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互動文獻
❶ 要寫關於師生互動的畢業論文,有哪些關於師生互動的著作、書籍需要閱讀
要求你寫的是「論文」,
首先要提出一個鮮明有力的論點,
然後用具體論據進行論證,
論證方法,最好採用立論。
想要參考一些內容,建議去書店或圖書室,按需去找,肯定會有。
❷ 師生互動的例子
創設巧妙的問題情景。
如在復習碳酸鹽與酸反應的原理時,首先給了學生如下情境:向裝有10 mL 2mol / L Na2CO3溶液的試管中邊振盪邊逐滴滴加2mol / L HCl 溶液至 15 mL,最終可收集到CO2氣體多少毫摩爾(設產生的CO2 全部逸出)。問題一出來,絕大多數同學根據Na2CO3 跟HCl 生成CO2 的反應方程式知道反應中Na2CO3 過量,按HCl的有關數據求知可得CO2 15毫摩爾。
此時教師沒有急著去評價結果的正確與否,而是讓學生動手做如下實驗:向某Na2CO3 溶液中邊振盪邊不斷滴加2mol / L 的HCl溶液,注意觀察現象。實驗過程中學生好奇地發現開始滴加HCl溶液時並無氣泡產生(這與原來的設想恰好相反),後來隨著加入HCl溶液量的增加,才有氣泡產生。這一與原來假設相去甚遠的實驗現象引發了學生情不自禁的議論,通過討論、交流大家取得了共識:由於此實驗中Na2CO3 跟HCl首先按1:1反應生成NaHCO3,然後NaHCO3再跟HCl按1:1反應生成CO2,故開始反應時不放出CO2。此時再讓學生回過頭來研究前面的問題情境,大家一致認為此計算應按兩步反應進行,可收集到CO2為10毫摩爾。教學過程中這樣的處理使學生對Na2CO3跟HCl反應(實質是CO32-與H+的反應)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此時教師的任務是不能讓學生產生滿足感,要通過創設新的情境使教學過程中波瀾再起。所以接下來這位老師又要求學生用剛剛實驗中用到的兩溶液進行如下實驗:在不加振盪的情況下向Na2CO3 溶液中快速滴加HCl溶液,觀察實驗現象。結果大家發現實驗剛開始時就有氣泡產生了。此時學生的表情由原來的好奇變成了驚奇:此結果不又跟我們剛剛得出的反應原理相矛盾了嗎?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好奇心得到進一步強化,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再一次高漲起來。接下來的師生共同活動,使學生理解了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由於實驗過程中不振盪溶液和鹽酸的快速滴加,使反應物不能充分混合,從而HCl在反應中局部過量,故在反應開始後就發現有氣泡產生。上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得到了一波三折的情緒體驗。通過對兩個實驗現象的對照,使學生得到了如下的自我感受:即使對於同樣反應物的化學反應,由於實驗操作方法的不同,其結果也可能是不同的。
創設有梯度的問題情景。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轉變教學策略,讓問題成為師生互動的橋梁。在教學過程中可多創設一些問題情景,把學習內容設置到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和探究傾向,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與探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例如在探究合成氨氣的適宜條件時,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①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哪些?②從化學反應速率的角度分析如何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③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從化學平衡的角度分析如何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⑤綜合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兩方面,如何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當教師把這些發散性問題拋擲給學生,就如把學生投置於一個偌大的陌生領域,學生可以放開手腳,但在茫然四顧之際又必須加強聯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為師生、生生擴大了互動空間。
讓學生的作業活起來。
二期課改提出,政治課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要幫助學生運用課內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因此,師生互動不僅表現在課堂中,還要延伸到課外,要刻意在布置作業上下功夫,改變傳統的問答式的作業、練習冊上的鞏固知識點的作業,讓政治課作業「活」起來。
(1)作業要突出理論聯系實際。可以聯系時政熱點,以新近發生的具有重大社會意義和深度影響的國際、國內重大事件作為作業的背景材料。如學習「一國兩制」內容時,我以當時引起鬨動的台灣「公投制憲」事件作為背景材料設計作業,這樣能加深學生對「一國兩制」重要性的理解。
(2)作業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社會生活。如講科學發展觀時,要求學生為治理某一生活環境污染出謀劃策。
