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藝老師
① 請教: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書法的老師是誰
趙振乾,馬龍
② 愛新覺羅·啟驤的書藝傳承
「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做點兒事兒。」年逾七旬的著名書法家、中國傳統書法的傳承人、清雍正皇帝第九代孫——愛新覺羅·啟驤先生在2008年初始決定將自己剛剛完成的小楷作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捐獻給慈善機構,拍賣所得款項將用於中國傳統書法及傳統中醫葯學的拯救與傳承。
這部精湛的書法作品傾注了啟驤先生七年的心血。《金剛經》(鳩摩羅什譯本)全文五千五百餘字,啟驤先生在完成這部作品時,每個字都抄寫了若干遍;七十二頁的作品,哪一頁上有一個字不滿意或是遺漏了,他都要重新抄寫這一整頁;因為患了眼疾,啟驤先生以後也不可能再完成同樣的作品了。很多人不理解他為什麼不把這樣的「寶貝」留給自己,留給後代。他說:「因為我想盡我的微薄之力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做點兒事兒。正因為這部作品好,其一,才能幫助更多的人認識到中國傳統書法的美;其二,才能賣出它的價值,為培養中國傳統的書法和中醫葯學繼承人多提供一些經濟援助。」
「家傳的『藝術細胞』」
一九三五年農歷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愛新覺羅·啟驤出生在北京地安門內的恭儉胡同里與北海後牆相鄰的一座四合院內。祖父愛新覺羅·毓逖曾是光緒皇帝的護軍統領,更是一位頗有影響的書畫家。
連年的戰爭和動盪使得年幼的啟驤沒能享受幾年皇室後裔的優越生活,卻沒能阻礙他接受他祖父的「老家庭」里濃郁的藝術熏陶。
祖父毓逖家中常常會集了當時的書畫界的名流新秀——自成一派的國畫大師齊白石、號稱「南張北溥」之「北溥」的溥心畲、以山水花鳥著稱的國畫大師溥雪齋(輔仁大學教授)、當時年紀雖輕卻已綽有名氣的啟功……不論是在家裡聚會還是出門訪友,祖父毓逖「毓四爺」總喜歡把自己的長子長孫啟驤帶在身邊。童年的啟驤在耳濡目染中接觸到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精華」。
「親眼看見這些書畫家寫字作畫,讓我受益匪淺。看到他們怎樣握筆、怎樣運筆,感覺到他們寫字的節奏和神韻,就跟照著他們的書畫集學字完全不同了。」啟驤先生感慨地說:「看多了就慢慢地有了自己的鑒賞力和風格,現在能夠看到這種傳統的東西就很難啦。」
只有能識別美才能創造美的藝術。「如果不知道什麼字是美的,就不可能寫出美的書法來。」啟驤先生所講的道理看似簡單,卻令人回味。
啟驤先生很早就形成了他對書法藝術的審美能力和熱切追求。「愛新覺羅家族裡幾百年來出了很多的書畫家。我開玩笑說,我也繼承了我們家傳的『藝術細胞』。」
啟驤先生成年後拜同族兄長啟功老為師,達到了今日的傳統書法傳承人的藝術高度,先生認為家庭的熏陶和家族裡書畫界的老師前輩的教誨給他創造了學習的環境和機緣。
「天賦、勤奮、良師、環境與心態——是成功必備的條件」在這個人人都想尋求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的競爭年代,筆者有幸聽到了這位謙和誠朴的皇室後裔對成功要素的剖析。
「天賦、勤奮、好的老師、環境(也可以說是契機)、加上心態,五者缺一不可。」啟驤先生的分析邏輯縝密、內涵深廣、又不乏幽默。「天賦就是說人跟人是有區別的,每個人在某個領域比別人學得快、有悟性,這就是天賦。」
「有了天賦不勤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不行。」先生指著牆上一幅丈二整紙氣勢磅礴的行書作品——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右手比劃著一豎道的寫法,「這一豎道,我就練了多少年。只練這一筆我用的報紙摞起來就有一人高不止。」啟驤先生的筆道柔韌美幻,時而飽滿如長虹,時而纖細若游絲。顯示了他對筆墨的控制和運用已達到了出神入化、隨心所欲的境界,透著他多年練字所下的工夫。
正確的方法除了來源於自己的不斷琢磨,也有很多是來自好的老師。兄長啟功老對啟驤先生在書法藝術上的造詣給予了關鍵性的指導、啟發和激勵。
「文革」後回到北京工作的啟驤就是在重遇兄長啟功後,被兄長的書法之美所震撼,才再次拿起毛筆的。從七十年代末到2005年啟功老逝世,近三十年裡,啟驤先生從未間斷地向這位德高望重的堂兄求教。每次由啟功老那裡「看課」回來,啟驤先生都將所學所感認真地記錄在他的書法學習筆記上。啟功老對這位比自己小了二十多歲的堂弟也倍加關愛;從字的筆道到結構、從字體的風格到作品的創作態度,啟功老都絲毫不作保留不遺餘力地傳授給了這位本家兄弟。「有一回,我拿著作品去找啟功,他講了幾個問題以後,讓我第二天再來,他要仔細看過我的作品再同我細談。我轉天下班後去他家,他碰巧有個晚會出去了,但是留下一封三頁信紙長的信給我,指出我作品中進步的方面和不足的地方。又給我說了些練習的方法。我看了非常感動。」
