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兩難
兩難問題法即教師利用假定的、設計的或真實的兩難問題,讓學生進行判斷,激起內心價值沖突,觸動原有的心理認知結構,產生不滿足...
在體育教學中常出現的實際問題,歸納起來有四個方面:1
。學生對體育課重視程度不夠
長期以來,體育課一直作為一門副科,學生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學生都錯誤的認為體育課是玩耍課,因而在思想上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敷衍了事。學生在上自己喜歡的體育內容時,思想還比較集中,體育課收到的效果也很好,而一旦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時,學生就不願意參加練習,行為懶散,體育課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2
,組織紀律方面.
體育教學一般在室外,活動范圍廣,內容變化多,受外界干擾大,沒有一個良好的組織規范,紀律約束,就無法進行教育。如集合、整隊、隊形、隊列變換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才能保證教學順利進行,而現在的學生上課往往只想著玩,注意力不集中。經常出現接嘴打鬧,推推搡搡,不服從指揮與安排的情況,有的內容不按要求完成或不參加,在服裝、考勤方面不能按照體育課的要求去做,新教師由於缺乏經驗,在這些方面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很難很好的把教學內容貫徹下去。3
,意志品質方面.
學生上體育課愛偷懶,有點小傷小病就請假。對於難度較大的教材,怕經受挫折,沒有勇氣去嘗試,缺乏勇敢進取精神,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較欠缺,如中長跑運動時間長,運動量也較大,很多同學都不願意上這樣的課、老師一宣布就常常出現很多怨聲,出現消極抵觸情緒;對於對抗性項目,競爭意識差,缺乏拼博精神等。體育課受天氣的影響很大,很多同學冬天時怕動,手腳都縮在衣服里,夏天怕曬,都想往陰處躲,這些都給體育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4
,學生在思想行為方面也存在很多問題.
在體育教學中,教學形式常採用的如集體練習、分組練習等,經常涉及到個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我們要求在教學訓練中,要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尊重對方,講文明禮貌,虛心向對方學習,團結友愛,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同學集體主義觀念不強,只想個人,而不願參加集體的活動。一有失敗就相互埋怨,經常出現隊友不和而拒絕或消極參加運動的現象。同學不愛勞動,想用卻不想搬運器材,有時老師要求協助搬運器械,就怨聲載道,你推我躲。學生不愛護公物,不能正確的使用或遺失器材如拿放體操墊及跳高墊時將墊子在地上拖著走等等此類的情況經常出現,時常出現以強凌弱,霸用活動器材的情況。歧視"暫時後進生"或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體育課的正常進行。
建議:
1.備好課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備課要作到熟悉教學大綱、熟悉教材、熟悉學生。教學大綱是教材的依據,它指明了學校體育教學的方向,規定了教材的深度、廣度、體系和對教學的基本要求。因此,熟悉大綱,並將大綱的精神融洽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這是一堂課的重要組成部分。熟悉教材,弄清楚一堂課的重點、難點和教材所佔的地位及承上啟下的關系,這樣有利於更好的去處理教材,使新舊知識、技術主次分明,有利於功夫落得恰到好處,收到重點突出、化難為易的良好效果。要熟悉學生,知道他們對本學科學習的興趣程度、理解和接受動作能力的強弱,好中差生所佔的比率,年齡、個性特點等等。這樣,在授課時才能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面向全體學生,使好的學生學得有興趣、中等學生練習得好,差的學生學得進。2
⑶ 怎麼理解和解決教育兩難問題,舉例說明
教育的兩難問題
近來,出奇的精力旺盛,每日折騰教育問題,竟折騰得近乎走火入魔的味道,當近一年修養積累的精力被我在三周內消耗殆盡之時,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一句話:教育或許從來是兩難的。
