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民俗家訪
Ⅰ 請問,瀘沽湖那邊摩梭家訪的銀器是真的嗎 我買了一條手鏈 19.8塊一克 1200塊錢 總害怕買到
銀子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其他故事,什麼掙工分,扶貧,希望小學,老祖母,全部都是假的!假的!假的!這是我從瀘沽湖管委會得到證實的消息。而且,那些銀器肯定不是摩梭人手工製作的,全部是外面進貨賣給遊客的。不要相信,不要相信,不要相信!!!
Ⅱ 在深圳,去雲南大理麗江七日游有什麼好的旅遊線路一個人
您好。我給你一個建議
瀘沽湖二日游 "
行程簡介:第一天:麗江——寧蒗——瀘沽湖
麗江出發 → 瀘沽湖觀景台→ 摩梭民俗家訪 → 劃豬槽船游湖觀光→ 參加原生態篝火晚會 → 入住摩梭客棧 第二天:瀘沽湖——寧蒗——麗江
瀘沽湖客棧出發 → 情人沙灘灣 → 里格觀景台(俯瞰里格半島)→尼賽村→ 瀘源崖(大魚出水口)→瀘沽湖鎮→ 環湖至草海、徒步走婚橋→ 返回麗江 費用不包含:餐費
"
休息一天
玉龍雪山一日游 "行程簡介:麗江——玉龍雪山——麗江
麗江出發 → 玉龍雪山景區(國家5A景區,納西族神山) → 甘海子(雪山腳下的高山牧場) → 冰川公園(乘大索道游覽終年積雪冰川公園,挑戰4680M的人生高度) → 午餐(臘排骨土雞火鍋)→ 藍月谷景區(游覽藍月谷白水河,尋找消失的地平線)→ 返回麗江"
拉市海+千古情一日游 "行程簡介:麗江出發 → 拉市海→國際濕地公園→返回麗江
早上麗江出發,乘車約45分鍾後到達拉市海景區, 從馬場出發開始體驗茶馬古道滇馬騎行,感受曾今的馬幫生活,抵達最高點的觀景台後,可以俯瞰整個拉市海壩子,騎行約2小時後返回到馬場,品嘗當地原生態土雞火鍋,感受地道的舌尖美味;午餐後乘坐觀光車前往拉市海國際濕地公園,參觀候鳥博物館,身臨真正的濕地公園,感受麗江之肺,瀏覽野鴨,候鳥棲息地,之後前往拉市海碼頭,劃船游湖感受拉市海湖光山色,皮劃艇、豬槽船任選;劃船結束後可在濕地公園內自由活動,秋冬時節還可看到成群的珍稀候鳥;行程結束後乘車返回麗江。晚上七點鈡參加麗江最美表演「麗江千古情」。時間約為1小時。看完後回古城休息。"
大理二日游 "行程概覽:
第1天:麗江出發—大麗高速—沙溪古鎮—崇聖寺三塔——大理古城
第2天:大理古城—喜洲古鎮——洱海風光—紅山廟觀景台—雙廊古鎮——乘船登南詔風情島游覽(約1.5小時)—返回麗江
費用包含:車費、住宿、門票、綜合服務費、雲南旅遊組合保險;
費用不含:餐費、其他個人消費
"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金沙小汪
Ⅲ 瀘沽湖 不跟團怎麼進行摩梭家訪
旅行社家訪的那幾家要收費,自己去就好,費用20。真正的摩梭家訪還是自己去搭訕吧,看著哪家房屋古樸敲門進去就好,雲南這邊的少數民族都是很好客的,禮貌一點,摩梭人會很熱情接待你的
Ⅳ 摩梭民居
瀘沽湖走婚 神往傳聞 摩梭族性風俗
核心提示:保存母系氏族文化的摩梭人居住的瀘沽湖成為旅遊熱點,然而由於影視、文學等作品以及一些導游的誇張和不實介紹,加上摩梭人人才匱乏,無法向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外界誤讀摩梭文化的現象非常普遍。甚至常常會有一些男遊客向摩梭姑娘提出「走婚」的要求。
