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共研文化
前回已經把文化的概念和內容說過。文化史是敘述文化的,懂得文化是什麼,自然
也懂得文化史是什麼,似乎不用再詞費。但我覺得前人對於歷史的觀念有許多錯誤,對
於文化史的范圍尤其不正確,所以還要提出幾個問題來討論一番。
第一史學應用歸納研究法的最大效率如何現代所謂科學,人人都知道是從歸納研究
法產生出來。我們要建設新史學,自然也離不了走這條路,所以我舊著《中國歷史研究
法》極力提倡這一點,最近所講演《歷史統計學》等篇,也是這一路精神。但我們須知
道,這種研究法的效率是有限制的。簡單說,整理史料要用歸納法,自然毫無疑義。若
說用歸納法就能知道「歷史其物」,這卻太不成問題了。歸納法最大的工作是求「共
相」,把許多事物相異的屬性剔去,相同的屬性抽出,各歸各類,以規定該事物之內容
及行歷何如。這種方法應用到史學,卻是絕對不可能。為什麼呢?因為歷史現象只是
「一躺過」,自古及今,從沒有同鑄一型的史跡。這又為什麼呢?因為史跡是人類自由
意志的反影,而各人自由意志之內容,絕對不會從同。所以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學家
正相反,專務求「不共相」。倘若把許多史跡相異的屬性剔去,專抽出那相同的屬性,
結果便將史的精魂剝奪凈盡了。因此,我想歸納研究法之在史學界,其效率只到整理史
料而止,不能更進一步。然則把許多「不共相」堆疊起來,怎麼能成為一種有組織的學
問?我們常說歷史是整個的,又作何解呢?你根問到這一點嗎?依我看,什有九要從直
覺得來,不是什麼歸納演繹的問題。這是歷史哲學里頭的最大關鍵,我現在還沒有研究
成熟,等將來再發表意見罷。
第二歷史里頭是否有因果律這條和前條,只是一個問題,應該一貫的解決。原來因
果律是自然科學的命脈,從前只有自然科學得稱為科學,所以治科學離不開因果律,幾
成為天經地義。談學問者,往往以「能否從該門學問中求出所含因果公例」為「該門學
問能否成為科學」之標准。史學向來並沒有被認為科學,於是治史學的人因為想令自己
所愛的學問取得科學資格,便努力要發明史中因果。我就是這里頭的一個人。我去年著
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內中所下歷史定義,便有「求得其因果關系」一語。我近來細讀
立卡兒特著作,加以自己深入反復研究,已經發覺這句話完全錯了。我前回說過:「宇
宙事物,可中分為自然、文化兩系,自然系是因果律的領土,文化系是自由意志的領
土。」(看《什麼是文化》)兩系現象,各有所依,正如鱗潛羽藏,不能相易,亦不必
相羨。歷史為文化現象復寫品,何必把自然科學所用的工具扯來裝自己門面?非惟不必,
抑且不可,因為如此便是自亂法相,必至進退失據。當我著《歷史研究法》時,為這個
問題,著實惱亂我的頭腦。我對於史的因果很懷疑,我又不敢撥棄他,所以那書里頭有
一段說道:
「若欲以因果律絕對的適用於歷史,或竟為不可能的而且有害的,亦未可知。何則?
歷史為人類心力所造成,而人類心力之動,乃極自由而不可方物。心力既非物理的或數
理的因果律所能完全支配,則其所產生之歷史,自亦與之同一性質。今必強懸此律以馭
歷史,其道將有時而窮,故曰不可能。
不可能而強應用之,將反失歷史之真相,故曰有害也。然則吾儕竟不談因果可乎?
曰,斷斷不可。……(原著一七六葉。)
我現在回看這篇舊著,覺得有點可笑。既說「以因果律馭歷史,不可能而且有害」,
何以又說「不談因果斷斷不可」?
