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古代有關師德古訓

古代有關師德古訓

發布時間: 2021-03-19 02:34:14

❶ 中國古代關於師德方面的思想主要有哪些

最早的師德標准
古之學者必有師.上古時代,很早就出現了教師這一職業.但那時的教師是什麼樣,其風范若何,由於無文獻記載,後人已很難稽考.
傳說堯帝和舜帝在位的時候,曾經任命契這個人作「司徒」.「司徒」這個稱謂,後來演變為一種官職,推其本義,就是管理和教育學生的意思,也就是現在的教師.堯舜為什麼要任命一個「司徒」呢?因為當時「百姓不親,五品不遜」---社會風氣不正、天下大亂,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所以要找個人出來管一管,怎麼管?當時的說法是---「敬敷五教」.
「敬敷五教」在中國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是一個很重要、很值得研討的命題.首先,這裡面提出了實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五教」是針對五種主要的社會人際關系來實施教育.古人認為,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是構成社會最重要的五種人際關系,稱為「五倫」.「五倫」是自然而然的,既是人的天性,又是自然的規律.
順應著人的天性可以建構起社會倫理基礎,遵循著自然的規律可以建立起社會道德標准,這既是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是文明社會的開端、和諧社會的基礎.後來孟子又進一步將「五教」表述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亦成為數千年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由此我們可以了解,中國教育的源頭活水是做人教育,而非知識傳授.古代聖賢相信,只有教育學生學會理解和處理好這五種社會人際關系,學會做人,才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個人人生幸福、家庭美滿、事業成功,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
其次,「敬」、「敷」兩字也值得回味.「敬」是對教育者職業態度的要求,「聖賢進德修業,不離一敬」.「敬」的反義詞是「肆」,就是隨意、放任、不負責任的意思,就是無法履行教書育人的責任.「敷」是傳播、流布的意思,教師要傳經佈道,不僅自己懂得做人的道理,還要有以天下為己任、兼愛他人和誨人不倦的精神.
按照這樣的標准,堯舜最終選用契作了司徒,承擔起育人的重任.契是商代的祖先,曾經協助大禹治水,表現出了很高的才能.但作為教師,僅有高人一籌的才能是不夠的.關於契,《列女傳》稱「契之性聰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可見契的成就主要不是因為他治理過水災,而在於他「能育其教」---在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因而為當時和後世的人們所紀念.契的秉性是「聰明而仁」,「聰明」是天賦,是見識;「仁」是愛心,是品格.二者兼具,故能擔負起育人的責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或者叫做「德才兼備」.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去做教師.契這個人,恐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為後世樹立起來的第一個師表風范,他身上體現出的「聰明而仁」的秉性,也可視為我國最早的教師職業道德標准.
春秋戰國時期,又是一個天下擾攘、充滿紛爭的年代,於是有百家諸子並起,為亂世開太平葯方.諸子其實都是職業教師,私人講學,坐而論道,各有一班學生相追隨.諸子雖然不是別人任命出來的教師,但也應是循循善誘、諳通育人之道的教育家,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生徒前來追隨呢?是故在他們的著作中,也保存下來許多有關教育和教師的論述,雖吉光片羽,卻彌足珍貴,其中很多經典的詞語,被直接引用到後世制定的師德規范中.
孔子是被尊崇為「萬古師表」的古代傑出教育家.「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授業.」(《孔子世家》)孔子退居家中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大概沒想過到處去張貼招生廣告,結果還是引來了四面八方的大批學子向他問學.對此,可用孔子自己的話作一解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是知行合一的,他的教育主張來源於他的教育實踐,「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如果教師不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又怎麼能去教育和影響學生呢?孔子教導學生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自己也是這么去做的.對此,孔子的學生子貢評價說:「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在他的學生眼中,「仁且智」是孔夫子身上體現出來的鮮明特點,也是孔子被後人看作聖人的主要原因,這與前面談到的契的「聰明而仁」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可不可以說---「仁且智」,是古代中國對於教育者人格境界和師表風范的最高追求?
朱熹手訂《白鹿洞教條》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剛剛出任南康軍(今江西九江星子縣)郡守不久的大教育家朱熹,決定在廬山東麓的白鹿洞創辦書院.在這里,他親手制訂了著名的《白鹿洞教條》: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立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這是中國教育史上值得特別紀念的一件大事.由於朱熹的提倡和努力,白鹿洞書院不但在其後數百年間弦歌不輟,發展成為「天下書院之首」,「代表了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胡適),並開啟了近千年來古代書院的教育傳統.朱熹手訂的這則《白鹿洞教條》,更是被歷代教育家作為師德信條而奉持不渝.例如明代大學者、教育家王陽明就曾說過:「夫為學之方,白鹿之規盡矣」.
「白鹿洞教條」既是學生求知問學的條規,也是教師從事教育的規范,兩者是統一的.對此,朱熹解釋說:「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辭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這就是說,在教育實踐中,教與學是統一的,古往今來教育的宗旨只有一個:就是要實行做人教育,而不是將教育視為追求個人功利的手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可見,古今歷史上真正的教育家都是反對功利主義教育的.
「白鹿洞教條」系統梳理了古代先賢,尤其是先秦儒家關於教育問題的經典論述:首先,明確孟子提出的「五教」主張即是教育的宗旨,「學者學此而已」.其次,將孔子《中庸》中提出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教書育人的門徑.並且強調說,前面四者,是為了窮理致知,屬於認識的范疇,後面的「篤行」
則是實踐.朱熹一向認為,《中庸》是孔子「傳授心法」之作,其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教育命題,值得終身品味.此後,王陽明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致知力行」、「知行合一」的主張,這些見解和主張,對於我們糾正當前教育工作的偏失,也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其後列出的「修身之要」、「處事之要」、「接物之要」,都是「篤行之事」,皆屬實踐范疇.朱熹認為,人的認識不能脫離實踐,實踐能提升人的認識,「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這個循環反復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
對於教育者自身而言,更應以此作為「規矩禁防」,在此過程中不斷修身進德,「是以君子心廓然大公,其視天下無一物非吾心之當愛,無一事非吾職之所當為.雖勢在匹夫之賤,而所以堯舜其君、堯舜其民者,亦未嘗不在吾之分內也.」
這是我國古代關於師德規范最完整、最清晰的一次論述.
明清書院的師德規范
朱熹以後,他的門人程端蒙和程的友人董株根據《白鹿洞教條》制訂了一個既能為書院學生所應用又能對師長有所借鑒的《程董二先生學則》.這個學則和《白鹿洞教條》一樣,為明清兩代的書院和官學普遍採用.
順帶說一下,古代書院和學校的「學則」,其稱不一,又叫「教條」、「學則」、「軌范」、「揭示」、「規訓」、「戒勉」等,實際所指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其內容對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內的學校全體成員都有約束作用.之所以對教師和學生不作分別的要求,依據的是《易經》上的一句話:「君子以朋友講習」.也就是說,在古代的學府里,師生之間應是朋友的關系,其主要教學(講習)形式,即所謂「朋友聚會一番,精神收斂一番,講論一番,道理開發一番」,這對於以做人教育為主的書院來說,更是如此.
相對於《白鹿洞教條》的微言大義,《程董二先生學則》則具體到了書院師生的日常起居和行為規范.如「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飲食必節」、「出入必省」、「讀書必專」等,其好處是便於操作執行和監督,但未免瑣細,流於形式,容易使人捨本逐末.所以朱熹在審定時似乎對此不以為然,以為這是「古人小學之遺意」,用來約束一下孩童還差不多,如果用來規范成年人,就不免過於淺陋了.
明清兩代,沿襲宋代書院講學風氣,天下才俊依聚山林,勵志清修,「濂洛諸儒此集成,虛堂遙應四山鳴」,書院教育遂有了較大的發展,漸漸成為當時教育的主流.對於化育人才、砥礪氣節、涵泳風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明清書院普遍重視學子修身進德,因此,選聘師長,最看重的一條就是道德操守.清代學者戴震說:「講學砥節,相語以道德,相勖以恭行.自宋以來,書院之立,咸若是.」可見,如果不是德高望重的碩儒,是很難成為書院士子們的人生導師的.
清代豫南書院對於教師師德訂有四條規范:其一,敦德行以端本原也;其二,勤研討以踐實學也;其三,重師友以求夾持也;其四,謹交遊以遵禮法也.其中第三條,還特別要求教師能夠與學生「同堂共學,朝夕追隨,賞奇析疑,互征心得」,強調教師與學生要在一起互動交流,自由探究學問,教學相長,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亦名教中活潑潑地也」.
群玉書院中專門設有「親師齋」,其銘曰:
「主善為師德業所資,狎而敬之,畏而愛之,亦趨亦步,朝斯夕斯,熏陶既久,其益無涯.」
教師要抱一顆慈愛之心,使不聽話的孩子能夠敬重你,膽怯的孩子能夠喜歡你,一天到晚都願意追隨你、親近你.用你高尚的人格長時間地熏陶滋養著孩子們,將會使他們終生受到教益.這樣的師德標准,即使放到今天來看,也是令人嚮往不已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❷ 有關道德的古訓 中國的

