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近義
程門立雪
【拼音】:chéng mén lì xuě
【解釋】:舊指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出處】:《宋史·道學傳二·楊時》:「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示例】:~的故事提醒我們要尊師重教。
【近義詞】:尊師重教、程門度雪
【語法】:作賓語、定語;比喻尊師重教
程門度雪
【拼音】:chéng mén dù xuě
【解釋】:程:宋代理學家程頤。比喻尊師重教。
【出處】:清·金埴《不下帶編》第一卷:「一架繩床共眾同,坐虛使院仰清風。獨慚三十無能立,難向程門度雪中。」
【近義詞】:程門立雪
【語法】:作賓語、定語;比喻尊師重教
尊師重道
【拼音】:zūn shī zhòng dào
【解釋】:道:指教師指引的應該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師傳授的知識。尊敬師長,重視老師的教導。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敬道。」
【示例】:中國社會是~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親師』的香位牌。★郭沫若《洪波曲》第11章
【近義詞】:尊師重教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尊敬師長
良師益友
【拼音】:liáng shī yì yǒu
【解釋】:良:好;益:有幫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幫助的好老師和好朋友。
【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示例】:和一位締交半個多世紀的~訣別,悲痛之情是難以盡述的。★夏衍《知公此去無遺恨——痛悼郭沫若同志》
【近義詞】:情同手足、莫逆之交
【反義詞】:一丘之貉、狐群狗黨
【語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有幫助的人
名師出高徒
【拼音】:míng shī chū gāo tú
【解釋】:高明的師傅一定能教出技藝高的徒弟。比喻學識豐富的人對於培養人才的重要。
【出處】:錢鍾書《圍城》:「顧先生搖頭道:『唉!名師出高徒,名師出高徒。」
【示例】:真是~,你的學生真是好樣的。
【近義詞】:嚴師出高徒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誇獎人
嚴師出高徒
【拼音】:yán shī chū gāo tú
【解釋】:嚴:嚴厲,嚴格。嚴格的師傅才能培養出手藝高強的徒弟。
【示例】:真是~,一點也沒錯。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教師嚴格的重要性
師道尊嚴
【拼音】:shī dào zūn yán
【解釋】:本指老師受到尊敬,他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後多指為師之道尊貴、庄嚴。
【出處】:《荀子·致士》:「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示例】:家居教授,~,弟子造其門,隨材器教之,皆有成就。★《元史·劉因傳》
【近義詞】:尊師重教、師嚴道尊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尊師重教
良師諍友
【拼音】:liáng shī zhèng yǒu
【解釋】:良:好;諍:敢於直言。很好的老師,能夠直言相勸的朋友。
【示例】:他是我的良師諍友。
【近義詞】:良師益友、莫逆之交、情同手足
【反義詞】:狐群狗黨、一丘之貉
【語法】:作賓語、定語;同「良師益友」
為人師表
【拼音】:wéi rén shī biǎo
【解釋】:師表:榜樣,表率。在人品學問方面作別人學習的榜樣。
【出處】:《北齊書·王昕書》:「楊愔重其德業,以為人之師表。」
【示例】:《北齊書·王昕書》:「楊愔重其德業,以為人之師表。」
【近義詞】:率馬以驥
【反義詞】:誤人子弟
