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
❶ 浅谈语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
语文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之一,她从小就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让我们知道中国的汉字,中国的文化。
❷ 浅谈语文教师好当与否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工具学科,语文教师是这门学科的“领路人”,语文老师的基本功直接影响到所“领”的学生。语文教师一贯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可是别忘了,提出这一要求的前提是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如果教师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又如何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呢?
本人认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项基本功,才能胜任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
一、基本素质
教师的基本素质首当其冲的是师德素质。师德不能等同于职业道德,但却函盖职业道德。我觉得职业道德主要是针对物品或没生命的,或有生命也不是传道授业与做人思想工作的。教师的职业道德重要的在于“师”字上,即为人师的职业道德。只是时下还有多少人能够有称职的师德呢?!当下的教育,教师一方面出现职业倦怠,一方面却师德退化!
教师的基本素质应还包括人文素养,没有人文素养的教师眼中根本就不会有“人”的存在,我觉得人文素养应包括带头遵守文明公约、法律法规等,并成为践行的时代先锋。也就是说,教师要在遵守社会文明等方面真正为人师表!
二、基本知识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每一个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即包括教育理论、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等,教育理论的丰厚与否往往束缚一个教师的发展与理论素养的高低,甚至影响到教师的思想进步与否;而学科知识除了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外,还应包括学科的前沿知识;因为现在的学生压力大,心理又非常脆弱,这就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教师的基本知识应该要有心理辅导的知识,再说,教师本身也需要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
三、基本能力
教师的能力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学习能力、科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写作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协作能力等。知识日新月异,特别是网络的盛行,让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更快,因此,教师如果没有学习能力,不能与时俱进,便会成为时代的落后者,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与教育水平。况且,现在对于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成为这一理念的先驱
❸ 浅谈语文教师如何提高专业素养
什么是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认为就是新颖的教学观念和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灵活的教学机智,热情洋溢的精神风貌,严谨求实的教学风格,简练幽默的教学语言,美观漂亮的教学板书,亲切自然的教学仪态等。语文的内涵如此丰富,语文教师的职业如此美丽,那么,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构筑自己的美丽人生?浅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就你所了解的状况而言,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工夫? 答: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以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帮助学生辨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经常参加政治时事学习,了解掌握并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3、深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4、应重视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和熏陶感染作用。 二、要有广博的知识体系 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知识的渊博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各方各面的综合知识,不求甚解,但愿广博。如具有政治学、经济学、史学、哲学等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发展各种业余爱好。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拓展知识面、有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 2、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并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从而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促进教学效果的改进,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 3、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三、要有高超的专业技术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开展,才能有效的把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 1、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如讲课口齿伶俐、吐字清晰、准确精炼,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2、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能力。如组织学生开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 四、要有过硬的文学功底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素质,有过硬的文学功底,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1、教师应该多读一些有较高品位的文章。如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学生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一定要读,而且要细读,精读 2、语文教师应多写一些下水作文。 五、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充实和锻炼自身的创新意识,以便更好地施教于学生。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并在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出榜样!
❹ “浅谈语文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这需要我们先弄清文化本身的含义。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然而,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定义传统文化,也会产生无法对文化进行传承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传承文化时,我们总是通过抓住其主要特征进行传承,过多的内涵会导致我们无法很好地对其进行消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并不是传统文化的所有方面都值得我们继承,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抓住其中的优秀部分。具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知识体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见闻之知,一种是德行之知。前者主要是一种对天地自然和鸟兽鱼虫规律的知识,后者则主要是一种对人类道德本质的知识。就两者的重要性而言,中国古代人认为德行之知是高于见闻之知的。人们获得这两种知识的主要途径则是学习五经。
二是在艺术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艺术一词,但是相对于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更看重技艺。孔子认为有六种技艺最值得学习,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都有很明显的艺术特征,以“书”为例,中国古代就发展出了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
