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師生依戀
A. 幼兒依戀的類型及其特點
嬰兒的依戀關系分為三類:
1,全依戀 (Secure),這類兒童與母親在一起時能舒心地玩玩具,並不總是依附母親,當母親離去時,明顯地表現出苦惱。當母親回來,會立即尋求與母親的接觸,很快平靜下來並繼續玩游戲。
2,不安全依戀,迴避型 (insecure- avoidant),這類兒童在母親離去時並無緊張或憂慮,母親回來,他們亦不予理會或短暫接近一下又走開,表現出忽視及躲避行為,這類兒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與母親的安慰沒有差別。
3,不安全依戀,反抗型 ( insecure- ambivalent),此類兒童對母親的離去表示強烈反抗,母親回來,尋求與母親的接觸,但同時又顯示出反抗,甚至發怒,不能再去玩游戲。
(1)幼兒師生依戀擴展閱讀:
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系。它產生於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
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對依戀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嬰相互關系如何隨嬰兒的成長而豐富和變化的方面。現在,研究者普遍認為,依戀是人類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它不僅提高嬰兒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構了嬰兒終生適應的特點,並幫助嬰兒終生向更好適應生存的方向發展。
B. 幼兒園個案分析:幼師如何對待依戀性強的孩子
個案情況:片段一:早上,楊藝凌來園了。好不容易從她媽媽身上把她撰下來,她卻哭著找起了保育員外婆,看到外婆就拉著外婆的褲子。外婆走到哪她就跟到哪。過了不久,朗瑩瑩也來到了幼兒園。她也和凌凌一樣一直跟著保育員。這時,陳家皓的奶奶回去了(奶奶從來園就一直陪著皓皓直到現在),皓皓把目光轉向了外婆……片段二:保育員外婆要去拿豆漿了,她朝門外走去。凌凌、瑩瑩、皓皓緊緊地跟著外婆。外婆很快地走了出去,並把門關上了。三個小孩被關在了活動室。頓時,哭聲、叫喊聲同時響起:「外婆!外婆!」還有敲門的聲音。老師的勸阻絲毫不起作用。哭聲叫喊聲一直到保育員來了才停止。保育員外婆剛進門,他們三個馬上跟在了外婆的後面。片段三:到午餐時間了。保育員外婆要去拿飯菜了。三個孩子似乎心有靈犀,在保育員外婆出門的剎那,他們也跟了出去,保育員外婆想哄他們回去,可是沒成功。於是,外婆只能帶著這三個孩子去食堂。個案分析:從以上事件可看出,這三位幼兒的入園焦慮較嚴重。他們的依戀對象是保育員外婆,離開了外婆,他們就焦慮。這種依戀影響了保育員的工作,增加了幼兒在園的不安全因素,也使幼兒的入園適應性過程拉長、不能較快地適應集體生活。由此看來,這個問題必須解決。我和另外一位老師、保育員達成一致意見:不讓孩子跟著保育員,老師要緊緊地拉著這三個孩子,跟他們親近,保育員暫時對這三位幼兒保持冷漠的態度。可是這效果並不理想。老師根本無法使這三個孩子都與保育員孤立。於是,我們想出了第二套方案:從最依戀保育員的凌凌入手,「殺雞駭猴」從而改變另兩位幼兒的依戀情節,使這三位幼兒進入正常的集體生活中來。我緊緊地拉著凌凌。組織活動時,拉她坐身邊;幼兒自由活動時緊緊跟著她;保育員出去做事情時,不讓她跟著。而另一個老師則用語言提醒幼兒:「誰在跟外婆?」「外婆可以跟嗎?」「乖寶寶是要跟著老師學本領的」……皓皓與瑩瑩每次想跟保育員時,都被我們用言語或眼神制止,他們看著凌凌被老師拉著,不能跟外婆,似乎有點明白了:不能跟外婆了。第二套方案有了些許效果,三位孩子懾於老師的威嚴,不敢跟著外婆。可是我知道,如果孩子沒有從心底里認同你,那麼,這種所謂的「效果」持續時間將會很短。於是,我們又制定了第三套方案:想方設法親近他們,與他們建立良好感情,使她們喜歡和老師在一起,從而消除對保育員的依戀。
C. 幼兒的依戀的類型有哪些
