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拍照圖
❶ 六年一班師生照相合影每人一張照片一共付了115.5元六年一班身上一共有多少人
先用115.5-25.5=90再用90除以2.5等於36最36加6等於42人,六年級一班有學生41人
❷ 五(1)班44名師生照合影,照相館的收費標準是拍一次,送4張照片
24..5給四張相片,還需要加印40張,所以總共
24.5+40*2.3=116.5元
❸ 五(1)班42名師生照相合影。每人一張照片,一共需付多少錢 一共需要42張照片。需要加印38張。
38.5+38x2.8=144.9元
❹ 五1班46名師生照集體照,照相館的收費標準是:拍照一次,並送4張照片,收費15元,加印一張2.5元
46-4=42張42X2:5二105元105十15二120元
❺ 五(1)班35名師生照相合影.每人一張照片
27.5加30乘2.5等於102.5
❻ 五(1)班45名師生照相合影,每人一張照片,平均每人付多少錢(合影價格:定價26元,含5張照片,
(26+2.5×40)÷45=2.8
❼ 五(一)班40名師生照相合影。每人一張照片,一共需要付多少錢一共需要40張照片,需要加印30張,
問題是不是有問題?一共40張照片,27.5是拍攝加5張照片,那加印的應該是40-5=35張哈!那麼只要算出加印一共多少錢就可以了!也就是35張乘以單價2.5元再加上拍照價,這樣就算出總支出了!
即(40-5)x2.5+27.5=115
❽ 五1班46名師生照集體照,照相館的收費標準是:拍照一次,並送4張照片,收費15元,加印一張2.5元
拍照加上送的四張相片是15元
46-4=42張
2.5×42=105元
105+15=120元
這次洗相片需要洗46張一共要花費120元
❾ 五(1)班有32么師生照相合影,每人一張照片,一共需付多少錢
解:26.5+(32-6)×3.5=117.5元
答:一共需付117.5元錢。
========================================
柳浪聞鶯各位芝麻竭誠為您解答
您的採納是我們堅持網路的動力
========================================
1. 景別的運用
課堂教學錄像的景別一般可分為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寫五種。
全景:表現的是某一被攝對象(如課堂、人物等)的全貌。主要用於事物全貌的介紹或展示,如課堂的環境、學生的活動、教師的教態等,強調的是課堂的氛圍、情景,揭示事物互相之間的關系。此景別在課堂錄像的開頭、結尾及中間環節都會用到。
中景:是表現人體膝蓋以上部分或一個場面局部的畫面。中景與全景相比,表現的范圍縮小了,進一步接近了被攝主體;畫面中展示的除了被攝主體外,還有與主體有關的周圍環境,此時環境和背景因素起著輔助、陪襯或烘托的作用,並與主體一起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義。中景主要是用來揭示主體人物的情緒、身份以及動作目的。如用中景拍攝學生回答問題時的情景,不但可以表現回答問題的學生的表情和神態,同時還可顯示鄰座學生的反應(如表情、動作等)。
近景:是人物胸部以上或物體局部的畫面。它與中景相比,畫面表現的空間進一步縮小,內容也更趨單一。它主要是用來表現含人物面部表情的動作和變化等,可給人以交流感。如學生回答問題、朗讀、做作業、做實驗;老師講課、寫板書、做演示實驗等。這是課堂錄像中最常用的一種景別。
特寫:是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或某些被攝對象細部的畫面,是對事物細小部位的放大,給人以較強烈的視覺沖擊,強化觀眾對所表現的形象的認識和感受,加深記憶。如板書內容、實驗現象、師生的面部表情和神態等。
2. 鏡頭的運動和運用
攝像機常用的拍攝方式有推、拉、搖、移、跟等幾種,恰當地運用鏡頭,才能達到好的拍攝效果。
