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发布时间: 2021-07-20 08:51:24

① 小学语文朗读课应该怎样教学

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
我们可以把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即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环节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1.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2)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3)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指导停顿和重音,并练习朗读。)这样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了朗读。
2.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2.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相契合,深刻体会到了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是一条可取之路。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而朗读一直贯穿我们整个语文课堂,但是我们往往在教学中却只是注重读的形式,在读书的时候运用各种读的方法和数量,多样而花俏却没有真正的领悟读的真谛,读书的过程中,仅仅只为了读而读,读之后的情感体会、读之后的发展、读之后的效果却没有得到质的提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读、如何指导便是语文教师所要掌握并且运用到课堂实践当中去所要考虑的问题了。接下来中公教育韦慧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朗读指导。
一、明确朗读的目标
我们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要明确朗读的目标。即通过这次朗读,你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是能够理解生字词还是能够疏通文意赏析用句用词或者是体会感情?不同的目标指导必然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务必先要明确目标。中公讲师建议,如果在10分钟的试讲里进行朗读指导,那么选择体会情感为目标课堂效果会更好。如《夜莺的歌声》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所以我们在朗读指导的时候就是指导学生去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和勇敢,并且用多种读的方式将一个活灵活现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呈现出来。
二、示范朗读的方式预设
(1)录音朗读、学生错误示范,师生点评以及正确示范。
很多时候听录音不失为一种很好地示范作用,通过先听一遍录音,朗读家用他们带有独有的音色带着情感随着文章起起伏伏,能够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先知晓好的读法是怎么读的,关注其中的重慢音,情感的突出等等,再由学生进行示范,自己亲自实践才能更好的体会,所以学生进行示范的时候不仅仅是他们自己实践的时间,也可以让其他同学进行学习。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这里的点评不仅仅是指出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能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更多的是给予学生鼓励。还是拿夜莺的歌声来进行说明,在这篇课文当中精彩之处当为小夜莺和军官的对话,所以在录音朗读结束后,可以请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一个扮演小夜莺另一个扮演军官。在读的过程中可能没有把军官的狠恶轻蔑威胁的语气读出来或者没有把小夜莺的聪明机智读出来,比如在“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夜莺不慌不忙的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的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在读这些地方的时候可以预设学生读的语气稍微平淡,没有体现小夜莺的灵动。在军官说的“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可以预设学生没有把军官的语气读出来,感受不到军官的轻蔑和凶残。当有了这些预设之后,接下来就是点评阶段,点评阶段可以引导其他学生来评,评的时候引导学生不仅是要说出泛读者读的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应该引导学生说出怎么改进如何改进。比如上几句,可以引导学生指出读的停顿、轻重、缓急,语气而体现情感的变化。学生可能说,蠢东西这三个字在读的时候没有注意语气,体会不到军官轻蔑的感觉,应该把蠢字稍微加重一些语调等等的一些评价,在学生进行点评后师可以总结顺势请点评的学生正确的进行示范或者师进行正确的示范。中公讲师在此建议,此处由师进行示范,能够在面试的过程中体现出师的朗读水平和功底。

