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核心素養師德

核心素養師德

發布時間: 2021-04-04 04:48:52

⑴ 淺析如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道德品質

當前我國的核心素養研究處於初級階段,需要加強綜合性的研究,現在的核心素養研究更多的是國外成果的移植,我們本土有很好的東西,下一步核心素養研究需加強專業化、綜合化、本土化。」面對未來的挑戰,今天的孩子要培養哪些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傳統的基本素養指標包括語言能力、數學素養、學會學習、問題解決能力。現代的基本素養指標包括溝通與交流、團隊合作、國際視野、信息素養、創新與創造力、社會參與貢獻、自我規劃與管理等。」我認為要做一名好教師,不僅應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懂得教育的規律,具有教學和教育的各種能力,而且必須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教育應當是個人一生中連續不斷的學習過程,終身學習將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而作為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的教師,更應要求以終身教育為目標,將終身學習貫穿於一生。我想,今後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著想 受應試教育作崇,某些學校部分教師仍然把分數的高低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標准。於是,很多人陷入圍繞「分數」而教的怪圈,忽視了人的本性發展。通過學習,我更加堅信了自己強調學生全面發展,學有所長的做法是對的 。
二、對學生信任和寬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在以後的教學中應給予學生更多的寬容,相信學生的能力並想方設法鍛煉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學生才是學習和發展的真正主人 原來我們搞的「填鴨式」教學,得到的結果是學生被動「換聽」,課堂氣氛沉悶,壓抑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通過學習,我著重在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上下功夫,改革課堂教學設計,根據兒童的心理、年齡、生理特點,設計兒童樂於接受的趣教,在課堂中做到少講精練,著力體現訓練過程,提問問在重點上,問在難點上,問在語言文字上。教師「少講」、 「少問」便節約出時間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把練習有機地結合在講問之中,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四、經常反思,不斷提高 。 反思是教師得以成長和不斷進步的必備條件。素質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來到了我們身邊,教育工作既要有實干精神,又善於開動腦筋,善於在反思中運用新技術、新理念解決教育教學存在問題。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經途徑,反思是教師進步的一大階梯。我們要在反思中揚長避短,在新形勢下以自己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目標。當然,反思不僅僅是停留在腦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寫教育和教學反思。在反思中積累成功的經驗,才能不斷進入教育教學新境地的鑰匙,不斷提高自己對教師道德的認識,規范自身的教師道德行為。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心靈,完善人格、激勵意志,並對學生給信任和寬容,讓學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會反思和積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積極改進。通過自己的努力將良好道德作用於學生的心靈,塑造有創造力的學生,並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斷成長。 以上所述,僅是我學習後的一點淺顯體會,我相信每個參加學習培訓的教師都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只有學習,才能不斷進步」。我堅信自己以後會學習學習再學習,以求更快、更大、更高的進步。
學生對老師有一種特殊的信任和依賴情感,他們的品行往往是通過對老師的模仿來進行的。在天真的孩子眼裡,老師一般具有某種權威,甚至認為: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作為教師,總是一方面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一方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影響、塑造學生的心靈。所以,教師行為本身就履行著教育職能,教師本身的道德品質乃至生活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內心世界。在此意義上講,教師的道德修養對學生道德修養的形成起著特殊的重要作用。無數事實說明,加強學生品德修養,「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就要求學校加強師德教育,做老師的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學生、教育學生。

