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佛太极拳教学

佛太极拳教学

发布时间: 2025-09-15 11:23:27

㈠ 24式太极拳分解教学一共有几段

24式太极拳分解教学一共有八段
第一段
第一式 起势
⑴左脚开立 ⑵两臂平举 ⑶屈腿按掌
第二式 左右野马分鬃
⑴左野马分鬃 ⑵右野马分鬃 ⑶左野马分鬃
第三式 白鹤亮翅
⑴跟步抱手 ⑵后坐转体 ⑶虚步分手
第二段
第四式 左右搂膝拗步
⑴左搂膝拗步 ⑵右搂膝拗步 ⑶左搂膝拗步
第五式 手挥琵琶
⑴跟步展臂 ⑵后坐引手 ⑶虚步合手
第六式 左右倒卷肱
⑴右倒卷肱 ⑵左倒卷肱 ⑶右倒卷肱 ⑷左倒卷肱
第三段
第七式 左揽雀尾
⑴转体撤手 ⑵抱手收脚 ⑶转体上步 ⑷弓步掤臂
⑸转体摆臂 ⑹转体后捋 ⑺转体搭手 ⑻弓步前挤
⑼后坐引手 ⑽弓步引手
第八式 右揽雀尾
⑴转体分手 ⑵抱手收脚 ⑶转体上步 ⑷弓步掤臂
⑸转体摆臂 ⑹转体后捋 ⑺转体搭手 ⑻弓步前挤
⑼后坐引手 ⑽弓步前按
第四段
第九式 单鞭
⑴转体运臂 ⑵勾手收脚 ⑶转体上步 ⑷弓步推掌
第十式 云手
⑴转体松勾 ⑵左云并步 ⑶右云开步 ⑷左云并步
⑸右云开步 ⑹左云并步
第十一式 单鞭
⑴转体勾手 ⑵转体上步 ⑶弓步推掌
第五段
第十二式 高探马
⑴跟步翻手 ⑵后坐卷肱 ⑶虚步推掌
第十三式 右蹬脚
⑴穿手上步 ⑵分手弓腿 ⑶抱手收脚
⑷分手蹬脚
第十四式 双峰贯耳
⑴屈膝并手 ⑵上步落手 ⑶弓步贯拳
第十五式 转身左蹬脚
⑴转体分手 ⑵收脚合抱 ⑶分手蹬脚
第六段
第十六式 左下势独立
⑴收脚勾手 ⑵屈蹲开步 ⑶仆步穿掌 ⑷弓腿起身
⑸独立挑掌
第十七式 右下势独立
⑴落脚勾手 ⑵屈蹲开步 ⑶仆步穿掌 ⑷弓腿起身
⑸独立挑掌
第七段
第十八式 左右穿梭
⑴右穿梭 ⑵左穿梭
第十九式 海底针
⑴跟步提手 ⑵虚步插掌
第二十式 闪通背
⑴提手收脚 ⑵弓步推撑
第八段
第二十一式 转身搬拦捶
⑴转身扣脚 ⑵坐腿握拳 ⑶摆步搬拳 ⑷转体收拳
⑸上步拦掌 ⑹弓步打拳
第二十二式 如封四闭
⑴穿手翻掌 ⑵后坐引收 ⑶弓步按掌
第二十三式 十字手
⑴转体扣脚 ⑵弓腿分手 ⑶交叉搭手 ⑷收脚合抱
第二十四式 收势
⑴翻掌分手 ⑵垂臂落手 ⑶并步还原

