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大唐新語婁師德

大唐新語婁師德

發布時間: 2021-08-13 02:58:15

『壹』 一代女皇武則天推崇佛教,真的強制百姓不許殺生吃肉嗎

武則天本身信佛,所以她就選擇了佛、教,作為武周國教。佛教確實能為武則天在執政過程中,提供很大的支持和幫助。武則天傳下聖旨,開始廣建寺廟和佛像。寺廟一個比一個大,佛像一個比一個高。其中最高的一個佛像,竟達到了百丈。這個高度在今天都幾乎不可以完成,但在千年前的唐代,卻被武則天的手下完成了。唐朝人的智慧,真的不是今天我們想像得到的,而工匠們採用新的「成像」的方法,簡直就是一種革命性的創新。

小編在今天看來,武則天能在繁盛的大唐帝國的基礎上,建立起大周的廣廈,並且延續了整整15年,死後又自然地將皇位歸還李家,武則天的智慧,權謀和手段,才是她真正的上位致勝,鐵腕治國的法寶。

『貳』 唐朝宰相婁師德曾教訓弟弟唾面自乾,最後是什麼結局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定型的詞。大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語。成語是中國語言文學的一大特色,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有的成語豪情萬丈,有的成語引人深思,有的成語平靜安謐……。

今天要說的這則成語,讓人憋氣!足以讓人把肚子憋的鼓鼓的!這則成語就是"唾面自乾"。

下面先看看這則成語的出處。

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大臣婁師德曾與愛憎分明、鋒芒畢露的宰相李昭德同朝為相。由於婁師德身體肥胖,行動遲緩笨拙,他每天上朝的時候都走得慢慢吞吞的,而且占滿了通道,走路快的李昭德偶爾跟在他後面,被堵著半天過不去,不禁恨恨地罵道:"田舍夫!"

田舍夫的意思就是農民,含義應該是"俗人""鄉下人"等。在唐代,這估計是一句官場的國罵,因為當年太宗李世民被諍臣魏徵氣得夠嗆的時候,也曾經狠狠地罵他田舍夫。如今婁師德無緣無故招來這句國罵,換成其他有火性的人,估計一回頭就跟李昭德干起來,"憑什麼出言不遜罵人?"。可是婁師德卻慢慢地回過頭來,笑容可掬地說:"師德不為田舍夫,誰當為之?"(《資治通鑒》卷二〇五)



武則天最後微笑著告訴狄仁傑:"朕之所以能了解重用你狄卿,正是因為婁師德的引薦。就此而言,他也算是有知人之明吧。"狄仁傑聞言,頓時慚悚不已。過後他時常感嘆,並屢屢對人說:"婁公可謂盛德之人,我被他包容了這么久,竟然從未看出他有如此博大的胸懷!"

《舊唐書》對婁師德有一段非常中肯的評價:"師德頗有學涉,器量寬厚,喜怒不形於色。自專綜邊任,前後三十餘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雖參知政事,深懷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終,甚為識者所重。"《資治通鑒》也說:"師德在河隴(今甘肅及青海東部)……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性沉厚寬恕……是時羅織紛紜,師德久為將相,獨能以功名終,人以是重之。"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文韜武略、智勇雙全之人,卻不得不在武周朝堂上以一副圓滑世故、苟且偷生的模樣自保,足見當時的政治環境之苛酷與恐怖!

這就是"唾面自乾"成語的出處背景,不禁令人唏噓不已啊!

『叄』 帶領軍隊多次抵禦吐蕃入侵,維護唐朝統治的是何人

婁師德,唐朝唐高宗時期的著名宰相,也是一位名將。與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他也是通過科舉考試才得以進入朝堂為官。最開始被皇帝任命為江都縣尉,這也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從此有了機會報效祖國。後來慢慢地,憑借著突出的政績,他被皇帝所看重,最後官至監察御史。


宋朝的文學家司馬光曾經在《資治通鑒》中這樣評價婁師德:師德在河隴,前後四十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是時羅織紛紜,師德久為將相,獨能以功名終,人以是重之。這婁師德也可以說是一個例外,在身居高位之時仍然能夠放下身段主動參軍,這種魄力又有幾人能有?

