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老師
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大學教師職稱是大學里教師的職稱,分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四個級別。其中:助教的主要任務是協助教學。講師是能夠獨立開設一門或一門以上課程的大學教師。副教授原則上不僅具有開課的能力,對本學科的整體情況有充分的了解,自己主持研究項目,而且能把最新的研究用學術研討會的形式不斷開設成新課。教授是大學里的主體,大學里主導性的工作是由教授承擔的。
(1)大學的老師擴展閱讀:
教授的工作是在大學里針對他們所擅長的領域開課、或授與學生專業訓練,如科學和文學等領域。另外教授也必須深耕自己專精的學科,以發表論文的方式來獲得商業上的合作機會,同時訓練自己的學生將來有足夠的能力與他們交棒。在授課、訓練、提交論文與尋求商業合作這四個方向里,要取得平衡則端看學校、地點(國家)和時間額外因素。例如在歐美的頂尖大學中,學校相當重視在獨一領域中專精的教授,而且常常將他們做為該校的宣傳重點。
⑵ 大學老師的作用是什麼
老師一般只負責教他的課程 然後很快會跑不見人,目的就是讓自己的學生上好每一堂課該學習的內容。
⑶ 在大學里都把老師稱為教授嗎
不是的,大學里教師的職稱分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四個級別。
(3)大學的老師擴展閱讀:
大學教師職稱概述:
(1)助教。
新教師在未受聘為講師以前先從事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教學輔助工作,以熟悉大學的基本教學條件和教學的組織。助教也可以由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擔任。在很多國家都由博士研究生承擔助教的工作,而不再專門設置助教這一級別的教職。
助教的主要任務是協助教學。助教輔助大學教育的主導方面是協助由教授和學生共同構成的課程教學系統正常工作。
他的工作方式主要呈現為兩種:一種是協助教授工作;另一種是協助一門課程的展開,而這門課程可能是由多個教授共同承擔,也可能是由教授指導,由助教本人開設的。教授從自己的研究生里挑選兩位來協助備課、整理資料和組織課堂教學,這種是最初級的「助教」。
(2)講師。
能夠獨立開設一門或一門以上課程的大學教師。講師也有不同的等級。優秀的講師完全可以把他的課程開設成對本門學科有巨大貢獻的基礎課,而他的教學方法、實驗方法和基本規范將成為學生必修的一級台階,藉以達到大學教育的基本要求。
講師也可以做一些初級的工作,基本上是去填補教授和副教授正常教學所遺留下來的空缺,來使整個教學系統趨於完善。另外,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些完整的教學單位,會特聘講師來講授一些自己的教授不能承擔而學生又必須學習的課程。
比如,當年的北大,只有專職教員才可能成為教授,而兼職的一律稱為講師。在當時著名的講師中有梁漱溟、魯迅等。這就說明,講師的水平不一定比教授差,只是他們承擔的任務有所不同。
(3)副教授。
副教授原則上不僅具有開課的能力,對本學科的整體情況有充分的了解,自己主持研究項目,而且能把最新的研究用學術研討會的形式不斷開設成新課。他一方面向學生傳授相關的知識授業,一方面訓練學生去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傳道。
所以嚴格地說,一個副教授既然已經是一個「教授」,他就必然已經具備了足夠的能力指導他本專業所有「求學的人」包括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學習,並完成畢業論文。上面提到,副教授在知識水平上未必要求比講師高,但其任務的性質不同,在知識和方法的教學中,他也比講師在大學系統中有更大的責任。
在知識上,要求他對本專業的全部知識有通盤的了解,同時在一個問題上有專深的研究;在方法上,要求他對本專業的所有方法都了解,而他自己對其中一種方法有著熟練的掌握。