如何教好太极拳

教学太极拳一般都采用分解教学法,先从站桩入门,把基本的身体姿势要求讲清楚,叫学员背熟,好比中国传统经文懂不懂不重要,先背熟再慢慢理解。接下来就是教学了,先教步法,再教学手法,这种方式常用;如果你动作厉害也可以先打一遍,给学生一个强烈的印象,哈哈,也起一个技压群雄的目的。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手段和方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学生实际、作业条件等具体情况来确定,这是提高武术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简述一些武术教学中常用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讲解示范法
(-)讲解
讲解要做到用语简练,重点突出,目的明确。讲解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采用不同的方法,富于趣味性和启发性,并注意讲解的时机和效果。
1.讲解的主要内容
(1)动作规格:讲解动作规格使学生明确具体动作的规格要求,有助于技术的掌握和提高。
(2)攻防含义:讲解攻防含义使学生明确动作的实质,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和使用方法。
(3)基本技法:基本技法是指武术动作中经常出现的带有一般规律性的技巧和方法。例如,向前冲拳定势时总是拳背(平拳)或拳眼(立拳)朝上;又如,冲拳、推掌总是要求拧腰、顺肩;再如,拳收到腰际时总是拳心朝上。
(4)关键环节:讲解掌握动作的关键,能帮助学生较快地学会动作。
(5)易犯错误:对易犯错误的动作进行讲解,可以提醒学生防止这类错误的发生。
2.讲解的方法
(1)顺序化讲解:武术动作的讲解,一般先讲下肢步型、步法,再讲上肢手型手法,然后讲上下肢配合方法。
(2)术语化讲解:武术动作名称是按照动作结构、形象和运动方法而取名,一般能表达动作的全貌,如“弓步冲拳”、“马步架打”等。讲解时,把动作规格和动作术语结合起来,便于学生记忆动作和正确理解动作要领。
(3)形象化讲解:指以常用的自然现象比喻动作形象,如讲“提膝亮掌”犹如金鸡独立,将“仆步穿掌”比喻为燕子抄水一般。
(4)单字化讲解:指把动作过程归纳为简明、扼要的几个字进行讲解,如“腾空飞脚”,可把蹬地起跳、摆腿、提腰提气、拍手拍脚击响的过程归纳为“蹬、摆、提、拍”四个字讲解。
(5)口诀化讲解:指把动作要领或动作顺序编成顺口溜进行讲解,如讲解弓步,口诀为:“前腿弓,后腿绷,挺胸、塌腰莫晃动”。讲冲拳、推掌的高度,口诀为:“冲拳不过肩,掌指齐眉尖”。
(二)示范
示范在直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示范要力求做到准确、熟练。优美,并突出武术特点。它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是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获得动作概貌的主要手段。
1.完整示范
完整示范能使学生了解动作全貌,形成完整的概念。
在下列情况下可运用完整示范。
(1)对新授教学内容的武术动作,可采用完整示范,能帮助学生建立第一印象。
(2)对结构简单和难度不大的动作可采用完整示范。
(3)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采用完整示范。
2.分解示范
分解示范是针对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动作所进行的教学方法,它便于学生了解动作的细节,更好地掌握动作的完整性。
在下列情况下可运用分解示范。
(1)动作结构和方法路线较复杂繁难的动作,可分为上下肢两部分或几个小节来进行示范教学。
(2)攻防因素较多的动作,可按攻防含义的顺序进行示范教学。
(3)富于顿挫的动作,可按动作结构的顺序进行示范教学。武术套路中顿挫性的动作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着节奏的鲜明。这类动作必须具备如下基本特征:①在一个动作里含有轻重之分的特征,可按轻重对比因素划分细节进行教学;②在一个动作里含有突然改变方向的特征,可按突然变向的部分划分出细节进行教学;③在一个动作里含有擒纵或拿打的特征,可按一擒一纵或一拿一打之分进行教学。
分解示范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因此不宜将动作分解过细,应尽快地向完整动作过渡。分解示范与完整示范应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一般应遵循完整一分解一再完整的原则。
3.示范面与位置
示范是为了要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示范面、示范位置和示范速度的选择与运用。
(1)示范面:示范面有正面、背面、侧面和镜面这四种方法。在教学中,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一般情况下,单个动作可采用正面或侧面示范;组合动作和套路动作可采用背面示范;领做武术操或准备活动时可采用镜面示范。如马步动作,为了使学生弄清两脚开立的宽度和脚尖正对的方向,可采用正面示范;要看清挺胸、塌腰、膝盖不能超过脚尖的规格,可采用侧面示范。
(2)示范位置:教师示范位置的选择应根据学生人数和队形来确定,要有利于学生观察为原则。一般可站在横队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如四列横队,可以让前面两列学生坐下或蹲下,使后排的学生也能看清示范动作;也可以采用二列横队相对站立,教师站在中间示范。示范时尽量使学生避免面向阳光或迎风。
(3)示范速度:示范速度可分为慢速和正常速度两种。示范速度应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而定。一般较易掌握的动作可采用正常速度进行完整示范;对于较难掌握的动作可采用慢速示范。示范与讲解应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武术教学中,有时可先讲解后示范,或先示范后讲解,还可边讲解边示范。一般来说,对于新的教材内容和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应以示范为主;对于复杂教材内容和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应以讲解为主。
(三)领做与口令
在教学中,领做与口令指挥是教师示范和讲解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武术教学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它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动作,也便于学生统一行动。
1.领做
领做是教师做动作来带领学生进行模仿练习。通过领做使学生初步掌握套路动作的方向和路线。领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领做位置要恰当:教师领做的位置一般应站在套路运动方向的斜前方,要与学生的运动方向一致。当动作方向发生改变时,教师的领做位置也要随着学生运动的方向而转换,同时应利用学生重做或口令提示要领的方法,使教师有时间走向所变换的位置上继续领做。这样,不仅能避免学生的记忆发生混乱,而且有利于掌握套路动作。
(2)领做与口令指挥相结合:教师的领做应稍慢一点,便于学生观察与模仿,同时要用简明的语言提示与口令指挥有机结合起来。武术教学中,在传授新教材时应以身领为主,口令配合,使学生模仿动作更准确;复习教材时应以口令为主,身领为辅,有利于帮助学生熟记动作。
2.口令
当学生已基本学会动作后,教师可用口令指挥学生练习。正确地运用口令,能统一学生的行动,达到整齐划一的教学效果。
(1)常用的口令:即一动一个呼号,这种口令适用于简单的动作和基本功练习,如有些动作需要分解成若干个动作的连贯练习,可在原一动一拍的基础上附加口令。一般是发力的动作口令要短促、宏亮有力,过渡性的动作口令可适当放慢。口令的高低、长短、快慢一定要符合套路的演练韵律。
(2)提示性口令:指在发出口令之前,加上动作名称或简明术语作为预令进行启发提示,如“搂手弓步冲拳——1”。这对初学者或容易遗忘的动作可用提示性口令。
(3)单字口令:根据动作结构特点,选择既能提示,又能强调动作要领的单字口令,如“提膝点剑”动作的“提膝”可用“提”字,“点剑”动作可强调“点”字。
二、练习法
(-)练习方法
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实践掌握和提高武术技术技能的主要方法。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有模仿练习、重复练习、默想练习等。
1.模仿练习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主要是为了弄清和记住动作的运动路线、方向及方法,并能初步学会动作。因此,在模仿练习时教师不要随意更换动作练习的方向,同时将课前培养的学生骨干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安排在队形的四周,有利于提高模仿练习的效果。
2.重复练习
学生初步学会动作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重复练习,以使逐步形成正确的动作动力定型。教师对重复练习的形式、时间、次数要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同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各种练习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3.默想练习
默想是学生通过意念活动,重现大脑获得的动作表象,达到强化动作和技术的练习方法。默想练习一般在新学动作之后或复习动作之前进行采用,能帮助学生加深动作印象,同时也是有利于学生消除疲劳、调节运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课上采用默想练习的时间一般不宜太长,每次约1—3分钟。
(二)练习形式
武术课组织练习的形式一般有集体练习、分组练习和单人练习等。
1.集体练习
集体练习是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共同练习的形式。它主要由教师用身领或口令来指导学生练习,便于统一行动要求。在口令指导集体练习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所存在的共性错误动作,以便及时纠正。
2.分组练习
分组练习是集中指导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练习的形式。分组练习一般在学生基本掌握本课内容后,由教师提出要求,各小组长或学生骨干带领本组同学进行练习。分组的形式有以下两种:
(1)若干组按指定场地练习,教师轮流指导。
(2)一组练习,多组观摩,教师评议。
3.单人练习
单人练习是学生单独完成动作演练的形式。单人练习一般在学生基本掌握动作后,教师提出练习要求,学生单独进行练习,有助于掌握和巩固动作,同时能消除学生对老师或同伴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练习的能力。在单人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指出错误,因人施教。
三、纠正错误法
纠正错误是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掌握动作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错误,加以指出,并帮助他们改正。一般常用的纠正方法有以下五种。
1.慢速分解领做
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和协调性较差而出现错误动作时,教师要耐心地反复讲清动作技术要领,可采用动作分解、慢速示范、多领做等方法帮助纠正。
2.静耗体验
由于学生肌肉本体感觉差,不能有效地控制动作而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强调其动作的规格和要求,可采用站桩的静耗、控腿等方式,使学生增强有关肌肉用力的感觉来帮助纠正错误动作。
3.保护帮助
由于学生怕出危险而做不好动作时,教师可采用一些有效的保护和帮助的方法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并让学生放心地体会动作要领,逐步克服动作中的错误。
4.语言提示
由于学生遗忘动作或对动作要领不清楚而出现错误时,教师可采用提示动作名称或动作要领来启发、诱导学生完成正确动作的运动过程。
5.对比分析
由于学生不理解动作性质和作用而出现错误时,教师可根据动作的攻防性质找出差异,并通过正误对比示范法,使学生弄清动作的不同之处,达到帮助纠正错误的目的。
教师在纠正错误时,如属于共性错误的应采用集体纠正,特殊的错误应采用个别纠正。同时要启发学生分析错误动作的因果关系,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评价法
(-)观察与提问
1.观察
观察是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程度最直接的方法。教师在观察中,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练习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要及时反馈指导。例如:教师用口令指挥学生进行集体练习后,及时评议练习中的长处,同时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和应注意的事项,使学生及时知道每次练习的效果,以利自我调整。
2.提问
提问是教师随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扼要说明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武术知识和技能情况的主要方法。提问的内容要简明,要与讲解的内容相一致,如分析动作的规格与要求、劲力与协调、精神与节奏等。同时,教师要掌握好提问的时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抽查与测验
1.抽查
抽查是教师随堂让单个同学或二、三个同学进行演练,检查武术动作是否正确、协调,套路动作是否连贯熟练的一种方法。抽查时,对于接受能力快、技术动作掌握好的和接受能力慢、技术动作掌握较差的学生均要重点抽查,以使同学之间互相观摩、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测验
测验是教师对学生所学的武术技术进行阶段性考查或学期考核的方法。测验是检查教与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来确定测验的内容,制定出评分方法和标准;测验中要以学生现场独立演练的技术水平为依据,并作出客观的评价;测验后要认真地加以教学总结,以便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进行改进与提高,争取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比赛
教学比赛是调动学生学练武术积极性,培养他们习武热情,使他们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演练,互相取长补短,交流技艺的重要方法。教学比赛可采用班级、小组及个人这三种形式进行。比赛的内容可分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比赛,套路比赛或攻防格斗比赛(攻防格斗比赛要保证安全)。评分可由教师评判或学生评议与教师评判相结合来予以评定。

