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與師德
㈠ 政德文化基本特徵
觀點提示
十分有必要在執政和行政主體間廣泛宣介、縱深培植為政之德,充分發揮政德之「壓艙石」的效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基精神之鈣和靈魂之鑰。
倘說德是個體的立身之本,那麼為政之德便可承立國之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是中國古老的為政綱領,濃厚的德治特質貫穿於中國傳統的國家治理中。歷史和實踐的更替發展無不印證了道德之於民族國家和諧穩定、繁榮富強的教化力量,正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之所言。
體現公權的政德是國家道德文明程度的集中展示,是引領社會道德發展的風向標。新時代錨定了新的歷史方位,凸顯了新的社會矛盾,意味著黨和國家必須肩負新的時代使命以緊跟新的發展要求。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執政和行政主體間廣泛宣介、縱深培植為政之德,充分發揮政德之「壓艙石」的效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基精神之鈣和靈魂之鑰。
政德之要:守公嚴私
政德歸屬於道德范疇,是道德在執政治國中的反映,因此,政德遵循著道德發展的一般規律。在階級社會中,政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歷史繼承性和客觀現實性,這決定了在不同的社會形態、歷史階段和民族國家中政德的具體性和特殊性。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強調的政德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文脈,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適應於新時代的現實發展要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實現共產主義道德的必經階段。政德主要反映著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政治立場、政治意識、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等,既是政治實踐的動力又是政治實踐的保障。政治實踐就是公權力的具體運行,黨政人員代表廣大人民群眾行使公權力,公權力所到之處必須以保障、維護和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價值旨趣。因此,守公嚴私是政德的核心要義和必然要求。
公私之辯是正確把握政德本質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公職人員手中掌握著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道德敗壞、作風不古者損害人民利益,損害黨和國家尊嚴,因此,秉公用權、公私分明是最基本的政德,也是對一切公職人員的基本要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黨政領導幹部則更要進一步處理好公與私的價值排序,做到先公後私、公而忘私、大公無私。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指出,領導幹部要講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這是黨政領導幹部正確認識和處理公私關系的價值遵循。明大德,強調要鑄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黨性的核心在於人民性,大德即最大的公德,它以最廣大人民群眾乃至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為價值考量,守住了公與私的底線,同時超越了民族國家的邊界壁壘,是中國共產黨政德的深厚內涵。守公德,強調要增強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公德直接指向人民利益,凸顯公權力的人民性和從政人員的職能性,是國家政治權力合法運行的必然要求。嚴私德,強調要嚴格操守。私德是人們在個人領域中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嚴私德意味著要嚴格規范個人領域的風氣行為,戒貪止欲、克己奉公,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
總的來說,人民性是政德的根本性質,為人民服務貫穿於大德、公德和私德之中,是政德的核心要求。
政德之美:精神涵養
政德作為政治文化的核心構成要素,充溢著精神之美,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講政德、立政德、養政德是政治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也是涵養黨內政治文化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黨內政治生活問題,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黨要管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系統工程,必須握穩把好影響黨內政治生活的各種因素,從根源上凈化黨內政治生活。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提醒道:「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生態、政治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對政治生態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政治文化的靈魂涵養作用對理解政德的功能和價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政德是黨政領導幹部的為政之魂,是一種美德與善德,美在無私為公,善在為民服務。政德在經濟發展、歷史環境、社會文化、政治實踐等方面共同影響下而形成,由此形成的政德成為從政人員為政的「道德律令」,能夠有效規制其政治行為。「政德貫乎心,藏乎志,形乎色,發乎聲」。政德作為善的精神對涵養人的思想意志、形成深厚的為民情懷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同時,為民、愛民、親民、利民的政德之美也將不斷強化和完善政德。
對清官廉政的謳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永恆主題,西門豹、黃霸、陳希亮、包拯、海瑞等清官形象都在愛民奉獻中實現了自身「立德」之不朽。在現代中國,政德同樣得到關注和崇仰,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要求的政德是公職人員的必修課。因此,必須腳踏實地,大力激發政德的精神引領和靈魂涵養作用,培育先進政治文化,「倡導和弘揚忠誠老實、光明坦盪、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旗幟鮮明抵制和反對關系學、厚黑學、官場術、『潛規則』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