【語法】:作謂語;多指教師
尊師貴道
【拼音】:zūn shī guì dào
【解釋】:尊敬師長,尊重其所傳之道。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
【示例】:我們要~,謙虛謹慎。
【近義詞】:尊師重教
【語法】:作謂語、賓語;指尊崇老師
2. 1o個描寫師生場面的句子或成語
師心自用
shī抄xīnzìyòng
[釋義襲] 師心:以己意為師。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語出] 唐·陸贄《請數對群臣兼許令論事狀》:「又況不及中才;師心自用;肆於人上;以遂非詎諫;孰有不危者乎?」
[正音] 自;不能讀作「zhì」。
[辨形] 心;不能寫作「新」。
[近義] 妄自尊大 好為人師
[反義] 不恥下問 虛心好學
[用法] 用於人。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聯合式。
3. 近義詞辨析
有些詞看上去差不多,一般稱為同義詞。實際上,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詞是不大會有的。其間的區別往往很細微,但這正是我們的語言豐富與精密的證明。我們愛護我們的語言,就應該經常注意詞的意義和用法,下筆的時候,要嚴肅地、細致地加以選擇。決斷不下的時候,查查字典。下面舉一些錯誤的例子來分辨。
(1)整個、全部
一個整體的東西,才能說「整個」,如「整個學校」、「整個國家」。由許多個體合成的東西,應該說「全部」,如「全部存款」、「全部書本」。如果是人,就用「全體」,如「全體教師」。下句該用「全部」。
為了照顧整個信件的投遞速度,目前還不能直接送到駐地。
(2)確切、確實
「確切」是「准確」、「恰當」的意思,如說「把蔣介石比作運輸隊長是非常確切的。」下句該用「確實」。
確切做到師生互助。
(3)豐滿、豐富
「豐滿」一般地只用來形容有形體的東西。下句該用「豐富」。
我的生活經驗比以前豐滿了。
(4)化驗、檢驗
用化學方法來檢驗,叫做「化驗」,否則只能說「檢驗」。下句該用「檢驗」。
以「血色素對照」化驗,已經到了嚴重的貧血狀態。
(5)保障、保證
「保障」的意思是說對於已有的東西加以維護,使它不受損害。「保證」是說擔保完成一件工作或實現一種理想。下面兩句的「保障」都該換用「保證」。
a.你將保障黃河不出岔子。
b.只有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才能保障社會主義的文化科學藝術不斷發展和繁榮。
(6)迎合、迎接
「迎合」有「逢迎」、「討好」的意思。下句該用「迎接」。
改造自己來迎合這個偉大的時代。
(7)發展、增加
下句說「數量發展」,意思也不能算錯,但是有點「小題大做」,用「增加」更合乎習慣。
教師用書的出版數量正在逐漸的發展。
(8)發明、發現
創造一種新的事叫「發明」。有些事物原先就存在,只是大家不知道,現在找出來了,叫「發現」。下面兩句里的「發明」和「發現」用錯了,應對調。
a.伯凱瑞發明鈾的放射性,居里夫婦發明鐳錠。
b.我們偉大的祖國第一個發現了以茶為飲料。
(9)口號、標語
嘴裡喊的叫「口號」,紙上寫的叫「標語」。下句該用「標語」。
會場上布滿了有關抗擊非典的口號。
(10)心理、心情
「心理」指人的想法,跟「情緒」的意思相近的是「心情」。下句該用「心情」。
可是大家的心理卻顯得更加沉重。
(11)位置、地位
「位置」指人的地位,或指事物的重要性,如說「《狂人日記》在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位置。」在這種場合,也可以用「地位」。但文章篇幅的長短,只能用「地位」,不能用「位置」。下句該用「地位」。
這樣重大的問題,在兩編內僅佔了五頁的位置。
(12)對立、對比
「對立」是「敵對」的意思。下面這句該用「對比」或「對照」。
解放前與解放後兩個社會恰成對立。
(13)秩序、次序
「秩序」是就事物的整齊或混亂說的,跟先後沒有關系。下面這句該用「次序」。
討論的秩序,是先從重工業起,然後及於一般的生產品。
(14)價值、價格
「價值」的意思比較抽象,說一件事物「有價值」,等於說它有用處,有重要性,或有意義。對於商品,我們只說「價錢」或「價格」,不說「價值」。下句該用「價格」。
由於會計的精確計算,我們確定了推銷的價值。
(15)氣氛、印象
