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山东文科数学
❶ 2010高考文科数学(全国卷)
全国2:http://wenku..com/view/162bd33a580216fc700afdae.html
全国1:http://..com/question/158447683.html
❷ 2010年湖北省高考文科数学最高分是多少
【看完后记得采纳
谢谢】【理科状元】:湖北钟祥第一中学发布公告,考生毛超以698分优异成绩获得湖北省理科状元。总分:698分。各科高考成绩如下:语文127分;数学149分;英语144分;理综278分。
【文科状元】:2010年湖北省高考文科状元由洪湖一中高三(9)班的严浩同学获得,他的高考总成绩为632分。各科成绩为语文:139分,数学:140分,英语:139分,文综:220分。
❸ 2010年高考文科数学为什么这么难
呵呵,我之前参加高考,第一天语文一点感觉没有,不知道对错,做的试题毫内无把握,下容午的数学考试更没得说了,2个大题动都没动,还有半个发现答案错了,一下考场难受得要命,然后7号晚上都没睡着觉,感觉高考算完蛋了。
不过后来结果出乎我的意料,语文成绩虽然只有110多点,但是却全县3000多人里面差不多100名左右,这个成绩在平时是不可能的。而数学也只有110多点,不过当年平均分只有80多,这个在平时更不可能。
后来想想,这些真是自己吓唬自己。你难了别人也不会容易,只要你的成绩排名靠前就可以上不错的大学,所以担心就是多余的,准备好明天的考试就行了。
❹ 【急!】2010年山东高考文科数学21题的各步骤分值
根据现在山东的评分制度 如果你的答案是正确的那么这道题你基本上就是满分 如果你的答案不正确 那就要看详细的评分标准了
❺ 谁有2010年高考文科数学(陕西卷)答案帮忙复制过来
2010文科数学(必修+选修Ⅱ)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集合A={x -1≤x≤2},B={x x<1},则A∩B= [D]
(A){x x<1} (B){x -1≤x≤2}
(C) {x -1≤x≤1} (D) {x -1≤x<1}
解析:本题考查集合的基本运算
由交集定义得{x -1≤x≤2}∩{x x<1}={x -1≤x<1}
2.复数z= 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位于 [A]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解析:本题考查复数的运算及几何意义
,所以点( 位于第一象限
3.函数f (x)=2sinxcosx是 [C]
(A)最小正周期为2π的奇函数 (B)最小正周期为2π的偶函数
(C)最小正周期为π的奇函数 (D)最小正周期为π的偶函数
解析:本题考查三角函数的性质
f (x)=2sinxcosx=sin2x,周期为π的奇函数
4.如图,样本A和B分别取自两个不同的总体,它们的样本平均数分别为 ,样本标准差分别为sA和sB,则 [B]
(A) > ,sA>sB
(B) < ,sA>sB
(C) > ,sA<sB
(D) < ,sA<sB
解析:本题考查样本分析中两个特征数的作用
<10< ;A的取值波动程度显然大于B,所以sA>sB
5.右图是求x1,x2,…,x10的乘积S的程序框图,图中空白框中应填入的内容为[D]
(A)S=S*(n+1)
(B)S=S*xn+1
(C)S=S*n
(D)S=S*xn
解析:本题考查算法
S=S*xn
6.“a>0”是“ >0”的 [A]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充要条件的判断
, a>0”是“ >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7.下列四类函数中,个有性质“对任意的x>0,y>0,函数f(x)满足f(x+y)=f(x)
f(y)”的是 [C]
(A)幂函数 (B)对数函数 (C)指数函数 (D)余弦函数
解析:本题考查幂的运算性质
8.若某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是 [B]
(A)2 (B)1
(C) (D)
解析:本题考查立体图形三视图及体积公式
如图,该立体图形为直三棱柱
所以其体积为
9.已知抛物线y2=2px(p>0)的准线与圆(x-3)2+y2=16相切,则p的值为 [C]
(A) (B)1 (C)2 (D)4
解析:本题考查抛物线的相关几何性质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法一:抛物线y2=2px(p>0)的准线方程为 ,因为抛物线y2=2px(p>0)的准线与圆(x-3)2+y2=16相切,所以
法二:作图可知,抛物线y2=2px(p>0)的准线与圆(x-3)2+y2=16相切与点(-1,0)
所以
10.某学校要招开学生代表大会,规定各班每10人推选一名代表,当各班人数除以10的余数大于6时再增选一名代表.那么,各班可推选代表人数y与该班人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取整函数y=[x]([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可以表示为 [B]
(A)y=[ ] (B)y=[ ] (C)y=[ ] (D)y=[ ]
解析:法一:特殊取值法,若x=56,y=5,排除C、D,若x=57,y=6,排除A,所以选B
法二:设 ,
,所以选B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横线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观察下列等式:13+23=(1+2)2,13+23+33=(1+2+3)2,13+23+33+43=
(1+2+3+4)2,…,根据上述规律,第四个等式为13+23+33+43+53=(1+2+3+4+5)2(或152).
