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初一语文阅读题

初一语文阅读题

发布时间: 2025-05-09 14:32:50

㈠ 初一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外拓展和延伸。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阅读试题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初一语文阅读试题(一)

①美德好比宝石,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②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许多容貌俊秀的人却一无所有,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的美而放弃了内在的美。

③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加以合成的 方法 ,画出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才喜欢。

④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美人的迟暮也是美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⑤美有如盛夏的水果,而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一篇短文《论美》。作者认为什么最美?()

A.美德B.美貌C.优雅的行为D.美貌与美德结合

2.本文列举两种情况和作对比论证的是哪一个自然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中画横线的三种美,按作者观点由高层次向低层次排列。

答: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美有如盛夏的水果”一句中的“美”指哪种类?()

A.形貌B.德行C.行为D.作风

初一语文阅读试题答案:

1.此题考查对论点的把握,本文的论点出现在篇末,而且有一个语言标志“因此”,认定了论点,此题就迎刃而解了,答案应为D.

2.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把握,同时采用举例子和对比两种方法的是第(4)段,本段列举了两种情况:老人因作风优雅而美;有的年轻人因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两种情况是相对比的。

3.此题没什么难度,但要注意排列顺序是高层次——低层次,答案应为:优雅行为之美——形体美——颜色之美。

4.根据下文“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判断,这句话中的“美”应指“形貌之美”,故本题应选A.

初一语文阅读试题(二)

数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科学,我想同学们一定都知道。我们要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必须有数学知识。数学是一切科学的有力助手。我们掌握了数学,才能进入科学的大门。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到处要用到数学。你们现在学的算术、代数、几何,都是数学里最基本的部分,都应当学好。

②数学的用处还不只这些A加里宁曾经说过:“数学是锻炼思想的 体操 。B数学能使你思想正确、敏捷。C有了正确、敏捷的思想,你们才有可能爬上科学的大山。D所以,不论将来做什么工作,数学都能给你们很大的帮助。”

③有的同学说:“数学重要我也知道,可是太难了,我看见数学就头痛,对它实在没有兴趣。”

④A.数学真是很难学吗?b.我看不是。C.数学既然是思想的体操,那也就和普通的体操一样,只要经常练习,任何人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标准。D.又象 跳高 那样,只要经过适当的锻炼,都能跳过一定的高度。E.所以,只要经常练习,数学也是不难学的,并不需要任何天才。

⑤以我自己来说,我在小学里,数学勉强及格。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也不见得好。到初中二年级,才有了根本上的改变。因为我那时候认识到这一点:学习就是艰苦的,要刻苦钻研,不怕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旁的同学用一小时能解决的问题,我就准备用两小时解决。是不是别人一小时的工作,我一定要用两小时呢?那也不见得。由于我不断地刻苦学习,后来别人要花一小时才能解决的问题,我往往只要用半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解决了。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 经验 。……

⑥同学们正在长知识的时候,数学是你们学习 其它 科学有利的助手,我希望你们把数学学好!只要不怕困难,刻苦练习,一定学得好。

1.第①自然段从哪三个方面阐明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用简短的话概括,每个要点不超过八个字。)

答:一、_______二、_______三、_______

2.下面这句话是从第②自然段中抽出来的,应放在原文标有的哪一处?体操能使你身体健康,动作敏捷。

3.第④自然段的层次结构,正确的划分是()

A.ab‖cd‖eB.ab‖c‖deC.a‖bc‖deD.abc‖de

4.华罗庚在小学、中学时学习数学的事例直接说明了前文中的哪句话(用原文中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论证方式是()

A.立论B.驳论C.以立论为主,其中也有驳论D.以驳论为主,其中也有立论

6.从全文看,作者的观点是()

A.数学是锻炼思想的体操。

B.数学很重要,只要不怕困难,刻苦学习,一定学得好。

C.不怕困难,是学好数学的主要经验。

D.有了正确、敏捷的思想,才有可能爬上科学的大山。

初一语文阅读试题答案:

1.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关键是仔细读第一段,并注意答案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一、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二、科学研究或“是科学的有力助手”;三、日常生活。

2.答此题应仔细读第二段,并注意这句话应跟上下文衔接,加里宁将数学比作锻炼思想的体操,既是这样,就应先阐明体操的作用,然后再谈,被称为“锻炼思想的体操”的数学又有保作用,故这句话应放在“B”处。

3.第四段的写作思路是这样的:A、B句承上文驳斥,某些同学的错误认识,C、D句运用比喻从正面阐述自己的看法,E句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即本文的论点,所以此题的答案应为A.