從小到大,我所經歷過的教育從未給予我選擇教育進度的權利(至少中小學是這樣的)。到了學校,我就只有聽從老師安排的份。老師幾乎不關心學生究竟學到了什麼程度,是否適合繼續進行深度的學習。如果說,老師給予了學生學習進度上的關懷,也只能說是在小測或者單元測試上有所體現。老師通過對小測和單元測試學生通過率的統計,知曉學生對某些知識的掌握情況,這種了解只為了在期末復習時提供了參考,而並沒有對學生實際的學習進度產生任何實質上的影響,計劃里要求學生在什麼時間段之內完成對什麼內容的學習,還是得緊跟著計劃表向前走,雖然一些計劃已將完成計劃的時間考慮為時間段,試圖給予學生緩沖的時間,但是這段時間是否足夠依然有待商榷。在我的記憶中,我還沒有做好心理准備,就初中畢業了;還沒有準備好,我就高中畢業了;還沒有準備好,我就大學畢業了……每一個學生的狀況不同,硬拽著那些基礎尚不扎實的學生向前走,最終將促進學生發展的功效多一些,還是打擊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功效」也有待討論。如果說學習主要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只是起著腳手架的作用,那麼是不是應該考慮將決定學習進度的權利下降給學生,讓學生有自行決定學習的進度,給予學生練習自我學習監控的機會。
上述的設想是美好的,但是我們也應該面對現實,給予學生自由是需要前提條件的。第一,學生年紀越小,自律能力越差。學生有可能因為對學習缺乏興趣或者自信心而將學習進度制定得過慢,而錯過大好的學習時間。第二,學生的學習進度越慢,學生在校學習的年限勢必越長,其中由國家要付出的教育費用相應增多,這對於教育經費緊缺的我國來說是一件有心而無力的事。解決經費問題的另一個辦法是由學生個人承擔,而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減輕了國家的負擔,但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將教育資源集中到了少數富人孩子的手裡,無形當中產生了新的教育機會公平問題。
教育就這樣在現實與理想的碰撞中陷入了兩難。在我的印象中,教育已經沉寂了很久,他是否正在等候哪個有驚世駭俗之才的人來打破這多年的沉寂,引領我們走出這兩難的困境?
⑷ 很多老師又苦又累,當老師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心酸
很多人都是覺得老師是一個很好的職業,每年都是有寒暑假的,但是其實老師真正的苦誰能懂呢?其實老師也很累,每天都是要很早的起床然後去上班,除了要給他們上課之外,還要輔導別的事情,比如說班級的紀律,孩子們是不是上課的時候都很認真,時不時的要查堂等等,真的非常的累,但是作為一個老師,就應該挑起肩上的這一份責任。
所以說就算是教師這個職業很累,但是在每個老師的心裡,其實孩子們的成長和收獲是最重要的,而且看到孩子們臉上的笑容的時候,自己的心裡也會非常的開心,這就是教師行業最可貴的地方,所以老師是我們的驕傲,我們為老師而自豪!
⑸ 家長來園探望,教師如何走出兩難困境
家長來園探望,教師具體走出兩難困境
這個還是需要家長和老師協商解決的
一切為了孩子,學習生活,還是不要探望,講清楚其中的弊端,對孩子影響很大。
⑹ 為什麼感覺現在的老師越來越難當了
現在老師好當嗎?如果你就這個問題去采訪老師,只怕十之八九的老師會告訴你,現在老師不好乾。不僅是說初出茅廬的新老師不好乾,幾十年教齡的老教師都會覺得,幹了幾十年,越來越不會教書了,在教學和班級管理中進之一分,不行,退之一分,不可。老師猶如在鋼絲上跳舞,在教學工作,班級管理中尋找那個恰恰好的平衡狀態,那個區間。可是,哪裡有那麼多恰到好處呢?恰到好處的標准在哪裡呢?誰都不知道,也許你認為恰到好處了,家長不這樣認為,領導不這樣認為,那就可能導致你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所以,很多老師現在越來越不知道怎樣做教育了,管還是不管?管到什麼程度?什麼樣的管理方式是允許的,太嚴格不行,太鬆弛也不行。很多老師都在思考,是什麼導致了老師這樣的進退兩難?我想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家長個性的覺醒,現在家長素質越來越高,對教育都有自己的理解,對老師的教育方式產生質疑,希望老師按照自己的教育思路進行教學活動。所以有老師戲稱以前是老師教學生,現在是家長教老師。在家長眼裡,自己的孩子是唯一的,是手心裡的寶,理應受到老是更多的關注,而在老師眼裡,每個孩子都只是普通的教育對象,一視同仁,由此引發的家校矛盾。
其次,媒體的推波助瀾,媒體比較熱衷傳播老師的負面新聞,以博取流量,眼球。造成社會對老師的誤解,把個例當做普遍事例,對教師隊伍失去信心,一旦老師教育方法出現了他們認為不妥的時候,就會聯想到負面的新聞,激化矛盾。最後,是教育主管部門對老師的處理越來越“堅決”,一旦出現家校矛盾,不分青紅皂白,先處理學校,老師,平息輿論。以上種種,導致家長越來越牛,老師越來越慫,孩子越來越難教,“熊孩子”越來越多。
筆者認為,立法保障老師的教育懲戒權是當務之急,讓老師明確知道什麼樣的措施是可以的,什麼樣的措施是不被允許的。讓老師不再進退兩難,讓老師明確自己的教育權利,應用於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不再對“熊孩子”只能聽之任之,束手無策!
