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洋鋼琴老師
A. 大家幫我起個名字,幼兒園老師的名字!
幼兒園老師的名字可以有:
1、球球老師、橙子老師、糖果老師、花花老師、糖糖老師、果果老師、草莓老師、棉花糖老師、小松鼠老師、餅干老師、粽子老師、大白兔老師、康乃馨老師。
4、枇杷老師、李子老師、番木瓜老師、羅漢果老師、陽桃老師、番茄老師、油柑子老師、柚子老師、檸檬老師、柿子老師、獼猴桃老師、西瓜老師、哈密瓜老師。
5、梅花老師、茉莉花老師、紫羅蘭老師、百合老師、木棉老師、水仙老師、五色梅老師、梔子老師、三角梅老師、迎春花老師、桃花老師、月季老師、山茶花老師。
B. 淺談如何培養小班孩子的交往能力
現在的孩子在父母的庇護與長輩的溺愛下,生活圈子狹小,與同齡人接觸的機會幾乎為零,因此,幼兒園是孩子融入群體,走向社會的第一步。他們進入幼兒園,面臨的第一道難關,就是該如何與同伴交往,並且在的交往中學會合作,找到朋友。大多數的孩子在進入集體中後,表現出了各種的不適應:有的孩子很膽怯,不敢與同伴及老師交流;有的孩子表現出了很強的攻擊性行為,常常把同伴惹哭;有的孩子戀家,不想上學……如何幫助孩子順利適應集體生活,學會共處,學會互相交往呢?這對於每個小班的老師來說,都是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而讓孩子學會如何交往,也是很重要的任務。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孩子因為交往而聰明,孩子因為學會了交往而找到了融入這個社會鑰匙。 一、帶著愛心融入孩子的世界 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溫馨安全的環境和容易親近的老師,是很重要的適應條件,老師要用兒童化的語言,充滿愛和笑的眼神,要讓孩子感覺到你是愛她的,你可以保護他,你可以接替他的家人來讓他感到安全,要讓孩子信任你、接近你,願意與你親近。這樣,他才會和你交流溝通,在學習與老師的交流中,邁出人際交往的第一步。我班有個孩子叫魚洋,爺爺奶奶是外地的,父母在外地工作,他從來不和同齡的孩子玩,因此,在開學之初,他每天哭鬧,適應期明顯比別人長,針對這一情況,首先我及時和家長溝通,了解一些孩子在家的情況,家長很配合,詳細介紹了孩子的情況;接著我用愛心去感化孩子。每天去和他拉拉手、抱抱他,親親他,和他聊聊爸爸媽媽……同時看到洋洋有一些進步就及時表揚。慢慢地他樂於親近我了,來園不哭也不鬧了,並主動要求上學。早晨來園能叫「老師早」 ,離園能說「老師再見」 ,有一次,洋洋媽媽打電話對我說:「老師,我們洋洋今天回家對我說,李老師就象媽媽一樣愛我。」孩子在與老師的交往中,得到了多的快樂,學到了交往的技能。小女孩小雨,開學初,我們三個老師都喜歡稱她為「小貓」。她不鬧只是每天默默的坐在位置上流眼淚,不吃飯也不睡覺,不講一句話。於是,我走到哪,就拉著她的手把她帶到哪,空了就蹲下來和她說幾句話,午睡的時候,等別的孩子睡下去以後,我輕輕的對她說:「老師抱著你睡,好嗎?」她膽怯的看看我,想了好一會說:「好的。」漸漸的,她開始依賴我,信任我,也開始適應這個新環境,開始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再也不是那個什麼都不敢的「小貓」了。 二、帶著自信進入同伴的群體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但是這樣的個體碰到一起的時候,難免會有摩擦,教師即要為孩子提供交往的機會時間以及良好的交往氛圍,又要教會孩子在同伴面前要有自信,有禮貌,學會說對不起,學會包容,讓孩子在游戲,學習,生活中找到朋友。魏煜是個內向的小男孩,在同伴面前不敢大聲的表達,但是他的媽媽說他在家裡很能說,還會將故事呢,於是,有一次,我故意說,「魏煜,你會講故事嗎?如果你講一個故事給我聽聽,我獎勵你一個天藍色的星星給你,好嗎?」在最喜歡的獎勵的誘惑下,他用很小的聲音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故事講的非常好,於是,我用誇張的語氣對其他孩子說:「這個故事真是太好聽了,你們想聽嗎?」孩子們都說想聽,我接著說:「我們一起拍手歡迎小魏老師來給我們講故事,好嗎?」在巨大的誘惑下,孩子第一次在集體面前大膽講故事,講完之後,同伴們熱烈的掌聲,蹺起的大拇指,羨慕的眼神,把他的膽怯和不自信一點一點的趕跑了,現在的魏煜,已經是一個非常的孩子了,有時候還會象個小老師一樣管理自己周圍的小朋友呢。 我班有個孩子叫朱鑫傑,爺爺奶奶和媽媽都非常溺愛他,爸爸在外忙管不到他,開學出的幾個月,每天都有家長來告狀,說朱鑫傑欺負他們的孩子了。經過觀察,我發現了原因,很多時候,他不是真的要去欺負別人,而是他不知道應該如何與同伴交流。家長的溺愛養成了他的自私和獨占的習慣,在教室中,看見好的東西他就用搶的方法去達到佔有的目的,我們三個老師每天都盯住他也沒用,一個轉身就聽到有人被他抓了咬了在哭,有一次,我看見他爬在鋼琴旁邊,過去以看,一個孩子被他逼到鋼琴底下去了,臉上有兩條深深的指甲印。針對這個特殊的孩子,我們就著重對他進行了專門的指導,通過故事和談話,讓他知道打人是不對的,在他每次欺負別人後,都告訴他為什麼這樣做是錯了,堅持讓他道歉,讓他知道做錯事情就要道歉,他沒有一個朋友,其他孩子都躲著他,只能經常一個人在教室里活動,於是我告訴他找不到朋友的原因讓他明白,在集體中要友好,並且在他偶爾幫助其他孩子把小椅子放好的時候,及時的在集體面前進行表揚,放大他的優點,讓其他孩子改變對他的看法,讓他在同伴面前找到自信,也因此想做的更好。慢慢的,聽不到家長的告狀了,聽不到其他孩子被欺負後的哭聲了,他的臉上也總是笑的很開心,很自信,每次做游戲都能找到好朋友一起玩了。 三、用理解構建一致的環境 家長與老師,家長與家長之間良好的交往關系,往往會影響到孩子。父母的處理事情的態度和方式,會深深的影響著孩子人格的形成,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師,因此,我們為家長們創造各種接觸的機會,家長會,半日活動,親子游,家長委員會等等,讓家長們之間有盡量多的機會交流,分享,成為朋友。家長和家長之間,有事情不斤斤計較,不為了孩子之間的小摩擦爭執不休,當孩子們出現爭執的時候,家長要採用疏導的方法,幫助孩子解決矛盾,或者是孩子被同伴劃了一下,碰了一下,家長要學會對自己孩子說主動原諒別人,讓孩子知道,別人是無心的不是故意的,讓孩子相信同伴是善良的,讓孩子從小學會寬容,家長和老師之間的良好關系,更是給了孩子最好的榜樣。針對朱鑫傑的情況,我專門約了他的父母來幼兒園進行談話,達成共識,他的父母很理解我們的苦心,帶著禮物給受傷的孩子登門道歉,消除對方家長的不滿,給孩子做了榜樣,學到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