㈢ 太极拳40式分解教学

太极拳40式分解教学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以下是太极拳40式分解教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杨式40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段

01、起势

02、右揽雀尾

03、左单鞭

04、右提手上势

05、右白鹤亮翅

06、左右搂膝拗步(三次)

07、手挥琵琶

08、进步搬拦捶

09、如封似闭

第二段

10、斜飞势

11、肘底捶

12、倒卷肱

13、左右玉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中

第三段

15、左行云手(三次)

16、左单鞭

17、高挥马

18、右蹬腿

19、双峰掼耳

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

23、闪通臂

第四段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打虎

27、右下势

28、右左金鸡独立

29、指裆捶

30、右揽雀尾

31、左单鞭

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

37、进步搬拦捶

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

40、收势还原

二、杨式40式太极拳分动作详解

预备式的时候,身体自然直立,心静体松。

第一段

01、起势:左脚分开半步,与肩同宽,两脚平行,两手前平举,沉肩垂肘,落按在大腿两侧,掌心向下,五指向前。

02、揽雀尾:撇脚抱手,向前上步(正南),弓步前棚(上体转向偏西),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正西),棚(左手附于右前臂的下方)、捋、挤、按。

03、单鞭:座腿转腰,向左平抹,向右平抹,勾手收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正东)。

04、提手上势:座腿扣脚,移动右脚,向正前方,两手相合与体前。

05、白鹤亮翅:转腰撤脚,抱手坐腿,分开两手成虚步(上手手心朝前)。

06、搂膝拗步:转腰摆手收脚(转腰撇脚时重心不做大的移动),上步弓步搂手推掌,做第二个、第三个。

07、手挥琵琶:跟步坐腿,措手合手成虚步。

08、搬拦捶:转腰撇脚握拳,上步搬拳(前脚尖外撇),上步拦掌(左手从胸前向前神探,右拳收到腰间),弓步打捶。

09、如封似闭:插手(左手从右拳下面伸出去,手心向下),屈收翻掌,弓步推按。

第二段

10、斜飞势:坐腿转身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西北),弓步分手(上手手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左手按在跨旁。)

11、肘底锤:坐腿转身扣脚,合抱收脚,摆步抹手,跟步摞手,虚步劈伸。

12、倒卷肱:撤手退步虚步推掌,撤手退步虚步推掌。

13、左右穿梭:扣脚转身,抱手,左前方上步,弓步架推掌;抹掌抱手,右前方上步,弓步架推掌。

14、左右野马分鬃:抱手收脚,左前方上步,弓步分手;,正前方上步,弓步分手。

第三段

15、云手:左云收脚,右云开步,共做三次。

16、单鞭:勾手提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

17、高探马:跟步坐腿翻掌,虚步扑面掌(前手手心向下,手指斜向前,右手收到腹前)。

18、右蹬脚:穿手平抹,抱手收脚,蹬脚分手(方向东南),

19、双峰贯耳:屈腿并手,落脚弓步贯拳(方向东南)。

20、左分脚:撇脚分手,抱手收脚,正东分脚分手。

21、转身右蹬脚:转身合抱,向正东蹬脚分手。

22、海底针:收脚后退,座腿转腰提手,虚步前下插掌,

23、闪通背:弓步,分手,向前撑掌前推。

第四段

24、白蛇吐信:坐腿转身扣脚,上步(西偏北)撇掌,弓步推掌。

25、右拍脚:左脚上步,脚跟着地,脚尖外撇,两腿交叉屈蹲,两手搅动合抱,向西偏北方向拍脚。

26、左右伏虎:左脚旁落脚,退步(西南方落地)脚掌着地,脚跟内转,重心左移,右腿登直成左弓步,握拳,头转向右前方,两拳眼上下相对;扣脚坐腿,双拳变掌,提起右脚,正西方向上步,绕打贯拳。

27、右下势:坐腿提勾,仆步穿掌(右手收到右腹前向下向前穿)。

28、金鸡独立:重心前移提膝;落脚提膝。

29、指裆捶:前落脚摆手,握拳上步冲打。

30、揽雀尾:撇脚转身抱手上步,弓步棚手,捋、挤、后棚前按(同第二节动作)。

31、单鞭:转身平抹,收脚勾手,弓步推掌。

32、左下势:扣脚外撇,屈腿仆步,穿掌(左手收到左腹前向下向前穿)。

33、上步七星:重心前移,上步虚步架拳。

34、退步跨虎:退步分手,虚步,斜上斜下撑掌。

35、转身摆莲:碾脚转身,扣步转身,摆脚。

36、弯弓射虎:侧落脚,弓腿握拳,双拳反冲。

37、搬拦捶:左拳变掌,收脚上步搬拳,上步拦掌,弓步打拳。

38、如封似闭:穿手坐腿,收手弓步推按。

39、十字手:转身扣脚分手,收脚抱手,开立步。

40、收势:翻掌垂落收脚。

相关阅读;

太极拳法分解教学

太极拳的“无为”与“无不为”

太极拳的本质是门武术,但是其与兵法却有相似原理,其中蕴含了大智慧,练习者从中可以学到无为和无不为的道理。

何谓“懂劲”

太极拳家只要与人一搭上手,对方的重心、力点,力的大小、方向,对方的意图,就能在瞬间辨别清楚,而且还能适时地利用对方的重心、力点,力的大小、方向,使对方失去重心而跌出。

这就叫“懂劲”。然而,对方对太极拳家的重心、力点,力的方向、大小却罔然无知。这就是拳论所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功夫。太极拳家的这种功夫,是如何练成的呢?

