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2014北京高考语文

2014北京高考语文

发布时间: 2020-11-21 14:24:15

❶ 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命题要点及解法

要点1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遣词的妙处,有以下角度:1、这个字或词是什么意思;2、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如颠倒、活用、用典等;3、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表达出什么样的意境;5、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是否具有音韵美。
鉴赏诗歌造句的妙处,有以下角度:1、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2、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4、蕴含了什么样的理趣。
【典例1】阅读下面这一首诗,完成试题。
华子岗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睎。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家。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答:“侵”字写出了夕阳余晖逐渐消退的过程,和诗人在夕阳西夏时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侵”和“拂”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到山色清翠可爱,柔和多姿,表现出诗人对云光山翠的眷念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和留念。
【典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试题。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答: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出了词的内涵。该句写人之所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苦”正是离情的道不清说不明的真实况味,是全词的词眼。
要点2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要熟练掌握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2、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和描写(正面、侧面、细节、动态、静态描写)。
3、表达手法: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等。
【典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与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典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渐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锵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惊。
这首诗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表现了“雨字暴”这一主题?
答: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表达了“雨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第四句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势。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出,又把雨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后两句发挥充分的联想和想象,由眼前暴雨联想到李白“泉洒面”,丰富奇特。

要点3 分析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个方面。
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常见的有: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放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忧国忧民、泪湿青衫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却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爱惜人才的形象(如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掩的表现在字里行间);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始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等等。
诗歌景物形象安排的一般方式有三种:
1、一组意象 这类诗歌往往摄取一组自然物象,和谐统一的组成自然生活图景。这图景传达着一种气氛或情调,或就是抒情主体个人感情的载体。这组物象被赋予了深厚的诗意内涵,并构成了意象群。它反过来不断强化抒情主体的情绪体验。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通过一组物象描绘了一幅苍凉萧瑟的秋景图,强化了诗人孤寂痛楚、凄怆欲绝的思乡情感。
2、一个中心意象 这类诗歌往往通篇运用隐喻象征或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集中笔墨描绘一个中心意象。这类意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有人格化的物,它既体现出客观物象的特殊性,传达物象的精髓内蕴,也能抒发抒情主体的主观情思,它或者是某种理想人格的象征,或者直接是抒情主体的化身。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通过写梅花风雨侵袭的处境、卓然不群的风骨,象征了词人不同流合污,虽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的可贵人格。
3、叙述片段、生活场景成为意象 这类诗歌通过具体的生活片段、细节场景来表现抒情主体的无限情思或微妙的心理。即使有个别的客观物象,但那仅仅是为抒情主体设置的背景。如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通过“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这些叙述,反映作者心情的安然自乐,农村生活的恬静闲适,同时给读者留下大幅度的想象空间。
【典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茅檐人寂,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零羁旅。
(1)这首词“茅檐人寂”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词中“林莺燕巢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2)运营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孤独和悲切。“总无声”衬“常啼”,而啼声则引出下句“催成清泪”,映“孤”字。
【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物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试简述“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的景物的特点。
答:以“千障”“长烟”“落日”“孤城”组合成一幅立体的塞下秋景图,渲染出一种开阔苍凉的气质。