(3)作業要具有開發性。要有利於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即可。
(4)作業形式要多樣化。比如布置學生看課本,看課本既可以有熟悉教材內容的功效,還有激活學生思維的妙用,學生課前看了教材,才能發現問題,然後帶著問題聽課,這有助於提高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和效果。布置學生收聽、收看新聞,課上利用幾分鍾的時間交流新聞信息,有些學生帶入課堂的熱點新聞,恰巧可以作為課中理論聯系實際的素材。布置學生用已學的知識指導生活實踐、社會實踐,譬如學習「消費」知識,請學生分析家裡的消費存在什麼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認識了「價值規律」,請學生對父母所在企業不景氣的原因進行調查,寫出調查報告。根據「銀行」知識,請為貧困大學生提供申請銀行貸款計劃。布置學生動手做「經濟小報」,要求圖文並茂,新聞點評俱全,學生通過辦小報,充分發揮了人的多元智力、想像能力、創新能力。做多媒體課件,學生在製作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面對問題,學生會有意識地思考,尋求解決方法,這有助於學生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有讓學生動起來的作業,沒有統一的模式,沒有單一的答案,力求開放型、創新型,有的甚至是由教師參與完成的。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學會通過網路收集資料,是政治課的技能目標,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必須拋棄「一支粉筆打天下」的陳舊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實物投影演示、電視、音響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功能。將課堂所要掌握的知識生動、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去感受、去體會、去爭論。
利用電腦創建學科專題學習網站,在網站上教師設立一些拓展或研究的主題,讓學生自發組成拓展性和研究性學習的團隊,對選定的某個主題,進行深入的討論和研究。教師則可以利用學科網站,對學生的拓展型或研究型學習提供指導、交流。
政治課教學凸現師生互動,是促進政治教師進步、學生提高的一種科學方式,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學生的「動」是由教師發動的,這就需要教師有較高的理論修養和較強的課堂駕御能力,因此,我們要在二期課改精神的指導下,在深入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總結政治課師生互動的經驗和教訓,不斷地提升教學效果。
師生互動視頻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CA%A6%C9%FA%BB%A5%B6%AF&fr=ala0
❸ 參考文獻教師在師生互動中怎麼做
致教師《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准?實驗?》內容標准部分?對本選修模塊的說明中指出?「本模塊是實驗課?所說的生物技術?是指廣義的生物技術。而不限於?甚至主要不是?現代生物技術。內容包括微生物的利用、酶的應用、生物技術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和生物技術在其他方面的應用四部分。」這就是說?這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實驗設計和操作實踐?學習科學探究的選修課程。《標准》在課程設計思路中則指出?「生物技術實踐模塊重在培養學生設計實驗、動手操作、收集證據等科學探究的能力?增進學生對生物技術應用的了解。本模塊適於繼續學習理工類專業或對實驗操作感興趣的學生學習。」這就是說?本模塊並非只要學生埋頭於實驗操作?還要求學生了解生物技術在社會生活、生產、發展中的應用?對學生進行STS教育?並對選擇學業?或職業?方向提供幫助。因為「繼續學習理工類專業或對實驗操作感興趣的學生」這一群體?其學業志向和職業選擇還將經歷復雜的分化。《標准》還說?「教師應根據本校的條件?指導學生選做本模塊中的5?7個實驗。」這就是說本選修模塊的學習還存在著模塊內部的選擇性。簡言之?本選修模塊既是一門學習科學探究的實踐課程?又是一門生物科學技術應用於社會的STS課程?還是一門在教師指導下尊重學生各取所需、各展其長的課程。一、學習本模塊的意義和價值本模塊的教材內容以「專題??課題」形式?共分6個專題?依次是?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微生物的培養與應用?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酶的研究與應用?DNA和蛋白質技術以及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各個專題之間相對獨立?沒有嚴格的順序關系。每個專題下設2?3個課題?大體上也相對獨立?以利於師生選擇5?7個課題?完成本模塊的學習?獲得2個學分。由於所選課題的不同?其學習意義和價值也會有所差異。以下就共同的意義和價值作簡要的說明。1.較全面、真實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倡導科學探究」作為課程理念是貫穿於全部必修和選修模塊之中的。然而比之其他模塊中的科學探究活動?課題展現的是更加真實、豐富和完整的科學探究情景?學生擁有從選擇課題?了解、分析背景知識?理順研究思路?設計實驗流程?