啟驤先生能夠在繼承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基礎上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並創造出可以傳世的書法作品,不僅是具備了天賦、勤奮和良師,也離不開先生「老家庭」的藝術陶冶,以及家人全心全意的支持。「我如果出生在一個偏遠不使用漢字的家庭里就肯定學不成書法。這就是環境因素。如果沒有一個像我大哥啟功這樣的好老師,用他的學識智慧來影響我,我也學不到中國書法的真諦。這也是一種機緣。」
「沒有好的心理素質和正確的人生態度,就很難在藝術上達到一定的高度。」啟驤先生在解釋成功的最後一個條件時,語氣表情都略微凝重,「這就是我所說的心態。我的兄長,也是我的恩師啟功在世的時候,一直鼓勵我要在藝術上不斷求索,對社會盡責盡力,而對名利地位看得淡泊。」
啟驤先生在2006年初夏口述的《啟功大哥,我想念您——紀念啟功大師逝世一周年》(發表於《北京晚報》)的文章中寫道「大哥的言傳身教教給我,書法不僅是一種技能,一門藝術,更是一個人的品行和修養」。並以「習字做人、淡泊明志」八個字作總結。
啟驤先生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只要是沒出遠門,不管節假日,他都是在練習和琢磨書法中度過上午陽光充足的幾個小時的。當他覺得自己對書法的理解有益於中國傳統書法的傳承時,他個人集資求援拍攝了《啟驤講書法》的教育片;當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例如中醫、京劇都面臨失傳的危機時,他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作品捐獻出來義賣捐款。
「有法無法,無法有法;學書在法,奇妙在人。」
啟驤先生幾年前開始歸納整理中國傳統書法之「法」,本著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到今天已經寫下了幾萬字的筆記和例字。這些書法的「法則」是前人沒有如此清晰地講解過,更沒有為直觀地體現而一一書寫例字的。筆者認為啟驤先生所受到的現代教育和他在建築工程理論和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使他創造了新的研究和學習中國傳統書法的方法。
「書法與用毛筆寫字是兩個范疇里的概念,一個是藝術,另一個是實用。上千年來,中國傳統書法說白了就是研究怎樣把漢字寫美。」
「創新必須以繼承為基礎。只有在掌握了書法的基本技法以後,熟能生巧,逐漸進入所謂的『隨心所欲』的境界。『隨心所欲』指的不是『無法』,而是在對『法』有了融會貫通的理解之後,能夠在靈活的使用中顯示出藝術家本性中的獨特之處——而這種特質亦是一個人學問和智慧的積累和修行的集中反映。
「簡單地認為『無法』的或『新』的藝術才是高明的,且不說這本身即是一個『法』,難道說音樂可以不講究音準節奏,難道說繪畫可以不講究構圖色彩嗎?」老先生的嘴角上閃出一個俏皮的微笑,「我有十六個字:有法無法,無法有法;學書在法,奇妙在人。」
「凈心方正,靜中求索,鏡正衣冠,境界自高」
有人詢問啟驤先生的意見,是否讓子女專業學習京劇。啟驤先生回答說:「如果你熱愛這門藝術,想學習這門藝術,那是很好的事。如果你想當梅蘭芳、馬連良、程硯秋,你趁早別學戲,你也許一輩子成不了名。研究藝術要准備好為之獻身,踏踏實實地勤奮地去鑽研去苦練。如果把成名放在心上當目標,趁早干點兒別的。」
先生的回答不但適用於京劇藝術的學習,其實對從事其他工作和學習的人也都有很大的啟發。
啟驤先生在潛心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哲學及佛學的過程中總結出四「靜」十六字格言以自勉:「凈心方正、靜中求索、鏡正衣冠,境界自高。」
「心中沒有妄念臆想,才能不偏激;內心不驕躁不狂暴,靜如池水,才能潛心追求探索;常以鏡中的影像來觀察自己的外貌言行、內在修養,才能不斷地調整和完善自身。有了這三條,才有可能達到較高的藝術和人生的境界。」
③ 成都書賢藝教育正規嗎
成都書賢與教育當然是正規的,他的證都是很齊全的,我聽說她那裡不但是正規,還是很多人去也挺好的。
④ 藝術老師是什麼意思
教學藝術就是教師在課堂上遵照教學法則和美學尺度的要求,靈活運用語言、表情、動作、心理活動、圖象組織、調控等手段,充分發揮教學情感的功能,為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獨具風格的創造性教學活動.