搖鏡頭:所謂搖鏡頭,就是攝像機位置不動,藉助於三腳架上的雲台,按某一方向水平或垂直轉動攝像機所拍攝到的鏡頭。其畫面效果猶如人們轉動頭部環繞四周或將視線由一點移向另一點的視覺效果。其目的就是通過攝像機的運動將畫面向四周擴展,使畫面更加開闊,給人完整的印象。如為了強調課堂上學生活動或反映整個課堂氣氛,就可用這種拍攝方式拍攝全景來完成。當然,在用該方式拍攝時應注意畫面起幅和落幅時的停頓(一般為3~5秒)和畫面內地平線的水平,同時還應控制好使用的次數與轉動的方向,搖鏡頭過於頻繁地使用或來回搖動都容易使觀眾感到不適。
推鏡頭:所謂推鏡頭,就是通過變焦使畫面的取景范圍由大變小、逐漸向被攝主體接近的一種拍攝方法,其目的就是逗引導地甚至逗強迫地觀眾對被攝體的注意,有突出主體、強調局部的作用。如用於引導觀察板書、掛圖、投影、人物表情或動作以及實驗現象等。由於推鏡頭是通過畫面的運動來引起觀眾對某個形象或教學環節的注意,因此,其應有明確的表現意義,那種沒有任何意義,僅僅是為了表現攝制技法而推的鏡頭應該避免。
拉鏡頭:與推鏡頭相反,拉鏡頭是通過變焦使畫面的取景范圍和表現空間由小到大、由近變遠的一種拍攝方法。它強調的是主體與整體以及主體與環境的關系,如起幅是學生專注的眼神,然後再慢慢拉開,落幅是這個學生在專心做實驗的近景;又如起幅是老師,慢慢拉開到老師與學生在交談,最後落幅是課堂內學生激烈討論的全景等。拉鏡頭在一個鏡頭由小景別向大景別連續的變化中保持了表現空間的連貫性和完整性,畫面表現上具有無可置疑的真實性和可信性。
跟鏡頭:跟鏡頭就是攝像機鏡頭跟隨運動的被攝體一起運動而進行的拍攝,其特點是畫面始終跟隨一個運動的主體(老師或學生等),並且要求這個被攝對象在畫框中要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位置上,以利於展示運動主體的神情變化和姿態變化,如拍攝老師在課堂上巡視、學生表演節目等。拍攝時要注意把握好焦距的調整(自動檔除外),以免圖像模糊不清。
移鏡頭(移動拍攝):移動拍攝是將攝像機架在可移動物體(如裝有滑輪的三腳架)上並隨之運動而進行的拍攝。考慮到畫面的穩定性,在課堂實錄中一般不太使用這類鏡頭,只有當被攝體被前景擋住無法正常取景時才使用。
組合拍攝:組合拍攝是指在一個鏡頭中有機結合推、拉、搖、移、跟等幾種不同攝像方式的拍攝方法,用這種方式拍攝的畫面也叫綜合運動鏡頭。如在拍攝學生分組討論這一教學環節時,可先用全景表現課堂中熱烈的討論氣氛,然後隨著老師走動可使用跟鏡頭跟上,當老師走近某一組學生時,再用推鏡頭推至中景表現出老師和學生討論的情景。
3. 鏡頭的組接和特技的運用
課堂教學錄像是課堂上教師形象、教學行為的直觀體現,除了要求拍攝人員客觀、准確、及時地把握好每個鏡頭外,作為現場導播(切換人員)還應在畫面的選擇與組合、鏡頭的切換、機位的調度、特技的應用等方面做到適時、適度、准確、合理,切忌畫面停頓過短或鏡頭切換頻繁以及過多地使用特技鏡頭而造成中心不突出、畫面零亂,以致削弱了原有的課堂教學效果。
對於一些用單畫面難以完全展示的教學環節,如師生對話等,可用畫中畫或左右畫的技巧,分別用近景突出教師提問題時的面部表情和手勢,用中景表現學生回答問題時的表情和神態,使畫面能產生面對面進行交流的效果。
在拍攝用現代教學媒體(投影、電視)及其他手段(掛圖、板書等)展示的一些教學內容時,為了表現此時教師或學生表述時的手勢、表情,也可用畫中畫的功能,把要展示的教學內容放在主畫面(便於看清內容),把教師或學生的近景畫面置於主畫面中某一合適的位置,畫框大小以不影響主畫面的內容展示為前提。
課堂錄像對鏡頭的長度雖然沒有嚴格的規定,但連續的短鏡頭容易使觀眾感到疲倦,冗長而又單調的鏡頭會使人厭煩。一般情況下,全景鏡頭與特寫鏡頭相比,可供觀看的信息較多,因此可適當長一些,而特寫鏡頭可短一些;有趣的、動態的鏡頭可長一些,靜態的、單調的鏡頭應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