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師生嗔
㈠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昔:過去
諸:那些
惡業:簡單說就是你干過的壞事,殺人放火偷盜姦淫坑蒙拐騙等等之類。往細處說,眾生起心動念即是造業,比如心裡有個壞念頭就是造了惡業,這需要一些佛學知識才能理解。另外,與」惡業「對應的有」善業「,即你做過的好事,以及善念。
無始:眾生輪回無始無終,過去沒有起源,未來沒有終點。
貪嗔痴:貪就是各種貪欲,比如貪財,貪圖安逸等;嗔是嗔怒,生氣;痴是愚痴,佛講的愚痴和我們平時所說的傻不太一樣,大體上是指不曉得自己是受到妄想執著分別的障礙而無法脫離輪回,並樂於輪回中的感官享受,不信因果,不思脫離。
「無始貪嗔痴」可以理解為」過去無數世以來的貪念,嗔念和愚痴「。
身語意:諸業是通過身(肢體)、語(語言)、意(意念)造的。
最後就是說我懺悔所造的這些惡業,比如以前殺生、偷盜等等都是不對的,以後也不再造這些惡業。
㈡ 嗔是什麼意思啊
嗔,就是嗔恨心、嗔怒的意思。佛教認為,嗔心重是很嚴重的一種業障和不好的習氣。是墮地獄的主因。
㈢ 臉邊紅入桃花嫩 眉上青歸柳葉新。 嬌不語,易生嗔,尊前還是一番春。什麼意思
總體是形容女子容貌俏麗,神態嬌羞。臉頰上的顏色象春天的桃花一樣鮮嫩嬌美,眉毛的形狀和黛色像春天的柳葉,新穎俏麗。神態嬌羞,不說話,撒嬌,微微生氣,生惱的神情更是讓人喜愛。尊應該是樽,指酒杯,美酒當前,人似花嬌,其樂融融,滿室皆春。
㈣ 恭敬上師;2、不舍無上;3、不間斷密咒手印,
大幻化網五條根本戒:
1、不舍無上,即不舍密宗甚深等凈無二之義;
2、恭敬上師;
3、不間斷修本尊、念心咒;
4、慈悲同壇灌頂的金剛道友;
5、密宗甚深見解與行為不向外泄漏。
此五條中最主要的為不舍密法與上師。
1、不舍無上:
無上即三寶,特指密宗的見解和行為。(密宗的見解指中觀理論,一切法空性,原來清凈等觀點。密宗的行為:指顯宗無有的方便)。我們未受灌頂, 沒有受戒前應當觀察決定是否入密乘。如果已受戒後再認為密宗的見行有錯誤,心中一起此念即犯戒。受戒後如果我們不通達密宗的見解,就應該祈禱上師本尊。
2、敬上師:
特指對於賜予灌頂、講解續部和講解竅訣的上師生不恭心及邪見,認為上師無功德或認為已得到法不再需要上師等,只要起心即破戒。我們依止上師應當首先觀察抉擇。 若依止後就不再觀察,即使上師破戒也需恭敬。
3、慈悲已入正道者:
正道特指密宗。對已入密宗的金剛道友應當慈悲。若對其生嗔、生邪見並打罵或講其過失則犯此條。僅心中起嗔,身口未為行為,罪大但仍未破戒。( 凡是修無上瑜伽的,不論是否同一上師,皆為金剛道友,由同一上師賜灌頂者為近金剛友,如同一父之子,於統一壇城灌頂者,似一母之子)。起心利他,未生嗔恨而行打罵不犯。
4、咒及手印不間斷:
咒指本尊心咒,手印指手印,觀想本尊及本尊壇城等。①對此若連續二個月未修為犯戒;②若起心不再修原來本尊及手印等也為犯戒。
5、密義切莫向外傳:
密義指大圓滿的見行、心法、證悟的見解、法器、本尊的名、像及心咒,修行本尊的成就現象(不論吉否)、閉關處及修法等。這些皆不可對他人說。越得密成就越大,說後就失去加持。修行過程中見現象後,一切善者皆增上即為上師本尊的加持,相反即為修行障礙。都不可講,皆以不執著對治。若人問你聽過大圓滿否, 就可答未聽過,若說我已知你聽過,則說已忘記了。在金剛道友之間可說一些普通密行,但對本尊名及成就現象不可說。尤其對未受過灌頂者、原來信仰後生起邪見者及外道需保密。若為調伏他們可淺講,但講後對方生邪見的話也屬犯戒。
㈤ 佛經中有句話是(貪嗔痴),誰知道後面幾句是什麼啊,最好是能把這句話的出處告訴我
佛祖釋迦牟尼說人有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求不得。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會,就是和怨恨、憎惡的人或事物在一起,無法擺脫,是一種痛苦;愛別離,和自己親愛的人分離,是一種痛苦;五陰熾盛苦。五陰即色受想行識。『熾』,火熱也。盛,眾多也。陰,障蔽也。是說這五種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覺真心,使之不得顯現。求不得,想得到的東西卻總是得不到,又是一種痛苦。
