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

发布时间: 2020-11-22 16:56:54

❶ 初中语文教学攻略大全刘平平【背影】教学片段师生对话的片段谁有求帮助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板书)

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定语,以修饰限定不同背景下的“背影”,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这与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点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可否调整一下四次“背影”的出现顺序,将后两次安排在第一、二次之间(分组组织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气氛活跃,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研究成果。

生:我觉得第一个“背影”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像空间,所以是设置悬念的“背影”。

师:很好。

生:我认为“背影”是本文的文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起到点题的作用。故曰点题的“背影”。

师:你是从文章的线索与主题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说有一定的道理。

生:我想给第二次出现的“背影”加以望父买橘的定语。

师:这是从概括文章内容的角度来思考的,很恰当。

生: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令普天之下所有华夏儿女都感动的“背影”,摧人泪下,感人至深。

师:可以看出你很激动,朱自清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举动已深深地感动了你。

生:我觉得朱自清先生除了被深深感动外,还会有一丝的后悔或遗憾;因为二十岁的他当年并没有很好地理解父爱,还有“暗笑他的迂”等不应有的心理。所以一旦理解之后,定会有自责之意。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见解独到。我想朱自清先生是应该有遗憾或后悔之情的。

生:我觉得此时朱自清先生感动之情淹没一切。因为这是他平生以来第一次真正理解到了父爱的真谛,第一次顿悟到了父爱的存在。

师:但我们不能否认朱先生此刻内心十分复杂,会有一点点遗憾懊悔之意,你们能理解接受吗?

生:可以。

师:谁能说说第三次出现的“背影”。

生:我认为这是惜别的“背影”。朱自清在顿悟到父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即将分别格外依恋。

师:分析很精彩。

生:我认为此处惜别的“背影”,写得非常精妙,作者把它放在人流中来写,距离由近到远,视线由显而隐,但感情却愈来愈浓,没有用浓墨重彩,只用白描手法,却给我们留下无穷的想像空间,这是一种很成功的空白艺术。

师:你这是侧重从艺术手法角度理解。

生:我认为作者此时心情应该很悲酸痛苦,特别是想到父亲找工作的前景时,更会为父亲担忧。这样父亲怕儿子路上有闪失担忧,儿子为父亲的前程担忧,从中我们能体会父子深情。

师:你的分析更深刻,触及了文章的主旨。

生:我认为第四次出现的“背影”,是思念中的“背影”。是完成形象定格,令朱自清先生永世难以忘怀的“背影”。因为此时朱自清已身为人父,更能理解做父亲的不易,所以此处更是感人至深。

师:你的分析,令老师感动。

生: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我想朱自清此时会有强烈的想回家看看的心理,而“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父亲则更想看到儿子。但生活就是这样,难以如愿,再多的思念也只能融入晶莹的泪光中。

师:我有点疑惑,难道四次“背影”作者是平行分配笔墨的吗?

生:不是。

生:作者详写的是望父买橘的“背影”,因这一情节感人至深,所以详写。

师:我明白你说的意思,谁还能进一步谈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材料安排的详略与否,与文章中心有关。这一情节是全文的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最能突显中心,所以理应详写。

师:任何文章都是由材料构成的,那些与中心联系最紧密的理应泼浓墨重彩。此外还有一点决定这一情节得详写,看谁能答出来。

生:因为从这一情节中,作者第一次顿悟到了父爱,第一次理解父亲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其他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要详写。

师:对。这正说明将后三次“背影”的顺序颠倒是不适合的。

师:同学们,难道没感觉到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很特别吗?

生:说来也奇怪。一般表现一个人物,都有正面描写,都有音容笑貌,可本文留给我们的却是“背影”,我想这个角度很独特,算是独辟蹊径吧!

师:是的,这是一种从新的视角描写。

生:我认为这个新视角之所以能成功,也就是“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这是一位身体肥胖的、步履蹒跚的父亲,爬月台留下的,其中的努力、费力、艰难的情状可想而知,实在令人感动。

师:仅有独辟蹊径的精神,角度还不够,还必须有真实的、感人至深的内容做支撑,否则就会华而不实。

师: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作者朱自清在描写父亲背影时所采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能否替换?为什么?(提问后教师小结)

师:我想对每个人的启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收获,这种独特的手法技巧我们能学来,也应该学会。但更重要的是认真观察体会生活,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来。否则再高的手法技巧,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师:朱自清的这篇作品无非就是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认为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只是一个方面,尽管是主要方面,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还有儿子对父亲的爱。也就是说,表现父子深情。