⑵ 六大核心素養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教師該怎麼

師德----教師素質的核心師德主要從教師的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歷代的教育家提出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躬行實踐」等,既是師德的規范,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徵的體現。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但是教師的道德素質並不是指規范、准則本身,而是教師把這些規范、准則逐步內化,成為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准則。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因此,可以說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為重要。師德才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人格特徵的直接體現。一.鑄煉師德自律始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於言教。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首先就要特別強調教師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強,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要學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行動上為學生做出表率。具體地說----教師的作用在於「教育」學生,教會學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學生高尚的人格。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生進取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高尚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以及信、義、誠、達、禮等一些優秀的人格層面,這就是做人的根本。正如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孫奇逄所說,教人讀書,首先要使受教育者「為端人,為正士,在家則家重,在國則國重,所謂添一個喪元氣進士,不如添一個守本分平民」。但是,關鍵還在於教師本身是否具備這些品質。學生對老師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的。西漢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揚雄指出:「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教師只有處處要以大局為重,克服個人主義,自覺遵守憲法和社會公德守則,遵守校紀校規,以模範行為為學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學生遵規守紀。因此,教師要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現行的各項方針政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條文,強化法制觀念,在學法的同時,要懂法、守法、護法,以身作則;在學生中宣傳政策和法律條文時,就會受到雙重的教育效應。教師要教育學生懂得當代社交的一般常識,講究精神文明和社會公德,注意禮貌,平等待人,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教師要成為追求真才實學的榜樣。教師不能滿足於先學於學生,而且要堅持繼續學習,堅持終身受教育。隨著形勢的發展,高科技突飛猛進,讓人感覺到一停止學習,就會落伍。當今的時代,人們只有具備了學習的能力,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才能獲得生存的社會位置。教師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種勤奮學習的能力,還要把這種學習能力無私地傳授給自己的學生。「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形象的生命更重要」。豐子愷把人格比作一隻鼎,而支撐這只鼎的三隻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諧統一,才能為人師表。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的教師,才能尊重、陶冶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無任何個性特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從。」二.沒有愛心的培育就沒有師德的提升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是「師愛」。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但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困難。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師愛就是師魂。」中國古代師生關系中尊師愛生的佳話不勝枚舉,許多事跡感人至深。孔門師生之間感情相當深厚,關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對學生充滿了愛心。學生生病,孔子親往探視,例如,「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入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師生之間親密如同父子之情。顏淵不幸病死,孔子極其悲痛,「哭之慟」。對學生沒有高高在上的心理,而是採用一種平等友善的態度。《呂氏春秋》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做到「師徒同體」、「師徒同心」。對於教師而言,要能「視徒如己,反己以教,則得教之情也。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則師徒同體」;對學生而言,則要尊師敬業。為什麼要師徒同心呢?因為「人之情,愛同於己者,譽同於己者,助同於己者」;如果師徒相互異心,就會相互怨恨厭惡----「人之情,惡異於己者」,「不能親其所怨,不能譽其所惡」。倘若師徒同心同德,學業便由此而彰明,道術由此而大行,取得最佳教學效果。但是,我們有的老師,卻沒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愛。例如,有一位中學老師,他從初一開始接了一個班,班中有一位學生,上課從來不舉手,即使老師點名,她也不發言,已經到了初二第二個學期了,她還是如此,有一天,老師為了讓她發言,就想出一絕招。老師首先叫這個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而這位學生站起來,可是頭是低下的。老師說:「請你抬起頭來,往前看,看見了什麼?」這位學生輕輕地回答說:「我沒有看見什麼?」「你再仔細看,看見了什麼?」學生還是搖搖頭,老師就指著黑板問:「這是什麼?」「哦,這是黑板,」「對,你的前途就像黑板一樣黑!」老師回答說。老師從他的出發點來說,他是為了關心學生的學習,可是,一句話,不僅傷害了那位學生,而且,傷害了全班學生的自尊心。傳統的「仁義」,謙愛」思想是可以引導著師生關系的優化的。倡導仁義的孔子始終以「仁」為人生追求的目標,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墨家要求「兼愛」----愛天下的人。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當然應該時時事事以君子的標准作為自己行為准則,追求一種由感情構建的永久性關系;而並非由物質利益粘合的臨時性關系。《呂氏春秋》認為,「疾學在於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為師之務;在於勝理,在於行義。理勝義立則位尊矣。」三,矢志不渝地錘煉穩定的心理素質教師的心理素質是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開放意識。教師要從書齋、教室、學校走出來,結束那種自我封閉、自我滿足、自我欣賞、自我陶醉的狀態;立足崗位,立足國情和當地實際。通過各種信息傳遞方式,把視野多角度地擴展到外部世界;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觀察、分析、認識問題,把握國內外教育改革的動態。要從頭腦想著應試題,心裡盼著高升學率的禁錮中掙脫出來。與舊的、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觀念、人才觀念、素質觀念、教學方法等劃清界限。尋找自我素質結構定位,並積極創建素質教育的新模式。在參加目前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實踐的同時,看到素質教育呈現的未來前景。一個有作為的教師,能夠預測未來教師的形象,研究未來教師的素質結構和教師的類型,從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構築21世紀教師素質結構,以此作為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其次坦誠地接受學生的挑戰。在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中,雖然教師擔任教授角色而學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師與學生是可以互相促進、共同增益的。教師作用於學生,而學生又可以能動地反作用於教師。這就是雙方教學相長的規律。明確提出這一規律的《學記》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而《學記》的這一思想主要是以孔子與其弟子的教學活動經驗為依據的。這在《論語》中頗多記載:學生批評了孔子,孔子非常欣慰,認為這是自己的幸事。例如;他當著弟子巫馬期欣然承認自己的過錯:「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學生子路、冉求、『樊遲經常與孔子爭執,但他們非常尊敬孔子;而孔子也頗為器重他們,將之都培養成出類拔萃的英才.在教學中認真接受學生的意見;使教師不斷提高,這也是荀子的觀點。他指出,為師者應「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決不能諛者親,諫爭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他自己就是「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謅諛我者,吾賊也。」教師要虛心接受一切人包括學生提出的正確的批評性或肯定性意見;拒絕謅諛奉承的言行教師在教學中應虛心向後輩與學生學習,而後來者居上;學生也可能超過老師,這就是「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韓愈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師生之間存在著「道」的雙向交流。清代教育家張履祥甚至認為學生如果不聽從教師的教導,那麼教師不應完全怪罪學生,而應過來從自己教學方面來尋找原因,他說:」子弟教不從,必是教之不盡其道。為父兄師長者;但應反求諸己;未可全責子弟也」由此聯想到保羅.弗雷爾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的一段令國際教育界人士頗為欣賞的論述:「在解放教育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作為受教育者的教育