4.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第五段所举的事例直接印证了第四段的E句,所以,本题答案应为“只要经常练习,数学也是不难学的,并不需要任何天才。

5. 议论文 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之分,作者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正面的见解或主张,是立论,作者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是驳论,本文的第三段摆出某些同学的错误观点,第四段先通过一个设问句驳斥这种观点,接下去就是从正面来树立自己的观点了,所以,本文是以立论为主的,其中也有驳论,答案应为C.

6.此题是通过选择题来考查对论点的把握,跟第四题是一样的,答案应为B.

㈡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题

语文的阅读理解题在考试中占据着重要的分数。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 散文 阅读理解题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题(一)

①他一直不是个好学生,惹事生非,自由散漫,不学无术。老师们看到他就摇头,同学们也不待见他。为了让他少惹事,老师们对他说:“张星,这次考试,你可以不参加。”“张星,星期天补课,你可以不来。”那么,好吧,他乐得逍遥,整日里游东逛西,打发光阴。偶尔坐在教室里,也是伏在桌上睡觉。

②新来的女老师,有双美丽的大眼睛。女老师特别喜欢花草,自己掏钱包,买来很多的花草装点教室。这个窗台扮坦上搁一盆九月菊,那个窗台上放一盆吊兰,教室被她装点得像个小花园。

③那天,上课铃声响过后,他才拖拖沓沓进教室,却遇见女老师一双微笑的眼。女老师手上托一个小花盆,对他说:“张星,这盆花放在你旁边的窗台上,交给你管理,可以吗?”

④他有些意外,一时竟愣住了。定睛看去,花盆里只一坨泥,哪里有半点花的影子。女老师看出他的疑惑,笑吟吟说:“泥里面埋着花的根呢,只要你好好待它,它会很快长出叶来,开出花来。”

⑤他接下花盆,心慢慢湿润了,第一次有种被人信任的感觉。虽然表面上,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⑥他极少再东游西荡,呆在教室里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不再伏在桌上睡觉,他给那盆花松土,浇水。他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那只小花盆,心里开始充满期待。

⑦春寒料峭的日子,那盆土里,竟冒出了嫩黄的芽。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蚂缺禅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他忍不住一声惊叫:“啊,出芽了!”心里的欣喜,排山倒海。同学们簇拥过来,围在他的座位旁,和他一起观看花长芽。弱小的生命,在他们的守望中,渐渐蓬勃起来。三月的时候,葱绿的枝叶间,开出了桃红的花,一朵,再一朵。居然是一盆漂亮的风信子。

⑧他激动地拉来女老师。女老师低头嗅花,突然微笑地问他:“张星,你知道风信子的花语是什么吗?”他茫然地摇摇头。女老师说:“风信子的花语是,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他没有吱声,若有所思地打量着那盆花。桃红的花朵,像燃烧着的小灯笼,把他黯淡的人生,照得色彩明艳。

⑨他开始摊开课本,认真学习。本不是个笨孩子,成绩很快上去了。老师们都有些惊讶,说:“张星啊,没看出你这小子还有两下子呀。”他羞涩地笑。坚硬的心,像窗台上的那盆风信子,慢慢地盛开了。有些疼痛,有些欢喜。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

⑩后来,他 毕业 了。由于基础太差,他没能考上大学。但他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租了一块地,专门种花草。经年之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培育出许多品质优良的花卉,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风信子。

1.请从“张星”的角度,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故事 情节。(3分)

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面两小题。(4分)

(1)第⑦段中,“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 句子 。

(2)第⑨段中,“有些疼痛,有些欢喜。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请体会“有些疼痛”和“有些欢喜”的原因。

3.结合 文章闷尘 内容,分析文中女教师的人物形象(不少于两点)。(4分)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题答案:

1.张星上学时一直不是好学生(1分),但在一位育人有方的女教师帮助下,他转变了态度,开始认真学习(1分)。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他最后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1分)

2.(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花芽刚刚出土的情态,新颖而富于活力,(1分)表现了同学们观看时的惊喜的心情。(1分)

(2)“有些疼痛”因为对过去的不思进取、不学无术而悔恨,而自责,而心痛。(1分)“有些欢喜”因为在老师的鼓励下,认真学习,并取得了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而欣喜。(1分)

3.参考要点:热爱生活,积极开朗;具有爱心,关爱学生;充满智慧,善于引导学生。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题(二)

①大约七米的距离。

②我紧握着枪托,手心里渗出了一把汗。小心地深呼吸一口山间潮湿的空气,努力把狂跳的心稳定下来,又取下眼镜仔细擦了擦。已发了誓,不击中它今生就不再摸猎枪。那是个骄傲的家伙。尖曲的喙,强硬的躯,乌黑而莹绿的羽,脖边还围着一圈浅褐色的纹锦,就像古希腊勇士的桂冠。他昂首站立在那岩石上,扇起的翅膀嵌在白浆蒙的天空上面,于是属于鹰族的野悍的与霸气就展露无遗了。我看不到它的眼,它正盯着自己爪下的猎物。一定是个年轻的家伙——岩鹰!?