這方面的很多,看一下【道德經】...,實際,按照道理做事,按照品德做人的原則去做就可以了,還是那句話『頂天立地,敢作敢當,問心無愧』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❸ 我國古代有哪些師德規范

最早的師德標准古之學者必有師.上古時代,很早就出現了教師這一職業.但那時的教師是什麼樣,其風范若何,由於無文獻記載,後人已很難稽考.傳說堯帝和舜帝在位的時候,曾經任命契這個人作「司徒」.「司徒」這個稱謂,後來演變為一種官職,推其本義,就是管理和教育學生的意思,也就是現在的教師.堯舜為什麼要任命一個「司徒」呢?因為當時「百姓不親,五品不遜」---社會風氣不正、天下大亂,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所以要找個人出來管一管,怎麼管?當時的說法是---「敬敷五教」.「敬敷五教」在中國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是一個很重要、很值得研討的命題.首先,這裡面提出了實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五教」是針對五種主要的社會人際關系來實施教育.古人認為,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是構成社會最重要的五種人際關系,稱為「五倫」.「五倫」是自然而然的,既是人的天性,又是自然的規律.順應著人的天性可以建構起社會倫理基礎,遵循著自然的規律可以建立起社會道德標准,這既是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是文明社會的開端、和諧社會的基礎.後來孟子又進一步將「五教」表述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亦成為數千年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由此我們可以了解,中國教育的源頭活水是做人教育,而非知識傳授.古代聖賢相信,只有教育學生學會理解和處理好這五種社會人際關系,學會做人,才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個人人生幸福、家庭美滿、事業成功,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其次,「敬」、「敷」兩字也值得回味.「敬」是對教育者職業態度的要求,「聖賢進德修業,不離一敬」.「敬」的反義詞是「肆」,就是隨意、放任、不負責任的意思,就是無法履行教書育人的責任.「敷」是傳播、流布的意思,教師要傳經佈道,不僅自己懂得做人的道理,還要有以天下為己任、兼愛他人和誨人不倦的精神.按照這樣的標准,堯舜最終選用契作了司徒,承擔起育人的重任.契是商代的祖先,曾經協助大禹治水,表現出了很高的才能.但作為教師,僅有高人一籌的才能是不夠的.關於契,《列女傳》稱「契之性聰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可見契的成就主要不是因為他治理過水災,而在於他「能育其教」---在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因而為當時和後世的人們所紀念.契的秉性是「聰明而仁」,「聰明」是天賦,是見識;「仁」是愛心,是品格.二者兼具,故能擔負起育人的責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或者叫做「德才兼備」.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去做教師.契這個人,恐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為後世樹立起來的第一個師表風范,他身上體現出的「聰明而仁」的秉性,也可視為我國最早的教師職業道德標准.春秋戰國時期,又是一個天下擾攘、充滿紛爭的年代,於是有百家諸子並起,為亂世開太平葯方.諸子其實都是職業教師,私人講學,坐而論道,各有一班學生相追隨.諸子雖然不是別人任命出來的教師,但也應是循循善誘、諳通育人之道的教育家,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生徒前來追隨呢?是故在他們的著作中,也保存下來許多有關教育和教師的論述,雖吉光片羽,卻彌足珍貴,其中很多經典的詞語,被直接引用到後世制定的師德規范中.孔子是被尊崇為「萬古師表」的古代傑出教育家.「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授業.」(《孔子世家》)孔子退居家中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大概沒想過到處去張貼招生廣告,結果還是引來了四面八方的大批學子向他問學.對此,可用孔子自己的話作一解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是知行合一的,他的教育主張來源於他的教育實踐,「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如果教師不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又怎麼能去教育和影響學生呢?孔子教導學生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自己也是這么去做的.對此,孔子的學生子貢評價說:「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在他的學生眼中,「仁且智」是孔夫子身上體現出來的鮮明特點,也是孔子被後人看作聖人的主要原因,這與前面談到的契的「聰明而仁」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可不可以說---「仁且智」,是古代中國對於教育者人格境界和師表風范的最高追求?朱熹手訂《白鹿洞教條》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剛剛出任南康軍(今江西九江星子縣)郡守不久的大教育家朱熹,決定在廬山東麓的白鹿洞創辦書院.在這里,他親手制訂了著名的《白鹿洞教條》: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右立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右修身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右處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右接物之要.這是中國教育史上值得特別紀念的一件大事.由於朱熹的提倡和努力,白鹿洞書院不但在其後數百年間弦歌不輟,發展成為「天下書院之首」,「代表了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胡適),並開啟了近千年來古代書院的教育傳統.朱熹手訂的這則《白鹿洞教條》,更是被歷代教育家作為師德信條而奉持不渝.例如明代大學者、教育家王陽明就曾說過:「夫為學之方,白鹿之規盡矣」.「白鹿洞教條」既是學生求知問學的條規,也是教師從事教育的規范,兩者是統一的.對此,朱熹解釋說:「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辭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這就是說,在教育實踐中,教與學是統一的,古往今來教育的宗旨只有一個:就是要實行做人教育,而不是將教育視為追求個人功利的手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可見,古今歷史上真正的教育家都是反對功利主義教育的.「白鹿洞教條」系統梳理了古代先賢,尤其是先秦儒家關於教育問題的經典論述:首先,明確孟子提出的「五教」主張即是教育的宗旨,「學者學此而已」.其次,將孔子《中庸》中提出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教書育人的門徑.並且強調說,前面四者,是為了窮理致知,屬於認識的范疇,後面的「篤行」則是實踐.朱熹一向認為,《中庸》是孔子「傳授心法」之作,其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教育命題,值得終身品味.此後,王陽明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致知力行」、「知行合一」的主張,這些見解和主張,對於我們糾正當前教育工作的偏失,也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其後列出的「修身之要」、「處事之要」、「接物之要」,都是「篤行之事」,皆屬實踐范疇.朱熹認為,人的認識不能脫離實踐,實踐能提升人的認識,「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這個循環反復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對於教育者自身而言,更應以此作為「規矩禁防」,在此過程中不斷修身進德,「是以君子心廓然大公,其視天下無一物非吾心之當愛,無一事非吾職之所當為.雖勢在匹夫之賤,而所以堯舜其君、堯舜其民者,亦未嘗不在吾之分內也.」這是我國古代關於師德規范最完整、最清晰的一次論述.明清書院的師德規范朱熹以後,他的門人程端蒙和程的友人董株根據《白鹿洞教條》制訂了一個既能為書院學生所應用又能對師長有所借鑒的《程董二先生學則》.這個學則和《白鹿洞教條》一樣,為明清兩代的書院和官學普遍採用.順帶說一下,古代書院和學校的「學則」,其稱不一,又叫「教條」、「學則」、「軌范」、「揭示」、「規訓」、「戒勉」等,實際所指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其內容對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內的學校全體成員都有約束作用.之所以對教師和學生不作分別的要求,依據的是《易經》上的一句話:「君子以朋友講習」.也就是說,在古代的學府里,師生之間應是朋友的關系,其主要教學(講習)形式,即所謂「朋友聚會一番,精神收斂一番,講論一番,道理開發一番」,這對於以做人教育為主的書院來說,更是如此.相對於《白鹿洞教條》的微言大義,《程董二先生學則》則具體到了書院師生的日常起居和行為規范.如「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飲食必節」、「出入必省」、「讀書必專」等,其好處是便於操作執行和監督,但未免瑣細,流於形式,容易使人捨本逐末.所以朱熹在審定時似乎對此不以為然,以為這是「古人小學之遺意」,用來約束一下孩童還差不多,如果用來規范成年人,就不免過於淺陋了.明清兩代,沿襲宋代書院講學風氣,天下才俊依聚山林,勵志清修,「濂洛諸儒此集成,虛堂遙應四山鳴」,書院教育遂有了較大的發展,漸漸成為當時教育的主流.對於化育人才、砥礪氣節、涵泳風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明清書院普遍重視學子修身進德,因此,選聘師長,最看重的一條就是道德操守.清代學者戴震說:「講學砥節,相語以道德,相勖以恭行.自宋以來,書院之立,咸若是.」可見,如果不是德高望重的碩儒,是很難成為書院士子們的人生導師的.清代豫南書院對於教師師德訂有四條規范:其一,敦德行以端本原也;其二,勤研討以踐實學也;其三,重師友以求夾持也;其四,謹交遊以遵禮法也.其中第三條,還特別要求教師能夠與學生「同堂共學,朝夕追隨,賞奇析疑,互征心得」,強調教師與學生要在一起互動交流,自由探究學問,教學相長,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亦名教中活潑潑地也」.群玉書院中專門設有「親師齋」,其銘曰:「主善為師德業所資,狎而敬之,畏而愛之,亦趨亦步,朝斯夕斯,熏陶既久,其益無涯.」教師要抱一顆慈愛之心,使不聽話的孩子能夠敬重你,膽怯的孩子能夠喜歡你,一天到晚都願意追隨你、親近你.用你高尚的人格長時間地熏陶滋養著孩子們,將會使他們終生受到教益.這樣的師德標准,即使放到今天來看,也是令人嚮往不已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❹ 求一些有關於戒或者誡的古文古訓古言!

