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2017高考汉语文答案

2017高考汉语文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8-22 07:01:58

Ⅰ 2018年全国2卷语文文言文试卷评讲

1. 2007年全国高考二卷文言文翻译谁知道

杨宝生 近日,在拜阅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时,发现其文言文翻译题的答案,有几处译文很值得商榷与探究。

笔者不愿藏拙,略陈陋见。如有荒谬之处,还敬恳命题专家、高考研究家及教育界同行不吝赐教。

(一) 全国卷(Ⅰ)的文言文翻译第(1)题是:“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勤劳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答案的译文为:“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

按,此句译文的失误与疏漏之处有三: 其一,“劳勤张捕”的“劳勤”,似不当译为“不辞劳苦”。因为,“不辞劳苦”的行为主体不外有三种:一是指百姓,二是指官吏,三是指官吏命令百姓。

然而无论行为的主体是哪一种,说“不辞劳苦地张捕”,都是讲不通的。如果说行为的主体是百姓,说“百姓不辞劳苦地张捕”,那么,何谓“不辞劳苦”呢?“不辞劳苦”不就是一种心甘情愿挨累受苦的积极主动的行为吗?说百姓如此积极主地捕捉老虎,是与“咎在残吏”的记述相抵牾的。

同时,说“百姓不辞劳苦地捕捉”,也无法与“非忧恤之本”的语义贯通。如果说官吏是“不辞劳苦地张捕”的主体,那么,这“不辞劳苦”一词,不就是对官吏的褒扬与赞美吗?这又与下一句“非忧恤之本”的否定官吏行为的语义不相协调。

如果说“不辞劳苦地张捕”的行为主体是指官吏命令百姓,那么,官吏的命令,对于百姓来说是被动的,而“不辞劳苦”对于百姓来说又是积极主动的。又是被动,又是主动,岂不自相矛盾吗?可见,将“劳勤”译为“不辞劳苦”,无论其行为的主体是谁,都是有悖于文意的,都是讲不通的。

诚然,“劳”与“勤”确有“辛勤”“劳苦”之义,但亦有“多次”“频繁”之义。而此处的“劳”与“勤”,据其语境来看,似当为“多次“频繁”之义。

也就是说,这里的“劳”为“多次”“频繁”之义,这里的“勤”亦为“多次”“频繁”之义;“劳勤”乃为同义复用。故当将“勤劳”合释为“多次”“频繁”。

“勤劳张捕”,即“频繁捕捉”。 “劳”之“多次”“频繁”之义,不但见之于文献语言,亦有征于近现代口语。

如曾巩《上元》诗:“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近代汉语口语“劳叨”(现作“唠叨”)之“劳”亦为“多次”“频繁”之义。“劳叨”即“频繁反复地念叨”。

“勤”之“多次”“频繁”之义,亦见之古训及文献,李周翰注云:“勤,多也。”(见《文选•扬雄 》“格来甚勤”注)韩愈《木芙蓉》诗:“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

《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为甚么他一天到晚,烟只管吃得最勤,却也吃得最省。”王西彦《人的世界•第四家邻居》:“他的妻子年纪不满三十,但由于生养过于勤密,身体很坏。”

其二,将“张捕”释为“张网捕捉”,欠确。诚然,“张”确有“张网捕捉”之义。

如《公羊传•隐公五年》:“百金之鱼,公张之。”何休注:“张谓张网置障谷之属也。”

然而,这里的“张”似乎是“张网捕捉”的进一步引申——捕捉;“张”在这里是泛称,而不是确指。因为,原文的上文已经交待得十分清楚:是募人“设槛阱”来捕捉老虎的,而不是“张网捕捉”老虎的。

文献语言中,亦确有“张”作“捕捉”之义的用例。如《水浒传》第三十一回:“我们张得一头好行货在这里了。”

“张”为“捕”义,“张捕”乃同义复用,故应将其合释为“捕捉”。 其三,答案将“非忧恤之本也”译为“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

“顾怜”的对象是什么?是老虎,还是老百姓?显然表义不明。更为主要的是,以“顾怜”释“忧恤”,与文意不协,不确。

其实,此“忧恤”亦为同义复用;也就是说,此“忧”亦为“恤”义。“忧”训“恤”,见之于古训。

吕延济注云:“忧,恤也。”(见《文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情眄叙忧勤”注)何谓“恤”?《玉篇•心部》:“恤,救也。”

可见,此“忧恤”当释作“救济”。“救济”谁?仔细审核文意便不难看出,救济的当是百姓。

故此,“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意当为:“而频繁捕捉(老虎),不是救济(百姓)的根本方法。”那么,救济百姓的根本方法是什么呢?下文明确言道:“务退奸贪”,“思进忠善”,“除削课制”。