生,求不得不生(不生非死);老,求不得青春;病,求不得健康;死,求不得永生;愛別離,求不得團聚;怨憎會,求不得解脫;五蘊熾盛,求不得清明。求,就是欲。求不得,便是苦惱。
生老病死世人皆無可避免,只是這「求不得」之苦,應是可以憑主觀意志免除的。奇怪的是,古往今來,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在這「求不得」上苦苦折磨自己。或費盡心機,或使盡伎倆,或機關算盡,或明爭暗鬥,最終是「反害了卿卿性命」。
原本渴求的東西,卻遠遠的只可觀,而不能走近,甚至觀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罷不能,欲求不得。情緒里不免傷心,焦灼和懊悔。
菩提達摩
悟性論
經雲: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
㈥ 佛教中的貪,嗔,痴,是什麼意思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答案補充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並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雲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㈦ 如何正確依止上師(下)
(六)真誠地供養上師,令上師歡喜 文殊菩薩雲:「藐視未來金剛持的人就是藐視我,因此,我舍棄他們。」又雲:「住在上師體內的是我。接受供養的是我,他們取悅我,因此他們的業障即消除。」 《上師五十頌》雲:「發生恭敬尊重心,供養咕嚕金剛師,則除苦惱病亂害,消後無復苦惱難。「又雲:「自戒金剛阿闍黎,難施妻兒及自身,自命亦舍為拜師,何況富貴與財物?「 上師是密乘行者最珍貴的福田,供養上師的功德和供養十方諸佛的功德是一樣平等的,但是諸佛只能給我們大加持而上師卻能給我們大加持及速加持,使我們能夠迅速地圓滿自己的福慧資糧。這是密乘中之秘要, 也是大小乘、顯密乘之要訣,是佛在諸經中所宣之最極密意。 許多人以一種傲慢不清凈的心來供養上師,好像給了上師莫大的恩惠。其實一位具德上師對一切的外境己無執著,他接受你的供養是為了增長你的福慧資糧,去除你的貪、嗔、痴心。上師歡喜的不是你的東西,而是你供養時以虔誠心和感恩心,以外供養及內供養融佛法之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聞思修,戒定慧,乃至樂空無別所顯之秘密供養或樂空慧之實性供養。上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能快速累積二資糧,讓我們能速時成佛。 我們應當恆常盡一切供養上師,即使自己力不足,只要結一個手印加上任何物品於手印中(不感貧乏之果)觀想三千大千世界最美好的東西供養給上師,上師也會非常歡喜,十方一切諸佛也都會歡喜的。一個人若能令上師歡喜,也就令十方諸佛歡悅,必當獲得無比的加持。(七)切勿與誹謗上師三寶者為友 《密乘十四根本戒》第十條:「與誹謗上師三寶者為友。「 一個誹謗上師三寶的人,已經不再是你的金剛道友,因為他不僅完全違反三昧耶戒,而且違反了十四根本戒。甚至他己經不能算是佛弟子了,因為他連最基本的皈依之體都破了。密乘中說,對於這個人,你不可以與他共進一口食物或說一句友善的話,即是稱為毒慈愍。甚至於當他在你的夢中出現,也應視為不吉祥的徵兆。而你與這種人交友,就等於藐視你的上師,違反密乘的十四根本戒。 這種人就像一棵大毒樹-樣,他沉重的業障所散發出的毒氣,一般的行者是根本抵擋不住的。與他們為友,慢慢地你也會受傳染,開始對上師退心,懷疑甚至誹謗你的上師,斷失了你的慧命。 如果你對上師生不起虔誠和恭敬的真實感覺,那將是修行最大障礙。