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之路
首先你要喜欢数学,把数学当作你的毕生追求.这个说起来很容易,但是事实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乌纳穆诺在《生命的悲剧意识》中说:“当人们相信他们能够为真理自身之故而追求真理时,他们实际上是在真理之中追求生命”。数学是枯燥的,需要你去发现美、体会美,在数学的追求中感受真理,如果一个人能够把数学作为他自己的生命去对待,那一定可以成为数学家,而且一定是伟大的数学家。
其次,你需要心无旁骛地坚持。你现在还小,才上初中,等到你要参加高考、进了大学后要面临毕业……这些都很有可能迫于各种压力,使你改变初衷。正如马克思说的人首先要有物质基础,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宗教、哲学、科学、教育等工作。我们光有美好的梦想是不行的,还要切合实际,这样的梦想才能变为理想。我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迫于各种压力放弃了选择数学专业,进了大学后阴差阳错进了计算数学专业。但是当我毕业以后,我要去工作,我要去赚钱养家糊口,于是我参加了工作,干一些和数学没有关系的工作。工作之余我会非常努力地继续学习和研究数学,虽然也写了一些论文,但是自己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水平在不断下降,和同学相比越来越落后。所以,如果想成为数学家,你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你最初的选择,要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要挺住各方的压力,不要让外力来破坏你的内心世界。
第三,光有前面两者是不行的,数学家必须要精于数学。所以你要有很好的数学基础。同时在中国这中教育体制下,你必须要有很好的成绩,否则你无法继续学习,不能上大学、不能上研究生。毕竟自学成才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主要还是要靠学校教育把你引领到数学的前沿。
第四,关于数学的学习,要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要多读多看多做。动手做数学题是必要的,华罗庚说“学习数学不做题,等于到了金山不拿金子”。但做题时不要总是照着课本的解题模式去解题。整个数学体系就是一些数学定义和数学规则构成的。所以要深刻理解每个定义,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解题的时候要由自己理解的定义出发,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完成,不要套用模式。要知其所以然。
第五,要有广博的数学视野。不要仅仅局限于一个定理一个推论什么的。每个概念的形成和每个结论的取得都是由历史背景的。每个数学结论的取得都有一个背景过程:现象——问题——猜想——证明——结论(或新的数学概念),结论取得后就是演绎得过程了:成立条件——适用范围——精度(对定性的结论不做要求)——理论地位——近代发展——应用——新的结论(理论上的推导)。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要注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尽量深刻地了解数学背景。这也是一个优秀数学家所必须的。
第六,规划自己的学术道路。这点是针对搂住实际情况的。你现在是初中,我想你现在也许会想着尽量多地学习数学,甚至会想着先把高中的甚至大学的数学先学了。这样的想法对于你这个年龄的人是很正常的。我在初中的时候就学习了高中的知识,高中的时候大学的基础课如微积分、线性代数都已经学完了。但是我还是要说,最好不要这么急于求成。当务之急是一定要把各门学科学好,尽量不要让其他学科的成绩阻碍你继续学习数学,首先确保你能够进入大学学习。如果你各门学科都很优的话你可以适当拓展一下。不过一定要把数学基础打扎实,要锻炼自己的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1949年,华罗庚给出了“体的任一正规子体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一定理的直接证明,这个定理在文献中被称为Cartan-Brauer-Hua(华)定理。在华罗庚和Richard Brauer工作前,H.Cartan的证明用了子域的Galois理论扩张的复杂技巧仅能对可除代数证明这一结果。于此相比,华罗庚的证明只有半页,仅依赖于一个初等恒等式,这个恒等式比较长,但是就只是初中的知识。所以一定要打好基础,这样对于以后的数学之路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等高考的时候,最好能够上数学专业(如果你的自学能力很强,也可以不用上),如果上了一些数学水平非常高的大学的数学专业那就更好了(如浙大,北大,中科大等)。然后不要中断地,继续读硕士、博士。这样你的数学家之路就非常顺利了。
『贰』 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
『叁』 数学家故事
苏步青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上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并没有讲数学而是讲述了数学在现代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数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杨老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他,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位。在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哺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心甘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肆』 数学家的故事及数学发展史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回答者: lilonghao1230 - 试用期 一级 2-16 17:58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了。
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真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从今以后,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学习精神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高斯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比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很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但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最终,《大明历》没有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去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为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记得,妈妈告诉我,她经常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工作到深夜,不顾身体的疲劳,坚持着把事情做好,然后才会安心入睡。
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喜欢数学,更让我懂得了许
读完《三个女数学家》这本书,对她们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但同时也被她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是希帕蒂娅。
公元前370年左右,希帕蒂娅诞生在埃及。她6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她的学习态度十分踏实。她总是不闻窗外的种种迷人的诱惑,而专心致志于面前的书本。街上的吵闹声不时飘进她的书房,她却好像是个聋子坐在桌前纹丝不动,对这一切都无动于衷……当时,她才只有6岁啊!
我不禁惭愧地联想到自己,平时上自习课的时候,校园稍微有个风吹草动,我便坐不住,赶紧向窗外望一眼。怎么能学好功课啊!