解析:第i个等式左边为1到i+1的立方和,右边为1到i+1和的完全平方
所以第四个等式为13+23+33+43+53=(1+2+3+4+5)2(或152).
12.已知向量a=(2,-1),b=(-1,m),c=(-1,2)若(a+b)∥c,则
m= -1 .
解析: ,所以m=-1
13.已知函数f(x)= 若f(f(0))=4a,则实数a= 2 .
解析:f(0)=2,f(f(0))=f(2)=4+2a=4a,所以a=2
14.设x,y满足约束条件 ,则目标函数z=3x-y的最大值为 5 .
解析: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
当直线z=3x-y过点C(2,1)时,在y轴上截距最小
此时z取得最大值5
15.(考生注意:请在下列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评分)
A.(不等式选做题)不等式 <3的解集为 .
解析:
B.(几何证明选做题)如图,已知Rt△ABC的两条直角边AC,BC的长分别为3cm,4cm,以AC为直径的圆与AB交于点D,则BD= cm.
解析: ,由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可得
C.(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参数方程 ( 为参数)化成普通方程为
x2+(y-1)2=1.
解析: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本大题共6小题,共75分).
16.(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an}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a1=1,且a1,a3,a9成等比数列.
(Ⅰ)求数列{an}的通项; (Ⅱ)求数列{2an}的前n项和Sn.
解 (Ⅰ)由题设知公差d≠0,
由a1=1,a1,a3,a9成等比数列得 = ,
解得d=1,d=0(舍去), 故{an}的通项an=1+(n-1)×1=n.
(Ⅱ)由(Ⅰ)知 =2n,由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得
Sm=2+22+23+…+2n= =2n+1-2.
17.(本小题满分12分)
在△ABC中,已知B=45°,D是BC边上的一点,
AD=10,AC=14,DC=6,求AB的长.
解 在△ADC中,AD=10,AC=14,DC=6,
由余弦定理得cos = ,
ADC=120°, ADB=60°
在△ABD中,AD=10, B=45°, ADB=60°,
由正弦定理得 ,
AB= .
18.(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A⊥平面ABCD,AP=AB,BP=BC=2,E,F分别是PB,PC的中点.
(Ⅰ)证明:EF∥平面PAD;
(Ⅱ)求三棱锥E—ABC的体积V.
解 (Ⅰ)在△PBC中,E,F分别是PB,PC的中点,∴EF∥BC.
又BC∥AD,∴EF∥AD,
又∵AD 平面PAD,EF 平面PAD,
∴EF∥平面PAD.
(Ⅱ)连接AE,AC,EC,过E作EG∥PA交AB于点G,
则BG⊥平面ABCD,且EG= PA.
在△PAB中,AD=AB, PAB°,BP=2,∴AP=AB= ,EG= .
∴S△ABC= AB•BC= × ×2= ,
∴VE-ABC= S△ABC•EG= × × = .
