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语文课文苏州园林

语文课文苏州园林

发布时间: 2021-07-23 21:52:16

1. 课文苏州园林的缩写

本学期在教学之余,通过和身边老师的探讨以及听取语文备课组其他老师的意见,对语文新教材的“研讨与练习”进行了一些思考,现将这些不成熟的想法总结如下:
一、对语文新教材“研讨与练习”的分析
----综观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一至六册,其课后“研讨与练习”有明显的特点与规律可循:
----首先,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量少而精,题型类似。就精读课文而言,一般是三道题;略读课文则一般两道题。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整体感知类、文章写法或语言赏析类、立足课文的拓展延伸类。具体而言,整体感知一般体现为:通过概括或复述课文内容等形式,或设计几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对课文整体内容进行把握。如七年级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题“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八年级上《苏州园林》的第一题:“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整篇文章也大致把握了。文章写法或语言赏析主要针对的是文章精华部分,如七年级上《济南的冬天》《春》的研讨与练习的设计就课文语言特色及景物描写方面分别安排了两道题。通过这部分的习题,学生能够把握文章在写作手法与语言运用的独到之处,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运用水平;拓展延伸部分内容也非常丰富:有多种形式的片断写作练习,如仿写、缩写、续写、扩写以及改写、写阅读感受与见解、学写诗歌(九年级上《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写信(九年级上《傅雷家书两则》)等;有内容丰富的口语表达交际如讨论、讲故事、辩论等;还有相关文章的对比阅读,延伸阅读;甚至还有对某些尚无定论的学术问题的探究。如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的“研讨与练习” 其中有一题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⑴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⑵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或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
----另外,尽管新课标强调要淡化知识,但是考虑到学生语言学习和运用的需要,在“研讨与练习”中,还适量补充了一些常用汉语知识。如七年级上《春》和《济南的冬天》的”研讨与练习”分别安排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七年级下《安塞腰鼓》一课安排了排比和反复这两种修辞;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课后第三题介绍了对偶的修辞。此外,八年级、九年级上册还分别适当安排了一些说明文和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从对上述“研讨与练习”的分析来看,教材的编者有意识地注意到以下一些问题:
(一)、练习与研讨并重,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既是研讨,则更注重的是学生的主观阅读体验与独到见解,以及与同学老师共同合作探讨获得学习成果。我们发现,其实在很多练习中是没有确切答案的,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只是给了一个思考方向或参考意见而已,最重要的是学生能有自己的见解或感悟。从不少探究性题目的设计可以看出编者特别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及学生个性化地阅读趣味;另外,在完成练习的方式上,也尽量体现出研讨、探究的学习新方式。不少练习或需要与同学间互相交流讨论,或需要自己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材料等才能获得结果。
(二)、在“研讨与练习”中注重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的提高。
从新教材的“研讨与练习”来看,学生的基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如概括能力,表述能力,对语言的欣赏与感受,对文章的初步鉴赏(包括新教材中比较重视的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较阅读来提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每册的古诗文都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大部分都要求背诵默写;现代诗文中的一些名家名篇如朱自清的《春》还提出了较高的诵读要求),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及其他常见写法)表情达意、合作学习能力等几乎在每篇课文的“研讨与练习”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的。可以肯定地说,只要系统地、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地用好“研讨与练习”,学生的上述能力就能得到反复的训练,并由此而深化成规律性的认识(比如如何概括文章内容,从哪些角度进行文学鉴赏),对语言的直观感受能力也能不断增强,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三)、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融合
