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1 建設教師自身魅力
作為一線的任課老師,一定要建設好自己。
首先,「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基本職業素養,教師本身必須對所教課程熟悉、精通,才可能把其中的「道」傳授給學生。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擁有一桶水。而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師生比例嚴重失調,導致教師教學任務大,在一些一般的學校,出現一個老師同時帶幾門專業課的情況,甚至其中的一些課,老師也不是很熟悉。自己匆匆學習了一下,就站上講台將給學生聽。很顯然,這樣的情況下,老師本身還有很大的疑惑,怎麼可能去給學生解惑。在教師精通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要講究教學方法。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體會到有收獲,有成就感。良好的專業素養,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是學生願意聽課的前提,是教師和學生建立基本關系的紐帶。
其次,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言談舉止、穿衣打扮等,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老師的印象。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會對學生的精神世界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屆學生對於老師來說是階段性的,但是老師對於學生來說是終生的老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一位好的老師,包括專業水平和個人的人格魅力,會影響學生的一生。現在很多高校都開啟了學生評價老師的評師網,有 「教學名師」、「最受學生歡迎教師」、「師德標兵」等評選活動,反映了學生對老師不同側面的喜愛程度和評價。
2 放低姿態,建立平等關系
首先,教師自己要從「教師權威」思想中解放出來。傳統的教育體制中把教師神話,在學生的腦海中,老師說的都是對的,學生對老師絕對服從,所以,老師有絕對的威嚴。教師是人,與學生一樣是一個個獨立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師」,在專業知識方面,教師的研究水平一般都要高於學生。但是,現在是信息化時代,學生學習的途徑很多,課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學生可能在專業知識的某個問題上研究的比較透徹,能夠提出老師一時半會兒都回答不了的問題。所以,老師也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擴展自己知識面的廣度和深度。活到老,學到老。在專業知識以外的領域,我們還要向學生學習。所以,教師要擺正心態,放低姿態。
與學生課下、課外相處時,也要注意體現相互平等的原則。從最基本的見面問好開始,學生見到老師,一般都要說「老師好」,有些老師表情嚴肅點個頭,有些老師面帶微笑點個頭,有的老師面帶微笑並溫和地回答道「你好」。很明顯,面帶微笑並回答的老師,會讓學生心裡感覺很暖和。還有很多細節可以注意,比如,記住學生的名字,學生作業做了,主動跟學生講解。老師能為學生做一點小事,都會使在外求學的學生倍感鼓舞。
3 講原則,把握「嚴格」尺度
在弱化教師權威的同時,滋長了不少學生的囂張氣焰。現在的90後,各個都很有個性,有不少學生我行我素,根本就沒有把老師和課堂放在眼裡,上課穿拖鞋,隨便遲到、早退,上課接電話、玩手機,更是有打罵老師的行為。有一些高校,搞大學生評價委員會,學生的打分直接影響到老師的工資和職稱評審,導致很多老師不敢給學生不及格,想辦法也要放過。這些都是在沒有處理好師生關系情況下,出現的一些反常現象。
古人雲「教不嚴,師之惰」。雖然在新時代情況下,老師的地位得到很大的弱化,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職責「教書、育人」,除了要教好書,還承擔了教學生做人的責任。學生的第一要務,是學做人,「先做人,後做事」。
教師在做好自身建設的同時,心中要有一把「嚴格要求」的尺子要求學生,最基本的禮儀、課堂上最基本的紀律、課後要完成最基本的作業、考試要達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必須要學生達到。在從封建舊體制逐漸向民主體制過渡期間,最多的呼聲就是「愛學生、寬容學生」,任何的寬容都是有限度的,不能任少數的學生完全只有自我,沒有紀律,松鬆散散。這樣的學生如果在學校不受到管理,走上社會受挫能力差,走上工作崗位受不了基本制度的管理。
時代變了,教師和學生的地位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教師的責任沒有變,「教書育人」是我們的核心任務,是我們最重要的職責。無論外在形式如何改變,我們都要以身作則,在自身不斷學習進步的同時,要適當地嚴格要求學生,相信學生會很尊重專業能力強、有愛心,但又有一點嚴格的老師。
Ⅶ 學校師生關系怎麼樣
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師生關系既受教育活動規律的制約,又是一定歷史階段社會關系的反映。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保證,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
Ⅷ 師生關系的現狀
可以說一般只停留在教與學,並沒有深層次的互動。教育特殊性在於培養人,而不是可以標准化的物。人有情感,有認知和發展上種種不統一性,這要求教師職業應充滿人文關懷,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是鮮活有情感上需求和學習上各種困難的「教育學」定義上未完善的人,需要參與並制定適合自身的教學環境與規則的人,而不是有老師或家長、教育專家擬訂程序任務就可達目標的機器,所以需要老師去理解,共有共通情感,也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注指導逐漸明確方向目標,並不斷鼓勵修正。老師的一次示範、一遍講解都會進入學生心中腦中,影響其今後的發展。同樣,學生的理解和支持,認真的表情和態度都會極大激發教師發揮教學藝術的激情,所以師生之間應該是共生關系。
師生關系不是任何一種其他關系復制,因為他們是相互促進,互相成就彼此。名師出高徒,高徒也一樣造就名師!在一些所謂品牌學校名校之中,這是每天都演繹的常態。而薄弱校中,學生難以約束自律,教師只能不斷降低要求,教學相長往往陷入尷尬。在這個問題上,真心希望可以設計出更多的發展途徑或者准許留級等等。一味強調機會均衡,導致學生層次太多,教學組織變得十分困難低效。
師生是一種平等且非對立關系。總有人偏狹地認為老師總喜歡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對此,我只能誤會不淺,應該好好讀書!即便孔子也不是隨便把自己抬高的,遵聖那是後來者的行為,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Ⅸ 如何構建良好的高校師生關系
章友德:在社會轉型期,新的問題難免層出不窮,令人產生種種困惑。這對我們的教師提出了新要求。應該看到新一代人成長環境的不同,老師面對學生時,不能再恪守傳統死板的師道尊嚴觀,認為教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學生一定要唯師命是從,雙方其實各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更多以平等的姿態來交流,效果會更好。尤其面對成績差、調皮的學生,過去認為棒打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但是今天可能需要更多的關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