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学语文
㈠ 叶圣陶的作品学语文作品
作品列表
《春宴琐谭》第一部白话小说 1918 稻草人
《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 《火灾》(小说集)1923 《线下》(短篇小说)1925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8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与夏丏尊合著)1934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略读指导举隅》(教育)(与朱自清合著)1946 《儿童文学研究》1947 《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 《写作杂谈》(教育)1951 《荷花》(现已收入三年级下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课(人教版)语文书课文) 《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 叶圣陶童话选
《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 《抗争》(短篇小说)1959 《夜》1959 《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箧存集》(诗)1960 《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 《叶圣陶散文》(散文)1983 《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 《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话七十二讲》(教育)(与夏丏尊合著)1999 《藕与莼菜》(短篇小说)(现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1997 《爬山虎的脚》(现已收入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本第六课) 《一个少年的笔记》(包括《诗的材料》《三棵老银杏》《爬山虎的脚》)(现已收入语文八年级上册(鄂教版)课本第十八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现已收入六年级下册(苏教版)课文和四年级下册第3课(人教版)课文) 《苏州园林》(现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13课;苏教版 初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21课,有删改;语文出版社初一年级第17课,有删改。)
童话代表作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 《快乐的人》 《芳儿的梦》
任职报纸、杂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
㈡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方面的论述
叶圣陶(1894年-1988年)是我国20世纪语文教育的集大成者.
他从18岁中学毕业走上教育岗位,直到他灿烂人生终结的76年时间里,始终从事,关注和指导着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在中国的语文教育界,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是耸立在三四十年代的三座高山;其中叶圣陶的活动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他留下的宝贵遗产,历史上无人与之相比;一代宗师,万代垂范. "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曾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将启迪我们当前和今后的语文教改朝者健康的方向前进,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极其丰富,几乎涉及到我国语文教育领域的任何一个层面,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的语文工具观,培养习惯说和"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一,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怎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决非几篇文章乃至几本书就能阐述清楚的.但是有一个基本前提必须首先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因为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和教法等等,均由性质来决定.叶圣陶通过语文教学的长期实践和深入研究,反复强调指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吕叔湘先生在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写的序言中说:"通观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稍有语文教育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与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混于一体的综合教育,这种教育全部以文章诗赋为本位,只学习书面的文言文,远离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直到上个世纪初年,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语文学科必须顾及其实用性.从此,语文在中小学校单独设科,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叶圣陶从青年时期任语文教员起积极主张大力提倡白话文,大众语和新文字运动.全国解放初,叶圣陶集中代表了彼时同人之意,及时给语文学科正名定性:"什么叫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语就是口头语,文就是书面语,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按照叶圣陶的阐述,我们可以明白地了解到,听和说偏重于口头语言,读和写偏重于书面语言.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所以,学语文就是学语言.反言之,只有学好了语言,才算学好了语文.那么,语言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语言的本质曾作过许多精要的揭示.马克思认为"语
㈢ 叶圣陶老爷爷的一段名话有关学语文的见解
一、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1、叶先生认为,语文是一种工具,是人们交际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语文课不是政论课,不能离开教学目标和自身的规律去进行政治和道德信条的灌输,但又不能忽视思想教育作用,而要根据学科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
2、他认为,语文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上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上是“读”和“写”。听、读、说、写同样重要,要使学生在这四个方面都受到最好的训练。
3、他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语文不是历史、地理一样的知识课,不应以讲为主,而要提倡启发诱导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和习惯。
4、他强调:教材内容要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并应适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程度;课文的语言必须是规范的。课文只是举例性质,不应绝对化。但听、读、说、写训练则要尽可能地有比较严密的系统,循序渐进。
二、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听’、‘说’、‘读’、‘写’宜并重。”“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叶老强调了语文课应该是口语和书面语并举,听说读写并重,并尖锐地指出:“重文轻语,有‘文’无‘语’,这个偏颇应该纠正。”
他明确地否定“语文是语言、文学”的解释,认为“‘文字’含意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这就把语文课和文学课区别开来。
叶老认为,必须改变“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的现象,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阅读教学的目的,“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不多
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而学生时常听老师提问,受老师指点,亦即于不知不觉之中学会遇到任何书籍文
章,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义而得其要。比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
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
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要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教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