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抽象
数学的最大特点是其抽象性,因而通过数学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是重要途径,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而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需要探索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走向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由具体运算为主,逐步向形式运算为主过渡的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把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真正抓实、抓牢。
一、动手操作,促进学生逻辑思维。
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的学科特点与儿童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采用的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根据小学生思维特点及认知规律,学具的使用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可以将原始的智力活动外显为动手操作,然后又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内心的智力活动。但我认为只有适度使用学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否则,始终依赖学具,思维水平难以得到提高。例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三个层次的操作,即三个层次的思维训练。第一层,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其中肯定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画出一条边上的高,表明底和高;把自己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来,再剪一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画出相应边上的底和高;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既快又准地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操作后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教学公式中除以2奠定基础。第二层,让学生抽象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三层,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讲出是如何推导的,公式中底×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引导学生紧扣操作活动中的想一想进行独立思考,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培养。
二、由浅入深,向抽象思维活动发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了高年级就逐步向抽象思维活动发展,这对于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提出、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的增高,积极的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活动过渡。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力差,尤其是逻辑推理能力较低,所以说,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为此,在教学中尽量抓住每一个机会和场合,来诱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如,在圆的周长部分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制作一些硬纸板圆,然后带领学生分别测量出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多少,再算一下周长是各自圆直径的多少倍,学生纷纷动手、动脑进行计算,结果证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圆周率,学习圆周率和近似值,学生印象深。这样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活动,避免了让学生机械去死记硬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合理、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⑵ 小学数学的抽象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抽象性 抽象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不仅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且数学方法也是抽象的,并且大量使用抽象符号。 (2)数学的抽象是
逐级抽象的,下一次的抽象是以前一次的抽象材料为其具体背景。
(3)高度的抽象必然有高度的概括。
--------
抽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指出:学生要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特别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对抽象性所要达到的要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过程,抽象能力的培养,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能力的提高。
现阶段教学中抽象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忽视抽象性的培养或抽象性的定位不准确。如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方面,从低年级一直延续到高年级。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低年级比较重视,到中、高年级基本上不提。教材给的许多基本题,特别是有关计算时的例题,是教学数量关系的最好例子。但教师往往重视计算教学的过程,而忽视抽象的数量、思维方法的训练。学生只掌握计算的方法,而造成解决问题方法的缺失。 (2)概念知识讲解不清,概念的意义讲解不透。由于对抽象性教学的淡化,学生对概念只具有形象性的知识,对于概念的名称及所包含的不清不透,甚至出现当用文字表述时不知所描述的是什么概念。如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如果呈现图,学生能正确区分平行与相交,而问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时,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回答出平行与相交。再比如,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什么是平行四边形,教材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表述,而是通过观察图形,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至于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没有完整的认识,学到梯形时,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就容易混淆。 (3)知识系统的缺失。知识点要形成一个系统必须通过抽象的手段。杂而繁多的知识点分部于各册教材中,就每一个知识点而言都是具体的知识。就具体讲只是个别的知识。,只有通过抽象将具体的知识点转化为抽象的知识并与其它的抽象知识相联系,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也更便于学生的掌握。如整数乘法计算的教学,从表内乘法到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多位数、多位数乘多位数,计算
方法是统一的,也是抽象的,但更主要的还是乘法意义的理解。乘法的意义是乘法计算的一根主线,去掉主线就很难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以及相关的应用题教学时就会遇到较大的困难。 (4)形而上的现象比较突出。为了突出数学学习的生活性、趣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设计生活化与趣味化的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忽视了现代儿童的心理特点与社会经验,造成了形而上的现象。如低年级教学中常用些小动物创设情境,但现代儿童已不满足于小动物的表演,他们接触多的并不是小动物,对此类的情景并没有过多的兴趣。再比如平面图形的计算中经常通过设计房间的情境,但现代的孩子又有多少关心过家庭的房间呢?