寶寶的依戀行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A型(迴避型):約佔20%,這個類型的寶寶容易與陌生人相處,容易適應陌生環境,在與母親剛分離時並不難過。但獨自在陌生環境中呆一段時間後會感到焦慮,不過很容易從陌生人那裡獲得安慰。當分離後再見到母親時,對母親採取迴避態度。 (2)B型(安全型):約佔70%,當最初和母親在一起時,這個類型的寶寶很愉快地玩,當陌生人進入時,他們有點警惕,但繼續玩,無煩燥不安表現。當把他們留給陌生人時,他們停止了玩,並試圖找到母親,有時甚至哭。當母親回來時,他們顯得比以前同母親更親熱。當再次把他們留給陌生人,寶寶很容易被安慰。 (3)C型(反抗型):約佔10%,這個類型的寶寶顯出很高的分離焦慮。同母親分離後,他們感到強烈的不安。當再次同母親團聚時,他們一方面試圖主動接近母親,一方面又對來自母親的安慰進行反抗。 不同的依戀類型影響著寶寶在其它方面的行為。例如:B型寶寶傾向於和父母有良好關系,他們常遵守規則,也願意學習新的東西,這類寶寶比較容易適應新環境。C型寶寶則經常用焦慮和反抗來對待父母的幫助,母親剛剛回來時,他可能會用盡所有時間在同母親生氣和親呢之間交替,而不是同母親玩。
D. 幼兒親子依戀關系在幼兒教師的心裡轉換
有這樣兩個小孩: 丘丘剛三個月大,父母對他的哭鬧,不煩不亂,而是跟他說話,逗他玩。 同樣三個月大的小小的爸爸很少在家陪她,而小小隻要一哭,她的媽媽就把她抱在懷里走來走去,有時候媽媽還會因為小小哭鬧不止而生氣。 很快,丘丘和小小都滿一歲了。這時的丘丘已經可以在離父母不遠的地方自己玩樂,而小小依然經常哭鬧,常常要求媽媽抱著自己不能鬆手。 為什麼丘丘更加自信獨立,而小小卻哭鬧更多,更粘媽媽?分析案例可見,丘丘的父母更加有效地處理和滿足了他的需求,因此丘丘的安全感建立得很好,能 自在地進行探索活動,也越來越獨立,而小小沒有習得這樣的能力,她不能容忍與父母的分離,易產生焦慮或恐懼心理,也阻礙了其獨立性的發展。 親子依戀關系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四種親子依戀類型 溫和媽媽,給寶寶無限的安全感 探索爸爸,把寶寶引向外在世界 科普知識:四種親子依戀類型 依戀(attachment)是孩子與特定個體之間(最穩定的撫養人,一般指父母)形成的正性情緒聯結。法國心理學家瓦隆指出,孩子對大人的依戀對於他們自身的心理發展是必需的。孩子的社會化發展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依戀的形成。 如果沒有這種依戀心,寶寶就會感到驚慌和恐懼,甚至精神萎縮,這種影響會阻礙寶寶未來愛好、志向、人格等的建立。因此,孩子在0~3歲的嬰幼兒期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系非常重要。 根據寶寶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應,心理學家安斯沃斯將寶寶的依戀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反抗型和混亂型四種依戀類型。 下面,我列出了四種具體的親子依戀表現。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到,四種不同的親子依戀關系,滋養出了四種不同的孩子。 父母們在讀完下面的文字後,也可以在這個周末做個實驗:一邊讓寶寶做游戲,一邊讓媽媽離開,此時,不同依戀類型的寶寶會作出不同的反應,而這通常與父母的教養方式緊密相關。 NO.1安全型依戀 寶寶表現: 媽媽在場時,能自如安逸地操作玩具,並不總是依靠媽媽,更多的是用眼睛看媽媽、對媽媽微笑或說些什麼;對陌生環境積極的探索和操作,對陌生人的反應也比較積極。 媽媽離開時,寶寶的操作、探索行為會受到一定影響,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想尋找媽媽回來。 媽媽回來時,寶寶會立即尋找與媽媽的接觸,並且很容易經撫慰而平靜下來,繼續去做游戲。 教養特徵: 父母對寶寶的需要敏感,態度積極;與寶寶經常有互動,與寶寶一起做相同的事,一起笑、一起做動作,為寶寶的活動提供情緒支持,並經常激勵寶寶。 NO.2迴避型依戀 寶寶表現: 對媽媽在不在場都無所謂。 媽媽離開時,他們並不表示反抗,而是直接忽略,不予理會,自己玩自己的,很少有緊張、不安的表現。