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发布时间: 2020-11-22 02:12:52

1. 小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名师同步教学设计哪有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 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

2. 三年级语文教案

嗯...... 教案呢,就是教师备课时写的教学方案,西师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就是西师版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老师备课的教学方案。 (最后我问一句:同学,你几年级)

3.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稻秧历险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第一、二自然段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情感。
3.初步知道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又是怎样脱离危险的。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和内容的表演,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初步知道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
教学准备:课件、小稻秧头饰、图片(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观察图片,引趣导入
1. 出示水稻田图: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水田里的是什么?
2. 今天,老师就来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稻秧的童话故事,想听吗?(板书课题)想听的同学有没有做好听的准备呢?
二、 师讲故事,生忆故事
1. 老师讲故事:小稻秧脱险记
2. 引导回忆:老师的故事讲完了,好听吗?请你将刚才听到的故事中印象深刻的地方说出来。
3. 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教师相机贴相关图片。
预设1:学生可能会回忆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师相机正音“喷雾器大夫”,多音字“大”。)
预设2:学生可能会回忆故事中的情节——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谁来帮助它了?小稻秧是怎么脱险的?
过渡:同学们听得可真仔细,说得也很棒,把掌声送给自己!你们自己想读读这个故事吗?
三、 生读课文,理清脉络
1. 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在不理解的词语旁标上“?”。
2.师出示词语,学生认读,相机正音。
3. 师出示填空,帮助理清课文脉络:一天,水稻田里一群________要抢_________的营养,把小稻秧气得当场就_________。这时,___________对着杂草喷洒_________,杂草_________,小稻秧吸足了________,又向上___________。
过渡: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稻秧生病了呢?
四、 品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 指两名同学读。
2. 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3.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词语:
表演理解的词语:团团围住 气势汹汹 一拥而上 拼命
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词语:激烈 蛮不讲理 不由分说
(教师相机讲解“营养”,普及农业常识,并引导学生用“激烈”一词说话。)
4. 有感情的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书读得这么好,相信这些生字也能写好。
五、 自主探究,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词,学生说说记住生字的方法:险 吵 杂 拥 拼 跟
2.师范写生字:杂
3.生描红、临写。
4.展示学生作业,评价。
六、设置悬念,拓展作业
1.将生字词各抄写两遍。
2.和小伙伴们分角色演一演小稻秧遇险的内容。
3.阅读推荐:《植物园里的争吵》、《虫子不咬的苹果》
4.师:遇险的小稻秧有没有脱险?是谁帮助了它?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4.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好课件吧

5.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整册教案在哪可以下载

一课一课去找吧,那样容易很多
自己上千教网找去,免费免注册的
网址
http://www.well1000.cn
在“免费课件教案试题网”找
或者用“千教搜搜”搜一下,你输入标题去找