你應虔誠供養三寶,依普賢的七支行願方法積聚福慧資糧,懺悔罪障,然後再虔誠地發願迴向「願以此功德能凈除我無始以來不恭敬,甚至於誹謗上師的種種罪障,讓我對上師生起強烈的虔誠與恭敬。」只要真心地去做,終會對上師生起大信心的!(九)生起邪見時應如何對治 由於行者無始以來的習氣,有時難免會對上師產生邪見.一旦生起此類邪見時,應於當下痛悔對治,不可令它在身,語上表現出來。上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眾生,決不會有任何過失。行者之所以看到上師有種種過失的顯現,都是由於自已的業力所致。當邪見升起時,我們應當作如下想: 1.應想上師即是佛陀。他所做一切不管順行、逆行無非不是為了利益眾生,決不會有任何過失。我們之所以看到上師有種種過失的顯現,都是由於自已的業力所致。 <!--[endif]-- 2.應趕緊憶想上師的功德與恩德,並以四力(依止力、拔除力、防護力、對治力)懺悔來懺掉誹謗上師的果報。 3.應明瞭外境的一切不凈顯現也是由自己內心的不凈所致。真正的行者應時時觀察自己的過失。
㈧ 求:詩詞中帶上:「浮華落盡嗔水墨」 這一句(最好放在詩尾)、
暮霞懶照葵花卧
促織亂彈琴聲錯
青絲吹亂惱秋風
浮華落盡嗔水墨
㈨ 佛家與道家常說的:貪,嗔,痴,慢,疑 五毒分別代表什麼,請詳細點
五毒心:佛教中所說的五毒心是指貪、嗔、痴、慢、疑五種心,這五種心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葯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
貪:貪念一生,萬物損。人的貪念有很多種類:貪美色、貪美食、貪金錢、貪物品、貪功能等等貪世間一切虛幻之物。
嗔:嗔指生氣,生悶氣,生大氣,內心責怪別人,口語埋怨人、事、物等等。嗔的時候,心和肝的能量場會遭到干擾和損害。
痴:世上多少痴迷事,唯有情字最要命。痴表現最突出的是情痴,尤其是沉浸在戀愛中、失戀中的人,當與自己的情人分開後,心要麼完完全全活在過去,要麼完完全全活在未來的期待中,幾乎沒有處在現在時刻。
慢:所謂慢,就是傲慢,驕傲的意思。很多人都會不知不覺產生傲慢或者驕傲的情緒。這是每個人貌似利於生存的情緒。
疑:是懷疑正知正見,懷疑自己的大我,懷疑這些靈性存有的存在,凡是懷疑一切本源的東西都屬於疑的部分。
資料擴展
五蓋簡介
障義是蓋義者,謂障聖道及障聖道加行善根,故名為蓋。覆義乃至卧義是蓋義者,如契經說,有五大樹種子雖小,而枝體大覆余小樹,令枝體等破壞墮卧,不生花果。雲何為五?(中略)如是有情慾界心樹,為此五蓋之所覆故,破壞墮卧,不能生長七覺支花、四沙門果,故覆等義是蓋義。
五蓋類型
貪欲蓋(ra^ga-a^varan!a)︰謂眾生貪愛世間男女、色聲香味觸法及財寶等物,無有厭足,以此貪欲覆蓋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貪欲蓋。
嗔恚蓋(pratigha-a^varan!a)︰謂眾生或於違情境上,或追憶他人惱我及惱我親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嗔恚蓋。
惛沉睡眠蓋(stya^na-middha-a^varan!a)︰又作睡眠蓋。睡眠者,意識惛熟,五情闇冥,眾生以此睡眠覆蓋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睡眠蓋。
掉舉惡作蓋(auddhatya-kaukr!tya-a^va-ran!a)︰又作掉戲蓋、調戲蓋、掉悔蓋。掉悔者,身無故遊行為掉,心中憂惱為悔,謂眾生以此掉悔覆蓋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掉悔蓋。
疑蓋(vicikitsa^-a^varan!a)︰疑者痴惑也,謂眾生無明暗鈍,不別真偽,猶豫之心,常無決斷,以此疑惑覆蓋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疑蓋。
資料參考:網路-貪嗔痴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