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数学著作
㈠ 我国最早的两部数学专著是( )和( )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
㈡ 最早记录在我国古代哪部数学著作中
《周髀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数学典籍,成书时间大约在两汉之间 (纪元之回后).也有史家认为它答的出现更早,是孕于周而成于西汉,甚至更有人说它出现在纪元前1000年.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公元纪元前后,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从先秦到西汉中期的数学成就.该书作者已无从查考,只知道西汉著名数学家张苍、耿寿昌等人曾经对它进行过增订删补.全书分做九章,一共搜集了246个数学问题,按解题的方法和应用的范围分为九大类,每一大类作为一章.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数学的蓬勃发展时期,计有《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算学著作问世.
》、《海岛算经》等10部数学著作.所以当时的数学教育制度对继承古代数学经典是有积极意义的.
公元600年,隋代刘焯在制订《皇极历》时,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唐代僧一行在其《大衍历》中将其发展为不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
㈢ 我国最早的数学著作是
《周髀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数学典籍,成书时间大约在两汉之间 (纪元之后)。也有史家认为它的出现更早,是孕于周而成于西汉,甚至更有人说它出现在纪元前1000年。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公元纪元前后,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从先秦到西汉中期的数学成就。该书作者已无从查考,只知道西汉著名数学家张苍、耿寿昌等人曾经对它进行过增订删补。全书分做九章,一共搜集了246个数学问题,按解题的方法和应用的范围分为九大类,每一大类作为一章。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数学的蓬勃发展时期,计有《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算学著作问世。
》、《海岛算经》等10部数学著作。所以当时的数学教育制度对继承古代数学经典是有积极意义的。
公元600年,隋代刘焯在制订《皇极历》时,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唐代僧一行在其《大衍历》中将其发展为不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
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中提出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同样的方法至1819年才由英国人霍纳发现;贾宪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与17世纪欧洲出现的“巴斯加三角”是类似的。遗憾的是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书稿已佚。
秦九韶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1247年,他在《数书九章》中将“增乘开方法”加以推广,论述了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并且例举20多个取材于实践的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为十次方程)。16世纪意大利人菲尔洛才提出三次方程的解法。另外,秦九韶还对一次同余式理论进行过研究。
李冶于1248年发表《测圆海镜》,该书是首部系统论述“天元术”(一元高次方程)的著作,在数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尤其难得的是,在此书的序言中,李冶公开批判轻视科学实践活动,将数学贬为“贱技”、“玩物”等长期存在的士风谬论。
公元1261年,南宋杨辉(生卒年代不详)在《详解九章算法》中用“垛积术”求出几类高阶等差级数之和。公元1274年他在《乘除通变本末》中还叙述了“九归捷法”,介绍了筹算乘除的各种运算法。公元1280年,元代王恂、郭守敬等制订《授时历》时,列出了三次差的内插公式。郭守敬还运用几何方法求出相当于现在球面三角的两个公式。
公元1303年,元代朱世杰(生卒年代不详)著《四元玉鉴》,他把“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欧洲到公元1775年法国人别朱(Bezout)才提出同样的解法。朱世杰还对各有限项级数求和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高次差的内插公式,欧洲到公元1670年英国人格里高利(Gregory)和公元1676一1678年间牛顿(Newton)才提出内插法的一般公式。
14世纪中、后叶明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奉行以八股文为特征的科举制度,在国家科举考试中大幅度消减数学内容,于是自此中国古代数学便开始呈现全面衰退之势。
明代珠算开始普及于中国。1592年程大位编撰的《直指算法统宗》是一部集珠算理论之大成的著作。但是有人认为,珠算的普及是抑制建立在筹算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数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演算天文历法的需要,自16世纪末开始,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便将西方一些数学知识传入中国。数学家徐光启向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学习西方数学知识,而且他们还合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1607年完成)。徐光启应用西方的逻辑推理方法论证了中国的勾股测望术,因此而撰写了《测量异同》和《勾股义》两篇著作。邓玉函编译的《大测》〔2卷〕、《割圆八线表》〔6卷〕和罗雅谷的《测量全义》〔10卷〕是介绍西方三角学的著作。