6.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评讲课教案

5 北大荒的秋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遇有生字词做上记号,参照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尝试理解词语意思。
(2)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3)思考: ①如果要用一个字或一句话来赞美北大荒的秋天,该怎么说? ②北大荒的秋天美,美在哪里?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指名朗读课文。
(4)同座讨论分段意见。组织交流后小结:全文可分四段。第二~四自然段为一段,其余各自然段自成一段。
(5)赞美北大荒可以用“美”或“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6)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天空,美在小河,美在原野,美在丰收。
三、指导书写
1讲解字形。
半包围结构。首笔“撇”起笔要高,要写短平,“秀”下面的“乃”先写横折折折钩,后写撇。最后一笔是“平捺”。
2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学生朗读这一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北大荒的秋天是从九月开始的。北大荒的树林里第一片树叶落地,就告诉人们秋天来到了)
(2)教师讲成语“一叶知秋”:看见一片树叶凋谢落地,就知道秋天将要到来了。 2学习第二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天空一碧如洗和落日映照下的流云美。)
(2)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流云”、“几缕”和“一碧如洗”。
(3)揭示句子: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①读一读,用彩色笔画几缕流云,说说你的感觉。
②读“银灰、橘黄、血红”,每读一个词,你会联想到什么? (读到“银灰”,会想到像银子一样的灰色;读到“橘黄”,会想到像橘子一样的黄色;读到“血红”,会想到像血一样的红色)
(4)学生轻声读第三自然段:①找出两个打比方的句子读读,说说是用什么比什么的。(用“透明的蓝绸子”比小河,用“明镜”来比水面。)②哪些词语是写小河“清澈”的?(清澈见底、如同透明的蓝绸子、明镜一样的水面) (板书:小河 清澈见底)
(5)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理解“非凡”的意思。“原野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 (北大荒的原野到了秋天非常热闹)
②课文是怎么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6)指导朗读这一段。
3让学生默读第三段。
(1)引导学生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一段话里想到它的意思吗?
(2)“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有双手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4齐读第四段。提问: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里? (景美:天空一碧如洗,流云像锦缎;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物丰:大豆摇铃千里金)
5指导背诵:选自己喜欢的章节练习背诵,边背诵边想象所描绘的景象。
6指名背诵。
7小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词语,着重正音。
2说说“银灰、血红、橘黄、金黄”表示什么颜色。每读一个词你联想到什么?能再找几个这种类型的词吗? (雪白、漆黑、桃红、天蓝)
二、欣赏句子
1揭示句子: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思考:什么像火?(红红的榛树叶子像火)什么地方相似呢? (都是红的)教者讲“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提问:在这篇课文里还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吗?
(1)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2)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3)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各自朗读这些打比方的句子,体会打比方的好处。
2揭示句子:成片的大豆??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思考:大豆会有笑声吗?(不会。大豆的豆荚,在风的吹动下,发出的是响声)谁才会发出笑声?(人)这里是把大豆当做人来写。提问:
在这篇课文里还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吗?
(1)小河??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3)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各自朗读这些把物当做人的句子,体会它的好处。
三、朗读指导
四、背诵指导