有時也會歡迎媽媽的回來,但時間非常短暫。因此,實際上這類寶寶並未與媽媽形成特別密切的親子關系。所以,有人也把這類嬰兒稱作無依戀嬰兒。 教養特徵: 父母對寶寶不敏感,表現消極,很少滿足寶寶的需求;很少從與孩子的親密接觸中獲得樂趣。或者,對待寶寶過分熱情,刺激過度,經常對寶寶喋喋不休,強行給寶寶製造某些需要,讓寶寶不堪其擾。 NO.3矛盾型依戀 寶寶表現: 這類寶寶在媽媽要離開前就顯得很警惕。 媽媽離開時會表現得非常苦惱、極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暫的分離都會引起大喊大叫。 媽媽回來時,對媽媽的態度又很矛盾,心裡既想與媽媽接觸,又有些反抗。如果媽媽想抱他,他會生氣地拒絕、推開。這時他已不能再重新回到游戲,而是不時地朝媽媽這里看。 教養特徵: 矛盾性依戀寶寶的父母教養方式通常不一致。他們對寶寶時而熱情時而冷淡。寶寶對父母這樣的態度和方式會感到絕望,為了獲得關注,他們要麼黏住父母,要麼哭鬧,如果一切努力都無效的話,他們就會變得憤怒、怨恨。 NO.4混亂型依戀 寶寶表現: 這種類型的依戀最不安全,寶寶最沒有安全感。 媽媽回來時,寶寶的表現比較無所適從。媽媽擁抱他們,他們的表情會比較茫然,情緒會稍顯憂傷,會躲開媽媽的目光。一些寶寶在得到媽媽的安撫後會大哭,或者表現出一些奇怪的、冷漠的姿勢。 教養特徵: 混亂型依戀的寶寶通常受過父母的忽視,或者受到過父母對其身體上的虐待。這些寶寶的媽媽通常都患有嚴重的抑鬱症,這些媽媽自己也會經常出現恐懼的、矛盾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緒。
E. 請大家幫我想想 學前幼兒,對教師有很強烈的依戀感情,行動容易受情緒支配的是幾歲到幾歲謝謝
3到5歲
F. 幼兒老師應該怎樣開導矛盾型依戀幼兒
一、依戀的含義 依戀(attachment)是指某一個體對另一特定個體長期持續的情感聯結。在發展心理學中,J.Bow lby提出依戀特指兒童與為之提供安全照顧以滿足其各種需要的特定養育者(通常是指母親)之間的最初的社會連接,依戀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志。一般在嬰兒出生 6個月後出現,2 歲左右形成。 二、依戀的特點及類型 (一)主要特點 1.代際傳遞性。特殊照顧者有關依戀的心理狀態可以預測嬰兒與特殊照料者之間依戀關系的安全性。 2.選擇性。兒童傾向於依戀那些能滿足自身需要的個體。如那些對嬰兒需求滿足反應敏感准確的母親,能更好地與嬰兒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系。 3.親近性。嬰幼兒更容易與那些經常和自己有親密動作的人產生依戀關系,如經常擁抱自己的母親、父親等。 4.依戀雙方都獲得內心安全性的滿足。如這種依戀被破壞則雙方都感到很焦慮和痛苦。 (二)依戀的類型 依戀根據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測驗可以分成三類: 1.安全依戀。這種孩子當母親在身邊的時候他們感覺很安全並且能夠積極地探索和玩耍,陌生人出現他會慢慢地適應;當母親離開以後他會感到很苦惱和不安,但當母親回來的時候就會感到很高興和安全,要求得到母親的安慰,之後便能繼續玩耍。這種孩子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預示他們未來能更好地適應環境 2.迴避型的不安全依戀,這類嬰兒對母親在不在場都無所謂。對這類兒童要讓他們根據實際情況慢慢適應。 3.矛盾型的不安全依戀,這類孩子對母親的感覺具有矛盾性,當母親在身邊他們很緊張,一旦母親離開後又變得異常苦惱和不安,但母親回來後他們又很矛盾,既想得到母親的安慰又有一些排斥。對這類兒童要付出極大的耐心和關注,要盡量滿足他們的一些合理需求。 4.1988年Crittenden提出另一不安全依戀類型(insure- disorganized)混亂型。Cooper等對不同依戀類型的青少年在問題行為上的差異進行考察時發現,安全型依戀類型的青少年行為適應最好,而矛盾型的青少年問題行為和危險行為最多,但迴避型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和危險行為與前兩種類型的依戀沒有顯著差異。