⑺ 想做老師,但現在有兩難選擇,請問「教師編制」是怎麼一回事
簡單說一下:所謂的公辦學校就是事業單位,在編老師,就是國家正式的「幹部」編制。是「鐵飯碗」。但公辦學校裡面的老師並不都是有編制的,也有編外聘用的。所以,你自己要仔細衡量。如有疑問,可以給我發消息。
⑻ 幼兒園保教兩難解決策略
實施對策
1、完善、健全幼兒園保育工作制度。
幼兒園保育工作制度是開展一切保育以及教育活動有序的保障,要不斷學習,完善保育工作制度,才能讓保育工作扎實有效的開展。
2、創建一個新型的教師隊伍,提高幼兒園專業水準。
有文化、會溝通、善於學習,能在實踐中學習、思考、探索、並且懂得總結生活教育經驗的人。教師在經過系統的專業培養,並掌握一些簡單的醫護知識和保育知識,能幫助幼兒獲得各種生活經驗,使幼兒自理能力得到良好的發展的專業隊伍。
3、在具體工作分配中,教師將保育工作滲透在教育工作中,積極配合實施五大領域教學任務。幼兒生活上,針對幼兒存在的個體差異和生活需要及時給予必要的幫助。應該嘗試開放部分生活教育渠道和活動。
4、調動家長的參與度,讓家長也參與到幼兒園保育工作中,建立一體的教育理念,保證工作實效。
5、對幼兒心理輔導工作做嘗試,讓幼兒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生活環境。
其實,幼兒園保育工作是幼兒園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我們都應當認識到在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生活教育也是一門學科,在老師們的細心引導,耐心照顧下,孩子們能夠健康快樂、全面發展。
⑼ 老師越來越難當了,為什麼
因為現在多數是獨生子女一個孩,在家又是隔輩老人帶著,對孩子專有些溺愛,父母又忙於屬工作,教育的少,形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個性強,常常以我為中心,比較任性,所以不好管理教育。
反之,補課、送禮成風也敗壞了老師的名譽。
⑽ 教師怎樣對待沖突中的學生
動機沖突是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科目二裡面常考的一個知識點,在16年的真題中以主觀題即材料分析的題型來考查了這一知識點,在考試過程中很多同學是容易混淆的分不清楚,所以在這里給大家梳理一下這幾種沖突。動機沖突包含了四種沖突,即雙趨沖突、雙避沖突、趨避沖突、多重趨避沖突。
雙趨沖突:指同時並存兩種能滿足需要的目標,他們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選擇其中之一時所產生的動機沖突。趨指的是趨向、想要,比如說兩個東西我都想要,但只能選擇要一個,如魚與熊掌,二者不可兼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兩利相全取其重,所以我們又稱其為接近性沖突。
雙避沖突:同時遇到兩個力圖迴避的威脅性目標,但只能避其一所產生的沖突,避指躲避或者說不想要的,即存在兩個不想要的東西,只能躲避一個,比如說前有狼後有虎,進退兩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又叫迴避性沖突。
趨避沖突:同一目標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既希望接近,同時又不得不迴避,從而引起的沖突。比如蛋糕很美味,但吃了怕胖;裙子很好看,但很貴。
多重趨避沖突:即對含有吸引與排斥兩種力量的多種目標予以選擇時所發生的沖突。簡單來說有兩個東西這兩個東西對你即既有吸引的一面,也有排斥的一面,比如說,兩個男生同時追求你,一個有錢,但不帥,一個帥但沒有錢,那你要怎麼選擇呢?
(2016年全國教師資格證)材料分析:中學生曉雯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教師與同學都很喜歡她。但她需要進行選擇與決策是,總是拿不定注意,處於矛盾中。例如,有同學建議曉雯競選班長,她也有此想法,但又擔心班級事務繁多影響自己的學習;學校舉行數學競賽,她渴望參加,卻又擔心無法完成教師交給她的創建班級環境規劃的任務,日常生活中,曉雯也常常要參加集體活動還是溫習功課拿不定主意;在專業選擇問題上,她既想成為一名音樂家,又想成為一名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