19 (本小题满分12分)
为了解学生身高情况,某校以10%的比例对全校700名学生按性别进行出样检查,测得身高情况的统计图如下:
( )估计该校男生的人数;
( )估计该校学生身高在170~185cm之间的概率;
( )从样本中身高在180~190cm之间的男生中任选2人,求至少有1人身高在185~190cm之间的概率。
解 ( )样本中男生人数为40 ,由分层出样比例为10%估计全校男生人数为400。
( )有统计图知,样本中身高在170~185cm之间的学生有14+13+4+3+1=35人,样本容量为70 ,所以样本中学生身高在170~185cm之间的频率 故有f估计该校学生身高在170~180cm之间的概率
( )样本中身高在180~185cm之间的男生有4人,设其编号为
样本中身高在185~190cm之间的男生有2人,设其编号为
从上述6人中任取2人的树状图为:
故从样本中身高在180~190cm之间的男生中任选2人得所有可能结果数为15,求至少有1人身高在185~190cm之间的可能结果数为9,因此,所求概率
20.(本小题满分13分)
(Ⅰ)求椭圆C的方程;
(Ⅱ)设n 为过原点的直线,l是与n垂直相交与点P,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的直线 立?若存在,求出直线l的方程;并说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1、(本小题满分14分)
已知函数f(x)= ,g(x)=alnx,a R。
(1) 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及该切线的方程;
(2) 设函数h(x)=f(x)- g(x),当h(x)存在最小之时,求其最小值 (a)的解析式;
(3) 对(2)中的 (a),证明:当a (0,+ )时, (a) 1.
解 (1)f’(x)= ,g’(x)= (x>0),
由已知得 =alnx,
= , 解德a= ,x=e2,
两条曲线交点的坐标为(e2,e) 切线的斜率为k=f’(e2)= ,
切线的方程为y-e= (x- e2).
(2)由条件知
Ⅰ 当a.>0时,令h (x)=0,解得x= ,
所以当0 < x< 时 h (x)<0,h(x)在(0, )上递减;
当x> 时,h (x)>0,h(x)在(0, )上递增。
所以x> 是h(x)在(0, +∞ )上的唯一极致点,且是极小值点,从而也是h(x)的最小值点。
所以Φ (a)=h( )= 2a-aln =2
Ⅱ当a ≤ 0时,h(x)=(1/2-2a) /2x>0,h(x)在(0,+∞)递增,无最小值。
故 h(x) 的最小值Φ (a)的解析式为2a(1-ln2a) (a>o)
(3)由(2)知Φ (a)=2a(1-ln2a)
则 Φ 1(a )=-2ln2a,令Φ 1(a )=0 解得 a =1/2
当 0<a<1/2时,Φ 1(a )>0,所以Φ (a ) 在(0,1/2) 上递增
当 a>1/2 时, Φ 1(a )<0,所以Φ(a ) 在 (1/2, +∞)上递减。
所以Φ(a )在(0, +∞)处取得极大值Φ(1/2 )=1
因为Φ(a )在(0, +∞)上有且只有一个极致点,所以Φ(1/2)=1也是Φ(a)的最大值
所当a属于 (0, +∞)时,总有Φ(a) ≤ 1
❻ 求2007年至2010年山东省高考文科数学选择题答案
2007 BCDACBCABABD
2008 BDACADDCBCBA
2009 DCACBABCBBAD
2010 CBADABCCBDAB
❼ 2010年高考考好数学(山东文科)
其实高考 真的没法估计
我摸底考试时考了三次满分 题目也不是太简单
本来是很有信心的
但是 结果 高考只考了131分
当然 步骤分会扣很多
但是 最后那两个题 我基本只得一个题的分数
说实话
你说立体几何 文科的话 还是不难的
并不需要太多的空间想象
没有多大难题 理科的难
文科的也就证那点东西
最后这一年 你联系多了 就会觉得很简单了
高三这一年 谁也说不准会提多少成绩
但是 你要记住 三轮复习 一定要 紧跟老师
不用做太多的题
最重要的是 不能骄傲 浮躁 失败也不用怕
明年的题目估计会难 今年数学太简单
我以为自己能得140分 结果还是那样!
