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佛印禪師生平

佛印禪師生平

發布時間: 2021-08-13 16:25:52

1. 佛印禪師的介紹

佛印(1032~1098) 宋代雲門宗僧。為蘇東坡之方外知交。法號了元,字覺老。俗姓林,饒州(江西省)浮梁人。自幼學《論語》等典籍,後禮寶積寺日用為師,學習禪法。曾登臨廬山參訪開先善暹,復參圓通居訥。二十八歲,嗣善暹之法,住江州(江西省)承天寺。後歷住淮山斗方,廬山開先、歸宗,丹陽(江蘇省)金山、焦山,江西大仰山等剎。嘗四度住雲居;與蘇東坡相交頗深;並整編白蓮社流派,擔任青松社社主,對於凈土思想甚為關心。元符元年一月四日示寂,享年六十七歲,法臘五十二,朝廷賜號『佛印禪師』。

2. 有沒有關於一些人生價值的名人故事

1、一杯茶

南隱是明治時代的一位禪師。一天,一位大學教授前來向他問禪,他只以茶相待。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賓的杯子,直到杯滿,也不停止,繼續倒水。

這位教授看茶水不斷溢出,實在忍不住了,說:「茶已經漫出來了,請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南隱答道,「裡面裝滿了你自己的想法。你不先把你內心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

2、心境

有一天,蘇東坡到佛印禪師處與佛印禪師聊天,兩人均盤腿而坐。聊到高興時,蘇東坡問佛印禪師:「你看我像什麼?」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佛。」

蘇東坡笑著對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佛印禪師笑笑,沒有說什麼。蘇東坡以為他勝利了,回家後沾沾自喜地向他妹妹蘇小妹談起了這件事。

然而蘇小妹說:「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是佛一樣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態像一堆牛屎一樣,看禪師當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蘇東坡聽後頓時面紅耳赤。

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911年,周恩來總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

一天,魏校長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劇烈動盪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這時,很多青年人正式迷惑的時期,找不到明確的倆想,也沒有人生目標。

魏校長講到精彩處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你們為什麼讀書?」有的學生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為了光宗耀祖而讀書。」有的學生回答:「為了明禮而讀書。」還有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鬨堂大笑。

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走到周恩來面前問:「你是為什麼而讀書?」周恩來站起身來,十分鄭重、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樣一句話,讓人人為之振奮,強烈地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志振興中華的偉大志向。

(2)佛印禪師生平擴展閱讀

人生價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實踐活動對於社會和個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

人生價值是人生觀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范疇,價值「具體」在人生觀領域中表現。在一定意義上,人生的價值是人生的意義,評估人生「價值量」大小,可以理解人生的意義如何,理解人生意義的大小。

人生價值評價的標准:

1、人生價值評價的根本尺度,是看一個人的人生活動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否通過實踐促進了歷史的進步。

2、人生價值評價的基本尺度,是勞動以及通過勞動對社會和他人做出的貢獻,這是社會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的普遍標准。