政德之立:敬民篤行
「德莫高於愛民,行莫賤於害民」。立政德,根本在敬民,政德的最高標准就是敬民、愛民,為人民服務。「敬天保民」「民貴君輕」「民為邦本」「君舟民水」等中國古代民本思想彰顯著人民情懷在國家治理中的分量。因此,敬民之需、敬民之思、敬民之制對於塑造現代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當代中國社會的「民」是國家的主人,敬民的根本目的是切實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敬民信仰根源於馬克思主義的現實追求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宗旨,並且我國現行制度設計和規制安排無不是敬民信仰的集中體現,無不是在將密切聯系群眾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追求制度化、可執行化,無不是在努力增強公職人員的人民認同意識。依靠人民、服務人民,黨的力量就會不斷增強,國家富強的道路就會愈加寬廣,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也會不斷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因此,公職人員必須堅定人民公僕的角色定位,破除「官本位」的思維意識,牢固樹立黨的宗旨意識,堅持群眾工作路線,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想人民之所想,憂人民之所憂。
立政德,重點在於篤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勸學」「修身」「齊家」等思想為黨政領導幹部篤行政德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關於「勸學」,《禮記·中庸》指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段話將治學分為五個緊密相連的遞進階段,從學習到篤行,強調為學要循序漸進,知行合一。政德並不能自發形成,黨政領導幹部必須經過認真學習和思考並付諸實踐才能形成良好的政德。其中,「知」是基礎和前提,「行」是重點和關鍵,二者互相促進,不可偏廢。毛澤東同志強調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要「有的放矢」,因此公職人員應該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為更好地服務人民解難題、答疑惑而學習和實踐。
關於修身,《禮記·中庸》強調:「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政德的體現不僅要求在日常工作時作風過硬,更見乎獨處時的行為舉止。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政領導幹部要慎獨慎初慎微慎欲,培養和強化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意識和能力,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
關於「齊家」,在家國一體的古代中國,傳統的實踐方式是先齊家後治國,雖然「齊家」與「治國」的邏輯演進順序逐漸不適應現代社會的從政邏輯,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家庭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涵養好家風——黨員的10堂主題黨課》中指出的:「對於黨員幹部而言,家風亦是學風、作風,更是黨風和民風。」習近平總書記非常注重良好家風對於黨政領導幹部培育良好政德的滋養作用,強調立政德必須重視家風建設。廉潔修身,廉潔齊家,發揮優良家風的塑造和約束功能,真正做到戒貪止欲。
立足新時代,公職人員樹立講政德、立政德的行政思維範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守公嚴私、精神涵養、敬民篤行從不同角度分別回答了「何為政德的核心要求」「為什麼要立政德」以及「如何立政德」的基本問題,共同構成分析和闡釋政德的基本維度。適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和決勝期,各級公職人員要將立政德落到實處,為人民守好自己的「責任田」。同時,黨政領導幹部應「多積尺寸之功」,深入基層,多做實事,使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激勵全體人民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作者系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浙江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該文系國家「馬工程」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現實意義、歷史經驗和實踐探索」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02日第6版
㈡ 醫德如何十天內見生死;政德如何十年之內見治亂;師德如何百年之內見分曉;
醫德~~是每個醫生的職責所在~
沒有什麼幾天內見生死吧~~
政德要看社會趨勢了~~
不一定就是幾年之內的事了~
師德呢,靠自己去領悟其中的德了~
㈢ 中國傳統道德的內容
中國傳統道德的內容:
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規范,有公忠、正義、仁愛、中和、孝慈、誠信、寬恕、謙敬、禮讓、自強、持節、知恥、明智、勇毅、節制、廉潔、勤儉、愛物;
第二部分是職業道德規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師德、藝德;
第三部分是家庭倫理規范,三個最主要的方面分別是關於親子關系的規范,關於夫妻關系的規范,關於長幼關系的規范;
第四部分是文明禮儀規范,分別是尊老敬賢之禮,接人待物之禮,儀態言談之禮,慶典婚喪之禮。
㈣ 是領導幹部的為政之德,也是領導幹部任何時候都必須堅守的原則底線
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中華民族向來倡導做人要有道德,為官要講政德。所謂政德就是領導幹部在政治生活、公共管理以及個人日常生活中應當遵守的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是領導幹部群體應當具備的職業精神和道德操守。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其黨員幹部的政德既要體現黨的性質,宗旨和使命的要求,也要包含行使公共權力,履行公共職責所必須遵行的職業道德規范,還應包括領導幹部個體的人格和品德修養。