他不僅可以指導本專業方向的學生完成研究,而且在博士研究生所採用的方法略超出本學科已有的方法甚至是採用全新的方法時,同樣能夠根據本學科方法的規范保證論文高水平的完成。
(4)教授。
教授是大學里的主體,大學里主導性的工作是由教授承擔的。教授的職能與副教授不同。在知識上,對教授的要求與副教授沒有什麼兩樣。
但是在方法上有個重大的差別:一個教授不僅掌握並能熟練運用本學科已有的方法,並且他必須對本學科的方法論作出過貢獻,也就是說,他在遇到一個課題時不僅知道如何運用已有的方法來解決它,而且能夠或者已經創造出某種方法來為解決相關問題提供思路和手段。
教授和副教授一樣要承擔本科生教學和指導研究生的工作,特別是指導研究生在現有的知識、方法儲備中沒有現成的東西可以利用時,去完成開創性的工作。除此之外,教授還要促進本學科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
他必須對本學科有清晰的了解,和本行的專家有便利的交流,通過定期主持學術會議和學術項目的方式來培養和訓練本學科的高級研究人員,領導他們進行集體協作,以完成科學所提出的任務。
⑷ 做大學老師要具備什麼條件
首先說一下,大學老師也分很多種,有搞行政的大學老師,也有搞後勤的大學老師,還有研究型的大學老師,以及全指講課的大學老師等,不同類型的大學老師,他們的要求不一樣。一般情況下,搞行政、後勤的大學老師並不需要講課,自然也不涉及教學能力的問題。
事實上,我個人認為大學老師並不需要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技巧和能力,只要普通話說得好,大家都能聽懂,並且能闡述明白自己想要表達的意識即可。大學老師要將自己研究的領域搞到高精尖,並且將這些內容告訴學生,告訴自己學生哪些地方是「坑」,哪些地方「有料」,至於墨守成規的背誦和閱讀,直接交給學生自己管理即可。
⑸ 大學里的好老師該是什麼樣
大學是知識傳承和演進的地方,老師是知識的傳承者、推進者和守望者,他們用奉獻、敬業和博學贏得學生的尊敬、愛戴和仿效。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一方面在講台上見證著一些名師佳師粉絲眾多,另一方面在象牙塔內看到了一些師生關系緊張畸變。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大學生眼中的好老師?
好老師的樣子
再塑大學師生的「從游」關系
在大學,師生關系主要是通過以教學活動為載體而形成的,在教與學的雙向互動中,教師是引領者,故稱為導師;學生是習得者,通過跟教師習得知識和方法以及接受人格熏陶而獲得發展的能力。
梅貽琦,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31年出任清華校長,自此後一直到他在台灣去世,一直服務於清華,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大學一解》是梅貽琦在主持西南聯大常務工作期間,熬了一夜寫出要點、由清華教務長潘光旦先生代擬的文稿。
據說,在當年的雅典學院,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用「亦師亦友」來形容。梅貽琦先生在《大學一解》中則形象地比喻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
「從游」關系是大學師生關系的實質。梅貽琦先生所說的「從游」關系,意味著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非常貼近「熏陶」這個詞,彼此之間疑義相析,教學相長。正是這樣一種「從游」關系,教學活動才呈現出一個美妙的生命互動過程,教師展示生命的魅力,學生舒展生命的活力。
懷海德認為:「大學的存在就是為結合老成與少壯以從事創造性之學習,而謀求知識與生命熱情的融合。」陶行知先生也有類似的說法:「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
然而,近年來,大學師生間的這種「從游」關系卻出現了反向「游離」的傾向:學生逃離課堂或在課堂上做起「低頭族」,老師成為學生口中的「老闆」,關於大學師生關系畸變的議論也見諸報端。
大學師生關系為何出現這樣一種狀況?