首先是内容上,在新教材的“研讨与练习”中,除了有本学科的知识,也有不少跨学科内容,涉及历史、音乐、生物、天文地理等,比如七年级上《郭沫若诗两首》的练习就有要求学生观察夜空的牛郎织女星,查找有关天文知识写成短文;其次是方式上,有通过走访相关人员或单位、进图书馆等来实现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进而形成自己的看法;也有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更有直接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有意识的关注一些社会现象。如八年级下《吆喝》的“研讨与练习”要求学生将自己家乡的吆喝作为一种口头文化遗产来加以收集记录,为抢救工作作点贡献;九年级下《枣儿》的“研讨与练习”则安排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孩子孤独的现象,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条件的可以开展一次为孤独者送温暖的活动。应该说,如果真正把这些“练习”落到实处,学生会走进一个广阔而精彩的语文世界,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用语文,那时,焉怕学生不喜语文?
二、对“研讨与练习”的使用建议
----不可否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课后“研讨与练习”并未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足够重视。大多学生也对“研讨与练习”缺少必要的关注,而将更多精力放在自己另外购买的练习资料上,出现本末倒置的做法。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好“研讨与练习”来提高我们课堂教学地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不折不扣地将“研讨与练习”纳入日常备课与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仔细分析该课“研讨与练习”的设计思路,并在教学过程尽量将“研讨与练习”的内容巧妙融合进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课可以以“研讨与练习”来作为展开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其中有些题目可以当作一堂课的切入点甚至是出彩点。由于大多数课后练习设计思路、类型相类似,因此训练时可以有侧重有取舍,灵活处理。有的可以安排学生预习时完成,通过“研讨与练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思路、文章的重点难点等,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能够心中有数;有些可能要有专门的课堂时间来完成;而部分需要充分时间准备的拓展探究题则应该提前安排好,或者给学生留够充足时间。
----其次,宏观地把握好“研讨与练习”,对某些专题进行有系统有层次的训练。譬如,将相关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就是不少练习都涉及的一块内容。如果能对这块内容进行有系统的落实,那么学生的逻辑思维,思辨能力,文学鉴赏水平都会有实实在在的提高。而不同的练习它所侧重的方面又有所不同。仅以八年级上册为例,有比较不同艺术表现形式所产生的效果,如《湖心亭看雪》的练习:“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三峡》的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李白《早发白帝城》),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这着重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极其产生的效果。有从思想内容上进行比较,如《大道之行也》的练习:“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桥之美》的练习则要求学生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来比较差异。有些就专门从写法上来比较,如《中国石拱桥》练习三:“《夜宿卢沟》选段与课文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台阶》的练习三要学生品味《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和《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对写作的好处。还有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进行对比阅读,《信客》练习二:“《背影》的语言朴素平实,《台阶》的语言十分口语化,与这两篇文章相比,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些有共性又各有侧重的对比阅读训练既可以分化在每篇课文教学中,也可以安排专项练习,系统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思辨能力,文学鉴赏水平等。
再次,将“研讨与练习”与口语交际、写作训练进行整合。这实际是阅读、口语交际、写作三个训练系统的整合。新教材的写作、口语交际内容,是分作两个系统编排的。一个系统与阅读结合在一起,另一个系统是与综合性学习结合在一起。第一个系统就体现在阅读部分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总的来看,安排了写作训练有十几次,口语交际练习近二十次。这些练习,有些写阅读课文后的心得体会、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对课文内容质疑等。就形式看,口语交际形式有发言、讨论、辩论等;作文形式有改写、仿写、续写、缩写、扩写、摘录等。由此看来,不应把“研讨与练习”当作单一对课文内容的反馈与检测,而应在操作时利用上述各种方式来实现学生口语交际、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这些练习题本身就蕴涵了丰富的信息,也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果教师在使用这些练习题的时候,以点带面,给学生以更加全面的新鲜知识,同时在使用练习的过程中,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学生倾诉心灵,表达见解的机会,学生的视野回更广阔,情感会更丰富,思想会更成熟。

