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幸福資本讀後感
① <教師的幸福資本>讀書心得
「幸福在哪裡 ,朋友哇告訴你 ,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溫室里,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裡,它在你辛勤工作里。」這首20世紀80年代老歌感激勵了很多人,是很多人追求幸福動力。讀《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我是先從《孔子的精神境界》一講開始讀的,當讀完最後一講,再品讀前面的序,心中更是感慨萬千。寫一本書的讀後感,這樣宏大的工程我自恃不敢嘗試,還是從讀序有感開始吧!「重復他人的話語,無異於鸚鵡學舌;經由文化積淀而形成的思想,才是生命的活水。」陶老師告訴我們,一個不會思考的人,即使讀的書再多,也不過是前人文字和觀點的堆積罷了。陶老師這句話讓我感受到思考對一個老師來說是多麼重要。我們不是有很多老師將名師優質教案搬到自己課堂卻鬧得尷尬不堪嗎?我們不是也有很多老師至今還陷在多元理論的沼澤而難以抽身嗎?這其中的原因我認為就是少了關鍵的一步,那就是思考。名師之所以是名師,是因為他們是在自己的實踐基礎上探索出的適合他自己的一條路,我們要想讓自己的課堂精彩起來,照搬是萬萬不可的,借鑒也要慎重,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要充分分析自己的課堂,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生,找出屬於自己的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生命不是對既有狀態的重復」陶老師說。仔細想想,我們周圍有多少人在重復著自己的勞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種驢拉磨一圈圈轉的日子是多麼的乏味,可是我們又有多少人想過要改變這種現狀呢?陶老師說:「今天的陶繼新,一定超過昨天的陶繼新;明天的陶繼新,一定超過今天的陶繼新!」多麼自信的話語,多麼豪邁的氣魄!作為我們,還有理由在原地徘徊嗎?為了讓自己的生命也有一絲華彩,即使是星微的一絲亮光,我們也應該為自己積累一點文化資本。讓自己的心在歲月的磨礪中仍然能感受溫暖的來臨。
道法自然。陶老師說:「千萬不要故弄玄虛,更不要故作高深。」是的,我們讀陶老師的文章,感覺就是在聽一位智者娓娓講述人生的故事,陶老師的語句真實、自然、質朴無華,似山澗流水,叮咚悅耳。陶老師說,十年前,他寫文章的時候,也曾有意用上一些華麗的詞句,可是在今天的他看來那是令他羞愧的事。從這段話中我們看到了回歸的陶老師,看到了正逐漸和自然融合為一體的陶老師,我一直堅信文風彰顯人性的說法,陶老師自然質朴的文風,我認為在今天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應該成為廣大文藝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標。讀國學大師季羨林的文章,覺得陶老師的文風和季羨林老先生語句中那股透心的爽頗有相似之處。
也曾有過捧書閱讀到深夜的時候,那隻是因為我喜歡;也曾嘗試著去背誦《論語》《老子》,那是因為我想傾聽聖人心聲,領悟他們的思想律動,讓浮躁的我在聖人如水的心境中感受一絲超然;當課堂上的我捉襟見肘時,當我的微笑不再讓孩子著迷的時候,教育類的專業書籍又走進我的書架,我對自己說,我只是想做一個稱職的教師,做一個讓孩子喜歡的教師,除此之外,別無它求。
讀了陶老師《做一個幸福教師》才認識到,一個幸福的教師必須有深厚的文化資本,那樣他在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一個幸福的教師還要有一定的生活閱歷,那樣他的教學才不枯燥,他才能將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受及時傳達給學生,他的課堂才有吸引力;一個幸福的教師還要有一顆寧靜的心靈,只有心的寧靜,才不會被外界紛繁的世界所誘惑,才能靜下心來做學問;一個幸福的教師必須有著高度使命感,使命感讓他愈挫愈勇,使命感讓他心懷高遠。
輕輕合上書,一個輕微的游絲樣的聲音飄過來:我距離幸福還有多遠?我默默地記下曾經幫過我的長者,正在鼓勵著我的朋友,始終鞭策著我的學生,記在心底,從不敢忘卻,也很少提起。我知道我最好的回報方式就是默默地記著,並且努力不要辜負了他們。有老師說,現今的老師,不僅要承受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的壓力,各級各類的檢查驗收,還要承受學校內部各項指標的量化考核,在學校每天像個上了弦的陀螺,鑽研教材,備課、上課,改作業,補差,光是這些就弄得你頭暈腦花,腳踉蹌,回到家又忙著照顧家庭,哪有什麼快樂和幸福可言!可是我要說的是快樂是自找的,幸福是自己爭取的。只要你帶著一顆善良、美麗的平常心,就會發現世界到處都是美麗的風景。
我距離幸福還有多遠?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只要踮起腳尖,我就會距離幸福更近一些。
評論這張
轉發至微博
② <教師的幸福資本>讀後感哪兒有(作者雷玲)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蘇霍姆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只是一直以來都沒有時間去看,或者說自己沒給自己擠出那樣的時間來學習。這個學期剛一開始,教育局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有了這個規定,也就有了一種無形的壓力,有了這樣的壓力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
這學期我找到了這本早已聽說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書,細讀了我感興趣的第2卷。這部文集,涉及內容很廣,包含《年輕一代共產主義信念的形成》、《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三部分內容。其中《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就將我的感受簡單地說一下:
世紀老人冰心曾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完這一百條建議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讀後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書中作者以「建議」的新穎形式,懇切地與讀者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說教之感。全書皆為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備感親切、深受啟發。讀著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在此書中作者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女教師退休前,舉辦了一次隆重的晚會。這位即將退休的女教師事實上還相當的年輕,她從20歲開始工作,到退休也不過45歲。為什麼這么年輕就要退休呢?大家都不理解。奇怪的是,這位女教師連多工作一天都不願意,恰好當她在學校工作滿25年度那天離開工作。她的告別講話,消除了所有的疑問。她說:「親愛的朋友們,我離開是因為學校工作不是我喜愛的事業。我在這個工作中得不到滿足,它沒有給我任何樂趣。這是我的不幸,是我生活的悲劇。每天都盼望著課快些結束,喧嘩聲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獨處。你們感到驚訝,一個45歲的婦女就離開了工作,而她的健康還很好。不,我的健康不好,已經受了內傷。受內傷是因為,工作沒有給我樂趣。我的心臟病很重。勸告你們,年輕人,自己檢驗一下,如果工作沒有給你們樂趣,那就離開學校,在生活中正確地判斷自己,找一個心愛的職業。否則工作會使你們感到痛苦。」思考一下這個悲傷的故事。健康、情緒、充實的精神生活、創造性勞動的樂趣、從心愛的事業中得到滿足,都是緊密聯系、互相制約的。如果對教育事業沒有無限度熱愛而強迫自己去做這份工作,不僅教育不好孩子,還會給自己帶來身心的損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點的樂趣,那麼這份工作簡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與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在工作中找到了無窮的樂趣,並且發現了自己的價值,到么這種人生絕不會像那位女教師一樣悲哀。這讓我想起了曾經聽過的一句歌詞:因為愛,所以愛。在選擇做老師之前,我們每個人都要先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這份職業,這樣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工作中的一個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