歷史教師核心素養是什麼

教師不僅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學科知識、教育教學能力,還要成為研究者,對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態度和積極探索的能力;教師還應是一個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善於和學生、同事、領導、社區、家庭溝通與聯系;教師還應是學校管理的積極參與者。 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必然要求教師具備教育的核心素養。師德才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人格特徵的直接體現。

首先,與教育實踐的密切聯系是教師發展的基本手段,而教育教學實踐的變化,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的健康成長則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目的。實踐是教師發展的基礎和生命。同時,創新是發展的應有之義。

其次,研究態度與能力是一個人創造力的集中顯現,是一個人主體性的能動體現,是人的發展的基本手段。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職能的深刻變化,沒有反思的教學,缺少研究的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的要求了。同樣,離開實踐的研究也無法回應時代的挑戰。所以,專業研究者回歸實踐,研究回歸中小學教師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最後,教師專業精神是教師在信念、追求上充分表現出的風范和活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服務性、專業性、長期性、創新性、自律性多方面特質,在促進教師個人的成長、確保教師專業價值和功能發揮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和意義。教師專業精神培養必須貫穿於專業成長的各個階段,貫穿於專業素質發展的各個方面,貫穿於專業環境建設的各項工作中。

⑷ 教師的核心素養是什麼 愛崗敬業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
師德----教師素質的核心
師德主要從教師的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歷代的教育家提出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躬行實踐」等,既是師德的規范,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徵的體現。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但是教師的道德素質並不是指規范、准則本身,而是教師把這些規范、准則逐步內化,成為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准則。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因此,可以說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為重要。師德才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人格特徵的直接體現。
一.鑄煉師德自律始
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於言教。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首先就要特別強調教師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強,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要學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行動上為學生做出表率。具體地說----
教師的作用在於「教育」學生,教會學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學生高尚的人格。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生進取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高尚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以及信、義、誠、達、禮等一些優秀的人格層面,這就是做人的根本。正如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孫奇逄所說,教人讀書,首先要使受教育者「為端人,為正士,在家則家重,在國則國重,所謂添一個喪元氣進士,不如添一個守本分平民」。但是,關鍵還在於教師本身是否具備這些品質。學生對老師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的。西漢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揚雄指出:「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
教師只有處處要以大局為重,克服個人主義,自覺遵守憲法和社會公德守則,遵守校紀校規,以模範行為為學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學生遵規守紀。因此,教師要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現行的各項方針政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條文,強化法制觀念,在學法的同時,要懂法、守法、護法,以身作則;在學生中宣傳政策和法律條文時,就會受到雙重的教育效應。教師要教育學生懂得當代社交的一般常識,講究精神文明和社會公德,注意禮貌,平等待人,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
教師要成為追求真才實學的榜樣。教師不能滿足於先學於學生,而且要堅持繼續學習,堅持終身受教育。隨著形勢的發展,高科技突飛猛進,讓人感覺到一停止學習,就會落伍。當今的時代,人們只有具備了學習的能力,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才能獲得生存的社會位置。教師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種勤奮學習的能力,還要把這種學習能力無私地傳授給自己的學生。
「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形象的生命更重要」。豐子愷把人格比作一隻鼎,而支撐這只鼎的三隻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諧統一,才能為人師表。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的教師,才能尊重、陶冶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無任何個性特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從。」