3. 竹禪的生平事跡

竹禪和尚,俗姓王。清道光四年(1824)出生於四川梁山縣任賢鄉(今重慶市梁平縣任賢鎮)。關於竹禪和尚出家前的生平,迄今尚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
竹禪和尚所在的梁平縣,雖然地域不甚寬廣,卻是一個佛法興盛的地方。尤其是清初,破山海明禪師自寧波天童歸來,創立雙桂堂,大振西南地區佛法,梁平成為清代西南地區的佛教重地。據《梁山縣志》統計,光緒初年,全縣尚有寺、庵近150所。就是在這樣一個受佛法熏習的氛圍下,這位王氏少年於梁平縣報國寺剃度出家。
報國寺位於梁平縣縣城北門,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其地景色獨特,系「梁山八景」之一「垂雲北觀」的一部分。《梁山縣志》卷二<古跡>記垂雲樓:「縣北一百四十步,<輿地>紀:勝雲在北城外。左瞰萬石,右倚東山,景物奇麗,峽中未有。乾隆三十三年,邑令徐鼎亨捐募重修,絕頂懸四千八百斤洪鍾。樓北建報國寺,鐵鑄大佛四座作鎮水口。」竹禪和尚即在此風景秀麗的報國寺出家,並度過了陶冶性情、初學佛法的沙彌時期。遺憾的是,抗戰期間日軍數次轟炸梁平,報國寺在戰火中已盪然無存。
竹禪出家後,以極具風趣的構思,篆刻了「王子出家」「削發報國」兩方印章,並伴隨了他一生。當他後來在京師、東南地域繪畫時,人們見此印文,臆斷竹禪是前明的王公貴族,因不甘滿清的統治而出家。最直白的印文卻給人以無限的猜測!或許竹禪和尚正是以此來諷刺世人,也展現出他「游戲人生」的一貫風格。
竹禪和尚法名熹,後人稱熹公,竹禪是他的號,關於他剃度師承等詳情目前尚未發現文字記載。他20歲時在雙桂堂受具足戒,嗣法於第九代雙桂法脈一超禪師,並在雙桂堂擔任書記執事。雙桂堂自破山祖師開山以來,門徒眾多,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禪法覆蓋巴,渝,滇,黔等西南地區近二十個省份,雙桂堂由此被尊之為「西南禪宗祖庭」。在佛教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史稱「雙桂堂弘法」。慕佛法的精深和祖師的攝受,川渝地區的文人墨客亦常來雙桂堂交流、學習,也加深了雙桂堂的藝術氣息。而破山祖師本人的書法藝術,更是享譽天下。已故著名學者、畫家和書法家啟功先生曾在他的詩中詩贊嘆破山祖師書法「憨山清後破山明,五百年來見幾曾。」雙桂堂濃郁的禪學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深深影響了竹禪和尚。在他受戒後常住雙桂堂的期間,一面親近一超禪師修學佛法,一面充分接受著藝術氛圍的熏習。
竹禪和尚所在的時代,是清王朝的統治走向崩潰的時期,地處川東的梁平也不再平靜。竹禪和尚出生時,川東一帶剛剛經歷過了清廷對白蓮教的鎮壓。至咸豐初年,太平天國運動開始,梁平地區的起義也紛紛而起。「咸豐間,邑南半邊山董、楊圖謀不軌,被刃者二百餘家。」1859年9月,李永和、蘭朝柱、蘭朝鼎等在雲南昭通起義後,很快進入四川分兵三路作戰,東路由周紹勇、曹燦章、蔡昌齡等指揮,直逼川東,准備與太平軍石達開部會師。《梁山縣志》記有:「咸豐十一年(1861年),滇賊逼近梁邑。」
動盪不安的時局打破了竹禪寧靜的修學環境,竹禪在咸豐初年離開雙桂堂外出參學。他首先前往四川新都龍藏寺。在龍藏寺住了一年多後,返回重慶。經長江水道抵達武漢。在武漢歸元寺等地進行了短暫的參訪,而後前往北京。竹禪在北京和王公大臣、商賈文人常有來往。《普陀洛迦新志》記載當時京師「常熟翁相國同龢,嘉定徐殿撰郙,皆與之游。」雖然往來其間,竹禪和尚仍然保持僧人的風格,不攀權貴,「壬辰(1862)在京都,殿撰居以舊第,卻不就,蓋落拓其素性也!」據傳竹禪和尚在北京的時候還應邀為慈禧作畫,這個故事後來被編入梁平的傳統曲藝「梁山燈戲」,至今已傳唱百年。
在初期參學的這數年裡,竹禪和尚參訪京師各寺並遊走於附近名山古剎,在山西、天津都有短暫的駐留。這一階段的參學經歷,使得竹禪和尚深感自己在修行上,在藝術創作上皆有很多不足。川東地區時局相對穩定之後,竹禪回到了梁平,仍然在出家的報國寺住了數載。期間一面為常住盡心服務,一面又專心書畫練習,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幾年的潛心修學,使得他在佛法和藝術的造詣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並將二者相互融通,奠定了他「以琴說法、以畫說法」禪師的藝術風格。