『肆』 若論大唐最務實的宰相,是婁師德還是狄仁傑

聽不到心平氣靜,聽到後滿身負能量,心存怨恨,消自己的士氣,滅自己的威風。對這樣的人:必須委婉拒絕,永遠不跟他見面。牽線搭橋,給雙方消除誤解,平息矛盾,這才是善良人。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背後閑言碎語、暗箭傷人的事件層出不窮,有的挑撥離間後隔岸觀火,有的嫁禍於人製造冤假錯案,有的無中生有唯恐天下不亂等等。其實我認為不是對這種人應該怎麼做,而是自己應該怎麼做,我覺得自己是有原因的。中國有句古話,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要麼是自己真有問題,要麼就是對這些閑言碎語感興趣。

武則天聽罷笑道,「狄仁傑啊狄仁傑,我保舉你為當朝宰相,就是婁師德推薦的。」,狄仁傑聽後大吃一驚,從那以後,他對婁師德十分敬重。

唐高宗李治時期,婁師德從軍出征,討伐吐蕃,八戰八勝,立下軍功。其後婁師德升遷為豐州都督,是豐州最高軍事長官。婁師德在邊境組織屯田,生產的糧食能自給自足,受到武則天嘉獎。婁師德政績突出,受到武則天的賞識,最後當了宰相。

『伍』 唐代武則天手下兩個重臣都是誰啊

酷吏:來俊臣,周興。狄仁傑、婁師德。

開元賢相:姚崇、宋璟,王孝傑。

收復安西: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等。

1、索元禮

胡人,籍貫不詳,為武則天時酷吏,武則天臨朝後,擬廢除異己,他承旨上書告密,擢為游擊將軍。派他在洛州設置機構,審理「謀反者」。

並對謀反者施行各種酷刑,還令受刑人廣泛牽涉無辜,使被陷害而致死者多達數千人,而他則大受武則天之賞賜。

2、來俊臣

來俊臣(651年—697年6月26日) ,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唐朝武周時期著名酷吏。無賴出身,善於告密,得到武則天信任,先後任侍御史、御史中丞、太僕卿。

組織數百名無賴專事告密,設立推事院,聯合黨羽朱南山等撰寫《羅織經》,製造各種殘酷刑具,大興刑獄,採取刑訊逼供手段,任意捏造罪狀致人死地。

3、李昭德

李昭德(?-697年4月27日),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刑部尚書李乾祐之子。李昭德出身於隴西李氏丹陽房 ,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御史中丞、陵水縣尉、夏官侍郎等職。

他在武周建立後以鳳閣侍郎之職拜相,加授同平章事,後進拜內史。任相期間,打擊酷吏,反對立武氏為太子,力保李唐皇室的皇位繼承權。但因恃寵專權,引起朝臣不滿,被貶為南賓縣尉。

4、狄仁傑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

歷任汴州判佐、並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5、張柬之

張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將,漢族,唐朝襄州襄陽人。唐朝名相,詩人。張柬之中進士後任清源丞。689年以賢良征試,擢為監察御史。

後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荊州長史等職。狄仁傑向武則天舉薦,武則天提升為洛州司馬。不數日,狄仁傑再薦之,稱其「可為宰相,非司馬也。」

『陸』 婁師德與狄仁傑 全文翻譯

一、譯文:狄梁公與婁師德一同擔任國相。狄仁傑排斥婁師德不是一天了,武則天問他說:「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嗎?」回答說:「我因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並不是無所作為依靠別人的。武則天對他說:「我曾經不了解你,你受重用,其實是婁師德的功勞。」於是令侍從拿來文件箱,拿了十幾篇推薦狄仁傑的奏摺給狄仁傑。狄仁傑讀了之後,羞愧得自我責備,武則天沒有指責他。狄仁傑走出去後說:「我沒想到竟一直被婁大人包容!然而婁公從來沒有自誇的神色。」

二、原文:宋·王讜《唐語林》

狄梁公與婁師德同為相。狄公排斥師德非一日。則天問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以乎?」對曰:「臣以文章直道進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則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實師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篋,得十許通薦表,以賜梁公。梁公閱之,恐懼引咎,則天不責。出於外,曰:「吾不意為婁公所涵,而婁公未嘗有矜色。」

(6)大唐新語婁師德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一、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

出身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並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個月後,為酷吏來俊臣誣以謀反,奪職下獄,貶為彭澤縣令。營州之亂時,得到起復。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遷納言。用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久視元年(700年),拜內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司空、梁國公,累贈太師,配享中宗廟廷

二、婁師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人,唐朝宰相、名將。

婁師德進士出身,由江都縣尉累遷至監察御史。後以文官應募從軍,西征吐蕃,立有戰功,被任命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主持屯田。又升任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

