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暑期實踐
Ⅰ 鄂爾多斯鄉村旅遊該怎麼做
中國文化產業園區聯盟主席、清大文產(北京)規劃院院長李季從規劃設計的角度,談特色小鎮規劃,談田園綜合體如何落地的問題。「建設未動,規劃先行」,他以安慶戲曲小鎮為例,強調規劃的重要性,對鄉村旅遊規劃的創新進行詳細解說,在現場引發了一場「頭腦風暴」。
中國鄉村振興袁家村課題組組長望嶠則以陝西袁家村為例,分享了鄉村旅遊發展的一些經驗。十年前的袁家村,東西一條街、南北兩排房,是個「空心村」。而現在,袁家村變身中國最美鄉村,創造了鄉村旅遊的「奇跡」。
望嶠深入分析了袁家村關中印象體驗地成功的原因,講述其打造「旅遊IP」的過程。他總結說,袁家村的經驗在於,以支部為核心,以農民為主體;以創新謀發展,以共享促和諧;以鄉村旅遊為突破口,打造農民創業平台,通過三產帶二產促一產,實現產業融合發展;以股份合作為切入點,通過調節收入分配,避免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和思想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優良傳統。條條「金言」,直通鄉村旅遊「心臟」,值得細細思考和借鑒。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原旅遊科學研究所所長王興斌結合多地實際,分析了民族與鄉村旅遊融合的新走勢;浙江省民宿產業聯合會副會長、德清縣文化旅遊發展集團總經理楊國亮結合自身多年實踐,談了發展鄉村旅遊的感悟和經驗……專家學者傾囊相授,為我市鄉村旅遊發展獻計獻策,為我們打開了思路,提供了好點子、好做法。與會的我市相關人士紛紛表示,將認真學習專家們的精彩講解,在工作中加以吸收消化,使這些經驗做法能夠為我所用。
Ⅱ 袁家村的農業產業結構特點
通過努力,全村農田種植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品種優化,糧食作物面積下降,經濟作物面積不斷擴大。常寧鎮袁家村成橋中葯材種植示範基地已初見成效,種植板藍、甘草、丹皮等13種中葯材,年實現產值137萬元,僅此一項,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增加了956元,並在其輻射帶動下,目前常寧鎮中葯材已發展到十多個村,200多戶,種植中葯材360畝,年產值約為500萬元。在蘋果種植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轉變,成立了永壽縣果品行業協會——常寧分會,通過跟蹤服務果農和解決了果農賣果難的問題,近年來新建蘋果園近300畝,產業規模得到進一步的擴大。
在永壽縣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大棚食用菌種植以及優質高產大蔥的示範帶動下,全村大棚食用菌面積迅速擴大,現已發展食用菌大棚7個,佔地面積23畝,年收入40萬元,發展優質高產大蔥85畝,年產值68萬余元。各產業調整之後的現實經濟收益,充分調動了農民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自覺性。 2010年由常寧鎮黨委、政府牽頭,袁家村具體實施,在該村進行連片土地流轉,採取集體出租和群眾個體協商出租的兩種方式創建了常寧鎮袁家村農業生態示範園區。由成橋中葯材協會向集體申請流轉土地,11名農村實用人才通過合股投資經營的110畝的中葯材種植,年產值可達130多萬元;佔地共10畝的生豬養殖場,由本村8戶群眾向集體申請流轉土地,並合股投資經營,年可實現利潤58萬元;位於袁家村農業生態示範園區內的永壽縣大學生村官創業實踐基地佔地7畝,以種植大棚食用菌平茹、高產優質大蔥、地下雪蓮果、中葯材丹參以及世界八大保健食品之一的白蘆筍等五種作物為主,年產值10萬余元;黨員科技示範基地共投資16萬元,租賃土地52畝,建有佔地2畝的蘑菇種植大棚一座共34間,年產值9萬余元,種植優質、高產大蔥50畝,年利潤20萬余元。
雲南的昆明、大理、麗江、香格里拉、瀘沽湖、西雙版納、騰沖瑞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