-----------------------------------------------------------
1.最早的数学著作是《周髀算经》(但不是专门研究数学还有天文)
2.(02年以后)最早的数学“专著”是《筭数书》(《筭数书》比《九章算术》成书年代约早200年)
3.(02年以前)最早的数学“专著“是《九章算术》
㈣ 我国最早的一批数学专著有哪些
在春秋战国数学发展的基础上,秦汉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一批数学专著,《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算书。这两部古算书虽成书于西汉,但皆不是一时一人之作,而是经过多人修改和补充而最后完备起来的,其中不少内容反映了先秦的数学成就。
㈤ 我国最早的数学著作是
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原名《周髀》,是算经的十书之一。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据说原书没有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其证明是三国时东吴人赵爽在《周髀注》一书的《勾股圆方图注》中给出的)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以及怎样引用到天文计算。)《周髀算经》的采用最简便可行的方法确定天文历法,揭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囊括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包涵南北有极,昼夜相推的道理。给后来者生活作息提供有力的保障,自此以后历代数学家无不以《周髀算经》为参考,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1]
㈥ 我国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是什么
中国最早的数学专著《筭数书》
《筭数书》是一部数学问题集。全书有近七十个题名。题名有的以计算方法命名,如“相乘”、“分乘”、“约分”、“合分”、“径分”等;也有的以该题正文中的主题词命名,如“共买材”、“狐出关”、“息钱”、“饮漆”、“税田”、“贾盐”、“粟求米”、“负炭”、“分钱”、“方田”、“囷盖”、“以圜材方”、“以方材圜”、“里田”等。该书依“题——答——术”的体例编写。“题”,指命题,即数学问题;“答”,指解答,即对例题的解答;“术”,指由例题的解答归纳出该类问题的一般算法。全书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整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另一类是跟当时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题及解法。如“羽矢”是有关造箭的应用题、“旋粟”是有关农业估产的应用题、“息钱”是有关借贷的应用题。依现代数学分类法,这些应用题有的属于算术问题,有的属于几何问题。考古人员认为,《筭数书》可能是秦汉官吏,尤其是负责经济管理工作的官吏学习数学知识的课本和工具书。
《筭数书》比传世的《九章算术》成书年代约早200年。它的出土,使我们了解到公元前2世纪,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中国数学发展的水平和数学专著的编纂水平,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筭数书》记录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运算和比例算法。科学的分数概念和运算法则,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建立起来的。古埃及人曾有比较完整的分数形式,但由于太繁复,不便于运算。这就影响了古埃及算术的发展,后来也给希腊数学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在希腊数学中缺乏分数约分和通分的法则,分数四则运算则更在其后。公元7世纪,系统的分数概念和运算法则才在印度流行,而欧洲还要迟得多。
第二,盈不足术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2世纪。在阿拉伯和欧洲早期的数学著作中,它被称为“契丹算法”。“契丹”是当时西方和阿拉伯人对中国的称呼。由此可见,盈不足术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的独创。公元9世纪阿拉伯数学家花剌子密提出双假设法比中国古代数学家的盈不足术要晚一千多年。中国的盈不足术是以比率理论为依据导出的一种算法化的演算程式。它给不明算理的人提供了可按程序操作的应用方法,把算术应用推到顶峯。
第三,《筭数书》中的题名“除”,即羡除。依魏晋之际杰出数学家刘徽的解释:羡除,“实为隧道也。”按例题所述是楔形体,其体积求解公式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的首创。
第四,《筭数书》采用“题——答——术”的编纂体例具有注重实用,着眼发展,便于普及的优点。例题提出的数学问题来源于社会实践,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可以不断收纳新的问题,推动数学发展。例如从春秋战国时期起,漆器逐渐兴起,到秦汉时期终于取代了青铜器。生产漆器对生漆的需要量不断加大。而漆树只能生长在黄河中游的部分地区和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产量很有限。为了保证生漆的供应,政府在生漆产地设立漆园,派专门官吏管理。生漆要饮水,饮水的多少决定生漆的质量。法律规定,征收生漆要到官府试水、饮水。管理者必须掌握饮水的计算方法。《筭数书》中“饮漆”,就是这种测试生漆质量的计算方法。它纳入《筭数书》肯定比“方田”要晚。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由具体事例入手,然后归纳出同类问题的一般解决办法,即“答”后面的“术”。从全书的体例结构看,它是一种开放的归纳体系。这种编纂体例直接影响着《九章算术》,并成为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的传统。
