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试题
① 八年级语文试题
5.(1)文中哪几个字能准确概括江南雪的特质?
滋润美艳
(2)用自己的话概括北方的雪的性格。
虽然孤独但却无畏、凄美
6.文中加点的“但是”有什么作用?
转折、过渡
7.用原文回答本文的主旨,并说说你的理解。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雪消逝的惋惜及伤感,说明人的一生虽然美丽,但最后还是会结束。
8.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他更欣赏的是什么?为什么?
写法:联想、比喻、拟人 ;作比较
他更欣赏的是雨的精魂,因为雨的精魂十分美丽,不为任何事物而改变。
我们刚刚上完这篇课文
100%正确!
祝你学习进步!
② 201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卷
八年级语文上册2014年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姓名: 学号: 成绩: .
一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1.选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2分)
A. 震悚(shǒng) 荒谬(miào) 溃退 (guì) 锐不可当(dǎng)
B. 要塞(sāi) 瞥见(piē) 惊骇 (gài) 歼灭(qiān)
C.俨然(yān) 幽咽(yàn) 诘问(jí) 差使(chà )
D.阡陌(qiān) 举箸(zhù) 寒噤(jìn) 仄歪 (zè)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阻遏创疤 鸿蠕 穷愁撩倒 B.烦躁 狼籍 蹒栅 缭绕不绝
C.琐屑皇急 杀戮 臭名昭著 D.簌簌 颓唐 案牍 黄发垂髫
3、下列的字或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业已:已经 震悚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B.阡陌:田间小路。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C.丝竹:丝线和竹子。 烽火:柴火
D.逾:越过。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同学们以敬佩的眼光倾听着这位老红军作的报告。
B.考试能否取得好成绩,取决于平时是否努力。
C、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我们要注意改正并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
5、对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A ①对偶 ②排比 ③ 拟人 B ①排比 ②夸张 ③拟人
C ①排比 ②对偶 ③ 反问 D ①夸张 ②对偶 ③反问
6.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一首。
B《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
C《爱莲说》与《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喻人。
D《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7、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2分)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B、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8、默写填空:(8分)
(1),芳草萋萋鹦鹉洲。(1分)
(2)自古逢秋悲寂寥,。(1分)
(3)“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这句话出自的课文《老王》,“他”是指。(1分)
(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的句子是
。(2分)
(5)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感人至深,“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地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2分)
(6)杜甫《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1分)
9.写出下面句子所表达的感情。(2分)
①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②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
二、阅读理解(36分 )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0—15题(14分)
借你一个微笑
⑴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⑵一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⑶我合上教案面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⑷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
⑸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手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句话。
⑹“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⑺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⑻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显然他还不习惯对我回应。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承诺,读完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快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⑼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提为他补习的事。一天下课李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摊开手。他一愣,老师您要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条子呀。他笑了:我不写条子了,您给我补补课吧。我面带笑容:“功课你不必着急,到时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给够我。”
⑽“好的,我一定给足您。”等他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路后,我才像想起来什么似的把他叫回来,递给他一张纸条,那里有我为他准备的一道题。我告诉他,一天之内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学讨论的。这正是性格内向学生的最大弱点。下午他说还没做出来,我有点不高兴,说晚自习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诺了。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子,我得意地笑了。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4张纸条,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争论开来。
⑾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新学期刚开学,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遇车祸瘫痪了,而他自小就被妈妈遗弃了——这也是他忧郁的一个原因。我有些担心,一个连话都不大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⑿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们擦皮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擦皮鞋!……离开茶室,我从那个小孩子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⒀“老师,让我为您擦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伸过鞋子让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也不错。顾客告诉他,他的笑容很好看。
⒁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
③ 八年级语文卷面分析
本次命题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注重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注重人文精神和新课改理念的渗透,强调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要求,较好地体现了教育部“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精神。
本试题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参加考试的总共有374人,其中最高分为 112分,最低分为 10分,平均分为75.6分。
本次试卷共包括三个部分:一、积累运用(18分);二、阅读(52分)1、文言文阅读(16分),2、现代文阅读(36分);三、作文(50分) 。我们采取抽样的方法,对这次试卷的答题情况作了分析,以便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第一部分为积累运用,主要有两大板块:古诗词填空和名著填空。古诗文名句默写,这是近几年来考查的一个重要题型,学业考试中也是重点考查的,这种题型一般有三种类型:机械型默写,即给出上句,要求写出下句,或给出下句,要求填出上句;理解型默写,即给出有关诗句的理解,要求写出相关的诗句;运用型默写,即给出一定的背景,按要求填出诗句。第一种类型是必考的题型,前六句考查的填出上句,难度较小,个别的有错别字,比如“东风不与周郎便”的“郎”,“千里共婵娟”的“婵”字。后面三句是理解型的背诵,很多的同学答不上来。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句子,有很多同学都答了最后两句。这是不正确的。从这里可以反映出学生较注重机械记忆,但没有真正理解,因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古诗文。