二.沒有愛心的培育就沒有師德的提升
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是「師愛」。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但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困難。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師愛就是師魂。」
中國古代師生關系中尊師愛生的佳話不勝枚舉,許多事跡感人至深。孔門師生之間感情相當深厚,關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對學生充滿了愛心。學生生病,孔子親往探視,例如,「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入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師生之間親密如同父子之情。顏淵不幸病死,孔子極其悲痛,「哭之慟」。對學生沒有高高在上的心理,而是採用一種平等友善的態度。《呂氏春秋》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做到「師徒同體」、「師徒同心」。對於教師而言,要能「視徒如己,反己以教,則得教之情也。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則師徒同體」;對學生而言,則要尊師敬業。為什麼要師徒同心呢?因為「人之情,愛同於己者,譽同於己者,助同於己者」;如果師徒相互異心,就會相互怨恨厭惡----「人之情,惡異於己者」,「不能親其所怨,不能譽其所惡」。倘若師徒同心同德,學業便由此而彰明,道術由此而大行,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但是,我們有的老師,卻沒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愛。例如,有一位中學老師,他從初一開始接了一個班,班中有一位學生,上課從來不舉手,即使老師點名,她也不發言,已經到了初二第二個學期了,她還是如此,有一天,老師為了讓她發言,就想出一絕招。老師首先叫這個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而這位學生站起來,可是頭是低下的。老師說:「請你抬起頭來,往前看,看見了什麼?」這位學生輕輕地回答說:「我沒有看見什麼?」「你再仔細看,看見了什麼?」學生還是搖搖頭,老師就指著黑板問:「這是什麼?」「哦,這是黑板,」「對,你的前途就像黑板一樣黑!」老師回答說。老師從他的出發點來說,他是為了關心學生的學習,可是,一句話,不僅傷害了那位學生,而且,傷害了全班學生的自尊心。
傳統的「仁義」,謙愛」思想是可以引導著師生關系的優化的。倡導仁義的孔子始終以「仁」為人生追求的目標,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墨家要求「兼愛」----愛天下的人。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當然應該時時事事以君子的標准作為自己行為准則,追求一種由感情構建的永久性關系;而並非由物質利益粘合的臨時性關系。《呂氏春秋》認為,「疾學在於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為師之務;在於勝理,在於行義。理勝義立則位尊矣。」
三,矢志不渝地錘煉穩定的心理素質
教師的心理素質是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
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開放意識。教師要從書齋、教室、學校走出來,結束那種自我封閉、自我滿足、自我欣賞、自我陶醉的狀態;立足崗位,立足國情和當地實際。通過各種信息傳遞方式,把視野多角度地擴展到外部世界;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觀察、分析、認識問題,把握國內外教育改革的動態。要從頭腦想著應試題,心裡盼著高升學率的禁錮中掙脫出來。與舊的、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觀念、人才觀念、素質觀念、教學方法等劃清界限。尋找自我素質結構定位,並積極創建素質教育的新模式。在參加目前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實踐的同時,看到素質教育呈現的未來前景。一個有作為的教師,能夠預測未來教師的形象,研究未來教師的素質結構和教師的類型,從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構築21世紀教師素質結構,以此作為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
其次坦誠地接受學生的挑戰。在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中,雖然教師擔任教授角色而學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師與學生是可以互相促進、共同增益的。教師作用於學生,而學生又可以能動地反作用於教師。這就是雙方教學相長的規律。明確提出這一規律的《學記》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而《學記》的這一思想主要是以孔子與其弟子的教學活動經驗為依據的。這在《論語》中頗多記載:學生批評了孔子,孔子非常欣慰,認為這是自己的幸事。例如;他當著弟子巫馬期欣然承認自己的過錯:「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學生子路、冉求、『樊遲經常與孔子爭執,但他們非常尊敬孔子;而孔子也頗為器重他們,將之都培養成出類拔萃的英才.在教學中認真接受學生的意見;使教師不斷提高,這也是荀子的觀點。他指出,為師者應「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決不能諛者親,諫爭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他自己就是「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謅諛我者,吾賊也。」教師要虛心接受一切人包括學生提出的正確的批評性或肯定性意見;拒絕謅諛奉承的言行教師在教學中應虛心向後輩與學生學習,而後來者居上;學生也可能超過老師,這就是「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韓愈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師生之間存在著「道」的雙向交流。清代教育家張履祥甚至認為學生如果不聽從教師的教導,那麼教師不應完全怪罪學生,而應過來從自己教學方面來尋找原因,他說:」子弟教不從,必是教之不盡其道。為父兄師長者;但應反求諸己;未可全責子弟也」由此聯想到保羅.弗雷爾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的一段令國際教育界人士頗為欣賞的論述:「在解放教育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作為受教育者的教育