太极拳虽然有实战功能,但是太极拳不是双方力量大小比较起来的,而是谁掌握的技巧多,谁就有优势。

一、松

推手时必须将两手、两臂、肩、背、胸以致整个上身的肌肉尽量的放松。在一般情况下,静止不动时放松较易,在运动过程中放松就不容易了。特别是当别人推自己,或自己用手去推别人时,要求被推的身体和推出之手仍能随时放松,就更不容易了。

然而太极拳家则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随时放松。这种放松的功夫,首先是在盘架子中练出来的。盘架子时,要求身如垂柳,随风摆动。臂如飘带,在空气中飘浮。而作用之力,全在两脚、两胯。

由两脚底的蹬拧之劲,带动两胯的拧旋,由两胯的拧旋,带动整个身体和两臂、两手的运转。两手、两臂必须毫不着力。

太极拳是一种拳脚功夫,练习者要保持上下协调,周身一致,在练习前,排空杂念,专心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太极拳境界。

拳论讲“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就是指的在这种充分放松下的轻灵功夫。徐老师讲的'“一松到底”,就是指一直松到脚底。全凭脚底用功夫。

盘架子的放松,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练双人推手。先从单推手开始,接着双推手、四正推手、活步、大履等。练习这些推手时,一如对盘架子的要求。两手、两臂、肩、胸及上身,均须充分放松。全凭脚底的蹬拧劲带动两胯,以两胯带动全身。

要求双方手腕接触处的皮肤不能发生皱折。这是初学推手必须练成的轻灵功夫。没有练成这种充分放松的极轻灵的功夫。太极拳的一切功夫,将都是徒劳的。放松、是太极拳功夫的第一步,亦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

二、沾粘连随,舍己从人

沾就是与对方肢体接触,轻轻贴上。

粘就是要有一种粘着之力。好似浆糊一样,胶粘在一起而不脱开。与对方肢体接触以后,不仅轻轻贴上,而且在接触处还必须有一点粘着之力,使接触处胶粘不脱。

连就是连续,即不断之意。亦就是指这种胶粘力要连续,不能忽断忽续,不能忽大忽小,运动的路线要圆顺而不能有折角,要走弧线而不能走折线。

“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指的就是这种粘着力,这就是要“连”不能有折角,不能有大小,不能有断续。

随就是跟随。在双方肢体相互接触后的运动中,要始终跟随着对方的动而动。对方往左,则随之往左;对方往右,则随之往右;对方往上,则随之往上;对方往下,则随之往下;对方快,则随之快;对方慢,则随之慢。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指的就是“随”。

随,亦就是舍己从人之意。舍己,就是舍弃自己的主观设想,而从随对方的动向。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标志,太极拳养生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练85式太极拳可以帮助我们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现代人必备运动。下面随着太极拳资料一起练习一下吧!

提高85式太极拳治病功效的四大方法

太极拳具有中医原理,当今人们练太极拳具有治病功效,但是如何能更有效的预防疾病呢?85式太极拳让你身心健康。

1、气感强的动作可以重复多次

“气感”是指通过练气功或打太极拳使体内的气充足后,带来的精神上和肢体上的变化。气感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得也不尽相同。

概括起来是精神愉悦、心情舒畅、全身轻松,有时感觉身躯巍峨高大或身体虚化消失,有的感觉体内有热流窜动,有的肢体特别是手臂感觉到胀、麻、沉、痛,动作有阻力象在划水。

太极拳是一项柔和舒缓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练习者的神经功能系统,睡前练习85式太极拳可有效防治夜间心脑血管等疾病。

打拳时有抽拉的感觉尤其是双手时而相吸时而相斥,劳宫、百会、印堂、命门、关元、大椎等穴位有热胀跳动的感觉等等。

在打太极拳时,你会感到有些招式(动作)气感强一些,有些动作气感不太明显。通常上肢动作的气感强于下肢动作;掌的动作气感强于拳、勾的动作;舒缓的动作气感强于剧烈动作;轻柔的动作气感强于发力动作(所以打拳时要用意不用力)。

一般来讲,云手、搂膝拗步,倒卷肱、提手、闪通背、揽雀尾、白鹤亮翅等招式(动作)气感都是很明显的。

如果不是集体打拳,对于气感明显的人可以重复做,还可以把一些气感明显的动作挑出来单独长时间的练习,一般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打拳时间越长,气感越明显。

另外,打拳练气时,不要追求动作的高难,如蹬脚、分脚,在你的功力范围之内最好留一点余力,过分追求动作规格的高难,气感反而不强了。对有些动作不能过高要求,要适度,这就靠平时摸索掌握。

2、向病灶凝意聚气施加良性信息

把患有疾病的部位作为太极拳开会聚气“标的”,灌输良性信息。比如,冠心病患者,打拳时在放松入静后,把意念集中在心脏部位,可以想心脏的病灶消除了,功能增强了,心脏恢复正常了。

同时还要配合动作,如云手时,就想象把心脏的病气云摆出去了。搂膝拗步的楼手推掌动作,就想在向心脏推气或想象用手推着心脏在运动。不论什么病都可以这样做,这是通过实践验证的一种很好很有效果的方法。

3、“意”练太极“神”打拳

这里的“意”、“神”是指意念、思维,即人的意识活动。所谓的“意”练太极“神”打拳,就是不用身体实际练,只用大脑想太极拳的套路,回忆打拳的具体过程。

古人称其为“神练”“意练”,一些拳友形象地比喻为“过电影”。一些患有比较严重慢性病的中老年拳友通过“意”练太极“神”打拳,都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意”练太极“神”打拳,就是忽略太极拳的三维空间运动,而专一在意识空间里进行太极拳运动。

4、“形”不到位“意”到位

套路是太极拳的表现形式,是武林前辈和专家学者按照太极拳的内在规律编创的。然而,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原因,柔韧性、协调性、体能都很差,腰弯不下、腿抬不起来又扑不下去,按套路要求很难做到。

老子《道德经》:“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这一理论,完全符合太极拳功夫的锻炼法则。

这意思就是锻炼太极拳的功夫,必须日渐将后天早已成为习惯的拙力和主观意识丢弃,丢弃又丢弃,直至完全没有,这样才能成为十分灵活而达到“从心所欲”的“神明”境地。

“由己则死,从人则活”,这是多少代太极拳家穷毕生精力才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沾粘连随的功夫,本身就已经锻炼了敏锐的感觉力、洞察力和瞬间的调节功能。这亦就是太极拳家的所谓“听劲”和“懂劲”功能。