第二大部分为阅读,这个题目共有两个板快,即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的选择的是文言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和现代文严春友的《大自然的语言》,课外的是毕淑敏的《进当铺的男孩》。总体来说,学生答题情况较好,正确率达到了83%。但在答题的细节方面又显露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
文言文阅读的问题是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不扎实。个别的同学对“患”的解释不清楚。对两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释不出来;对于课外的现代文阅读,总体上的感觉就是同学们在考场上阅读的程度还是不深、不细,这使答题的时候很不全面,或者大不到点子上。
语言表达能力欠缺。阅读理解综合分析能力差,这是阅读题失分多的重要原因。这不仅表现在第一部分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语言运用题的解答上,而且还表现在通过阅读材料,对文章的大意的把握,概括捕捉信息等阅读题的答案表述和作文的语言表达中。学生心中所想没有准确说出,言不达意,是不会得分的。尤其是问答题,突出考查学生阅读表达能力和独特的体验,同时注重到读书方法和探究意识的考查。试题分别从字词的认读,词句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概括,中心与材料的关系,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感受、体验、品味能力等角度考查。比如课内的现代文阅读中答的最不理想的就是13题,从此题可看出同学们对议论文的知识掌握的不好,还不会很好的找论据论点,这在教师的教学中应是一个注意点。
从答题情况看,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字词的认读、词语的运用、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等一些最基础的题失分都不少,但更突出的是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大意,不能准确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不能准确提取必要的信息,也就是抓不住题眼、找不准答案信息所在,即没有把握题干的特点,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运用语言。答的不少,但没扣住要点。
第三部分为话题作文。以“真情”为话题,这个作文学生有较深刻的体验,有话可说,感情也较为真挚,但缺少深刻的表现,就是说,自己的感情,不知道怎么表达,不懂得在细节中体现人物情感。阅读面窄,选用的材料不是很新颖,有不少同学的材料显得老套。滥用词语,语句不通,语言匮乏。不能很好地借助一些有效的表达方式突出主旨。
对考生来说,选题作文写作选择的面更宽,灵活性更大,自由性更大。试卷中的作文题,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对题目拟定,中心确立,文体选择,写法运用,都有较大选择自由,倡导多元而富有个性的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有创意的、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有不少学生对这种要求把握不准,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也是要中心突出,所选材料不能偏离主题,不能偏离话题,文体也要明确,不能四不像。作文语言假大空,缺乏真情实感。
本次检测中既有它的进步方面,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进步方面: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在文言古诗的背诵、仿句能力、换位思考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关于这些语文最基本知识的学习、训练,要继续坚持。
不足之处:
1文言默写,学生眼高手低。依提示填写诗文原句,得满分的同学很少,其原因不是学生不会背,而是眼高手低。而此类题的评判标准又恰恰非常严格,错一个字就算错。
2学生审题意识及其领悟力不够。
3作文分数普遍不高。作文历来是语文成绩优异与否的最大制约因素,它也是语文的老大难,整个八年级学生的作文能上50分的寥寥无几,让人心理真不是滋味。
教学启示:
1、更新教学理念,探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促进者,一定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要强调学习的过程而非仅仅是学习的结果,一定要改变程式化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2、拓宽知识视野,增强自觉主动的阅读意识。语文教学承载的任务很重很广: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注重文化积累和培养语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创新的意识,等等。语文教学的这些任务,说明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凭课堂内和课本内容远远承担不了,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错别字,古诗词默写错误,基本的文学常识缺乏,写作中名言名句引用少、事例都是老一套等等,都说明了我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还不够重视多方面的积累。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向课外要时间,扩大阅读面,拓展知识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同时,教师本人也要加强学习,不断“充电”,储备能指导学生阅读的资本,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重视基础知识,加强扎实有效的技能训练。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的一个话题,两者必须并重齐抓。试卷答题情况就足以证明:知识与能力同样重要,抓“双基”是一项务实工程,只有务实,才能创新。例如写作,最突出的现状是多数学生作文是基本功不扎实,缺乏起码的“规范”,所以教师一定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投身课改,正确认识很大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达不佳的现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帮助学生打实基础,提升能力。在课内,要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从小处、从底处入手,进行科学有序的扎实训练,少一些只给一个题目的大作文,多一些有针对性的小作文等片段练习,精心指导,重视过程,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掌握应有的写作方法。在课外,教师要鼓励带领学生深入生活,积极参加语文综合性学习,关注社会、关注大自然,使他们多一些实践机会,多一些生活积累,同时要大力提倡用写日记、周记或随笔,以此来反映自己的思想言行,记录自己的人生轨迹,来表达对人对事的态度,描绘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鼓励他们说真话、抒真情,学做真人。
4、转变教学评价,注重学生创造性回答。在新课改下,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树立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意识。建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的科学评价意识。
总之,本次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命题是非常成功的,测试内容遵循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和基本理念,在一份语文试卷中力图体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会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的精神,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本次考试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评价功能不仅表现在价值判断上,更体现在价值导向上。
④ 8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上)古诗文名句默写题 一、 根据课文内容直接默写。(共18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每个扣1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 8、 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 10、 自古逢秋悲寂寥,往事知多少。 1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理解性默写。(共78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每个扣1分)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欲穷其林。