③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策略一】教师苦练内功——重视读
课堂上能把每个同学读课文的情况评价得清楚、准确、到位,孙老师真是游刃有余。他能做到这样也不仅是在课堂上即兴表现突出,还要看出他在课前也用了不少功夫,看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能这么恰当评价同学们的朗读,可想而知他对课文的解读有多少地到位。孙老师上课一开始就强调“读题的开始就要规范地读好!”,说明他非常重视读课文的质量。可是,他对待学生读的不太好的情况,不是去生硬批评,而是耐心引导,让学生再试一试。这样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试读课文,直到他觉得“够味”为止。这种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对朗读教学的一丝不苟,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内在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们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基础。语文老师要细读文本,重视朗读,练就过硬的朗读基本功,才能有的放矢的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感悟,才能感受文本的内蕴之美。所以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一定不要忽视自己朗读技能技法的训练,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保障。
【案例二】《落花生》
师:你能不能把喜欢的感情读出来?刚才,我听你们集体读,有一个优点:非常整齐。但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你们每一句都是刀削的,一茬齐。有时停顿要长一些,有时要短一点,要根据内容和感情来读,好不好?自己读读,体会体会。
师:谁愿意读?把喜爱崇敬之感读出来!
(生读完后)
师:老师再读一下,比较一下,看谁读得好?谁好就向谁学习,好不好?
(师示范)
师:你们点评点评!
生1:孙老师感情很深,那位同学读得平淡些。
师:孙老师就这个水平吗?感情深吗?我不要听笼统的,你说我好在哪儿?
生2:孙老师读出来是意味深长的。
生3:孙老师把桃子、苹果、石榴和花生特点读出来了,重读了这样形成鲜明对比。
师:哪些词重读了?
(师再示范)
生4:“高高地”重读了。
生5:重读的是“很多”和“一样”。
师:我这个“一样”读得轻一点,有时突然轻下来,也引起别人注意;有时故意停顿一下,也会引起别人注意。
(师又示范)
师:读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要好好体会它。我什么地方该读得慢?什么地方该读得快?什么地方该用什么语气才能把感情表达出来?下面学着我的样子,大声读刚才这段话。
【策略二】遭遇难读语段——示范读
以上片断,孙老师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在遇到需要激情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及时采用范读指导,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学有榜样,练有所依,真正掌握朗读技巧。学生从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得到朗读的暗示,悟出了表达情感的方法与技巧。在平常教学中我们总是强调学生要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而老师则是旁观者,蜻蜓点水式的给学生点拨一下也就完事,至于学生读的程度那就看学生的悟性了。这看来已成为常理,但真正的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教师付出和学生一样多的精力去读,去感悟。因为只有教师的语言赋有美感,才会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因为教师动情的范读会深深感染学生,感动学生,震撼学生,使他们全身心进入情境,这种语言的蕴涵是学生用心感悟的,用情拥抱的,这种朗读的情境,可能会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里,其语言蕴含的理解是任何语言的表述都无法比拟的。也许有人会说教师是引导者,是组织者,是激励者,但孙老师的行为更说明教师首先要做个优秀的示范者。
【案例三】《二泉映月》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灯片,每行三个词,共五行)认识吗,谁来读读?
生:月光如银双目失明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向往光明恬静激荡
师:你叫什么名字?读得很好,很认真。他是横着读的,你可以怎么读?
生:我准备竖着读。
师:你为什么竖着读?
生:第一行都是讲月亮的。
师:月亮、月光的。
生:第二行是讲阿炳的感情的。
师:是讲阿炳的生世的。
生:第三行是讲二泉映月的美的。
师:是啊,讲的是《二泉映月》的旋律。那么美的月光,你怎么读呢?
生: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第二行是讲阿炳的生事的,怎么读呢?谁来读?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把掌声献给他!
生:(鼓掌)
师:他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谁再来读第一组?
生:(柔美舒缓地读,掌声再次响起。)
师:我们一起带着我们的感情把如此美丽的月光,把阿炳坎坷的身世读出来。
(生充满感情地读)
【策略三】编排词语组合——思着读
这一案例中,孙老师另辟蹊径,将字词与课文重点词语整合起来,以行列组合的方式出示,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词语排列的规则,锻炼学生对词语的感受能力,并且以“集群发布”的形式,便于学生积累,丰富语言储备。其实,读词语组合看似简单,实则要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比读课文难度还要大。孙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整体意境的把握,不仅让学生读准词语,更让词语变成一首连贯优美的小诗,学生在读中感受“美” ,认识“人”,欣赏“曲”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读出了词语所蕴涵的韵味。更巧妙的是三组词语,以“月”、“人”、“曲”并列的形式,内在地揭示课文叙述的脉络,学生在比照朗读之中,悄悄地走进课文情境,为学生读好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这种策略的应用我们在《天鹅的故事》、《黄河的主人》、《秦兵马俑》等课文教学中都可以去实践尝试。
【案例四】《二泉映月》
师:阿炳挣几个零花钱又怎么度日呢?请你们想象。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展开合理想像写一片段。
(《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礼堂,所有人都沉浸其间,默默想像,有学生间或喃喃自语。)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他却听到了——“渐渐的”。
生:(齐)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
【策略四】创设语言情境——入境读