三是在习惯方面,这涉及了中国传统人文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这方面,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家为组织单位的,一切的风俗习惯都是以家为中心展开的。到如今,家庭观念还是中国人观念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最显著的三个特征包括三个方面,在知识和信仰上主要以对道德的认知为人所追求的目标,在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方面主要以家为单位而展开,在风俗艺术人文方面则主要表现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是必要的,因为每个中国人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从根源上都要从其文化特征中判断。但是,这并不能回答为什么我们在小学阶段要以语文为媒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符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汉语,汉语作为世界历史中最悠久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根植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汉字的字形来自甲骨文、金文中对天地万物的模拟,如山、水、日、月等汉字都有着鲜明的象形特征。根据笔者的观察,通过对这些汉字字源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与认知。此外,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语法习惯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宾语前,定语和状语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这些用语习惯都是古今一致的。
2.符合小学语文教学对德育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素质成为教育界重视的考核内容,其中道德素养成为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就是通过具有道德感化力量的语文课文,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据笔者观察,现在很多小学都已经开始围绕语文教学将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忠义等思想引入其中,很多小学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让学生背《弟子规》等古代文化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加强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3.符合小学语文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对历史、哲学、文学的熟知程度。目前,小学语文已经开始关注语文教学和传统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的结合,艺术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只是接触到语言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更接触到汉语言文字背后的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体系。
❺ 浅谈语文教学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为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 军事上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上也应该不上无准备之课。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达到高效,必须对本堂课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组织活动的方式等有细致的考虑;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等有充分的了解和预见。这样,上起课来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效率自然高。
❻ 浅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
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已明确的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于这一具有权威性的答案,绝大多数人都表示赞同。这一认同,将语文与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统一性的认识,而并没有将其分开来理解。
对于这一权威性定论的表述以及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个人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于这一个结论我是认同的,它从很大程度上囊括了“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的研究成果,但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争论。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句话我们可以分出很多种结论:一、工具性与人文性有同等地位;二、工具性与人文性地位不平等(包括:工具性中蕴含人文性或者人文性中蕴含工具性)。下面来分析一下。
工具性的观点:对语文一词的界说,人们习惯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话叫书面语言,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彼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为语文。”语文即语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由此推理得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认为语文科的任务只是培养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这就把语文学习的意义局限在人的“生存性’,方面。
持工具性观点的人主要是从物质生活的层面认识语文教育,把语文教育看做仅仅是维持物质生活的一种技能。这必然决定了将语文教育的重点放在言语的技能训练上,只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孤立地看待语文教育,使语文教学较多地停留在繁琐的语法规则和字、词、句的规范使用上,使语文课忽略其他应有的属性。实际上,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的使用技能、语基知识,以应立身处世之需,而且更应注意到创造性、想像力方面,人格的塑造及综合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它包含了智力因素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这些恰恰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人文性的观点:对“人文”最早的解释见《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化,教化,即教育之意。所谓人文性,指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怀,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系、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目标是追求美和善,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持人文性观点的人,认为工具性太狭隘,忽视了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人。而语文教育也是教育,它注重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其最主要的特色是对人的关注,对人精神的培育。语文的形式是语言文字,是表达技巧,而内容则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和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
从以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工具性与人文性有同等地位。”这个观点较全面的表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的语文课程性质
❼ 浅谈小学语文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要学会听课,掌握老师要求的知识点。同时,学习要有计划,计划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要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写作能力差,就一周写一篇作文,如果阅读差就一天练习一篇阅读理解,如果基础知识差就每天抽出点时间记忆背诵一下,等等。
1、学好语文重点之一:字词、古诗词、古文等的记忆背诵或赏析。这类知识的学习重点在课堂上,课上要专心,课后多花点时间去记忆背诵、理解运用。
2、学好语文重点二:阅读一定要强化,最好能够做到每天练习一篇阅读。另外可以学习一下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可以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和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归纳分析、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快速阅读的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我自己学生时代练习过,现在也在受益。
