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五课
❶ 求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十五课《落花生》的预习
1.课文简说。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学生把二、三两段合并成一段理解也可以。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教材中配有插图一幅,画的是在一个天色不太好的夜晚,全家人聚在后院茅亭里过花生节的情景。桌上摆满了花生做的各种食品,难得回来的父亲正在和颜悦色地对孩子们说着什么。从画面上看,作者“我”还很小,只有七八岁,可父亲关于花生的一番议论,却深深印在了姐弟们的心里。由此,再次印证了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积极的教育的重要。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是父亲对花生的第一次议论。“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这里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的美丽,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其中“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是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很可贵。不过父亲只提出对桃子、石榴、苹果的客观印象,只是从外表方面将两者做了比较,并没有对其作评价,教学中不要把桃子、石榴、苹果推到另一个极端,作为反面例子来对待。在领会了课文的主旨之后,可以允许学生对事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②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这句话,从表面看很简单,但联系上文,学生会产生疑问:“要像花生”?那像“桃子、石榴、苹果”岂不更好?学生容易把两者对立起来。的确,桃子、石榴、苹果并非只有让人产生爱慕之心的外表,而实际没有什么用。以现代人的观点看,既外表好看,又有用,当然更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外表美毕竟不能与内心美相提并论,更看重的当然应该是内心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的人更难,但如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教学这句话时,教师要注意把握分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③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受到的感悟。作者当时虽然年纪还小,但从父亲对花生的评议中,已经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并非针对桃子、石榴、苹果等);而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2)对词语的理解。
开辟:开拓发展。课文中指把原来荒着的地,开垦出来。
翻地:用工具把土翻松。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农作物成熟时,收取果实。也用来比喻心得、战果,课文中指前者。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榨:翘舌音zhà,第四声。用力压出物体里的汁液。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1.课前,可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知道落花生名字的来历。
2.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先把花生的品格(好处),特别是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贵”的那一点理解到位,然后再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作者赞扬落花生的默默奉献精神,并没有要以此贬低苹果、桃子、石榴的意思。文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只是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那段话的本意。
深入学习时,重点应放在理解爸爸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学习落花生内在秀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教师只需在关键之处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即可。需要否定的只是那种外表好看、只讲体面,但实际没有什么用的人。
3.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时应突出这一特点。在充分接触文本后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作奉献?通过联系实际,能认识到自己身边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作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他们是有用的,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4.课文在材料的安排上很有特色。全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课文却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几个词一笔带过,而过花生节,只是一个晚上的事,但在课文中却占了很大的篇幅。那天晚上一家人边吃花生、便议论花生,可文章一字未提用花生做成的食品味道怎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只是在文章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可以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次,详略有具体的感受,懂得文章主次、详略,是从中心思想的表达需要出发,进行剪裁的。体会恰当安排详略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5.本文第10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课文不长,语句连接十分简洁顺畅,内容又有一定的情节性。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在熟读的基础上多背诵几段;但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只要求他们背诵规定的段落。
6.“居然”一词要求造句,在指导造句时,应先请学生体会课文中使用“居然”一词的具体语境:“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收获时大家那种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种是种了,但对能否有收获没有把握。过了几个月却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理解了“居然”的基本用法之后,可让学生练习口头造句,提醒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在“居然”之前应对原本的想法(出乎意料的基础)做简要介绍,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一类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句子来。
(1)猜谜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猜一个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谁能猜出这是什么?(生猜)
对,是落花生。(出示落花生的图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
(2)简介落花生引入。
师:同学们,课前你们已经查阅了有关花生的资料,请互相交流一下对花生生长的特点和用处的了解吧。(自由交流,展示真实的学习起点)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可不是一篇只是介绍花生的文章,它是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写的。他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3)开门见山引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落花生(可制做一张用落花生做背景,写有课题和作者姓名的幻灯片),文章的作者是——(师指幻灯片,请学生齐读)。关于本文作者许地山,文后有一个介绍。请大家读一读“资料袋”,准备说说从“资料袋”里,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还有什么想问的吗?(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资料)
(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三段。
讨论: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好处?先口头说,互相补充,然后各自尝试列出最主要的词语,再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姐弟说:味美可以榨油便宜大家都喜欢吃
(2)分角色朗读第三段,思考:父亲怎样议花生?