「氣氛」跟「印象」的意思相近,如說「悲慘的氣氛」。能夠給人的是「印象」,不是「氣氛」。下句該用「印象」。
給人一個全廠都投入生產高潮的氣氛。
(16)事實、事態
「事實」指即成的事,不能擴大。能擴大的是「事態」。下句該用「事態」。
同學們,此時此刻,我們一定要冷靜,千萬不要把事實再擴大了。
(17)遭受、受到
「遭受」比「受到」的范圍窄一點,只能用於不幸或不利的事。下句該用「受到」。
慰問團遭受了全校師生的熱烈歡迎。
(18)布置、安排
「布置」有自上而下地分派處置的意思。「安排」則沒有。安排可以以人為對象,有安頓的意思。下面兩句的「布置」都該改為「安排」。
a.他為自己布置了許多工作。
b.她把子女布置好,就出差去了。
(19)突然、猛然
「突然」和「猛然」都有動作變化快,出人意料的意思。「猛然」只能作狀語,「突然」除作狀語外,還可作謂語、定語、賓語。下面兩句都該用「突然」。
a.情況很猛然,我們誰也沒有反應過來。
b.這件事情讓我們感到太猛然了。
(20)深入、深刻
「深入」多與表動作行為的詞搭配。如「必須進行一場深入的批判」、「深入地開展調查研究」。「深刻」則多與表示抽象事物的詞搭配,如「深刻的印象」、「深刻的內容」。「深刻」有接觸到問題的本質的意思,又有內心感受程度很深的意思。「深入」有透過外表達到事物的內部的意思。下面這句該用「深入」。
我們黨的政策已經深刻人心。
(21)腦袋、頭部
「腦袋」適用於日常口語,「頭部」運用於書面語。下面這句該用「腦袋」。
那個孩子可真堅強,鐵蒺藜刺破了他的臉,疼得他的小頭部汗珠直掉,但他兩只胳膊還是緊緊地抱住那個壞傢伙的腿。
(22)充分、充足
「充分」大多與比較抽象的事物搭配,如「理由充分」、「條件充分」。「充足」大多用於比較具體的事物,如「光線充足、「經費充足」。下面這句該用「充分」。
我們必須充足發揮群眾的智慧和力量。
(23)交換、交流
「交換」和「交流」都指雙方把自己的東西給對方,但是它們的搭配對象卻不同。「交換」一般與「禮物、意思、資料、產品」等搭配;「交流」則與「思想、經驗、文化、物資」等搭配。「交換」搭配的對象大都是意義較具體的或所指范圍較小的詞;「交流」搭配的對象大都是意義較抽象或所指范圍較大的詞。下句或改為「充分交換意見」,或改為「充分協商」。
經過大會充分交流,共選出任清等二十名勞動模範。
(24)愛好、嗜好
這兩個詞都有對某種事物很喜歡的意思,但「嗜好」比「愛好」意義更深一層,不僅是喜歡,而且還有了癮,成了習慣,喜歡到無法與之分離的地步。下句該用「愛好」。
供應人民嗜好的日用品是我們的職責。
(25)摧殘、摧毀
「摧殘」和「摧毀」, 都有加以破壞的意識,但「催毀」的含義比「摧殘」的重。「摧毀」表示從根本上加以破壞,以至於毀滅;「摧殘」僅指傷害或破壞人、物的部分,使之殘缺不全,不一定到毀滅的地步。下面這句該用「摧毀」。
我們用大炮摧殘了敵人的陣地。
(26)事情、事件、事故
不論大事兒、小事兒,如何發生的事兒,都可以叫「事情」,概括的范圍最大;「事件」指由於某種原因而發生的不平常的重大事情,概括的范圍小;「事故」則專指偶然發生的不幸事情,概括范圍最小。下面這句該用「事故」。
我們要防止意外事件發生。
(27)收集、搜集
「收集」和「搜集」,都有把不在一起的事物集中起來的意思,但兩者意義側重的方面不同。「收集」側重於「收」,即收攏,對象是現成的事物;「搜集」則重於「搜」,即搜尋,對象是須到處尋找的事物。下句該用「搜集」。
他多年來潛心於收集文物。
(28)期望、希望
「期望」是對別人的,如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希望」可以對自己,也可以對別人。下句該用「希望」。
每一個社會工作者也必然熱烈的期望擔負起這個條文所指示的任務。
(29)以至、以致
「以至」表示由於上文所說的動作、情況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結果。「以致」用於表示不好的結果。下面兩句的「以至」和「以致」應對調。
a.他非常用心地寫生,以致野地里颳起風沙來也不理會。
b.他事先沒有充分調查研究,以至作出了錯誤的結論。
(30)學歷、學力
「學歷」指學習的經歷,「學力」指經過學習達到的程度。下面這句該用「學力」。
他雖未曾跨過大學的大門,但經過刻苦自學,學歷已達到大學本科的水平。
(31)不止、不只
「不止」一是指繼續不停,一是指超出某個數目或范圍。「不只」相當於「不但」、「不僅」。下面這句該用「不止」。
同去的不只他一人。
(32)分辨、分辯