要点4 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题之前,必须要了解以下基本知识: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2、注意题目、注释和前面的序,了解年代、创作缘由和背景;3、借助诗歌的形象、意境、风格、体裁,利用含蓄的语句或用典,领悟和把握诗人的观点和态度。
解题格式: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写出了哪个意象的什么特点,表现或突出了哪种思想感情,起到了哪种作用。
【典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试题。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引,连星入剑端。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
【注】郑少府,骆宾王的朋友。唐高宗显庆年间,契丹等贵族集团,多次掳掠侵扰边境,东北辽阳一带战事不断。郑少府此时远赴边疆从军。骆宾王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
(1)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
(2)诗中有倒装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答:(1)诗中的主人公是侠客。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了侠客武艺高超,豪爽而又雷厉风行,有高昂的爱国热情,及勇于拼搏、敢于牺牲的精神,如借写骑马弯弓烘托出“侠客”风姿飒爽、神采奕奕的形象,最后一句反用典故“荆轲刺秦王”写出了他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2)“柳叶开银镝”是倒装语句,应是“银镝开柳叶”,意思是银箭头射穿柳叶,形容“侠客”剑无虚发,技艺过人。
【典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试题。
昭君怨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颂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表现了词人什么思想?
答:(1)梅。起首二句采用暗喻手法,不正面点破“梅”,而从花开的时间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较:说它是花,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却又香得出奇。前者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后者表明它颜色洁白,不言梅而梅自在。(2)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其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贵品质。

❷ 北京2014今年高考考几门,总分是多少

北京2014今年高考考4门,文科考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历史地理,政治)。理科考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
总分为:750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按全国统一规定的时间定于6月7日至8日进行,各科目的具体考试时间:6月7日 上午9:00—11:30 语文;下午 3:00—5:00 数学
6月8日 上午9:00—11:30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下午3:00—5:00 外语