同治八年(1869)竹禪和尚再次離開重慶。他沿江而上到達上海,此後遍游名山大川,並先後輾轉住錫於天津無量庵、九華山化成寺、上海龍華寺、普陀山白華庵及杭州、寧波各大寺院,以普陀山及上海駐留的時間最長,前後近30年。
光緒二十五年春(1899),雙桂堂常住派人前往上海迎請竹禪和尚回梁平。次年夏,竹禪從上海起程。沿江途徑武漢,在歸元寺做短暫休整後回到雙桂堂。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初夏,竹禪和尚回到闊別多年的雙桂堂,並於當年冬月初一,升座為雙桂堂方丈。
竹禪在回梁平之前,住錫於上海福田庵,曾預知時至並「語庵僧曰:吾世緣將滿,當從來處去。當時寺中僧人頗有不安,揣度他將示現往生。後見其安然返渝,以為無礙。竹禪和尚升座後不久,即在當年隆冬示寂於雙桂堂丈室,世壽七十七。 竹禪在幾十年的參學過程中一直心系佛法的興衰,致力於道場的建設及慈善事業。他「性慷慨,凡修築寺院,賑濟災黎,輒畫數百紙助之。」他一生作書畫所得都用於了寺院的修繕及弘法事業。竹禪和尚住上海龍華寺時,寺中有著名的龍華塔,相傳始建於三國吳赤烏十年(247年),曾有「舍利寶塔」和「報恩塔」(有傳說孫權為報母恩而建)名。唐末毀於兵燹。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吳越王重建,迄今已有千餘年歷史。據上海地方誌記「光緒十八年(1892年),塔的底層毀於火,龍華寺畫僧竹禪捐畫資修復。」
清末時期的佛教甚為衰敗,很多寺院成為做經懺的道場。為了振興寺院在佛弟子心中的聖潔地位,竹禪和尚在一生中為佛門聖物的迎請、供奉、交流做了巨大努力。佛舍利被尊為佛教的至寶,竹禪和尚早年在五台山之際,苦心請得舍利子回雙桂堂。寺院特為此建舍利塔供奉,於1864年落成。殿外柱上題有「薈萃七賢雙桂堂里超凡境;堎嶒一塔萬竹山中聳碧天。上款:新建舍利塔落成謹作楹聯志慶。下款:同治三年春部選訓導臨江周學子拜題。」殿內撰「舍利塔記」刻於石壁,記文講述了竹禪自五台山請回舍利子三枚,並介紹了舍利子示現神通的傳奇故事以及寺僧就此事所展開精彩的禪語開示,這些也成為建造舍利塔的重要因緣之一。
貝葉經向來被作為佛教體現法寶的聖物。竹禪一生參學中,共請得三部貝葉經:一部由他早年自五台山請得,並同舍利子一道送回雙桂堂供奉。解放初年,據專家鑒定為11、12世紀寫本。遺憾的是此部經書在1990年被盜走。其餘兩部,一部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春敬獻給普陀山普濟寺,共2片,用摺子夾之。有竹禪撰《貝葉記》:「後世之學者得見貝葉真經如見佛面,不枉出家參學,雲游十方,益於身心。」另一部藏於九華山九化城寺,一札內藏10葉,每葉長52.5厘米,寬6.5厘米,葉片兩面均刻梵文七行,字跡清晰,墨色未褪。每葉距葉片兩端17厘米處有裝訂小孔。夾貝葉經冊頁上有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竹禪題跋,與供奉普陀山是在同一年。 竹禪和尚一生主要時間都在各地參學。他的足跡遍布川渝、湖北、山西、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等地,走訪了各地的古剎叢林,名山大川。也在這些地方留下了大量的書畫作品。
武漢,地處長江要道。竹禪參學往返之際,都要前往武漢歸元寺拜訪,現在歸元寺尚有他的書法對聯、羅漢畫等作品。在他返回雙桂堂任方丈前,最後一次前往歸元寺,應方丈心極法師邀請,為羅漢堂題寫門聯:「普天應供大阿羅漢,兜率方廣來往歸元。竹禪圓寂後,歸元寺退院方丈心極及在任心凈方丈言:「竹禪當為羅漢」,遂以竹禪風貌在寺內塑羅漢一尊,並題聯:「卅年畫蘭,半世畫竹,發生白;自知不足,一曲琴聲,無知音。」
竹禪和尚還先後多次朝拜了五台山,迎請佛舍利和貝葉經,和五台山結下深厚緣分。他駐留於普陀山白華庵繪畫、撫琴,留下了傳奇的故事和大量的書畫作品。還有北京法源寺、寧波天童寺、阿育王寺,杭州靈隱寺等等,都能夠看到竹禪和尚的墨跡。