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陋室铭》中“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望中之所见,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 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12、《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13、透过《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 拓展性默写(共4分,每小题1分,错字、漏字、多字每个扣1分) 1、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关注民众疾苦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你所喜欢的描写桥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抒发作者爱国情怀的古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表达作者充满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 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 一、 词语解释 缘溪行 沿着 落英缤纷 落花 甚异之 诧异 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 俨然 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怡然 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 详尽 咸来问讯 都 率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 再 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 邀请 处处志之 作标记 欣然前往 高兴的样子 无问津者 渡口 二、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 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4、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八年级上册:6、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 斯:这 3、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 何:什么。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八年级上册:7、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答案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八年级上册:9、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选贤与能 与:通“举”举荐,选拔 2、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亲:亲人、父母 3、不独子其子 子:以……为子。 子:子女 4、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业 5、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 6、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 7、是谓大同 是:这。 大同:理想社会 8、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二、译句 答案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 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 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归 3、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三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不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也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摘录原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4.“我”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三] 答案:1、我以为从阿长那里得到《山海经》根本不可能,我不抱什么希望,但她既然来问,也不好不说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吃惊,震动,全身都震悚起来。) 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 3、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孩子的关心,突出了阿长善良的性格特点。4、我根本没有想到她会给我买回来,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确实是有很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五]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下面几句话有什么含义?体现了什么? (1)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2)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有何作用? (1)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请从人称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 (3)我的眼泪又来了。(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3.选文对父亲的刻画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指出“蹒跚”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相照应,并解释。 5.写出与“扑扑衣上的泥土”相照应的句子。 6.这段文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7.“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原因是什么? 8.段末用“我的眼泪又来了”作结有何作用? 9.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0.用“‖”分三层。 11.选出最能概括这段文字内容的一个标题( ) A、父子情深。B、慈父背影。C、车上惜别。D、买桔送别。 12.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处“背影”,其中详细地刻画了买桔子的背影,为什么要这样写? [五] 答案:(1)体现了父子间的相互体贴和关怀,尤其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2)体胖的父亲买橘子并不轻松,只是想到要替儿子做的事已经做到了,尽管很累,单心里却很踏实。(3)表现了父亲对儿子远行的牵挂之情。(4)突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2、(1)用第一人称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时,不能作直接描写,用"似的"表明是在推测别人的心理活动。同时,从内容上说,也表明买橘子这件事对父亲来说并不轻松。(2)"找"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依依不舍的感情(3)从内容上,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的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从结构方面:照应前文中"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3、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刻画了父亲为儿子不辞辛苦所做的一切,表现了父亲爱子情深。4、父亲是个胖子;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5、他用手攀着上面…… 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再抱起橘子走。6、描写7、怕父亲伤心,也怕别人笑话8、增添背影的感人力量(或突出父爱深情)9、作者对父亲的感激留恋之情10、只好让他去‖我看见……到那边来信‖过一会说……。11、D 12、(1)"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最深;(2)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的表现出来。 《陋室铭》(刘禹锡 唐)(2002年河北省中考题)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 (宋代哲学家 周敦颐)(2001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 一、 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 分) 1、 益: 副词,更。 2、 植:树立。 3 、鲜:少。 4、濯:洗涤。 5、亵:亲近而不庄重。 6、 妖:妖媚。 7、蕃:多 8、宜:应当 9、独:只,仅 二、翻译: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①③④⑤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②⑥⑦⑧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桃花源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 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具: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不想让桃花源以外的人来打搅他们的生活.)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⑤ 初二语文课外阅读试题(含答案)
心许子午兰
父亲的朋友送我一盆伶仃的植物,瘦长的叶子,顶部举着一簇花苞,那花苞左右分披了,一律是待放的姿态。友人告诉我说,这植物,脾性怪,偏在夜半开花,因而得名“子午兰”。
那夜为完成数学作业,熬到很晚。忽而想起子午兰,该正是开花的时候吧?揿亮阳台灯,果然看见子午兰开得正好!但与我平空猜想的不一样,不是热烈地全部绽放,而是仅开了一朵花。紫蓝颜色,指甲盖般大小,精致的花瓣,单单薄薄的样子,却不失风致——真是个禁得起端详的一种花呢!