3、学好语文重点三:提高写作能力。写作的基础是素材和思路,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高中学习是比较紧张的、时间也很有限,我前面提到的快速阅读在素材积累上就可以提现出很大作用。有了积累,可以多看看那些优秀作文,找找写作的思路,要多动笔写,学会借鉴、运用、融会贯通,这样写作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语文成绩提高也是需要做题的,平时不能只是一味的记忆背诵,防止眼高手低。
❽ 以浅谈语文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文化结构和文化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文化涌入和新生文化的兴起,对于调节我们的生活方式、丰富文化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尤为突出,这种现象,也闯进了本该单纯的小学校园。不少学生对快餐文化、网络文化、西方节日文化等兴趣极厚,乐也融融,但对我国传统文化却缺乏基本的常识,对我国古代志士仁人的光辉形象知之甚少,对传统节日了解十分苍白,对传统文化倡导的自强不息、仁爱礼让、修身正德等文化精华懵懵懂懂,根植不牢。这种冲击和现象使得社会上有些人没有家国情怀,没有社会责任感,不懂处世伦常,不懂尊老爱幼,行为上见利忘义,丧失人伦。而冲击到小学生身上,则表现为自私、冷漠、和同学相处时斤斤计较,对老师和家长的培养抚育没有感恩之心,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常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反思自身,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来自外界的冲击,还因为我们自身做得不够好,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也缺乏足够的热爱。其实,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曾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成才。西方著名学者曾言,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足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域外如此看重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国人更应自觉加以传承和弘扬。而这一项工作,应更多地体现在学校内,体现在语文课堂上。现今,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时已陷入“文本主义”的框架,缺乏人文情怀。有的是机械背诵文章诗句,少的是对这些精华句词的分析与品味;有的是大量试卷的题海战术,缺的是对经典好文的阅读与赏析。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单调的,评议课堂是苍白的,无法提升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更遑论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教育,承担对其传承的使命。
语文课程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如果让一支没有深厚文化功底的教师队伍来组织实施,其结果不堪设想。因此,语文教师要堪此重任,除了教师必备基本素质之外,特别要提高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素养,自觉加强自身历练。我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科学、哲学、史学、艺术 、习俗等兼容并包,且有粗精优劣之别,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史哲知识和辨别优劣的眼光,在引领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瀚海中劈波前行时,让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弃粗取精,吸纳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精华,抛弃不适时宜的文化垃圾,使传统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和捍卫。此外,还要具有较强的传统文化修为,为人师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捍卫,不仅要落根于学生的心中,更要表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上。师者有世范之义,教师要让学生从之,必须具备较强的传统文化修为,集传统文化精华成分于一身,思想境界要高,德行要正,术业要精,在学生面前能以身作则、树起标杆,让学生真真切切看到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教师的优秀形象,进而在心底里敬佩之,行为上效仿之。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和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要传承和捍卫传统文化,可以在文言文和古诗文教学中打开缺口。
一、指导学生丰富成语和名言佳句的积累,形成传统文化积淀。
成语言简意赅,使用率极高,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如精忠报国、舍生取义、业精于勤等等。有些成语本身就是典故,趣味性和历史性都很强,如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等。名言佳句内容上或明理,或持节,或修为,或自强,或治学等等,形式上对仗整齐、寓意深刻,浓缩了古人的伟大智慧,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完成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地积累成语和名言佳句,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尤其是在作文中掌握运用。久而久之,学生的成语和名言佳句的储备量就会不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也会随之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二、让学生学会赏析人物形象,汲取人物形象中的优秀文化成分。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有些是根据文言文改编的,其中不乏名篇佳作。里面的人物形象骨肉丰满,栩栩如生。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秉承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如《杨氏之子》中的杨氏子,聪敏机智、彬彬有礼;《将相和》中的蔺相如以国为先、私仇置后;廉颇幡然悔悟、勇于认错;《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晏子使楚》中的晏子忠贞爱国、顾全国家利益等等。要指导学生运用辩证法的眼光,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提升自身人格。这样,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星火相传、生生不息。
三、让学生过好传统节日,维护民族文化的特色。
经过历代积累,我国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传统节日系统,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等等。传统节日蕴含着我国历史、人文、习俗等方面的元素,具有东方民族的特色。在语文教材中,反映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以传统节日为依托,指导学生创新过节形式,拓宽传统节日文化的辐射面,如对春节、中秋等节日,应拓展以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等内容,充分体现家国情怀;对清明、重阳等节日,应拓展以不忘根本、敬老爱幼等内容,充分体现感恩图报的品质;对端午节,不仅让学生了解民族习俗的特色,更要让学生传承屈原的爱国忠贞的气节和情操。过好我国的传统节日,依浅处看,可以维护民族的特色;依深处看,可以弘扬传统、把根留住,增强文化的软实力。让学生懂得,我们不能重演邯郸学步,在轰轰烈烈的圣诞狂欢之中,忘记自己从哪里来。
当然,传承和捍卫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不止以上三个方面,如加强语文课外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传承等也必不可少。总而言之,我们传承和捍卫传统文化,并非盲目自恋,装腔作势,也并非排斥异己,抱残守缺。而是以兼容并包的态度,用明辨是非的方法,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洋为中用;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在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我们才能赢得国外尊重的目光。
❾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如何进行评价
新课程标抄准中指出,小学阶段阅读能袭力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对文章重点语句透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能力;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认识能力,包括对各类文体的认识,对文章立意、结构、构思、语言的认识。② 笔者认为还应加上两个方面: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是指的是规定一分钟之内读多少个词;并通过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对阅读能力的阐释,提升了我对语文阅读能力的理解,那就是在一定的阅读速度下,能理解文章重点词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有积累好词好句,写读后感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这种能力是在语文课内学习学到的,走向课外去运用,再从课外回归到语文课内学习来,从而提高了自己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