我那時候的病根,因為認定因果律是科學萬不容缺的屬性,不敢碰他,所以有這種
矛盾不徹底的見解。當時又因為調和這種見解,所以另外舉出歷史因果律與自然科學因
果律不同的三點(原著一七七至一七九葉)。其實照那三點說來,是否還可以名之為因
果律,已成疑問了。我現在要把前說修正,發表目前所見如下:
因果是什麼?「有甲必有乙,必有甲才能有乙,於是命甲為乙之因,命乙為甲之
果」。所以因果律也叫做「必然的法則」。(科學上還有所謂「蓋然的法則」,不過
「必然性」稍弱耳,本質仍相同。)
「必然」與「自由」,是兩極端,既必然便沒有自由,既自由便沒有必然。我們既
承認歷史為人類自由意志的創造品,當然不能又認他受因果必然法則的支配,其理甚明。
再檢查一檢查事實,更易證明。距今二千五百年前,我們人類里頭產出一位最偉大
的人物,名曰佛陀。為什麼那個時候會產生佛陀?試拿這問題考試一切史家,限他說出
那「必然」的原因,恐怕無論什麼人都要交白卷!這還罷了,佛陀本是一位太子,物質
上快樂盡夠享用,原可以不出家,為什麼他要出家?出家成道後,本來可以立刻「般涅
槃」,享他的精神快樂,為什麼他不肯如彼,偏要說四十九年的法?須知,倘使佛陀不
出家,或者成道後不肯說法,那麼,世界上便沒有佛教,我們文化史上便缺短了這一件
大遺產。試問:有什麼必然的因果法則支配佛陀,令其必出家、必說法?一點兒也沒有,
只是赤裸裸的憑佛陀本人的意志自由創造!須知,不但佛陀和佛教如此,世界上大大小
小的文化現象,沒有一件不是如此。欲應用自然科學上因果律求出他「必然的因」,可
是白費心了。
「果」的方面,也是如此。該撒之北征雅里亞(今法蘭西一帶地),本來為對付內
部綳標一派的陰謀,結果倒成了羅馬統一歐洲之大業的發軔。明成祖派鄭和入海。,他
正目的不過想訪拿建文,最多也不過為好大喜功之一念所沖動,然而結果會生出閩粵人
殖民南洋的事業。歷史上無論大大小小都是如此,從沒有一件可以預先算準那「必然之
果」。為什麼呢?因為人類自由意志最是不可捉摸的,他正從這方向創造,說不定一會
又移到那方向創造去;而且一個創造又常常引起(或不引起)
第二、第三……個創造。你想拿玻璃管里加減原素那種頑意來測量歷史上必然之果,
豈不是痴人說夢嗎!
所以歷史現象,最多隻能說是「互緣」,不能說是因果。
互緣怎麼解呢?謂互相為緣。佛典上常說的譬喻,「相待如交蘆」,這件事和那件
事有不斷的聯帶關系,你靠我、我靠你才能成立。就在這種關系狀態之下,前波後波,
銜接動盪,便成一個廣大淵深的文化史海。我們做史學的人,只要專從這方面看出歷史
的「動相」和「不共相」。倘若拿「靜」的「共」的因果律來鑿四方眼,那可糟了。
然則全部歷史里頭,竟自連一點因果律都不能存在嗎?是又不然。我前回說過,文
化總量中,含有文化種、文化果兩大部門。文化種是創造活力,純屬自由意志的領域,
當然一點也不受因果律束縛;文化果是創造力的結晶,換句話說,是過去的「心能」,
現在變為「環境化」。成了環境化之後,便和自然系事物同類,入到因果律的領域了。
這部分史料,我們盡可以拿因果律駕馭他。
第三歷史現象是否為進化的我對於這個問題,本來毫無疑義,一直都認為是進化的。
現在也並不曾肯拋棄這種主張,但覺得要把內容重新規定一回。
孟子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這句話可以說是代表舊史家之共同的觀念。
我向來最不喜歡聽這句話,(記得二十年前在《新民叢報》里頭有幾篇文章很駁他。)
因為和我所信的進化主義不相容。但近來我也不敢十分堅持了。我們平心一看,幾千年
中國歷史,是不是一治一亂的在那裡循環?何止中國,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
能說現在比「三十王朝」的時候進化嗎?印度呢,能說現在比優波尼沙曇成書、釋迦牟
尼出世的時候進化嗎?說孟子、荀卿一定比孔子進化,董仲舒、鄭康成一定比孟、荀進
化,朱熹、陸九淵一定比董、鄭進化,顧炎武、戴震一定比朱、陸進化,無論如何,恐
說不去。說陶潛比屈原進化,杜甫比陶潛進化;但丁比荷馬進化,索士比亞比但丁進化,
擺倫比索士比亞進化;說黑格兒比康德進化,倭鏗、柏格森、羅素比黑格兒進化;這些
話都從那裡說起?又如漢、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較,是否有進化不進化之可言?
