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我國新型師生關系

我國新型師生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2-21 14:30:45

師生關系的本質是什麼在我國現代教育中,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有哪些

是師生關系的本質是:教育關系。

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是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而產生的。這種關系是從教育過程本身出發,根據對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各自承擔的不同任務和所處的不同地位的考察,對兩者關系作出的教育學意義上的解釋。

教不嚴師之惰,一般來說,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是促進者、組織者和研究者,而學生一般是參與者、學習者,同時又是學習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體。

這種關系形式,並不隨教師和學生的主觀態度而轉移,而是由客觀條件所決定,並且在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活動中得以表現。

教育關系的建立,首先取決於教師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於教師的專業知識、教育技能和人格力量等。

在教育關系中,教師與學生的活動中心都與教育目標有關,並體現著學校教育工作的任務與特點。

這種關系既應符合教育科學規律,又應體現教育創造藝術,既能為師生雙方提供最大的發揮主體力量的空間,又能使雙方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從而使學生獲得和諧發展。

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

1、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師生關系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

2、師生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

3、學生自主性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展。

4、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

5、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1)我國新型師生關系擴展閱讀:

構建和詣師生關系的方法: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關系應該是平等的關系。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具有思想力和創造力的活體,他們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活躍的思想,快速接受事物的能力,他們對世界有自己獨特的理解。

2、建立合作互動的師生關系

合作互動的師生關系,就是指使學生成為教育過程的平等的參與者,師生之間由此而形成的相互理解、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人際關系特徵。

3、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深入學生,在課間盡量創造條件,與學生進行接觸,如與學生談心,與學生游戲。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情緒的變化,讓自己在學生的眼中不僅是一位可敬的師長,更是他們可親可近的親密朋友。

❷ 師生關系的本質是什麼我國社會主義新型師生關系有哪些特點

師生關系的本質是一種人際關系。
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是:(1)尊師愛生。(2)民主平等。(3)教學相長。

❸ 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它表現在 民主平等(人格平等,朋友式的友好幫助關系,教師理解回學生,一視同仁的與學答生交往,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同時也要求學生正確表達自己的意見。),尊師愛生(學生尊敬教師,尊重教師的勞動和人格尊嚴,對教師有禮貌,願意協助配合教師工作,虛心接受教師的指導;教師熱愛學生,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了解關心愛護。),教學相長(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學生可以超過教師),心理相容(教師和學生在心理上是協調一致的,在教學過程中是師生關系親密,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❹ 新型師生關系有哪些呀

第一是「民 主平等」。 民 主平等已成為現代師生關系的核心要求。
第二是「尊師愛生」。 學生對教師尊敬信賴,教師對學生熱愛,是新型師生關系的重要特徵。愛生是尊師的基礎,尊師是愛生的結果。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在建立尊師愛生的新型師生關系中起著主導作用。
第三是「和諧相融」。師生的心理相融是指教師和學生集體之間、和學生個人之間,在心理上能彼此協調一致,並相互接納,教師的行動能夠引起學生積極的響應。
學生的心理變化也能被教師時時關注,師生之間關系融洽,親密無間,團結協作,彼此相互依存,對維系正常的師生關系起著重大的情感作用。
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師生關系既受教育活動規律的制約,又是一定歷史階段社會關系的反映。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保證,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
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
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是教師 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標,以各自獨特的身份和地位通過教與學的直接交流活動而形成的多質性,多層次的關系體系。
學校中的教育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是在一定的師生關系維系下進行的。師生關系既受教育活動規律的制約,又是一定歷史階段社會關系的反映。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保證,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❺ 新型師生關系是什麼

新型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它的宗旨是本著學生自主性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展。

它應該體現在: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5)我國新型師生關系擴展閱讀:

現代意義的師生關系的涵養方法:

