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退出语文教材
因为鲁迅的文章带有很强烈的革命性
2. 语文教材实行教改、鲁迅的文章不能放进教材中,这么说以后关于鲁迅的文章会不会成为禁书
对鲁迅文章的调整并不是说鲁迅的地位降低了,也不是说否定了撤换掉的那部分著作,只是要引导学生去读鲁迅的其他文章。语文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我们在一个阶段把《阿Q正传》全文放进了选修教材,在选修教材里,一个全面的鲁迅会呈现在学生面前,其中会有对文化多元的文化本质的展示,并不是在抛弃鲁迅。
其实鲁迅作品可选性非常宽泛,可选择余地很大,这样一个经典作家那么多经典作品,却要一代人两代人一直看那么几篇作品?适当换换口味不会损失他的地位。而且鲁迅的作品在量上变化不太明显,在江苏版教材编选时,在鲁迅文章问题上,编写组几乎没有争议。
说到这里,可能还有很多人对《朱德的扁担》和《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文章被调整有不同的看法。
在实行新课标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有些选文也有调整。《朱德的扁担》和《狼牙山五壮士》长期以来成为精神的标签或标志,拿掉就被认为是一种精神取舍?其实,在一些版本里没被选入不是从思想性上否定他们,这种英雄主义精神、爱国精神,永远是有价值的。
但他们的文学性和语文性不足,这些文章没有体现汉语的美感和特质,不是文学性的经典,他们对这种精神的体现角度比较简单,所以可能会从中调整。
3. 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大撤退看新教材主编怎么说的
针对舆论中“鲁迅文章在语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言论,新编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28日回应称“没那回事”。他表示,新教材中,鲁迅作品依然保留了一定比重,不存在“大撤退”的情况。
温儒敏称,增加古诗文主要是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是教学的需要,“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记忆力最好,一些文言文可能他们不太理解,但是,让他们多读多背多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此外,对于近年来舆论中有关“鲁迅文章在语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言论,温儒敏回应称“没那回事”。
他透露,新语文教材中,小学选入两篇鲁迅作品,包括《少年闰土》等,初中选入六篇鲁迅作品,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一数量与过去教材相当。
温儒敏说,十多年来,教材结构在变动,例如高中,1.75学年是必修,1.25学年为选修,必修课总体减少了,鲁迅作品也相应减少一些,有的是放到了选修课中。新教材中,鲁迅作品依然保留了一定比重。
教育是根本,只有好的教育国家才能进步。
4. 关于“鲁迅文章应不应该淡出中学课本”
不宜太多,因为鲁迅作品的内涵中学生还难以完全理解;但又不能没有,因为鲁迅在现代文学和文化中太重要了,他的许多作品又确实是一流的精品。
5. 对于语文教材“鲁迅大撤退”你怎么看,不要抄网上,用自己的观点
主要是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选入教材,先不说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单单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一旦入选教材就都属于要全文背诵的一点是给学生增加了无数压力。
再有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无一不是在批判社会得各大弊端,虽然现实,但是也正是因为太过现实,未必利大于弊。
鲁迅[lǔ xùn]
基本释义
[Lu Xun] (1881.9.25-1936.10.19)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898年进南京水师学堂,第二年改入铁路矿务学堂。1902年赴日本留学,曾在仙台学医。不久弃医从文,加入革命团体光复会。1909年归国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书。1912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后随政府迁北京。新文化运动兴起,鲁迅于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编委会,同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抨击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又陆续写了《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1920年起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讲课。参加领导语丝社,主编《莽原》等刊物。继续发表作品,编成小说集《彷徨》和杂文集《华盖集及其续编》。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0月以后定居上海。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时主编《语丝》。这几年发表的杂文,编成《而已集》和《三闲集》。1930年参加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遭到国民党通辑。在这前后领导左翼文艺界。对国民党的政策提出强烈抗争。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宋庆龄等营救被捕的革命者。1936年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从参加左联到病逝上海,写的杂文更多,共有《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八个集子。1936年10月19日病逝。作品编为《鲁迅全集》二十卷
6. 如何看待关于「鲁迅文章退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的讨论
和气生财
7. 关于鲁迅文章退出教材书的材料作文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8. 为什么鲁迅的文章从教科书里消失了
为什么鲁迅的文章从教科书里消失了?
近来,由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内版语文教材中逐步剔容除鲁迅的文章,引来一片争议,赞者有之,阻者有之。而笔者认为,在近年来对鲁迅话题经历了沉默、回避、冷淡的过程后,现在让其滚蛋,已经是时候了。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那些曾经被其攻击、痛斥、讥讽、怜悯的人物又一次复活了,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感到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无地自容。
9. 鲁迅的文章到底该不该从语文教材中“下课”
不应该,作为一代文学先锋,他的作品曾鼓舞了多少人,虽说历史在前进,但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要学习的并非仅仅是文章的内容,更有他的思想,以及他的写作手法,所以他的文章应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