雙桂堂是西南地區禪宗重興的祖庭,常有西南各大名寺的法系弟子前來禮祖,竹禪由此和巴蜀各寺的僧眾建立了來往,其中與四川新都龍藏寺的方丈雪堂來往尤為密切。竹禪在最初離開雙桂堂參學之際,就前往龍藏寺。在龍藏寺住了一年多,與雪堂及其弟子一起談詩論道,撫琴作畫,並和方丈雪堂禪師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龍藏寺是康熙六年(1667年)破山法嗣大朗禪師重建,清末成為四川地區的一個文化重地。竹禪兩次離開梁平遠行前,都要首先前往龍藏寺拜會雪堂禪師。竹禪住龍藏寺時雪堂弟子星槎師從古琴大家張孔山學琴,和竹禪亦多有交流琴藝。雪堂還派弟子星壽從竹禪學畫二十餘載。光緒五年(1879)初秋,雪堂到北京為大朗禪師請賜封號,然後專程轉道去上海探望竹禪,可惜竹禪已前往蘇州。光緒十五年(1889)五月,遂寧凈心法師攜竹禪贈龍藏寺《達摩摘蘆渡江圖》和書信回川,雪堂禪師感動萬分,復信:「數千里間,廿年之久,尚能念及舊儔,多情如是,深為可感。餘生甲申,與師同年,此時六十有六,須發皓然,欲重事行腳,實未敢期。如師游有倦,思及故鄉,猶冀可聚,倘能命駕歸來,相與長談闊別之情,為平生第一快事,不知師意如何?」光緒二十二年(1895),星壽從上海辭別竹禪返川,帶回竹禪贈給龍藏寺的多幅書畫。竹禪還贈詩寄給雪堂:「聚首言歡有前因,結為同參又同庚。寄語目下前程事,古稀經過又三村。」雪堂回詩:「別去岷峨久,年過四十春,禪超南北寺,畫蓋古今人,明月隨松照,高風與我親,勤修清凈業,到老不因循。」並書「與我同生咸老壽,唯君獨覺漸聲聞」的對聯。從上足可見二人情誼之深,恰如昔日的寒山、拾得。當年秋,竹禪又贈送龍藏寺通景竹屏、東坡佛印人物單條、八哥梅花橫幅等畫作。現在,新都地區尚館藏竹禪和尚書畫四十多副。通過和龍藏寺的往來,竹禪為清末四川地區藝術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竹禪和尚雖然常年參學在外,但是他一直心系著祖庭雙桂堂的興衰。光緒十六年(1890)他把苦心覓得的破山祖師真跡和自己所繪的畫托學生方炳南帶回雙桂堂。在其記文中可看到他為振興祖庭的熱忱期望:「昔年五台山化來舍利、貝葉共相流傳。蓋舍利佛寶,貝葉法寶,破祖墨跡僧寶也。成全三寶,雙桂之地必大興焉。」
政局的動盪、社會的不安,讓光緒年間的雙桂堂和當時西南各地的寺院一樣,也陷入了重重困境。在寺院經濟危難之際,竹禪和尚多次資助寺院,解決了寺院實際困難。光緒二十四(1898)年匯銀千兩資助寺院。他回到雙桂堂時,前後四千兩白銀,全部捐助給了寺院。他回到寺院後又改建雙桂堂山門,重修觀堂、方丈等各處殿堂,親自為大殿繪制壁畫。在竹禪和尚的大力推進下,雙桂堂得到很大改觀。後任方丈洪道禪師在竹禪的努力基礎上,對雙桂堂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使得祖庭煥然一新。
鑒於竹禪和尚佛學造詣及其藝術才華,雙桂堂僧眾一致推薦迎請竹禪回寺擔任方丈。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雙桂堂派出的僧人到達上海,商議迎請竹禪回寺之事。此時已七十六歲的竹禪和尚不顧自己年事已高,路途遙遠,為祖庭重輝而欣然應允。
竹禪和尚回寺後極其重視雙桂堂的文化傳承及文物保護。他回寺即展開整理破山祖師的真跡的工作。「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四日,同堂住持方丈清查破山祖親筆墨跡一本」並同自己帶回的「畫羅漢十八尊歸入貝葉經箱永作常住流傳。」竹禪和尚回雙桂堂後還在規范叢林制度和整頓道風上做了很多工作。還把自己多年募化來的文物、佛像等入庫收藏。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冬月初一,竹禪和尚升座為雙桂堂方丈。西南佛教界為之震動,在他升座之日,成都昭覺寺、文殊院、寶光寺、龍藏寺、大慈寺、草堂寺六大寺院聯合饋贈「圓滿菩提」之匾,至今仍懸於客堂,由此即可窺見竹禪和尚在西南地區之聲望。
然而,就在他回寺半年之後,即安然示寂。竹禪圓寂後,次年寺院於後山竹林之間為其立塔樹碑,方炳南撰碑文簡要記載竹禪和尚的一生及其功績。此碑作為記錄竹禪和尚生平的重要歷史依據一直保存至今。
竹禪和尚塔於文革時期被毀,1989年由時任方丈妙談法師率僧眾發掘塔的基座,拾回遺骨火化,供於「報恩堂」。2003年雙桂堂現任方丈身振法師率四眾於寺院內為竹禪和尚重建六角式石塔,塔高二丈,直經一丈二尺,移其靈骨於塔內,永供後人禮拜。並於塔上撰刻當年世人對竹禪的評價:「書畫名家」——「攜大筆一支縱橫天下;與破山齊名膾炙人間」。破山海明一生以機鋒棒喝的禪法接引眾生,竹禪熹公以其藝術教化世人。這即是對竹禪和尚一生的評價,也是對他藝術貢獻最貼切的肯定。