導師和研究生時師生關系,絕非那種古代那種宗派上的師徒關系。搞研究,不能沾染上江湖習氣,不能拉幫結派,不能黨同伐異。作為文明社會、法治社會中的現代人,師生關系應更純粹些。孫家洲斷絕與郝相赫的關系,無可厚非,但是斷不斷絕,怎麼斷絕還得按程序來,誰都不能任性。

學貴有疑,老師可質疑學生,學生可質疑老師,真理是他們的啟明星,於此而言,師生關系切莫庸俗化,切莫為了利益而結盟。如果缺乏正氣,缺乏純粹的是非判斷,對學術不是好事。

❻ 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有哪些

在人格上 學生與教師是民主平等的。
在社會道德上 師生關系是相互促進的
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的關系

❼ 新型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學校各種關系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它制約著學生對教育的接受程度,影響著教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化轉型的背景下,師生關系也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景象。
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它是教師與學生在日常的正式與非正式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師生正式交往指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交流和溝通行為。這種交往旨在完成知識的傳授和接受,直接與學校的教學目標相聯系。對於這種交往行為,教師和學生不能自行選擇,不能依自己的主觀態度和情感任意更改,而受制於一定的制度,受制於一定的教學規范。師生間的非正式交往,則在正式教學工作之外進行,不受規章制度的外來約束。它建立在師生友誼,尤其是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尊重、理解和期望的基礎上,體現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與這兩種交往行為相對應,師生關系可相應地分為師生間正式關系和非正式關系。應當承認,當前師生間無論是正式關系還是非正式關系,都存在不足。
在正式交往中,師生間主要是一種「教」與「學」社會角色或工作關系的交流,這時,個人的行為選擇是否得當,「大抵取決於是否同個人承擔的角色地位相宜」。也就是說,要處理好這種正式關系,師生雙方應對自己及對方的角色規范有共同的認識,從而可能相互理解,認同彼此的角色行為。然而,當前的狀況是,師生之間遠未達到對彼此社會角色的認同,因而兩者之間的不理解、矛盾便難免了。
比如在師生的相互評價方面,教師與學生對「好教師」「好學生」的理解就有顯著不同。
國內有研究者對中小學生選擇最有威信的教師的類型進行了研究。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最有威信的教師」類型的選擇因年齡階段而異。小學三年級學生所選擇的最有威信的教師類型依次是:「紀律嚴明、對學生要求嚴格」;「善於了解學生,理解、尊重學生」;「和藹可親,關心學生」。小學六年級學生則依次選擇:「善於了解學生,理解尊重學生」;「和藹可親,關心學生」;「信任學生、待人處事公正」。初中二年級學生的選擇則是:首位,「善於了解學生,理解尊重學生」;其次是「信任學生、待人處事公正」;第三位的是「和藹可親,關心學生」。高中二年級學生的選擇則依次是:「善於了解學生,理解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待人處事公正」;「知識廣博、教學經驗豐富」。但總的而言,學生最佩服、最喜愛的教師都具有開明、溫和、理解、信任等人格特徵。
教師對於好教師的評價標准則多從純粹的工作角度出發。班級榮譽多,學生成績好,那麼教師就是好教師,這恐怕是教師的共識。誠然,具備上好課、帶好班的能力,是一位好教師必備的素質,但教育的效果不能以學生分數和外在榮譽為惟一的評判標准,相應地,好教師也不能只把它們作為惟一的追求目標。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應嘗試對學生有更多的了解。有的教師感到自己花費了許多精力,卻得不到學生的承認,其中的原因恐怕就在於教師心目中盡職的標准,與學生的標准相差甚遠。