可見不安全依戀的青少年容易產生問題行為,適應性不強。 三、關於幼兒園的師幼依戀 (一)影響師幼依戀產生的因素 1.親子之間強烈的依戀關系。幼兒的第一位老師就是父母,在上幼兒園之前幼兒與父母朝夕相處,產生了強烈的依戀關系,這種關系使得孩子在幼兒園的新環境中感到很焦慮和恐慌。在入園初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極度焦慮,他們很難和教師相處,只想要媽媽。 2.幼兒自身的個性。幼兒的個性也影響他和教師之間依戀的建立。有些孩子的個性開朗活潑、喜歡說話,善於表達自己的感覺。在一個班裡這些孩子更多地得到了教師的關注。相反一些幼兒自卑害怕、不喜歡說話,很安靜。這些孩子得到老師的關注相對的就少些。這也不利於師幼關系的建立。 3.幼師的素質水平。作為幼兒教師應當把孩子的需要作為自己的第一要務。一些教師對孩子的需要反應敏感准確,孩子逐漸就會喜歡和信任老師,有利於師幼依戀的建立。但相反一些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和漠視孩子的需要,有時甚至會向孩子發脾氣,這使得孩子缺乏對教師的信任而且害怕、躲避教師。這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師幼安全依戀的產生,對孩子今後的人際交往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4.幼兒所處的環境。當幼兒第一次進入學校時,校園環境就展示在孩子面前,這個地方是否能極大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融入其中很重要。之後孩子進入班級,這個小環境也相當重要,班級的布置和班級的氛圍對孩子的安全依戀的建立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建立科學安全的師幼依戀 1.入園前家長多一些陪伴。由於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依戀是一種很難短期淡化的關系,所以在入園之前,家長可以帶孩子熟悉一下環境,讓孩子和老師一起玩。或者園里可以組織一些簡單易行的親子游戲,加深孩子和老師之間的認識,之後慢慢地讓家長淡出。 2.教師多一些愛撫。對於入園焦慮程度較高的幼兒,教師要給予更多地關愛,適當增加與孩子的交往頻率,經常和幼兒進行身體接觸,如擁抱、撫摸。還可以通過情感安撫、語言交流進一步使幼兒在教師那兒體驗到了安全感。 3.師幼間多一些信任。教師和幼兒之間依戀關系的建立,要求教師更多地關注孩子需求,並做出敏感的反應。讓孩子的合理需要得到滿足。並且答應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不要哄騙孩子,要與孩子之間建立信任感。這樣才能穩定師生之間的依戀。 4.讓幼兒多一些夥伴。在孩子和教師建立安全依戀之後,教師應更注重發展孩子與同伴的關系。讓孩子積極的與同伴交往,擴大孩子的交際圈,為孩子今後進入小學做准備。
G. 簡述幼兒園親子依戀的發展特點
幼兒園親子依戀的發展特點是,隨著時間推移親子依戀程度逐漸減弱,剛進幼兒園時,親子依戀程度非常嚴重,一兩個月後,孩子逐漸適應幼兒園生活,父母親也逐漸放鬆對孩子的擔心,雙方的依戀程度於是逐漸減弱。
H. 幼兒對誰產生依戀
對照顧自己的人會產生依戀。
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幼兒和他的照顧者(一般為父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系。它產生於幼兒與其照料者母子依戀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
荷蘭心理學家VanDenboom(1988)在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依戀與探索行為的雙向模式。她的研究證明,可能影響幼兒依戀行為的因素有:內源性變數(如幼兒氣質中的易激惹性),幼兒的內部工作模式,母親反應的敏感性,影響母親行為的兩種外部因素(社會支持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