叶圣陶先生所言“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一提到创设情境,老师们就会自然想到多媒体的音像效果,把静止生硬的文字符号变成鲜活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读书人变为一个当事人,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当然是好,学生很快进入那种符合文本的意境。但这不是创设语言情境的唯一手段。其实名师在上课时他们大都挖掘语文的东西,让学生和文本深入地对话,如孙老师在这片断中紧紧抓住“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让学生想像,让学生去说话,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变成了一个个“阿炳”,他们在“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还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阅读补充材料来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如孙老师在这一课快结束时补充:“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时,应该跪下来听……”学生再一次感受《二泉映月》二胡曲的荡气回肠,朗读起来入情入境。
【案例五】《林冲棒打洪教头》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好。现在我们来演一演这两个人物,谁来演林冲?林冲是精汉子,(指一身材魁梧、脸庞黝黑的男生)威武的,英俊的林冲,黑林冲。(众笑)谁来演洪教头?你们选,你们班谁上来演洪教头比较合适?(学生纷纷指一男生)大家选中你了,这是你的光荣(众笑)。想一想,洪教头歪戴着头巾,挺着胸脯,是怎么走进来的。就演第七段,谁来读旁白?(学生纷纷举手要读,教师指名一女生读旁白。)要不要孙老师指导一下,你们两个要随着她的朗读,做出相关的动作,怎么把火烧天,怎么拨草寻蛇。其他同学都是什么?(生齐答:观众。)洪教头倒地以后,你们应该怎样?(生齐答:哈哈大笑)
生:两男生表演第七段内容。(表演与旁白不合拍,但仍逗得学生大笑。)
师:看来表演和旁白合不到一起。这样吧,这次不要旁白,你们两个自己说,自己演,好吗?开始。
生:两男生再次表演第七段内容。
【策略五】再现文本形象——表演读
表演读,就是通过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把头脑中平时所积累的表象挑出来重新组合成文章中所描写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位位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有形有色的事物,达到如睹其物,感到事物的形、色、味;如见其人,感到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如临其境,感到环境的恬静或欢腾、旷远或险峻……以上片断中孙老师让学生表演文中的林冲和洪教头,学生兴趣盎然,分组合作,一次一次地边读边演,乐此不疲,学生使那个场景还原出来,学生如入其境,如见其人,如经其事。这样学生读出了人物的感情,读出了人物的性格,读出了人物的形象。孙老师在执教《三顾茅庐》中也运用表演读,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表演求贤若渴的刘备、无礼粗鲁的张飞,这样表演朗读起来,就符合人物性格特点了,真可谓有声有色。当然表演读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具体的语段来,有的语段适合表演读,有的语段不适合表演读,老师要因文而选。教师千万不要为了表演而表演,那就失去了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初衷了。
【案例六】《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哪一段写游人爬天游峰的?你读一读。
(一生读)
师:你找得准,但听你的朗读爬天游峰悠哉悠哉的,谁能让我听了你的朗读能听出爬得累?(一生读)
师:你听他读,好在哪儿?顶天立地——高,900多级,900多级,1800多级——台阶真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也读得好,给你打99.999分,这0.001分扣在哪儿?
生:要稍慢点。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气喘得厉害,要慢些。
(生读此句)
师:容易吗?不容易。谁来挑战?读得比他还好。
(请班内冠军来读)
师:打多少分?
生:100分。
师:听他这么读,我心里也痒痒的,也想读一读。给我打多少分?(生笑)我读了你们也要读。(师读,掌声)给我打分。
生:99.99的循环。
师:为什么扣我一点点?
生:不知道。
师:讲不出理由,我不接受。
生:省略号要停两拍,显示老人很累。
师:听我读得对不对(师读)
生:你改的。“顶天立地”该响一点。
师:该怎么读,你教教我。(生读)你还没超过我。
生:应该不止一处重读:“顶天立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倒抽了一口气”要很轻。
师:听你们一起读,都读得好,我接受。(齐读)超过我没有?
生:超过!
师:拜你们为师,你们都是我的小老师。你们比我还强。还要我教吗?
【策略六】利用读后评价——比着读
以上片断,孙老师充分利用读后评价的环节。像这样的案例还有他执教的《拉萨的天空》、《只拣儿童多处行》,他多次引导学生关注读的效果,“能打多少分?”“要达到100分该怎么读?”“为什么扣他0.5分?”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标准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提高了朗读指导的实效性。同时,他还要求学生给他的朗读评分,让学生做了一次小老师。这种换位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和激情去朗读,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朗读评价,尽管注意了积极性导向,但相对于学生来讲仍然只是一种单调刺激。例如:“好”“读得不差”“真有感情”等积极性评价语,这些评语是“狂轰滥炸”“屡见不鲜”,学生难以具体了解“好在哪里”“差在哪”,评价缺乏针对性,难以有效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向孙老师那样巧用评价,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采用打分式的评价。 在评价中重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所要努力的方向,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给予多次的评价机会。 通过准确得体、幽默风趣等技巧性、艺术性的评价语去调节课堂气氛,激活课堂,为学生的朗读营造出和谐愉快的美好境界,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孙双金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成功案例有很多,所采用的策略当然也不止以上六种。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综合性地选用一些朗读教学指导策略,扎实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孙双金老师在《教学三境界》一文中引用了这样一句格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相信你,应该知道自己怎么做了吧!

