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恩師德澤

恩師德澤

發布時間: 2021-03-24 15:00:00

㈠ 歌頌老師的奉獻精神的詩句——是長歌行中的一句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譯文
早晨,
園中有碧綠的葵菜,晶瑩的朝露等待在陽光下曬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灑滿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現出一派繁榮生機。

㈡ 長歌行中哪一句詩用來歌頌老師的奉獻精神的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早晨, 園中有碧綠的葵菜,晶瑩的朝露等待在陽光下曬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灑滿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現出一派繁榮生機. 望採納!

㈢ 向各位老師徵求對聯

音容宛在 良操美德千秋在
德澤長存 亮節南風萬古存

一生行好事 雨中竹葉含珠淚
千古留芳名 雪裡梅花戴素冠

壽終德望在 美德常與乾坤在
身去音容存 哭名永同天地存

痛心傷永逝 一世精神歸華茨
揮淚化深情 滿堂血淚至天雲

情凝雪片皆死白 楊壽全國音容宛在
淚灑楓林盡染紅 齒德兼隆名望常昭

多少人痛悼斯人難再得 華月光寒韻滿庭前含孝意
千百世最傷此世不重來 愁雲寂寞族飄戶外痛哀情

姻雨凄迷萬里鮮花凝血淚
音容寂寞千溪流水放哀聲

曾隨慈母歸來昔日教言猶在耳
痛悉外公逝去當年德澤永難忘

當年隨阿母歸來德澤常叨幸與蘭拔齊繞膝
此日痛外祖仙去典型奠仰空教宅相負虛名

營惟喜長春觀外孫如釉慈股東報
蓬台己仙逝隨老母哭母痛淚難干

㈣ 請書法老師翻譯一下內容謝謝

花葯芬披,蹊徑參差,舒英冒渚,摧干臨崖 扇晨風而裊裊 會宿露而猗猗 蔭町疃之毛羣,弄間關之羽族 駒食藿而訓場 鶯含桃而出谷 德澤加於飛走,榮光周於草木

㈤ "天道酬勤,厚德載物."的意思是什麼,請問哪位老師解釋一下好嗎

上網路找。
天道酬勤.
出自
《論語》
「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謝、厚報的意思「勤」即勤奮、敬業的意思,就是說「天意厚報那些勤勞、勤奮的人」。總的意思是說:上天會實現勤勞的人的志願。有耕耘就會有收獲,我們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實自己,千方百計的提高自己的競爭實力,就會有一個美好光明的明天。
「厚德載物」語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今多用來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識培育學子成才。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麻煩採納,謝謝!

㈥ 德字,怎麼講請老師通俗易懂解釋。

發 音:dé 五筆筆劃:TFL ① 好的品行:~才兼備。 ② 道德: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規范:美~。 ③信念:同心同~