❹ 畢業論文《師生之間有效溝通策略》 求參考文獻
可幫忙代寫
❺ 小學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的策略開題報告參考文獻有哪些
[1]David Hopkins[英]著.楊曉瓊譯.教師課堂研究指南[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
[2]趙宏平:農村中學課堂師生互動的有效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
[3]丁岩: 小學師生課堂互動的研究 [D].東北師范大學,2009(9).
❻ 關於師生互動的論文該怎麼寫
構建師生互動的中學數學教學反思機制的探索
反思能力研究的意義以及目的
我國古代早就提出了反思的思想。《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其過而自訟者也」等格言都強調了反思在道德修養中的作用。我國最早的教育著作《學記》中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則是從學習方面提出反思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任何一個學生,不論其學習能力起點如何,都有必要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因為反思有著其現實的意義。
快樂月亮船
1、通過教學反思,學生能建立科學的現代的學習理念,並將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覺轉化為學習行動。反思的目的在於提高學生自我學習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批評的能力。並能沖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學習診斷、糾錯、創新。能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長學會反思。從教師的培養角度看,反思不失為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作為教學變革與創新的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數學教學最優化。
2、整體推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反思不單是指向個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團體。例如教師反思中的說課、聽課與評課都可以是團體的。在這種團體的教學觀摩、教學評比、教學經驗的切磋與交流中,每一個參與者都提供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經驗,同時也都會從別人的經驗中借鑒到有益的經驗。多種經驗的對照比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全方位的反思。這樣做的結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從而整體上推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同樣學生的反思也可以是團體的,讓更多的學生通過自我反思總結出經驗,肯定可以提高學習的效果。
3、課堂反思,不僅要求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更要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課堂學習中,讓教師的主體性率先得到發展的同時,學生主體性更要充分發揮。因此通過反思,要求將發展教師與發展學生相統一,反思不僅要「照亮別人」更應「完善自己」。因此反思是學生自我成長的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也是教師自身發展的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
二、反思在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西方對反思教育的研究開始於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美國教育家杜威1933年在其發表的《我們怎樣思想》(How we think)一書中認為,反思是一個能動的、審慎的認知加工過程,是對個體觀念行為的再加工過程。反思旨在結果,並且正是反思促使了探究的產生,還認為「反思使我們從單純沖動和單純的一成不變的行動中解脫出來。從正面來說,思維能夠指導我們的行動,使之具有預見,並按照目的去計劃行動,或者說,我們行動之前便明確了行動的目的.在杜威研究的基礎之上,Schon認為,教育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師生互動過程之中或者過程之後,對其計劃或行為重新進行評估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反思教育思潮再度興起。首先在以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教師教育界,進而波及影響到世界范圍內的教師教育界。於是有關「反思」(reflection)、「反思型教學」(reflective teaching)、 「反思型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教師即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研究為本」(research,based)、或「探究取向」(inquiry一oriented)的教師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就成了各國教師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們討論和研究的中心議題。 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教學改革實驗的蓬勃發展,反思性教學引入我國,並引起教學理論界與實踐界的濃厚興趣。例如華師大教授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學》一書中,以教學實踐合理性的研究為切入口,敘述反思性教學實踐成功的後有積極意義的部分,從理論上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反思性教學思想,為我國教學實踐提供寶貴的理論經驗。書中強調了這樣幾點:1、教學主體地位是確證的,不是「恩賜」的。2、教學工具有理論工具和實踐工具,如何用之得體,相得益彰。這種理論在學習實踐上,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研究的思路,啟發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怎樣進行反思,從而提高各自的能力。
三、「構建師生互動初中數學教學反思機制的探索」研究的內容
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僅僅局限於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這就需要反思。新課程強調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倡導以「主動、探究、合作」為特徵的學習方式。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的活動,它是以教材為中心,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的相互作用,使學生獲取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發展學生思維品質,培養創新意識,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教育改革中教師是關鍵,學生是主體。研究表明,教師能力的提高及學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實踐的探究中逐步確立。由此可見,教師與學生要想發展,必須要將實踐與探究融為一體,使之成為促進師生發展、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而反思則是將二者有效結合,形成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那麼做「反思型教師」和「反思型學生」就非常必要了。