③我突然感到有股热血在胸里面沸腾起来。它正全神贯注地撕扯爪下的猎物——如果我没看错的话——那是一只雏鸡。

④它突然昂起头高叫了一声,隐没了的太阳一下子从阴翳的云层里挣脱了出来!山岩上风在猎猎地吹,清亮的鸣声回荡在山峦与苍穹之间,这才是真正的鹰之唳!那被霞光镀了的剪影,不啻为一座真正的力与美浑然天成的伟大雕像。我心里忽地一动,枪在中途停住了。它居然对爪下的美味只撕不吞!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它已把一切都完成了,天是如此地蓝,风又变得如此地清。它蓦然欣喜地高叫了两声,拍拍翅膀,消失在岩边。

⑤我一下从震撼中清醒过来,心里一阵难耐的懊悔。但那问号依然盘旋脑际:这冷酷与嗜杀成性的鹰竟会弃猎物而去?

⑥我刚要失望地起身,突然从天空传来一声熟悉的鹰鸣。急忙伏下,心又狂跳了起来,紧盯着岩边声音传来的地方。是它!只不过还携了另一只鹰来,我以为是它的爱侣,但仔细观察之后,发觉自己错了,那是只苍老的岩鹰。很老了,它的羽毛在阳光下灰蒙蒙的,且落了不少;好像还受了重伤,一只翅膀耷拉着,脚无力地卷成一个“7”形。它的脖子转动很困难,也许根本就不能转动!年轻的鹰把它轻轻放在向阳的岩石上,然后叼起猎物,一块块地喂它。

⑦我静静地看着,托枪的手悄然地垂了下来。年轻的鹰在笨拙地喂着,显然它只习惯大力地撕扯暴吞,做这种温柔的动作还笨拙得可笑。它的大喙不时错过老鹰的嘴,有时还忘了松开。但老鹰自始至终都在安详地接受着,那半阖的眼中,流露出的也全是爱和满足。

⑧天很蓝,风很清,我的眼睛开始潮湿。

⑨年轻的鹰每喂完一口都忍不住发出一声欢叫。有好几次,老鹰把嘴闭上了,不肯再张开,只用慈爱的目光望着它。但它都轻轻啄开了老鹰的嘴,那分明还带着少年的任性和撒娇!是的,它明白母亲(抑或父亲)的心,尽管它也确实饿了,有好几次叼在嘴里的肉差点被本能地吞下去;尽管再找到如此鲜美的野味已很不容易,但它宁愿去喝涧里的水充饥也不肯吃一块给母亲(或父亲)的食物!

⑩我的泪开始大股大股地往外涌,我不敢站起身,生怕惊动了那深情的两代鹰,我只有用泪水模糊了的眼,定定地望着那正紧紧依偎着晒太阳的两只鹰。不看那美丽的流云,也不听那柔歌似的松涛。没有照相机,但我的心已摄下了这一生所能见到的最美丽的一幕。那一年,正是我因一双皮鞋跟父母闹翻的第一次出走。下山后,我马上还了朋友的猎枪,搭当天的末班车回家了。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2分)

2.在狩猎过程中,作者对鹰的情感、心理和行动发生了几次变化试加以概括。(4分)

紧握枪托,内心沸腾 —— ——

3.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第四段中划线的句子的作用。(4分)

4.第⑦、⑨节,作者细致描述了雏鹰和老鹰两代之间感人之深的场面,试选一处细节加以赏析(4分)

5.读了“雏鹰反哺”的故事你有何感想和启示?(4分)

㈢ 初一语文课外阅读题带答案

1看清题目!这很重要,别误解了。
2文章多读几遍,弄清楚讲的是什么,中心要表达什么,主要人物是什么,一般来说,回答问题最后都要点明人物特点
3有些时候会出现选择题,回答时可作参考,题目也很重要,是文章的精华,要抓住。
4大部分题目文章中会有句子、词语、段落和有关内容出现,就要找准,概括就要抓住中心句和人物。

一般初中考试阅读都是说明文和记述文``
1.说明文::如果是叫你找"这(或其他代词)"的意思,你首先应该在该句的前后找,一般答案都在这附近.
问你句中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大多就是: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等,,后面再+上,这样清楚准确地表现了~~~..一般就行了...答题格式很重要.
2:记叙文::(找的,觉得还不错,这类体型也很多,蛮重要的)阅读题可能会考到,比如写什么感受啊,文章的写作技巧之类的.
如果写感受,引-析-联,先写“我被文章中的??感动了,特别是??的??精神感动了我”(一些套话),然后从文章中找出来,“例如文中的??”(引用可以,概括也可以),然后分析,具体怎么样,最后写“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怎么样怎么样”,就结尾了!
如果是写作技巧、文章的语言特色啦,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优美还是朴实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之类的)
(3)表达方式(抒情、议论)
(4)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写它的作用,)
景物描写:烘托??的气氛、突出人物??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从这三个方面回答问题,记住:要灵活!如果题目是4分,就很有可能是2点,如果是6分,就很有可能是3点,不要硬生生的照搬!)
人物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啦,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的形象更加生动饱满(套话--拿分的关键,不要省略!)。
(5)插叙、顺序、倒叙之类的(通常要你讲倒叙的作用:增加文章的阅读性,更加吸引读者)