❸ 2014高考成绩为什么好多人的语文一卷是0分

纵观2014年的高考课标一试卷,在命题形式上继续沿承了以往的命题顺序和结构模式,即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名句默写,小说阅读,传记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作文等,分值上继续保持了150分的总分值。在稳定形式的基础上做了适度调整,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基本应试能力。
全卷分第Ⅰ、Ⅱ两卷,六道大题,18道小题,总分150分,题型和分值分配和2013年保持一致,呈现出平稳的态势,在此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
一、2014年高考语文课标一卷的基本特征。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的第一题以往是以考查概念为主,2014年变成了“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是在暗含着考查概念,呈现出理论在文内,选项在文外的特征,有效地让试卷向学生的思维和平时知识积累延伸。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选取《旧唐书•于休烈传》,文章在字词上基本不存在难度,第四题由以往的单个实词变成了“双词语”其所考查的四个词中“属文”和“践祚”相对简单,“励精”和“荡覆”还是有点难度;第五题由以往的考查人物性格特征变成了文言断句,文言断句对课标一卷的省份而言,属于陌生题型,目的在于告诉广大师生要全面备考。
诗歌鉴赏题。诗歌鉴赏选取了一首“闺怨诗”,在理解诗歌内容上应该比较简单,从题型来看,第八题问道“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是典型的篇章结构题,第九题“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是一道考查情感和手法的综合题,就手法而言,实质上考了一个动作描写,难度不大。
名篇名句默写。这道题在2014年试卷中变化较大,侧重了考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目给出语境,要求考生结合平日对诗词的理解来填充语句,难度增大。所考查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应该说在书写上难度不大,但要结合语境联想到,还是很困难的。
小说阅读。小说阅读选择了30年代的革命文学作家叶紫的一篇《古渡头》,侧重考查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结尾技巧三个方面,难度不大。
传记阅读。传记选择科学家波尔作为命题素材,主要考查了归纳概括、性格品质分析等题型,难度不大。
语言文字应用。成语题由以往的辨析正误改为选词填空,所考查的当仁不让、责无旁贷和义不容辞难度不大,可以说从2009年倒2014年间,这是最简单的一道成语题。辨析病句题,语言连贯题,填充句子题和以往的考查相同,难度不大。十七题是一道图文转化题,要求考生将一个框架图变为一段文字,解题的关键在于要读懂图意,这道题的创新性较强。
作文题。2014年高考语文课标卷一的作文依然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就审题来看,一句“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展现了这道作文题目具有多向思维,只要不脱离原材料均可视作切题作文。总体上有以下特点。(1)暗含时政,巧妙构思。“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比赛项目,说明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规则,所以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探讨“规则”的问题,练习当下的“反腐”大潮,法律本身就是一个规则,而腐败者想尽办法逾越规则。所以说这道作文题时政性鲜明。(2)多向思维,全面立意。站在传统思维的角度,这道作文可以写“坚守规则”,从“互相抱住,转身换位”的角度思考,这道作文可以写“合作双赢”,也可以写“创新思维”,从“引发人们的争论”来看,还会出现更多的立意。(3)辩证思考,写出深刻。材料本身暗含思辨性。就规则而言,要不要突破?当然,好的思维值得提倡,错误的违反规则将会带来无穷的危害,所以说有些规则要突破,有些规则不能突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相对而言,2014年的课标卷作文还是比较容易的,最少不会出现审题偏差的问题。
二、六大变化归纳:
1.现代文阅读难度增加,首次出现理论在题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
2.文言文阅读的实词考查由单词变成了双词;
3.文言文首次出现了对于文言断句的考查;
4.名篇名句默写改变常态,形成在语境考查的格局;
5.成语题改变考查形式,由以往的辨析正误改为选词填空,难度降低;
6.图文转化题由以往的表文转化、图文转化、徽标解读变为框架图解读,难度增加。
总体而论,2014年的高考语文课标一卷保持了近年来命题的基本形式,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做出调整,打破了以往年年相似,岁岁相同的状况,让课标卷的语文滋生了活力。
三、对于2015年高考语文课标一卷的思考。
2014年高考语文课标一卷的六大变化旨在告诉我们,语文试题的命制是动态的,我们在备考过程中要坚持以考纲为本,努力践行新课改理念,把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的语文品质上,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充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识记知识,落实基础。“名篇名句默写”连续多年做到不超越64篇必背内容目的在于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指引学生中学阶段必须积累考纲要求的名句名篇,努力做到会背、会写。2014年的语境考查旨在告诉我们,学生的名句背诵并不是简单地写字训练游戏,而是建立在理解文本含义基础上的识记,这种变化,有利于将中华文化的传统诗词素养落到实处,让诗词文化的崇高精神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2、全面备考,不漏盲点。2014年的文言断句题为我们已经敲响了警钟。一个时期以来,高中师生为了应对高考,采取了“考什么讲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的策略,对于考纲中列出的文言断句等不够重视,甚至于在备考过程中直接略去不讲,导致考生知识残缺,这一变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3、加强积累,培养素养。回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大都停留在人文素养的层面,引导学生具有诚信、操守、品德等素养,目的在于构建学生优良的品德,和正确的精神价值观,所以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除了积累必要的语文素材外,还得培养自己的精神,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品性。
4、扎实学习,突破模式。语文是没有公式的学科,通过语文学习重在培养自我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传统语文学习中,许多老师针对诗歌鉴赏和语言运用总结出了所谓的“意境分析型”、“手法鉴赏型”等基本题型特征,进而构造出答题的模式。回顾2013到2014的考题,在设问方式上更加侧重考生的情感体验,旨在让考生真正走入文本。特别是2014年考卷的第一题,这种理论在题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重在引导考生要学会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连续多年的一个模式,势必会将高考语文逼上绝境。2014年高考语文课标卷一在全国实施高考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在诸多专家呼吁提升语文地位的极力鼓动下,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让我们看到语文试题的变化之美。在此呼吁我们的命题人胆子再大一些,努力突破固有的试卷模式,将众多的创新的题型引入试卷,激起多年来沉寂的死水,让真正的提升语文素养,发挥考生的思维能力落到实处。

就这些,望采纳

❹ 2014高考语文古诗考哪些 即范围

人教版新课标要求高中生诵读以下诗词曲(30篇)
氓 《诗经》
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导夫先路") 屈原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 曹操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 潜
山居秋暝 王 维
蜀道难 李 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将进酒 李 白
兵车行 杜 甫
蜀相 杜 甫
客至 杜 甫
登高 杜 甫
登岳阳楼 杜 甫
石头城 刘禹锡
琵琶行 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 杜 牧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
锦瑟 李商隐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 煜
雨霖铃 (寒蝉凄切) 柳 永
桂枝香(登临送目) 王安石
念奴娇 (大江东去) 苏 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 观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陆 游
永遇乐(千古江山) 辛弃疾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 王实甫