常見的教學藝術有:
1.教學幽默
教學幽默:是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的一種幽默感,使學生在笑聲中進行認知活動,在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情緒飽滿的情況下學習和掌握文化知識.
2. 教學機智
教學機智:指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千變萬化的教學情境,迅速、敏捷、靈活、准確地作出判斷、處理,保持課堂教學動態平衡的一種心理能力.
3.教師的語言藝術
教師語言是整個教育教學工作中最主要、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種手段,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媒介.因此,教師語言的運用就顯現得特別重要.往往不同的表達方式,教育效果也會有很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
4、教師的板書藝術
板書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板書藝術直接關繫到課堂教學質量的優劣.合理的總體布局,提綱挈領的內容,規范的例題解答板書與優美的圖形設計,適當的色彩搭配,必要的線條勾劃,知識結構的列表歸納,圖文的合理結合,板塊的恰當拼接以及或端正秀麗,或蒼勁有力的字體等等,都可以構成一件獨特的藝術品,從而倍增教學效果.
5、教師的儀容儀表藝術
教師好的儀容儀表同樣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教師的許多方面都會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如教師在儀容儀表方面的導常變換.對於其他影響學生意力的因素,比較難以控制,但來自教師儀容儀表方面的影響,只要採取適當措施,則比較容易消除. .
6、教師的批評表揚藝術
學生更多的是希望受到老師的表揚而不是批評.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表揚在很大程度上能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對做錯事的學生進行批評,但在適當的時候,對做錯事的學生進行表揚,更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7、教師的培優補差藝術
⑤ 河南省青藤書畫藝術中心當老師怎麼樣
好,很好,非常好。
⑥ 保定市翰藝書法學校老師教的怎麼樣
不錯,都是名牌大師,你可以查下資料。
⑦ 保定翰藝書校教師水平如何
翰藝書校教師水平相當高,我就是在那裡畢業的,我的軟筆書法作品在省書法家協會評版為四級,硬筆權評為五級,張老師和李老師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很適合所有愛好書法的學員,價格也公道,如果有興趣的話,不妨過去試聽一下,選擇翰藝書校絕對是正確的選擇。
⑧ 行書中"老師"怎麼寫
老師的行書寫法:
老師的釋義:
1、年老輩尊的傳授學術的人。
2、泛稱傳授文內化、技藝的人。
引證容:
1、劉心武 《班主任》:「 張老師 被她拉到了外屋,幾個小姑娘都站起來叫『 張老師 』。」
2、葉聖陶 《春聯兒》:「你老師替我擬的那副春聯兒,書塾里老師仔細講給我聽了。」
(8)書藝老師擴展閱讀
老師的近義詞:
一、師長[ shī zhǎng ]
老師和尊長,也特指老師。
引證:冰心 《寄小讀者》九:「從護士遞給我的信中,知道許多師長同學來看我,都被醫生拒絕。」
二、教練[ jiào liàn ]
訓練別人使掌握某種技術或動作(如體育運動和駕駛汽車、飛機等)。
引證:《新華文摘》1982年第1期:「國家女排的姑娘們,站在一邊,默默地注視著這位已經三十六歲而未結婚的教練,生怕她突然縱身跳進江里去。」