2. 预习课文《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一、整体把握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来。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二、问题研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它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练习说明

一、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文中内涵较丰富而作者没有详细解说的词语。

1.“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以及《中国石拱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大致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如何运用及其作用都不难理解,在找出具体实例的过程中,学生就能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老师不必过多讲解。

有关资料

一、假如我教《苏州园林》(叶至善)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了我父亲的一篇文章——《苏州园林》。

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教同学们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给他们说明这是一篇“序文”——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这本摄影集就叫做《苏州园林》。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我父亲写一篇序文。为一本书写序文,总得先看一看这本书的内容,为摄影集写序文当然也应该如此。可是那家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准备重拍。内容还没有看到怎么能写序文呢?好在我父亲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有名的园林他都熟悉。还有,他书架上有一本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是二十多年前同济大学出版的,虽然是学术性的著作,却附了195幅精美的照片,可以作参考。有了这两个条件,写序文就不会凭空乱说了。我父亲写这篇序文,开头就从陈教授的《苏州园林》说起,还说这本书中的照片使他回想起他的童年;而且在最后一段,交代了这篇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苏州园林》作的序文。

序文写好后就交给香港那家出版社了,不知什么缘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见出版。《网络知识》杂志编辑部知道了我父亲有这样一篇文章,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就以我父亲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网络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的几句话,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但是这样一删,读者就不明白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了。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又删去了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也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编者作了一条注,交代了这篇文章的出处和原来的题目,可惜没有说明这是一本摄影集的序文。如果说明了,让语文教师了解了我父亲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教起课来一定会切合实际得多。

我是知道这段经过的,所以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教这篇课文之前,我先要告诉同学们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接着,我要给同学们说明一本书为什么要有序文。序文有由本书的作者自己写的,也有由别人写的。由作者自己写的,大多表明他为什么写这本书、怎样写这本书之类;由别人写的,大多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或者加上一些评论,也有给读者介绍作者的。我说“大多”,等于说并非全都如此。但是不管序文写些什么,对理解这本书都是有帮助的。我父亲的这篇《苏州园林》既然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那么对读者欣赏这本摄影集有没有帮助呢?在布置预习的时候,我就提出这个问题来让同学们考虑和讨论。我应该把摄影集拿出来,供给同学们比照。香港的那一本至今还没有出版,我可以取父亲所藏的陈从周教授的那一本来代替;还有个办法,就是从各种画报上去找苏州园林的照片,找那些跟文章最相配合的,当然越多越好。现在各种画报上苏州园林的照片极多,收集并不困难。

同学们经过这样的预习,就用不着我再说什么了。我只要问:“你们读了文章,再看这些图片,是不是觉得图片上的景物更有意思了?”同学们一定同声说“是”,这是可以预料到的。光这样回答很不够,我要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同学们的回答一定各有不同,有的从文章说到照片,有的从照片说到文章,我只要在一旁随机指点几句就成了。在必要的时候,我可以拿出一些图片来让同学们比较,例如对称的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等等。作这样的比较是为了帮助同学们辨别异同,丝毫不含褒贬的意味。各种建筑设计和园林布置都各有长处,文章中也并没有说世界上的园林惟独苏州的好。经过这样一番讨论,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修养方面的事,看不出痕迹,也没有止境,需要的是不断地训练。我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把这个道理贯穿在教学工作中,但是不必向同学们明说。

如果同学问我:“在写作技巧方面,从这篇文章可以学到一些什么?”我就告诉他们:介绍任何一件事物总得抓住这件事物的特点,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这本摄影集,其实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来写的:第一段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第二段总说苏州园林布置的匠心,以下的四段说容易被人们注意的大处,再往下的两段说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处,第九段把苏州园林跟北京的宫廷园林作了比较,最后一段说可以说的还有,意思是让读者自己从摄影集中去寻找。文章的结构很平常,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但是这样的结构很容易使人接受。

有一点倒可以说一说:这篇文章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课本上是注明了的。“寄”是“寄托”的意思,“眷”是“眷恋”,也就是“深切的怀念”。我要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读了这篇课文有没有体会到这种“深切的怀念”的感情。假如他们回答说体会到了,我就进一步问:“文章中并没有一句动感情的话,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这种感情的?”对这个问题能谈到多么深就多么深,我不强求他们。

现在还要告诉同学们: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序文,如果书中有序文的话。最好读两遍:读正文之前读一遍,可以心中有数,知道读正文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应该如何去理解;读完了正文再读一遍,可以回忆一下正文的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同时判断序文对这本书的评论有没有说过头和没说够的地方。如果布置作业的话,我就请同学们找一本曾经读过的课外读物,重读它的序文,用实例说一说读序文的好处,写下来也可以,开个讨论会谈谈也可以。

许多语文老师常常采用这样的办法:教过一篇课文就让同学们仿照这篇课文写一篇习作。我以为这个办法不太好,因为有些课文,或者从内容说,或者从形式说,并不适宜于同学们仿作。这篇《苏州园林》,要仿作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我想同学们不论住在哪里,本城本乡总有一两处可供游览的地方。我就挑选同学们常去的一处作题目,让同学们开个会,大家来说说这处地方有什么特点。如果向不曾去过的人作介绍,哪些是非说不可的,哪些是可说可不说的;怎样说才能说得明白,怎样说才能打动人……讨论过后,可以集体合写一篇,也可以每人写一篇。如果同学们负担太重,不写也可以,因为已经讨论过了,他们已经受到了一次训练。