讨论:“父亲说:……”你觉得哪些是重点词语?师生共同讨论后板书:最可贵矮矮地长在地上果实埋在地里必须
师小结: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却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花生虽然没有像桃子、石榴、苹果惹人喜爱的外表,但它一样结果,而且将成熟的果实埋在土里,一点不张扬,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3)深入领会: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
希望孩子们能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却很有用。课文从议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
(4)讨论: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①读父亲的话。
②填空,体会父亲话的含义。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__________:它的果实__________,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__________的果实__________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__________。你们看它__________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__________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__________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
人要做__________,不要做__________,而__________。
③说说你对父亲的话的理解。
(5)根据填空提示,背诵课文第10自然段。(有可能的话,建议两个重点句也让学生背一背)
(6)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
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和事,让我们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你能举出例子来说一说吗?(如,貌不惊人的铅笔、橡皮;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邮递员……)然后结合课后的“小练笔”写一写。
片断三:
课堂小练笔的题目设计
(1)直抒胸怀。赞美你,__________(赞美周围像花生那样的人)
(2)借物喻人。__________颂(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不畏严寒的青松;默默无闻的小草)
五、相关链接
落花生 即花生,也叫长生果。豆科。一年生草本。按茎的生成习性可分直立,蔓生等型。羽状复叶。花黄色,受精后子房柄迅速伸长,钻入土中,子房在土中发育成茧状荚果。种子(花生仁)呈长圆、长卵,短圆等形,有淡红、红等色。原产于热带。我国栽培极广,以黄河下游各地为最多。种子富含蛋白质、脂肪,主要用作油料,或作副食、糖果辅料。果壳可制酒精等。茎、叶可作饲料。
许地山(1893-1941)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笔名落华生,原籍台湾台南。祖籍福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赴印度研究佛学。回国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前后在香港大学任教,并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创作的小说中表现出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倾向,著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作品;翻译了《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等文学作品;编著有《印度文学》及《中国道教史》等。
❷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五课分为几部分
课文《落花生》 作者是许地山本文按照事情先后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专、尝花生、议花生,四不分内属容.真实记录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主要讲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❸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主要内容
作者在《落花生》这一课中清楚明白地教育读者“人要像花生,它虽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大部分同学都认同父亲的观点并认真领会,可有些同学认为当今信息时代需要默默奉献的“花生”式的人,更需要把才能充分向外界展示、奉献社会的人,从这个方面看,他们显然认为苹果、石榴、桃子式的人更能适用于时代的挑战与要求。同学们在阅读中如果产生这种挑战教材的意向,老师会肯定你们具有创新精神,因为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花生式的人固然值得赞美,但是苹果、石榴、桃子式的人乐于把自己的本事展现出来,勇于奉献的品质同样也值得大家学习。只是大家应该在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向课外知识延伸,这样你就会更加明白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不管要做花生式的人还是要做苹果、石榴、桃子式的人,都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出处:http://..com/link?url=0N--aGKbSRJpyKwUPtWfxrs_3qsBXm9g7PUU-4M1a
❹ 五年级(上册)语文中的第15课<<落花生>>的大致意思是什么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学生把二、三两段合并成一段理解也可以。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❺ 五年级上册语文15课课文
落花生 许地山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我们都说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父亲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作品《落花生》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❻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内容
2001年6月1日,正当全世界儿童欢庆节日的时刻,一位12岁的名叫恩科西的南非儿童去世了。他的死,引起了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感叹:人类与艾滋病斗争失去了一个勇敢的声音,世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