(4)政德與師德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堅定的理想信念與黨性原則是政德的靈魂,對於黨和廣大黨員都具有根本性的意義。這就要求廣大黨員領導幹部要忠誠於黨的信仰,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明大德還要求黨員領導幹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㈤ 教師政德建設心得體會
作為一名教師,教育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學生培養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好和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並且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使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為此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師德師風。
教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主動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願意與學生成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自己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樹立較高的威信。並且研究他們的個性特點,發展他們的求知興趣和認識能力;把他們培養成為有理想,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實事求是,為祖國建設事業而獻身精神的一代新人。
教師首先要「為人師表」,具備比常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當前世界發展的前沿科技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用自身完美的行為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所以,教師就應該努力加強個人修養,不斷完善自己,以高尚的道德為人師表。首先,教師要把自己的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須把書教好。在知識的海洋里,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師如同一葉扁舟,常年累月航行於其中,將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達理想的彼岸,風雨無阻,無怨無悔。所以,教師要終身不斷學習,不斷開拓,更新自己的知識。其次教書育人是我們教師的天職。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學生心靈上精心施工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世界觀和道德覺悟。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德育為首,五育並舉,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以情育人,熱愛學生;以言導行,誨人不倦;以才育人,親切關心;以身示範,尊重信任」既是教師的道德行為准則,又是教育的藝術。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工作,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要通過自己的榜樣、模範、表率作用去感染每一個學生,教育每一個學生,對學生施之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學生學會生存、生活、做人和與人合作,所以教師自身必須具備較高的道德水準,而且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於言教,要學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行動上為學生做出表率。
為此作為一名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有關規定,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為學生樹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師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要對歷史、對社會、對家長、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努力做好教書育人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工作。學生渴望的不僅僅是從老師那裡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師的關愛;希望自己的老師溫和、可親,具有愛心。對有愛心的老師他們會自覺尊重教師的勞動,十分願意接近老師,希望與教師合作,把教師看成是父母親般的親人。他們願意向老師袒露內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教育需要師愛。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而這一切都基於教師的楷模形象。因此教師要優化自身形象,從樹立「以德立教、率先垂範、嚴於律己、無私奉獻」的教師形象入手,把外樹形象與內強素質結合起來,以良好的師風師德感召和熏陶學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師在行為、氣質、素養甚至儀表上都應提高文明程度,特別要培養對學生的愛心;教師還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服務意識,創造出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新型的師生關系.
㈥ 教師要有師德,醫生要有醫德,國家的政府公務員應該有什麼德
公務員考核標准在公務員自法中是有相關規定的,以下是公務員法中關於考核的回相關規定:
對公務員的答考核,以公務員的職位職責和所承擔的工作任務為基本依據,全面考核德、能、勤、績、廉,重點考核工作實績。
德,是指思想政治素質及個人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等方面的表現。
㈦ 中華傳統文化與政德建設怎麼學習
中華傳統文化應從弟子規三字經做起,從小把基礎紮根好,說實話,書不是只用來讀,更主要還是要去做的,才有受用!