⑸ 如何踐行核心素養

時下,「核心素養」一詞躍升為我國基礎教育界的新熱點,成為大家眼中藉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關鍵。眾所周知,教師是立校之本,師德乃教育之魂,自古以來,社會對從事教育職業的教師,一直本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標准去推崇。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從教經驗與切身體會,也深切的認識到: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人范的道理。在學生的心中,老師是神聖的,而支撐這種神聖意識的就是良好而崇高的教育情懷。在筆者看來,「教育人」並不是一個空洞的道德說教,它有著極為完美的內涵,也有著最為鮮活生動的詮釋。在這物慾橫流的年代,如何守住一方凈土,安於三尺講台,鑄造不朽的師魂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熱愛並理解教師這一職業」是鑄就「教育人」的前提,「激情地投入」是鑄就「教育人」的保障,「真誠善待每一位學生」是鑄就「教育人」的靈魂,「學生的認可」是鑄就「教育人」心靈的最終歸宿;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引下,用語言來播種,用粉筆來耕耘,用汗水來澆灌,在洗盡鉛華後,塑己育人的同時,用愛心鑄造不朽的教育師魂。
時光荏苒,不知不覺,我已經在三尺講台上耕耘二十餘年了。
古人雲:「傳道授業,千古為師;師之所在,道之所存。」我不是詩人,不能用華美的詩句贊美我的職業;我也不是學者,不能用高深的理論詮釋我的價值。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但我卻深深懂得: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人范。回首二十餘年的風雨教書生涯,我一直在育人,也一直在塑己,在艱辛的付出與喜悅的收獲之間,我力求做最好的「教育人」,痛,並快樂著。
時下,「核心素養」一詞躍升為我國基礎教育界的新熱點,成為大家眼中藉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關鍵。最近,仔細研讀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本教育專著後,我對核心素養在教育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眾所周知,教師是立校之本,師德乃教育之魂,在學生的心中,老師是神聖的,而支撐這種神聖意識的就是良好而崇高的師德。因此,「教育人」一詞,在我看來,並不是一個空洞的道德說教,它有著極為完美的內涵,也有著最為鮮活生動的詮釋,在這條塑己育人的教書征程中,我是這樣理解並踐行核心素養理念,做最好的「教育人」的。
其一 我鍾情於教師這一職業。
古往今來,人們常把教師比做「園丁」、「蠟燭」、「春蠶」等等,藉以歌頌教師的無私奉獻與犧牲精神。對於這些比喻,我想它是非常恰當的,在我看來,從來沒有哪一種職業像教師這樣付出如此之多,如此之細,而又如此的不求回報,你如果問我,你願意做「園丁」、「蠟燭」、「春蠶」嗎?我想,我是願意的,我打心裡熱愛並理解這一職業,因為我覺得它是神聖的,在充滿誘惑的年代,是它給了我一方純潔的凈土;在傳道授業的過程中,我能時時感受到來自學生的質朴純真的快樂,它是一種愛的傳遞,每每看到學生向我投來飽含尊敬的眼神,一種莫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覺得「嗯,當教師,挺好的。」
其二 我喜歡激情地投入工作。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里就提出這一觀點---「要讓學生熱愛你的課堂」。在教學中,我喜歡激情的投入,我始終認為,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一個心如止水,甘於恬淡的教師,他的工作,永遠不會有活力,更不會有效率。