古訓:
1.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 得寵思辱,居安思危。
3.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
4.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5.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7.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8. 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
9. 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10. 不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兒孫個個賢。
11.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12.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13. 寧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
14.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1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16.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17.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8.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19. 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
20. 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無愁月影斜。
2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進。
22. 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
23. 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以愛子女之心敬父母。
24. 驕傲侈泰,離度絕理,其唯無禍,福亦不至矣。
25. 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

❺ 關於勤儉節約的古訓10條以上和有關這類古代勤儉節約小故事3個以上

1、君子以儉德辟難。 《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儉朴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2、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尚書·大禹謨》
大意: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3、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左傳·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4、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左傳·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計在於辛勤勞作,只有勤於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5、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墨子·辭過》
大意:節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6、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憫農》
大意: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7、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李商隱《詠史》
大意: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於勤儉,亡於奢靡。

8、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9、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馬光寫《資治通鑒》- <訓儉示康>
大意: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則很困難。

10、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計劃地索取,有節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

11、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純仁列傳》
大意:只有節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可以使人養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朱柏廬《夫子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應當想到它來得不容易;
即使是半根絲、半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

崇尚儉朴、反對奢華、艱苦奮斗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史上,古今中外勤儉節約的故事不勝枚舉。
1、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鄉鳳陽,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朱元璋給皇後過生日時,只用紅蘿卜、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2、季文子
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 他一生儉朴,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並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 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 你在家裡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於我們國家的體面,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 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啊。您為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於己於國都有好處,何 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裡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 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 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糧馬,這哪裡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 只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並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艷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呢廣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 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後,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裡的馬匹也只是用谷糠、雜草來喂養。

3、蘇軾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4、趙匡胤
趙匡胤教女儉朴 "天上神仙府,人間帝王家"。作為一國之主皇帝應該說是人間最富有的,金銀財寶任其享用。可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卻不但生活儉朴,反對奢侈浪費,還嚴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講究儉朴。