由於影視、文學等作品以及一些導游的誇張和不實介紹,使不少遊客帶著獵奇的心理前往瀘沽湖旅遊,甚至有些遊客到瀘沽湖旅遊是為走婚而來。
走婚
「許多男遊客經常會半真半假地問我們是否願意和他們走婚,還有些遊客會問我們有沒有父親。」雲南麗江瀘沽湖邊落水村的幾個摩梭女孩兒對記者說:「這些話讓我們很反感。」
雲南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居住著1000多戶摩梭人,他們存有母系、母系父系和父系3種不同的家庭組織。其中,保存完好的「男不娶,女不嫁」的古老母系制和獨特的「走訪婚」,深受世界各國學者關注。這里因此被譽為「女兒國」——一個女性的王國,與摩梭人相伴的瀘沽湖在人們眼裡成了一個神秘而美麗的地方。
近年來,在瀘沽湖旅遊熱中,研究者們發現,由於影視、文學等作品以及一些導游的誇張和不實介紹,使不少遊客帶著獵奇的心理前往瀘沽湖旅遊,甚至有些遊客到瀘沽湖旅遊是為走婚而來。這一現象讓一些學者和摩梭人深感不安。為此,今年兩會期間,來自麗江的人大代表楊雪梅呼籲:「加大對瀘沽湖摩梭民俗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盡快對《瀘沽湖摩梭民俗文化保護條例》予以批復;將『瀘沽湖摩梭母系文化景觀』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邀請新聞媒體、學術團體深入摩梭社區了解研究摩梭文化,糾正對摩梭文化的誤讀。」
人們神往傳聞,不理解活生生的摩梭人
帶著無限的憧憬,許多參加旅行團的遊客長途跋涉來到嚮往已久的瀘沽湖。然而,不少人卻抱憾而去,抱怨現代氣息侵入了瀘沽湖這片凈土,甚至有人表示再也不來這個地方。
「由於對摩梭文化的誤解,人們已經相信傳聞中或想像中的摩梭人,而對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摩梭人不理解。」摩梭學者、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拉木•噶吐薩說:「在眾多的誤讀中,有一種浪漫的誤讀過分美化和神化了摩梭文化,把異文化想像得十分神奇美麗。好像摩梭人都不食人間煙火,只會喝酒唱歌跳舞,躺在雲彩上談戀愛,和遊客任意走婚。」
摩梭族姑娘
「遊客的失望和他們的旅遊方式有很大關系。」雲南民族出版社圖片編輯、攝影家李躍波常年深入摩梭村寨,拍攝了大量珍貴而有價值的摩梭文化照片。他說:「這些旅遊者其實很可憐。他們一早坐車從麗江出發,到達瀘沽湖已經是下午4時。然後乘船游湖、下船後騎馬,接著吃晚餐,飯後參加篝火晚會,第二天一早便返回麗江。這么辛苦的旅程,這么短的時間,怎麼可能了解真正的摩梭文化?」
曾在摩梭村寨生活了一年多的香港學者周華山博士認為,遊客對瀘沽湖旅遊失望的原因,一是旅遊項目單調沒有內涵,騎馬、劃船成了標准化項目;二是對摩梭文化缺乏了解,許多遊客離開瀘沽湖仍對摩梭母系和走婚制一知半解;三是認為瀘沽湖邊的落水村變得商業化。
對於「商業化」,周華山認為,「在旅遊地,服務明碼實價是合理的做法」,「落水人每天接待無數遊人,不可能每次都熱情好客不收分文」。而當地摩梭人認為:「遊客到香港旅遊花上萬元都不心疼,甚至還自豪地炫耀。可在我們這里住宿一晚才15元,一頓套餐10元,還批評我們商業化。」
耐人尋味的是,自助旅遊者與旅行團遊客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感受。