 (三)融入主旨,

师:同学们,普天之下似乎只有母爱无边,但我要告诉你们:在现实之中更有父爱的存在,可谓是“可怜天下父亲心”呀!而“父母的心”,其实就是伟大的无私的爱。同学们,让我们把这种伟大无私的爱传递下去,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优良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❷ 李华平上了一堂什么样的《背影》课

【背影专题】李华平上了一堂什么样的《背影》课?
听朋友说,李华平老师要走出“象牙塔”为川师一中的孩子们教授《背影》,很是激动。10月27号一早起床便来到川师一中的学术厅。第一节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给孩子们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肖培东老师的课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引导孩子们深入扎进文本的字里行间,扎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慢慢地读,细细在品。孩子们在肖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里领略着主人公小亨特挂在悬崖上无助的恐惧,爬下悬崖后的欣喜。因为看过、听过肖老师很多的课,课如其人“优雅风范,润物无声”便是我对肖老师的课的一贯感受。自不必多说,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肖老师的课,便是我定格的心态。
第二节是李华平老师的授课。六年前,曾经慕名走进过华平老师工作的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听过他的《荷塘月色》,留存在我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感受是:充沛的激情、严密的逻辑、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生从华平老师课堂上所获取的是散文学习的方法。时隔六年的今天,华平老师走出高校这个象牙塔走进初二的孩子,他的授课会留给我们什么期待呢?带着这种期待,我选择坐在了离学生,离授课老师最近的最佳观课点。
从开课到听课结束,“坚守语文教学的正道在于撬动学生学习的支点”这一感性认识逐渐清晰起来。
一、授人以情,撬动学生学习的情感支点
华平老师躬身于学生之间,语音,细若蚊足; 手势,充满爱抚。与学生交流了什么,我确实没有听清楚。但从孩子们愉悦的表情可以看出,华平老师已经先声夺势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他已经慢慢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有些纳闷:在省骨培训课堂上声如洪钟他今天怎么变得如此的轻声细语?他是深谙“亲其师,信其道”的师训的。
该开始正课了吧?
PPT视频出示箴言:“真正的人才是跳出来的,不是挑出来的; 人生的机会是抢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不是吞出来。”此箴言似乎与该课授课内容无关,好像李老师在带领学生搞“野炊”。正如有专家评课所言,如果一堂课缺少些许“有用的废话”,孩子们是无法真正走进课堂深处与老师一道遨游的。细细品味华平老师的“野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从本堂课的小处说起,李老师自创的箴言激发了潜藏在孩子们内心深处的言说欲望,为该课的成功推进举起了一颗重重的石头。孩子们在朗读箴言的过程中将发言的信心、精读文本的方法内化于心,为课堂后期踊跃发言奠定了情感基础。华平老师这一招箴言奉送,远比那些要求学生“要积极发言、要大胆发言”等苍白无力的开场白高明得多。从孩子成长的大处看,哪一个人由成长到成功不是这三条箴言在起作用呢。如果我们教师每堂课都像这样为孩子们送上箴言,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即便是孩子们暂时不能取得成功,成长将是必然的。采取温文尔雅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力求撬动孩子学习的情感支点是一堂成功的课的前奏曲。
该开始正课了吧?让人意想不到是……
二、授人选择,撬开学生阅读的经验支点
李老师准备了三套学习方案“指向文本阅读能力提升的阅读学习、指向文本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指向写作能力提升的阅读学习”让学生选择。李老师在进行充分的课堂调查的基础上尊重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需求,选择了第二种学习方案。李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将学生学习的起点建立在已有的能力基点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哪儿,一直是困扰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认为对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为学生“学”考虑得少,为自己的“教”考虑得多。不管学生“买账”还是“卖帐”,一味的兜售教师自己的想法,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李老师“建立在学生阅读起点上的阅读教学策略”给了我们语文教师很好的示范。
