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談詩詞
❶ 母親節的詩詞歌賦關於采訪的,來歷
母親節的詩詞歌賦:《母別子》、《遊子吟》、《凱風》的等詩詞歌賦。
《遊子吟》
作者:孟郊朝代:唐體裁:樂府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母別子》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
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但願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於汝。
《凱風》
作者:詩經朝代:先秦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❷ 對古詩朗誦的采訪稿
對古詩朗誦的采訪稿
1你對比賽有什麼感想
2能告訴我你覺得自己衛生么得獎了忙
采訪么,加油哦
❸ 詩詞大會冠軍武亦姝:這位00後漂亮才女,現狀如何
在第二屆中國詩歌大會上,以2,000首詩歌的驚人儲備量,一舉擊敗北大博士陳更榮,奪得冠軍。
董卿誇獎她武亦姝身上,既有東方女子的柔美,也有西方女子的從容自信。性情如蘭,斯人如畫,剛柔並濟,這些舒雅的字眼,用在她的身上,再合適不過了。說到底就是董卿也禁不住誇獎: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她當時才16歲。
為武亦姝贏得冠軍本身還有些驚訝。原以為是能打幾局的陳更或彭敏。但是這個一米八二的安靜的女生還是讓我吃驚和欽佩。
武亦姝說:從小學開始,爸爸媽媽就是這么對我的,只要學習態度好,考多少分都不會怪我,所以我考試時對分數沒有壓力,很少有發揮失常的時候,成績也不好到哪裡去。可見父母的眼光和見識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多麼重要了。
要想培養出像武亦姝這樣優秀的孩子,必須首先記住,要先讓自己變得優秀。等你有了高眼、好學、深的時候,孩子就會和你一樣,在世俗面前一言不發。總之,家庭教育的核心,不外乎是:你是什麼樣子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的。
❹ 風為裳的作者訪談
最具影響力的青春文學電子雜志《晴空》1月刊專訪知名作家風為裳——《向日葵般的正能量》。
首先,感謝風為裳接受《晴空》雜志的此次專訪。其實,知道風為裳挺早的,自己也是她的忠實讀者,中學時代就常在雜志上發現她寫的文章,覺得這個筆名很美,故事寫的很有韻味。從她的微博、博客和文集,不難發現她是個低調的人,始終安靜地寫著故事。所以此次默語我能聯繫到風為裳並完成了專訪,讓雜志的其他同事驚訝了一番,爆個料:風為裳是個很親切隨和的人哦。希望通過此次的專訪,還原給大家一個真實可親的風為裳。
一、關於文字的歷程(很多人認識「風為裳」是源於《讀者》、《青年文摘》、《格言》等雜志,下面就讓我們走近風為裳,一起更多地去了解文字世界裡這個淡靜執著的女子。
默語:你是如何跟文字結緣的?什麼時候開始給雜志投稿的?
風為裳:跟文字結緣還挺早的。十幾歲時寫詩,16歲時發表第一首小詩。後來也在幾本省內的雜志上發一了些詩和散文。中間上學、工作,中斷了一段。
真正開始自由撰稿人生涯始於2004年末。那時在論壇玩,寫些樂評什麼的,有人說文筆不錯,推薦我給雜志供稿,加了個編輯的QQ,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寫到今天。
默語:你評價自己的文字時說到:「文字或清純,或妖艷,或姿態萬千,如繁花搖曳,這一朵是清蓮,那一朵是木棉……」那麼你自己最喜歡的文字風格是怎樣的?
風為裳:我個人更喜歡清淡有味,很耐嚼,看似平淡,想半天,想出無數種況味來的文字。可惜,我還沒達到那樣的境界。
默語:你的寫作題材很廣,涉及愛情小說、散文、兒童文學……,大多數讀者偏愛你的校園愛情小說,你自己偏愛的題材是什麼?
風為裳: 作為一個作者,你只能無可救要地愛你所喜歡的每一個故事。而不是選擇題材來喜歡或者厭惡。如果厭惡,你可能就不會寫。
相較而言,我寫兒童小說更輕鬆些。
…………
作家聊吧訪談稿
《兒童文學》專訪
——風為裳訪談
如果讓你用一種事物形容自己,你會選什麼?