1. 課堂簡要摘記
當前,老師講學生聽已成了教學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學生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反思,聽是遠遠不夠的。要反思,就要有內容。所以學生就要先進行課堂簡要摘記。課堂簡要摘記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據。學生也能從課堂簡要摘記中更好的體驗課堂所學習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活動也成了有目標,有策略的主體行為,可促使老師和學生進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動。有利於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個人體驗,提高個人的創造力,所以課堂簡要摘記是學生進行反思的重要環節。
2. 課堂教學中反思能力的培養
對學生而言,每次學習僅是一種經歷,只有通過不斷的反思,把經歷提升為經驗,學習才具備了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幫助學生養成學習反思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每個教師都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陣地,致力於學生反思意識的培養。使每一位學生的認知活動都伴隨著豐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緒,積極的反思,變得感知敏銳、想像豐富、思維活躍,使每一位學生的非智力水平都能在有效的智力活動中得到更健康、和諧地發展,進而達到素質的綜合提高。
3. 課堂中師生反思的多樣化
① 在解決問題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題是學習數學的必經之路,學生解決問題時,往往缺乏對解題過程的反思,沒有對解題過程進行提煉和概括,只是為完成任務而解題,導致解題質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整理思維過程,確定解題關鍵,回顧解題思路,概括解題方法,使解題的過程清晰、思維條理化、精確化和概括化。② 在集體討論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動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維發展的基礎」。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所以認識相對有限。學生通過集體討論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於豐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增強遷移能力。概念形成的關鍵是重視意義建構過程,而不僅僅是單調記憶,所以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集體討論、爭辯,來促進個人反思,實現自我創新。③ 在回顧知識獲取時反思,提煉思想: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比較注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踐、合作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其實,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是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景來決定解題方法,這種方法受具體情景制約的,如果不對它進行提煉、概括,那麼它的適用范圍就有局限,不易產生遷移。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獲取知識後反思學習過程,引導他們在思維策略上回顧總結,分析具體解答中包含的數學基本方法,並對具體的方法進行再加工,從中提煉出應用范圍廣泛的數學思想。④ 在分析解題方法中反思,體驗優勢:學生在解題時往往滿足於做出題目,而對自己的解題方法的優劣卻從來不加評價,作業中經常出現解題過程單一、思路狹窄、解法陳舊、邏輯混亂、敘述冗長、主次不分等不足,這是學生思維過程缺乏靈活性、批判性的表現,也是學生的思維創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現。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分析解題方法的優劣,優化解題過程,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通過這一評價過程,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思維逐漸朝著多開端、靈活、精細和新穎的方向發展,在對問題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學生形成一個系統性強、相互聯系的數學認知結構。⑤ 在尋找錯誤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時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視對結論的反思,滿足於一知半解,這是造成作業錯誤的重要原因。結果常常出現不符合實際,數據出錯等現象,特別是一些「隱性錯誤」發生頻率更高。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從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角度來剖析作業錯誤的原因,給學生提供一個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機會,使學生在糾正作業錯誤的過程中掌握基礎知識,理解基本概念,指導學生自覺地檢驗結果,培養他們的反思能力。
四、 課後的學習情況的反思及作業情況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培養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抽些時間回顧所學的內容,摸索知識之間的一些規律 和自己在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 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在作業中也要認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後的作業,並要求學生仔細分析自己的對題和錯題,寫下自己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還可以寫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創新。
研究方法和手段
1. 准備階段.
確定課題組成員,撰寫開題報告,落實研究實施方案.
2.搞好調查.