㈣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初一 语文阅读理解(一)

①这里要说的是我母亲在乘公共汽车时的一些表现,但我首先须交代一下我母亲的职业。我母亲退休前是一名声乐教授。她对自己的职业很满意,甚至可以说是热爱,因此她一开始有点不知道怎样面对退休。

②我记得退休之后的母亲曾经很郑重地对我说,她的退休最好别告诉我的熟人和同事。我说退休了有什么不好,至少你不用每天都挤公共汽车,又累又乏又耗时间。母亲冲我讪讪一笑,不否认她说过这话,可那神情又分明叫人觉出她对于挤车的某种留恋。

③母亲的工作和公共汽车关系密切,她一辈子乘公共汽车上下班。公共汽车连接了她的声乐事业,也使她几十年间饱受奔波之苦。在中国,我还没有听说过在哪个城市乘皮升公共汽车不用挤、不用等、不用赶。我们这座城市也一样。母亲就在常年的盼车、赶车、孙握消等车、挤车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上车 经验 。

④有时候我和母亲一道乘公共汽车,不管人多么拥挤,她总是能比较靠前地登上车。她上了车,一边抢占座位(如果车上有座位的话)一边告诉我,挤车时一定要溜边儿,尽可能贴近车身,这样你就能被堆在车门口的人们顺利“拥”上车去。试想,对于一位年过六十的妇女,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行为啊。

⑤我的确亲眼见过母亲挤车时的危险动作:远远看见车来了,她定会迎着车头冲上去。这时车速虽慢但并无停下的意思,母亲便会让过车头,极近地贴着车身随车奔跑。当车终于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上。她上去了,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她替我着急;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对于她在上车这件事上的比我机灵。

⑥她这种情态让我在一瞬间觉得,抱怨挤车和对自己能巧妙挤上车去的得意相比,母亲是更看重后者的。她这种心态也使我们母女乘公共汽车的时候总仿佛不是母女同道,而是母亲率领着我上车。这种率领与被率领的关系使母亲在汽车上总是显得比我忙乱而又主动。

⑦近几年来,我们城市的公共交通状况逐渐得到了缓解,可母亲在乘公共汽车时仍是固执地使用她多年来练就的上车法。她制造的这种惊险每每令我头晕,我不止一次地提醒她不必这样,万一她被车剐倒了呢,万一她在奔跑中扭伤了腿脚呢?我知道提醒的无用,因为下一次母亲照旧。

⑧每逢这时我便有意离母亲远远的,在汽车上我故意不和她站在(或坐在)一起。我遥望着母亲,看她在找到一则知个座位之后是那么的幸福感十足。我母亲也遥望着我,她张张嘴,显然又要提醒我眼观六路留神座位,但我那拒绝的表情又让她生出些许胆怯。我遥望着母亲,遥望她面对我时的“胆怯”,忽然觉得母亲练就的所有“惊险动作”其实和我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有关联。

⑨在我童年、少年的印象里,母亲就总是拥挤在蚁群般密密麻麻的队伍里,盼望、等待、追赶……拥挤着别人,也被别人拥挤:年节时买猪肉、鸡蛋、粉条、豆腐的队伍;凭票证买月饼、火柴、洗衣粉的队伍;定量食油和定量富强粉的队伍;火车票、长途汽车票的队伍……

⑩每一样物品在那个年代都是极其珍贵的,每一支队伍都可能因那些珍贵物品的突然售完而宣告解散。母亲这一代人就在这样的队伍里和这样的等待里练就着常人不解的“本领”而且欲罢不能。我渐渐开始理解我母亲不再领受挤车之苦而形成的那种失落心境,我知道等待公共汽车、挤上公共汽车其实早已是她声乐教学事业中的一部分。她看重这个把家和事业连接在一起的环节,并由此乐意让她的孩子领受她在车上给予的“庇护”。那似乎成了她的一项“专利”,就像在从前的岁月里,她曾为她的孩子、她的家,无数次地排在长长的队伍里,拥挤在嘈杂的人群里等待各种食品、日用品一样。