❺ 2014年高考全国卷语文对联题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化常识

○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日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
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āi),深受人们喜爱。 .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 甲 (题写/题签)的楹(yíng)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 乙 (蕴..
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 丙 (吟咏/涵咏)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jùn)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万户杨柳依依
C.春回爆竹声声

B.千家喜气洋洋 D.春来微风缕缕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4.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参考答案:
2.C
4.D

○天津卷
5.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A.①韩愈 ②班固 ③屈原 ④苏轼
B.①韩愈 ②司马迁 ③屈原 ④李清照
C.①欧阳修 ②司马迁 ③贾谊 ④苏轼
D.①欧阳修 ②班固 ③贾谊 ④李清照

参考答案:
5.B

❻ 2014年北京卷高考语文作文怎么

我刚才搜了一下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是话题作文,围绕着老规矩重新得到关注回展开答。比如说,,“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 话不高声”、“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 勤俭持家”等。这些老规矩并不是破旧的陈规陋习,而是一些当今社会缺乏的因素,诸如礼仪、形象以及传统美德。所以,这篇作文的落脚点应该是围绕着老规矩重回视线展开。老规矩很多,有好的,有坏的,但是都对人自身的一种束缚。而作文题目中提及的都是好的、值得学习的规矩,这些规矩可以被重拾,重新发展,并运用于现实生活。如果你是写记叙文,你写的老规矩应该是物欲横流的现实中缺乏的,但在过去却极为彰显的。比如现在的压岁钱的性质转变了,给小孩子压岁钱是老规矩,但以前的压岁钱不注重数量,着眼于镇压污秽,现在却着重强调钱,钱少了还不收。写议论文则更为宽泛。可以探讨很多话题,什么是老规矩,好的规矩与坏的规矩,为什么要重拾老规矩,老规矩的现实意义等,可以举的例子也比较宽泛。高考作文的写作一定得稳,稳了求新。

❼ 2014年 高考语文卷 全国卷 2卷 作文 立意

❽ 2014年全国共有多少套高考语文卷

18套,两套课标,一套大纲,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安徽,辽宁,天津,湖南,湖北,江西,重庆,四川,广东,上海。

❾ 2014,,2015年北京语文中考试卷及解析(word版)

❿ 2014北京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部分

http://e.qq.com/zt2014/gkstts/index.htm?qq=0&ADUIN=1280568090&ADSESSION=1402217934&ADTAG=CLIENT.QQ.5329_.0&ADPUBNO=26349

全国各地高考题解


命题趋势:高考贴近现实记录:高考父母心各地查分

试题:新课标Ⅰ数学|新课标II语文|陕西英语|北京卷文综|重庆理数|湖南文数

作文点评:赵丽华:作文堵死诗歌道路|延参法师:出题活泼|徐德亮:北京作文不易出彩

高考策划:各地志愿填报政策|高考微心愿|招办发言人|高考见证人|高考帮帮忙

热点内容
历史课评课 发布:2025-09-17 05:02:47 浏览:682
教师招聘结构化面试试题及答案 发布:2025-09-17 01:33:44 浏览:182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5-09-17 01:12:32 浏览:660
师德师风考核实施方案 发布:2025-09-16 22:50:26 浏览:234
对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9-16 22:05:57 浏览:986
一年级上册语文拼音练习 发布:2025-09-16 21:14:15 浏览:472
英语碟 发布:2025-09-16 19:47:24 浏览:412
什么开放 发布:2025-09-16 17:40:01 浏览:800
面包的英语怎么写 发布:2025-09-16 16:23:11 浏览:778
课堂教学调查问卷 发布:2025-09-16 15:20:04 浏览: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