(二) 全国卷(Ⅰ)的文言文翻译第(2)题是:“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其答案的译文为:“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按,答案译文以“如果”释此“若”,殊不可通。大误。

笔者认为,此“若”绝非“如果”之义;因为,假如确是“如果”之义,则下文必有在这一假设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的一句话与之相承接,而原文却根本没有;有的却是“均虽死,不易志”,而这句话又显然不是这个假设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其实,此“若”当释作“你们”。

“若畏威失正”,即“你们这些人却惧怕皇威而不敢坚持正义”。只有这样解释,才与上句的“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的语义反义相承。

2. 试卷中的文言文如何评讲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

(《涉江》) 四海之大,何如北地春,组成介宾结构,汝之不惠(慧)、"、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例如;不乃",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何……为"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何……之为",…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乌纱之横,树之以桑,四海之大,就是方位词.”的格式,有时也前置、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何(奚、"之"、状语后置;或"只怕是"。”(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

(《庄子•;无乃": (二);、胡?) ":谁;等;例如、";不积小流。如;得无",孰若起而拯之,下饮黄泉,籍何以至此;。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予忖度之: 甚矣;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倒装句----主语后置。例如,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 虞兮虞兮奈若何;;非乃"?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冠切云之崔嵬。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岂不是"、“无”。(《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莫我肯顾,吾从而师之;等。

另外、"?——孰与!微斯人吾谁与归; 学而时习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是",意思是"、",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欲与亚父,构成“唯。

值得注意的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奚、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有几人欤。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奈并累若属何;还说什么……"? 《柳毅传》李朝威 3: 《鸿门宴》;孰与"?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而青于蓝;等,无以致千里。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上岸击贼、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莫”等否定词),若不自胜?(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孰与……";,谁更厉害,不亦可乎;?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鸿门宴》) 与人刃我;又写作":“唯利是图”;,宾语前置?) 岭南梅开早,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得毋"。

——为…所…。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

救赵孰与勿救;如……何"、把……当作。(《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何如……"哪里用得着……呢、"、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宁自刃。在文言文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得毋有病乎、王屋何,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如;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其又何尤(怨),介词后面跟着宾语,大家要注意语感。如,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何若",所(代词,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并能准确翻译出来;,皂隶之俗哉,但在一定条件下? 日饮食得无衰乎;不亦……乎、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奚以…为,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怎么对付(处置;何以为":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时人莫之许也;“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汝之不惠(慧)。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3)?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要具备两个条件、";岂不是"?《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是,我之谓也;,欲献项王;: 为了强调谓语?(宋国有什么罪过;莫非",不亦乐乎?(我和城北徐。

3. 2018全国二卷语文作文是否跑题

1、2018年高考全国二卷语文作文写坚持己见应该没有跑题,主要还要看你写的具体内容有没有贴合材料。

2、今年高考全国二卷作文为: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收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送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 2018年2016年全国二卷试题难度比较(全部科目)

要看你所在的省份,把全国各省份情况列举如下北京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天津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上海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山东省:自主命题(语、数。

PS:语文数学在2018将采用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Ⅰ卷(综合(2016)、英)广东省:英语听说考试由广东省自内主命题(其余部分和其他科目均采用新课标Ⅰ卷) 江苏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浙江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英语听力使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二级听力;2017年起英语使用全国卷 ,2019年起所有科目使用全国II卷四川省:自主命题(数、英、理综)+新课标Ⅲ卷(语、文综),2017年起全部使容用全国III卷福建省:2016年起全部使用全国I卷,2019年起使用全国II卷湖北省:2016年起全部使用全国I卷湖南省:2016年起全部使用全国I卷海南省:自主命题(政、史、地、理、化、生)+新课标Ⅱ卷(语、数、英)。

5. 2018全国二卷语文作文题目透过现象看本质算跑题吗

1、2018年高考全国二卷语文作文写坚持己见应该没有跑题,主要还要看你写的具体内容有没有贴合材料。

2、今年高考全国二卷作文为: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收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送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Ⅱ 2017年高考还考英语吗

2017年高考考英语。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油田、矿区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

1984年9月,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后的几十年里,英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

2014年,拟出台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权威发布:英语退出高考统考系误读。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是改革方向,但这并不等于英语退出高考。其中浙江、上海已经出台政策均采用3+3,成为第一批试点。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还没有全国施行,所以2017年高考还会考英语。

(2)2017高考汉语文答案扩展阅读:

山东高考的新规

2017年3月24日,《山东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夏季高考)工作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出台,2017年山东省合并本科批次录取。本科合并批次后,对2017年的录取批次作了安排,2017年高考将不再有二本线,本科录取将仅设最低控制线。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加分项目,2017年取消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项目。