「分辨」側重於區分、辨明差別,「分辯」側重於將理由解釋清楚。下面這句該用「分辯」。
隨他怎麼說吧,我也不想分辨了。
(33)縱容、慫恿
「縱容」指對別人干壞事故意不管,只用於貶義。「慫恿」指鼓勵別人去做某事。有時不含貶義。下面這句該用「縱容」。
作為家長,不應該慫恿孩子的不良行為。
(34)逐步、逐漸
二者都有「逐漸」、「一步一步」的意思,所以有時可以互換,如「事業逐漸發展」也可說「事業逐步發展」。但二者也有區別,「逐步」更多地指人為地按計劃發展的過程,而「逐漸」有時則僅指一種自然發展的過程。下面這句該用「逐漸」。
天色逐步暗下來了。
(35)傳頌、傳誦
「傳頌」意為輾轉傳布頌揚,「傳誦」意為輾轉傳布誦讀。下面這兩句「傳頌」和「傳誦」應對調。
a.全村的人傳誦著他英勇救人的事跡。
b.這首詩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36)淹沒、湮沒
「淹沒「是指大水漫過,蓋過。「湮沒」是埋沒的意思,詞義比較抽象。下面這句該用「淹沒」。
黃河決口,湮沒了許多村莊。
(37)貫串、貫穿
從頭到尾穿過一個或一系列事物叫「貫串」,「貫穿」是穿過、連通的意思。下面兩句「貫串」和「貫穿」應互換。
a.這部小說的各篇各章都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
b.這條公路貫串本省十幾個縣。
(38)報怨、抱怨
「報怨」是對所怨恨的人做出反應,詞義重。「抱怨」是心中不滿,數說別人不對;埋怨,詞義輕。下面這句該用「抱怨」。
做錯事只能怪自己,不能報怨別人。
(39)作客、做客
「作客」是寄居在別處的意思,「做客」是訪問別人,自己當客人。下面這句該用「做客」。
今天下午我要到親戚家去作客。
(40)樹立、豎立
「樹立」是建立的意思,多用於抽象的好的事情。「豎立」是物體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觸地面或埋在地里。下面這句該用「豎立」。
寶塔樹立在山上。
(41)交代、交待
「交代」一是指把經手的事務移交給接替的人,一是指囑咐,也指把事情或意思向有關人員說明;把錯誤或罪行坦白出來。「交待」有完結的意思。下面這句該用「交待」。
要是飛機出了事,我這條命就算交代了。
(42)節余、結余
「節余」是指因節約而剩下,「結余」是指結算後餘下。下面這句該用「節余」。
我每月能結餘三五百元。
(43)頒布、公布
「頒布」的內容常是法令等,「公布」的內容常是方案、名單、賬目、成績、數字等。下面這句該用「頒布」。
《澳門基本法》已正式公布了。
(44)必須、必需
「必須」,副詞,後跟動詞或動詞性短語;「必需」,動詞,作謂語、定語。下面兩句「必須」和「必需」應對調。
a.這事必需你去辦,才能辦好。
b.這是生存必須的本領。
(50)辨別、鑒別
「辨別」指分辨、區別。如「辨別方向」、「辨別是非」。「鑒別」指通過審察而確定事物的性質或特徵。下句該用「鑒別」。
這是辨別青銅器的最好方法。
(51)度過、渡過
「度過」通常用於時間方面,「渡過」常用於江河湖海或通過困難、難關、危機等。下句該用「渡過」。
我們必須同心協力來度過危機。
(52)形跡、行跡
「形跡」指舉止和神色,「行跡」指行動的蹤跡。下面兩句「形跡」和「行跡」應該互換。
a.那人東張西望,神色慌張,行跡十分可疑。
b.這就是那個形跡不定久未抓到的犯罪嫌疑人張某。
(53)推求、推敲
「推求」指根據已知的條件或因素來探索(道理、意圖等)。「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下句該用「推求」。
對文學作品中的許多知識內容,同學們不必從概念上去推敲,而應重在感受和體會。
(54)爭論、爭執
兩者都有「各執己見」的意思。「爭論」指因此而「互相辯論」,「爭執」指因此而「不肯相讓」。下句該用「爭論」。
2002年12月27日,邪教組織雷爾派宣稱「世界上第一個克隆嬰兒『夏娃』誕生」,對此,有人譴責,有人贊同,爭執不休。
和俄羅期結為夥伴關系是有利於建立國際新秩序的。
(55)自願、志願
都與願望、志向有關。「自願」指自己願意且自覺干某事,多為能願動詞;「志願」指志向、願望,名詞。下面兩句「自願」和「志願」應互換。
a.他剛剛填完了入黨自願書。
b.這個活動是否參加,完全出於志願。
4. 教學相長, 同義詞
詞窮理盡
發音 cí qióng lǐ jìn
釋義 指再也找不到理由,無話可說。
出處 唐·崔致遠《蕭遘相公書》之二:「仰干陶冶,敬托箋毫,始知調急聲哀,唯愧詞窮理盡。」