所以不管题难还是简单 都不能大意
不要像我~!!!惨痛的教训
总之 我觉得立体几何 还是要多总结 文科也就证证平行垂直
就是那些路子 利好思路就好 还要学会逆向思维。
加油吧! 不要做太多题 但一定要学会总结
最后 祝你明年成功
❽ 2010年浙江高考数学文科
我是理科的~
❾ 2010湖南高考文科数学试题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数学(文史类)
_____班 姓名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复数 等于 ( )
A. B. C. -1+i D. -1-i
2. 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
A. B. C. D.
3.某商品销售量y(件)与销售价格x(元/件)负相关,则其回归方程可能是 ( )
A. B. C. D..
4.极坐标方程 和参数方程 (t为参数)所表示的图形分别是 ( )
A.直线、直线 B.直线、圆 C.圆、圆 D.圆、直线
5.设抛物线y2=8x上一点P到y轴的距离是4,则点P到该抛物线的焦点的距离是 ( )
A. 4 B. 6 C. 8 D. 12
6.若非零向量 、 满足 , ,则 与 的夹角为 ( )
A.300 B. 600 C. 1200 D. 1500
7.在 中,角 的所对的边长分别为 ,若 ,则 ( )
A.a>b B. a<b C. a=b D. a与b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8. 函数 与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 )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中对应题号后的横线上。
9 .已知集合A={1,2,3},B={2, m,4},A∩B={2,3},则m= .
10.已知一种材料的最佳入量在100g到200g之间.若用0.618法安排试验,则第一次试点的加入量可以是 g.
11.在区间[-1,2]上随机取一个数x,则x∈[0,1]的概率为
12 . 图1是求实数x的绝对值的算法程序框图,则判断框可填
13.图2中的三个直角三角形是 一个体积为20cm3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则 .
14. 若不同两点P,Q的坐标分别为(a,b) ,(3-b,3-a),则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l的斜率为_________,圆 关于直线l对称的圆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若规定 的子集 为E的第k个子集,其中 ,则 (1) 是E的第_______个子集;
(2) E的第211个子集是________________.
三 解答题:每小题共6小题,共7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6.(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 .
(Ⅰ)求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 (II)求函数 的最大值及 取最大值时x的集合。
高校 相关人数 抽取人数
A 18 x
B 36 2
C 54 y
17.(本小题满分12分)为了对某课题进行研究,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三所高校A、B、C的相关人员中,抽取若干人组成研究小组,有关数据见下表(单位:人)
(I)求x,y;
(II)若从高校B、C抽取的人中选2人作专题发言,求这2人都来自高校C的概率.
18.(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3所示,在长方体ABCD- 中,AB=AD=1, AA1=2, M是棱C 的中点.
(Ⅰ)求异面直线 M和 所成的角的正切值;
(Ⅱ)证明:平面ABM 平面A1B1M.
19.(本小题满分13分)为了考察冰川的融化状况,一支科考队在某冰川上相距8km的A,B两点各建一个考察基地.视冰川面为平面形,以过A,B两点的直线为x轴,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图4).考察范围为到A,B两点的距离之和不超过10km的区域。
(Ⅰ)求考察区域边界曲线的方程;
(Ⅱ)如图4所示,设线段P1P2是冰川的部分边界线(不考虑其他边界线),当冰川融化时,边界线沿与其垂直的方向朝考察区域平行移动,第一年移动0.2km,以后每年移动的距离为前一年的2倍,问:经过多长时间,点A恰好在冰川边界线上?
20 (本小题满分13分) 给出下面的数表序列:
表1 表2 表3 …
1 1 3 1 3 5
4 4 8
12
其中表n(n=1,2,3, …)有n行,第1行的n个数是1,3,5,…,2n-1,从第二行起,每行中的每个数都等于它肩上的两数之和.
(Ⅰ)写出表4,验证表4各行中的数的平均数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构成等比数列,并将结论推广到表n(n≥3)(不要求证明);
(Ⅱ)某个数表中最后一行都只有一个数,它们构成数列1,4,12,…,记此数列为{bn},求和:
.
21.(本小题满分13分)已知函数 , 其中 且
(Ⅰ)讨论函数 的单调性;
(Ⅱ)设函数 (e是自然对数的底数),是否存在a,使g(x)在[a,-a]上是减函数?若存在,求a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数学(文史类)参考答案
一、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A D B C A D
二、 9. 3 10. 161.8或138.2 11. 12.x>0或x>0? 或x≥0 或x≥0?
13. 4 14. -1 , x2+(y-1)2=1 15. 5;
三、16.解(Ⅰ) 因为
所以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
(II)由(Ⅰ)知,当 ,即 时, 取最大值 .
