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師生
A. 古今中外師生情深的典型故事
1、程門立雪
宋朝的時候,有一位有學問的人,名叫楊時,他對老師十分尊重,一向虛心好學。 「程門立雪」 便是他尊敬老師、刻苦求學的一段 小故事。楊時在青少年時代,就非常用功。後來中了進士,他不願做官,繼續訪師求教,鑽研學問。
當時程顥、程頤兄弟倆是全國有名的學問家。楊時先是拜程顥為老師,學到了不少知識。4 年後,程顥逝世了。為了繼續學習,他 又拜程頤為老師。這時候,楊時已經 40 歲了,但對老師還是那麼謙虛、恭敬。 有一天,天空濃雲密布,眼看一場大雪就要到來。
午飯後,楊時為了找老師請教一個問題,約了同學游酢一起去程頤家裡。守門的 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不願打擾老師的午睡,便一聲不響地立在門外等著。 天上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大。他們站在門外,雪花在頭上飄舞,凜冽的寒氣,凍得他們 渾身發抖,他們仍舊站在門外等著。
過了好長時間,程頤醒過來了,這才知道楊時和游酢在門外雪地里已經等了好久,便趕快叫 他們進來。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得有一尺多深了。 楊時這種尊敬老帥的優良品德,一直受到人們的稱贊。
正由於他能夠尊敬師長,虛心向老師 求教,學業才進步很快,後來終於成為 一位全國知名的學者。四面八方來向他求教的人,都不遠千里地來拜他為老師,大家尊稱他 為「龜山先生」。
B. 歷史上出名的師生情誼案例
1:張良和老師的故事;
2:豐子愷和弘一大師;
3;魯迅和藤野先生
...
請參考!
C. 古代世界著名的老師
1、孔子
是中國教師的先祖,估計大家都認識他,並對他的事跡比較了解。他開創了古代的第一所學校,學生大概有三千多人。除了教授理論知識,孔子還注重實踐操作,他帶著弟子到各國游歷,增長見識,並四處散播他的思想。
2、老子
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受人推崇,主張無為而治。老子的傳世之作是《道德經》,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孔子也曾受教於他,而他本人也被尊稱為「道教始祖」。
3、蘇格拉底
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進新神論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盡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
4、柏拉圖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另有其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場。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其中的蘇格拉底形象並不完全是歷史上的蘇格拉底。
除了荷馬之外,柏拉圖也受到許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了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諧」概念,以及阿那克薩戈拉教導蘇格拉底應該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的根據;巴門尼德提出的連結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於靈魂的概念。
5、昆體良
是古代羅馬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教育史上大大發展完善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先驅。他主張對兒童的教育應是鼓勵的,能激發他們興趣的。
D. 與下列名人有師生關系的是(滿意有賞)
1李叔同和豐子愷
李叔同先生是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內出的一位高僧,容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他在音樂、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等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據我所知,他先後教過豐子愷音樂和繪畫,當然這只是知識層面。
2馬三立和常寶華
對於這二位,我知之甚少。唯一清楚的是,馬三立是我國相聲界的名家,常寶華是他的得意弟子。
3沈從文和汪曾祺
沈從文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作家。代表作《邊城》。在西南聯大時,沈從文是汪曾祺的國文老師。後者一生受導師影響至深,無論是作品還是人品,沈從文真正是起到了模範作用。後來,汪曾祺曾寫過一篇懷念沈的文章,題目好像是「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感情真摯。
E.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出自哪裡
一、第一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是出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
第二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是出自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獻專家、書法家啟功教授的深思感悟,並由他親自題寫,之後「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成為北京師范大學的校訓。
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意思解讀:
1、」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意即身正才能師為人范。他道出了作為一名合格教師,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文化水準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應有良好的道德素質。
2、「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意思是:老師應該努力做好學問,有充足的知識和品格來教導學生;要努力樹立自己的形象,規范自己的行為,為世人做個好的典範,成為社會中的楷模。
三:校訓的含義:
所學要為世人之師,所行應為世人之范。」學,是指每位師生應具有的學問、知識和技能。學為人師,就是要使「學」能成為後學的師表。行,是指每位師生應具有的品行。
行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時時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夠成為社會的模範。是儒家文化在教育行業的高度概括,是教育事業的優良傳統,教師隊伍的優秀品質。
能夠在教育乃至所有行業產生廣泛影響是因為,具有較大的感召力、感染力,與它本身所具有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有密切關系。
(5)著名師生擴展閱讀:
一、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內涵:
是中國知識分子人格修養的標准和精神追求,又是啟功70多年從教生涯中的一個感悟。啟功闡釋它最基本的含義就是「所學要為世人之師,所行應為世人之范」。學是指每位師生應具有的學問、知識和技能,學為人師,就是要使「學」能成為後學的師表。行是指每位師生應具有的品行,行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時時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夠成為社會中的模範。他指出,校訓沒有任何人執行考試、考察、判分、評選,實踐校訓關鍵在於師生的自覺性。所學能否真正成為師表,並不是「職稱」、「級別」所能衡量或代表;所行能否真正成為模範,也不待旁人選舉出來,而是要隨時捫心自問,有沒有可慚愧的思想行動。
F. 中國近代著名的師生戀有哪些
沈從文和張兆和
沈從文(1902-1988),中國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人。其祖父沈宏富是漢族,祖母劉氏是苗族,母親黃素英是土家族。因此,沈從文的民族應是漢族,但沈從文本人卻更熱愛苗族,他的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對於苗族風情的描述。
沈從文是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交界地區。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G. 古代師生之間的著名典故,越多越好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師,誠懇求學。
這個成語來源於《宋史.楊時傳》,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已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死,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H. 自古以來有哪些有名的師生戀
魯迅與許也平,徐悲鴻與寥靜文。
I. 歷史上的幾個著名的老師,令人心生敬畏,不忘師恩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2、柏拉圖
柏拉圖(Plato,Πλάτeω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另有其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場。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其中的蘇格拉底形象並不完全是歷史上的蘇格拉底。
除了荷馬之外,柏拉圖也受到許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了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諧」概念,以及阿那克薩戈拉教導蘇格拉底應該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的根據;巴門尼德提出的連結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於靈魂的概念。
3、揚·阿姆斯·誇美紐斯
揚·阿姆斯·誇美紐斯,生於1592年,死於1670年,是一位以捷克語為母語的摩拉維亞族人,捷克偉大的民主主義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者,出身於一磨坊主家庭。他是公共教育最早的擁護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學論》中提出。
年輕時被選為捷克兄弟會的牧師,並主持兄弟會學校。三十年戰爭(1618~1648)爆發後數十年被迫流亡國外,繼續從事教育活動和社會活動。他尖銳地抨擊中世紀的學校教育並號召「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
提出統一學校制度,主張普及初等教育,採用班級授課制度,擴大學科的門類和內容,強調從事物本身獲得知識。主要著作有《母育學校》、《大教學論》、《語言和科學入門》、《世界圖解》等。
4、裴斯泰洛齊
裴斯泰洛齊(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紀瑞士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他熱愛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對教育革新的執著追求,在教育理論上許多獨創的論述,不僅為世界教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一切教育工作者樹立了一個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5、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斗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1927年參與發起「護國救黨運動」,認為應當清黨但反對殺人。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
蔡元培數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他致力於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1933年,蔡元培倡議創建國立中央博物院,並親自兼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