亞歷山大、該撒、拿破崙等輩人物比較,又是否有進化不進化之可言?所以從這方面找
進化的論據,我敢說一定全然失敗完結。
從物質文明方面說嗎,從漁獵到游牧,從游牧到耕稼,從耕稼到工商,乃至如現代
所有之幾十層高的洋樓,幾萬里長的鐵道,還有什麼無線電、飛行機、潛水艇……等等。
都是前人所未曾夢見。許多人得意極了,說是我們人類大大進化。
雖然,細按下去,對嗎?第一,要問這些物質文明,於我們有什麼好處?依我看,
現在點電燈、坐火船的人類,所過的日子,比起從前點油燈、坐帆船的人類,實在看不
出有什麼特別舒服處來。第二,要問這些物質文明,是否得著了過後再不會失掉?中國
「千門萬戶」的未央宮,三個月燒不盡的咸陽城,推想起來,雖然不必象現代的紐約、
巴黎,恐怕也有他的特別體面處,如今那裡去了呢?羅馬帝國的繁華,雖然我們不能看
見,看發掘出來的建築遺址,只有令現代人嚇死羞死,如今又都往那裡去了呢?遠的且
不必說,維也納、聖彼得堡戰前的勢派,不過隔五六年,如今又都往那裡去了呢?
可見物質文明這樣東西,根柢脆薄得很,霎時間電光石火一般發達,在歷史上原值
不了幾文錢。所以拿這些作進化的證據,我用佛典上一句話批評他:「說為可憐愍者。」
現在講學社請來的杜里舒,前個月在杭州講演,也曾談到這個問題。他大概說:
「凡物的文明,都是堆積的非進化的;
只有心的文明,是創造的進化的。」又說:「夠得上說進化的只有一條『知識
線』。」他的話把文化內容說得太狹了,我不能完全贊成。雖然,我很認他含有幾分真
理。我現在並不肯撤消我多年來歷史的進化的主張,但我要參酌杜氏之說,重新修正進
化的范圍。我以為歷史現象可以確認為進化者有二:
一、人類平等及人類一體的觀念,的確一天比一天認得真切,而且事實上確也著著
向上進行。
二、世界各部分人類心能所開拓出來的「文化共業」,永遠不會失掉,所以我們積
儲的遺產,的確一天比一天擴大。
只有從這兩點觀察,我們說歷史是進化,其餘只好編在「一治一亂」的循環圈內了。
但只須這兩點站得住,那麼,歷史進化說也盡夠成立哩。
以上三件事,本來同條共貫,可以通用一把鑰匙來解決他。總結一句,歷史為人類
活動所造成,而人類活動有兩種:
一種是屬於自然系者,一種是屬於文化系者。分配到這三個問題,得表如下:
(自然系的活動)(文化系的活動)
第一題歸納法研究得出歸納法研究不出
第二題受因果律支配不受因果律支配
第三題非進化的性質進化的性質
⑵ 幫我弄一份校園文化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以下資料供參考:
前一段時間,在日趨激烈的升學競爭之下,學生的文明素養大受冷落,出現學習成績上升、人文價值失落的倒掛現象。德謨克利特曾說過:「如果沒有德性,知識越多,造成的罪惡越大。」我國著名學者葉稚珊也指出:「人文和科技相比,人文更帶有導向性,科學家本身的思維也離不開他自身的人文素質。」
校園文化的建設不僅是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迫切需要,更是作為我們這所有60多年辦學歷史的國家級示範高中、江蘇省首批四星級高中實踐新課程理念,積淀與傳承校風、校訓,培養優秀人才,實現辦學目標的需要。
所以,今天的學校,呼喚文明素養;今天的師生,應當加強文明素養;今天的教育,迫切需要弘揚文明素養。在新課程理念下,人文精神的培育成為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重大前沿課題。加強文明素養的熏陶能夠促進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反過來,和諧的校園文化又能以感染、凝聚、激勵等方式,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向有利於人才成長的方面發展。
「和諧校園」,必須從學校文化建設入手,以喚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識,積極構建開放、民主、和諧的校園文化,全面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這是個每所學校都可以實施,但每個學校實施角度又不僅相同的課題。我們要建設的校園文化是和諧而富有家鄉特色的校園文化。射陽地處鹽阜老區,是新四軍當年戰斗過的地方。射陽人民身上處處透射著新四軍「鐵軍精神」的光芒。這里灘塗富饒,是著名的國家級丹頂鶴自然保護區所在地。近代實業家張騫親臨開墾,形成了悠久的墾殖歷史。這里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濃厚的人文精神,構成了富有鶴鄉特色的風土人情。本課題研究將在此基礎上,著力通過挖掘、繼承、兼容、重組、提升、創新,以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的文明素養來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培養具有豐厚人文底蘊、良好思想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的高素質師生群體。