4. 蘇東坡和佛印的故事

哈嘍,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語,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精彩資訊分享給你。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蘇東坡和佛印是怎麼認識的,他們之間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下面我們來具體說一下。

後來他們談論的話題轉移到了佛法上,佛印問蘇東坡他在蘇東坡心裡是一個怎樣的人,蘇東坡一向直言不諱,也不屑於說一些奉承的話,於是就跟佛印坦白,直言在蘇東坡面前佛印就是一個沒有真本事的騙子。聽了蘇東坡的評價之後,佛印只是笑了笑不作任何回答。蘇東坡見佛印不反駁,以為他是默認了自己的看法,於是有些得意地反問佛印,在佛印眼中蘇東坡是一個怎樣的人。佛印對蘇東坡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稱蘇東坡為學士,認為蘇學士是一個很有學問又有修養的人,佛印自愧不如。

此後蘇東坡和佛印的往來非常的密切,一來佛印頗有學問,彼此可以進行學術上的切磋,二來彼此性格合得來,佛印雖是和尚但卻酒肉通吃,在性格上和蘇東坡一樣不拘小節,於是他們成為了彼此的摯友。關於佛印和蘇東坡這對活寶的故事,坊間一直廣為流傳。

5. 蘇軾原來是僧人投胎轉世嗎

蘇東坡的前世

蘇東坡佛門友人眾多,每到一地,亦要游覽當地佛寺,其最可愛的一篇小品《記承天寺夜遊》也與佛寺有關:「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者耳。」一切皆有因緣,原來他的前世就是一個和尚,只因一念之差,與女子紅蓮有了苟合,而坐化投胎,成了文人。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現在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大文豪和書畫家,曾任翰林學士,官至禮部尚書,卻不知道他的前世是一修行僧人,其實他自己已經多次在詩文中提到自己的前世,例如:「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煉。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南華寺》)「前生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到舊游。」(《和張子野見寄三絕句"過舊游》)

元豐七年四月,蘇軾在抵達筠州前,雲庵和尚夢到自己與蘇轍、聖壽寺的聰和尚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醒來後感到很奇怪,於是將此夢告訴了蘇轍,蘇轍還沒開口,聰和尚來了,蘇轍對他說:「剛才同雲庵談夢,你來也想一起談夢嗎?」聰和尚說:「我昨天晚上夢見我們三人一起去迎接五戒和尚了。」蘇轍撫掌大笑道:「世上果真有三人做同樣夢的事,真是奇怪啊!」

不久,蘇東坡的書信到了,說他現在已經到了奉新,很快就可以同大家見面。三人非常高興,一路小跑趕到城外二十里的建山寺等蘇東坡。蘇東坡到了後,大家對他談起了三人做相同夢的事,蘇東坡若有所思道:「我八九歲時,也曾經夢到我的前世是位僧人,往來陝右之間。還有我的母親剛懷孕時,曾夢到一僧人來托宿,僧人風姿挺秀,一隻眼睛失明。」雲庵驚呼道:「五戒和尚就是陝右人,一隻眼睛失明,晚年時游歷高安,在大愚過世。」大家一算此事過去五十年了,而蘇東坡現在正好四十九歲從時間、地點和多人相似的夢來看,蘇東坡是五戒和尚轉世已經無異議了。

蘇東坡後來寫信給雲庵說:「戒和尚不怕人笑話,厚著臉皮又出來了,真是可笑啊!但既然是佛法機緣,我就痛加磨礪,希望將來可以回到原來的地方,這就不勝榮幸了。」

蘇東坡總是喜歡穿僧衣,這可能這是前世因緣所致。宋哲宗曾經問內侍陳衍:「蘇東坡朝服下面穿的是什麼衣服?」陳衍說:「是僧衣。」哲宗笑之。

蘇東坡在杭州時,曾與朋友參寥一起到西湖邊上的壽星寺游歷,蘇東坡環視後對參寥說:「我生平從沒有到這里來過,但眼前所見好象都曾經親身經歷過這似的,從這里到懺堂,應有九十二級階梯。」叫人數後,果真如他所說。蘇東坡對參寥說道:「我前世是山中的僧人,曾經就在這所寺院中。」此後,蘇東坡便經常到這所佛寺中盤桓小憩。

大約元祐初年,蘇東坡曾與黃庭堅一起去拜見一老者,老者一見面就說蘇東坡的前世是五戒和尚,而黃庭堅的前世是一女子。蘇東坡點頭不語,黃庭堅卻根本不相信,老者對他說:「你到涪陵時就會有人告訴你。」黃庭堅認為涪陵是被貶的官員才能去的地方,自己怎麼會去呢?後來他果然被貶到了涪陵,幾次夢見一女子托夢告訴他前世之事,方才不得不相信先前老者所說的話。

這五戒和尚又是何人呢?據說他一目失明,還有一師兄叫明悟,五戒因為一念之差,同女子紅蓮有了苟且之事,犯了姦淫之戒,結果事情被已經有神通的明悟和尚看破,五戒羞愧難當,便坐化投胎去了。明悟已經預見五戒下一世可能謗佛謗僧,這樣可能就永無出頭之日了,於是他也趕緊坐化,緊追五戒投胎而去。到了這一世,五戒投胎成了蘇東坡,而明悟就是蘇東坡的好朋友佛印和尚。蘇東坡剛開始時真的不信佛法,醉心功名,但佛印一直不離不棄地追隨左右,苦心勸化點悟於他。自身的親身遭遇,加上佛印的不斷勸化點悟,蘇東坡終於醒悟,不但深信因果輪回之說,而且崇信佛法,潛心修煉。