在溫泉村,李躍波遇到了來自浙江嘉興學院的陸加敏。陸加敏是一名圖書館館員,在上海認識了10多年致力於民族文化保護的民間人士管祥麟後,於2005年隻身一人來到管祥麟文章中提到的溫泉村宮布拉錯家,住了一周,從此與這家人結下深厚的友情。第二年,她利用假期又到宮布拉錯家住了一段時間,每天爬山、泡溫泉,幫宮布拉錯做家務。
「房東阿媽很好客,總是弄很多他們認為最好的東西給我吃。」當記者撥通陸加敏的電話,她在電話那頭興奮地說:「摩梭人淳樸好客,不計較錢財,家庭情感血濃於水。他們家的女兒從不輕易走婚,小女兒還曾經因為一個男人老纏著她要走婚而把他告到法庭,打了一場官司。」
摩梭族少女
也是在溫泉村,陸加敏遇到了一個法國女人,她也像陸加敏一樣每天爬山、泡溫泉,在村裡轉悠。村裡人曾不解地問陸加敏:「這個法國女人為什麼總在草地上睡覺?」
李躍波說,寧蒗縣永寧鄉溫泉村盡管距離瀘沽湖只有30多公里,但很少有旅遊者來這里,像陸加敏和法國女人這樣的旅人並不多。
教育落後導致文化誤讀
如果上網搜索,許多有關瀘沽湖的帖子都有「體驗摩梭走婚風俗」的字眼。原寧蒗縣副縣長、摩梭人阿柱民給汝獨支說:「由於語言、文化價值觀的不同,摩梭人常常被眾多的媒體、遊客甚至專家學者誤解。許多人不顧摩梭人的民族情感,認為摩梭人群婚、亂倫、濫交。在這樣的渲染下,美麗的瀘沽湖成了一些人夢想尋歡的去處,摩梭文化被蒙上了厚厚的塵埃。」
在對摩梭文化的誤讀中,有關「楊二車娜姆」現象也引起了研究者們的注意。
楊二車娜姆以一個摩梭人的自傳方式,於1997年出版了《走出女兒國》。但是,書中大量的對情愛和性的描寫,讓許多摩梭人認為這本書扭曲了摩梭文化。這種個人的生活方式,被誤認為是對摩梭女人的代言。
「娜姆離家出外時才13歲,她出版《走出女兒國》時,已有14年都市生活的經歷,因此她對傳統摩梭的認識和理解是局限和片面的。」周華山說,「娜姆把獨特個人經歷誤作為摩梭文化特質,正反映了她對摩梭文化的誤解。事實上,不少摩梭年輕人像她一樣對自身傳統是一知半解的。」
研究者們認為,對摩梭文化的曲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摩梭教育的落後。
「《走出女兒國》由娜姆口述、漢族作家李威海筆錄,另一本《走回女兒國》盡管寫著楊二車娜姆著,但實際上是由拉木•噶吐薩執筆整理。」周華山說,「娜姆對漢文掌握有限,需要別人代筆,這不是個別問題。摩梭人鮮有學者和研究者,長久由外族學者和作家代言,其主體發聲的空間非常有限,令主流文化對摩梭文化更加誤解。」
「楊二車娜姆被認為是摩梭人中走得最遠的一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昆明工作的摩梭人只有10多個。教育和經濟的滯後,使摩梭人才屈指可數。我自己常有單打獨斗的感覺。」拉木•噶吐薩說,「世界上有近20個國家的學者在研究摩梭人,但大多是學術圈內的東西,而被研究者——摩梭人的聲音卻很少在專著中出現。摩梭人沒有話語權,只能任由別人去說。」
對摩梭文化的誤讀,一些導游的講解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麗江到瀘沽湖路上的四五個小時里,導游都要給遊客講很多如何走婚的故事,哄遊客高興。可是遊客到了瀘沽湖,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有的遊客還說是我們摩梭女孩兒欺騙他們。」一個摩梭女孩兒說。學會敬重大地,才會有行者的真正快樂