向日葵。向日葵總是傻呵呵地揚起一張笑臉,總是努力地向上生長,總是那麼溫暖人心。
1、風為裳,一個很好聽的名字,為什麼選擇這個作為筆名呢?(真名的故事,筆名的故事)
喜歡古詩詞,之前還用過一個名字——纖手破新橙。後來再找名字時,想到了李賀寫給蘇小小的這首詞,風為裳,水為佩,很有畫面感,給人的感覺是綠色的,輕靈的,可以飛起來的,呵呵,於是就選它了。
沒想到叫了之後,網路上有很多風為裳了。
最有趣的是一次參加筆會,有人出謎:皇帝的新裝,打一作者名。大家都猜出來了:風為裳。把我羞的呀。
2、什麼時候開始接觸文學的?為什麼?
很小時,小村子的學校里有個大櫃子,櫃子裡面有學校定了好些年的《兒童文學》、《少年文藝》,老師每次三五本借給我看,那個夏天,我看完了櫃子里的所有書。
看書看多了,拿起筆是很自然的事吧。
3、第一次發表作品是什麼時候?還記得是什麼內容嗎?
最早發表東西是在16歲,在一家雜志上發了一首小詩。大概是詠嘆青春的,呵呵,很酸,不敢拿出來見人。
4、你是一個多產的作家,我在很多雜志上都看過你的作品,跟我們談談你寫稿投稿的故事吧。
像現在這樣給雜志撰稿是04年末,在一個網站結識了一些朋友,他們都是寫字的,覺得我寫著玩的東西還不錯,便介紹編輯給我,沒想到一發不可收。
我想是之前的積累起了作用,一直喜歡看書,一直寫些零碎的東西。有機會,這些東西便成了底蘊,很快爆發出來。
5、你涉獵的題材也很豐富,成人和兒童的都有,更喜歡哪種類型的創作呢?
我更喜歡的是兒童文學。但是一直寫得不是很多。以後要更加努力些。
6、你的作品裡有你的影子嗎?
應該說很少有我個人的影子。我的生活軌跡比較單一,人生經歷簡單些,但這不妨礙我對人和事的觀察與思考。
7、寫兒童文學需要一定的素材積累,是不是你的教師職業帶來的靈感?
是的,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職業給我的靈感。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也有一些心得。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寫給我的學生看,讓他們覺得自己的老師很了不起——嘿嘿,很自戀哦。
8、你覺得從事文學創作,需要具備的素質是什麼?(可以從兒童文學角度談)
最應該具備的素質就是堅持,文學創作是寂寞的工作,稿子發掉、拿到稿費的快樂完全沒有寫完一篇稿子的快樂大。而寫作的過程很折磨人。
還有,我不希望兒童故事裡講大道理,低下頭跟孩子們做朋友,你會發現,不是我們教他們,很多時候,他們比我們更懂得怎麼樣對待這個世界。
❺ 有哪些古詩詞或者名言警句適合用在報道的題目上的
用事實說話!(焦點訪談)
對不起,只能想到這一個了。湊合著用吧!
❻ 怎樣在中國詩歌網看實力詩人的訪談
你先在首頁找到「詩人」裡面的「專欄」,然後點擊進去就可以看到「實力詩人訪談合輯」了,目前是出到第四期,我已經看過了,很精彩的。
❼ 采訪一位詩歌朗誦老藝術家,要問些什麼問題
1、您什麼時候開始從事朗誦藝術的,初期遇到過哪些困難,怎麼克服的?
2、您記憶中最難忘的一次演出活動(或朗誦作品)是什麼,為什麼?
3、您對新一代朗誦藝術工作者有什麼建議?
❽ 求贊美記者的對聯,詩句。
記者是無冕之王
他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他們關注天下新聞
也被萬眾睹目敬仰
電視里,你慷慨激昂
嘹亮的聲音
在千家萬戶回盪
簡潔的言辭犀利的目光
穿透假、惡、丑的皮囊
織就真、善、美的華裳
在社會大舞台上,你旌歌鐵馬
如常勝將軍,馳騁沙場
神秘也壯美是我為你寫就的華章
長大後,我懷著十二分的嚮往
走到你的身旁
看你如不停旋轉的陀螺
為采播新聞輾轉於重疊的職場
匆忙的腳步
不是在采訪
就是奔波在采訪的路上
疲倦的身影常常陪伴漫天星光
累嗎?