不久之后,母亲同时受聘于两所大学继续教授声乐。她显得很兴奋,因为她又可以和学生们在一起了,又可以敲着琴键对她的学生发脾气了,她也可以继续她的挤车运动了。我不想再指责母亲自造的这种惊险,我知道有句老话叫作“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幸福,对于母亲来说,一定程度上源自对于挤公共汽车的“ 爱好 ”。

(选自2013年12期《杂文选刊·下半月》,有改动)

1.选文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讪讪”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的“上车经验”。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 句子 中加着重号词句的表达效果。

在我童年、少年的印象里,母亲就总是拥挤在蚁群般密密麻麻的队伍里,盼望、等待、追赶……

4.选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选文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初一 语文阅读理解答案:

1.母亲因“我”的反驳无言以对,从而感到害羞(或不好意思)。

2.看见车来了,会迎着车头冲上去,让过车头,极近地贴着车身随车奔跑。车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上。

3.运用比喻,把“队伍”比作“蚁群”,生动具体地刻画出队伍中人数多、人员密,反映出那个年代物质的极度困乏。

4.爱家、爱声乐教学事业、被社会磨练得吃苦耐劳、精明能干的人。

5.内容上点明 文章 主题,结构上照应题目。

初一 语文阅读理解(二)

林老师:

请原谅一个家庭主妇给您写这封信。

写信是因为三天前,我初次发现小儿振亚带回的饭盒中有一块萝卜干,当时我以为那是午饭时同学们互尝菜味所交换来的。可当第二天饭盒中的残羹又是萝卜干时,我不免生疑。第三天,就是昨天早上,我装进饭盒里的有一块炸排骨。但下午振亚带回的饭盒中,依然是萝卜干。

我想这是有人在干着偷天换日的勾当。林老师,您或许知道,我的丈夫靠微薄的薪水养活一家人,因此在每天给他们父子俩的饭盒里,无论装入的是一块排骨或者一只鸡腿,我都会想到它来之不易。我求您多费心,查明是哪个孩子干的。为了您调查方便,我想告诉您,今天早上我在饭盒里装进了一个大肉丸。您可以看看,到底是哪个孩子在吃这个大肉丸?

敬祝教安

朱××上

朱太太:

当您的信送进来时,孩子们正吃着午饭。现在我以无比轻松的心情写信给您,我捉到那“贼”了。

三天前吃午饭时,刘毅军站起来说:“老师,有人拿错了我的饭盒。”我抬头望去,那个饭盒里是一只红烧鸡腿,确实不会是刘毅军的。我便对同学们说:“谁拿错了饭盒?”没有人来认。我只好叫刘毅军吃了再说。毅军津津有味地吃着鸡腿。他没有父亲,靠寡母替人缝补度日。如果不是有人拿错了,他哪里能有鸡腿吃呀!

可是第二天,当刘毅军打开饭盒,又惊奇地喊着有人拿错了。今天的是一块炸排骨。我问毅军自己带的是什么菜,他很难为情地说:“只有一些萝卜干!”还是无人认领。我也纳闷起来,刘毅军也以想不通的样子吃下了这顿排骨饭。今天,当我们正为那个大肉丸惊疑时,您的信来了。

我读完您的信,良久不能自已。我顺着饭厅巡视一番。走到那个圆圆小脸蛋儿的孩子面前,这孩子抬头看见了我,有点做“贼”心虚。我在他耳旁悄声问道:“萝卜干的滋味怎么样?”他先是一惊,随后回答我:“很甜,老师!”

很甜!我回味着他这句话,抿嘴笑着走出饭厅,可是身后响起了跑步声。“林老师!”他跑到我面前,“老师不要讲出去吧,刘毅军天天吃白饭配萝卜干,所以……”您现在已明了了吧。您要我调查的那个“偷天换日”的孩子,正是令郎朱振亚自己!

我答应了振亚的请求,心情却无法平静。

我想,虽在如此纷乱丑恶的人间,善良的本性却并未从我们的后代身上失去,这是多么令人喜悦的事情。

当您看完了这封信,您会原谅“偷天换日”的孩子吗?我倒要为我的学生向您求情了!

林××上

(选自2013年第16期《读者》)

1.选文中加着重号的“偷天换日”具体指什么?

2.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中的“贼”加引号有什么作用?

3.简析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朱太太读到林老师回信后会怎样想?请以朱太太的口吻描绘一下。

5.研读加双横线的语段, 说说 该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

初一 语文阅读理解答案:

1.把炸排骨等美食换为萝卜干。

2.“贼”在此处是特殊含义,属于贬词褒用,指富有爱心的更换饭盒的人。

3.“惊”字刻画出他被发现时吃惊的神态,“很甜,老师!”简单的语言映衬出人物默默助人的美好的心灵。

4.示例:真没想到,偷天换日的竟然是儿子振亚。他小小的年纪居然懂得了默默帮助比自己更苦的同学,我真为儿子的举动自豪啊!