令研究者擔憂的是,外界對摩梭文化的誤讀反過來也影響了摩梭人對自己文化的理解。淳樸的民族文化被庸俗地濫用於市場,原來卓有特色和尊嚴的地方文化正逐漸失去魅力。當地一些人把「走婚」當做摩梭文化的核心來招徠遊客,一些迎合低級趣味的「偽民俗」、「偽文化」旅遊內容也由此產生。
「落水村有不少家庭旅社起名為『女兒國阿夏園』、『女神樓』、『母繫世家』、『摩梭伊甸園』等,這些暗喻著性解放的名字被建構為摩梭風情。落水一些年輕人把『鉤手心』亂說為摩梭傳統,以此來滿足遊客的獵奇需要。也有人在篝火晚會上公開鼓勵遊客『摟著摩梭小姐拍照』,似乎摩梭女子是可以褻玩的對象。」周華山說,「這些行為會使遊客認為除了走婚,摩梭文化沒有其他內涵。」
摩梭族船家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納西族學者楊福泉博士,曾在瀘沽湖邊的一些酒吧的留言簿上,讀到一些男性遊客因為在這里沒有「艷遇」而失望、懊喪、甚至憤怒的留言,認為自己「受了騙」,「白來了一趟女兒國」。楊福泉說:「我深深地為這些不遠千里來『獵艷』的遊客悲哀,也為國內有不少這樣的遊客而感到沮喪。」
楊福泉說:「那些懷著獵奇心理的遊客一到此地,就迫不及待地東張西望,大大咧咧地向當地人詢問怎麼『走婚』和怎麼找『阿夏』等問題。按摩梭人的傳統習俗,當家中有老人、長輩在旁時,是不能隨便談論男女情事的,特別在火塘所在的家居中心『母房』內更不能隨意談論這些事。很多摩梭家庭一片熱情地把遊客迎到神聖的火塘邊就坐,待如上賓,但全家人常常被一些遊客毫不顧忌、一點也不尊重當地習俗的問題弄得十分難堪。」
「這種缺乏起碼文化修養的遊客,是對文化的一種威脅。」他說,如果遊客沒有起碼的修養、自律和對這片土地的關愛,沒有對各種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不去熟悉和了解當地人的文化習俗,而是懷著一種唯我獨尊的文化優越心態和獵奇的曖昧心理走進別人的家園,那些美好的家園就有可能不斷地被他們的無知、庸俗和狂妄所褻瀆和玷污。
「很多時候,在某個民族的神山聖湖邊,我看到一些遊客靜默虔誠地沉思冥想,或和當地人一樣向這神奇偉大的大地行禮朝拜;而有的遊人則肆無忌憚地地喧嘩,行為誇張,任由自己撒野。我禁不住想,什麼時候這些不文明的遊人才能學會尊重別人的文化和信仰,尊重別人的心靈?」楊福泉說,「我認為,只有對大地懷著一片敬重的旅人,才會有行者的真正快樂。」
Ⅳ 摩梭族的風俗習慣
一、服飾風格
摩梭人在13歲以前,不論男女都穿長衫,少男剃光頭,少女則留小辮、佩戴彩珠。到13歲舉行成年禮後,便改變服飾。
成年女子頭上盤繞加以穩牛尾做的粗長假辮,戴交纏式布包頭,雙耳戴金銀銅質耳環為飾。上衣多用黑色或紅色金絲絨布料縫製成大襟右衽短衣,長不過臍,袖口緊小,外翻寸許露紅里為飾,銅銀紐扣從頸項、右胸、腋下分三組兩副排列。腰間纏繞花紋艷麗的寬布帶子,胸前配戴雙須銀鏈,手上多戴玉石、象牙、銀質鋪子或金銀戒指作飾。下著筒狀百槽長裙,色彩以素白為普遍,僅在裙身中間用紅線彩飾兩圈,走起路來,長裙搖曳擺動,頗為美觀大方。
成年男子頭戴寬邊呢氈帽,上穿金邊大襟短衣,系紅花腰帶,配腰刀。富有者外罩一件厚呢及膝長衫,寬衣長袖,俗稱"楚巴"。外配長刀及偌囊作飾,下穿寬腳長褲、長統皮靴。褲腳折放在靴筒內,不穿長統靴的,則裹綁腿,扎綵帶,保有古代牧民遺風。他們走起路來,顯得精神抖擻,瀟灑利落。
