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抱拳禮
1. 抱拳禮的含義是什麼
抱拳禮,與其類似的禮節稱「拱」、「揖禮」,漢族傳統禮儀(多見於習武之人)中一種相見禮,源於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是漢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用左手抱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不尊重對方的「凶拜」。 另外武術界中的抱拳禮是由「作揖禮」和少林拳的抱拳禮(四指禮),加以提煉、規范、統一得來的,並賦予了新的涵義,這是在國內外一直被採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禮法。要領是一手握拳,另一手抱著拳頭,合攏在胸前,右手在內,左手在外。
古代練武之人切磋時抱拳禮有兩種。一個是右掌左拳,一個是左掌右拳。道德經31章講到: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慶的事情以左邊為上,凶喪的事情以右方為上。因此右掌左拳的話含有決生死之意,但是左掌右拳只是切磋而已。
2. 抱拳禮的正確手勢是什麼
1、雙腳並步站立,頭正、身直,目視受禮者,面容舉止自然大方。
2、左手在上,左手四指並攏伸直成掌,大拇指屈攏於掌內。
3、右手在下,右手握住成拳狀,拇指在外,拳眼向內,斜對胸窩。
4、左掌心掩貼在右拳面上,左指尖與下頦平齊。
5、行禮時,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雙手拳掌在胸前,與胸相距約20-30厘米左右。
6、抱拳行禮時,自然微微晃動三次,並口中說「久仰、請指教」等話語。
抱拳禮的豐富內涵。
1、右手五指握拳,稱為「五湖」;左手伸直四個手指頭,壓住右手,這四指稱為「四海」,是蘊含「五湖四海皆兄弟」的意思。
2、左手為肝掌,對右手膽拳,有「肝膽相照」的含義。
3、左手,伸直的四指,代表「德、智、體、美」四種品德,象徵情操高尚;屈攏的大拇指,表示不驕傲,不稱尊,不以「老大自居」。右手,緊握成拳,表示勇猛習武、不斷成長。左掌掩抱右拳,表示不以武滋事、爭強斗勝,約束自己。
3. 抱拳禮有什麼講究
抱拳禮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抱拳不能亂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不尊重對方的「凶拜」。
抱拳禮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備,象徵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習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止戈為武」,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的意思。
左掌右拳攏屈,兩臂屈圓,表示五湖四海(左手掌五個手指指五湖,擊左掌的右手四個手指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謙虛團結,以武會友。左掌為文,右拳為武,文武兼學,虛心、渴望求知,恭候師友、前輩指教。
(3)師生抱拳禮擴展閱讀:
抱拳禮的由來
在先秦之前的歷史時期,不管文官武將見了天子一般都要行拜禮。但軍營中的武將往往身披笨重的盔甲,並且手持武器,跪地行拜禮確實不太方便,所以後來有些大膽的武將在軍營中見到天子就以揖禮代替拜禮致敬。
譬如《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當中有文: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周亞夫身穿盔甲,右手拿著兵器,見了天子(漢文帝)不便跪拜,就大膽地改行軍營特色「揖禮」,就是周亞夫所說的「軍禮」。
但手持兵器的人,右手無法伸開,兩手無法形成「拱形」,也就無法拱手,無法行規范的「揖禮」,他們只好左手抱在緊握兵器的右手背上,彎身行禮。緊握兵器的右手基本是拳頭形,久而久之這種手持兵器的揖禮,就在軍中人士和武林人士當中慢慢演化成一種抱拳式的揖禮。
再後來,尤其到了近代現代,軍人不再行揖禮了,而那些武林人士也慢慢地不太願意彎身了,就直立著身子抱一下拳就算表示敬意了,那麼,久而久之,這種「抱拳」就成了武林人士慣用的一種正式禮節——抱拳禮。
4. 中國傳統抱拳禮有哪些講究
武者行抱拳禮這種規矩源於周朝,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古代練武之人切磋時抱拳禮有兩種:一個是右掌左拳,一個是左掌右拳。值得一提的是,假如是左拳右掌的話,則是不尊重對方的「凶拜」,多用於白事。因此右掌左拳的話通常含有一決生死的意思,但是右拳左掌的話,就只是兩個人之間進行切磋,有沒有輸贏都無所謂,點到為止就可以了。
武術源於中國,但是屬於世界,抱拳禮也是告訴人們,學習武術要有一顆仁和之心,學武先學做人。
5. 抱拳禮的動作要領、要求及內涵意義
1、抱拳禮的動作要領:
一手握拳,另一手抱著拳頭,合攏在胸前,右手在內,左手在外。
2、抱拳禮的要求:
並步站立,左手四指並攏伸直成掌,拇指屈攏;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貼右拳面,左指尖與下頦平齊。
