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班主任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

發布時間: 2021-07-27 11:08:57

『壹』 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最大,是學生學習的導師、生活的益友、做人的楷模、心理的保健醫生。若班主任能自覺運用心理輔導的理論與技巧,去點撥學生的心靈、去調試學生的心理,那將會使學生健康的成長,因此我從事班主任工作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一、優美環境的創設
馬克思曾說:「人創造環境,環境創造人。」這句話高度地概括了人與環境的關系,強調了環境對人的主導作用,同時又強調了環境對人的反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環境是少年兒童心理發展和道德品質形成的決定性條件之一。一個環境氛圍好的班級,學生的言行舉止和行為表現就自然而然地受到環境的影響和約束,思想、心情、精神面貌、行為舉止就會自覺地融入環境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同化。因此,班級的板報布置,以及班級開展各項活動時班級的布置,我都注重使學生置身於文化環境的熏陶之中,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氛圍。以「環境育人」為特色,開展活動,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良好班風的建設
學生作為受教育者,首先是有情感、有意識的人,外界對於他們的一切影響都是通過他們的心理過程實現的,因此學生的心理因素對於良好班風形成的影響潛在而重大。所以班風建設應以人的管理為中心,以建立學生良好的心理機制為准則,以形成制度明確的班級規范。制定班級規范是利用班會,大家參與,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集體觀念和主人翁意識。新的班風作為一種新的心理環境,就是要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潛移默化地成為全體學生的心理特徵。
優良的班風的形成,還要注意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使每一位學生逐漸融入集體中來,以班級為家,以班級為榮,以老師和學生為知心朋友,自覺維護班級利益。愛是最好的老師,「欲取之,必先予之」。對學生施以師愛、友愛,學生必會對班級回報以主人翁的愛心和責任心。學生學會了感恩,將來也會感恩社會,感恩國家。
三、語文教學的作用
「語文課程標准」中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並要求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我認為,語文班主任可以利用語文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日記。學生日記是溝通教師與學生的一座橋梁,也是學生內心情緒、情感表達的書面載體。心理學認為:及時宣洩,可以充分緩解人的心理壓力,調整消極情緒,改變不合理的觀念,從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通過日記,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情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傾聽學生的訴說,幫助他們走出迷茫、困惑,走上心理健康發展的軌道。
2.作文。重視語文的交際功能,重視學生的需要,為生活、為人生、為創新而寫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目的。因此指導學生作文的過程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作文的命題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好寫,在此基礎上可以滲透健康的思想內容。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說生活中的話,寫生活中的事,體會生活中的情,理解生活中的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保持積極的健康心態,健康成長。使作文成為學生生活的鏡子、人生的階梯、創新的鑰匙,表露情感的舞台,在一次次作文中,讓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人格得到升華。
3.情感教學。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師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動過程。要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積極的思維活動和健康的心理狀態,最好的辦法就是實施情感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深入到學生內心,體驗學生的情感,縮短教師與學生間的心理距離,增強與學生在心理上的合作,讓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控制不良情緒,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具有一定的作用。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應是一名教學能手,而且也應是一名育人的行家。
四、巧妙靈活的家訪
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長,將來能成大器,這就需要家長和社會對孩子進行正確科學的培養和潛能的開發。可是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迫切,為孩子的成長傾注了全部心血,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因此與家長溝通成了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筆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就是巧妙靈活地運用家訪開展工作的:首先是鼓勵式家訪,這是針對取得一些成績的學生;第二是就診式的家訪,針對那些在學習、生活或人際關系中出現了困難陷於苦悶的學生;第三是矯正式家訪,針對受到較大挫折,情感受到傷害,對學校不信任的學生;第四是指導式家訪,針對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而家長教育知識缺乏,教育方法不當的學生。

『貳』 談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優化環境
環境是一個多維的主體的時空網路和氛圍,環境是人的心理素質達到優化的基本條件,是潛在的課程,具有陶冶、滲透、潛移默化的巨大力量。良好的環境可使人的心理功能處於積極向上的「做功」態勢,並使人能進一步開發自身的心理潛能,從而促進人的健康發展。
1、課堂教學環境
班主任要抓好班級的環境布置。教學過程不僅是智能培育過程,也是健康的個性培育和發展的過程。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適應是與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度密切聯系的。教學環境中的光線、溫度、空氣、聲音、顏色和氣味等因素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活動。適宜的光線強度,淡綠色或淺藍色的牆壁,新鮮空氣以及適宜的溫度、聲音等都是學生進行思維活動,發展健康個性的有效因素。
2、課外、校外活動環境
班主任要注意安排好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第二課堂即課外、校外活動是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知、情、意、行、能和諧協調的過程,它對開闊學生的知識和思想背景,提高文化素養,擴大社交范圍和心理容量,以及發展個性等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也只有通過校內外實踐活動才能進一步發現和發掘自己的潛力。第二課堂的內容:①舉辦各種講座,其中特別要加強社會生活指導、心理衛生指導、社會信息處理指導、閱讀指導、審美指導等。這些可利用班會課,分學期分別舉行。②積極組織各種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活動。③建立多種類型課外活動小組、閱讀小組等。④依據德育大綱和校政教處相關內容安排,結合節日、紀念日以及假日與學生實際,有目的、有計劃、分層次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專題系列活動。第二課堂要求體現知識性、情感性、藝術性、現實性、實踐性以及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提高文化修養層次。
學校的管理環境、班級環境、家庭環境以及自然社會與文化環境也都是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心理品質必要的因素,應從總體上考慮,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