二、飲食習慣
摩梭人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兼食青稞、大麥、洋芋等。夏秋季節,以青菜、蘿卜等新鮮蔬菜作佐食,冬春兩季以酸脆菜、干蘿卜絲、腌魚、臘肉等作佐食。肉食中,議豬朦(稱琵琶肉)為貴、還有灌豬腳、香腸、米灌腸等風味食品。
正餐前,喜歡喝酥油茶,以精把為佐食。男女老少喜喝蘇理瑪酒。摩梭人的家庭多屬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在家庭的飲食上不論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就餐時分菜共飯,主婦要按每個人的食量以及所承擔的勞動,合理分配菜餚,特別是對肉食或難以吃得上的稀有菜餚,要平均分配,即使外出不在家的也要留上一份。
分菜時,先敬長輩,後給晚輩,以示禮貌。平均分食的規矩,只有過春節吃年夜飯時才可例外,主婦在火塘周圍擺上豐富的飯菜,大家團團而坐,各取所需,不再分食。
三、禮儀介紹
摩梭孩子長到13歲時,家人依俗要為之舉行成年禮,女孩叫"穿裙禮",男孩稱"穿褲禮"。成年禮在農歷正月初一清晨舉行。到時男孩站在正房左邊柱下,女孩站在右邊柱下,左腳踩著豬原肉,右腳踩著糧食口袋,象徵今後吃用不盡。女孩由母親為她脫去舊的麻布長衫,穿上美麗穿裙禮的金邊衣、百榴裙,繫上綉有花卉圖案的腰帶,為其盤纏發辮,配上項鏈、耳環、手錫等飾物。男孩則由舅舅為其脫去舊的長衫,穿上新的上衣和長褲,紮上腰帶,佩上腰刀。
這時,穿上新裙或新褲的孩子,還要把狗喚進屋來,給狗喂飯團和豬肉,並說:"狗能活60歲,人只能活13歲,咱們換個歲數,我才能長命百歲。"
關於這一換歲數的習俗,摩梭人中流傳著一個神話故事:遠古時期,人與動物雜處一起,但都沒有固定的壽命。後來,司已神要給動物規定生命年限了,並告訴人類要在半夜傾聽他的呼聲,也可得到長壽。天神是在大年三十午夜喊歲數的,誰答應了便把這歲數給誰。天神第一次喊1000歲時,動物都在沉睡之中,只有機警的白鶴聽見,它答應一聲,便得了一千歲。第二聲喊100歲,讓水鴨聽見領去了。第三聲喊60歲,讓狗答應領受了。直到天神喊13歲時,人才驚醒應諾。人類覺得壽命太短,求得天神的允許,與狗換了歲數。於是,人每天要給狗喂三頓飯,並且每當舉行成年禮時都要喂狗,以示感謝狗的換歲之恩。儀式結束後,大人帶著穿上新裙、新褲的孩子,在村裡轉一圈,接受村民的祝福和賀禮。同時,這也是向眾人宣布,孩子經歷了一生中第一周的十二生肖,已長大成人了,今後可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了。
摩梭先民認為,未滿十二歲的孩子還沒有靈魂,既不享了氏族的權利,也不承擔義務,不能參加正式的社交活動,死後也不能葬在氏族公共墓地上。而一旦滿了十二歲時,必須舉行以拴系靈魂(拴素)為內容的男穿褲女換裙的成年儀式,從此成了氏族的正式成員,便匹敵得了人生的各種權利。
Ⅵ 瀘沽湖摩梭人家訪賣的銀器是真是假
銀器的真假其實真的不需要太擔心,因為銀本來的價格就不高,在大理價格大概是8~10元/克。銀器是否值錢關鍵是看手工,就是製作的工藝是否很細致,很精良。
而瀘沽湖家訪後推薦的銀器,真倒是真的,只不過含銀量多少就不知道,而且手工確實一般般的,沒什麼特別,但價格會比在瀘沽湖其它買的同等貨色要貴2~3倍,建議還是別買。