5.前面为记叙描写,该段为议论。

㈤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在初一语文的考试卷中,阅读理解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希望你们喜欢。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试题:(一)把自己忘了的人

陆勇强

她是一个农村妇女,普通得像土一样。她有一个女儿,她对女儿特别的好,像天下所有母亲那样。

孩子会蹒跚走路的时候,却走失了。她满世界地找,可是毫无结果,她的女儿就像水蒸汽一样蒸发了。

但她却不死心,她一直认为她的女儿被人收养了。每年幼儿园开学的时候,她就站在学校的大门, 着一个个孩子。所有人都以为她的精神有问题。她并不在乎这些,她在这座城市的每如者尘一所学校里留下了踪迹。嫌陵

这样的寻找持续了20年。渣禅

20年后,她的家中的墙壁上还张贴着1979年的 年画 ,因为这张画是她和女儿一起贴上的。她还留着女儿的一把小雨伞,她说这把伞女儿只用了一次。她把伞打开,却哭了,说:“这伞太小了,女儿用不着了。”

这20年,她是为寻找女儿活着,所有的村人都为之动容。

她的 事迹 终于引起媒体的关注,在媒体的牵头下,民政、公安部门为她查找1979年全市所有领养情况的原始记录。费了很多周折,她的女儿终于找到了——在邻县一个普通的农户家中。

她的梦终于可以圆了。但是,领养的人家托人带信给她,说她的女儿现在生活得很好,她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如果为她好, 。

20年来,她朝思暮想就是为了看女儿一眼。现在,她却退缩了,她害怕自己的出现打搅女儿的生活。于是她终于没有出现。

在这个世界上,把一切都承担下来最后却把自己忘了的人,往往只有母亲。

1.联系 文章 内容思考,文中第三自然段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

A.看B.瞧C.窥视D.打量

2.联系上下文思考,文中第八自然段横线上应填写的 句子 是 。

3.文中画直线句使用了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体会文中画波浪线句所起的作用。

5、判断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与第三段“她在这座城市的每一所学校里留下了踪迹”相照应的句子是第二段中的“她满世界地找”。

B.文章写第七段,这表明本文的写作中心除赞扬母爱外,还说明了人心的善良,赞扬了人世间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C.文章叙述这位农村妇女寻女的过程,除揭示本文的主旨外,还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

D.照应文章标题的语段是结尾段,其中“把自己忘了”即“忘我”之意,它是母爱的最主要、最深刻的内涵。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试题:(二)关注父母

(1)我不是孝顺女,总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①,从不知感恩,还时常惹他们生气,顶嘴耍赖也不以为过。但有几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并觉得无论怎样的真情实意,只有表现出来才是最真实的。

(2)去年爸爸70岁生日,我送了一块语言报时表和两瓶酒给他。爱酒的他②要把那两瓶普通的花雕酒留下等远方朋友来时共享,手表则立马戴在手上。尽管自动报时声把他折腾得一宿没睡好,但平时遇到熟人他仍会乐颠颠地按一下,告诉人家是女儿送的礼物。一天,我见他不停地按表,就嗔道:“这样很费电池。”他孩子般地低下头,不好意思地咕哝:“我觉得就像你在告诉我几点钟……”我猛地感悟:这不仅仅是千金难买的慈父童心啊!

(3)去年,我心血来潮,忽然拉上母亲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歪打正着,那天是母亲的生日。看着看着,她打起瞌睡来。我捅捅她,问她好不好看。她没睁眼就答:“好看,好看,这么热闹的场面还是第一次看到呢!”尽管不识字的她把 故事 理解得南辕北辙,但这并不妨碍她事后与老姐妹反复津津乐道。其实,母亲无所谓电影内容本身,而在意女儿对她的关注。

(4)过年了,我破天荒地给父母各包了50元的“压岁”钱,父亲惊奇地问:“你发财了吗?”一句话问得我双眼③:我为父亲的知足而感动,为自己多年来对双亲的忽略而羞愧。曾几何时,做儿女的我们,习惯了对别人慷慨大方,而不善体恤父母,我们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而不愿为父母洗一只碗……下班回家,放松肢体,等待父母送饭莱上桌;在外受气回来,举止粗鲁,余波殃及双亲,使得父母赔上不少小心……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了等待父母的爱和关怀,而不知回报,哪怕是父母给予的千分之一。也许,父母之于我们,抚养的辛劳,成长的牵挂,是我们难以偿还的,但不要轻视一声真诚的问候,一个尊敬的举动,一点④和关注。这些都能成为老人夏天的秋凉,冬天的温暖,暗夜的烛光,它会照亮父母的晚年。

(5)马上动手,给我们的父母一份关注,一份体谅,一份惊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嗔()道歪打正着()妨碍()慷慨()

2.根据上下文语境,将下面词语填人文中①~④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A、缘分决意潮涌体察

B.本分决意潮湿体察

C.本分执意潮涌体贴

D.本分执意潮湿体贴

3.第二段中,“他孩子般地低下头,不好意思地咕哝”,不仅反映了慈父童心,而且因为女儿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的这件事,使父亲感受到了女儿的爱心,心中充满了 感。

4.第三段中,“母亲无所谓电影内容本身,而在意女儿对她的关注”一句,“我”要表述的是什么?