当我读到“悲惨的死”这个题目时,心中不禁一惊,不知道希帕蒂娅遭到了什么不幸。我迫不急待的读下去:“一群暴徒奉西尔的命令,撕去她的衣服,尖利的虫毛壳剥去了她的皮,砍去她的手和脚并投入火中……”
读到这里,我热泪盈眶。我憎恨那些穷凶极恶的暴徒,更憎恨反动黑社会。在那样的国家里,闻名一时的学者竞遭到如此非人的残害,没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不行啊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了。
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真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从今以后,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学习精神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高斯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伍』 数学家的故事,要四个,简短的
1、8岁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有一天高斯的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对同学们说:“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
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
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答案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2、陈景润理发
陈景润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他不爱逛公园,不爱遛马路,就爱学习。他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在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发现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大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得牌子是三十八号。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
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他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他看了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喊三十八号吗?
3、华罗庚: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
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
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开始计算起数学题来……
4、阿基米德
叙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因怀疑里面掺有银,便请阿基米德鉴定。当他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皇冠是否掺假。
5、祖冲之
(公元429-500年)河北省涞源县人。其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求得π=3.14。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
『陆』 怎么成为数学家
所谓物以类聚,非常欣赏喜欢数学的人,要想成为数学家,各方面的条件很多
首先你要喜欢数学,把数学当作你的毕生追求.这个说起来很容易,但是事实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乌纳穆诺在《生命的悲剧意识》中说:“当人们相信他们能够为真理自身之故而追求真理时,他们实际上是在真理之中追求生命”。数学是枯燥的,需要你去发现美、体会美,在数学的追求中感受真理,如果一个人能够把数学作为他自己的生命去对待,那一定可以成为数学家,而且一定是伟大的数学家。
其次,你需要心无旁骛地坚持。你现在还小,才上初中,等到你要参加高考、进了大学后要面临毕业……这些都很有可能迫于各种压力,使你改变初衷。正如马克思说的人首先要有物质基础,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宗教、哲学、科学、教育等工作。我们光有美好的梦想是不行的,还要切合实际,这样的梦想才能变为理想。我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迫于各种压力放弃了选择数学专业,进了大学后阴差阳错进了计算数学专业。但是当我毕业以后,我要去工作,我要去赚钱养家糊口,于是我参加了工作,干一些和数学没有关系的工作。工作之余我会非常努力地继续学习和研究数学,虽然也写了一些论文,但是自己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水平在不断下降,和同学相比越来越落后。所以,如果想成为数学家,你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你最初的选择,要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要挺住各方的压力,不要让外力来破坏你的内心世界。
第三,光有前面两者是不行的,数学家必须要精于数学。所以你要有很好的数学基础。同时在中国这中教育体制下,你必须要有很好的成绩,否则你无法继续学习,不能上大学、不能上研究生。毕竟自学成才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主要还是要靠学校教育把你引领到数学的前沿。
第四,关于数学的学习,要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要多读多看多做。动手做数学题是必要的,华罗庚说“学习数学不做题,等于到了金山不拿金子”。但做题时不要总是照着课本的解题模式去解题。整个数学体系就是一些数学定义和数学规则构成的。所以要深刻理解每个定义,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解题的时候要由自己理解的定义出发,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完成,不要套用模式。要知其所以然。
第五,要有广博的数学视野。不要仅仅局限于一个定理一个推论什么的。每个概念的形成和每个结论的取得都是由历史背景的。每个数学结论的取得都有一个背景过程:现象——问题——猜想——证明——结论(或新的数学概念),结论取得后就是演绎得过程了:成立条件——适用范围——精度(对定性的结论不做要求)——理论地位——近代发展——应用——新的结论(理论上的推导)。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要注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尽量深刻地了解数学背景。这也是一个优秀数学家所必须的。