6. 揚州名人的故事

1、秦少游

宋朝詩人蘇東坡和秦少游,二人才華都狠高,又很自負,經常在一起談學論道,互不相讓。有一天,蘇東坡和秦少游在吃飯時,正好看到桌上有一隻虱子。

蘇東坡就說:「這個地方好臟,竟然有虱子,不知是誰身上的垢穢變成虱子!」秦少游一聽,馬上反駁說:「虱子哪裡是人身上的垢穢變的?它是人身上穿的衣服里的棉絮所變的。虱子兩人為此爭論不休,最後決定第二天去請教佛印了元禪師,以做公斷。

蘇東坡求勝心切,先私下去找佛印禪師,請他務必「幫忙」,說虱子是人體的垢穢變的。蘇東坡走了以後,秦少游也來找佛印禪師,請他說「虱子是衣服里的棉絮生出來的。」佛印禪師都答應了他們,所以蘇東坡和秦少游二人都以為自己穩操勝算。

第二天,當三人見面時,佛印禪師就說:「虱子的頭是從人體的垢穢中生出來的,虱子的腳是從衣服的棉絮里長出來的。」

2、鄭板橋

板橋定潤格,規定凡求其書畫者,應先付定金,並作潤例,頗為風趣。當時,許多豪門巨紳,廳堂點綴,常以得到板橋書畫為榮。但板橋不慕名利,不畏權勢,生平最不喜為那些官宦劣紳們作書畫,這在他老人家的潤格里是不便聲明的。

有一次,一幫豪紳為得其書畫,運用計謀,設下陷阱,他們了解到板橋愛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遊的必經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鍋香噴噴的狗肉,待板橋經過時,主人笑臉相迎,並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橋不疑,開懷暢飲,連贊酒美餚不止。

飯罷,主人端出文房四寶,言請大人留聯以作紀念。板橋深覺今有口福,便立刻應諾,隨即起身提筆,並詢問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書畢,盡興而歸。後來,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發現自己的書畫作品掛在那裡,方知自己受騙,十分後悔,自己嘴饞不已。

3、朱自清

近現代註明散文家、詩人、作家、學者、民主戰士,六歲隨家人遷居揚州,在揚州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1935年,養病於成都,聞李公朴、聞一多遇害,冒生命危險參加追悼會並演講。

同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託主編《聞一多全集》。同時,積極參加各項民主活動。在胃病加劇,體重僅有38.8公斤的情況下,告誡家人無論如何不買政府所售的美國麵粉。

於民國37年8月,貧病中逝去。毛澤東曾贊揚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4、李涵秋

涵秋的逸事很多。據說他每次去上課,總是騎著一匹毛驢到學堂去,優哉游哉,令人想起在驢背上覓詩的古代騷人。他喜歡養鳥,認為鳥鳴可以助其文思。他初次到上海時,友人領他乘電梯,他驚訝地說:「這房間怎麼這樣小?」

每逢友人相聚會餐,別人吃西餐時,他總是單獨要一份中餐。他的眼睛高度近視,有一次去訪周瘦鵑,晤畢告辭,但一二分鍾後又折回原處,因為他看不清樓梯。有一次,涵秋在一部小說中偶然涉及某公司產的糖果,該公司因此銷路大增,盈利數倍。

為感激作家,這家公司特地備了最高級的糖果,裝以錦匣,恭敬地送給涵秋。涵秋本是無意,不料得到意外口福,便將糖果分贈給朋友。 涵秋文思敏捷,有時能夠同時做五、六種小說。周瘦鵑在《李涵秋》一文中就曾回憶說,有一段時間,涵秋同時為《新聞報》寫《鏡中人語》。

5、阮元

阮元(1764~1849)清代官吏、學者。字伯元,號芸台,別號雷塘庵主。揚州市邗江縣人。因其祖父應武舉占籍儀征,故史稱儀徵人,久居揚州舊城選樓巷(今毓賢街8號)。歷官山東、浙江學政,內閣學士,禮部、兵部、戶部、工部等侍郎,浙江、河南、江西巡撫。

漕運總督及湖廣、兩廣、雲貴總督,太子少保,體仁閣大學士。清道光十五年(1835),先後主刑部、兵部,兼署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任經筵講官、殿試讀卷官,教習庶吉士。十八年(1838),以老疾請退,加銜太子太保。阮元任職中,悉心辦學,培養人才,扶掖後進。