次日起床,头一件事就是探头去看那朵子午兰,已经不十分精神了;晚上回家再看时,却早谦卑地垂了头,寻不到半点儿昨夜的姿容。
那些日子因为要完成作业就经常熬夜,熬到夜半时分,去看每次只开一朵的子午兰。有时分明看到分披两侧的花苞各自预备好了一个鼓涨涨的花蕾,在心里跟自己说:这回,可要开出一对姐妹花了!然而,那两个花苞仿佛决心捍卫某种风格,夜半依然是一枝独放,另一枝呢,自然排到了次日。
就这样一天一朵地被美好地吊着胃口。二十多个花苞,足足赚走了我二十几日的快乐。
很情愿为这棵子午兰付出些快乐的遐想。想她定然是不畏惧寂寞的一种花。不但选择了深夜而且选择了独放。对着静静绽放的一朵紫蓝小花,总有向她诵读老杜那两句靓诗的冲动——“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嘿,你没觉出,“商量”这个词用得妙极吗?设若我的子午兰也需要“商量”,她们该用自怎样细嫩的嗓音呢?呢喃说着次第展露芳菲心事的话题,连枝叶都给薰香了呢!不想邀宠,无意争妍,慢条斯理地说出一个个漂亮的心愿,在完成了与星光的神秘对话之后,便义无返顾的凋萎了自己。如果这一株植物也拥有一个小小的心,它一定是淡定的,从容的,也无疑是聪慧的,睿智的。太欣赏它那么妥帖地安排好了自己的花期,努力迁延了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
如果,如果上帝也让我开出自己的一种花,昨天的我,或许会在选择的时刻惶惑,因为我同时爱着许多花,掂量中,我定会被不得已的放弃轻轻折磨;但是,今天我已毅然决定让自己开成子午兰!不在喧嚷的时刻喋喋不休地诉说,不在阳光与尘土交织的天空下迫不及待地披露心迹。珍藏着一个紫蓝色调的愿望,面对自己的灵魂,悄然打开。借一方无形的镜子,照见自己的无瑕容颜。在这个“凋谢”无情觊觎着每一个无辜生命的世界上,我愿意学着子午兰的样子,每天让自己开出一朵花,不急于和盘托出满心锦绣,不迫着他人喝彩,认真掐算着,精心安排好每一个日子,细水长流地支付自己的美丽心情。只要有花可开,就不允许生命与暗淡为伴。而当凋谢必然降临,就在自己的花影中欣然落幕,不怨艾,不盘桓,走得果决而又凛然。
心许子午兰。唯愿我的爱从尘世的喧嚷中沉静地滤出,作别繁复与火爆,携着一个简约的梦想,步入一种全新的纯美境界……
1.子午兰开花有哪些特点?请依据文章内容简要叙述。
2.“心许子午兰”的“许”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心许子午兰”?
3.阅读下列文句,简答问题
(1)就这样一天一朵地被美好地吊着胃口。二十多个花苞,足足赚走了我二十几日的快乐。(“美好地吊着胃口”和“赚走了”用得新奇,说说你的理解。)
(2)不想邀宠,无意争妍,慢条斯理地说出一个个漂亮的心愿,在完成了与星光的神秘对话之后,便义无反顾地凋萎了自己。(托物言志要切合“物”的特点,这句话写的是“志”,它切合了子午兰开花的哪些特点?)