(6)摩梭民俗家訪擴展閱讀:
摩梭人生活在雲南省西北,四川、雲南交界處風光秀麗的麗江市瀘沽湖畔,人口約五萬,有自己的本民族語言,但沒有文字。瀘沽湖以其獨特的摩梭風情和秀麗的山水風光聞名於世。
在金沙江東部的雲南省寧蒗縣以及四川鹽源、木里等縣,人口約四萬餘人。寧蒗境內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瀘沽湖畔的永寧壩子。
摩梭人是一個未識別民族,該族群在國家的整個識別過程中,並未經中央政府以公告的方式宣告民族族別身份。
Ⅶ 麗江旅遊瀘沽湖摩梭家訪都有些什麼內容值得去嗎
摩梭家訪挺值得去的,可以深度體驗摩梭文化,也可以全面了解摩梭人的生活,飲食,品嘗特色的小吃。
Ⅷ 摩梭族有什麼習俗
1摩梭人在13歲以前,不論男女都穿長衫,少男剃光頭,少女則留小辮、佩戴彩珠。到13歲舉行成年禮後,便改變服飾。
2摩梭人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兼食青稞、大麥、洋芋等。夏秋季節,以青菜、蘿卜等新鮮蔬菜作佐食,冬春兩季以酸脆菜、干蘿卜絲、腌魚、臘肉等作佐食。肉食中,議豬朦(稱琵琶肉)為貴、還有灌豬腳、香腸、米灌腸等風味食品。
正餐前,喜歡喝酥油茶,以精把為佐食。男女老少喜喝蘇理瑪酒。摩梭人的家庭多屬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在家庭的飲食上不論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就餐時分菜共飯,主婦要按每個人的食量以及所承擔的勞動,合理分配菜餚,特別是對肉食或難以吃得上的稀有菜餚,要平均分配,即使外出不在家的也要留上一份。
分菜時,先敬長輩,後給晚輩,以示禮貌。平均分食的規矩,只有過春節吃年夜飯時才可例外,主婦在火塘周圍擺上豐富的飯菜,大家團團而坐,各取所需,不再分食。
3換歲習俗
摩梭孩子長到13歲時,家人依俗要為之舉行成年禮,女孩叫"穿裙禮",男孩稱"穿褲禮"。成年禮在農歷正月初一清晨舉行。到時男孩站在正房左邊柱下,女孩站在右邊柱下,左腳踩著豬原肉,右腳踩著糧食口袋,象徵今後吃用不盡。女孩由母親為她脫去舊的麻布長衫,穿上美麗穿裙禮的金邊衣、百榴裙,繫上綉有花卉圖案的腰帶,為其盤纏發辮,配上項鏈、耳環、手錫等飾物。男孩則由舅舅為其脫去舊的長衫,穿上新的上衣和長褲,紮上
腰帶,佩上腰刀。
這時,穿上新裙或新褲的孩子,還要把狗喚進屋來,給狗喂飯團和豬肉,並說:"狗能活60歲,人只能活13歲,咱們換個歲數,我才能長命百歲。"
4
春節習俗
摩梭人,把春節叫「庫詩」,即新的一年。摩梭人過春節,意味著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日月和萬物,這是「女兒國」里婦女最忙碌的時候。
摩梭人保留著的母系社會,至今還實行以感情為唯一基礎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在摩梭人中,母親的權威最高,因此被稱為「女兒國」。在摩梭家庭,由家中年紀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或母親主持家政,全家每個人的收入都交給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過年前一個月,主持家政的婦女就要為全家每人買新衣褲,每人至少一套。接著,婦女們開始釀酒、榨油、做米花糖、舂米磨面,春節所需的松明子、柴禾也要准備齊。因為,按照摩梭人習俗,從正月初一到十六,不能動用繩子,否則新的一年會遇到蛇。臘月二十四日,所有摩梭人家的婦女都從屋頂屋角到門縫鋪下,進行徹底清掃。女人給孩子理發洗澡,換上乾乾凈凈的衣服。