❻ 我國古代對師德的要求有哪些最早研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有哪些著作

最早的師德標准
古之學者必有師。上古時代,很早就出現了教師這一職業。但那時的教師是什麼樣,其風范若何,由於無文獻記載,後人已很難稽考。
傳說堯帝和舜帝在位的時候,曾經任命契這個人作「司徒」。「司徒」這個稱謂,後來演變為一種官職,推其本義,就是管理和教育學生的意思,也就是現在的教師。堯舜為什麼要任命一個「司徒」呢?因為當時「百姓不親,五品不遜」---社會風氣不正、天下大亂,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所以要找個人出來管一管,怎麼管?當時的說法是---「敬敷五教」。
「敬敷五教」在中國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是一個很重要、很值得研討的命題。首先,這裡面提出了實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五教」是針對五種主要的社會人際關系來實施教育。古人認為,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是構成社會最重要的五種人際關系,稱為「五倫」。「五倫」是自然而然的,既是人的天性,又是自然的規律。
順應著人的天性可以建構起社會倫理基礎,遵循著自然的規律可以建立起社會道德標准,這既是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是文明社會的開端、和諧社會的基礎。後來孟子又進一步將「五教」表述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亦成為數千年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由此我們可以了解,中國教育的源頭活水是做人教育,而非知識傳授。古代聖賢相信,只有教育學生學會理解和處理好這五種社會人際關系,學會做人,才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個人人生幸福、家庭美滿、事業成功,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
其次,「敬」、「敷」兩字也值得回味。「敬」是對教育者職業態度的要求,「聖賢進德修業,不離一敬」。「敬」的反義詞是「肆」,就是隨意、放任、不負責任的意思,就是無法履行教書育人的責任。「敷」是傳播、流布的意思,教師要傳經佈道,不僅自己懂得做人的道理,還要有以天下為己任、兼愛他人和誨人不倦的精神。
按照這樣的標准,堯舜最終選用契作了司徒,承擔起育人的重任。契是商代的祖先,曾經協助大禹治水,表現出了很高的才能。但作為教師,僅有高人一籌的才能是不夠的。關於契,《列女傳》稱「契之性聰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可見契的成就主要不是因為他治理過水災,而在於他「能育其教」---在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因而為當時和後世的人們所紀念。契的秉性是「聰明而仁」,「聰明」是天賦,是見識;「仁」是愛心,是品格。二者兼具,故能擔負起育人的責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或者叫做「德才兼備」。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去做教師。契這個人,恐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為後世樹立起來的第一個師表風范,他身上體現出的「聰明而仁」的秉性,也可視為我國最早的教師職業道德標准。
春秋戰國時期,又是一個天下擾攘、充滿紛爭的年代,於是有百家諸子並起,為亂世開太平葯方。諸子其實都是職業教師,私人講學,坐而論道,各有一班學生相追隨。諸子雖然不是別人任命出來的教師,但也應是循循善誘、諳通育人之道的教育家,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生徒前來追隨呢?是故在他們的著作中,也保存下來許多有關教育和教師的論述,雖吉光片羽,卻彌足珍貴,其中很多經典的詞語,被直接引用到後世制定的師德規范中。
孔子是被尊崇為「萬古師表」的古代傑出教育家。「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授業。」(《孔子世家》)孔子退居家中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大概沒想過到處去張貼招生廣告,結果還是引來了四面八方的大批學子向他問學。對此,可用孔子自己的話作一解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是知行合一的,他的教育主張來源於他的教育實踐,「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如果教師不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又怎麼能去教育和影響學生呢?孔子教導學生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自己也是這么去做的。對此,孔子的學生子貢評價說:「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在他的學生眼中,「仁且智」是孔夫子身上體現出來的鮮明特點,也是孔子被後人看作聖人的主要原因,這與前面談到的契的「聰明而仁」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可不可以說---「仁且智」,是古代中國對於教育者人格境界和師表風范的最高追求?
朱熹手訂《白鹿洞教條》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剛剛出任南康軍(今江西九江星子縣)郡守不久的大教育家朱熹,決定在廬山東麓的白鹿洞創辦書院。在這里,他親手制訂了著名的《白鹿洞教條》: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立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這是中國教育史上值得特別紀念的一件大事。由於朱熹的提倡和努力,白鹿洞書院不但在其後數百年間弦歌不輟,發展成為「天下書院之首」,「代表了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胡適),並開啟了近千年來古代書院的教育傳統。朱熹手訂的這則《白鹿洞教條》,更是被歷代教育家作為師德信條而奉持不渝。例如明代大學者、教育家王陽明就曾說過:「夫為學之方,白鹿之規盡矣」。
「白鹿洞教條」既是學生求知問學的條規,也是教師從事教育的規范,兩者是統一的。對此,朱熹解釋說:「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辭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這就是說,在教育實踐中,教與學是統一的,古往今來教育的宗旨只有一個:就是要實行做人教育,而不是將教育視為追求個人功利的手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可見,古今歷史上真正的教育家都是反對功利主義教育的。
「白鹿洞教條」系統梳理了古代先賢,尤其是先秦儒家關於教育問題的經典論述:首先,明確孟子提出的「五教」主張即是教育的宗旨,「學者學此而已」。其次,將孔子《中庸》中提出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教書育人的門徑。並且強調說,前面四者,是為了窮理致知,屬於認識的范疇,後面的「篤行」
則是實踐。朱熹一向認為,《中庸》是孔子「傳授心法」之作,其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教育命題,值得終身品味。此後,王陽明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致知力行」、「知行合一」的主張,這些見解和主張,對於我們糾正當前教育工作的偏失,也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其後列出的「修身之要」、「處事之要」、「接物之要」,都是「篤行之事」,皆屬實踐范疇。朱熹認為,人的認識不能脫離實踐,實踐能提升人的認識,「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這個循環反復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
對於教育者自身而言,更應以此作為「規矩禁防」,在此過程中不斷修身進德,「是以君子心廓然大公,其視天下無一物非吾心之當愛,無一事非吾職之所當為。雖勢在匹夫之賤,而所以堯舜其君、堯舜其民者,亦未嘗不在吾之分內也。」
這是我國古代關於師德規范最完整、最清晰的一次論述。
明清書院的師德規范
朱熹以後,他的門人程端蒙和程的友人董株根據《白鹿洞教條》制訂了一個既能為書院學生所應用又能對師長有所借鑒的《程董二先生學則》。這個學則和《白鹿洞教條》一樣,為明清兩代的書院和官學普遍採用。
順帶說一下,古代書院和學校的「學則」,其稱不一,又叫「教條」、「學則」、「軌范」、「揭示」、「規訓」、「戒勉」等,實際所指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其內容對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內的學校全體成員都有約束作用。之所以對教師和學生不作分別的要求,依據的是《易經》上的一句話:「君子以朋友講習」。也就是說,在古代的學府里,師生之間應是朋友的關系,其主要教學(講習)形式,即所謂「朋友聚會一番,精神收斂一番,講論一番,道理開發一番」,這對於以做人教育為主的書院來說,更是如此。
相對於《白鹿洞教條》的微言大義,《程董二先生學則》則具體到了書院師生的日常起居和行為規范。如「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飲食必節」、「出入必省」、「讀書必專」等,其好處是便於操作執行和監督,但未免瑣細,流於形式,容易使人捨本逐末。所以朱熹在審定時似乎對此不以為然,以為這是「古人小學之遺意」,用來約束一下孩童還差不多,如果用來規范成年人,就不免過於淺陋了。
明清兩代,沿襲宋代書院講學風氣,天下才俊依聚山林,勵志清修,「濂洛諸儒此集成,虛堂遙應四山鳴」,書院教育遂有了較大的發展,漸漸成為當時教育的主流。對於化育人才、砥礪氣節、涵泳風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明清書院普遍重視學子修身進德,因此,選聘師長,最看重的一條就是道德操守。清代學者戴震說:「講學砥節,相語以道德,相勖以恭行。自宋以來,書院之立,咸若是。」可見,如果不是德高望重的碩儒,是很難成為書院士子們的人生導師的。
清代豫南書院對於教師師德訂有四條規范:其一,敦德行以端本原也;其二,勤研討以踐實學也;其三,重師友以求夾持也;其四,謹交遊以遵禮法也。其中第三條,還特別要求教師能夠與學生「同堂共學,朝夕追隨,賞奇析疑,互征心得」,強調教師與學生要在一起互動交流,自由探究學問,教學相長,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亦名教中活潑潑地也」。
群玉書院中專門設有「親師齋」,其銘曰:
「主善為師德業所資,狎而敬之,畏而愛之,亦趨亦步,朝斯夕斯,熏陶既久,其益無涯。」
教師要抱一顆慈愛之心,使不聽話的孩子能夠敬重你,膽怯的孩子能夠喜歡你,一天到晚都願意追隨你、親近你。用你高尚的人格長時間地熏陶滋養著孩子們,將會使他們終生受到教益。這樣的師德標准,即使放到今天來看,也是令人嚮往不已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❼ 急求中國古訓。一定要是古訓。急!!!!!!!!