學校是個文化場所,是思想與思想交流、感情與感情溝通、生命與生命對話的場所。學校從事的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創新的工作,但學校不會自然地生成文化,它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有意識地建設和積累。我校自本世紀初以來,一直致力於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以及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訓練的研究,學生的人文底蘊、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都表現出較好的發展趨勢。課題提出後,我們將以此為起點,以「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發展觀」為指導,突出文明素養滲透的系統性、漸進性、全面性,從而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和豐厚的文化底蘊,行為實踐在文化價值和人文動力影響下趨於高度自覺、規范、文明,最終探索出有效的途徑和操作策略,從而構建和諧而富有鶴鄉特色的校園文化。
研究目標及內容:
1、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實踐學校「以人為本,以德立校,讓每個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著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融洽的人文環境、豐富高雅的校園文化,全面提升學校文化品位,把學校建設成最適宜學生成長發展的育人環境,營造民主、科學、人文、開放的育人環境,體現教育對人的終極關懷。
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就必須有一種和諧、自由的校園氛圍。這里不僅要有綠化美化的自然環境,詩情畫意的文化環境;更重要的是,這里應沒有歧視、沒有體罰、沒有人際間的勾心鬥角、沒有過重的課業負擔;在這里應是人心思進,在思想上體現進步與創新,行為上體現文明與儒雅,心理上體現健康與愉悅,競爭中體現智慧與合作,評價上體現公正與科學,這樣的校園方能體現時代的氣韻與現代的風采。
構建「富有鶴鄉特色的校園文化」,借新課程實施的東風,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的開發及社區服務的開展,深入到家鄉中去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及優良的革命傳統,從而把這些精神帶到校園中來,使得我們的學生既要有強烈的家鄉意識,又有開放的氣魄和寬容的胸懷。因此,要讓學生了解家鄉文化的優良傳統,了解先人創業的艱辛;引導學生刻苦學習,更好地建設我們的家鄉;同時也使學生在文化價值和人文動力影響下的行為實踐趨於高度自覺、規范、超越。
2、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教師素質提高的研究」。和諧校園文化建設首先召喚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識,承擔起「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通過本子課題的研究,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管理理念,提高教師師德品質和文明修養,鼓勵教師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師的教改實踐,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2)「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科教學活動的研究」。課堂是課題研究的主陣地,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是和諧校園的一個主要標志。利用課堂學科教學,滲透文明素養熏陶,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身在和諧、文明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實現全面、健康和協調的發展。
(3)「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鶴鄉風情的尋訪研究」。課外實踐活動是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的第二課堂,也是富有個性和特長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更是學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社會性完善和檢驗。通過本子課題的研究,重點讓學生探索家鄉的風土人情,取長補短,提升自己的文明素養,從而豐富我們和諧的校園文化。
4、「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與家庭、社會的關系研究」。學生在學校通過學習熏陶,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素養,把它帶到每家每戶中去,從而提升每個家庭的素質,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⑶ 如何把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結合起來,打造學校文化特色
張 莉 新疆農七師130團中學 834034
摘要 本文對如何打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做了探討。
關鍵詞 特色 校園文化