④ 小学语文朗读课应该怎样教学好

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
我们可以把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即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环节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1.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2)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3)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指导停顿和重音,并练习朗读.)这样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了朗读.
2.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2.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相契合,深刻体会到了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是一条可取之路.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

⑤ 如何指导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贾宏霞 河北省张家口市高新区老鸦庄中心校前屯小学 0750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这就说明,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不能简单地认为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它不但有助于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文章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整体水平。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要达到《课程标准》有关朗读的要求,激发兴趣是首要任务。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体会出其中的妙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此意。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中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然后进行模仿朗读,要求朗读时揣摩词句,领会意境,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此外,让学生欣赏诗歌朗诵录像,组织学生开诗歌朗诵会、故事会;再就是在课堂上,采用带读、范读、接力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上每逢读课文,大家都你争我抢,气氛热烈。 二、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教学 1.抓疑难句子。 词句是构成文章最基本的材料,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蕴含在字、词、句之中的。因此,只有通过对词句的品析,才能真正领悟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如《粜米》这篇课文,有这样两个疑难句子:“那些戴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到柜台前占卜他的命运。”“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地多收了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透一透气了。”要理解这两个句子,关键在于这两个“透”字。而理解这两个“透”字,最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再联系上下文,就会明白:前一个句子的“透”字,是气也顾不得喘的意思,表现出农民粜米时急迫和紧张的心情;后一句中的“透”字,指稍微轻松一点,表现了农民丰收了,感到高兴,以为可以轻松一下了,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米价会下跌。 2.抓中心句子。 课文的中心句,能画龙点睛地揭示文章的中心,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上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句子,也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辛苦,多么简朴。”要理解这个中心句子的深层含义,就要加重语气,反复朗读它,使学生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深切感受周总理人格的伟大。 3.抓“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句子,反复朗读、体验。 如《再见了,亲人》,描写的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在回国的列车上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由于年代久远,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当时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那种“比山高、比海深”的情意,若由教师来讲解,恐怕是难以将两国人民那深藏在心底的深情厚谊讲得生动、传情、清楚。只有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其情其境,才能品出其难于言传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三、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类型的文章,基调或悲壮高亢,或委婉深沉,或简洁平实。不同的情感基调,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通过朗读来揣摩、体会、把握。感情基调欢快的,可通过生动传神的表演性语调朗读,对课文内容进行形象生动的再现,如《美丽的公鸡》之类的课文。感情基调深沉、悲伤的课文,像《十里长街送总理》,要指导学生用缓慢、低沉、悲壮的语调朗读。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读课文时,让学生模仿解说员的语调。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一般都是意境清新宁静,要指导学生用高昂、欢快又激动的语调,去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如读《索溪峪的“野”》。教学《牛郎织女》之类的课文,则要用讲故事的语调朗读等等。 四、通过朗读训练语感 朗读课文,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语速的快慢、重音、强调、停顿与连接、声调的抑扬顿挫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另外,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朗读出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感情也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文章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技巧、感悟规律、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朗读是小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要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小学生朗读中的漏字、填字、语调平板、唱读、拉腔脱调、语速过快或过慢、没有语感、没有韵味的毛病。正确指导学生朗读,提高朗读质量,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必须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驾驭好语言,自如地表情达意、与人交流。

⑥ 如何培养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一、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为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着手如下措施:
1.加强学生对朗读作用的认识。其实,学生在识记理解文章方面,朗读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触动学生思维,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时,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弥补言语的缺陷,锻炼口才,提高自已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讲读结合,提升朗读效果。在教学中,教者要先指导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然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3.利用好课文录音,潜移默化地提高朗读的审美能力。磁带上的朗读准确、规范、声情并茂,与之相配的情境音乐渲染出课文的意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融入感情基础,又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因此听课文录音,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对朗读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声音的无穷魅力。如教学有趣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小豌豆》等,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者用绘声绘色的语调把故事的情节起伏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下子被课文吸引住了,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受到了感染,有的不自觉地跟着录音默默地读起来,有的在随后精读课文时模仿录音中语气、语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文录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朗读欲望,都想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故事中的角色个性和动人情节。
4.采取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在朗读中的“闪光”之处,给予肯定,使学生有成功感。在教学中,我常采用画表得星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得相应的星星,这个激励方式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这样也能满足同学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读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把握朗读的技巧。
三、巧用多种朗读形式。
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巧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采用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以竞赛、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
1.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2.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陷,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3.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4.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
5.比较读。每位学生都有好胜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更加努力。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6.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7.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作好朗读评价,取长补短。
1.教师评价。教师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2.自评反思。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3.互评纠正。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已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相互评价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评价中反思纠正,从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这样,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能力。
总之,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好培养方案,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热点内容
高一化学月考试卷 发布:2025-09-08 10:48:27 浏览:395
教育卡通画 发布:2025-09-08 09:54:41 浏览:902
高中地理习题 发布:2025-09-08 09:45:59 浏览:109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发布:2025-09-08 09:35:33 浏览:164
老师的错误 发布:2025-09-08 08:33:36 浏览:565
辽宁省数学竞赛 发布:2025-09-08 07:25:58 浏览:926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发布:2025-09-08 04:19:40 浏览:216
五年级下册语文新领程答案 发布:2025-09-08 03:00:34 浏览:79
教师工作履历 发布:2025-09-08 02:15:07 浏览:196
江西教育电视 发布:2025-09-08 00:01:06 浏览: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