这种功能,除了在盘架子中进行锻炼以外,还必须进行双人推手的训练。沾粘连随的功夫是永无止境的。

三、以静待动

从字义讲,似乎容易理解。静者、不动也。自己不动,以待对方之动。但实际上并不如此简单,“静”不仅仅是不动,还包括不暴露自己的意图,不暴露自己的劲力和劲力的方向。

初学推手的人,往往与人一搭上手,虽然肢体还没有动,但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的方向,已暴露无遗了。原因是一方面没有充分放松,拙力存在。一搭上手,僵硬的臂、肘、肩、背,立即为对方察知。

另一方面,两手置于对方肢体之上时,不自觉地就有下按之力;置于对方肢体之下时,不自觉地就有上托之力;置于对方肢体之前时,不自觉地就有前推之力。这样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方向,自然易为对方觉察。

怎能做到人不知我呢?高明的太极拳家,双手一接触对方肢体,只是轻轻粘上,既无上托劲,也无下按劲,亦无前推意,这种粘着力,毫无方向性。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方向完全隐蔽起来,不令人知,这就是“无为”。

一待对方动,立即随之而动。反应灵敏,随动及时,这就是“无不为”。

松、沾粘连随、以静待动,是太极拳家能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关键,是太极拳功夫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当然,要作为一个高明的太极拳家,仅仅,具备了上述功夫,还是不够的。

学习太极拳的三要素

松则气自通,通则力自重,身知松者,功夫纯然,知觉已懂劲,以皮毛触之辨明来龙去脉,转关换势,随来既往,动转由人,变换从势,身动由己,力以从心。

何为松,松既是滚转委劲也,委既是进,着手触之迎而松,由人动静而松,顺其势而松,舒[收]肩则松,藏肘则松,落胯则松,曲膝则松,腹腔内合则松。

很多人觉得太极拳是门高深莫测的武术,因此,有很多人在练习中会有紧张感,尤其是初学者一定要学会放松。

松之无量何为准,一丝不少,一尺有余,寸劲为巧,化劲力竭已变转。

习练交手有不可勉强之松处,头无神领舵无主,手失迎劲被人擒,脚失根基难稳健。

阴阳变换

再谈阴阳,何为阴阳?其无根而生动静之机,动之则开,静之则合,刚柔相济方为太极阴阳之母。何为阴阳变转,有定向的冲击力,轻微触之圆转之力,既改变其原定向力的方向,为阴阳变转,从而得其滚转曲圆之理用。

阴阳变化是太极拳的核心,贯彻整套拳法,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无不包含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变体,动转往复,进退顾盼转弯抹角,技击万端变化,其无非是阴阳变转,以柔化坚之术,遇坚既柔,谓之粘绕,以由人之势,借人之力,柔化其千斤刚劲,此为四两拨千斤之用。

功夫到此方为懂劲,懂劲便领悟腰如杆,肢如枝,杆动枝摇之理用。

虚实

知阴阳后再谈虚实,一身何处有其虚实,松肩则虚,坠肘则虚,裹裆则虚,曲膝则虚。

虚则并非失去粘领,此为虚中含实,实则并非全然用力尽竭,此为实中含虚,虚为实而蓄,实为虚而发,虚则卸力千斤,实则弹发无量,虚依实,实依虚,互依克,互依交变,无一不可。

虚实以弹簧为例,其受外力迫之收缩,此为虚中着实,外力尽竭,弹簧恢复原状而反弹,此为实中求虚,其收放既是裹裆弹发,肘曲伸反弹之理性,所谓打闷劲反弹劲弹簧劲,全在于虚实之理用。知其阴阳虚实,开合悉在其中矣。

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意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

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攻防含义大都是藏于内,一般不显示在外,这样往往会让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一样,不是武术。

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

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陈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

这个动作就像是在使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其能将载中几顿的货车顶起来一样。

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的人体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

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稍,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即运气)。

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结语: 看了上文的介绍,您学到了太极拳的无为和无不为吗?修炼太极拳是个长期过程,在每个阶段都要认真专研,在练习中,摸索太极拳的运动规律,长期坚持,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

㈣ 太极拳的教学的文献综述怎么

陈氏太极拳基本步法转换原理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9-11-18 查看次数:102
有着三、四百年历史的陈家沟太极拳功夫,练它对人的身体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这是练习太极拳人共同思考的问题。自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全民推广太极拳健身运动,时间已经过去了50多年,为什么有不少人还在为“操与拳”之间的区别而发生争执呢?那些以口舌之争的人,肯定不是用身体结构的变化来求证太极拳所能练到的境界,他们只是用头脑的想象力来推理太极拳如何地好,而不是真正的舍出身体来探索太极拳境界。也就是说,学太极拳练法之人,没有一个正确目标,而导致练拳方法不正确,从而留下了练习太极拳“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的病根。要想彻底解决“双重之病”,首先要明太极拳运动原理,而后是体会师父所传方法在身体中的作用。拳理至简至深,只是无法言传,它就在身体运动的毫厘之间。
如今对太极拳的传播有这样一种说法:过去人文化水平低,功夫高,而理论少。现在人文化水平提高了,却出现了理论多,而功夫低的落差。其实对于太极拳的初学者而言,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如何练出高功夫,而是如何掌握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要领。无论初学者的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治病、健身、养生、长寿等),还是想练成天下第一的功夫。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练太极拳之人根基要稳。这个根基稳,主要根源是在步法转换上,身体只有在步法稳定时,才能出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上虚、下实的静如山岳功夫境界。有人会问,能在太极拳运动的招式中,体会到静如山岳的功夫吗?能,如果体会不到就不是太极拳。

学好太极拳,可使人们从健身层次,提高到认识身体结构的层次,最终转变到开发身体能量的层次。身体上的这个转变过程是一次次质的飞跃,它即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初学太极拳的人,可以在明理老师指导中,马上就能在身体松弛之中,体会到自己身体中存在静如山岳的功夫。复杂的是;这种体会离开老师的指导,自己在身体上就体会不到了。悟性差的学员认为是老师骗人,悟性一般的学员半信半疑,悟性好的学员勤练之。不是老师骗人,老师让学员体会时,是将学员身体的骨骼拆开了,而后按照结构力学原理,从新调整骨骼之间的间架结构,使身体之中即刻就能出现一种膨胀的支撑力。对身体上的这种潜能开发,如同现实生活中盖的高楼大厦,修建的桥梁、隧道等等实物。身体也是如此,只要是间架结构搭配的合理,就能出现一种超出寻常的承重能力。而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不知道自己身体结构之中有这种潜能,更不知道能量的变换是在毫厘之间。其实稳定的步法,就是腰部往下的各个关节的合理搭配。