學校文化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內驅力。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有助於積聚學校的文化底蘊,體現學校綜合辦學水平。在創建校園文化時,我們結合新疆團場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詳實的建設發展規劃。
一、認真分析學校現狀
我校位於新疆克拉瑪依共青鎮,緊鄰獨克公路西側38公里處,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校舍兩萬平方米。全校現有51個教學班(其中有普通民族班4個,雙語民族班5個),1934名學生(漢族學生1825人、哈薩克族學生109人,住校生713人),教職工240人(其中少數民族教職工84人)。我校屬於九年一貫制民漢雙語學校,由原三角庄民漢學校和130團完全中學合並而成。
二、確立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目標 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逐步完善,追求品味」的總體思路,加強校園顯性的文化建設,例如:校容校貌、教室布置等看得見的地方烙上文化的印記。在此基礎上,由顯性向隱性推進,建設學校規章制度、管理機制。 三、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1、應遵循教育性原則。校園文化應把體現學校教育和培養學生作為建設的方向。
2、應當遵循藝術性的原則。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將傳統與時代整合,充實校園文化生活的內涵。
3、堅持靈活性的原則,努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群體,提高教育的靈活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允許不同的風格並存。
四、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有力的保障機制
1、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明確工作責任。
2、加強對學校文化建設的指導和落實。
五、確立文化建設的具體實施思路
我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內容分四部分: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分為三個階段具體實施:第一階段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初級階段;第二階段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階段;第三階段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提高階段。
(一)物質文化建設
1、第一階段的目標為營造干凈、優美的校園環境文化。因為,校園環境對學生的行為習慣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階段的具體措施為:
(1)制定出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化目標及校園文化建設規劃方案。
(2)對校園實行凈化。
(a)堅持做好每天三小掃,每周一大掃的常規化衛生清潔工作,由值周班協同團委、學生會監督校園衛生的情況。
(b)適當增加校園內外的垃圾桶數量。
(c)定期清理校園內外的衛生死角,牆面衛生等。
(d )聯系團相關部門,清除學校周邊影響學生身心發展和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網吧,流動攤點,加固校園圍欄,凈化學校周邊環境。
(3)對校園環境實行大面積綠化。從學校自然環境和條件出發,在校園內植樹,栽花,種草,將學校建成「綠色」學校。
(4)做好校舍的維修與新建工作。
2、製作統一的校園標識
第一階段:制定並懸掛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統一製作校徽;創建綠色學校宣傳欄。
具體措施有:(1)首先在師生中徵集,然後在教代會上審議並確定。(2)製作成黑體的鈦金字,配紅色的鋁合金板,安裝於教學樓大廳正前方。(3)裝裱為條幅、卷軸或橫批,根據需要,懸掛於校長室,會議室,圖書館等場所。(4)定製6個不銹鋼框架、玻璃蒙面的大型宣傳櫥窗,安置於學校正大門
第二階段:在學校的重點部位張貼導示牌、安全通道指示牌、警示牌等;牆面設置園丁譜,值周欄,公示欄,通知欄,學校全景圖;發動全校師生設計出班牌、功能教室牌。
第三階段:發動全校師生設計校徽、校歌、校旗;因為,它們是學校形象不可缺少的象徵。具體措施是在校內徵集,自主設計與專家參謀相結合,最終由校委會審定。
3、在學校里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景點
第一階段目標:統籌布置校內走廊,形成初具規模的走廊文化,一樓以愛國,愛家鄉,愛學校為主題;二樓以中華國粹,傳統文化為主題;三樓以放眼世界為主題;四樓以展望未來為主題。
具體措施有:(1)按照樓層主題,結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由學校的文化建設小組統一設計內容和圖案,選擇名人、名家名篇、名人名句、格言等內容,由噴繪公司印製後,統一裝框懸掛在各樓層的牆壁上;(2)在走廊的牆壁上布置學生的繪畫、書法等作品;(3)在廣大師生中廣泛徵集原創詩歌、散文,裱糊上牆。(4)利用廣播站、校園網、校報、櫥窗、宣傳欄等,大力宣傳校風和學校涌現的好人好事,形成健康向上的輿論氛圍。