編輯本段基本詞義

1、「德」字是個會意字,其演變過程圖見右 德字由甲骨文到現代字的演變
[1]。 ⑴、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邊是「彳」( chì)形符號,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動的符號,其右邊是一隻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條垂直線,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這個字的意思是:行動要正,而且「目不斜視」,這就是「德」。 ⑵、在金文中的會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這就是說:目正、心正才算「德」。 ⑶、在小篆中,仍然是會意:其右邊的上方變成了「直」,「直心」為「德」。 ⑷、「德」是現代楷書的寫法。 2、「德」字的本義是「道德」或「品行」。 如《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後為德。」 就是說:一個人要做到「問」、「學」、「讓」才能算是有「德」。 《易.乾卦》曰::「君子進德修業。」唐孔穎達註:「德,謂德行;業,謂功業。」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 隸書
規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備、德行」等。從「德」字的構型來分析,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從一定的思想和行為規范。 3、從「道德」又可以引申為「恩德」。 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刻石頌秦德。」 意思是:用刻石樹碑的方式來歌頌秦之恩德。 4、由名詞變為動詞,則指「感激」、「恩惠「。 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臣不德君。」中的「德」字是「感激」的意思。(當然,這個「感激」是從恩德變來的。) 如《左傳。成公三年》:「然則德我乎?」 現代漢語中,則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德」,也是一個人或社會好的內在的品格和價值觀。老子說「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由此可見,在作為西周文化的重要內涵的「禮樂文明」中,「德」是核心。德歸納為「勤樸古健、果義敢為、居安思危、善始善終。」就是對德的最好總結。孔子當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復禮」就是因為以德為核心的西周之禮是儒家思想最為推崇的道德標准,而「厚德載物」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 楷書
神遺產。是我們構建平安和諧文化的准繩。 周人製作禮樂,隆禮重儀,確立了以「德」為先的價值原則。敬天、保民、明德、慎罰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認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德」是和「天」聯系在一起的,個人、家族、國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顧,成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國」。周人認為殷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無德,天命轉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德」是涵蓋了誠信、仁義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疇。「德」的價值原則,被孔子發展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王道原則;被孟子發展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原則;被《禮記·大學》發展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道德綱領。「德」成為中國倫理的核心概念,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6、「德」的外化即為禮,在心為「德」,發之於心而表現為行為即為「禮」。《尚書大傳》:「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 行書
,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周人「制禮作樂」,系統整理審定了社會禮儀規范,嚴格規定了人的尊卑秩序和行為准則,將整個社會成員納入到上下一統的尊卑有分、貴賤有等、長幼有序、輕重有別的社會關系中。周禮的誕生,為中國成功地建設文明社會奠定了基石,為文明社會道德政治秩序和倫理生活方式。 7、古代德也指河流,專指德水,即黃河下游今山東段 在後世這些基本的價值觀得到了展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形成了儒道法等各種流派道德理論思想融合而成博大精深、系統完備的中國傳統文化。仁愛孝悌、精忠愛國、勤儉誠信、見利思義、謙和好禮等,這些美德成為中國民族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世代相傳,在今天依然發出絢爛奪目的時代光彩。 簡單概括:德即是對道,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理解。
編輯本段詳細詞義
德 惪 dé 【動】
(形聲。從彳(chì),惪(dé)聲。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本義:登高,攀登) [1]同本義 德,升也。——《說文》 君子德車。——《易·剝》虞本。按,與剝廬對文。登也,升。君子以順德,亦本字。 [2]感激 然則德我乎。——《左傳·成公三年》 [3]通「得」。取得,獲得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 是故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墨子·節用上》 德 dé 【名】 [4]道德,品行 德,德行。——《篇海類編》 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周禮·地官》注 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六三德。正直、剛克、柔克也。——《書·洪範》。註:「至德,敏德,孝德也。」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三國志·諸葛亮傳》 無德不貴,無能不官。——《荀子·王制》 又如:德薄(德行淺薄);德望(品德與名譽);德器(德行器量);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滿布天下);德薄望淺(謙詞。品德低下,名望輕微);德門(能恪遵禮教道德的人家);德譽(道德聲譽);德馨(道德芳馨);德藝(道德與才藝);德操(道德操行) [5]恩惠;恩德 是不敢倍德畔施。——《戰國策·秦策》。註:「恩也。」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 又如:德施(恩惠;恩澤);德惠(德澤恩惠) [6]仁愛;善行。如:德意(善意);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績);德法(儒家謂合乎仁德的禮法);德厚(仁厚) [7]心意。如:同心同德 [8]福 百姓之德也。——《禮記·哀公問》 ====〖簡釋〗==== 德 de2(ㄉㄜˊ) [1]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准則和規范,品行,品質: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備。度~量力。~高望重。 [2]心意,信念:一心一~。 [3]恩惠:~施。~澤(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 德:來源於自然,於萬物生謂之德.
編輯本段相關詞語