在課堂上,我喜歡微笑地面對學生,用時而平實,時而激昂的教學語言,用時而溫柔,時而誇張的肢體動作向學生傳遞這樣一種信息:聽課,其實就是一種快樂的興趣體驗。許多我教過的學生都喜歡聽我的歷史課,他們認為我把久遠枯燥的歷史教活了,他們總是說:「老師,聽您的課,真是一種享受,四十五分鍾,一眨眼就過去了!」其實,於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看到學生愉快而認真的學習,我也在享受著像農民收獲莊稼時一樣快樂。
在教研活動上,我喜歡「走出去」,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教研活動,同時也勇於承擔著上級領導分配的每一個教研任務。近幾年,我參加了許多重大的教研活動,在獲得一定榮譽的同時,更大的收益是提升了自己的素質。如:2007年參加「教壇新星」大賽,我只獲得了市級「教壇新星」的稱號,它讓我知道了自身在教學技能與素養方面的不足;2008年參加與安慶十四中共同舉辦「五校教科研共同體活動」論壇,讓我懂得了在知識領域,合作才能共贏的道理;2010年有幸參與安慶市中考歷史教研會,並作了「關於中考歷史熱點問題的命題分析及預測」的主體發言,它讓我感受到一個優秀的教師,除了擁有精湛的教學藝術,還要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做支撐,這樣才能方顯你的淵博與厚重;2011年參與「市級骨幹教師與歷史學科帶頭人」的評選並勝出,讓我深知「成功來源於勤奮,成就源自於積累」;2015、2016年在全國「一師一優課」、「學科德育精品課堂」的比賽中,有幸被評為安徽省優課,並推薦參加國家部級平台角逐,讓我深深體會到「有夢想,才會有遠方」。2017年又受邀參加安慶市中考「一模」命題、摩題工作和專題講座,讓我更憧憬「遠方不一定有詩,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的美好未來。如此種種,盡管一路走來,壓力甚大,但有苦有樂。我覺得我就是一條敢於接受挑戰的鯰魚,暢游在求知的海洋里,激情投入,並不知疲倦。
其三 我真誠地善待每一位學生。
作為一名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時刻銘記:我們的教育是大眾教育,決不是精英教育,任何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愛護,更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所以,我們在內心裡不能把自己凌駕於學生之上,更不能歧視學生。憑著教師的職業道德,憑著對這一份太陽底下最光輝職業的敬畏,憑著一顆做人的最起碼的良知,我真誠地善待我教育過的每一個學生。即使這個孩子在別人眼裡一無是處,但是,我都能,也都要從他的身上找到與眾不同的閃光點。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我明白,我找出每個孩子的優點,就等於給了這個孩子撬動地球的支點,就等於給了這個孩子足以燦爛整個天空的陽光,就足以樹起一個處於自卑狀態下孩子的信心,就足以照亮迷途中孩子回家的路程。
記得08年剛調入岳西縣城關初中,就擔任703班的班主任工作,一干就是三年。剛接手時,對全班同學的家庭情況進行摸底,發現班上的「特殊家庭」實在太多,僅單親、離異家庭的就有18個,其中有一名開學半學期從外校轉來的女學生,叫劉文幸,情況更加復雜,從小父親早逝,由母親撫養姐弟二人,後其母又再婚,重新組建新的家庭。因此,劉文幸自小性格怪異,又不服管教。剛轉到我班時,穿著奇異,帶耳環,染指甲,還經常發生打架、逃課,夜不歸宿的情況,盡管我屢次找她談心,對其進行耐心教育,但收效甚微,她依舊我行我素。我沒有放棄,只要有機會,我的目光就落在她身上,關注著她的一舉一動。事情終於有了轉機,有一天清晨我值班,學生大門口來了個乞討的老人,由於急著趕早自習,許多學生經過老人身邊時,都匆匆而過,唯獨劉文幸,默默地走到老人身邊,向老人面前的瓷缸里放了兩枚1元硬幣,還將自己手中的早點給了他,自己卻空手走進了學校。看到這一幕,我被深深地震憾了,我驚喜於外表桀驁不馴的她竟然也隱藏著一顆關愛他人的憐憫之心。隨即,我給劉文幸送去了早點,並迅速在周一的班會課上鄭重其事地召開了主題班會,號召全班同學向她學習。這一次,劉文幸也被深深震憾了,她感動於班主任竟如此地關注她、器重她,全班同學竟給了她如此熱烈的掌聲,如此崇高的褒獎。從那以後,劉文幸變了,變得積極向上,更可喜的是,她的變化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班上其他「特殊家庭」的學生也變得聽話起來,班級管理的難度大大降低,班風也大為好轉,這讓全校領導和老師都刮目相看。這就是師愛的作用,其實,真誠地善待每一位學生,也就是善待了自己,於人於己,都有收獲。