長壽元年(692年),婁師德回朝,任夏官侍郎,次年拜相,不久又任河源等軍檢校營田大使,內遷秋官尚書。後因征討吐蕃兵敗,被貶為原州員外司馬。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婁師德再次拜相,改任納言,次年出任隴右諸軍大使。699年(聖歷二年),婁師德病逝,追贈涼州都督,謚號貞。

『柒』 她清算唐朝皇子王孫及重要朝臣,使貴族之影響絕跡。她以新代舊,讓一群年輕而有能力的官僚入仕

武則天

她在位時打擊門閥,扶植庶族,發展科舉

武則天被立為皇後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後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這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們趕出政治舞台,標志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武則天同時還通過各種途徑扶植庶族地主官僚,從庶族地主中搜羅更多的人才,擴大其統治基礎

一、由朝廷派遣存撫使到全國各地搜羅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親自考試,這就是制舉、策問,如《大唐新語》所載:「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則天御洛城南門,親自臨試。」 成績優異者,不拘資格,破格錄用,任以要職。

二、下令「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舉」,准許官吏、百姓自薦,以免薦舉有所遺漏。

三、進一步發展以鄉貢(貢舉)為主的科舉制度,不僅科目增多了,錄取人數也大為增加,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起貞觀年間增加一倍以上;而且還首創殿試制度,如天授元年(690年)二月,「太後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另外,長安二年(702年),還「初設武舉」,擴大了選官范圍。

武則天選官范圍廣泛,不免有濫竽充數;但確實選拔了不少賢才,如《新唐書》所說:「太後不惜爵位,以籠絡四方豪傑自為助,雖妄男子,言有所合,輒不次官之;至不稱職,尋亦廢誅不少縱,務取實材真賢。」這些賢才不僅是當時加強武則天統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還是後來輔佐玄宗「開元之治」的名臣賢相,如姚崇、宋璟等。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陸贄說:「(太後)課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助。」

此外,武則天在同高宗共同執政時,還下詔修訂《氏族志》,更名為《姓氏錄》,更加明確規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進一步打擊了舊門閥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後出現「冠冕皂隸,混為一談」的情況;特別是自安史之亂以來,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軍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為士族,於是從前士庶之間嚴格界限便逐漸消失,凡是姓鄭的都自稱滎陽鄭氏,姓李的都自稱隴西李氏、趙郡李氏,無從辨別其為舊士族還是新士族。

『捌』 唐朝被封為公爵的功臣都有誰

《唐會要功臣》
武德功臣十六人,貞觀功臣五十三人,至德功臣二百六十五人。德宗即位,錄
武德以來宰相及實封功臣子孫,賜一子正員官。史館考勛名特高者九十二人,以三
等條奏。第一等,以其歲授官。第二等,以次年。第三等,子孫數訟於朝,有詔差
為二等,增至百八十七人。每等,武德以來宰相為首,功臣次之,至德以來將相又
次之。大中初,又詔求李峴、王珪、戴胄、馬周、褚遂良、韓瑗、郝處俊、婁師德、
王及善、朱敬則、魏知古、陸象先、張九齡、裴寂、劉文靜、張柬之、袁恕已、崔
玄、桓彥范、劉幽求、郭元振、房琯、寺履謙、李嗣業、張巡、許遠、盧弈、南
霽雲、蕭華、張鎬、李勉、張鎰、蕭復、柳渾、賈耽、馬燧、李憕三十七人畫像,
續圖凌煙閣雲。
司空、太子太傅、知門下省事、梁國公房玄齡