身体上的这个技巧,对明理的老师而言,一般在教学时都会根据桩功的方法让学员体会。绝大多数学员在体会时,是在寻找运动方法的对错,而不是体会身体结构的变化关系。听我讲之后,有的学员会埋怨老师不把道理讲情楚。根据我的太极拳学、练、研、传过程判断;不明理,责任不在老师。是自己身体基础达不到太极拳的要求,而急于求成,导致身体固定不住协调运转规律。即使是老师把运动原理讲的特别透彻,身体上也是无法掌握到这个层次的。

我以师父拳谱中的基本步法为例,讲步法转换体会;从陈氏太极拳外形看,大多是以三七步为主。三七步在有些武术拳种中叫做“牮桩步”,“牮”字典上解释为;房屋倾斜,用长木头支起弄正。我们练太极拳要想立身中正,只有这种步法是最合理的。可以说步法转换的好与不好,决定了太极拳的功夫境界。而步法转换的对错,完全在于膝关节的运转,它决定身体的承重能力,如果保护的不好,就会一事无成。

当太极拳练到“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层次,你就能体会到太极拳运动如同桩功的境界。身体上骨肉运动是被动的,身体的协调运动完全是被气息的收方所牵引,身体只有练到此时,“松”才到了一个层次。膝关节的运转,只是身体之中九转中的一转,但是这一转可以决定你练太极拳最终的境界。怎样练习才能成功呢?我在以前的体会中写的很清楚。细节是这样的,首先一定要按照拳谱的姿势,摆正自己的拳架,调整好三七步,拳架姿势不要过低,身体有下蹲意识就可以拉,是意识和气息有下沉之意,而后全身不要动,上身保持中正,头上顶,全脚掌着地,在身体松静中体会静如山岳的境界。

膝关节怎样的运转是关键的问题,如果都会练就不能出现“操、拳”之争了。初始是用三七步分开身体重心,通过两腿之间的重心作用,使脚底与地面产生摩擦后出现拧力,促进踝关节转动,催动小腿转动,带动膝关节划圈运转,将支持身体重心的三七弓步旋转到另一侧。在这种运动中保持三七弓步的步形不变,上身不要偏,身体如立轴随之转动大约45°,到位之后在反方向转动运行。就这样来回地转换身体重心,如此反复练习,举一反三,熟能生巧。随着功夫的增长,慢慢就会体会到,身体的重心不是指身体自重,而是指意识与气息下沉,这种劲与地面之间有一种支撑力,当体会到二力济压作用平衡时,膝关节出现揉搓的自转现象,身体之中的每个关节都跟随脚底运转而运转,使身体形成了螺旋旋转的整体转动功夫层次。

膝关节这样的缓慢转动,可以促使身体的各个关节运转灵活,防止膝关节受到意外伤害。在膝关节缓慢运转的同时,也能控制住了身体乱动的毛病,慢慢地就练到了太极拳协调运动的基础。练到此时方知,师承太极拳是从有形之中练出意气,再练到身体随意气自然运动。而不是从简化太极拳套路,练到传统太极拳套路,再练刀、枪、剑、棍等器械的太极拳学练过程。

作者:于兴亚

陈式太极拳行拳要则背诵篇/沈家桢
陈式太极,要则有八,行拳走架,皆须依它。
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心为令,气为旗。意识支配动作,先“意”动而后“形”动。谱云: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外部神态,是内在心意显露于外的表现。神气外显的中心环节,是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的动作之中,并在神态上表现出注意力的专一和活泼无滞。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意稍一松懈,外神就会散漫。
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谱云:神聚气敛,身手放长。虚领顶颈、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是身躯的放长;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的旋转,是手足的放长。
身肢放长的关键要领,在于先从用“意”着手,在思想上具有放长和松开的意念,从而促使身肢上具体的放长和松开。这样,方能求得柔软,以去除僵硬、拙力。
三、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动作须节节贯串,一动全动。下肢旋踝转腿,上肢旋腕转膀,中间旋腰转脊,螺旋缠绕节节上升,以求缠丝劲的完整一气。其劲起于足跟发于腿,主宰于腰脊,通背贯臂,形于手指。毋使有缺陷处,毋使用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一缠到底,折叠转换接下势。
四、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尾闾正中神贯顶。身体重心的垂直线,不离开两脚间距离的中间1/3,谓之“中土不离位”。如此,方可灵活地转换虚实。而变换灵活的内在根由,则在于意气转换的灵活。谱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一虚一实。双手要分虚实,双足要分虚实,手与足也要上下相随,分清虚实。为了细致地掌握这种虚实,则须要“中”不要“偏”,要“沉”不要“重”,要“轻”不要“浮”。须知:双轻、双沉、半轻半重是3个无病的虚实。
五、腰脊为主宰的节节贯串运动
太极拳要练在身上,不要练在手上,须知腰脊为第一主宰。行拳时以腰脊为中心,领导全身9个主要运动关节依次动作,螺旋缠绕,一动全动。谱云: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只有动用身法,用上腰劲,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六、相连不断的一气呵成运动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这是在手法和步法上的必要措施。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内意和外神始终寓于动作之中,起伏动荡,内外相合。故,整套拳架演练时,中间没有泄劲的地方,也没有意驰的时候,须自始至终势势相连,一气呵成。
七、刚柔相济的运动
初学太极,力求柔软,力求身肢放长,以生弹性刚。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谱云: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须知,太极拳是刚柔相济拳,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惟有五阳并五阴,阴阳无偏称妙手。
善用刚柔者,到达落点时用刚,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这是表现刚点的正确形象;在一切行气运劲时用柔,如车轮旋转滚走不停,这是表现柔点的正确形象。故曰:行气用柔,落点用刚,这是划分刚柔的界限。谱云:神宜鼓荡,气宜内敛。意气鼓荡外显以呈刚,意静气敛内隐以呈柔,神气显隐则刚柔变换,这是太极拳刚柔变换的法则。必如是,方可得刚柔相济之妙。
八、快慢相间的运动
谱云: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慢,须在精神提起与意气变换的情况下求慢;快,须在动作沉着与能表现出劲别的情况下求快。
对单个拳势来说,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逐渐加快,运到落点处最快,然后复转慢,这是快慢相间的原则。对整趟拳架而言,每个拳势的快慢相间,都要具有均匀的变化幅度,慢时都是同样的慢,快时都是同样的快,这是匀清的原则。
后记:沈家桢、顾留馨先生编著的《陈式太极拳》一书,是陈式拳爱好者的必读之书。该书第一章“陈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实为初学者应该掌握的八项锻炼要领。

太极八法解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9-5-1 查看次数:65
太极八法即太极拳的八大功法,太极拳的基本功,受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所重视。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谓为太极八法。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

一、八法秘诀

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为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 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 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 跃然击铿锵

按劲义何解 运用如水行 柔中寓刚强 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膨满 逢洼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 有孔无不入