正月初一,黎明剛剛來臨,摩梭婦女就背上木桶,到清泉或小溪邊背水,這叫「爭頭水」。誰起得最早並爭到頭水,意味著這家人在新的一年裡人畜興旺,財源茂盛。所以婦女很早就起床梳洗好,等到天邊泛白時候,爭先恐後來到山泉溪流邊。水背回來後,主婦准備好早餐,全家祭鍋庄,向祖宗和老人磕頭。太陽出山,母親帶著孩子,背籮里裝著豬膘、茶葉、酒,到同一「斯日」(同一母系血緣的各個家庭組成一個氏族)的長者家拜年。
禁忌
禁忌是原始宗教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在生產、飲食、婚姻、妊娠和死亡等各個方面。摩梭人的禁忌主要有:禁忌任何人用腳跨過火塘,禁忌沷水在火塘里,在外做活累了,不能進家門就抱嬰兒。不準虐待歧視殘疾人。婦女正在分娩時,忌諱生人進家門。禁食狗、貓、蛙肉,忌捕殺緩帶鳥。忌用刀子砍門檻,忌男客登女榻。清早不能說夢見的事,傍晚不掃地。孕婦不得橫跨馬韁繩,孕婦面前忌談兔、蛇。孕婦天黑後不出門,產前婦女不參加葬禮。正在釀酒時,來人不能提喝酒的話。忌伐水源或墓地上的樹。果樹第一年結的果要讓老人吃。同一母系血統內的人不能結交阿夏(情侶)。小孩的頭一件衣服須用老人的舊衣服改做。
Ⅸ 有關摩梭人的習俗
摩梭人習俗
1摩梭人在13歲以前,不論男女都穿長衫,少男剃光頭,少女則留小辮、佩戴彩珠。到13歲舉行成年禮後,便改變服飾。
2摩梭人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兼食青稞、大麥、洋芋等。夏秋季節,以青菜、蘿卜等新鮮蔬菜作佐食,冬春兩季以酸脆菜、干蘿卜絲、腌魚、臘肉等作佐食。肉食中,議豬朦(稱琵琶肉)為貴、還有灌豬腳、香腸、米灌腸等風味食品。
正餐前,喜歡喝酥油茶,以精把為佐食。男女老少喜喝蘇理瑪酒。摩梭人的家庭多屬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在家庭的飲食上不論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就餐時分菜共飯,主婦要按每個人的食量以及所承擔的勞動,合理分配菜餚,特別是對肉食或難以吃得上的稀有菜餚,要平均分配,即使外出不在家的也要留上一份。
分菜時,先敬長輩,後給晚輩,以示禮貌。平均分食的規矩,只有過春節吃年夜飯時才可例外,主婦在火塘周圍擺上豐富的飯菜,大家團團而坐,各取所需,不再分食。
3換歲習俗
摩梭孩子長到13歲時,家人依俗要為之舉行成年禮,女孩叫"穿裙禮",男孩稱"穿褲禮"。成年禮在農歷正月初一清晨舉行。到時男孩站在正房左邊柱下,女孩站在右邊柱下,左腳踩著豬原肉,右腳踩著糧食口袋,象徵今後吃用不盡。女孩由母親為她脫去舊的麻布長衫,穿上美麗穿裙禮的金邊衣、百榴裙,繫上綉有花卉圖案的腰帶,為其盤纏發辮,配上項鏈、耳環、手錫等飾物。男孩則由舅舅為其脫去舊的長衫,穿上新的上衣和長褲,紮上
腰帶,佩上腰刀。
這時,穿上新裙或新褲的孩子,還要把狗喚進屋來,給狗喂飯團和豬肉,並說:"狗能活60歲,人只能活13歲,咱們換個歲數,我才能長命百歲。"