因此函数 取最大值时x的集合为
17解: (I)由题意可得 ,所以x=1,y=3
(II)记从高校B抽取的2人为b1,b2, 从高校C抽取的3人为c1,c2,c3,则从高校B、C抽取的5人中选2人作专题发言的基本事件有:
(b1,b2),(b1,c1), (b1,c2), (b1,c3), (b2,c1), (b2,c2), (b2,c3),( c1,c2), ( c1,c3), ( c2,c3)共10种.
设选中的2人都来自高校C的事件为X,则X包含的基本事件有( c1,c2), ( c1,c3), ( c2,c3)共3种.
因此 . 故选中的2人都来自高校C的概率为
18.解 Ⅰ)如图,因为 ,所以 异面
直线 M和 所成的角,因为 平面 ,
所以 ,而 =1, ,
故 .
即异面直线 M和 所成的角的正切值为
(Ⅱ)由 平面 ,BM 平面 ,得 BM ①
由(Ⅰ)知, , , ,所以 ,
从而BM B1M ② 又 , 再由① ②得BM 平面A1B1M,而BM 平面ABM,
因此平面ABM 平面A1B1M.
19. 解(Ⅰ)设边界曲线上点的坐标为P(x,y),则由|PA|+|PB|=10知,
点P在以A、B为焦点,长轴长为2a=10的椭圆上,此时短半轴
长 .所以考察区域边界曲线(如图)的方程
为
(Ⅱ)易知过点P1、P2的直线方程为4x-3y+47=0,
因此点A到直线P1P2的距离为
,
设经过n年,点A恰好在冰川边界线上,则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解得 n=5. 即经过5年,点A恰好在冰川边界线上.
20. 解:(Ⅰ)表4为 1 3 5 7
4 8 12
12 20
32
它的第1,2,3,4行中的数的平均数分别为4,8,16,32. 它们构成首项为4,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将结这一论推广到表n(n≥3),即
表n各行中的数的平均数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构成首项为n,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Ⅱ)表n第1行是1,3,5,…,2n-1,其平均数是
由(Ⅰ)知,它的各行中的数的平均数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构成首项为n,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从而它的第k行中的数的平均数是 ),于是表n中最后一行的唯一一个数为 .因此
(k=1,2,3, …,n),故
21. (Ⅰ) 的定义域为 ,
(1)若-1<a<0,则当0<x<-a时, ;当-a <x<1时, ;当x>1时, .故 分别在 上单调递增,在 上单调递减.
(2)若a<-1,仿(1)可得 分别在 上单调递增,在 上单调递减.
(Ⅱ)存在a,使g(x)在[a,-a]上是减函数.
事实上,设 ,则
,再设 ,则当g(x)在[a,-a]上单调递减时,h(x)必在[a,0]上单调递,所以 ,由于 ,因此 ,而 ,所以 ,此时,显然有g(x)在[a,-a]上为减函数,当且仅当 在[1,-a]上为减函数,h(x)在[a,1上为减函数,且 ,由(Ⅰ)知,当a<-2时, 在 上为减函数 ①
又 ②
不难知道,
因 ,令 ,则x=a或x=-2,而
于是 (1)当a<-2时,若a <x<-2,则 ,若-2 <x<1,则 ,因而 分别在 上单调递增,在 上单调递减;
(2)当a=-2时, , 在 上单调递减.
综合(1)(2)知,当 时, 在 上的最大值为 ,所以, ③
又对 ,只有当a=-2时在x=-2取得,亦即 只有当a=-2时在x=-2取得.
因此,当 时,h(x)在[a,1上为减函数,从而由①,②,③知
综上所述,存在a,使g(x)在[a,-a]上是减函数,且a的取值范围为 .
❿ 2010年高考全国卷一文科数学答案
我今年高考,全国卷。
一楼的是错的!!我没拿到书面答案也是在网上估分的。它答案错的!!!我恨死它了!!!!
A 卷的 C C B D A C C B D C A B (-2,-1)U(2,正无群) -24/7 30 三分之根号三
B 卷的 C C B A A C C B D C D B (-2,-1)U(2,正无群) -24/7 30 三分之根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