對「好學生」的評價,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教師往往從消極管理者的角度出發,認為「好學生」應該聽話、「遵從」教師,不違反紀律,成績較好等等。學生卻不這樣理解。一般而言,班級中受學生歡迎的往往是兩類學生:一類成績拔尖,性格隨和,與人為善;另一類則成績平平,但聰明、好動、風趣,樂於助人,在班級中具有一定的號召力。對於受教師寵愛的班幹部,學生們則往往會「敬而遠之」,甚至常常會懷疑他們會打小報告等等。但教師卻往往未能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總認為自己喜歡的學生一定也是受大家尊重的好學生,從而在授予榮譽時,帶有強烈的個人喜好色彩,甚而置學生的「民主選舉」於不顧,故此常常激起學生心中的不公平感。
在正式交往活動中,由於師生往往對於各自的角色行為有不同的理解,在缺少溝通的情況下,師生之間形成隔閡,從而影響了師生關系。目前,許多教師仍然片面地理解嚴師出高徒,採取了許多限制性的管理措施。學生對教師的這些做法往往不能理解,覺得教師管得太多,覺得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展。盡管兩方面的出發點是共同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但由於雙方理解的不同,致使不能認同彼此的行為。有時我們會聽到教師對學生說:「我這樣做是為你們好,等你們長大以後,就會感激我。」這類話可以說是教師無奈的反應,是為了使交往行為持續下去而把問題暫時地擱置,但這無助於問題的根本解決。
除了相互間由於偏狹的理解而造成矛盾之外,當前,還存在著一種功利性的師生關系現象。在這種關系中,學生通過教師而升學,教師藉學生來追求榮譽,彼此之間成為相互利用的「工具」。這導致了師生在課堂上功能主義的教學行為:片面強調應考題,忽視基礎知識的理解等等。甚至有的教師只關注有望考上大學或重點中學的學生,而放棄對差生的教育教學。最為嚴重的是有的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採取所謂「保一部分」的行為,在升學考試之前先勸退一部分成績差的學生,不讓他們參加升學考,或者保送一部分成績不夠穩定的同學進大學,從而使「保送」失去了挑選優秀生的目的。與此相輔相成,學生也可能只把教師作為升學的「階梯」,拚命想擠進重點學校、重點班級,甚至挑好的教師等等。在這種狀況下,學生眼中的教師僅僅起墊腳石的作用,教師育人的功能則付諸闕如。這些功利性的行為會對教育造成極大的傷害,形成一種「異化」的教育。
師生的非正式關系在當前日益受到重視,但憑心而論,在這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
師生非正式關系是以師生之間的友誼為基礎的。這種友誼,在教師方面體現為對學生的愛。但有的教師把對學生的愛狹隘地理解為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把自己對學生的愛護體現為給學生布置大量的功課,讓學生從早到晚地伏案苦讀,不允許學生有任何所謂的「不良嗜好」。這樣,完全排除了師生間的非正式交往,遑論情感交流和交往,反而更使學生產生了厭惡與反感的心理。
社會要求教師能以一顆愛心對待學生,廣大教師對自己也有這方面的期望。但當教育淪落為應試教育時,升學率成為評判學校辦學質量與獎勵教師的單一標准,社會對教師的實際要求發生變化。學生家長期望學校幫助自己的子女升學,學校則要求教師以幫助學生升學為最主要,甚至是惟一的目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理想的期望與實際的要求之間發生了矛盾。教師希冀能與學生進行更為親密的非正式交往,但實際要求的束縛卻使他們不可能實現這一願望。
通過列舉以上一些現象,我們注意到,當前師生關系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有很多是由於師生之間對於角色觀念、角色行為理解的分歧而造成的。由於教師與學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接受的文化也有差異,雙方間有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但在當前文化轉型的大背景下,教師與學生的文化取向進一步多元化,這些相互不相容的認識共存於同一時空,就促成了師生關系觀的矛盾與沖突,並加重了理解的分歧,深化了師生關系中所存在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應解決師生間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文化分歧,進而形成新型的師生關系。
文化轉型使我國社會開始形成新的價值體系,在這種氛圍下,學校進一步確定將學生的個性自由與全面發展作為教育之鵠的。與此相適應,我們需要形成新型的師生關系——民主、和諧、進步的師生關系。所謂民主的師生關系,指師生關系應是以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人為基礎的人—人關系,師生應當具有客觀的權威意識。和諧的師生關系指師生間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與互動。進步的師生關系則強調師生關系的非功利性,以及對促進師生的全面發展與進步的積極作用和功能。