『叄』 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優化環境
環境是一個多維的主體的時空網路和氛圍,環境是人的心理素質達到優化的基本條件,是潛在的課程,具有陶冶、滲透、潛移默化的巨大力量。良好的環境可使人的心理功能處於積極向上的「做功」態勢,並使人能進一步開發自身的心理潛能,從而促進人的健康發展。
1、課堂教學環境
班主任要抓好班級的環境布置。教學過程不僅是智能培育過程,也是健康的個性培育和發展的過程。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適應是與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度密切聯系的。教學環境中的光線、溫度、空氣、聲音、顏色和氣味等因素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活動。適宜的光線強度,淡綠色或淺藍色的牆壁,新鮮空氣以及適宜的溫度、聲音等都是學生進行思維活動,發展健康個性的有效因素。
2、課外、校外活動環境
班主任要注意安排好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第二課堂即課外、校外活動是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知、情、意、行、能和諧協調的過程,它對開闊學生的知識和思想背景,提高文化素養,擴大社交范圍和心理容量,以及發展個性等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也只有通過校內外實踐活動才能進一步發現和發掘自己的潛力。第二課堂的內容:①舉辦各種講座,其中特別要加強社會生活指導、心理衛生指導、社會信息處理指導、閱讀指導、審美指導等。這些可利用班會課,分學期分別舉行。②積極組織各種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活動。③建立多種類型課外活動小組、閱讀小組等。④依據德育大綱和校政教處相關內容安排,結合節日、紀念日以及假日與學生實際,有目的、有計劃、分層次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專題系列活動。第二課堂要求體現知識性、情感性、藝術性、現實性、實踐性以及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提高文化修養層次。
學校的管理環境、班級環境、家庭環境以及自然社會與文化環境也都是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心理品質必要的因素,應從總體上考慮,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
二、心理輔導
青春期特有的生理特點使得其情緒行為具有明顯的不穩定特點,所以在學生初步熟悉校園環境後,學習及情緒行為就應成為心理輔導的主要內容。
1、了解心理現狀與有關知識,達到自我完善
班主任可通過心理測試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點和發展狀況,組織開設心理科學知識講座,了解心理健康、心理異常以及心理保健的一些知識,激發學生、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心理保健、自我完善的慾望。
2、指導學生業餘生活,提高精神境界
①社交。學生夥伴具有傳遞信息和感情代償的作用。學生從交往中能加速認識人生的規范和責任,促進社會化。為此,班主任應和家長聯系,要積極支持並精心指導他們正確交友,在特別重視對學生的非正式群體的關心和指導,不斷提高其追求層次,使學生的交友環境能對他們每一個人的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②閱讀。班主任要在學生中大力倡導讀好書,讀名著,這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陶冶情操、振奮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尤為重要的是在學生讀書活動中,必須加強閱讀指導,即使世界名著也要幫助學生了解名著的時代背景,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吸取精華,剔除糟粕,而不能讓其「囫圇吞棗」或「照單全收」。至於學生讀一些低劣之作,也要通過輔導,幫助他們分清良莠,增強免疫能力。③培養情趣高雅的愛好和特長,積極參加校內外有益於充實精神生活的個體活動。④記載閱讀筆記或生活日記。培養學生具有記載閱讀筆記或生活日記的習慣,可有助於學生將從書中或生活中所獲得的感受升華到較為深刻的層次,並使之條理化、系統化,不僅提高學生認識水平,而且不斷提高其精神境界。

『肆』 班主任工作計劃(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考試質量分析系列。探討如何有效進行成績分析,通過各種維度的成績分析及時發現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獲取更多信息;探討EXCEL軟體的在成績分析中的運用,最終形成成績分析模板。