(3)心许子午兰。惟愿我的爱从尘世的喧嚷中沉静地滤出,作别繁复与火爆,携着一个简约的梦想,步入一种全新的纯美境界……(这一段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1.夜半开花而且独放。
2.“许”:“商量”的意思;“心许子午兰”的原因:“心许子午兰。委员我的爱从尘世的喧嚷中沉静的滤出,作别反复与火爆,携着一个简约的梦想,步入一种全新的纯美境界。”
3.a"美好的吊着胃口"说明作者非常的喜欢子午兰,每天都想着那株不为寂寞的花,期待子午兰每天半夜给他带来的有哪些精彩,从而体现作者的爱慕之情。“赚走了”写出了作者很情愿为这些子午兰付出些儿快乐的遐想。”
b切合了子午兰的夜半开花,独放和不畏寂寞的特点。
c运用了抒情。总结全文,点名主题的作用
内什么这是咱初二期中考的阅读尼玛小爷一共加作文扣了十二分这破阅读扣八分。。。= =分值什么的自己看吧,貌似总分23或者25分,不过是篇好文章,值得阅读
⑥ 八年级语文试题
一、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试反复朗读课文,背诵前六段;说说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题意图:由于这篇独白是一篇抒情意味非常浓厚的散文诗,所以要引领学生在反复的吟读中把握诗情、诗味和诗理以及作品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着重体会抒情主人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二、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再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设题意图:理解作品是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的。
“风雷电”的形象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
例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这些语句,兼用拟人、呼告、排比;“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热切地向往和赞美风、雷、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等语句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好像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往往能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三、与以前读过的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相比,本文这种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设题意图:与以前所学的郭沫若的《诗两首》作一番比较,在体裁上一个是诗,一个是散文诗式的戏剧独白。两个作品表现了郭沫若特有的个性风格,但在抒情方式上却有各自的特点。
《诗两首》是在案头供人吟读的小诗,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天上的人和事,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写鲛人泣珠的传说,目的是与现实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对照,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面对浩瀚的宇宙时对理想境界的朦胧的向往。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像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而《雷电颂》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它不再是含蓄、婉转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方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⑦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语文期末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名句积累(10分)
1. 荡胸生曾云, 。
2. 斯是陋室, 。
3. ,并怡然自乐。
4. 气蒸云梦泽, 。
5. 请写出古诗词中写“秋”的名句(多写一句加一分,最多加二分)
______________ (作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作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作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基础知识(10分)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荻(dí)港 绥(suí jìng)靖 阻遏(è) 寒噤(jīn)
B.锐不可当(dāng) 飒飒(sà sà) 上窜下跳(cuàn) 仄歪(zè)
C.吊唁(yàn) 提防(dī) 瓦砾(lì) 闷热(mèn)
D.箱箧(qiè) 诘问(jié) 蹒跚(pán shān) 簌簌(sù s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差使 赋闲 狼籍 颓唐
B.琐屑 尴尬 烦燥 奔丧
C.愧作 取缔 窒息 吊唁
D.业已 张皇失措 阴惨 悠闲
3.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稀。
B.东皋薄暮望,徒依欲何归。
C.此地一为别,孤鹏万里征。
D.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B.《陋室铭》选自《全唐文》,铭是一种文体。
C.《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D.《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写的《虞初新志》。
5.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B.绥靖:安抚,平定。
C.伛:弯腰曲背。
D.勾留:停留。
三、 文言读文阅读(30分)
(一)课内文言文
《桃花源记》(12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6分)
①绝境:______________②妻子:__________________③无论: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4分)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舟记》(8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
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①”,左刻
“②,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写出选文中①②处应填的诗句。(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
很高的技艺。
4.解释加点的词(2分)
①尝贻余核舟一:____________________②能以径寸之木: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文言文(10分)
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人 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子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4分)
①吴起为魏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子又将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病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吮其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将军于若子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对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今是子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可以看出吴起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⑧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
2004.4
满分100分,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 (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⑴蝉则千转不穷, 。 ⑵不戚戚于贫贱, 。
⑶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沉舟侧畔千帆过, 。 ⑸ ,铜雀春深锁二乔。
⑹人生自古谁无死, 。 ⑺但愿人长久, 。
⑻谁言寸草心, 。 ⑼海内存知己, 。
⑽劝君更尽一杯酒, 。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⑴ 宽shù( ) ⑵nì( )名 ⑶冥思xiá( )想 ⑷油光可jiàn( )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⑴猛浪若奔 ⑵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⑶走送之 ⑷同舍生皆被绮绣
4、排列语句顺序恰当的是 (2分) ( )
①还有摇荡的水草 ②游人从桥上望去
③那鱼就在水草和石头间滑动 ④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的鹅卵石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②④①③
5、下列与“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句子是( )(2分)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6、连词组段。请从下面选择4个词语写一段话(应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不少于30字。)。(3分)涟漪 繁盛 婆娑 嬉闹 姹紫 嫣红 温声细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招贴画,完成下列题目。(5分)