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道家則以為所謂天地萬物之自然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對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學家把「德」稱作是實行某種原則,有所得於心。 讀音:德 dé 【釋義】 (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參見詞條「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備。 (二)情義;恩惠。例:功德|積德|感恩戴德|《書·盤庚上》 「汝克黜乃心,施實德於民」。 (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離心離德。 (四)感德。例:《左傳·成公三年》 「然則德我乎?」 (五)事物的屬性。例:章炳麟《國故論衡·語言緣起說》 「實、德、業三,各不相離。」 (六)德國的簡稱。 (七)姓。 【德高望重】 #dé gāo wàng zhòng 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來稱頌老年人。 〖例句〗李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在教育界、科學界享有很高的聲望。
編輯本段古代人養生意義中的德
道德並非宗教,而是古代人對自然的認識。古代的「道學」與今天的「科學」分屬於形而上與形而下兩個層次。道德研究的對象是形而上;而科學研究的是形而下。道是宇宙本體存在與變化的規律;科學則是三維物質世界的存在與變化的規律。 德和道相對應,組成道教教義的核心。《道教義樞·道德義》稱「道德一體,而其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道德經》中有「德」字四十一處,提出了「上德」「玄德」「孔德」「積德」等等,「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即大德只服從於道。第五十一章稱:「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將「道」和「德」兩者規定為「生長萬物」和「畜養萬物」的關系。 因此,一般認為「德者,道之功也」(韓非語),「德者,道之用也」(陸德明語),「德者,道之見也」(蘇轍語)。《莊子》的《天地篇》就說到:「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並稱:「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當代旅美華人學者陳鼓先生將德歸納為三點:一是「道所顯現於物的功能」;二是「內在於萬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現它的屬性,亦即表現它的德」;三是「道落實到人生層面時,稱之為德」,即通常說的人的「德行」。早期道教沿用了先秦道家的學說。太平道的《太平經》卷五十六至六十四稱,「道者,天也,陽也,主生;德者,地也,陰也,主養。……夫道興者主生,萬物悉生;德興者主養,萬物人民悉養,無冤結」。這里也將道和德兩者解釋為「生長萬物」和「畜養萬物」的關系,同《道德經》的思想一脈相承。 太平道從追求「太平」的社會理想出發,將德「主養」的觀點推廣到社會政治領域,認為「地以德治,故忍辱;人以和治,故進退多便」,「以德治者,進退兩度也」。並且將「德治」列為幫助帝王之治的「十法」的第四法,僅次於「元氣冶、自然治、道治」。 《太平經》認為「德」和「刑」相對立,稱「德者與生氣同力,故生氣出亦出,入亦入;刑與殺氣同力,故殺氣出亦出,入亦入。德與天上行同列,刑與地下行同列。德常與實者同處,刑與空無物同處。德常與興同處,故外興則出,內興則入,故冬入夏出。刑與衰死氣同處,故冬出而夏入。死氣者清,故所居而清也。故德與帝王同氣,故外王則出陰,內王則入刑;刑與小人同位,故所居而無士眾也。物所歸者,積帝王德,常見歸,故稱帝王也;刑未嘗與物同處,無士眾,故不得稱君子」。君子的服人依靠的是「道」與「德」,欲得天地之心的,也要行「道」與「德」,至於行「嚴畏智詐」之術,只能收服那些言行無狀的小人。《太平經》還將德「主養」的觀點推廣到個人的修養上,批評「人不力學德,名為無德之人」,無德之人必「好害傷」,因此,是「凶敗之符」,是「最劣弱困窮小人之名字」。這種人是「天不愛,地不喜,人不欲親近之」,他們「為王者致害,為君子致災,鬼神承天教,不久與為治」。五斗米道的《老子想爾注》中,亦有多處對於「德」的闡述。注「玄德」為「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也」;注「常德」為「道德常在」,可見,五斗米道是主張「道德一體」的,「德」就是「道德」的意思。 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教義著重在宇宙觀、社會觀和神仙觀方面的建設。《西升經》就是以體用關系闡述「道」和「德」的關系的,稱「道以無為上,德以仁為主」。劉仁會註解說:「宥物於無者,道也;仁物之性者,德也」。「德」也就是「道」體現於「物」之中的屬性——「仁」。《西升經》中還有「道非欲於虛,虛自歸之;德非欲於神,神自歸之」,「無心德留而鬼神伏矣」。這里的「神」,既有人「神」的意思,又有「神靈」之神的意思。唐代李榮註解說:「道既虛無,德亦神妙。虛無神夢,畢竟清靜。而人若能虛心無身,自然歸道;抱神守妙,自然歸德也。」又注稱:「聖人無心,不起貪欲,道在於己,德止於身,故曰:留也。用道,則道流遐邇;懷德,則德被幽明,既為人之所歸,亦為鬼神之所伏從也。」因此,人能歸道,也就歸德。德是人的精神的根本,辦使鬼神降伏。但是,同期的江南一帶的道教卻大多從一般的「道德」觀念闡述「德」。葛洪的《抱朴子內篇》要求個人「積善陰德」,這個「德」解釋為「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災」,而治國之君以及忠臣輔佐則應修道德;使「道普德溢」,至於太平。唐代,道教教義體系逐漸充實完備。吳筠在《玄綱論》中稱:「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吳筠認為:「德者,何也?天地所稟,陰陽所資,經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幽明動植,咸暢其宜。澤流無窮,群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此之謂德也。」這就將天地陰陽幽明的一切生成物都視為「德」成之物,包括「靈仙、鬼神」。唐宋以後,道教教義著重探討人的問題。宋徽宗注《西升經》有《序》稱:「萬物莫不由之之謂道,道之在我之謂德。道德,人所固有也。」這就將「道」和「德」視為人所共有的稟賦。古時,「德」和「得」相通,因此,混然子王道淵認為:「德者,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開物成務之理也。」一些有「上德」的聖人,「未嘗顯己之有德,藏身潛跡,抱朴含光,專氣致柔,如嬰兒也」,而「下德」的賢人,「執著其事,唯於世情,是非得失之物,理論揚於己德,以被聰明所蔽」。因此,有德之人,就應該「含養德性,純純朴朴,則比如赤子也,赤子如初生嬰兒也」。認為:「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心切切矣。 我輩欲反本還源,歸根復命,以此為則,不亦簡妙乎。今心無所主,性不安閑,安得元神凝寂,元氣沖虛而比如赤子乎。」唐代內丹家們多將「道」和個人的內丹修煉相結合,認為「道」與「生」的結合就是「德」。司馬承禎說過:「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樂也,人之大福也。」又稱:「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久。言長久者,得道之質也。」因此,「大人含光藏暉,以期全備,凝神寶氣,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清代道士、著名的內丹家柳華陽則稱:「道者德之用,德者道之體,人能明乎其德,而天性自現,體乎其道,而沖和自運,是之謂寂然不動,感而遂能也。」又稱:「古聖雲:德者,性能中求之耳。夫德非道則無著,道非德則無主。 道外覓德,其德遠矣;培德體道,其功切矣。」柳華陽在內修實踐中曾經以「道德體用觀」指導其內修實踐,自謂:「吾嘗自內觀而無心,外覓而無體,飄飄乎尋之不得,恍恍乎覺而虛靈,似魚之隨水,如霧之籠煙,一派沖和,榮衛天地,但人不能深進,故本然之道味卻矣。」另一些內丹家則從內修角度認識和解釋《道德經》,將內修理論置於道教教義系統之下。清代道士、著名內丹家劉一明在《修真九要》中,強調內丹修煉必須「積德修行」,認為「德」就是「恤老憐貧,惜孤憫寡,施葯舍茶,修橋補路,扶危救困,輕財重義,廣行方便」,稱「道者,為己之事;德者,為人之事。修道有盡而積德無窮」,感嘆「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師傳成仙之事。不積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劉一明在《修真辯難》中,對「上德下德」則完全從內丹學的角度來解釋。他認為:「先天全,則為上德;先天虧,則為下德。」所謂「先天全」,就是「體全德備,乾陽未傷之人」,就是「未傷先天之陽」。所謂「先天虧」,就是「先天已散,五行各分,四象不和,諸般寶物皆失」。劉一明還批評了當時某些內丹家的謬指,即稱「精漏者為下德,精全者為上德」。由此可見,在內丹家的修煉理論系統中,「德」已經衍化為「精」和「先天之陽」的同義語了。