那麼,如何形成新型的師生關系呢?首當其沖的問題,是要解決師生間的文化分歧,對此,文化整合可能是一個可供採納的合理策略。
文化整合有兩種不同的情況:同一種文化內容各要素的整合;同一時空中不同文化之間的整合。前一種的文化整合實際上是指當社會處於一般的平穩發展期時,占據主導地位的主流文化彌散、滲透到社會的各種亞文化中。當社會處於轉型、革命等劇烈變遷期時,由於原有的主流文化受到挑戰,逐步失去主導地位,而新的主流文化還未形成,致使各種外來文化、本土文化、傳統文化、現代文化交織在一起,相互碰撞和沖突。這時的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適應、協調,並在此基礎上,通過選擇、綜合合適的文化成分,進行文化創新,形成新的主流文化。與當前的社會文化背景相適應,文化整合在此指的是後一種含義。
要實現這樣的文化整合過程,需要師生共同的參與,需要雙方堅持寬容的精神,加強理解的意識,進行創造的活動。但在操作上,則要求教師付出更多的勞動,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是由學生的實際狀態決定的,同時也是社會對教師更高的要求。
寬容的精神是進行文化整合的前提。惟此,不同文化的人們之間才能相互尊重,才能相互對話、理解,達成共識並加以分享,從而實現可能的創造。師生間的寬容,需要師生間相互尊重,在人格上實現平等。人們常以「嚴父、慈母」來形容教師,這表明師生雙方在心理上處於不同態勢:教師處於高勢,學生處於低勢。教師應避免由於這種心理態勢而帶來的不良影響。師生間的寬容,還需要提倡一種相對自由的民主的態度。與消極管理的思想相反,這種態度是讓學生有自己思考、選擇、判斷的自由,但教師應適時地給予指導,以確保學生選擇、判斷的正確性。
加強理解意識,即要求師生間達成認同,追求平等的對話。這首先強調師生間在觀念上要相互認同,從而才有可能在師生的具體交往過程中進行合作,使相互關系達到和諧的境界。因此,還需要強調師生間的「合作」精神。理解的實現,還需要注重師生間情感上的溝通。因此,可以通過加強師生間非正式交往,使師生實現內在體驗的真實交流。
創造是在理解與溝通基礎上的超越。這首先應實現新的意義上的「教學相長」。長期以來,我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多類似於瑪格麗特·米德所說「前喻型」文化,即知識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兩者之間以接受、模仿為主,不太注意突破和創新。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主體性認識的不斷提高,知識開始在教師與學生間相互滲透、對流和互補,師生關系開始出現向並喻型乃至後喻型轉化的趨勢。對此,教師應當認識到教學相長的新意蘊。要創造,師生間應注意開展批判性反思。教師應以思考、研究的目的重新看待師生間的關系處理,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矛盾與誤會。學生則應通過學會批判性反思,實現對教師的理解與配合。
(摘自《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❽ 新型的師生關系有哪些基本模式

(1)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
(2)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特徵是:
①尊師愛生,相互配
②民主平等,和諧親密
③共享共創,教學相長
(3)新型師生關系構建的基本策略是:
①了解和研究學生;
②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③熱愛、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
④主動與學生溝通,善於與學生交往;
⑤努力提高自我修養,健全人格。

熱點內容
晉商歷史 發布:2025-07-19 00:08:49 瀏覽:421
安大歷史考研 發布:2025-07-19 00:02:57 瀏覽:382
教師幫扶學生記錄 發布:2025-07-18 20:01:06 瀏覽:677
運動鞋哪些好 發布:2025-07-18 18:41:48 瀏覽:456
師生迷情八 發布:2025-07-18 11:58:43 瀏覽:478
三字經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11:46:47 瀏覽:45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