6西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各自喜欢的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练习用“犹如、像”或“仿佛、宛如”说话。
教学重点: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各自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难点:练习造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俗语,引出课题
1出示俗语的上半部分:“上有天堂”,要求学生口答:下有苏杭。。
2教者讲:人们把生活幸福美好的地方称作“天堂”。“苏杭”指的是苏州和杭州。苏州,在江苏省;杭州,浙江省省会。杭州的美在西湖。
3板书:西湖。领读课题。
4简介西湖
二、初读指导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指名读词语,着重读好前鼻音的字。
(3)理解词义:
(4)教者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5)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指导书写
1讲解字形。
2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问:这一段共有两句话,重点是哪一句? (重点是第二句:“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2)理解:①“美称”是赞美的称呼。
②“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中间加了逗号,突出了“西湖” ③开头这两句话总起全文。下文就是写西湖的。
(3)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写山峦?哪几句话写湖面?山峦和湖面各有什么特点?
(2)读第一句话,结合看课文下方的插图理解“层层叠叠、连绵起伏”。
(3)湖面有什么特点?打了一个什么比方? (板书:湖面 犹如银镜)
(4)引导学生理解“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思考:十里明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
(2)口头填空:
①十里明湖中,孤山-----------------------------------。
②白堤和苏堤就像--------------------------------------。
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等三个小岛-----------------------------------。
(3)读了哪一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仙境?
(4)学生各自诵读,体会景象的美。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此节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西湖景色呢?
(2)引导学生理解“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的承上启下作用。
(3)学生读第二、三句话,读好短句“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理解比喻句:“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4)除了写华灯,这一段还写了什么?(琴声)
(5)小结:这样,西湖就更加美了。
5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人间天堂”的一颗明珠)
6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西湖的美。
7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6西湖
远 山峦 真像山水画 湖面 平静
近 湖堤 像绿色绸带 小岛 仿佛仙境
夜 华灯 宛如银蛇 琴声 悠扬
“人间天堂”的一颗明珠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说说西湖美在哪?
2听写:悠扬 葱绿 围绕 荡漾 一般
二、背诵指导
2将生字按结构分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3用钢笔描红。
板书设计: 7拉萨的天空
窗 帘 忍 圣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写出跟下面各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太妙( ) 河畔( ) 越发( ) 宛如( )
2听写词语:
二、精读训练
1过渡:上一节课我们读了课文,知道了拉萨的天空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2看课题上方的插图,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
(1)“那里”指哪里?(拉萨)“总是”是什么意思?(一直是)“天空??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是一个什么句子?(打比方的句子)
(2)齐读。
3反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可以读懂的:“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拉萨的蓝天离人很近)
(2)不太好懂的地方:
①“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句话一方面承接上文“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说明天与人的距离近,另一方面,暗藏了一个比喻,蓝天就像一池碧水,可以用来洗脸。
②“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这是两个对比的句子:拿“白云”与天空对比,形成了白和蓝的映衬,突出了“纯净”;再拿“草地”和天空对比,形成了青和蓝的对照,突出了“明洁”。
(3)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板书:离人近 声音碰到 手能摸到)
4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的。
5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什么意思?
(布达拉宫的上空一年四季总是蓝晶晶的)
(2)结合插图介绍布达拉宫
(3)指导朗读。
6齐读第五自然段。
(1)蓝天是窗帘,什么是建筑物呢?(拉萨这座城市是精美的建筑物)
(2)教者讲:为了让这块神圣的地方永远保持明洁、纯净,我们要注意环境保护。 7指导朗读课文。
三、背诵指导
1理清全文层次,回忆第一—五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2熟读并记住第二自然段。
3熟读第三~五自然段。
4试背课文。
教学反思:
习作2
1对照插图读懂例文《我的自画像》,了解主要内容,结合习作提示,明白写人的要领: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性格、兴趣等展开介绍。
2画好自画像,在自我观察和相互提示下,写一段关于自己的话,注意抓住特征,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教学重点:抓住外貌特征,通过神态的描写反映一个人的性情。
教学难点:写出个性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人习作
小朋友,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儿吗?拿出你的小镜子,欣赏一下镜子中的自己吧!杜小虎真逗,他对着镜子还给自己画了张像呢!画好了,还写了篇作文,题目就是“我的自画像”,想读吗?
二、读懂例文
1指导看图。
(1)小朋友,你看杜小虎给自己画的自画像,哪些地方画得特别像呀?
(2)你能看图说说自己对杜小虎的印象吗?
①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②指名说。
(3)小结:小朋友说得都很准确,他抓住了自己主要的外貌特征来画的,瞧那笑眯眯的眼睛,大大的脑袋,多可爱呀!
2学习例文。
(1)学生自由读例文,想想他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的。
(2)对照插图,再读例文。
①小朋友,我们再来看看杜小虎的自画像,从这张自画像上,你能看出杜小虎是个怎样的孩子?
②我们再来读读杜小虎的习作,他把自己的特点写出来了吗?
三、指导习作
1学生给自己画像。
2同桌互相欣赏,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练说。
(1)请小朋友拿着自己的画像,像杜小虎一样给同学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如果小朋友觉得你说得不像,那就要请你唱歌儿啦!
(2)出示“好词语花篮”,供学生写作时选用。
活泼开朗 天真烂漫 美丽大方 愣头愣脑 憨厚
4学生练写。
(1)学生写草稿。
(2)指名读。
(3)师生评议。
(4)学生誊写。
(5)习作和画像展览。
板书设计:
我的自画像
外貌特点 性格 兴趣