尚書右僕射、檢校侍中、萊國公杜如晦

太子太保、同中書門下三品、宋國公蕭瑀

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知政事、上柱國、申國公高士廉

太子太師、知政事、特進、鄭國公魏徵

侍中、永寧郡公王珪

吏部尚書、參豫朝政、道國公戴胄

中書令、江陵縣子岑文本

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檢校吏部尚書、高唐縣公馬周

侍中、兼太子左庶子、檢校吏部禮部民部尚書事、清苑縣男劉洎

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河南郡公褚遂良

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燕國公於志寧

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兼太子少傅、北平縣公張行成

中書令、行侍中、兼太子少保、蓚縣公高季輔

侍中、兼太子賓客、襲潁川縣公韓瑗

中書令、兼太子詹事、南陽縣侯來濟

侍中、兼太子賓客張文瓘

侍中、甑山縣公郝處俊

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酒泉縣公李義琰

內史、河東縣侯裴炎文昌左相、同鳳閣鸞台三品、溫國公蘇良嗣

內史、梁國公狄仁傑

納言、檢校並州大都督府長史、天兵軍大總管、隴右諸軍大使、譙縣子婁師德

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石泉縣公王方慶

文昌左相、同鳳閣鸞台三品、襲邢國公王及善

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令、知兵部尚書事、齊國公魏元忠

紫微令、梁國公姚崇

正諫大夫、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朱敬則

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許國公蘇瑰

吏部尚書、兼侍中、廣平郡公宋璟

黃門監、梁國公魏知古

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兗國公陸象先

紫微侍郎、同紫微黃門平章事、許國公蘇頲

中書令、河東縣侯張嘉貞

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水縣公李元紘

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宜陽縣子韓休

中書令、始興縣伯張九齡

司空、河東郡公裴寂

納言、上柱國、魯國公劉文靜

太尉、檢校中書令、同中書門下三品、揚州大都督、趙國公長孫無忌

禮部尚書、河間郡王孝恭

尚書右僕射、檢校中書令、行太子左衛率、上柱國、衛國公李靖

司空、兼太子太師、英國公李勣

開府儀同三司、鄜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敬德

左光祿大夫、洛州都督、蔣國公屈突通

陝東道大行台、吏部尚書、鄖國公殷開山

衛尉卿、夔國公劉弘基

澤州刺史、邳國公長孫順德

民部尚書、上柱國、莒國公唐儉

右驍衛大將軍、駙馬都尉、譙國公柴紹

右驍衛大將軍、褒國公段志玄

洪州都督、渝國公劉政會

左武候將軍、相州都督、郯國公張公謹

右武衛大將軍、盧國公程知節

左武衛大將軍、上柱國、胡國公秦叔寶

弘文館學士、秘書監、永興縣公虞世南

右衛大將軍、兼太子右衛率、工部尚書、武陽縣公李大亮

左武衛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

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清邊道行軍總管、耿國公王孝傑

中書令、漢陽郡公張柬之

中書令、博陵郡公崔玄

侍中、平陽郡公敬暉

侍中、譙國公桓彥范

中書令、南陽郡公袁恕已

右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韓國公張仁願

尚書左丞相、兼黃門監、徐國公劉幽求

黃門侍郎、參知機務、脩文館學士、齊國公崔日用

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代國公郭元振

尚書左承相、兼中書令、集賢院學士、燕國公張說

紫微侍郎、上柱國、趙國公王琚

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持節朔方軍節度大使、中山郡公王晙

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河南江淮副元帥、東都留守、冀國公裴冕

文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縣公房琯

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衛國公桂鴻漸

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衛尉卿、兼懷州刺史、虢國公李嗣業

平盧軍節度使、柳城郡太守劉正臣

恆州刺史、衛尉少卿、兼御史中丞顏杲卿

常山郡太守袁履謙

河南節度副使、左金吾衛將軍、檢校主客郎中、兼御史中丞張巡

睢陽郡太守、兼御史中丞許遠

御史中丞、留台東都、知武選盧弈

睢陽郡太守、特進左金吾衛將軍南霽雲

右第一

內史令、延安郡公竇威

將作大匠、判納言、陳國公竇抗

侍中、兼太子左庶子、江國公陳叔達

納言、觀國公楊恭仁

判吏部尚書、參議朝政、安吉郡公杜淹

中書令、虞國公溫彥博

中書侍郎、檢校刑部尚書、參知機務崔仁師

中書令、兼檢校太子詹事、上柱國、安國公崔敦禮

戶部尚書、平恩縣公許圉師

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浿江道行軍總管任雅相

度支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范陽郡公盧承慶

西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兼弘文館學士、楚國公上官儀

右相、廣平郡公劉祥道