中國古訓大收錄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這兩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原意:慈不掌兵,慈者,仁愛之士,若為仁愛,則無威嚴,然兵無令不行,將無威則亂,故掌兵者必威大於慈,若能恩威並濟乃是最佳人等。義不守財,世上忠義之士多好友,然好友則必然重友而輕財,所謂仗義疏財,所以義者不能守財,也守不住因為他們不在乎財。這句古語可做雙層解析!上述只是字面淺析!潛意是古代文人諷刺有錢有勢之人!!謂之「勢大者無仁、財厚者無義」
慈就是心腸軟,見不得別人受苦,實際上,人說可憐人必有可憐之處,對於這樣的人慈,就等於是在給自己吃毒葯,不僅救不了他,反倒有可能連累自己,這是事實上的教訓和前人的總結,有的可能是一生血的教訓的總結,因此要堅定,對待可憐人一定不能心軟..心軟就會犯錯,有可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無法挽回,很可能會是賠上了自己的一生的事業和幸福...
古訓中國
古代人遵行和推崇的准則古訓是指古代人遵行和推崇的准則、古代流傳下來的典籍或可以作為准繩的話。《詩·大雅·烝民》:「古訓是式,威儀是力。」 鄭玄 箋:「故訓,先王之遺典也。」 漢 孔臧《與從弟引安國書》:「舊章潛於壁室,正於紛擾之際,欻爾而見,俗儒結舌,古訓復申。」目錄詞語解釋(1).古代流傳下來的典籍或可以作為准繩的話
(2).詁訓
相關古籍古訓——增廣賢文
古訓——弟子規
古訓示例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文,多見多聞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一字入公門,九牛拖不出。

展開 編輯本段詞語解釋
gǔ xùn ㄍㄨˇ ㄒㄩㄣˋ
(1).古代流傳下來的典籍或可以作為准繩的話
《詩·大雅·烝民》:「古訓是式,威儀是力。」 鄭玄 箋:「故訓,先王之遺典也。」 漢 孔臧《與從弟引安國書》:「舊章潛於壁室,正於紛擾之際,欻爾而見,俗儒結舌,古訓復申。」 唐 韓愈《復志賦》:「始專專於講習兮,非古訓為無所用其心。」 清 龔自珍《<績溪胡戶部文集>序》:「是謂七十子苗裔之言,是謂禮家大宗之言,其言式古訓,力威儀焉。」 鄒韜奮 《抗戰以來》二九:「 中國 古訓: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2).詁訓
指對古字古義的訓釋。古,通「 詁 」。 清 江藩《漢學師承記·惠士奇》:「經之義存乎訓,識字審音,乃知其義,故古訓不可改也。」