⑨ 聽說徐州書藝書法教的不錯,誰知道確切地址嗎
書藝書法美術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奎山路
徐州書藝書法美術教育濱湖星光校區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劉場路
⑩ 孫其峰的書藝概述
元人趙孟頫有一首很著名的《自題秀石疏林圖》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這首詩形象具體地道出了書畫密不可分的血緣關系。明人董其昌也說過:「古人如大令(王獻之),今人如米元章(芾)、趙子昂(孟頫),善書必能善畫,善畫必能善書,其實一事耳。」又說:「素師(懷素)書本畫法,類僧巨然,巨然為北苑(董源)流亞,素師則張長史(旭)後一人也。」這也是對書畫同源的極好論說。自唐人張彥遠倡導「書畫同源」之說以後,書畫兼精的藝術家,可以說是代不乏人,孫其峰先生就是一位書畫都很擅長的藝術家,當我們觀賞他的書與畫時,便能感受到兩者之間的交融和相輔相成。 孫其峰先生原名奇峰,亦署琪峰,號求是樓主。1920年出生於山東省招遠縣。他是當代著名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藝術修養全面,繪事之外,書畫篆刻也功力精深,為全國書法界所共譽。
孫其峰幼嗜書藝,蓋得自庭訓。他的祖父和父親都能寫一手好字而名聞鄉里,故深受薰染。孫其峰上小學後,臨習顏、趙楷法,為老師郝果軒先生所稱許,郝先生擅寫何紹基體的行草書,曾給孫先生不小的影響,使他對書法產生了更為濃厚的興趣。上中學時,孫其峰仍潛心翰墨,已小有名氣,曾為鄉人書寫楹聯。
四十年代,孫其峰為了謀生,去北京當了店員。做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北京,不少商店的牌匾,出自名家所書,孫其峰對此悉心瀏覽觀摩。那時北京舉辦的一些書畫展覽會上,也常常出現孫先生的身影。書畫名家薈萃的北京,成為孫先生學習藝術的大課堂,在這里他不僅汲取了很多營養,也開闊了視野。工作餘暇,孫先生臨池聯輟,這是已初涉漢代隸書,開始臨寫《史晨碑》。
1944年孫其峰考入了北平國立藝專國畫科,這既是他人生的重大轉折,也是藝術生涯的新里程。在學校曾先後受教於徐悲鴻、黃賓虹、李苦禪、秦仲文、王友石、汪慎生等先生,他們都是書畫兼精的大家。孫其峰更得益於壽石工、羅復戡、金禹民等先生,他們以書畫篆刻而著稱。這一時期,孫其峰除了學習漢隸,又開始學習行草書,學的是二王(羲之、獻之父子)和孫過庭的《書譜》。
孫其峰從五十年代開始從事美術教育工作,一度也擔任行政工作,盡管他的業務繁忙,但因教學的關系,仍未廢臨池,除漢隸、行草外、又旁及篆書、魏碑。孫其峰的書法,取精用宏,銳意創新,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書風,在七十年代以後成為中國書壇上一位成就斐然的書法家,曾為畫名所掩的書名,終於脫穎而出,為世人所矚目。
孫其峰藝術修養全面,繪畫以花卉、翎毛、山水著稱,書法於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各體所無不擅,其中以草書、隸書、造詣最高,師古而不泥古,能領略古法而行新奇。
孫其峰的行草書雖脫胎於二王和孫孫過庭,但並不是亦步亦趨地模仿前人,被古人所縛束。孫其峰曾說過「或有作書者,融會眾妙,有二王,有孫過庭,乃至歐、柳、顏、趙、蘇、黃、米、蔡,但就是沒有自己,在這里不能『忘我』,要『有我』」。孫其峰很好的把握了書法的繼承與革新之間的辨證關系,他的行草書是在前人傳統的基礎上,按著時代的需要及藝術本身的規律力圖創造自己的風貌。所以孫其峰的行草書既有二王的典雅縱逸,又有孫過庭的謹嚴流暢,既不失前人的法度,又洋溢著新的氣息。尤其是他的草書雄勁豪放,跌宕奔突,決不以狂怪譎詭為能事。