左侍極、兼檢校左相、嘉興縣子陸敦信

文昌左相、同鳳閣鸞台三品、樂城縣公劉仁軌

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安平郡公李安期

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兼太子賓客、襲道國公戴至德

司列少常伯、太子右中護、兼正諫大夫、同東西台三品趙仁本

中書令、趙國公李敬玄

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薛元超

中書令、同中書門下三品崔知溫

侍中、同中書門下三品、襲廣平郡公劉齊賢

納言、樂平縣男王德真

地官尚書、檢校納言、鉅鹿縣男魏玄同

文昌左相、同鳳閣鸞台三品、特進、輔國大將軍、鄧國公岑長倩

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三品、臨淮縣男劉禕之

納言、博昌縣男韋思謙

地官尚書、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格輔元

司禮卿、判納言事、渤海縣子歐陽通

內史李昭德

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陸元方

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三品杜景佺

尚書右僕射、兼太子賓客、同中書門下三品、鄖國公韋安石

左散騎常侍、同中書門下三品、知東都留守、趙郡公李懷遠

中書令、逍遙公韋嗣立

守侍中、同中書門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常山縣男李日知

檢校黃門監、漁陽縣伯盧懷慎

中書令、左丞相、兼侍中、安陽郡公源乾曜

黃門侍郎、同紫微黃門平章事、魏縣侯杜暹

侍中、趙城侯裴耀卿

左武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雀安王神通

特進、太常卿、江夏王道宗

荊州都督、周國公武士畐

右屯衛大將軍、檢校晉州都督總管、譙國公竇琮

少府監、葛國公劉義節

右光祿大夫、羅國公張平高

洛州都督、右衛大將軍、酇國公竇軌

夔州都督、息國公張長愻

金紫光祿大夫、夷國公李子和

左監門衛大將軍、檢校右武候將軍、榮國公樊興

左監門衛大將軍、巢國公錢九隴

右驍衛大將軍、歸國公安興貴

右武衛大將軍、申國公安脩仁

殿中監、郢國公宇文士及

右武衛大將軍、沔陽郡公公孫武達

荊州都督、懷寧郡公杜君綽

右驍衛將軍、濮國公龐卿惲

代州都督、同安郡公鄭仁泰

右翊衛將軍、遂安郡公李安遠

幽州都督、歷陽郡公獨孤彥雲

始州刺史、左屯衛大將軍、襄武郡公劉師立

右威衛大將軍、濟東郡公李孟嘗

右監門衛大將軍、河南縣公元仲文

右監門衛將軍、廬陵郡公秦師行

左領軍大將軍、新興公馬三寶

右衛大將軍、駙馬都尉、畢國公阿史那社尒

鎮軍大將軍、虢國公張士貴、左衛大將軍、琅邪郡公牛進達

鎮軍大將軍、嘉州郡公周護

陝州刺史、天水郡公丘行恭

潭州都督、吳興郡公沈叔安

散騎常侍、豐城縣男姚思廉

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特進、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宋國公唐休璟

左羽林軍大將軍、遼陽郡王李多祚

左領軍大將軍、趙國公李湛

刑部尚書、太子賓客、魏國公楊元琰

殿中監、兼知總監、汝南郡公翟無言

冠軍大將軍、左羽林軍大將軍、光祿卿、天水縣公趙承恩

將作大匠裴思諒

右羽林軍將軍、弘農郡公楊執一

左衛將軍、河東郡公薛思行

光祿卿、駙馬都尉、琅邪郡公王同皎

中書令、越國公鍾紹京

太僕卿、立節郡王薛崇簡

右金吾衛大將軍、涼國公李延昌

太子中允同正、冀國公馮道力

少府監、趙國公崔諤之

左監門衛中候、光祿卿、申國公許輔乾

左金吾大將軍、鄧國公張

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左羽林軍大將軍、平陽郡公薛訥

河南副元帥、太尉侍中、臨淮郡王李光弼

河東節度副大使、守司空、兼兵部尚書、霍國公王思禮

左相、豳國公韋見素

太保、韓國公苗晉卿

中書令、趙國公崔圓

太原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金城郡王辛雲京

河西隴右副元帥、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涼國公李抱玉

太子太師、檢校尚書右僕射、知省事、信都郡王田神功

四鎮北庭涇原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知省事、扶風郡王馬璘

左羽林軍大將軍、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薛景仙

右散騎常侍、檢校禮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尚衡

太原尹、兼御史大夫、北都留守、河東節度副大使、南陽郡公鄧景山

河東節度副使、兼雁門郡太守、光祿卿賈循

禮部尚書、東京留守、酒泉縣侯李憕

東平郡太守姚誾

熱點內容
2017高考語文試卷安徽 發布:2025-05-20 06:36:58 瀏覽:837
泰安一中教師招聘 發布:2025-05-20 04:20:27 瀏覽:231
兵佣哪裡 發布:2025-05-20 01:47:42 瀏覽:170
一年級語文拼音練習題 發布:2025-05-20 00:57:44 瀏覽:91
教學管理培訓 發布:2025-05-20 00:56:58 瀏覽:889
師德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發布:2025-05-20 00:37:15 瀏覽:824
課堂整老師 發布:2025-05-19 23:37:16 瀏覽:919
天才的英語 發布:2025-05-19 19:40:53 瀏覽:547
2016繼續教育考試答案 發布:2025-05-19 17:57:30 瀏覽:128
學生喜歡的教師 發布:2025-05-19 17:55:49 瀏覽: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