开课前的小插曲让我记忆犹新。请同学们记下本堂课40分钟完成的时间,时间到了麻烦那位同学告诉他一下。作为大学教授的李老师,应该在跟成人授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以90分钟(或者更多)为单位的课堂时间观念才不违背常理,可是,他走下成人课堂来到只有40分钟或者45分钟的初中课堂,能坚守40分钟的班级教学常规,我们暂时抛开“勇气”一词的片面理解去探寻勇气背后的教育内涵。我们都知道,初中课堂40分钟(45分钟)的规定是与学生的身心发育情况引起的注意力的专注程度作为理论依据的。然而,有些专家课堂,授课老师们为了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随意延长课堂时间而置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规律而不顾,已经令我们愤慨过。今天我们在对李老师做法之于“勇气”的理解基础上可不可以多一层“尊重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的理解?供商榷。
三、授人以渔,撬起学生阅读的方法支点。
(一)授课过程逻辑结构严密。
从李老师授课过程的逻辑结构:①阅读箴言,铺垫激情→②初步感知,了解大意→③到筛选信息,了解背景→④提炼信息,把握内容→⑤细读文本,体会情感→⑥再读箴言,强化意念。整个授课过程从形式到内容,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的、系统的逻辑学习结构链式。在课堂最后的回顾反思阶段李老师向学生强化这种阅读学习链式,其目的不言自明,让学生懂得阅读一篇文章的基本方法。我想,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长期立体的训练学生阅读的“渔”,学生捕捉到平静水面之下的“鱼”应该不是难事。
(二)授课过程设置问题梯次渐进。
在“初步感知,了解大意”阶段,李老师设置了下面两个问题“这是一篇 (体裁)的文章”、“这是一篇 (内容+体裁)的文章”。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之上,这两个问题先后呈现。面对学生的回答,李老师不是将自己预设的答案一股脑儿的兜售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不断自我修正自己的想法一步步地登高望远。
(三)从文本语言的矛盾中探寻写作背景
“作者朱自清在什么背景写的这篇文章,其实作者已经言说了,同学们能找出来吗?”李老师抛出此问,课堂超乎寻常的安静。此安静,不是茫然无措胆怯地回避老师显现出来的被动安静,而是学生带着问题,思维翻江倒海的内动过程。当然,学生寻找文本信息点不那么准确之时也正是老师出手相助之时。此时,李老师抓住时机,提示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最后一段话。让学生渐渐领悟:父亲的膀子疼痛得厉害,也充其量是患了一种肩肘炎,但患肩肘炎离“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矛盾背后深深地潜藏着父亲的另外的复杂情感—-盼望儿子能早日回家探视的依恋情怀。李老师引导学生缓缓地走进朱自清先生父亲的内心世界后自然地得出结论:“作为儿子的朱自清先生深深地懂得,病情不太严重的父亲真实的内心需求,父亲的这一需求深深地触动着朱自清先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感动。朱父之于儿子的情怀与朱自清先生“久未见父亦盼见父”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这共鸣触动着朱自清先生提起了手中的笔成就了此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正如王荣生先生所言,“作者要说的,作者在文本中都说了”,然而我们很多老师,总习惯于到文本外面去寻找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本课,华平老师引导学生真切地践行了“一切信息来源文本”的信息捕捉理念。
(四)精选课外材料解码语言内涵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除了文本中“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等寥寥数语以外,没有其它语言能让学生体会到“惨淡”的内涵。此时李老师用PPT显示“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的字画,一张竹帘。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了当铺。”并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惨淡”的内涵学生虽仍然不能言说(并不是所有的词语的内涵我们都能言说),但结合前面的相关文字材料学生通过想像、联想,朱自清先生家中“惨淡”的光影更加形象的扎根在了学生的意念之中。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虽不能言说却意象清晰的画面。李老师补充的材料,让“惨淡”的画面更丰满,让“惨淡”的情感更丰厚,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做下了坚实的铺垫。课堂上一学生不由自主的站立起来背诵龙应台《目送》的一段文字引来全场掌声,足以证明“精选课外材料解码文本语言内涵”的效度。
借川、浙两省著名特级教师钟亮、肖培东老师的现场评课作为这篇听课感悟的结语。“华平老师的授课把握了文本体式特点,教会学生有目标的学(有方向的学)目标定位清晰,用活了课文这个例子,四个环节落脚点在方法上,无旁逸斜出,返朴归真(钟亮语)。没有一个人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完美而来的,提升一个细节,在“背影”文字精彩处加强朗读的力度(肖培东语)。”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正道?着力撬动学生语文学习的支点!