古訓——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是一種民間諺語集,其中的內容大致能反映中國古代的百姓生活心理,像儒家學說、佛教思想、道教思想的內容在里邊均有體現,如息事寧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還有人的命天註定之類的消極迷信思想很多,應該有所分辨。不過,其他涉及為人處世的諺語很有哲理性,耐人尋味,值得現代人借鑒。[1]
古訓——弟子規
《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范,他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更應努力的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編輯本段古訓示例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文,多見多聞
——增廣賢文 解釋:前人流傳下來的好文字,含有對後輩的殷切期望.我把它收集起來,編成押韻的文句,取名叫<<增廣>>,用來幫助人們增加廣博的見聞.[2]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解釋: 謂外表易畫,骨相難描。比喻人心難測。 元 孟漢卿《魔合羅》第一折:「你知道我是甚麼人?便好道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五娘尋夫上路》:「 蔡郎當初臨別之時,可不道來:若有寸進,即便回來。如今年荒親死,一竟不歸,你知他心腹事如何?正是: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今日薛婆本是箇不善之人,一般甜言軟語, 三巧兒 遂與他成了至交,時刻少他不得。正是: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3]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流水下灘非有意,白雲出岫本無心。 當時若不登高望,誰信東流海洋深。 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兩人一般心,無錢堪買金,一人一般心,有錢難買針。 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 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 饒人不是痴漢,痴漢不會饒人。 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 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 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紅粉佳人休使老,風流浪子莫教貧。 在家不會迎賓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黃金無假,阿魏無真。 客來主不顧,應恐是痴人。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 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鬧里有錢,靜處安身。 來如風雨,去似微塵。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 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 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 再三須慎意,第一莫欺心。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 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山中也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 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 平生莫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士者國之寶,儒為席上珍。若要斷酒法,醒眼看醉人。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 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 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 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 出家如初,成佛有餘。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 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 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人不通今古,馬牛如襟裾。茫茫四海人無數,哪個男兒是丈夫。 白酒釀成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敗之有餘。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善化不足,惡化有餘。 水太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知者減半,省者全無。 在家由父,出家從夫。 痴人畏婦,賢女敬夫。 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竹籬茅舍風光好,道院僧堂終不如。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道院迎仙客,書堂隱相儒。 庭栽棲鳳竹,池養化龍魚。 結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 但看三五日,相見不如初。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雲任卷舒。 會說說都是,不會說無禮。 磨刀恨不利,刀利傷人指。求財恨不得,財多害自己。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有福傷財,無福傷己。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小時是兄弟,長大各鄉里。妒財莫妒食,怨生莫怨死。 人見白頭嗔,我見白頭喜。 多少少年亡,不到白頭死。 牆有逢,壁有耳。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賊是小人,知過君子。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也。 貧窮自在,富貴多憂。 不以我為德,反以我為仇。 寧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晴天不肯去,只待雨淋頭。 成事莫說,覆水難收。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近來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 懼法朝朝樂,欺公日日憂。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黑發不知勤學早,看看又是白頭翁。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 路逢險處難迴避,事到頭來不自由。 葯能醫假病,酒不解真愁。 人貧不語,水平不流。 一家有女百家求,一馬不行百馬憂。 有花方酌酒,無月不登樓。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深山畢竟藏猛虎,大海終須納細流。 惜花須檢點,愛月不梳頭。 大抵選他肌骨好,不擦紅粉也風流。 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莫待是非來入耳,從前恩愛反為仇。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 休別有魚處,莫戀淺灘頭。 去時終須去,再三留不住。 忍一句,息一怒,饒一著,退一步。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 生不論魂,死不認屍。 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 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野草不肥。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得寵思辱,安居慮危。 念念有如臨敵日,心心常似過橋時。英雄行險道,富貴似花枝。 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來有冷時。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但將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見事莫說,問事不知。 閑事休管,無事早歸。 假緞染就真紅色,也被旁人說是非。 善事可作,惡事莫為。 許人一物,千金不移。 龍生龍子,虎生豹兒。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養兒待老,積谷防飢。