『伍』 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當今,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差,遇到挫折容易走向極端。比方,報紙上經常有這樣的報道:某某學生離家出走、有的患有精神失常症,甚至有的輕生自殺等。這與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學生沒能進行及時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教育不夠有關。所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一種內在的自信心和樂觀的情緒,培養學生受到挫折後的恢復能力。那麼,在學校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班級是學校教學活動的基層組織,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於學校的班級管理之中。本文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述,談談如何在班級管理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德國教育家斯普郎格認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知識的傳授必須與社會發展、人的價值觀念、人格的完善、心理的健康、自我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因此,教師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為學生創設一種能夠進行創造學習和活動的良好氛圍,使他們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所具有的能夠成為一個「最好的學生」的潛在能力。這樣,不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品格,使之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個性,優良的品質,較完美的人格,也有助於能在良好的心境中學習新知,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教會學生學會自我控制。
著名的心理健康專家喬治·斯蒂芬森博士告訴我們:當你苦惱時,可找你所信任的知心朋友傾心交談,當你的情感遭到激烈震盪時,宜將感情轉移到其它活動中去,忘我地去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當你遇到較大刺激時,最好暫時離開你所面臨的情境。因此班主任要深入學生中去,留心觀察,耐心指導,在平時學習生活中注重引導學生,始終保持健康的心態。
蘇霍姆林斯基教給我們:「教會孩子能從周圍世界(大自然、藝術、人際關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並以此為基礎確立自身的美。」使每一位學生能辨真偽、知榮辱、識美醜、揚善惡。能按社會認為模範的准則來約束自己。勇敢地面對現實、面對挑戰,成為有健康人格的一代新人。此所謂: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
三、定期召開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可以定期召開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班會。例如:「如何面對挫折」、「順境成才與逆境成才」、「我自信,因為……」等。這需要班主任事先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一些名人、偉人遭受挫折,戰勝困難的典型事例供學生們學習,從心理、情感、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向學生講述「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範,是學生活生生的榜樣。」所以,教師可以言傳身教,講述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如何處理終至成功的,用來感染和激勵學生。還可讓成功的學生講述自己的事例。「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利用學生的從眾心理,營造氣氛,製造聲勢,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四、定期召開家長會,讓家長懂得和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應僅僅局限於學校。美國著名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早就指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主張學校與社會聯系。青少年成長是接受來自家庭、社會和學校多方面的教育。因此,要使一個孩子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才,必須重視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的協調一致,才能提高教育效益。教師要及時與家庭相溝通,建立家校聯系卡,共同探討,統一教育。
班主任應定期召開家長會,提醒家長注意對孩子進行意志品質的磨練。孩子在學校的競爭中受挫折、失敗是正常的,這不是壞事,只要有信心,跌倒了爬起來後走的更穩更快。還要指導家長讀一些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書籍,學會正確引導孩子向健康方向發展。「要從小把孩子當作獨立的社會人來養育。這樣培育出來的孩子,走上社會就能夠成為獨立的社會的人。」社會的發展要求學校教育重視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優秀素質人才,而「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於健康的心理。」所以,面對這種要求,教師的整個教學應具備一個良好的心理策略,提高工作的預見性,把握教學各環節中學生的情感因素與心理效應,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日常的班級教學管理中去,從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陸』 心理健康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區別