㈦ 桃李滿園春綉錦,芝蘭繞階座凝香。春蠶到死絲方盡,師恩德澤永難忘。這幾句話是

你好!桃李滿園春綉錦,芝蘭繞階座凝香。春蠶到死絲方盡,師恩德澤永難忘。
這幾句話是獻給老師的。
就是描寫老師教書育人,桃李滿園,然後有多麼的辛苦,付出多少的努力,就像春蠶一樣,把所有的知識都給了學生。
這首詩放在今天這個教師節的日子,非常貼切。

㈧ 長歌行中,哪一句是歌頌老師的奉獻精神的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譯文
早晨, 園中有碧綠的葵菜,晶瑩的朝露等待在陽光下曬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灑滿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現出一派繁榮生機.

㈨ 老師逝世悼念詞簡短

老師逝世追悼詞      (一)       
各位親友,各位來賓:    
今天,我們懷著十分沉痛的心情來為我們的老師常墳中學的老教導主任——**先生送行。**先生的逝世,是我們地方教育的損失,我們學生失去了敬愛的老師,我們後輩失去了師范楷模。    
先生姓常名**,字**,1921年3月13日出生於農民家庭,因家境貧困,只上了幾年私塾。
 終其一生,**先生是我縣地方教育界先賢,為我縣的地方教育貢獻了畢生精力。先生1949年8月投身教育,擔任後尹小學校長,1951年調常墳小學任教,1952年至1953年入沙溝小學任教導主任,其間報考文科自學大學,獲本科學歷。由於教學有方,成績超群,1957年調懷遠縣教研室,指導全縣教學研究工作。1960年暑假在本人的反復要求下,到常墳中學任教,後擔任教導主任。
常墳中學的學生考取全國各大中專院校,很多人如今已是各自崗位上的頂樑柱,**先生桃李滿天下。    
1982年先生光榮退休,頤養晚年。2011年6月17日下午3:30溘然逝世。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曠達樂觀,助人為樂;他胸懷坦盪,正直無私。他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一位教育界老前輩,他立志教育、勤奮工作、無私奉獻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努力工作。   
願**老先生安息。

㈩ 師恩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老師的恩情。

師恩,讀作:shī ēn,「師」指由師徒或師生關系產生的,教導別人的人。「恩」指德澤和好處,即為恩情和恩惠。因此「師恩」是指老師帶給學生的教育或指導的恩情。

示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的教誨之恩終身難忘。有人說,師恩如山,因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還要說,師恩如海,因為大海浩瀚,無法估量。

(10)恩師德澤擴展閱讀

描寫「師恩」的詩句:

1、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唐 杜甫《春夜喜雨》

釋義: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

2、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唐 李商隱《無題》

釋義: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