很多人用辛苦詮釋這份職業
你微笑著搖頭
執著地熱愛著自己的夢想
記者啊,
一支勁筆
手握正義之槍
一組鏡頭
濃縮人間萬象
你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思維閃爍著智慧之光
策劃拍攝采訪
挖掘一篇篇有價值的新聞
編緝配音製作
傳播一曲曲動人的華章
筆尖記錄時代
鏡頭見證發展
熒屏呈現和諧
把樂陵的騰飛寫進歷史的詩行
是你三年南下
揭開了南義烏北樂陵的篇章
為梧桐樹引來金鳳凰
當泰山成就了奧運絕唱
是你用最快的反映
聚焦疊報喜迅
撼動67萬雙手掌
一段段激情的聲音
飛揚的文字來自新一中破土動工的現場
是你鎖定全市人的目光
寄希望於田野上
在金絲小棗節前後
你徜佯在展示交易於簽約儀式的現場
笑迎接踵而至的遊客來自四面八方
當濱德濟樂高速公路橫架彩虹南北
又是你在悄悄變換焦距捕捉精彩瞬間定格經典影像
當全民創業的號角吹響
是你記錄下一個個激情創業者的夢想
從品牌農業到科技進步再到外向市場
從生態觀光到體育產業再到四德風尚
你駐足生機盎然的田園
走進井然有序的機關
觸摸效能建設的脈搏鏗鏘
一個特色魅力樂陵正在你的守望下成長
一張張城市名片經你的雙手傳遞四面八方
請記住記者的激情飛揚
請記住記者的真情釋放
請記住有一種聲音永遠響亮
請記住有一種職業充滿陽光
昂揚的鬥志,不變的航向
記者,我在心中永遠為你歌唱
❾ 采訪你最喜歡的古詩理由是什麼對你的學習和生活有什麼幫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首詩能讓人無論在何種艱難的境地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❿ 我們應該怎樣學習詩詞——葉嘉瑩訪談
□王一瀾 (以下簡稱王):葉先生作為詩詞研究的名家,可否為當今讀者推薦詩詞研究的入門書籍?■葉嘉瑩 (以下簡稱葉):要想做古典詩詞研究,真正入到詩詞研究的門里去,不能光靠讀哪本書。因為詩詞的入門之法不在書中,而在吟誦中。 □王:您的詩詞研究是如何入門的呢?■葉:我小的時候讀書是從中國的古典念起的。最初念的是四書。詩詞方面,最初讀 《詩經》、楚辭。如果說入門給我啟發的,那就是背 《唐詩三百首》。我家裡的長輩,父親、伯父都喜歡吟誦,他們常拿著調子唱。我小時候一方面背 《唐詩三百首》,一方面聽他們吟誦。沒有人刻意教我,但是我聽得多了,自然也吟誦,吟誦慣了,便掌握了詩的韻律。我從 10歲時開始作詩,當時伯父見我背了很多詩,就給我出了個題目:用詩韻十四行的韻詠月。因為背的詩多,所以對詩的平仄韻律比較熟悉,我從來沒有做過不合律的詩。要想學中國古典文學,吟誦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在於讀哪些書,還在於你要把書背熟了;不僅背熟,還要吟誦,你就進到古典文學的門里去了。 □王:只有吟誦才能體會古典文學里的韻律之美?■葉:對了。現在的入門書我並不了解,而且我也不認為只讀這些書就可以入門。但是我可以根據我的經驗,介紹入門的道理。我小時候就背熟、吟誦,但是現在回想,為什麼特別是中國的古詩詞,一定要吟誦才能入門?我認為這是中國語言文字的特性決定的。漢字與其他所有民族的文字都不一樣,是單音獨體。比如 「花」,一個字一個音,在英語中是 「flowers」,就是好幾個音。「天」,一個字,沒有韻律; 「藍天」,兩個字,還是沒有韻律, 「藍天白雲」,中間就有了一個停頓。因此,單音獨體的字,要想有韻律,最簡單最原始的就是二二的停頓。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國最早的 《詩經》是四言體,二二的節奏。從周朝開始,我們國家就有了吟誦的傳統。《周禮》記載太師教國子詩歌入門,用 六個方法:興、道(通「導」)、諷、誦、言、語。「興」即興發感動,讓小孩子體會詩歌作者內心深處感發的感情。「興」可以隨便聯想。