示例 臣子之義,身非己有,詞窮理盡,不敢求去。★宋·蘇軾《辯試館職策問札子》之二
5. 教學相長同義詞
近義詞:
教學相長 - 互教互學
基本解釋:
詞語解釋jiào xué xiāng cháng ㄐㄧㄠˋ ㄒㄩㄝˊ ㄒㄧㄤ ㄔㄤˊ 教學相長(教學相長)
指教和學的相互促進。《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陶行知 《怎樣做小先生》十一:「我所寫的小先生歌里有一首是注重這個教學相長的關系。」 鄧小平 《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尊師愛生,教學相長,這是師生之間革命的同志式的關系。」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教學相長
6. 與師生相關的成語
良師益友liángshīyìyǒu
[釋義] 良:好;益:有益;有幫助。能給人教益的好版老師和好朋友。
[語出權] 清·彭養鷗《黑籍冤魂》:「雖然有那良師益友;苦口婆心的規勸;卻總是耳邊風;縱有時聽得入耳;自己要想發憤為雄;都是一般虎頭蛇尾。」
[正音] 良;不能讀作「lián」。
[辨形] 益;不能寫作「一」。
[近義] 情同手足 莫逆之交
[反義] 一丘之貉 狐群狗黨
[用法] 含褒義。多用於善於教誨和熱心幫助他人的人。一般作主語、賓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例句] 正因為經常有幾位~的規勸;他才不至於滑入犯罪的深淵。
[英譯]
7. 師的近義詞是什麼
師的近義詞是:
傅。
師
shī 部 首 巾 筆 畫 6 五 行 金 繁 體 師 五 筆 JGMH
基本釋義
1.教人的人:回老~。導~。~傅。答~生。~徒。~德。良~益友。好(hào)為人~。
2.擅長某種技術的人:工程~。醫~。技~。
3.效法:~法古人。
8. 「以便」的近義詞有哪些
【近義詞】
1、利於[ lì yú ]:對於有益處。
2、促使[ cù shǐ ]:推動某物或某事使達到一定目的
3、推動[ tuī dòng ]:使事物前進;是工作展開
4、促進[ cù jìn ]:推動使向前發展。
5、促成[ cù chéng ]:促使事情辦成。
9. 師生情懷的近義詞
情懷的近義詞
情愫 情感 心扉
望採納
10. 通體的近義詞什麼什麼
通體的近義詞是:全體、全部
一、通體[ tōng tǐ ]
釋義:
1、整個物體:水晶通體透明。
2、全身;渾身:通體濕透。
引證:老舍 《駱駝祥子》十三:「 老程極快的穿上衣裳,鈕扣通體沒扣。」
二、全體[ quán tǐ ]
釋義:各部分的總和;各個個體的總和(多指人):全體會員。全體出席。看問題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
引證: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這也是生活》:「他從此就站不起來,送回家裡,躺著,不想飲食,不想動彈,不想言語,請了耶穌教堂的醫生來看,說是全體什麼病也沒有。」
三、全部[ quán bù ]
釋義:各個部分的總和;整個:全部力量。工程已全部竣工。問題全部解決。
引證:吳晗《燈下集·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歷史家沒有權這樣說:歷史戲必須全部按照歷史事實寫。」
(10)師生近義擴展閱讀:
通體的反義詞是:局部、部分
一、局部[ jú bù ]
釋義:指組成事物整體的某部分、某方面或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某階段。與「全局」相對。
引證:魯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這回 藤野先生 所擔任的功課,是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學。」
二、部分[ bù fen ]
釋義:整體中的局部;整體里的一些個體:檢驗機器各部分的性能。我校部分師生參加了夏令營活動。
引證:丁玲《慶雲里中的一間小房裡》:「她給了他許多鈔票,都是十元一張的,有一部分是客人給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