4.春節習俗
摩梭人,把春節叫「庫詩」,即新的一年。摩梭人過春節,意味著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日月和萬物,這是「女兒國」里婦女最忙碌的時候。
摩梭人保留著的母系社會,至今還實行以感情為唯一基礎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在摩梭人中,母親的權威最高,因此被稱為「女兒國」。在摩梭家庭,由家中年紀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或母親主持家政,全家每個人的收入都交給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過年前一個月,主持家政的婦女就要為全家每人買新衣褲,每人至少一套。接著,婦女們開始釀酒、榨油、做米花糖、舂米磨面,春節所需的松明子、柴禾也要准備齊。因為,按照摩梭人習俗,從正月初一到十六,不能動用繩子,否則新的一年會遇到蛇。臘月二十四日,所有摩梭人家的婦女都從屋頂屋角到門縫鋪下,進行徹底清掃。女人給孩子理發洗澡,換上乾乾凈凈的衣服。
正月初一,黎明剛剛來臨,摩梭婦女就背上木桶,到清泉或小溪邊背水,這叫「爭頭水」。誰起得最早並爭到頭水,意味著這家人在新的一年裡人畜興旺,財源茂盛。所以婦女很早就起床梳洗好,等到天邊泛白時候,爭先恐後來到山泉溪流邊。水背回來後,主婦准備好早餐,全家祭鍋庄,向祖宗和老人磕頭。太陽出山,母親帶著孩子,背籮里裝著豬膘、茶葉、酒,到同一「斯日」(同一母系血緣的各個家庭組成一個氏族)的長者家拜年。
禁忌
禁忌是原始宗教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在生產、飲食、婚姻、妊娠和死亡等各個方面。摩梭人的禁忌主要有:禁忌任何人用腳跨過火塘,禁忌沷水在火塘里,在外做活累了,不能進家門就抱嬰兒。不準虐待歧視殘疾人。婦女正在分娩時,忌諱生人進家門。禁食狗、貓、蛙肉,忌捕殺緩帶鳥。忌用刀子砍門檻,忌男客登女榻。清早不能說夢見的事,傍晚不掃地。孕婦不得橫跨馬韁繩,孕婦面前忌談兔、蛇。孕婦天黑後不出門,產前婦女不參加葬禮。正在釀酒時,來人不能提喝酒的話。忌伐水源或墓地上的樹。果樹第一年結的果要讓老人吃。同一母系血統內的人不能結交阿夏(情侶)。小孩的頭一件衣服須用老人的舊衣服改做。
Ⅹ 到瀘沽湖旅遊是去摩挲家訪好玩,還是去看「香巴拉之夜」有意思
瀘沽湖 就是玩家訪 香格里拉才有香巴拉之夜。總體說個地方相當,看你喜好。
我們2日游瀘沽湖線路
D1:早上麗江出發→ 山路十八灣(停車拍照)→ 小涼山風光→ 寧蒗(午餐)→ 瀘沽湖觀景台(下車俯瞰瀘沽湖全景)→ 大洛水村(走婚文化探秘活動)→ 情人沙灘灣(徒步游覽)→ 入住摩梭特色客棧→ 里格村自由活動→ 摩梭家訪及品嘗民族餐→ 觀看《花樓戀歌》(瀘沽湖地區唯一的大型摩梭文化演出)【晚餐品嘗摩梭民族餐,晚上欣賞花樓戀歌演出】
D2:早上客棧(早餐)→ 劃豬槽船游湖觀光→ 里格觀景台(下車遠眺瀘沽湖全景)→ 尼賽村→ 小洛水村→ 大魚出水口(下車拍照)→ 四川大嘴→ 瀘沽湖鎮→ 環湖至草海、徒步走婚橋→ 蒗放→ 寧蒗(午餐)→ 返回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