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數家之口,可以無飢矣。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 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 入門休問榮枯事,觀看容顏便得知。 官清書吏瘦,神靈廟祝肥。 息卻雷霆之怒,罷卻虎狼之威。 饒人算人之本,輸人算人之機。 好言難得,惡語易施。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 路逢俠客須呈劍,不是才人莫獻詩。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人有善願,天必佑之。 莫飲卯時酒,昏昏醉到酉。 莫罵酉時妻,一夜受孤凄。 種麻得麻,種豆得豆。 天眼恢恢,疏而不漏。 見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後。 寧添一斗,莫添一口。 螳螂捕蟬,豈知黃雀在後。 不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兒孫個個賢。一日夫妻,百世姻緣。 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 殺人一萬,自損三千。 傷人一語,利如刀割。 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 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 將相胸前堪走馬,公候肚裡好撐船。 富人思來年,窮人思眼前。 世上若要人情好,賒去物件莫取錢。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擊石原有火,不擊乃無煙。為學始知道,不學亦徒然。 莫笑他人老,終須還到老。 但能依本分,終須無煩惱。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貞婦愛色,納之以禮。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日子不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人道好,千人傳實。凡事要好,須問三老。 若爭小可,便失大道。 年年防飢,夜夜防盜。 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 遇飲酒時須飲酒,得高歌處且高歌。 因風吹火,用力不多。不因漁父引,怎得見波濤。 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從他酒價高。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強中更有強中手,惡人須用惡人磨。 會使不在家豪富,風流不用著衣多。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 世上萬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讀書高。 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 為善最樂,為惡難逃。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你急他未急,人閑心不閑。 隱惡揚善,執其兩端。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既墜釜甑,反顧無益。 翻覆之水,收之實難。人生知足何時足,人老偷閑且是閑。 但有綠楊堪系馬,處處有路透長安。 見者易,學者難。 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難。道路各別,養家一般。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莫與彈。 點石化為金,人心猶未足。信了肚,賣了屋。 他人觀花,不涉你目。 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誰人不愛子孫賢,誰人不愛千鍾粟。 莫把真心空計較,五行不是這題目。 與人不和,勸人養鵝。 與人不睦,勸人架屋。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河狹水急,人急計生。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路不行不到,事不為不成。 人不勸不善,鍾不打不鳴。 無錢方斷酒,臨老始看經。 點塔七層,不如暗處一燈。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 但存方寸土,留與子孫耕。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 惺惺常不足,懵懵作公卿。 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 兄弟相害,不如自生。 合理可作,小利莫爭。 牡丹花好空入目,棗花雖小結實成。欺老莫欺小,欺人心不明。 隨分耕鋤收地利,他時飽滿謝蒼天。得忍且忍,得耐且耐。 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相論逞英雄,家計漸漸退。 賢婦令夫貴,惡婦令夫敗。 一人有慶,兆民咸賴。 人老心未老,人窮志莫窮。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殺人可恕,情理難容。 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貧難改舊家風。 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 屋漏更遭連年雨,行船又遇打頭風。 筍因落籜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 記得少年騎竹馬,看看又是白頭翁。 禮義生於富足,盜賊出於貧窮。 天上眾星皆拱北,世間無水不朝東。 君子安平,達人知命。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順天者存,逆天者亡。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夫妻相合好,琴瑟與笙簧。 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 善必壽老,惡必早亡。 爽口食多偏作葯,快心事過恐生殃。 富貴定要安本分,貧窮不必枉思量。 畫水無風空作浪,綉花雖好不聞香。 貪他一斗米,失卻半年糧。 爭他一腳豚,反失一肘羊。 龍歸晚洞雲猶濕,麝過春山草木香。 平生只會量人短,何不回頭把自量。 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 人貧志短,馬瘦毛長。 自家心裡急,他人未知忙。貧無達士將金贈,病有高人說葯方。 觸來莫與說,事過心清涼。 秋至滿山多秀色,春來無處不花香。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清清之水,為土所防。 濟濟之士,為酒所傷。 蒿草之下,或有蘭香。 茅茨之屋,或有侯王。 無限朱門生餓殍,幾多白屋出卿。 醉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萬事皆已定,浮生空白茫。千里送毫毛,禮輕仁義重。 一人傳虛,百人傳實。 世事明如鏡,前程暗似漆。 光陰黃金難買,一世如駒過隙。 良田萬傾,日食一升。 大廈千間,夜眠八尺。 千經萬典,孝義為先。一字入公門,九牛拖不出。解釋:理解上是嚴謹、嚴肅的意思,不可更改。 形容衙門的黑暗,老百姓打不起官司,一旦官司纏身,就會陷入其中,萬劫不復。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富從升合起,貧因不算來。 家中無才子,官從何處來。 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急行慢行,前程只有多少路。 人間私語,天聞若雷。 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一毫之惡,勸人莫作。 一毫之善,與人方便。 欺人是禍,饒人是福。 天眼恢恢,報應甚速。 聖賢言語,神欽鬼伏。人各有心,心各有見。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見。 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驕。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不消。公道世間唯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 有錢堪出眾,無衣懶出門。 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 苗從地發,樹向枝分。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 官有正條,民有和約。 閑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 幸生太平無事日,恐逢年老不多時。 國亂思良將,家貧思賢妻。 池塘積水須防旱,田地勤耕足養家。 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無愁月影斜。 奉勸君子,各宜守己。 只此程式,萬無一失。 君子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君子憂道不憂貧