练习2
1学会用字词句。
2写好带有“撇”、“竖”的钢笔字。
3读背8条成语。
4学写毛笔字。
5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长生活知识,增强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1)弄清本题要求。
(2)出示小黑板: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3)学生自由读原句。
(4)小组学生把这两种解释都放入句中自由读一读,体会字义。
(5)小组汇报:根据上下文意思,谈谈朗读的感受。体会“漾”:水面轻微动荡。 2第二部分。
(1)读题明确题意。
(2)自由读通、读顺句子。
(3)小组学生合作查字典,讨论选择确切的解释。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强查字典、选词义方面的指导。
(4)小组交流:根据句子和字典选出合适的字义。蔫:在这里比喻小象性格内向,不好动。挎:在这里是指篮子是在小白兔胳膊上挂着的。蹑:这里指小彼得踮着脚,动作很轻。 3第三部分。
(1)师: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些难解的字词的意思。
(2)指定一篇后面的课文,请学生用此法预习生字词。
(3)汇报交流。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
2小组学习。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讨论:这几个字中的撇和竖怎样写才好看?
3轮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名总结:撇要紧缩,短而弯;竖要舒展,长而尖。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醒学生观察,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5学生练习描红、仿影,细细体会。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不准确的书写姿势。 6反馈:展示优秀作业,表扬优秀字例和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2出示8条成语,四人小组学生合作学习,读准成语的音。
(1)小组汇报朗读。
(2)指名做小老师朗读8条成语,学生连读成语歌。
3分小组讨论这8条成语的意思。老师点拨:可联系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和书上的插图,展开联想和想象。
4连读成语,体会意思。
5小组讨论对成语的理解,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和表扬。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今天我们学习“竖”的写法。指导: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之分。
2小组讨论:仔细观察悬针竖和垂露竖的运笔方法。
3小组汇报。
4教师书写悬针竖,指导运笔方法。
悬针竖的写法:逆锋右上入纸,旋即右折稍按,向下行笔,渐行渐提,引申出锋,力送锋尖,悬空回缩收笔。
学生练习书写悬针竖。
5教师书写垂露竖,指导运笔方法。
垂露竖的写法:起笔同悬针竖,中锋下行,收笔处稍顿再折向左上缩回,藏锋收笔。注意一定要在竖中线上书写,保持中正,防止歪斜。
学生练习书写垂露竖。
板书设计: 练习2
高堂广厦 玉宇琼楼 错落有致 曲径通幽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眼花缭乱 美不胜收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颗:口语交际
1板书: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学生自己读题目,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出示书上的挂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小组讨论:当有人敲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3)小组汇报。
(4)集体讨论: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生: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敲门者是亲朋好友或非常熟悉可以开门;当觉得有所疑问,甚至发现明显的破绽,那千万不能开门。师:说得好,但与人说话时仍要注意得体,态度要十分坚决。)
(5)谁能把几位同学和老师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3练习。
(1)分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将后一种情况作为练习重点。
(2)指名上台表演。
(3)讨论评析,师生共同给予指导。
二、总结
板书设计: 练习2
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7. 求苏教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或者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优秀教案 最好网站上搜索不到的,谢谢了。

可以综合一下 再结合自己的 取百家之长

8.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有哪些

三年级科学上册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任课教师 邹兴忠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是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渗透环保教育: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热点内容
七年级下册地理同步 发布:2025-09-18 21:49:01 浏览:253
大学城英语 发布:2025-09-18 21:32:25 浏览:589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题 发布:2025-09-18 19:59:33 浏览:531
干电池化学 发布:2025-09-18 16:30:48 浏览:733
何猷君怎么读 发布:2025-09-18 16:07:13 浏览:158
2017个人师德总结 发布:2025-09-18 16:04:58 浏览:8
教师资格证统考一年几次 发布:2025-09-18 14:01:59 浏览:922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发布:2025-09-18 07:59:57 浏览:944
师风师德评价表 发布:2025-09-18 07:01:17 浏览:886
实施的英语 发布:2025-09-18 03:25:05 浏览: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