其四 我快樂於學生對我的認可。
教書這么多年,曾聽到不少學生私下裡對我說:「老師,我長大後,要像您那樣的……」我聽了很開心。我想,一個成功的教師,要想得到學生對你的認可,必須時時刻刻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學生,用自己的知識去引領學生。
教育工作中有一句有名的格言:「在學生面前,教師的所作所為沒有一樁是細小的,無關緊要的」;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也說過:「教師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成長中的孩子有很強的模仿性,可塑性,學生從種種模仿教師的活動中,不知不覺接受有關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的熏陶和影響。要想教育好學生,我們首先要嚴於律己,以良好的形象,文明的舉止做學生的榜樣,以細節去感染學生,用行動教育教育學生。因此,我努力從日常點滴做起:每天在校,用微笑或言語回應學生對自己的問好;向學生承諾過的事,在筆記本上記上,及時兌現,逐步培養學生誠信的好習慣;跟學生聊自己成長中的曲折經歷,以自己的故事告訴學生在任何困難情況下都必須要有迎難而上的抗挫精神……點點滴滴,時時刻刻,在一切方面我都非常注重檢點自己,做學生的表率。
除了以身示範,情感育人,我同時還注重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在這學海無涯,處於「知識爆炸」時代的學生們,無論是知識的來源渠道,種類范圍還是運用知識的能力方面,都不可小視。作為教師,要想徹底「征服」學生,就必須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學習,使自己變成一股源源不斷的「活水」。所以我把讀書當成了一種習慣,把學習當成了一種樂趣,從各種渠道吸取新的營養,使自己變得睿智。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更注重嚴謹教學,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站在三尺講台上,面對台下一雙雙專注而信賴的眼睛,聽到台下一聲聲驚奇雀躍的歡呼:「老師,您真厲害」,我覺得很滿足,很快樂。
一燈如豆,四壁青輝,在這物慾橫流的年代,我甘願守住一方凈土,安於三尺講台,用語言來播種,用粉筆來耕耘,用汗水來澆灌,在洗盡鉛華後,塑己育人的同時,用愛心鑄造不朽的師魂,在踐行核心素養的視域中,做一個問心無愧的最好的「教育人」。

熱點內容
臘腸教學 發布:2025-07-17 06:45:47 瀏覽:954
幼兒在線教育 發布:2025-07-17 06:04:08 瀏覽:132
少兒模特步教學 發布:2025-07-17 06:03:33 瀏覽:643
水手的歷史 發布:2025-07-17 03:41:47 瀏覽:543
老人與海英語讀後感 發布:2025-07-17 03:11:34 瀏覽:427
程雲老師 發布:2025-07-17 03:00:34 瀏覽:948
二年級下冊語文書課文內容 發布:2025-07-17 02:23:11 瀏覽:503
師德師風報告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7 01:38:15 瀏覽:573
情景劇歷史 發布:2025-07-17 01:23:34 瀏覽:212
西湖的英語 發布:2025-07-17 01:02:08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