㈦ 我国最早的数学著作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西汉张苍、耿寿昌《算数书》
据考古学者整理的释文,《算数书》有如下68个标题: 1相乘,2分乘,3乘,4矰(增)减分,5分当半者,6分半者,7约分,8合分,9径分,10出金,11共买材,12狐出关,13狐皮,14女织,15并租,16负米,17金贾(价),18舂粟,19铜秏(耗),20传马,21妇织,22羽矢,23桼(漆)钱,24缯幅,25息钱,26?(饮)桼(漆),27税田,28程竹,29医,30石?(率),31贾盐,32挐脂,33取程,34秏(耗)租,35程禾,36取枲程,37误券,38租吴(误)券,39粺毁(毇),40秏,41粟为米,42粟求米,43米求粟,44米粟并,45粟米并,46负炭,47卢唐,48羽矢,49丝练,50行,51分钱,52米出钱,53方田,54除,55郓都,56刍,57旋粟,58囷盖,59睘(圜)亭,60井材,61以睘(圜)材方,62以方材睘(圜),63睘(圜)材,64启广,65启从(纵),66少广,67大广,68里田。 以上68条的标题,释文都以黑体标记。另在第41“粟为米”条下并列有“粟求米”一条(暂记为41a),此标题未用黑体字标记,不知是否排印或原简有误,算上此标题共69个。 这69个标题统领着《算数书》的各部分内容,其中的题目可以归入今传汉代编成本《九章算术》中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等章的题目类型,涉及今天的整数和分数四则运算、各种比例、面积、体积、负数、双设法的内容。其广度和深度虽稍逊《九章算术》,但已包括着十分丰富的知识。
㈧ 请问我国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是什么
中国最早的数学专著《筭数书》
《筭数书》是一部数学问题集。全书有近七十个题名。题名有的以计算方法命名,如“相乘”、“分乘”、“约分”、“合分”、“径分”等;也有的以该题正文中的主题词命名,如“共买材”、“狐出关”、“息钱”、“饮漆”、“税田”、“贾盐”、“粟求米”、“负炭”、“分钱”、“方田”、“囷盖”、“以圜材方”、“以方材圜”、“里田”等。该书依“题——答——术”的体例编写。“题”,指命题,即数学问题;“答”,指解答,即对例题的解答;“术”,指由例题的解答归纳出该类问题的一般算法。全书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整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另一类是跟当时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题及解法。如“羽矢”是有关造箭的应用题、“旋粟”是有关农业估产的应用题、“息钱”是有关借贷的应用题。依现代数学分类法,这些应用题有的属于算术问题,有的属于几何问题。考古人员认为,《筭数书》可能是秦汉官吏,尤其是负责经济管理工作的官吏学习数学知识的课本和工具书。
《筭数书》比传世的《九章算术》成书年代约早200年。它的出土,使我们了解到公元前2世纪,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中国数学发展的水平和数学专著的编纂水平,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筭数书》记录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运算和比例算法。科学的分数概念和运算法则,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建立起来的。古埃及人曾有比较完整的分数形式,但由于太繁复,不便于运算。这就影响了古埃及算术的发展,后来也给希腊数学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在希腊数学中缺乏分数约分和通分的法则,分数四则运算则更在其后。公元7世纪,系统的分数概念和运算法则才在印度流行,而欧洲还要迟得多。
第二,盈不足术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2世纪。在阿拉伯和欧洲早期的数学著作中,它被称为“契丹算法”。“契丹”是当时西方和阿拉伯人对中国的称呼。由此可见,盈不足术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的独创。公元9世纪阿拉伯数学家花剌子密提出双假设法比中国古代数学家的盈不足术要晚一千多年。中国的盈不足术是以比率理论为依据导出的一种算法化的演算程式。它给不明算理的人提供了可按程序操作的应用方法,把算术应用推到顶峯。
第三,《筭数书》中的题名“除”,即羡除。依魏晋之际杰出数学家刘徽的解释:羡除,“实为隧道也。”按例题所述是楔形体,其体积求解公式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的首创。
第四,《筭数书》采用“题——答——术”的编纂体例具有注重实用,着眼发展,便于普及的优点。例题提出的数学问题来源于社会实践,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可以不断收纳新的问题,推动数学发展。例如从春秋战国时期起,漆器逐渐兴起,到秦汉时期终于取代了青铜器。生产漆器对生漆的需要量不断加大。而漆树只能生长在黄河中游的部分地区和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产量很有限。为了保证生漆的供应,政府在生漆产地设立漆园,派专门官吏管理。生漆要饮水,饮水的多少决定生漆的质量。法律规定,征收生漆要到官府试水、饮水。管理者必须掌握饮水的计算方法。《筭数书》中“饮漆”,就是这种测试生漆质量的计算方法。它纳入《筭数书》肯定比“方田”要晚。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由具体事例入手,然后归纳出同类问题的一般解决办法,即“答”后面的“术”。从全书的体例结构看,它是一种开放的归纳体系。这种编纂体例直接影响着《九章算术》,并成为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的传统。
㈨ 我国最早的两部数学专著是什麽
我国最早的数学著作是:《周髀算经》
最早的数学专著应该是:
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的《算术书》和《九章算术》
你所问的两本,不知道是哪个答案.
因为数学著作和数学专著是不一样的.在《九章算术》前,还有《许商算术》,《杜忠算术》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