可是我并非语文教师,我没有一点儿实践的经验。我的设想到底行得通行不通,完全没有把握,恐怕只是纸上谈兵,说说罢了。

二、情趣兼备匠心独运——读《苏州园林》(秦兆基、浦伯良)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

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写,或从导游角度写,各尽其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

叶老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评改两篇报导》第33页)这是夫子自道。读他的文章自然也可以从抓思路着手。本文的思路很清楚,先说明写作的缘由,指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然后根据园林的组成部分,分类加以说明,最后推出一道余波,使人感到含意不尽。

全文11节(指未经删改的原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引子,说明写作动机。(此节在教材中已被删去)

文章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娓娓道来,自然亲切。这本著作多照片,叶老工作余闲,常常翻看,这固然带来一次次的“愉快的享受”,更使他想到他的童年。

叶老是苏州人,1894年出生,22岁之前,他一直在苏州生活。“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语出叶圣陶《洞仙歌》,见《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道出了他对苏州园林的深厚的感情,他和同窗顾颉刚、王伯祥等都是很要好的朋友,课余经常游玩,欣赏园林,所以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尽管已入高龄(写这篇文章时75岁),长期居住北京,但对故乡园林却从未忘怀,而陈从周教授的图册,“多年珍玩”,以此寄托思乡之念,并进而激起写文章的动机。

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表面看来似乎起笔太远了,实则对文章的中心扣得很紧。这本图册不仅使作者产生写作要求,而且长期以来,他借助这些图片,经常回味、揣摩苏州园林,从而加深了对苏州园林特点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2至10节)是主体,着重介绍苏州园林的特色。作者先提出总的看法,然后分类介绍。

第一层,包括第2、3两节,从对我国园林总的印象谈到苏州园林设计的总的原则。先说总的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是作者根据自己游了苏州十多处园林的体会,也是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的结果。“标本”一词,很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指出鉴赏苏州园林的重要。前人早已说过,“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话可以和叶老的印象印证。

说明文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特征讲清楚。苏州园林众多,风格不同,比如主要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园林风格,要概括它们的特点不容易。叶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对苏州园林又有过长期的欣赏和研究,所以概括它们的特征并不困难。他认为,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用四个“讲究……”,对此作了概括的说明,接着用“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了归纳,最后再用游客的反应证明自己看法不谬。

第二层,从第4节到第10节。分别从布局,景物处理,花木,乃至墙、廊、门、窗的设色等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对园林这样复杂的事物,单凭概括性的说明显然是不够的,还须分类加以说明。分类说明可以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事理理解得更透彻、具体。下面选几节来说一说。

第5节,介绍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离不开山和水。在这两种景物的处理上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的特点。作者把它们作为重点加以说明。

先说假山。苏州园林的假山堆叠构思非常巧妙,“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画,或者倪云林的小品,登假山或观赏假山时忘却身在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狮子林的景物以山为主,全用太湖石堆叠而成,有的巍峨雄浑,有的瘦削娟秀,嵌空玲珑,盘旋曲折。沧浪亭有几座堆垒而成的小山,高下升降,极尽委婉之美。叶老用“重峦叠嶂”来概括这些变化多端的假山,决非溢美之辞。元代谭惟则在《狮子林即景》中写道:“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这可以作为叶老的说法的佐证。在几座小山上种植少许竹子花木,到了春天,万木葱绿,益显得山石嶙峋;到深秋,万木萧条,就成疏木寒山了。作者指出,这些艺术创造,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结果,这一见解,非常深刻。

其次说池沼。江南多水,水使园林增色。池水有空阔、明澈的特色,是构成园林幽美景色的重要因素。作者点出苏州池沼之水“大多引用活水”,有一股生气。各个园林的水,情况各异,富有艺术才华和创造能力的能工巧匠,根据池沼的特点,构成一幅幅动人的图画。一种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网师园便是典型一例。其园甚小,但池沼周围亭台楼阁,倒映水中,分外有趣,吸引很多游客。一种是水面成河道模样,如拙政园,沿着纵长的池面,点缀着少数建筑物,安排灵巧的小桥,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然有江南水乡风味。如果沿着池边漫步,“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在池沼中常常种植荷花,养金鱼,这“又是入画的一景”。拙政园荷花种得最多,到了夏天,万柄摇风,香远益清,简直一片莲花世界。怡园的荷花另有一种风味,“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李鸿裔《怡园》)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鱼戏莲叶图”。