第二階段目標:布置教室、辦公室,形成各具特色的室內文化。
具體措施有:(1)在辦公室內張貼教風、黨的教育方針或者師德名言警句;(2)充分發揮師生的積極性設計班級宣言、宣傳園地,圖書角,衛生角;搜集適合室內文化的名言警句,名人或風景的圖片或者師生原創作品。
第三階段目標:整修籃球場,修建800米塑膠跑道及其附屬設施; 美化操場景點
(二)制度文化建設
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規章制度,規范師生的行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風。具體措施有:
1、在學校章程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的各類制度、考核量化細則。
2、充分發揮值周班、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的組織優勢及學生社團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學生自主管理制度。
(三)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有助於實現制度與人性化管理的和諧統一。
第一階段目標:
(1)規范辦學行為,培養我校特有的群體風尚。
(2)注重培育優良教風和學風,樹立起為人師表、認真負責的教風;引導積極向上、尊師愛校、舉止文明的學風。
(3)加強學校圖書室建設,學校圖書配備要達到國家的標准。開設閱讀課和開展各類讀書活動,營造「書香校園」。
(4)建立校史成列室、榮譽室,舉辦校史展覽,增強師生對學校精神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5)將廉政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能提高師生廉潔奉公、誠信守法意識。
(6) 根據學校實際開發校本課程(如:網路探秘課、棋類課、國畫課、書法課、舞蹈班、合唱班、籃球課、足球課和武術課)滿足學生的需要,鍛煉教師的專業能力,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
(7) 注重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和發展,用身邊的英雄、校友的事跡、學校榮譽激勵學生。
(8) 德育活動以「四大節」、「十二個主題月」為抓手,突出學校的亮點。每年舉辦一次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和讀書節,每個月都有一個教育主題。具體措施是:①四大節活動的內容既要有思想性、知識性的,又要有娛樂性和實踐性的,以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②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生社團活動,如:組織學生深入連隊、社區幫助孤寡老人,把愛心獻給社會。
第二階段目標:(1)根據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學生了解130團本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 在課堂教學特別是思品課、語文課、歷史課、心理輔導等課以及主題班團隊活動中,注重培養師生熱愛校園的精神。(3)抓好文明班級、文明學生及學生宿舍和食堂文化建設。(4)分別以DVD格式和PPT 形式製作學校的宣傳片 ,對外展示學校的文化風貌和形象。(5)在校園文化的積淀過程中,逐漸形成教師自我更新主動發展的校本教研文化,讓研究反思、合作共享成為教師的職業習慣和生活方式。
第三階段目標:(1)建立英語角,創辦校刊。(2)建立科學小基地:在校園綠化帶栽種一些科學學科相關種植類內容。(3)重視綜合實踐課:根據本校實際情況開展一些活動。
(四)行為文化建設
建立健全學校各項管理制度,實行制度化管理,實施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注重組織和參加「四大節」。
1、打造教師行為文化
(1)教師儀表:黨員入校要佩帶黨徽、教師衣著要整齊大方、無怪異外表等。(2)加強師德建設;(3)強化校本教研,加強課題管理,不斷提高教科研水平。
2、建設學生行為文化
(1)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2)加強學生會,團委建設,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3)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認識和了解中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革命家的先進事跡入手,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
五、建立解說員隊伍,制訂解說路線,編寫解說詞
如今,校園文化已經升華為一種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我們這樣一所團場學校已經成為充滿思想、底氣和智慧的園地,共青人的觀念、品味、學養……也都在逐步升華,校園文化建設也讓學校真正成為師生一路進取和成長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