右拳眼斜對胸窩,置於胸前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拳掌與胸相距20--30厘米。
頭正,身直,目視受禮者,面容舉止自然大方。武術散手在戴拳套練習和比賽時,可模擬似地行抱拳禮,兩拳套合抱於胸前即可。
3、內涵意義:
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備,象徵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習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止戈為武」,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的意思。
左掌右拳攏屈,兩臂屈圓,表示五湖四海(左手掌五個手指指五湖,擊左掌的右手四個手指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謙虛團結,以武會友。
左掌為文,右拳為武,文武兼學,虛心、渴望求知,恭候師友、前輩指教。
(5)師生抱拳禮擴展閱讀:
1、抱拳禮的優點:
從衛生角度,握手最不衛生。抱拳又親切又衛生;
從文化角度,握手不是中國的東西,而抱拳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從舒服的角度,抱拳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尷尬,比如男女之間,關系較疏離的人之間。
從實用的角度,當人數太多時,抱拳可避免重復的握手。
2、抱拳禮的注意事項:
抱拳禮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不尊重對方的「凶拜」,多用於吊喪,見面作揖可不要弄錯了方向,那是相當不禮貌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抱拳禮
6. 抱拳禮有什麼講究
此禮法是由中國傳統「作揖禮」和少林拳的抱拳禮(四指禮),加以提煉、規范、統一得來的,並賦予了新的涵義,這是在國內外一直被採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禮法。
行禮的方法是:並步站立,左手四指並攏伸直成掌,拇指屈攏;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貼右拳面,左指尖與下頦平齊。右拳眼斜對胸窩,置於胸前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拳掌與胸相距20--30厘米。頭正,身直,目視受禮者,面容舉止自然大方。武術散手在戴拳套練習和比賽時,可模擬似地行抱拳禮,兩關套合抱於胸前即可
抱拳禮的具體涵義是:①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備,象徵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習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的意思。②左掌右拳攏屈,兩臂屈圓,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謙虛團結,以武會友。③左掌為文,右拳為武,文武兼學,虛心、渴望求知,恭候師友、前輩指教。
梁實秋先生在一篇散文里就提過,西方的握手好象起源是騎士比劍,原本決斗時候騎士要戴手套的,握手錶示我沒有帶決斗的裝備來,表示友好.可是一見面即伸手來握手,感覺真不好.萬一手上不幹凈,或者濕淋淋的,怎麼辦?還傳染細菌.還是抱拳衛生.
抱拳禮又稱「拱」,是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從衛生角度,握手最不衛生。抱拳又親切又衛生;
從文化角度,握手不是中國的東西,而抱拳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從舒服的角度,抱拳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尷尬,比如男女之間,關系較疏離的人之間;
7. 抱拳禮的正確手勢是什麼樣的
抱拳禮行禮的方法:並步站立,右手成拳,左手四指並攏伸直成掌,拇指屈攏,左掌心掩貼右拳面(左指根線與右拳棱相齊),左指尖與下頦平齊,右掌眼斜對胸窩,置於胸前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拳掌與胸相距20-30厘米。頭正、身直、目視受禮者,面容舉止大方。
抱拳禮,與其類似的禮節稱「拱」、「揖禮」,漢族傳統禮儀(多見於習武之人)中一種相見禮,源於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是漢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
用左手抱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不尊重對方的「凶拜」。另外武術界中的抱拳禮是由「作揖禮」和少林拳的抱拳禮(四指禮),加以提煉、規范、統一得來的,並賦予了新的涵義,這是在國內外一直被採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禮法。要領是一手握拳,另一手抱著拳頭,合攏在胸前,右手在內,左手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