孫其峰的隸書最有特色,遒練的用筆和蒼勁灑脫的韻味,在當今眾多寫隸書的書法家中,獨具一格,受到人們的好評。清代的隸書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繼漢隸之後的又一個高峰,清人寫隸書可謂是人才濟濟,卓然名家的不在少數。啟功先生評論隸書時曾說過這樣的話:「清代寫隸書的像鄧石如、伊秉綬、何紹基,不能不說是大家,是巨擘,在他們之後寫隸書,不難在精工,而難在脫俗。」孫其峰的隸書可貴之處就在於「脫俗」,從四十年代他就在汗隸上下力頗多,曾臨寫過《張遷》,《史晨》、《曹全》、《華山》等著名的漢代碑刻,已達到了「精工」的地步。
八十年代以後,孫其峰的隸書字形橫展,波勢飛動,已獨具面貌,但他不以此為滿足,又融入漢代簡牘的筆法。簡牘為漢代人的墨跡,歷來也雖有發現,但從未被書家所注重,自本世紀初以來,屢有出土,而且數量之多為前所未有。簡牘上的書法風格多樣,因系墨跡筆法清晰可辨,又有純任自然,天真爛漫的情趣,不少書法家都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從中取法,以資借鑒。孫其峰喜愛居延、武威、甘谷等地的西陲木簡,曾對極有特點的簡書筆畫,進行過認真的摹寫和解析,故對漢簡書法有著深邃的理解,漢簡的書寫者多出自下層士吏、軍伍和民間書手,漢簡的可貴之處是使人們清楚認識到漢代隸書的真實血肉面目,不再面對碑刻剝蝕漫漶的點畫而感到困惑。但也必須意識到簡書中也有過於粗率之作,不善學簡書者,過分誇張一些點畫,形成習氣,或強調奇趣而流於狂怪。孫其峰認為「簡書非書法家所為,良莠不齊,學時不可不分精蕪,須挑肥撿瘦,去粗取精。」孫其峰對漢簡採取了既有借鑒,也有取捨,不徒襲其貌,而是得其神髓,進而把漢簡和碑刻熔鑄於一爐。所以孫其峰的隸書古樸、灑脫,很有魅力。
孫其峰在從事篆刻的同時,就開始了對篆書的研習。篆書在完成了它的文字功能的歷史使命之後,仍以巨大的藝術聲明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書法家潛心學習和創造,自秦代至清代,歷代寫篆書者大都未出李斯、李陽冰的小篆風范,不少人未能逾越二李的門牆。明清的一些篆書家片面追求小篆的工整勻適,逐漸形成僵化,導致了篆書的衰微。孫其峰論述篆書時曾說「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再到李陽冰,是從不規矩到規矩,到了清朝鄧如石、趙之謙、何紹基和近代的金息候等,則又從規矩到『不規矩』,看來『物極必反』是有一定道理的。」孫其峰
寫篆書摒棄了中規入矩的路子,而是追求篆書的寫意特徵。他取法金文、甲骨文、秦詔版權量文、古陶文、漢代碑額、瓦當文等古代篆書,也從鄧石如等清代篆書大家得到不少的啟迪。所以孫其峰的篆書古樸雄渾,筆酣墨活,一掃過去有些書家寫篆書那種字形板滯無靈和缺乏韻味的寫法。
孫其峰的篆刻受教於壽石工、金禹民二位先生,又寢饋於戰國古鉥和秦漢印章,也取鑒皖派。他從事篆刻雖不如在書畫方面下力之多,並時有間斷,但如他所說「動刀不多,用腦不少」,無論何時總是不能忘情於篆刻藝術。孫其峰的篆刻令人稱道的是不囿於師承和不落於前人窠臼的精神,力求形成自己的家數。他的篆刻植根於古鉥、又止於酷肖、亂真,他說「我經常探求些不規則又富有變化的周秦風格的章法,從中體會貫通花鳥畫的構圖原理。在我眼目中,畫與印,微觀上有明顯區別,在宏觀上它們又是相通一致的」。孫其峰還喜歡用漢簡、《爨寶子碑》和魏碑字體入印古趣盎然。他所刻的肖形印,造型生動,繪畫的學養滲透其中,也不同凡響。孫其峰在篆刻創作上的態度非常嚴肅,每治一印,反復構思、推敲,起印稿多至數十次,甚至上百次,不到滿意時,決不草率奏刀。他曾設計了很多印稿,有的並未治成印,孫其峰說:「我喜歡把一方印文,寫好多遍,來找尋最佳的章法,同時也在尋找自己。」孫其峰七十歲後,在書畫作品上所鈐蓋的印章,全是自己所刻,這也使得他的書畫印更有機的結合起來,而相得益彰。
孫其峰在藝術實踐上給後輩的啟示是:以繼承優秀傳統為己任。在傳統的延續中,求得自身的發展。孫其峰所取得的書法成就也向人們提示出:只有淡薄名利,甘於寂寞,在藝術園地里勤奮地播種和耕耘,才能結出豐碩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