恩科西是一个黑人男孩。1989年,恩科西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性命,仁慈的白人妇女基尔·约翰逊收养了他。
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后来,由于媒体的干预以及养母的不懈努力,小恩科西才得以背上书包去上学。
恩科西的身体非常虚弱,随时可能死去。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观消沉,而是开始学习怎样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他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他曾经应邀到美国出席艾滋病研讨会,用纤弱的声音不断向世界呼吁:要接受和爱护艾滋病人,尤其要关心患病的妇女和儿童。
2000年7月,小恩科西参加了在南非举行的国际艾滋病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穿着一身小西服的恩科西站在主席台上,用尚显稚气的声音,向数千名与会代表讲述了母亲被艾滋病夺去生命,而自己也感染上了病毒的悲惨遭遇。他说:“我希望政府向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艾滋病药物,使她们不再把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孩子。”他还说:“人们不应该对艾滋病人另眼相看,我们需要关爱,拥抱艾滋病儿童是不会被传染的。”小恩科西的一番发言震撼了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的心灵。
尽管恩科西感觉到生命随时可能结束,但他依然在梦想未来。他说:等我长大了,我要成为一名艾滋病问题专家,周游世界,到各国演讲,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
2001年初,恩科西的病毒开始恶化。6月1日这天,被艾滋病折磨得体重不到10千克的小恩科西终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痛切地说:“又一条年轻的生命离我们去了,一个人究竟该如何面对天灾,恩科西就是榜样。”
❼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主要写了什么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学生把二、三两段合并成一段理解也可以。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❽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小练笔350字
我赞美舍己为人的蜡烛,赞美坚忍不拔的轻松,赞美让别人在自己的身躯上写字,从而给别人传授知识的黑板……但是,我更赞美那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牺牲自己却毫无怨言的粉笔。
看,粉笔的样子并不高贵,它大多数兄弟总是穿着一身洁白的制服,我原以为他们是在为已经粉身碎骨的兄弟姐妹而悼念呢。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从来就是不怕牺牲,更不会为自己失去同胞而悲哀。
粉笔的样子一点也不起眼,它们最大的变化就是看见学生们一天天长高的同时而自己却一天天变矮。当老师从粉笔盒里随意挑选出一只粉笔时,就意味着这只粉笔的命运即将结束。无论他与旁边的伙伴是一对夫妻,还是一对兄妹,还是一对父子或者母女,他们面临的都将是生离死别,但是,他们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更没有一点点的唉声叹气。
每当老师要向同学们传授知识时,第一个动作便是拿起小小的圆柱形的粉笔,在黑板上刷——刷——刷地写起来,随着上课的进程,粉笔也刷——刷——刷地变成了粉末。下课了,黑板擦就奋勇当先地一遍又一遍的擦掉了黑板上的粉笔字,那些为学生们传授知识的字迹只是微微一笑就变得灰飞烟灭,成为黑板下方的一堆尘埃了。
我们慢慢长大,知识在不断增长,可谁又想起过默默无言的粉笔呢?他们不论先前呆在“房子里”多么安逸,也不论留在黑板上多么风光,当我们需要他奉献时,他都是默默无闻的奉献着,不求任何回报,那样的朴实无华……这不仅让我想到我们身边许多这样无私奉献的人。
如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人。老师似春蚕,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他们似园丁,把小树的枝枝叶叶修剪得端庄漂亮,让能开花的小树开出艳丽的花;老师似太阳,毫无保留的将爱洒向每位孩子,让我们快快长大,而老师自己却在慢慢的衰老……老师就像粉笔一样,默默无闻地工作,不求孩子们的任何回报。
啊!我赞美粉笔,更赞美像粉笔一样辛勤工作的老师。
❾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五课的小练笔怎么写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五课的小练笔
小草 花生有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计较名利,果实成熟了也埋在地底下,不像桃子、石榴、苹果 那样把鲜艳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树枝上;荷叶有着不要别人夸它好,只给荷花当不可或缺不显 眼的衬托;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傲雪开放具有着不怕严寒,不怕风吹雨打的品质.而今天我要说 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 小草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随处可见.它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人们越是践踏,它越是坚强.在 一座山上一场无情的大火把一切都烧毁了 ,小草也不例外不是东倒西歪 ,就是只剩下半根 ,残 缺不全了,再不就是整块地一片荒芜连半根草都没了 .这些小草看上去好像都不会再生了 ,可 实际上它们的根还没有损坏.到第二年,一场春风吹过,小草就奇迹般的从地下探出了小脑袋. 一般人们只知道小草的生命力玩强,其实小草是很重要的.城市中,山村里,没有了小草的点缀 它们还会美丽吗?就像花儿美,但没有了绿叶的衬托它还会那么鲜艳、迷人吗? 小草的生命力真顽强!我也要像小草一样做一个绝不被困难打到 ,永远顽强地追求自己的梦 想,不求名利,为人民服务的人.
❿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小练笔,写梅花的文章!!!急!急!急!
梅花有雪白的,有粉红的,怪不得远看就像在雪白的绸缎上绣着粉色的花纹。仔细看看,那美丽的梅花还带着刺呢!那刺应该就是保护梅花的卫士吧!我摘下几朵梅花,它的花瓣吸引着我,淡黄色的花蕊也吸引着我,连还没开放的花苞也吸引着我,它们就像小精灵,那么秀雅,充满灵气。
是啊!梅花多可贵啊!百花都在春天开放,如“玫瑰”、“牡丹”等。它们太娇贵了,一到寒冬,都凋谢了。可是梅花却依然挺立在风雪中,那种坚贞和顽强,给人们带来了清新、优雅的感觉。
它们既不要肥沃的土地,也不要温室般的环境。它们生长在高山上,挺立在寒风中,多么顽强的梅花啊!它们没有玫瑰那样艳丽的色彩,没有牡丹那样富贵的身资,也没有百合那样清纯的面容,但仍然招人喜欢。因为它们有不同凡俗的精神:勇敢、坚贞、顽强、不怕困难、洁身自好。
我要向梅花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默默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