5.第四段中,“我破天荒地给父母各包了50元的‘压岁’钱”,竟使父亲感到“惊奇”。父亲感到“惊奇”的原因是什么?

6.文中画线句“这些都能成为老人夏天的秋凉,冬天的温暖,暗夜的烛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方法 ,揭示了儿女们的关爱对父母的迫切与重要,这样写的好处是。此外,本句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里排比的作用是什么?

7.本文通过三个事例,阐述了一个中心。请从文章中找出能反映主旨的关键语句,归纳整理后,连贯地写在下面。

>>>下一页更多精彩“初一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答案”

㈥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

加强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练习,会让你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的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以供大家学习。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一)
①“江南孟冬天,荻穗软如绵,绿绢芭蕉裂,黄金橘柚悬。”在异乡的日子里,每读唐代诗人谢良辅的这首《状江南·孟冬》,总会想起德宏秀美的冬色来。

②其实,我从小在德宏长大,春夏也好,秋冬也罢,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不曾刻意地观赏和体味。直到我离开德宏,在异乡的土地上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而寂寥的冬天后,才真正体味出德宏冬色的秀美来。

③我喜欢毛泽东词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景;也喜欢江南冬末春初凝雪余冰、露出片片鹅黄的娇怯,但我更爱德宏的冬色。德宏的冬天就和德宏人一样热情,让人感受不到四季轮回的冷暖炎凉。即使时令已是三九,但那满山的绿还浓得化不开;那春日间开放的花儿,还在一朵接着一朵地开放;那蜜蜂和蝴蝶也仍旧飞来绕去,曼舞轻歌;村头的芭蕉树和大青树并不把四季刻进年轮里,翠绿依旧。所以,我更喜欢德宏冬日里那种依然故我的姹紫嫣红。

④北方的农人,把瑞雪与丰年联系在一起。但天空阴沉、飞雪飘落,张扬的是冷酷的色彩,飘落的是孤寂的情绪。而德宏却是“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这德宏冬日的雨,是雪的精魂,是对冷寂的抗争。冬雨飘落,唰唰作响的雨声奏出别致的音乐,渗入土中,就变成了孕育春天的乳汁。才进入 立春 ,那浮翠的荷叶,就像从卜哨的手掌里流淌出来,从地心里涌出来,覆盖了门前的荷塘和小溪。这时,春天的花更红、树更高、苗更青、色更艳。

⑤德宏的冬天并非是没有起伏的,落叶就是它扯起的冬天的旗帜。当绿叶用自己 编织 的浓阴为人们抹去骄阳、送走炎热后,当他们以依依惜别的深情,把一年里创造的果实交给培育它的人们之后,就开始从枝头一片片飘落下来。另一面,在落叶的芥蒂上,新生嫩叶又朝气蓬勃地长出来,长出水灵灵嫩生生的新绿笼罩的树冠。绿的树、绿的山、绿的天、绿的地,就连那剩芽分蘖的麦子也不褪色,为田野弹奏起绿的旋律。这德宏的冬天永远是一派绿色的生机。

⑥早晨,在德宏冬日的原野上,当东方的太阳把温柔的红光撒在地上的时候,那偶然点缀沃野的白霜,便在阳光下化成袅袅的白烟翩然升起,和那些在枝头呢喃的小鸟,还有那些在林间悠闲散步的孔雀一起,被阳光演绎成无数童话,染蓝高远的天空,染蓝这个季节独有的希望。

⑦这就是德宏秀美的冬色。置身德宏的冬日,听野外的鸟语虫鸣和悠然的牛铃声,看漫山遍野的绿色植被,就会让人感觉到这冬日是一颗饱满的种子,正拥着出土的梦在尽情歌唱;是一支熊熊的火把,正驱赶季节的低迷,照彻生命的向往。由此,我不禁想捧起这块土地的三江四河。这三江四河只是壮实的堤岸,德宏的冬日才是流泻的大波。绿波翻滚中,冬变成来年的春,春又孕育出冬,后浪推前浪奔腾向前……它使我明白了,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在这块沃野上生息,我们的历史怎样从这里起步,然后又怎样一页一页地写到今天。

⑧感谢三江四河,捧出了这一方宝地。感谢德宏的冬色,润泽了我灵感的诗篇!

1、文中④~⑥段是从哪三方面来描写德宏冬色的?