李商隱有一句詩 「丹丘萬里無消息,幾對梧桐憶鳳凰」,有的人就會把 「幾對」聯想為數量詞,以為是幾對梧桐樹的意思。這是錯誤的聯想。這里的 「幾對」其實是 「多少次面對」的意思。老師引導你正確地理解詩歌的意思,即為 「道」。「諷」,《周禮》的註解是 「不開讀之」,即為背,背下來才真的能夠體會詩的幽微深厚的意蘊和美。背下來還不夠,然後還要 「誦」。 《周禮》註解說是 「以聲節之」。誦要有節奏、聲調。所以說吟誦的時候就對詩歌有一種更細致深刻的體會和感受。「興、道、諷、誦」這四個方法是讀詩最重要的。興,內心要富於感發,感發也不能胡思亂想,要有正當的途徑,然後你要會背,會吟誦。自周朝始我們形成了吟誦的傳統。那個時候,詩是要背的,而且要吟誦、歌唱的。詩歌中的五言體、七言體也是結合我國語言文字的特色自然發展出來的。漢武帝建立樂府,搜集各地方的歌謠或是名人的詩篇作品,然後配合音樂來歌唱。管理樂府的官員李延年曾向漢武帝唱了一首詩:「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漢武帝驚聞有美女如此,原來是李延年的妹妹,此人就是後來的李夫人。李延年唱的這首詩,基本上五個字一句。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一句是八個字,但「寧不知」三個字是襯字,基本上按照節奏韻律就是五個字一句。《漢書》記載李延年 「為新變聲」。自此開始有了五言詩。北方的詩歌音樂系統,從 《詩經》開始到樂府詩歌,由四字一句發展為五字一句。南方也有個音樂的系統,是楚國的楚辭。楚辭最有名的作品當然是《離騷》。《離騷》很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前面六字、後面六字中間一個兮字,這樣一句話太長,不方便創作和歌唱,所以這個體裁沒有被後來的詩人繼承,而是被寫賦的人繼承了。楚國除了屈原的這個長篇《離騷》以外,楚國真正流行的,是他們祭祀鬼神的詩歌——— 《九歌》。 《九歌》也有長短不整齊的句子,但是其中有一種形式,被後人廣泛傳承,那就是前三字後三字,中間一個兮字:「入不言兮出不辭,陳回風兮載雲旗,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傷別離。」這是七字一句。所以楚漢之交,楚霸王項羽《垓下歌》唱的是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漢高祖劉邦 《大風歌》唱的是:「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再發展到了曹魏時期,魏文帝曹丕有詩:「秋風起兮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七個字一句。這就是七言詩。中國古典詩歌整體的演進是與我們語言文字單音獨體的特色分不開的。無論是 《詩經》的四言體、樂府的五言體、或者是楚歌的七言體、還是魏文帝《燕歌行》的把 「兮」字取消的七言體,基本的節奏都是二二、二三,或者二二三。同時這種基本的節奏一定是循環的,不僅是每一句內部有平仄的配合平衡,一串詩下來,同樣有循環往復的節奏。比如 《離騷》的開頭:「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念起來每一句中是三三停頓,整首詩的詩句之間是四句一段。這種節奏上的循環往復也是造成中國有吟誦傳統的重要原因。除了中國以外沒有一個國家有吟誦的傳統!這是我們語言的特色,所以我們重視吟誦,有吟誦的傳統。 □王:您梳理了中國古代詩歌吟誦的傳統,吟誦也是古人學習詩詞的方法。■葉:學詩詞,古人的要求,一定是先要會背,背了以後要會吟唱。曾國藩給他的兒子曾紀澤的信中說道,背誦有兩種方法,先是大聲地讀———高聲朗誦得到氣勢;然後再學習慢聲低詠———體會其中的情味。學詩詞,一定要會作詩。只有會作詩,才能對古人的詩有深入的體會。要想把詩詞寫好,不要去看那些入門的書,你就去吟誦。