❸ 初中语文社版语文背影是几年级的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61页。

❹ 急求初中二年纪语文教案,课文第一课是朱自清的 背影.要这个版本的教案 - -帮帮忙,在家复习

给个邮箱把 可以么

来自 大科学 团队

❺ 初中语文。《背影》阅读理解。给好评 1.你怎样理“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 2.“他用从手攀着上

1、这是一种反语的修辞手法,鲁迅的文章中也经常用到。这句话表达出了成年后的朱自版清再回首往事时权,对当初自己的的无知或者是懵懂而自责,那时的他并没有理解父亲的艰难,时至今日,他才深深领悟到父亲的艰辛与伟大。

2、攀字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攀栏杆的情景,从父亲的艰难中突出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感激。

❻ 一篇初中作文教案

初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教案
捕捉细节 体悟关爱
[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关爱”为主题,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写一篇表现“关爱”话题的亲情作文.针对当前很多学生觉得生活平淡枯燥、感受不到什么动人的东西.不知道如何从平常的生活中选择材料表现自己,抒发的情感的状况,我进行了一堂作文指导课.让学生体悟关爱,来一次心与心的真挚的交流,学会关爱.
[教学课时]
2教时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古往今来,“关爱”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爱”这个主题曾被多少诗人讴歌,被多少常人惦念,描写“爱”的诗文往往最具真情也最能打动人.请你说说看,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互助互爱的事例
二、写作指导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写文章,总觉得无话可说,事实上只要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进行描写,说真话诉真情,就能打动读者
2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小事同样能体现关爱之情.如果我们在写作时能尽可能地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进行定格放大,运用多种手法将细节写真实、写具体、写生动,尽量做到细微之处显真情,同时用最美的语言将自己的对关爱的体会、理解和感悟真实地表达出来,那么我们的作文便是成功的.(可结合《背影》一文的写法对学生作指导)
三、随堂作文
以“关爱”为话题,自主拟题,写一篇表现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之情的文章.
要求
1) 说真话诉真情,用生活中的小事体现关爱之情.
2) 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进行描写.
3) 不少于550字.
四、小结
[教学反思]
此次作文使学生们认识到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的重要性: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作文又源于生活,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亮点,便不会无话可说,无情可抒了.同时此次作文也使学生们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学会了以互爱互助的心态抒写平常的事情,学会了摒弃自私自利、感情虚假等不足之症.也在无形之中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生活处处有真情.有了一颗关爱的心,你就会觉得生活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有意义的.让我们用心去感悟,学会关爱,拥有一颗关爱的心.
来自网络DOC

❼ 为什么《背影》能连续选入初中语文课本

我的见解是:其一,朱自清老师本人对父爱的深深感悟,以及这篇文章采用平实的语言却将父爱的种种显露于字里行间,这种写作手法值得学生们学习;其二,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就学生而言,心智还不算成熟,正需要这种积极地东西去指引、影响他,此文虽然只提到了父亲,但是这只是一个缩影,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的缩影,是很好的一篇文章。

❽ 初一语文课文第五课背影课后练习题

初中习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八年级上,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 段落结构: 开头破题——点题 事情开端——引出 望父买橘——刻画 父子分手——惜别 结尾抒怀——照应 一、熟读课文,把四次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回答下列问题。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本题抓住“背影”这个重点,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特色。 答案: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四次写背影的文字: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2.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3.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二、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并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本题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注意关键性语句,引导学生识别关键性语句,体会关键性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2.这一句点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 第六段中,关键性语句有这样一些: ①“我买几个橘子去”,是这个片段内容的提要。 ②“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是父亲过铁道之所以困难的一个因素,不然不至于如此艰难。 ③“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说明父亲是坚持要自己去的,这一处很关键。说明父亲觉得能为儿子尽心尽力才舒心。 ④“蹒跚”一词很关键,连平地走路都是蹒跚而行,可想而知上下月台更难了。 ⑤“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句不仅是本段关键的一句,在全文也是关键的一句,全文的焦点就是这个背影。 ⑥“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句表现了父亲的心情,买橘子虽然辛苦,心里却很高兴。 ⑦“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一句能表现父亲对“我”的怜惜、体贴、关照。 ⑧“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一句又写背影,而且包含非常复杂的情意,所以也是关键性语句。 三、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请找出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 本题体会语言描写的特点,体会话语包含的感情。 四句话是: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①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句: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句: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四、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 2.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中一些表达得比较含蓄的感情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 第1题须结合文中交待的特定的背景来讨论。当时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这双重的打击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我”是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情绪上就更敏感、脆弱些。所以,文中的“我”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 第2题体会课文中自我反省的语句,引导学生注意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并在交流中进行口语训练。一个人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龄段,血气方刚,又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亲并不可敬,还以为自己比父亲强。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亲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八年级学生在长辈面前自作聪明的心理正在萌生,谈谈这个问题是很有好处的。 说“聪明过分”“太聪明”,是回想八年前在父亲面前那种心态太不应该了,父亲为自己跟人讲价钱,嘱托茶房,都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麻木不仁,一味自以为是,好像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不聪明了

热点内容
蒋娜老师 发布:2025-09-22 09:14:15 浏览:651
国学包括哪些内容 发布:2025-09-22 08:30:22 浏览:44
重庆瑜伽老师 发布:2025-09-22 07:31:56 浏览:747
埃罗芒阿老师本 发布:2025-09-22 07:19:27 浏览:402
师德新说心得体会 发布:2025-09-22 06:40:00 浏览:150
数学题超难 发布:2025-09-22 04:56:19 浏览:929
女和女亲吻教学视频 发布:2025-09-22 01:20:32 浏览:236
开展微格教学 发布:2025-09-22 00:07:23 浏览:867
化学销售 发布:2025-09-21 23:38:45 浏览:271
英语教学法题 发布:2025-09-21 22:54:23 浏览: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