作會試副考官時,嚴格認真,許多有學問的人得以出類拔萃。博學融通,凡經史、小學、歷算、輿地、金石、校勘等無不涉及,尤以治經名重後世。仕宦生涯50餘年,雖忙於政務,但又從事學術研究,著述不輟。

7. 蘇軾的生平簡介

蘇軾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聖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蘇軾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進士;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59 舉家前往京都
1061 仁鳳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職史館
1065 妻喪
1066 父喪;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閏之
1069 返京;任職史館
1071 任告監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 謫居黃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間太後執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學士知制誥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司令
1091 任吏部尚書;往京都;任潁州太守
1092 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 妻喪;太後逝世;調定州太守;河北軍區司令
1094 往惠州貶所;謫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後執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家,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提到他,凡是有點文學常識的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他的父親蘇洵,即是《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

嘉佑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里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當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

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這樣持續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勢力倒台,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被召還朝。這之後短短一兩年內,蘇軾從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學士,至上禮部尚書。

俗語:「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有不能見諒與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分,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

蘇軾在杭州的唯一政績便是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沒過多久,王安石再度執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

之後蘇軾幾次入朝、貶官、貶官、入朝……飽嘗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貶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島),至徽宗建宗靖國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還京時,病逝於常州,享年六十六歲。

從蘇軾的履歷來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勛在文學創作上。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時還是宋代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之一。就現存蘇軾的作品看來,他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在人才濟濟的兩宋王朝,他無論詩,詞,還是散文,都是大家。

8. 蘇東坡 魯直 佛印的資料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國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游並稱蘇陸;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現存詩3900餘首,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中秋》、《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游山西村】等。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
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進士及第,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黃庭堅性至孝,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馬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以「滌親溺器」名列二十四孝之一。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詩人,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黃庭堅書法亦能樹格,為宋四家之一。
佛印禪師(1032~1098),宋代雲門宗僧。法名了元,字覺老,俗姓林,饒州浮梁(舊屬江西省鄱陽郡,今屬江西省景德鎮市)人。自幼學習儒家經典,三歲能誦《論語》、諸家詩,五歲能誦詩三千首,長而精通五經,被稱為神童。

佛印少時,曾於竹林寺讀《大佛頂首楞嚴經》,遂禮寶積寺(在今江西省萍鄉市境內)日用為師,學習禪法。十九歲登臨廬山,參訪雲門四世開先善暹,復參圓通居訥(1010~1071),師從雲門四世延慶子榮,師贊嘆說:「骨格似雪竇,後來之俊也。」二十八歲,由於精究空宗,被稱為「英靈的衲子」,而嗣善暹之法,住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承天寺。其後,歷住淮上斗方寺(在湖北省浠水縣境內),江西廬山開先寺、歸宗寺;丹陽(今江蘇鎮江)金山寺、焦山寺;江西大仰山等知名古剎,前後四十餘年,德化廣被,為人稱頌。曾四度住南康雲居山,接得四方雲衲。佛印禪師
佛印禪師還整編白蓮社流派,擔任青松社社主,倡導弘揚凈土思想。宋神宗曾敕賜金缽,以旌其德。佛印門下著名弟子有義天、德延、凈悟等門生。元符元年(1098)一月四日佛印禪師示寂,享年六十七歲,法臘五十。朝廷賜號「佛印禪師」。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過從甚密,稱為至交。兩人應酬文字很多,樂為人所傳誦。例如,南宋時出現題為宋蘇軾撰的《東坡居士佛印禪師語錄問答》,所記皆為蘇軾與佛印禪師往復之語。

9. 蘇軾生平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四川湄山人。東坡自幼博貫內外群典,屬文日數千言,一○五七年二十二歲時進士及第致仕。在朝期間,時值王安石推行新法。

東坡站在保守派的立場,上書力陳新法之害。書曰:「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歷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薄厚,不在乎窮與貧。人主知此,則知所輕重矣。」要求神宗權衡輕重,務崇道德而厚風俗,不要急於有功而貪富強。神宗閱書後,特單獨召見東坡,傾心而談。東坡對曰:「臣以為陛下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其言隱指安石,要神宗提防。神宗悚然有省地說:「朕當詳思之。」但蘇軾的直諫也因此得罪了安石,遂被請出朝廷。在外期間,因心懷不平,常以詩論諷,又引起小人的訕謗,被捕入獄。安石欲置以死地。神宗念其忠心,又憐其才華,不忍深罪,遂以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執掌地方軍事的助理官)安置。安石死後,司馬光任宰相,蘇軾復入朝,升為翰林學士(皇帝身邊的顧問兼秘書官),但終以才高言直,為權臣所忌恨,歷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瓊州(今海南島)、杭州等地,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年)死於常州,享年六十六。《宋史》卷三百三十八「本傳」評述其一生說:「自為舉子至出入侍從,必以愛君為本,忠規讜論,挺挺大節,群臣無出其右。但為小人忌惡排擠,不得安於朝廷之上。」寥寥數語,概括出了蘇軾的仕官生涯和高尚人格。