2、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在离开德宏后,才真正体味出德宏冬色的秀美呢?

3、第⑤段中划线的 句子 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4、结合文意,解释第⑥段中划线词“点缀”的含义。

5、本文不止一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例,并 说说 它的表达作用。

6、作者在第⑦段中是怎样展开联想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二)
(1)对于绳子,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2)那年要 出国 ,特地到百货公司,买来一只很大的箱子。尼龙绳子,织染着红、黄、黑、绿四色的交错的方格图样。看起来很热闹很新潮,正像我当时的心情。出国前几个月,我细心地用各式流行的衣服、杂物等将它塞满。

(3)出国前夕,父亲没有征得我的同意,便径自拿来一根牢固的绳子,左两圈、右两圈地将它结结实实地捆住!我眼睁睁地看着,心里懊恼极了,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脑子里老大不甘愿地想着:谁要带这么难看、这么土气的五花大绑的皮箱出国?多没面子!然而,临别依依,我只得将一腔埋怨压抑下来!

(4)飞机经过日本,转飞加州,当我从旧金山机场的旋转台领出那只皮箱时,我赫然发现,皮箱上的那条漂亮的、一路到底的长拉链,竟沿路开着口,满满一箱跃然欲蹦出来的东西,竟全靠那根绳子给拴住保全了!

(5)此后,在一连串飘零的岁月里,每次我从箱子里取出蔽体保暖的衣服的时候,父亲那低着头,沉默而坚定的捆缚箱子的神情,便时时映现脑际。父亲的影像,就像那根强韧而扎实的绳子,在我最软弱的时候,化成千万股力量,拉我、牵我、缠我、持我,及时伴我走过长路,一段又一段!

(6)而在风里,在雨里,在雪里,在异地的土地上,这根绳子,便这样,变得绵长而无尽了。

1.从全文内容看,这篇 文章 如我们学过的课文《_________ 》一样,写的都是 ___________ 。

2.从全文层次看,这篇文章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_______,第二层 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_____________ 。

3.全文结构看,用以联系有关人、事、情的线索是 ______________ 。

4.从全文人物看,作者重点刻画了父亲 ____________ 的充满爱意的形象。(用原文回答)

5.概括文中2、3、4、5段所蕴涵的作者的心情,要求用二字词语。 心情为: 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6.说说第四段中的两个“竟”字的表达作用。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答案
(一)

1、答案:冬雨、落叶、原野

2、答案:因为作者离开德宏后,在异乡感受了冬天的寒冷和寂寥,与家乡的冬天有了对比,才感到家乡冬色的秀美。

3、答案:比喻。把落叶比作德宏冬天的旗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德宏冬天来临的标志就是落叶。

4、答案:点缀本意是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文中是指原野上有白霜装点,再配上 其它 景物,使德宏冬日的原野更加美丽。

5、答案:答出其中一个点即可。

示例一:我喜欢毛泽东词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景;也喜欢江南冬末春初凝雪余冰、露出片片鹅黄的娇怯,但我更爱德宏的冬色。德宏的冬天就和德宏人一样热情,让人感受不到四季轮回的冷暖炎凉。作用:用北国冬天的壮景、江南冬天的娇怯,衬托出德宏冬天热情的特点,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示例二:北方的农人,把瑞雪与丰年联系在一起。但天空阴沉、飞雪飘落,张扬的是冷酷的色彩、飘落的是孤寂的情绪。而德宏却是“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这德宏冬日的雨,是雪的精魂,是对冷寂的抗争。作用:把北方与德宏的冬天作了比较,衬托出德宏冬天的特点,有花有雨、无雪,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6、答案:由听到的看到的,联想到“饱满的种子”、“熊熊的火把”、“壮实的堤岸”、“流泻的大波”。这些联想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弱到强,淋漓尽致地抒发并深化了作者对德宏这块热土的热爱、赞美与歌颂之情。

(二)

1.背影 父爱

2.描写抒情

3.绳子

4.捆缚箱子

5.快乐 懊恼 惊奇 思念

热点内容
王皓直板横打教学视频 发布:2025-05-09 19:34:58 浏览:431
观音历史 发布:2025-05-09 19:23:21 浏览:80
购物数学题 发布:2025-05-09 19:00:18 浏览:189
显示的英语 发布:2025-05-09 17:52:36 浏览:378
彩妆老师 发布:2025-05-09 15:16:11 浏览:822
初一语文阅读题 发布:2025-05-09 14:32:50 浏览:329
潜山历史 发布:2025-05-09 12:45:09 浏览:871
物理回声计算题 发布:2025-05-09 12:37:58 浏览:875
物理选修11 发布:2025-05-09 12:31:28 浏览:642
历史作业本答案 发布:2025-05-09 12:16:38 浏览: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