第7节,写花墙和廊子。这两样东西看起来是附件,但也能显示苏州园林的特点。花墙和廊子使整个园子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所以作者说:“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留园多廊子,长达七百多米,两边无所依傍,上又有各种镂空图案(名漏窗,又名窗花),妙就妙在“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使游者几经转折,目不暇接,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沧浪亭用的是复廊,把墙外的水和墙内的水联成一片,是借景的佳例。

苏州的漏窗本身便是一幅幅图案画,沧浪亭复廊的漏窗达一百余种。而透过漏窗,浏览那若隐若现的绮丽景色,真如一幅幅出色的山水画,使人有观赏不尽的感觉。

园林中增置花墙、廊子、漏窗,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观赏点,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的意境,让观赏者感到美不胜收。

第8节,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苏州园林整体而言,布置得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形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就每个局部而言,也装饰得特别精致,很难找到一点破绽。作者运用举例的方法,用阶砌旁边的书带草,墙上的爬山虎、蔷薇、木香,墙下的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做例子,说明都能在极小的范围内景物也能被布置得错落有致,令人吟味无穷,得到美的享受。

第10节,说明建筑物的颜色,也是形成美感的重要因素。梁柱、木窗、栏干是暗红色,墙壁是白色,水磨方砖是淡灰色,屋瓦和檐漏也是淡灰色,周围草木是绿色,这些颜色非常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说明自己病后“心思体力还差,因而不再多写了”。叶老的文章一向严谨细致,这篇文章尽管写于病后,仍然精心构思,一丝不苟,惜墨如金。而“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文章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的美景。

(见《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三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三、《苏州园林》教学要点(刘宗德)

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

教学本文,要抓住以下两个重点:

(一)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作者经过周密观察,准确把握园林特征,按照园林建筑的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写说明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准确把握客观对象本身的特点。本文要介绍的苏州园林是我国最著名的园林建筑,共有一百多个,颇负盛名的也有十来个。这些园林集中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巧夺天工,争奇竞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要在一篇短文内详细介绍苏州园林,一定要经过精细的观察,才能以简驭繁地把握它们的共同特点。

作者叶圣陶,原是苏州人,“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而且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他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中之同的特征,以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

3. 语文阅读苏州园林

9.各个角度看都像一幅画。
10.第一句话。晕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对第一句话进行了分写。
11.打比方。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苏州园林的自然之美。
12.不能去掉。绝大部分的意思是大多数,并不是全部都是,限制了范围,并且去掉了与现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我也不知道对不对_(:з)∠)_】

4.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13课 苏州园林原文谁知道

叶圣陶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

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

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

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

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

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

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

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

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

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

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

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

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

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

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

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

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

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

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

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

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

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

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

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

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

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

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5. 【语文题】苏州园林课文的全解

《苏州园林》课文评点

苏州园林据说[“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有一百多处,我到过[“到过”表示作者所研究、概括的范围。] 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也到过一些”其他园林,是为下文苏州园林和其他园林比较作铺垫,它也是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地位的基础,否则“标本”“影响”就无说服力,这是本文语言的严密处。]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这是作者根据自己游了苏州十多处园林的体会,也是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的结果。“标本”一词,很确切地说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指出鉴赏苏州园林的重要。]

[此段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总领全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以说作者想出了一个最佳的角度,他不从游览者的观感下笔,而是揣想当年那些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建造思想,从他们的设计、建造思想说起。]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因为课文要说明的是到过的“十多处”苏州园林,作者根据说明对象确立了全文的中心。]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务必使……”一句话,说明苏州园林这个群体的特征,也是全文总说。“图画”两字,贯穿全篇,从图画始,到图画终,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二提“图画”。“一切”“决不”加上前文的“务必”“无论……总是”都是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为了强调共同点。] 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引用游览者的话来证实作者的评价,三提“图画” 。这是从游览者的感受这一侧面烘托了园林之美。园林是供人游览鉴赏的,用游人的观感很能说明园景的特色。“没有一个不”的双重否定也扣住了从任何角度看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特点。]