⑴用说明性文字介绍这幅招贴画(30字以内)(3分)
⑵说说这幅画给我们的启示(不超过30字)。(2分)
第二部分 阅读(32分)
(一) (8分)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猫。狸猫,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猫无所食,饥而嗷。束氏日市肉啖①之。狸猫生于若孙②,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唪,唪则得肉食。
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
狸猫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猫怖甚,对之大唪。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猫奋掷而出③。
注:①啖:吃。②若:及,至于。③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
8、 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咸无所好 ②束氏日市肉啖之 ③但饥辄唪 ④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
9、与“以啖肉故”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俯身倾耳以请 B、策之不以其道
C、因以为号焉 D、以中有足乐者
10、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说说。(2分)
(二)小 名 (12分)
⑴大约我的出生与木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森儿。在“森儿、森儿”的呼唤声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森儿,森儿”地叫。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⑵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森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⑶但妈妈终于还是改不了。
⑷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朋友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里挤得满满的。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忙着做饭,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妈妈,拿刀来!”
⑸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森儿,小心点!”
⑹“咦!你原来叫森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⑺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
来,我的脸唰地红到了耳根。
⑻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妈妈的脸上呈现了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⑼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⑽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道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⑾分别的那一天爸爸妈妈一起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伤。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⑿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水。她紧跑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
⒀“ 写信回来,森儿!”
⒁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11、“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2段中,为什么“听家人唤我的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用原文回答)(2分)。
13、第○13段中妈妈已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为何临别时脱口而出的却是“森儿”?(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名”在文中表达了妈妈对儿子怎样的情感?(2分)
15、怎样理解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受?(2分)
16、你对父母当着外人的面称呼你的昵称,有什么想法?(2分)
(三)秃的梧桐(12分)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⑵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⑸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⑹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⑺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⑻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⑼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⑽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⑾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qiáo cuì( )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cōng 1óng( )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⑿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⒀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⒁——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⒂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⒃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⒄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吗?
⒅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17、请根据拼音写出第⑾段中应填入的词语。(2分)
qiáo cuì( ) cōng 1óng( )
18、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2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0、文中第⑾⑿段写了其他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1、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分)
22、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三、作文(40分)
“欣赏自己”就是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为自己感动,为自己喝彩,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自信,充满希望。有人说一个不懂得欣赏自己的人是很难快乐的,只会使自己陷入自卑的泥潭,只有充满希望的人才能扬帆远航。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以“欣赏自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
2004.4
满分100分,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 (24分)
1、(10分)略
2、(2分)略
3、(4分)略
4、(2分)D
5、(2分)C
6、(3分)词语1分,修辞1分,语句通顺1分。
7、(5分)绿色家园1分,树叶中有地球1分,像眼睛1分。保护环境1分,保护眼睛1分。
8、(4分)①都②买③就④借
9、(2分)D
10、(2分)生活条件的优越,将使人丧失能力(斗志、勇气)
11、(2分)为下文作铺垫,这也正是我两次对妈妈提出“别叫我小名的原因”。
12、(2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好象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
13、(2分)因为最能表达母爱的是她叫我小名
14、(2分)最纯朴的母爱,是母亲情感的真情流露
15、(2分)为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母亲而感到后悔
16、(2分)结合全文能自圆其说就行
17、(2分)憔悴 葱茏
18、(2分)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1分)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1分)
19、(2分)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答“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给1分)
20、(2分)和秃梧桐一样,其他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顽强地活着。这使得秃梧桐体现出来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答“写其他的树和花衬托出秃梧桐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给1分;只答“衬托”或“深化中心”,缺乏分析,给1分)
21、(2分)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22、(2分)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只要扣紧“秃梧桐”来谈,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