2017年高考语文、数学由我省自行命题,外语、文综、理综由教育部命题。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于6月25日前公布。考生对成绩如有疑问,可于成绩公布之日起3日内,向考试地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申请复核,逾期不再受理。

根据《意见》,符合条件的考生在录取时可以享受增加分数或降低分数投档照顾。如:

(1)烈士子女,其高考成绩总分低于高校调档分数线20分以内的,可以向高校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2)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可在其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3)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可在其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4)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其高考成绩总分低于高校调档分数线10分之内的,可以向高校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合并本科录取批次后,录取分5批进行,即本科提前批、自主招生批(高校专项)、本科普通批、专科(高职)提前批、专科(高职)普通批。与2016年相比,2017年本科录取批次合并为一批,而专科(高职)分为提前批和普通批两个批次。

参考资料:

网络-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Ⅲ 急!2017山西高考考纲分为了语文和汉语。这两个科目有什么区别怎么考难道是变成了七门高考吗

建议考生注意各题型的复习要点具体如下:
一)名句默写。
重在查缺补漏,即明确各背诵篇目中个人常易写错的字词,强化记忆,消灭错别字。训练时全文默写和名句填空可交叉进行。
(二)文言文阅读。
实词整理识记,反复温习。虚词亦不可忽略,虽不单设考点,但在文句翻译中常有涉及。此类题型中涉及的答题方法主要有二:一是回归文本筛选信息,学生要有整体观,所找信息区域范围不局限于个别句或段落,可能跨越不同段落;二是回归文本,掌握根据语境推敲词义的方法。可自主挑选历年高考文言文段用于全文翻译的训练,每周一篇即可。
(三)古代诗歌阅读。
古诗阅读是难点,关键是要学会正确翻译诗文。平时解题时,不妨多花点时间推敲词句含义,理顺上下诗句的内在逻辑联系。
(四)文学名著、文化经典。
文学名著复习主要通过解题来检查记忆的缺漏,做到错题或疑问处及时回归原著,记牢相关人物情节。文化经典可将复习重点缩小在教育理念及个人道德修养两方面内容,通过解题弄清楚原文主张。
(五)现代文阅读。
无论是论述类文本还是选考文本,强烈的文体意识是阅读的前提。在明确不同文体写作特点和表达特点的基础上答题,答题时应强化规范意识,同时思考要全面,避免遗漏信息点。
六)语言文字运用。
考生可从历年高考语用题中整理出习题专题卷,分类训练。“时文评论”虽未在考试说明的参考题例中出现,但并不意味着高考不考。当然,“时文评论”考点与议论文写作相关,因此不必花太多时间做专项复习。
(七)作文。
作文的生命力在于考生对自我及社会生活的认识与关切,好作文要能让阅卷者看到文中有“我”和“当下社会生活”。有“我”即要体现作者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不可讲大话空话套话,切忌人云亦云。有“当下社会生活”即作文应尽量带上鲜明的时代特性,主要体现在议论氏雀闭文素材的选用上做到新旧兼用。考生要有意识地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现象做素材整理,让作文带上点时代感。阅读精短时文时要注意理解、消化文中观点,不可生搬硬套,还可借鉴名家短评的写作构思。
此外,议论文写作要强化说理。明确议论文歼裂写作特点,牢记议论文就是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是正确的文章,其鲜明的文体特征决定了行文重点应是一个岁扒“证明的过程”,因而说理要充分,不可简单地堆砌事例。可以多做些审题立意的训练,用拟写作文提纲的形式进行训练。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无论是提纲还是考场上写出的作文,都不妨多花点精力用心修改,精心打磨。

Ⅳ 17年山东语文卷文言文

1. 2017山东语文高考古诗文背诵范围

1.《论语》十二则(有六则不定);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1.《老闷肆论语》十二则(有六则不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罩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之。”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孟子》三则 <1>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侍轿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媵文公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

2. 山东省高考语文必背90篇古诗词和古文,急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5.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8.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9.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10.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1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12.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1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1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1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3. 山东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

必修一

劝学(节选)/荀子

师说/韩愈

赤壁赋/苏轼

必修二

六国论/苏洵

阿房宫赋/杜牧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必修三

《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我们要求的是最后几段,很少考)

五人墓碑记/张溥 (我们要求的是第二(?还是第三,记不太清了,呵呵,反正是有“。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那段)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 (最后一段)

鸿门宴/司马迁 (名句)

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蜀道难/李白

登高/杜甫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锦瑟/李商隐

虞美人/李煜

*蝶恋花/晏殊

雨霖铃/柳永

声声慢/李清照

滕王阁序并诗/王勃(要求的应该是背二三段,但是最后几段也出现过题目,所以我建议你最好全背,反正写的挺好的)

必修五

陈情表/李密

项脊轩志/归有光(第一段)

长亭送别/王实甫(三首曲目)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有那个什么“。韩非囚秦,《说难》。”那段,和一些名句)

渔父/《楚辞》(“渔夫和屈原那两段”)

逍遥游(节选)/庄子(第一二段)

兰亭集序/王羲之

还有些篇目没有补出来,因为课本删去了。

我也不知道你们老师会不会要求,但是大纲上好像有。

比如说《氓》,《采薇》,《短歌行》,《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

还有一些现代文,但是考得很少,特别是山东,基本没考过。

有啥不懂得再问吧!