采劲义何解 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 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 千斤亦可平 若问理何在 杠杆之作用

挒劲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 投物于其上 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 卷浪若螺纹 落叶堕其上 倏尔便沉沦

肘劲义何解 方法有五行 阴阳分上下 虚实须辨清 连环势莫当 开花捶更凶 六劲融通后 运用始无穷

靠劲义何解 其法分肩背 斜飞势用肩 肩中还有背 一旦得机势 轰然如捣碓 仔细维重心 失中徒无功

二、八法行功初探

一、掤

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

“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为什么?“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有人认为“劲”字代表太极拳功夫的一种劲。资深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用意,不能使肢体的各个部位出现劲力。我们听一听前辈先贤是怎样议论劲力的。

武式太极拳先贤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一曰心静”中阐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写道:“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先贤讲的拳理是拳之大道。太极拳体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载或更长的时间也难成正果。

掤劲,太极拳习练者最早接触的“劲”便是掤,师说,掤是往上过头打在对方脚后跟的劲为掤。简单解,特别在揉手运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称为掤。初学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极拳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练习是实实在在的用力往上掤。在相当长的习拳过程中,养成出手用力的习惯。久而久之,用劲练太极拳一代一代传下来,再向这些用劲练太极拳的朋友说练拳用意,不是用力,他们只是听听,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并不改进,力练太极拳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初学者用力练太极拳,有的资深练家也不大相信李亦畲先贤“用意,不用劲”的教诲,向提倡用意者叫板,说:“你用意打我一次。”或者撰文立说,提到:“不用劲打不出人去。”

从“飘浮”拳理讲,如果一方以掤打过来,手上不挂力,松空手掌,对方以力接,瞬间接手方脚下飘浮似上了船,船左右上下摆动,脚下重心丢失没有了根基。通常说,“拨根”,拨对方的根,使对方失去重心,这是二人较技太极松空高手的揉手艺术展现。掤法中阐述的“飘浮亦不难”,就是这个意思。

揉手者的身形手势十分重要,什么身形决定在揉手中的地位。你周身松空,是一个松体,在双人揉手中当然占据胜方的地位。反之,你周身松功不佳,身上挂力,是一个有力的劲力体当然要居第二位。

在《八法秘诀》的“掤”法所说的拳理无可争辩的是太极拳妙法,绝招。顶头悬,弹簧力都是准确的真理性拳法。唯有“先实丹田气”,我们要研讨研讨。

杨氏拳诀,无疑都是经过博击场上实践过的真理性拳法。“先实丹田气”杨氏运用也是正确的,可惜我们“门外人”未得真传,不知如何去“先实丹田气”。我从学的几位老拳家是不提倡“气沉丹田”的,丹田气和气沉丹田是不是一种呼吸法,手中没有资料。京城太极拳家吴图南、杨禹廷两位大师都不提倡气沉丹田。有一位少林寺“德”字辈高僧,亲口对我说过,丹田练气不存气,也不提倡气沉丹田,恐闹出病患。

在二人较技中,掤劲也不是技击中的打法,或称不是唯一的打法。我初学太权拳时,有几位老师在讲到掤法时,都以教学为主,不提倡将掤作为技击的首要。以“太极八法”训练学子,应该认为是上乘的教学法。太极拳的虚实可以解义为阴阳,请温习陈微明先生记录杨澄甫口述的虚实。“八虚实,太极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这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以上虚实定义,是澄甫大师的绝学立论。同道应细心揣磨,潜心体验。

以上太极八法秘诀简单注释,非用功之久不能融会贯通焉。限于对传统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有不全面处,请同道补遗。

关于劲的说法,在文中延用传统和习惯说法,八法为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等四正四隅八种劲。此劲的说法是太极拳术语,不是说八种劲。对劲的说法,在以后的篇章中有专题论述。

二、捋

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为他人乘

二人在揉手习练或较技中,遇到对方进攻首当其冲者为掤。对方的打手从正面向胸、脸攻来,有自打在后脑、后背上再往后有打在脚后跟的威胁。揉手的化解来力均取逢掤必捋的拳法。对方以右手打来,我将其右手及胳臂捋向我左方,对方以左手打来,我将左手及胳臂向我右方或右后方捋去,以解掤攻之危。

在揉手实战中,二人较技四只手进退曲伸,千变万化没有规律可循,动静之机随机应变。我们打手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对方从任何方向掤来,我以化、拿、打、发化解对方攻势,引进落空,顺其来势以静待动,后发先制,打击对方。在运用捋法时,要注意自己的身形手势,牢记先贤大师的告诫,“阴阳之母,动静之机”,此时不可忘记太极拳的根本,周身空松不挂力,手上要松不挂力,像陈鑫大师说的“妙手空空”是绝佳的手势,我说“四梢空接手”,把握手的空松,是揉手、技击的第一要素。这是捋法的“力尽自然空”太极内功,空是威力无穷的。周身松空,你便成为松体,重心当然稳重,重心的稳重,功夫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

杨氏“八法秘诀”中将捋劲,提到全身“重心自维持”。安舒中正的重要地位。杨式太极拳家杨澄甫大师有拳法十要的警世,其四要说的是重心,道:“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主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杨氏的“重心自维持”的拳理被杨澄甫诠释后,京城吴式太极拳家杨禹廷大师在研习教学实践中明确太极拳重心,又进一步详解拳的重心。以虚实分,左腿实,实足,右腿虚,虚净,右腿实,实足,左腿虚,虚净,确立“立柱式身形”的拳理拳法。从以上二位杨氏对稳定重心的重视和研究,并加以开拓重心理论发扬开去传播国内外,令后人们扶额庆幸。太极拳极为关要的重心理论,得来全不费功夫。这里我们要试解南北两代二杨拳理拳法相通,是很有趣的故事。杨澄甫先师1936年在沪逝世,此时青年杨禹廷刚出道。当时中国印刷和通讯仍处在落后的局面,上海、北京交通不便,太极拳的技艺也不可能传播很快。先师的重心虚实法也不会很快传到北京。杨禹廷在研习教学实践中,在恩师的指点下强调虚实重心,以后发展和定型了“立柱式身形”的重心维持,此法百年实验已成为经典。一种上佳的技艺在实践中被传播运用,应该认为南北二杨在相隔半个多世纪研习安舒中正理法心灵是相通的。

研习太极拳求的是自然。捋法解义中,有两处提到自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太极拳本应自然,这是无可争论的。千百年来太极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本来太极拳很自然,很简单,被后学者给搞成刻板和复杂了。其实练太极拳越自然越好,不要刻意去练炼,欲求得到什么。拳论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以上种种修炼者在操作中循规蹈矩,人体结构发生的变化,不是随意练炼可以求到的。