編制課堂反思記錄表,在幾個班級進行調查,讓學生每學完一節課的內容後,及時反思自己掌握了那些知識,反思課堂教學中學習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對老師還有那些建議.通過反思記錄表,學生可以對他所學的數學內容進行總結,可以像和自己談心一樣寫出他們自己的情感態度、遇到的困難或感興趣之處。教師可以通過反思記錄表來進一步了解學生,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的評語中了解教師對自己的評價,進一步肯定自己或改進自己的學習行為。也可以制定單元反思卡.讓學生反思自己這單元的學習感受,學習方法與收獲——成功的體驗和經驗有哪些;哪些地方做得比較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如知識的掌握不夠,或者解題策略不對,或者不會分析問題等),錯誤在哪裡,如何彌補,是否有進步,與本人的預期目標相差多少等。通過學生的反思記錄情況,教師可以從中了解自己的教學情況,從而引起教師的反思,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改進教法.學生大量的反思記錄為課題提供了現實依據.
3.搞好研究.
完善課題研究小組.對大量的反思記錄,包括教師的一些反思進行整理,形成論文.在事實依據的基礎上,定期舉行研討會.探討具體行之有效的師生互動的數學教學.
五、研究步驟
階段
時間
實施內容
准備階段
2004年9-10月
確定課題組成員,撰寫開題報告,確定具體研究專題,落實研究實施方案,編制教學反思情況記錄表及學生學習反饋情況登記表,召開開題會
調查階段
2004年11月-06年6月
在本學期期中後,開展調查研究,廣泛地動員各年級數學教師進行課題內容的實施。
研究階段
2006年1-6月
教科所領導提出本階段實驗意見;
觀摩、研討會;
師生論文;
收集整理各項材料
結題階段
2006年9-11月
撰寫課題總報告
課題結題
六、本課題研究的特點及條件分析
我校從今年開始使用新教材。我們知道課程改革就是要改革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接受、記憶、模仿學習的傾向,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究等各種學習活動,改進學習方式,方式使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具有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人。通過發展學生反思能力的探索,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中的困惑以及學習中的想法,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在教學中更多地關注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我組是一個擁有良好師資的教研組,全組教師的學歷大都是本科,其中有5人還參加過研究生課程班學習,具有很強的業務能力和理論水平。幾年前,我組還被評為過市級先進教研組。現在我組教師年齡結構分布合理,35周歲以下的教師佔了大多數,他們充滿了青春活力,煥發出了極大的科研熱情。我組唐國強老師是區學科帶頭人,同時也是我們的校長,他對我組開展課題研究表示了極大的熱情和支持。學校及教科所領導對我組的課題也十分關心,他們不僅可以為我們保證研究課題所必需的設備設施及現代教育技術裝備,配齊所需教材和相應教學輔助用書等參考資料,更可以為我們提供理論上的指導。
為配合搞好這次課題研究,我組已經提出了把「集體備課」與「課題研究」一體化的的思路,並制定了集體備課工作有關規章制度,擬定具體備課工作方案並組織實施,保證集體備課工作有序健康地進行。同時,通過集體備課研究,共同討論如何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我們相信,在全組教師的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圓滿地完成這個課題。
❼ 師生互動占課堂的多少時間比較好呢請問下有誰知道有關於這方面的文獻嗎
一節課,師生互動的時間在35分鍾比較好些。
課堂師生互動是指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作用,這種互動關系構成了課堂教學的主要過程,同時,它也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師生互動行為,我們主要介紹了師個互動、師組互動和師班互動三種類型。在師生互動中,由於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和個人偏愛的不同,師生的互動會有不同的表現,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對象的差異、內容的差異和方式的差異上。在課堂師生互動的設計上,我們分析了課堂師生有效互動的基本特徵,即目標明確、過程連續、形式多樣和效果明顯,分析了影響課堂師生互動的主要因素,即教師因素、學生因素和環境因素,建構了課堂師生互動的結構模式,最後提出五個有效師生互動的設計策略:(1)創設積極的課堂師生互動的心理環境;(2)建立合理的互動機制;(3)師生心理與行為的一致性;(4)教師的適當調控;(5)採用多向交流與合作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