2、教学抽象性缺失的解决策略。 (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要有对系统知识把握的能力,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有广汲并蓄的能力。教师只有对所教知识有整体的把握,才能知道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有针对性地设计富有生活性、趣味性、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接受学习并不过时,上位学习影响下位学习,下位学习要综合成上位学习,这样才能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强,才能用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表述各知识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⑶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一、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在人类初始时期,形象思维已在人的思维中产生,它是出现得较早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思维活动而形成的高级思维模式。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赖与制约的关系。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有关客观世界数量的关系以及空间形式的研究,都是依据数学知识来完成的。其实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锻炼人的思维过程,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就是其中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它可以把数学的前后连贯到一起,并在感知和想象共同进行时,表现出来提炼的概念和学习方法,以及一些对知识的理性认识等。这个过程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共同发展的最终结果。三、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方法1.抽象与形象思维合理进行小学数学抽象思维的培养要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因为这两者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建立起一种抽象与形象共存的数学思想,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过渡的“传递者”。例如:小学四年级的下册书中有关于“种树问题”的数学课程。
⑷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的最大特点是其抽象性,因而通过数学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是重要途径,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而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需要探索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走向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由具体运算为主,逐步向形式运算为主过渡的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把学生数学抽象思维
能力培养真正抓实、抓牢。
一、动手操作,促进学生逻辑思维。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的学科特点与儿童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采用的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根据小学生思维特点及认知规律,学具的使用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可以将原始的智力活动外显为动手操作,然后又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内心的智力活动。但我认为只有适度使用学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否则,始终依赖学具,思维水平难以得到提高。例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三个层次的操作,即三个层次的思维训练。第一层,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其中肯定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画出一条边上的高,表明底和高;把自己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来,再剪一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画出相应边上的底和高;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既快又准地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操作后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教学公式中除以2奠定基础。第二层,让学生抽象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三层,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讲出是如何推导的,公式中底×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引导学生紧扣操作活动中的想一想进行独立思考,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培养。
二、由浅入深,向抽象思维活动发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了高年级就逐步向抽象思维活动发展,这对于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提出、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的增高,积极的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活动过渡。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力差,尤其是逻辑推理能力较低,所以说,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为此,在教学中尽量抓住每一个机会和场合,来诱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如,在圆的周长部分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制作一些硬纸板圆,然后带领学生分别测量出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多少,再算一下周长是各自圆直径的多少倍,学生纷纷动手、动脑进行计算,结果证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圆周率,学习圆周率和近似值,学生印象深。这样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活动,避免了让学生机械去死记硬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合理、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⑸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解题方法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叫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又分为: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客观现实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我们就可以采用形式思维的方式;客观存在也有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我们可以采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形式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基础。
方法/步骤
形式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辩证思维能力:联系、发展变化、对立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否定之否定律。
⑹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抽象思维是什么
什么是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简单说就是建立在概念上 逻辑 推理 归纳 分析 一种思考方法。
概念是抽象思维的核心。抽象思维本身又是一种概念,可以理解为对思维方式的抽象。
关于抽象思维概念
广义的抽象思维,泛指逻辑思维,尤其是形式逻辑思维。这里包括对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基本规律(同一、矛盾、排中和充足理由律)和思维方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等)的研究。
狭义的抽象思维,则是指从复杂事物中,抽取本质属性,舍弃其他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与概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以上内容处处存在概念,也就是处处存在抽象,我们每个人都能看懂,首先可以肯定我们都具备抽象思维。
来看下人类大脑随着年龄发展的阶段
0-2岁:感知运动
2-4岁:感知符号,形成具象思维
4-7岁:形成概念,开始由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
所以孩童时代所接受的教育,其实大多帮助我们完成这个过程,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我们能接受到这些教育,是因为我们有文字,语言,而文字,本身又是一种抽象。
人们为了描述这个世界,发明了语言。
你为了抽象出一个事物,也必须用特定语言去描述它。
文字的出现,使信息交流与传播可不受时空限制,也有可能开成人类群体共同的知识库。为人类抽象思维提供了物质基础。
所以,有了文字才有抽象思维可能。人类拥有文字,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抽象思维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来看现代社会的科技成果
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牛顿三大定理,几何,分析,微积分,代数,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天体物理,黑洞,宇宙大爆炸,DNA,生物进化等等。细胞,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成功登月,飞出太阳系,探索火星。发明了蒸汽机,汽车,飞机,火车,电灯,电话,电视,电冰箱,手机,半导体,晶体管,电子管,LCD,人造卫星,航天飞机,计算机,处理器,软件,互联网;还发明了枪炮,炸药,导弹,原子弹,氢弹。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电话,电脑,手机,塑料制品,供电,燃具,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做房子的钢筋水泥,建筑工业,机械制造,交通运输,汽车,火车,飞机,通信业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科技成果,都是在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发明的,基本上是近300年内发明的. 之前,是封建禁锢的社会。
思想解放之后,人类从具备抽象思维到擅长抽象思维,这是一个本质变化,才使得我们现代美好的生活成为可能。
举个例子
22*28=616;
27*23=621;
33*37=1221;
……
请问:73*77=?