究其緣由,還要從教學環境的變化說起。
首先是校園環境的變化。從理論上講,保持寧靜是大學的本質要求。在寧靜的校園,教師潛心從事教學活動,學生靜心吸收知識給養。然而,大學又不是孤島,大學存在於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社會環境的任何變化都會擴染到大學,比如社會的變化對校園的拉扯,對老師也好,對學生也罷,都產生了強大的外引力。教師或忙於科研項目,或疲於應對各種社會活動;學生或忙於求職,或疲於應對各種競聘或資格考試。大學師生之間的靶向一旦出現分離,親近感就會自然趨弱。
其次是空間環境的變化。教室的空間環境對師生關系也會產生很大影響。在小班型上課時,教室的空間結構形成了學生仰視教師的空間效果,教師在講台上講,學生在座位上聽,教師盡情揮灑,學生傾心領會。這種空間結構所帶來的仰視效果,會讓學生油然產生對教師的敬仰感。然而,為了滿足擴招條件下的基本教學需要,大學的班型不斷擴容,甚至有的班型超過百人。特別是在階梯教室上課,少則百人多則數百人。在這里,教室空間變成了學生俯視教師的空間效果。這種空間效果,弱化了學生對教師的敬仰感。由於「向師性」趨向淡薄,進而也就慢慢失去了對教室這一特定空間所特有的興趣。
此外還有技術條件的變化。教學過程是學生品讀教師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帶給學生思想的啟迪、成功的體驗、自尊的滿足,學生就會感受到學習過程的愉悅和美好;如果學生為教師嫻熟的公式推導、流利的背誦或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也會油然產生對教師的敬畏感,進而轉化為對知識的渴求。這樣,教師在學生的欣賞中獲得了愉快的教學體驗,學生在對教師的欣賞中獲得了愉快的學習體驗。在這種相互認同的愉快體驗中,達到了最好的教學效果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然而,由於技術條件的變化,現在的許多教學活動依賴課件,教師成為課件的演示者,學生成為課件的觀看者。教師囿於講台,忙於人機對話,一定程度影響了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和心靈互應,課堂的氣氛時常出現稀鬆清冷的情況,教師對學生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趨向弱化。
大學師生關系是一種非凡的人際關系,對於大學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大學教育的基石。在大學里,教師是大學精神的代表,承擔著科學研究和培養人才的雙重職責。
誠如德國學者包爾生教授在《德國大學與大學學習》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大學教師必須是良善之人,一個能夠將偉大、高尚的思想灌輸到學生心靈中去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對真理的強烈熱愛、引以為榮的獨立精神,以及能夠自主擺脫傲慢虛榮的高貴謙遜的風度。」
大學正處於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我們應該通過反思大學師生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切實把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症結,重構充滿生機活力的教育教學體系和充滿融洽氛圍的大學師生關系;對學生來說,不應成為消極的看客,而應是積極的參與者。尊師是第一學習動力,正所謂「親其師,得其道」。在大學里,我們必須是一個自立的有才能的自我驅動者,以最大的努力取得最好的成績。
這樣,才能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重塑大學師生之間的「從游」關系,形成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共生關系,達成共學共進之目的。
⑹ 大學里的導師是什麼意思
大學里的導師就是常說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和博士研究生導師:
1.導師制是一種教育制度,與學分制、班建制同為三大教育模式。導師制由來已久,早在十九世紀,牛津大學就實行了導師制,其最大特點是師生關系密切。導師不僅要指導他們的學習,還要指導他們的生活。近年來,國內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制度——導師制,以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這種制度要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
2.碩士生導師應是本學科學術造詣較深的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學,科研人員,其學術水平在某些方面接近或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有培養本科生經驗,至少培養過兩屆本科生。能堅持正常工作,擔負實際指導碩士生的責任。有協助本人指導碩士生的學術隊伍。有課程教學經歷,承擔過或正在承擔一定工作量的本科生課程。