在你背誦吟唱之間,從聲音、口吻到內心,都能跟古人的內心感覺打成一片,融會貫通。這樣,你不但學會了作詩,也體會了古人的詩。你要問我入門,沒有第二個方法,就是背誦跟吟唱。只是去看書,永遠不懂得作詩,永遠不懂得中國詩的真正的好處。 □王:怎麼學習吟誦呢?吟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嗎?還是有共同的音調?■葉:這個不是唱歌,沒有譜子,不但沒有譜子,而且絕對不能譜出譜子來!現在有人把詩譜成很好聽的歌。但是你會唱歌,你永遠不懂得詩,你也永遠不會學會作詩。我小時候,我的伯父、父親都會吟誦,但是我們吟誦都沒有死板的調子,我父親和伯父吟誦得不一樣,我和他們也不一樣。但是有一個基本的原則,不是想長就長,想短就短,要有一個節奏。掌握了節奏,自己就有自己的調子。有的人平聲字拖長,仄聲字縮短;也有人整個句子都拖得很長。這些都是吟誦,不一定完全一樣,但是不管是前後哪種,節奏一定是二二三的節奏,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來讀。要學習吟誦,唯一的辦法,就是一天到晚地聽別人吟誦的錄音,最後開口就是這個調子。不但學詩是如此,我年輕的時候學古文,也是如此。唐宋八大家,今天要學韓退之的文章的作風,你這個月就都讀韓退之的文章,要大聲地讀。把韓退之的文章大聲地背誦,然後做出文章來就像韓退之。不僅古詩詞,古文也是吟誦的。蘇東坡的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游於赤壁之下。」有一個調子。歐陽修也有一個調子。古人學詩文,都是這么學的。 □王:所以說,在吟誦的過程中傳遞的不僅有節奏韻律,更有一種詩文的情韻。■葉:對的。錢鍾書先生的詩就是很好的證明。錢鍾書的詩思智非常深刻,也非常博學,造句用典非常的精微美妙,但是他的詩缺少一種氣韻。古人說詩歌要有氣、韻、神,錢鍾書的詩就是缺少那種神韻。前年,我在台灣一個紀念錢鍾書先生百歲誕辰的會議上發言時提到,他的詩歌中缺少情味,當時我推測他一定不是很會吟誦的人。因為他的父親錢基博雖然也是博學多識的學者,但是並未流傳下來幾首詩。我猜測錢基博應該也是不作詩不吟誦,因此錢鍾書也從未受到父親吟誦的熏習。我的這個推論,前兩天我的一個學生為我找到了佐證。有一本書叫 《朗誦法》,這本書的序言是錢基博寫的,裡面談到他自己不會吟誦。 「……餘二十二歲,客與會稽陶杏南先生之江西提法使幕,方刻意為文章,日誦韓文,以為定程,聲琅琅出戶外而陶公不以為可!謂子文畸於剛燥,余嘗病之而不知其所由然!而久乃知子之病於誦也!」這么一個趣聞可見吟誦之重要。我在《迦陵論詩叢稿》中有一篇文章 《談古典詩歌中興發感動之特質與吟誦之傳統》,不但引了中國的歷史,還引了西方的著作,證明吟誦才是重要的,裡面也談到了吟誦的格律、規矩。想要進一步了解吟誦的讀者,可以閱讀這篇文章。 □王:情韻、智慧,是您每次談到古典文學的兩個關鍵詞。您也曾多次表示,詩詞不僅是您的學術研究對象,更是您參悟人生的窗口。■葉:可以這么說吧。我一生能堅持經歷過那麼多苦難,都是得益於古詩詞,這裡面的人生智慧、處事心態,都給我太多的啟示和感動。 □王:所以學詩詞的過程更多的也是與古人的智慧情感對話的過程。■葉:一點兒不錯,與古人對話。而且中國那麼長的歷史,能夠傳到現在的作品作者,一定是他的感情意境、修養品德有好的地方。讀之既久,你就自然把你的學識、修養、品格都提高了。□王:回顧您人生中的閱讀和研究經歷,您讀書有什麼方法嗎? ■葉:要讀一本書了解一個人,不要光靠入門書籍,你要把他的書拿來自己去讀。人雲亦雲,那怎麼是你的呢?比如學古詩詞,你如果不想去吟誦,如果你自己不想做詩人,你也不想自己費工夫,那我可以介紹你最好看我講詩詞的書,那就是我替你讀、替你背,然後把我所得的,講給你聽。你就從我所講的再進去體會。但所有的入門的書始終是二手的,你要真的拿古人的書來讀,讀來真的讓你動心,才是你的。有一個比喻特別好,會讀書的人就像一個刺蝟,身上都是刺,滾到哪裡身上就沾上什麼東西。 □王:要有個入心的過程、感動的過程?■葉:對,也要有思考的過程。王國維給了我讀詞欣賞的入門。但他說的也不是都對,我只是覺得他說得好。比如,王國維談李後主的詞。他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說李後主 「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我看了都很感動。我發現有人批評王國維的這句話,說李後主又不是釋迦基督,他自己都是個罪人,他怎麼擔荷人間罪惡呢?我覺得他沒有看懂。王國維的話是一個比方的說法。釋迦基督是擔荷人間罪惡,李後主的詞是以他個人國破家亡的痛苦寫下我們天下人共同的悲哀和痛苦。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文字極為淺白,但是那種悲哀就蘊涵在裡面。所以說讀書你要有體會,「學而不思則罔」,學習後沒有反省所得,就是白得了。讀書是一種受用。你要真的習得了,自身飽滿了,才享受了。 □王:您印象中在研究詩詞的過程中,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對於哪首詩詞有不斷變化的認識和感動嗎?■葉:小的時候讀 《唐詩三百首》,也是李商隱,「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小的時候只是懂得這首詩表面的意思,前兩句寫深夜無眠的意境很美,後兩句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也知道,可是我對於這首詩真正的好處並沒有懂。一直到很多年後,我 20多歲結了婚,到了台灣。結婚第二年剛生下大女兒4個月,先生就被關起來了,第二年女兒沒滿周歲我也被關起來了。無家可歸、無家無業、無以為生,過了很痛苦的生活。很多年後我找到在中學教書的機會。當時講一課是 《資治通鑒》的淝水之戰,裡面提到秦王苻堅駕著雲母車,從雲母兩個字我忽然想到小時候背的這首詩。我覺得那時候我懂了。「嫦娥應悔偷靈葯」,一般人無法到月亮上去,嫦娥你有機會吃到靈葯飛到月亮上去,你是幸運的還是不幸呢?李商隱說嫦娥應該後悔。人間雖然污穢罪惡,但是嫦娥在人間有同伴、伴侶。她一個人離開塵世到月亮上去,雖然沒有塵世的污穢和罪惡,但是她是孤獨、寒冷的,她應該後悔,如今在茫茫的青天碧海間,再也沒有一個伴侶,每夜都是孤獨的。王國維的一首詞 《浣溪沙·山寺微茫》也寫過:「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雲。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王國維在詞中寫,我想要爬上山去, 「試上高峰窺皓月」,可是我還沒爬上去呢,天就黑了,我爬到半山,偶然睜開我在山中的眼睛看山下,「偶開天眼覷紅塵」,看到紅塵中那些愚蠢的、勞碌的,充滿罪惡的、自私的、那些痛苦的人類,我其實沒有真的離開他們,「可憐身是眼中人」可憐我自身也是我眼中的那些人。那時我也曾經看叔本華的悲觀哲學。叔本華的哲學中有一章講天才。一般人就像動物一樣,盲目地追求生活的慾望,所以叔本華說生活就是慾望而已。沒有得到的時候追求是一種痛苦,追求後得到了、厭倦了、失望了也是一種痛苦。所以人生就是被慾望所驅使,永遠在痛苦之中、得失之間。一般人就是盲目地跟大家一樣,為了生活的慾望而追求。天才與一般人的不同,就在於天才看透了人生是如此之愚昧,為了動物性的慾望而忙碌,然而天才自己也是人,看到動物慾望造成的痛苦,卻又無法脫離這種痛苦,這是天才的悲哀。自此,我就明白了李商隱的悲哀:「嫦娥應悔偷靈葯」。嫦娥你為什麼比別人的感覺更豐富、為什麼比別人的理想更高遠呢?是你自找了你的痛苦。「可憐身是眼中人」。小時候沒有這種體驗,經歷了人生的苦難才有了這些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