这是一种找规律的题目,答案能立刻回答:5621。
规律是十位数相同,个位数为相加为10的两个数的乘积的快速算法。
到了初中,引入了X 对数字进行抽象
(10x+a)*(10x+b)=100*x*x + 10x(a+b) + ab =100x(x+1)+ab 如果a+b=10的话。
所以,22*28=100*2*(2+1)+2*8 = 616
很多复杂的规律,因为一个x的代入和抽象,变的简单。数学使上述成果变为可能。
同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都是抽象思维的结晶。
世界上的物质纷繁复杂,眼花缭乱。人最大的特点是容易被眼睛看到的物像所吸引,如果每个人都止步不前,不去深入思考内部深层次的原理,社会不会进步。
从地球是方的到地球是圆的,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再到哥白尼的日心说,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由此可见,人类文明的进步,靠的是一群擅长抽象思维的群体。
⑺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一般说来,人对事物的认识 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但这不是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重要 呢。感性认识是理想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必经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 很难区别两种认识何者更为重要。感性认识常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 理性认识常用的思维方式是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必须以形象思维为基础, 个体必须在积累一定知识的前提下才可能具备抽象思维能力。
1.小学阶段形象思维的重要性 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 时形成的,是只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是在对形象信 息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 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有 力工具,即使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除了应该具备抽象思维外,也必须具 备形象思维。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书本知识的启蒙阶段。小学生不可能具备很多知 识,因此必然缺乏抽象思维。在认识事物方面就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数 学学科总体看来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小学生由于知识储 备不够多,不可能具备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不 可避免地需要用形象思维进行教学。小学生认识事物首先是从事物表象开 始的,从形象思维入手,以形象思维为主体来认识、感知事物。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果不运用形象思维,仅靠抽象思维给小学生讲 解,只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1+1=2,这个等式直观上去不难理解,但 是如果你想用抽象的方式让学生去理解1+1 为什么等于2 的话,恐怕是没 有办法的。那怎么让学生理解这个等式呢?可以在桌子的一边放一个水 果,再拿一个水果放上去,就可以很直观地发现1+1 确实等于2 有创造出类似形象的教学情景时,要让学生理解1+1=2就很难。
2.小学数学教育需要从形象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 然而,学习数学,仅仅使用形象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抽象思维, 数学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重要学科。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 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 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 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科学的抽 象是在概念中反映自然界或社会物质过程的内在本质,它是在对事物的本 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其 非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形成概念。科学的、 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当学生学了一定数量的概念,推理和判断后,就 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时候,老师再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引 导,就比较容易提高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怎样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得到感性认识,然后形 成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最终形成新的推理。所以由形象思维到 抽象思维的过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遵循认识规律,精心设计每一个 环节。
3.1 逐步增加台阶,减缓坡度。小学数学教学以形象思维方式为基础, 坚持以直观为主,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感性认识。再通过大量的 感性认识形成表象,再形成逻辑思维。在教学"平均分"、"谁是谁的几倍" 等概念时,可以设计了四个训练层次。
(1)让学生按要求摆学具,边摆边 说,初步感知概念;
(2)让学生看书中图,边看边说,逐步形成表象;
3) 让学生根据表象画出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向抽象过渡;
(4)让学生用 精练语言叙述数量关系,通过实物、图示等促使学生在脑中形成表象,进 一步认识数量关系,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3.2 强化直观的目的性,使表象更明显。表象是一个整体,在小学数 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直观的目的性,以突出的表象,便于抽象概括。在学 习一位数乘两位数时,教材五册例 4:243 为例,教学中应防止学生不 顾过程拿出3 个24 根木棒放在一起就算完成任务,而是让学生把3 个24 根小棒摆成三行,再把 10 个单根的捆在一起,最后排成一列。在此基础 上看书中图,重点分析"为什么把10 个单根的用线圈起来,画箭头指向一 捆10 根的小棒?"为一步列式计算形成了表象,也为下步计算,先算个位, 满10 进一打下了基础。
3.3 抽象概括要以表象作根据。教学中应防止操作归操作、计算归计 算,数形脱节现象发生。抽象概括不离直观,直观形成表象。在动手操作 形成表象后,立即组织学生列式计算,由具体到抽象概括,顺利达到教学 目的。
4.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几种常用方法
4.1 游戏。运用一些数字类游戏、下棋、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等 等。给每一个游戏设计出合乎逻辑的不同结尾,帮助孩子提高抽象的逻辑 推理能力。通过分析、选择、舍弃和讨论,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思辨水平。
4.2 绘制地图。让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画出记忆中的家或学校以 及周边的房屋、花园、商店等,并清楚地标示出方向,也可以提高学生的 抽象思维能力。
4.3 找形状。老师先准备好不同形状的东西,让学生找正方形的东西、 圆形的东西、三角形的东西、星星形的……任何一种形状都会在学生大脑 里形成一种形象,这些形状在学生大脑里进行比较,学生们就会获得对不 同形状的抽象认识。
4.4 排列色彩图案。给学生们一些不同颜色的小珠子,让学生排成不 同图案。起初色彩可以是两种:紫色和绿色,让学生排除:紫――绿―― 紫――绿;绿――绿――紫――绿――绿等等不同图案。然后逐渐增加色 彩数量,这样可以借助这些不同的色彩和图案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⑻ 如何让教学小学数学抽象知识
课题的提出
1,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
2,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总是与生活有所隔离,这样就使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学难度。
3,为此,我觉得教师应该在课题研究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通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相关背景从多种渠道中加以发掘,凸现出该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呈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揭示该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认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影响和真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赋予个人的现实意义,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稳定的学习态度。
2、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研究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
3、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
⑼ 如何变抽象为具体,将小学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课题的提出
1,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
2,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总是与生活有所隔离,这样就使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学难度。
3,为此,我觉得教师应该在课题研究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通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相关背景从多种渠道中加以发掘,凸现出该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呈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揭示该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认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影响和真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赋予个人的现实意义,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稳定的学习态度。
2、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研究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
3、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