㈧ 政德修養包括哪些內容
加強政德修養、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當今具有重要意義而開展「讀書學習提升境界」主題活動將對加強政德修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具體來講「讀書學習提升境界」主題活動可分為以下四個方面和四個階段 「四個方面」學習活動的內容可分為四個方面。首先是學習黨章黨章是規范和指導全黨行為的總章程認真學習黨章將有助於黨員加強黨性修養、成為更加合格的、優秀的共產黨員。第二是學習理論理論是開展好工作的前提與依據學習理論要從對重要講話、重要會議成果的學習以及對黨的思想、理論、觀點著作等的學習兩方面入手。第三是學習典型樹立優秀黨員典型用人來影響人在黨員幹部中形成學習先進、崇尚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風氣。最後是學習國學傳承民族精神增強思想底蘊發揚傳統美德。 「四個階段」學習活動的步驟可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讀書學習活動發動階段包括發文通知、集中開會等形式的宣傳營造開展讀書學習、提升政德修養的熱潮。第二是落實階段此階段是整個活動的核心階段需要在一定時期內自行運轉與自覺落實形成良好的政德教育氛圍。第三是匯報階段定期組織黨員幹部進行政德教育學習的思想匯報請黨員及群眾代表等前來聆聽同時進行現場問辯交流使政德工作落實到位落實到心。最後是評比與總結階段將各單位及個人開展政德教育與讀書學習的情況進行評比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同時將活動過程中的經驗與事跡進行整理向上級及社會進行深入的匯報與廣泛的宣傳
㈨ 論述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具體內容
論述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具體內容 :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浩瀚淵博,有諸多的道德規范;有豐富的踐履道德規范的德行;有如何實現道德社會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中國文化獨到的修身之道;以及道德名言、理論等等。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規范最早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的堯舜時代,《尚書•堯典》中就有「以親九族」、「協和萬邦」的表述。在殷墟的甲骨文字里有「禮」、「德」、「孝」等文字,說明商代就已制定有體系性道德規范,出現了所謂「六德」,即知、仁、聖、義、忠、和的提法。
在我國,傳統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其創始人是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時值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的諸子百家爭鳴的時期, 他從自己的政治理念出發形成他全面系統的道德思想。他以「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境界,將「孝」、「悌」、「禮」、「信」等德目置於其下,形成了中國最早的道德學說。
商代「六德」就提出了知、仁、聖、義、忠、和六個規范;孔子倫理思想中的道德規范主要包括「仁」、「孝」、「悌」、「忠」、「信」等;《管子•牧民》中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政治倫理的規范;戰國時期,孟子上繼孔子,提出了「仁」、「義」、「禮」、「智」四德說,並提出「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倫理原則。董仲舒根據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三綱」《春秋繁露》,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 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常」《舉賢良對策》說。宋元時期 ,人們在管子的禮義廉恥上,配以孝悌忠信,就成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
國家教育委員會組織編寫,羅國傑主編的《中國傳統道德》的多卷本《規范卷》中把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規范分為四個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規范,有公忠、正義、仁愛、中和、孝慈、誠信、寬恕、謙敬、禮讓、自強、持節、知恥、明智、勇毅、節制、廉潔、勤儉、愛物;第二部分是職業道德規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師德、藝德;第三部分是家庭倫理規范,選取了三個最主要的方面,它們分別是關於親子關系的規范,關於夫妻關系的規范,關於長幼關系的規范;第四部分是文明禮儀規范,分別是尊老敬賢之禮,接人待物之禮,儀態言談之禮,慶典婚喪之禮。
這些道德規范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中國封建社會道德的綱目,道德規范體系,充分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在人類道德文明上的智慧和貢獻,當然,中國傳統道德規范又具體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思想和要求,成為統治階級實現統治的有效工具。所以,對待中國傳統道德規范既要繼承也要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