“八法秘诀”强调顶头悬和不丢顶。这个“顶”可解义为头顶的顶和二人较枝在接触点上的不丢顶。关于顶头悬的顶,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的第八节“修炼阴阳顶”中有诠释,不再多笔墨。捋义解,有“轻灵不丢顶”之要求。要求太极拳修炼者要“不丢顶”是习练太极拳的严格规范,练拳修内功要守规矩。绝对不可以有随意性,不尊师教。在接触点上不丢顶,首先,身形坚持三不动:不要有动意,不主动,不妄动(关于三不动,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第十一节有诠释)。

杨澄甫的“八法秘诀”讲的是推手要义,在推手较技中双方接手“不丢顶”尤为关要。不丢顶属于中定劲,中定在“八门五步十三势”拳法中,是进、退、左顾、右盼、中定的正中位置,站住中定,也是身形中正、中定是重心点的位置,当然不应该乱动的。杨露禅有“站住中定往外打”的教导(吴图南口传)。我多年对太极拳的研习体验到,如果“太极十年不出门”,中定功的修炼要在五年后小有成就,再进一步深研,身形可中正,有可能“站住中定”,这是多年修为太极拳综合功夫的显现。

二人相接,或对方的手已经进入到己的胸、腹部位,同样是接触点,仍应不动、不丢、不顶。当然,要求操作者有周身松体的修养,心意松,周身肢体松。要具备中定内功不是一件易事。奉劝同道拳友,不通太极八法,关节不松又不熟节节贯串的松功,不可轻意与人较技,否则十次要有十次失败,除非对方是用力者。

中定内功上身要用功多年方可得道,首要是修炼“九松十要一虚灵”。此功法在《太极解秘十三篇》中有诠释。九松:即从下往上松脚(脚趾)、踝、膝、胯、腰、肩、腕、手(手指)。十要:即溜臀、裹裆、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沟、展胸、吸左右胸窝、圆背、驰颈。关于顶,王宗岳公提到“虚领顶劲”,我习练中体验,认为资深拳家对“虚领顶劲”不难把握,这一拳艺对初学者有难度,脊柱和后脖梗易僵紧,不好操作。我认为“虚灵神灵”即将精神置于顶上,此法便于把握也易操作。

虚灵神顶,在操作时,顶上不要放意念,虚虚灵灵就可以了,将神气,精神放在顶上一寸,便是虚灵神顶。脚下松,经脚、踝、膝、腰、膝椎到顶。练拳时每动都松一次脚,松脚意思往上到顶,日久形成虚灵神顶。如此操作中正安舒有了,从实脚下的重心点到顶,上下一条线,安舒中正的中定内功出来了。再较技,胜多败少,很有兴味。太极八法,任你自由运用,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遇到什么强手、高手化中走开,美哉太极揉手。

“八法秘诀”有八八六十四句诀,演释出八八六十四手,这是圈内很多修炼家都知道的功法。但诠释有难度,不是不努力研修,而是自身功夫的障碍。

太极拳功成不是听你说了什么,也不是单单看盘一趟拳。可以这么说,太极拳是心灵和头脑的功夫,太极内功讲究身知、体悟。意思是身上明白,从身体反映出来的,验证太极拳理的功夫。练拳在初级要松,做不到全身放松,要将从脚到手的九大关节放松开,进而心、神、意、气松,骨与肉之间也要放松,到中极功夫,达到全体透空,进而修炼到无形无象的无——周身上下摸到哪个部位,哪个部位没有力点,是一个空点。

二人较技周身内外放松,也称谓为规置好自己,用八法解释是不是“引导使之前”“力尽”可以解释为退去本力。前辈大师经常教育告诫后学者,“太极功夫在拳里”,经常练拳,本力渐渐退去,内功上身。修炼太极拳,人类是载体,载体不腾空,不清理干净,没有通道,内功怎么上身?如我们买房,空房我们才可以入住,身体内外松净,内功方可上身,就是这个理儿。

三、挤

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 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 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 跃然击铿锵

挤劲比较好理解,简单解直接往对方身上用劲,或者往对方身上推。

拳里挤式很多,如第二式的揽雀尾中第二动为右打挤,第四动左打挤。右打挤,右掌为实手,左掌为虚手,右掌掌心对左虚腕脉门用意通过左虚腕打对方的胸背;左打挤,左掌为实右掌为虚,左掌掌心对右虚腕的脉门用意,通过右虚腕,打在对方的胸背。

在揉手较技中,初学者还不习惯运用虚实,阴阳变化,不管单手还是双掌,接触到对方肢体,不讲内功,不是用意,而用力生推硬搡。这种动作也属于挤劲范畴之内的技艺。从太极拳习练解,太极拳套路均以弧线运动,没有直线和横线,也最忌走直线。太极拳技击也最忌直来直去直线推向对方。此动作属于危险动作,以直劲攻击对方,对方如果不俱备太极内功,硬碰硬,对方向左右转动上身,极可化掉来势转危为安,双方打一个平手。在直来直去的推手中,陈鑫大师在36病手中,在第十八位推字被列为病手。聪明的太极拳习练者,或资深拳家不会去以直劲攻击对方。如果被攻击方身上有内功,九大关节松,且节节贯串,你攻击对方身上,对方周身松空,又似弹簧,你打出直劲结果会“如球碰碰还”,没有别的出路。

初学揉手者不要上场就跟人家试手,除了失败没有别的出路。那么经常推,日久会不会提高技艺呢?不会。如何提高揉手技艺呢?一练拳二练拳三仍然去循规蹈矩练拳。有的朋友不练拳喜好推手,这是“全民健身计划”,找几位志同道合者,经常推手也有益健康,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推手,与太极阴阳变化中的内功揉手不是一回事。

太极八法是不是仅为掤、捋、挤、按、揉、挒、肘、靠?只此八法又如何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呢?京城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对太极八法的运用有独到的惊人之处。他在教授我们推手时,每化解一次来手威胁时,要耐心解释,每一种不是单独运用的,如果使用不当,在对方威胁下难以解困。太极较技变化多端,虽然太极拳打法厉害出手见输赢,但技艺多变也是技击者在八法运用中也应随机应变,要有实战的应变能力。

热点内容
佛太极拳教学 发布:2025-09-15 11:23:27 浏览:712
小学二年级奥数学 发布:2025-09-15 10:26:29 浏览:594
文综地理题 发布:2025-09-15 08:45:41 浏览:3
美女日本老师 发布:2025-09-15 06:42:10 浏览:717
雾霾文言文 发布:2025-09-15 04:23:26 浏览:571
实拍老师扇 发布:2025-09-15 03:38:35 浏览:437
涿州老师招聘 发布:2025-09-14 21:13:55 浏览:347
零五网初二物理同步练习 发布:2025-09-14 20:51:19 浏览:678
胃病多久好 发布:2025-09-14 18:27:57 浏览:635
教师专业化成长 发布:2025-09-14 16:39:40 浏览: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