❽ 有關古代 !! 尊師重教的典故

有關古代尊師重教的典故有《程門立雪》、《子貢尊師》、《陸佃千里求師》、《魏照尊師》、《李世民教子尊師》、《張良拜師》等。

1、程門立雪

據《宋史·楊時傳》記載,楊時小時候聰明伶俐,人稱神童。他考中進士後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攻讀經書、寫作教學,後來拜著名理學家程頤為師。

北宋時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和學友游酢,因對某個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得正確答案,就一起去程頤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他們行至半途,就下起雪來了。趕到程頤家時,適逢程頤坐在火爐旁閉目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門外等候。

過了良久,程頤醒來,從窗口發現了站在風雪中的楊時和游酢,他們渾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程頤急忙起身迎他倆進屋。後來,楊時學到了程門理學的真諦,世稱「龜山先生」,被後人推崇為「程學正宗」。「程門立雪」的典故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影響久遠。

2、子貢尊師

相傳,孔子有七十二個有名的弟子,子貢便是其中之一。子貢尊師的故事,也很感人。一次,魯國大夫在別人面前貶低孔子,抬高子貢。子貢聽說後非常氣憤,他當即以房子打比方,說老師的圍牆高幾丈,屋內富麗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過是只有肩高的圍牆,一眼就可望盡。他還把老師比做太陽和月亮,說老師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後,子貢悲痛萬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3、陸佃千里求師

古時學校很少,求師困難,求名師更為不易。陸佃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決定到外地拜師求學。當他得知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學家王安石正在江南講學,便決心去拜師。為了拜師,他穿著草鞋,背著鋪蓋,長途跋涉,跑了千里路程。一天下午,來到一條河邊,當時沒有渡船,只得把行李頂在頭上涉水過河。

當他走到河心,突遇山洪暴發,巨大的洪流將他捲走,幸好被一位好心的艄公救了上來。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王安石,當他跨進王安石的家門時,已精疲力竭了。王安石看到這位不遠千里前來求學的有志青年後,十分喜愛,決心把全部知識傳授給他。在王安石的精心教導下,陸佃學習非常刻苦,博覽群書,知識面很是廣泛。

(8)古代有關師德古訓擴展閱讀

尊師重道,漢語成語,指尊敬師長,重視自己的教育事業。出自范曄《後漢書·孔僖傳》。

尊師重道,注重師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它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尊師重道是指尊敬師長,重視自己的教育事業。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

"重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徵。我國傳統上把學問知識分為「道」、「經」、「術」三個層次。「道」是最高的學問。「經」是對「道」的闡述。「術」是實踐「道」的手段和方法。古代所有學派都把「道」作為最大的學問,最終的追求目標。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中國政府決定從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從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以保障教師的合法權利,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

參考資料:端木賜_網路、尊師重道_網路、陸佃_網路

❾ 關於尊老愛幼的古訓有哪些

1、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2、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四言》

3、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4、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

5、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❿ 列舉中國教育孩子的古訓

慈母有敗子。 ——《韓非子》 劍雖利,不厲不斷;材雖美,不學不高。 ——《韓詩外傳》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顏氏家訓》 孤犢觸乳,驕子罵母。 ——《後漢書》 蒲鞭便示辱。 ——《後漢書》 人生幼小,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顏氏家訓》 父慈於?家有敗子。 —— 宋 祁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韓非子》 賢母使子賢也。 ——《韓詩外傳》 教育最復雜的任務之一,就是把服從法律的強制性向教育孩子善於動用自己的自由權力結合起來。孩子只要不做有害於自己和他人的事,就應當讓他們有行動的自由,不要硬去改變孩子的意願。要讓孩子懂得,他們只有為別人提供達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父善教子者,教子孩提。 ——林 逋 鞭管之下,有賢士乎? ——方孝儒 寵子未有不驕,驕子未有不敗。 ——吳楚才 慈母有敗子,小不忍也。 ——櫃 寬 鞭撲之自子,不從父之教。 ——《孔子家語》 父母常失,在不能已於媚子。 ——王 符 生而富者驕,生而貴者傲。 ——《後漢書》 父否母然,子無適從。 ——宋 祁

熱點內容
大老師惡心 發布:2025-07-08 08:52:35 瀏覽:959
日本歷史學 發布:2025-07-08 08:37:05 瀏覽:487
有什麼好歌 發布:2025-07-08 07:06:26 瀏覽:686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發布:2025-07-08 07:06:19 瀏覽:841
數學老師推薦信 發布:2025-07-08 04:44:51 瀏覽:167
mc另類壓聲教學 發布:2025-07-08 04:35:41 瀏覽:891
古代地理學巨著 發布:2025-07-08 04:35:00 瀏覽:600
松鼠公開課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08 04:08:22 瀏覽:946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