一般所謂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工作者根據他人的心理活動的規律,採用各種措施和方法,正確的認識復雜的情緒問題,防止消極情緒,培養積極健康的情感等。中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是與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又有區別。班主任是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班集體建設的指導者、是家長和學校溝通的橋梁。所以中學班主任在中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中擔負著重要的職責。中學班主任工作的任務是履行著是學校班級的管理、組織、教育的工作,以中學班主任的地位作用密切相的。深入學生學習、思想、生活、心理狀況採取多種方式與學生溝通,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最適合的主要力量就是中學班主任。一、中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涵義中學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是根據班上學生的思想、觀念、心理出發,以中學班主任為主體採用多種方法與途徑,對學生進行培養和教育。從性質和目的來看,中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則包括補救性發展性教育和發展性教育教育兩項任務。總的來說就是使中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從而能適應社會,正常地成長、發展。中學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中學專職心理教師有著不同的特點,並有其特有的優勢。中學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發展性心理,就是解決學生中的一系列成長中的心理問題,在自然情境下的過程中滲透。他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他們針對的都是本校中學學生;都是對中學生情緒、學習、人際關系等和人格方面進行調適與促進,這些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中學班主任通常不需要佔用專門的時間,通過在班主任日常工作的自然情境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二、中學班主任工作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中學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著獨特優勢。因為現在的中學教育沿用的是班級授課制,就有穩定的班主任及班級制度,有豐富的班團活動經驗與班級管理經驗的隊伍。其次還有以下幾個優勢:1.發現問題的及時性班主任相比於其他老師,與學生相處的機會更多,對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感等各方面了解更清楚,更容易察覺學生的內心變化,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傾向。2.鮮明的針對性學校所有教育教學活動都是通過班級來開展的,班主任可以根據本班同學情況,開展適合本班的活動。3.防治的系統性班主任應該根據自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系統的教育與研究。因為中學班主任對自己班學生了解比較清楚,因此班主任能對學生進行地系統心理健康教育。4.施教的權威性在學校里與其他教師相比,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對學生影響最大,因此在學生心中班主任有較大的權威。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中,者的影響力直接影響心理的效果。5.較強的協調性中學班主任是學生、家長、學校之間的橋梁。鑒於班主任這一特殊的地位,決定了班主任有較強的協調性。三、中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中學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班主任工作產生重要作用,具體體現有以下幾個方面:1.促進中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的提高班主任通過日常,有計劃、有目的地持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簡單的心理訓練方法和一般心理健康常識,樹立了心理健康保健意識,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2.有利於德育工作順利開展道德教育需要的心理條件是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中學班主任工作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順利開展。3.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到中學班主任工作中有助於促進班級日常管理工作,減輕中學班主任的日常管理難度,提高班級管理工作的效率把中學班主任從瑣碎、繁重的、式、日常管理、紀律維持中解放出來。中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具體體現如下:(1)有利於增強學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學生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強了,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更省心,更順暢。(2)有利於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有利於師生了解雙方的內心世界,給中學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創設良好的人際環境讓師生相互理解、尊重、接納,使師生關系不斷趨向理解、親近、合作,真正變成一種良師益友型的新型師生關系。(3)有利於加強班級管理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中學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提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這樣就有利於加強班級的管理,從而有利於提高了學生心理素質和減少學生的不良行為,增強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四、結束語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學班主任工作中的一個必不可少內容,班主任工作對中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柒』 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班主任應在自然情境下的過程展開心理教育
班主任與學生相處時間較多,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條件,在教育與教學的自然情境中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與學生亦師亦友關系的建立是班主任擔任心理輔導員角色需要做的第一項工作。班主任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一系列心理輔導活動,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如新生的入學教育,就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來克服新生的膽怯心理,從而使他們更快地適應新環境。
2.能調動多方力量作用於學生心理健康
毫無疑問,班主任是班級的靈魂。她幾乎就是個指揮,運籌帷幄,外聯家長,內結領導、同事,把這幾種力量凝聚成合力,給予學生的心理健康以積極影響。 當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同頻共振時,她要協調;當學科教師與她的學生有矛盾時,她要調和。因為她深信,學生是在良好的關系中成長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除了與班主任接觸、交往,受到其關心教育外,其他科任老師及家長的教育態度和方式也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如果這幾股教育力量相互矛盾、相互干擾,方向不一致,會使學生無所適從,甚至導致心理的扭曲。班主任正是這幾股教育力量的協調者。 班主任要與科任教師溝通情況,交流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理念、方法技術,達成共識,相互協作。比如當班主任把握了不同的家庭環境和與孩子溝通的不同方式可能會形成孩子哪些人格特質的基本知識時,對孩子的心理輔導就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近幾年心理學研究表明,親源性心理影響是什麼性質直接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班主任要了解不同的家庭環境和與孩子溝通的不同可能會形成孩子哪些人格特質。近幾年心理學研究表明,親源性心理影響是什麼性質直接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
3.當前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3.1 青春期的情感萌動。青春期是以性成熟為標志的一系列生理,心理,行為的突變階段,世界衛生組織把青春期界定於10歲-20歲之間。在這一階段,他們對外在美已經有了相對清晰的認識,他們開始注意到自身外貌,身高,體形等方面的變化,這些變化也都會對學生心理產生較大的影響,如,對部分學生而言,由於開始認識到自身外貌不夠漂亮或個子低矮,體形較胖等,他們往往會產生自卑,自怨,焦慮,抑鬱等心理困擾,如沒有給予及時的引導,則易產生愛慕虛榮,自傲,狂妄等不健康的心理現象。性意識的出現,是青春期的典型心理特徵之一,它引起了青少年的興趣,愛好,性格等個性特徵的一系列變化,十三四歲的孩子已經開始萌發追求異性的需要,因此,青春期被人們稱為"性危險期"。但我國對中學生進行必要的性教育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早戀現象在中學生中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如果在孩子青春期到來之時,學校或家庭教育不當,孩子遇到外界的沖擊,刺激,很容易導致心理問題。

熱點內容
天才的英語 發布:2025-05-19 19:40:53 瀏覽:547
2016繼續教育考試答案 發布:2025-05-19 17:57:30 瀏覽:128
學生喜歡的教師 發布:2025-05-19 17:55:49 瀏覽:778
白涼粉是什麼原料做的 發布:2025-05-19 17:32:44 瀏覽:381
2017年四川數學卷 發布:2025-05-18 00:16:14 瀏覽:719
中國社會科學院暑期 發布:2025-05-17 23:31:35 瀏覽:687
簡單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5-17 20:37:48 瀏覽:13
二級學科博士點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125
永興教師招聘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664
高中教師資格證考試用書 發布:2025-05-17 16:29:17 瀏覽: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