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儲功老師
太極拳有很多種類,總的來講可以分為隱於世的和顯於世的兩大類。
顯於世的主要流派有:陳、楊、吳、武、孫、趙堡、和式等,另外如傅、牛、張、劉等式皆是從楊式、陳式和道家流出於世俗的架勢中演化而來。
隱於世的主要是道家內部所練,修仙煉丹之用的拳架,此類太極拳流派更是繁多,多不為世人所見所知。
武當所傳太極自張三豐之始就已經分為四派。經過幾百年的分化,武當太極拳的流派更是繁多。自然門稱所傳原式太極拳為張三豐原來所創而未經更改的架勢,當屬丹字派。
天下太極本一家。孫祿堂先生講:太極即一氣。古人不能明示於人者,蓋活潑潑一點子氣之運用。
修習太極拳看碟和視頻無用,秉承您老師所傳,專心修煉。
如欲精研,每一動作起止皆要和順,有不明處需要多多請益,不可妄自揣度,依樣(視頻)畫葫蘆,否則難有大成。善哉!
請採納後 如果你愛好武術可以請加73025271
『貳』 練習太極拳時,對身體各部位姿勢有何要求
頭部:練習太極拳時,對頭部姿勢的要求是自然上頂,避免頸部肌肉硬直,不要東偏西歪或自由搖晃。頭頸動作應隨著身體位置和方向的變換,與軀乾的旋轉上下連貫協調一致。面部要自然,下頦向里收回,用鼻呼吸。口自然合閉。眼神要隨著身體的轉動,注視前手(個別時候看後手)或平視前方,神態力求自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否則會影響鍛煉效果。·軀幹部:胸背:太極拳要領中指出要「含胸拔背」,或者「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意思是說在鍛煉過程要避免胸部外挺,但也不要過分內縮,應順其自然。「含胸拔背」是互相聯系的,背部肌肉隨著兩臂伸展動作,盡量地舒展開,同時注意胸部肌肉要自然放鬆,不可使其緊張,這樣胸就有了「含」的意思,背也有「拔」的形式,從而也可免除胸肋間的緊張,呼吸調節也自然了。 ·腰脊:練習太極拳,要求身體端正安舒。要做到這點,腰部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流傳的說法中有「腰脊為第一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間」、「腰為車軸」等等,都說明腰是身體轉動的關鍵,對全身動作的變化,調整和穩定重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練習時,無論進退或旋轉,凡是由虛而逐漸落實的動作,腰部都要有意識地向下松垂,以助氣下沉。腰部下垂時,注意要端正安舒,腰腹部不可前挺或後屈,以免影響轉換時的靈活性。腰部向下松垂,還可以增加兩腿力量,穩固底盤,使得動作圓活、完整。·臀部:練習太極拳時要求「斂臀」,保持自然狀態,避免臀凸出或左右扭動。要松腰、正脊以維持軀乾的正直。·腿部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對於步法的進退變換和周身的穩定程度,兩腿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要求腿部動作要正確、靈活、穩當。在練習時,要特別注意重心移動、腳放的位置、腿彎曲的程度、重心的移動和兩腿的虛實變化以及整個套路動作的前後銜接。腿部活動時,總的要求是松胯、屈膝、兩腳輕起輕落,使下肢動作輕、穩、進退靈便。邁步時,一腿支撐體重,穩定重心;然後另一腿緩緩邁出。腳的起落,要輕巧靈活。前進時,腳跟先著地;後退時,腳掌先著地,然後慢慢踏實。橫步時,側出腿先落腳尖,然後腳掌、腳跟隨依次落地。跟步、墊步都是先落腳尖或腳掌。步型和步法都要求腿部動作虛實分明,除「起勢」「收勢」外,避免體重同時落在兩腳上(雙重)。右腿支撐大部體重時,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左腿支撐大部體重時,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為了維持身體平衡,虛腳起著一個支點作用(如虛步的前腳和弓步的後腳)。蹬腳、分腳的動作,宜慢不宜快(個別動作除外),應保持身體平衡穩定。·臂部:其總的要求是沉肩垂肘,使肩、肘兩個相關聯的關節放鬆。運動時,注意肩關節松沉,並有意識地向外引伸,使手臂有迴旋的餘地。太極拳的手臂一伸一屈都不可平出平入,直來直往,應把腕部和前臂的旋轉動作確切地表現出來。對手的動作要求是:凡是收掌動作,手掌應微微含蓄,但不可軟化、飄浮。出掌要自然,手指要舒展。拳要松握,不要太用力。手和肩的動作是完整一致的。如果手過度向前引伸,就容易把臂伸直,達不到「沉肩垂肘」的要求;而過分地沉肩垂肘,忽略了手的向前引伸,又容易使臂部過於彎屈。總之,動作時,臂部始終要保持一定的弧度,推掌、收掌動作都不要突然斷勁,這樣才能做到既有節分又能連綿不斷,輕而不浮,沉面不僵,靈活自然。
『叄』 想學正宗的陳氏太極 (健身加防身),濟南市 哪有教的學費貴嗎
濟南當然有正宗陳式了,洪均生先生是陳發科宗師的正式入室弟子,洪先生在濟南有很多傳人,這支拳流派,叫「洪派陳式太極」或「洪傳陳式」太極:洪先生的弟子李儲功,功夫精妙,在黑虎泉公園教拳;當然了還有其他弟子,如:張聯恩的摔法、劉成德的纏拿等,功夫也相當了得,很有特色,各有專長,你可以找他們學,學費通常不算貴。
『肆』 濟南陳氏太極拳
濟南市歷城區有個周塏為師傅是正宗陳氏太極第十二代傳人,有自己的心得,被一些學校聘請教授了很多的學生,山東省第一屆國際太極拳金獎獲得者,共產黨員,政治幹部,人品拳風都是一流的!可以跟他學,不過這個人帶徒弟,最看中人品,他看不上的一般不教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