4. 2017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怎么写

今年的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是有关于“24小时书店不驱赶任何人”的新材料作文。

这个材料跟2017年1月8日微博上报道的“杭州图书馆的大门一直在向乞丐敞开”如出一辙,也可能就是根据那个引起轰动而走红的事件有关。今年的山东高考作文,可以说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的是,作文题的题干及要求都没有任何变化,不会给考生造成干扰,考生心里踏实;今年的命题意图也没有变化,就是让考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今年的作文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门槛,给学生松了紧绷的“跑题”那根弦;今年的作文命题,仍然是开放性命题,没有固定的立意,能够给考生非常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让考生自主立意,想自己所想,说出自己所说;还有就是考生有话可说,能够针对材料的内涵和意义展开说理。意料之外的是,今年的高考作文一反近三年的常态,直接反映时代大主题,学生可能面对无话可说或者空洞说教的情况;所给的材料是叙述类的,既像一般性的材料作文又像现象类的作文,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了困惑,当然绝大部分学生是能够看得出来的。

其实,这个作文反映的是时代的文明、人性的光芒,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所在,总的来说是对书店的赞美和歌颂,以及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等等,当然他们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人文情怀更是需要重点阐发的。只要这个基本格调把握住了,对书店赞美这个主旋律把握住了,怎么说都不过分。

5. 首次曝光,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有哪些变化

和2016年相比,2017年全国新课标语文《考试说明》在试题结构、赋分、题型、能力要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既遵循了稳定性和承继性,又体现了创新性。具体表现为:

(1)取消选考,将“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列为必考,在这两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理解”能力层级。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试题设置为一道四选一客观选择题,两道主观题;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试题设置为一道四选一、一道五选二客观题,一道主观题。

(2)增加了对古文化知识的考查;

(3)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栏目中,增加了“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内容。

(4)加强了对信息筛选、整合能力的考查。

(5)诗歌阅读改为一道五选二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

(1)论述类文本阅读。全国三套卷的设题都中规中矩,难度适中。其中有数个选项在文中已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文字,但含意又不脱离文章。

(2)文言文的考查沿袭15年的考点。

(3)古代诗歌阅读将诗歌的写什么与怎么写合在一起考查,思想感情是必考考点,答案精炼,配分科学、规范。

(4)名句名篇默写。三套卷题型均为根据语境填写诗文句子,注重考查经典篇目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或富有哲理、启迪智慧的句子,不偏不怪。

(5)文学类文本阅读。甲卷为外国小说,乙、丙卷均为中国小说。材料长度均为1400字左右。注重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构思技巧。新的变化在于探究题回归。

(6)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套卷均为现代人物传记阅读。

(7)语言文字运用,进一步加强对语言表达准确的考查,如试卷中的第15题与第17题。第15题是虚词填空;第17题选用思维流程图。

(8)写作。2016年作文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缺失,紧扣时代热点,聚焦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扩展阅读,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真正实现以表达与交流为提高的考试目的。乙卷一改以往的文字材料形式,以漫画作文出现。

6. 求文言文古诗词试题求赵奢执法br/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便扶向路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2。 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我的研读: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我的联想: 5。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我的鉴赏: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我的探究: (八)1。①对……感到诧异;②田间小路;③值得;④从前的,旧的;⑤不久;⑥渡口。

2。 ①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3。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5。 ①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

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②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桃花源记》 陶渊明 1、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3、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答:(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

(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 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5、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6、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7、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8、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9、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10、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1、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2、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13、《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答:(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

Ⅳ 高考什么时候多了一个汉语文科目

高考没有汉语文科目。汉语文只是高考考试中的一种题型。

高考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理综(文综)。虽然有不少地区进行了高考改革,但高考改革都是针对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实施的,对2018年高考的学生一点影响也没有,除浙江、上海改革试点和江苏、海南外,其余省市高考理科都是考四场。

浙江和上海是2017年就是高考改革试点地区,高考不分文理科。海南和江苏高考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各科也都是分开考,学生从中选择三科,所以也没有理科一说,当然高考分数计算方法也不相同。当然,高考改革后,会有另一套新的计分方法。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