拓展資料:
導師(Hierophant)一詞源自希臘語,古希臘埃勒夫西斯秘密宗教儀式的主祭司,主要工作是神秘宗教慶典中呈上聖物,並對初入教者解釋秘義。昭聖者必須出身尤摩爾浦斯氏族(埃勒夫西斯的原始氏族之一),通常都是年高德劭、聲音洪亮的獨身男子。就職時,要象徵性地把原先的名字拋入海中,此後只稱昭聖者。
導師象徵有相當的知識和智慧,就這一點來說,是相當切合傳統的Hierophant的特質的,他們是知識和道德的傳播者,是診療人世傷痛的行醫人。
資源來源:網路-導師
⑺ 怎麼能當大學老師
如果你想進大學工作,一是靠學歷,二是靠職稱,三是靠科研成果。 總之,越是大城市高校、越排名靠前的高校,對以上三點要求就越高。
一、現在水漲船高,除部分專科院校外,二本類以上的大學,招教師一般都要求博士,甚至是緊缺專業的博士。
二、只有少量專業或崗位還能進碩士研究生,比如網路與新媒體、音樂表演等類別的新興學科專業或部分藝術類專業。
三、成熟的學科專業或一本院校都只招高層次人才,普通博士難入高校的法眼。至於什麼是高層次人才,院校一般會說,學科帶頭人,海外名校博士(後),長江學者,主持有國家級項目的牛人等。
(7)大學的老師擴展閱讀:
講師(科研崗)在大學里針對他們所擅長的領域開課或授與學生專業訓練,同時深耕於自己專精的學科,以發表論文的方式來獲得職業的認可,在授課、訓練、書寫論文這幾個方向里取得平衡。
工作內容
1、講授、輔導高等學校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課程,答疑、批改作業,組織課堂討論;
2、參加實驗室建設,指導實驗教學;
3、組織、指導生產實習、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
4、指導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畢業論文;
5、編寫教材及講義,進行教育教學研究;
6、編審教材及教學參考書;
7、進行學生學習成績的考試考核;
8、進行科學研究、技術開發。
職業要求
1、教育培訓: 一般要求博士(音體美專業可放寬至碩士)學歷,並具有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書。
2、工作經驗: 熱愛教育事業,教學經驗豐富;具有較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和業務水平,既精通自己擔任的課程,還要懂得其他學科知識;語言規范、准確、發音標准,吐字清晰,說話生動、有邏輯性;有良好的師德。
⑻ 大學老師與教授有什麼區別
教授是大學老師的職稱。大學老師的職稱分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教授是一種在高校任職的教師的職稱,是大學教師職稱的最高級別。學位的定義學位是標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學術水平達到規定標準的學術稱號。
不過在高校裡面,博士畢業工作兩年後就可以評副教授,三年就可以評教授。比起學士評教授要容易得多。
拓展內容:
在宋代才開始成為教師的稱謂,當時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專業都設有教授。在中國漢、唐的大學中即設有此官職;
在現代漢語與日本語的語境中,多作為英語「Professor」一詞的同義語使用,指在現代高等教育機構(例如大學或社區學院)中執教的資深教師。
中國漢、唐兩代太學都設有博士,教授學生。博士就是後來的教授。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學校開始設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學及明、清兩代的府學都設教授。
清代末年興辦新學後,大學設正教員、副教員。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學令》,規定大學設教授、助教授;1917年修正《大學令》,規定大學設正教授、教授和助教授。1924年的大學條例,取消助教授一職。
網路-教授
⑼ 要在大學當老師需要什麼學歷
研究生、碩抄士及其以上學歷。
大學教師需要高校教師資格證,該證書不對社會人員開放。
只有大學內任教的在職教師可以報考。
一般大學老師需要以下證書任教
一般需要考
高等教育學
2.大學心理學
3.教師倫理和高等教育法規
4.普通話通過二乙
5.通過體檢和教學能力素質測試
教任何一級學校都要教師資格證。
中國的教師資格證分級一共是:
1.高校
2.中專實習
3.中專
4.高中
5.初中
6.小學
7.幼兒園七級證書
證書級別高的可以在下一級別學校任教,反之則不行。
高中教師資格證可以教初中,初中教師資格證不能教高中。
教師資格證需要考試,參加全省教師資格證書考試:
1.幼兒園
2.小學
3.初中
4.高中
這四級證書可以面向社會人員開放,符合學歷要求的人員都可以報名,考試通過後可獲得相應級別的教師資格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