東坡家世奉佛。他自敘說父親蘇洵與母親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寶。」(《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敘》)受家庭影響,東坡自小就接觸了佛教,在《子由生日》的詩中,他說「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聃釋迦文」。說明了早在與其弟子由同學的少年時代,就開始讀佛教書籍了。父母死後,東坡曾施捨家中的字畫和母親的首飾用作佛事,為父母超度。並撰寫贊頌文說:「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界。我以顛倒想,出沒生死中……願我先父母,與一切眾生,在處為西方,所遇皆極樂。人人無量壽,無往亦無來。」(《居士傳》)傳二十六)

居官期間,每至一處,東坡都要與高僧共游,從其參禪學佛。東坡一生結識的禪僧很多,其中以東林常總、大覺懷璉、玉泉承皓和佛印了元禪師最為密切。蘇軾學佛名句「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便是他與常總「論無情話」,有省而作的詩偈,(《五燈會元》卷十七,《內翰蘇軾居士》)以此表明對禪學的見解。大覺懷璉是東坡在杭州期間結識的禪僧,後來兩人成了方外之友。在荊南(今湖北江陵)時,聽說玉泉承皓禪師有機鋒,一般人難以相接,從來自負的東坡便想親自去較量一下。一次他微服出府,進寺拜見。承皓見問:「尊官高姓?」東坡答:「姓秤,乃秤天下長老的秤。」皓禪師大喝一聲說:「請問這一聲喝叫重多少?」東坡啞口無對,遂謝罪禮敬,從之參學。(同上)貶謫黃州期間,東坡又與佛印了元建立起親密關系,並留下了很多趣聞佳話。有次東坡作了首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自以為體現了較深的禪學功夫,便派人把偈子呈給住在江對岸的佛印禪師。禪師看後在上面批丁「放屁」兩個字,就讓人把偈子帶回去。東坡看到批話,一時無名火起,遂乘船渡江親自來找禪師,當即責問禪師何以穢語相加。禪師聽說呵呵大笑,說道:「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東坡一時省悟,方感自愧不如,嘆服不已。(參見賴永海《佛道詩禪》第六章,《五燈會元》卷十六《雲居了元禪師》)

東坡自到黃州後,便素食齋戒,每天誦經念佛不斷。黃州城南有安國寺,東坡每隔幾天便要朝拜一次;每次都要焚香默坐,克己悔過,良久,自覺身心皆空,精神怡然。晚年時,隨行無他物,惟有一軸阿彌陀佛像不離身邊,說「此吾往生公案也。」(《居士傳》傳二十六)。嘗言前生是僧,臨終前囑咐家人在他死後要以僧人之禮葬之。(《中國佛學人名辭典》第六百四十九頁)

東坡是宋代詩詞大家,他那樂觀豪邁、颯然超離的詩詞與他的透徹的禪學修養是緊密聯系的。他把學詩比作學禪,詩境等同禪境,「每逢佳句則參禪」(《書李端叔詩後》)是他從事創作的體會。他的很多詩詞也都深入禪髓,如前面提到的「溪聲盡是長廣舌,山色豈非清凈身」的詩句,引佛語入詩,把佛理禪意與「山色」、「溪水」融為一體,讀來別具韻味。清人錢謙益說:「北宋以後,文之通釋教者,以子瞻為極則。」(《牧齋初學集》卷八十三)錢鍾書《談藝錄》「六十九」也引沉歸愚語說:「宋人精禪學者,孰如蘇子瞻」。東坡的禪學對後世文人有較大影響,「蘇門四學士」皆游學於禪門。

熱點內容
泰安一中教師招聘 發布:2025-05-20 04:20:27 瀏覽:231
兵佣哪裡 發布:2025-05-20 01:47:42 瀏覽:170
一年級語文拼音練習題 發布:2025-05-20 00:57:44 瀏覽:91
教學管理培訓 發布:2025-05-20 00:56:58 瀏覽:889
師德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發布:2025-05-20 00:37:15 瀏覽:824
課堂整老師 發布:2025-05-19 23:37:16 瀏覽:919
天才的英語 發布:2025-05-19 19:40:53 瀏覽:547
2016繼續教育考試答案 發布:2025-05-19 17:57:30 瀏覽:128
學生喜歡的教師 發布:2025-05-19 17:55:49 瀏覽:778
白涼粉是什麼原料做的 發布:2025-05-19 17:32:44 瀏覽: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