第六,规划自己的学术道路。这点是针对搂住实际情况的。你现在是初中,我想你现在也许会想着尽量多地学习数学,甚至会想着先把高中的甚至大学的数学先学了。这样的想法对于你这个年龄的人是很正常的。我在初中的时候就学习了高中的知识,高中的时候大学的基础课如微积分、线性代数都已经学完了。但是我还是要说,最好不要这么急于求成。当务之急是一定要把各门学科学好,尽量不要让其他学科的成绩阻碍你继续学习数学,首先确保你能够进入大学学习。如果你各门学科都很优的话你可以适当拓展一下。不过一定要把数学基础打扎实,要锻炼自己的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1949年,华罗庚给出了“体的任一正规子体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一定理的直接证明,这个定理在文献中被称为Cartan-Brauer-Hua(华)定理。在华罗庚和Richard Brauer工作前,H.Cartan的证明用了子域的Galois理论扩张的复杂技巧仅能对可除代数证明这一结果。于此相比,华罗庚的证明只有半页,仅依赖于一个初等恒等式,这个恒等式比较长,但是就只是初中的知识。所以一定要打好基础,这样对于以后的数学之路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等高考的时候,最好能够上数学专业(如果你的自学能力很强,也可以不用上),如果上了一些数学水平非常高的大学的数学专业那就更好了(如浙大,北大,中科大等)。然后不要中断地,继续读硕士、博士。这样你的数学家之路就非常顺利了。
『柒』 数学家的故事
1、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是,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2.陈景润的故事
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俏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
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3.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的故事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捌』 怎样成为数学家
所谓物以类聚,非常欣赏喜欢数学的人,要想成为数学家,各方面的条件很多
首先你要喜欢数学,把数学当作你的毕生追求.这个说起来很容易,但是事实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乌纳穆诺在《生命的悲剧意识》中说:“当人们相信他们能够为真理自身之故而追求真理时,他们实际上是在真理之中追求生命”。数学是枯燥的,需要你去发现美、体会美,在数学的追求中感受真理,如果一个人能够把数学作为他自己的生命去对待,那一定可以成为数学家,而且一定是伟大的数学家。
其次,你需要心无旁骛地坚持。你现在还小,才上初中,等到你要参加高考、进了大学后要面临毕业……这些都很有可能迫于各种压力,使你改变初衷。正如马克思说的人首先要有物质基础,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宗教、哲学、科学、教育等工作。 们光有美好的梦想是不行的,还要切合实际,这样的梦想才能变为理想。 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迫于各种压力放弃了选择数学专业,进了大学后阴差阳错进了计算数学专业。但是当 毕业以后, 要去工作, 要去赚钱养家糊口,于是 参加了工作,干一些和数学没有关系的工作。工作之余 会非常努力地继续学习和研究数学,虽然也写了一些论文,但是自己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水平在不断下降,和同学相比越来越落后。所以,如果想成为数学家,你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你最初的选择,要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要挺住各方的压力,不要让外力来破坏你的内心世界。
第三,光有前面两者是不行的,数学家必须要精于数学。所以你要有很好的数学基础。同时在中国这中教育体制下,你必须要有很好的成绩,否则你无法继续学习,不能上大学、不能上研究生。毕竟自学成才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主要还是要靠学校教育把你引领到数学的前沿。
第四,关于数学的学习,要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要多读多看多做。动手做数学题是必要的,华罗庚说“学习数学不做题,等于到了金山不拿金子”。但做题时不要总是照着课本的解题模式去解题。整个数学体系就是一些数学定义和数学规则构成的。所以要深刻理解每个定义,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解题的时候要由自己理解的定义出发,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完成,不要套用模式。要知其所以然。
第五,要有广博的数学视野。不要仅仅局限于一个定理一个推论什么的。每个概念的形成和每个结论的取得都是由历史背景的。每个数学结论的取得都有一个背景过程:现象——问题——猜想——证明——结论(或新的数学概念),结论取得后就是演绎得过程了:成立条件——适用范围——精度(对定性的结论不做要求)——理论地位——近代发展——应用——新的结论(理论上的推导)。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要注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尽量深刻地了解数学背景。这也是一个优秀数学家所必须的。
第六,规划自己的学术道路。这点是针对搂住实际情况的。你现在是初中, 想你现在也许会想着尽量多地学习数学,甚至会想着先把高中的甚至大学的数学先学了。这样的想法对于你这个年龄的人是很正常的。 在初中的时候就学习了高中的知识,高中的时候大学的基础课如微积分、线性代数都已经学完了。但是 还是要说,最好不要这么急于求成。当务之急是一定要把各门学科学好,尽量不要让其他学科的成绩阻碍你继续学习数学,首先确保你能够进入大学学习。如果你各门学科都很优的话你可以适当拓展一下。不过一定要把数学基础打扎实,要锻炼自己的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1949年,华罗庚给出了“体的任一正规子体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一定理的直接证明,这个定理在文献中被称为CARTAN-BRAUER-HUA(华)定理。在华罗庚和RICHARD BRAUER工作前,H.CARTAN的证明用了子域的GALOIS理论扩张的复杂技巧仅能对可除代数证明这一结果。于此相比,华罗庚的证明只有半页,仅依赖于一个初等恒等式,这个恒等式比较长,但是就只是初中的知识。所以一定要打好基础,这样对于以后的数学之路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等高考的时候,最好能够上数学专业(如果你的自学能力很强,也可以不用上),如果上了一些数学水平非常高的大学的数学专业那就更好了(如浙大,北大,中科大等)。然后不要中断地,继续读硕士、博士。这样你的数学家之路就非常顺利了。
好了,啰嗦了很多。
『玖』 十个数学家的小故事
说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他叫做冯·诺依曼,曾经参加过原子弹的制造,构筑了现代计算机的架构,进行了第一次可靠的现代数值气象预报。他也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他记忆力超群,可以一字不差地张口引用15年前度过的《大英网络全书》或《双城记》,同时他的心算能力也很厉害,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故事来更进一步地了解他。
但这样有趣并且对世界有重要贡献的人,却英年早逝,与1957年在美国去世,享年54岁。我们如今在使用计算机,看天气预报时,一定要记得背后是这些数学家和科学家的贡献,他们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