[此段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点,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四个“讲究”,概括下文的分项说明。]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以“东边……西边”方位词,替换“左边”“右边”方位词,避免了与前文字面上的重复。] 这是为什么?[联系前面的“好象故意避免”,这是模仿某些游览者在游览时可能出现疑问的口吻留下悬念,以便突出下文的“要求自然之趣”。这样写,要比直接叙述事物的特点,富有趣味。]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图案画”“美术画”,从图画的角度来说明布局特点,四提“图画”。] 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从比较中突出苏州园林布局特点——绝不讲究对称。]

[此段为分项说明之一:亭台轩榭的布局特点在得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的要求。这段照应讲完建筑物布局。]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说明了模拟真山的特征。艺术不是模仿一山一水,而是把山水融汇胸中,构成一个艺术的形象,体现一定的趣味,使观赏者沉浸其间。“重峦叠嶂”一词,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丘壑,[“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呼应,说明假山堆叠的艺术性。] 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一个“活”字,突出池沼特点。] 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有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分两种:一种宽畅,一种成河道。这是池沼的不同点。“模样”一词,又区别于一般的河道。池沼的相同点: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突出池沼的自然之趣,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照应总说,五提“图画”。]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六提“图画”。]

[此段为分项说明之二:假山的堆叠和配合。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池沼高低屈曲有自然感,有“入画”感,这段照应“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着眼在画意”,七提“图画”,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高树与低树……”描写各种树木花草安排是错落有致的。“俯仰生姿”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述出对各种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错落有致,符合自然美的原则,一扣“着眼在画意”。]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两个“相间”,与“四季不感到寂寞”照应,二扣“着眼在画意”。不说四时都有鲜花开放,而说“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更添了一点情趣。]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两个“没有……”句式,从反面说明“着眼在画意”。]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虽是实写,但给人以想象的余地。“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一幅好画”,八提“图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珠光宝气”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描绘出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此段为分项说明之三:花草树木的配合,这段照应“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上段以“入画的一景”结尾,本段以“着眼在画意”开始,“画”字成了连接段与段和过渡的桥梁,不但省略了许多笔墨,还紧扣了中心,使段落连接紧密,这些地方看来似乎信手拈来,实际是匠心所在。全段紧扣“画意”逐层说明。用议论说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这两样东西看起来是附件,但也能显示苏州园林的特点。花墙和廊子使整个园子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使游者几经转折,目不暇接,时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作用在: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意境,使游览者好似置身在“画图中”。间接说明“如在画图中”。]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此段为分项说明之四:这段与“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相照应。这段说花墙、廊子,镜子对于增加园景层次的作用,说明的本身也很有层次,三句话意思层层递进。]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开头一句“必然也不会……”和上段的第一句:“必然会注意……”相连,两句都是从游览者的角度来写的,前一句从正面提,后一句从反面提,既加强了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也避免了句式上的重复。] 就是苏州林要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这句是中心句。“图画美”,九提“图画”。]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阶砌旁边”“墙上”“和墙下”,紧扣“每一个角落”。“栽”蔓延着”“给补上”,紧扣“注意图画美”。一个“补”字说明了匠师们的细心匠心,善于注意图画美,使单调化变为多彩。最后一句小结和中心句呼应。] 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以上四段,具体阐述苏州园林的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首句是中心句。重点是“工艺美术的上品”七字。] 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这两句扣紧“上品”两字,概括了艺术手法的高超。]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园林的布局是美术画,门窗是图案画,十提“图画”,照应上文。]

[此段介绍苏州园林的门、窗在雕镂琢磨上的特点。 ]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以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色彩特点——极少使用彩绘。“极少”,准确的限制,这正是与北京园林不同之处。]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此段说明建筑物的颜色,也是构成图画美的一个条件。] 而到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结尾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的美景。]

本资源来自中华教育资源网

6. 苏州林园的语文课文

在文中的第二段,作者极其明确地指出上述特征。然后,作者从苏州园林的不讲究对称,以至回避对称,说明了它的自然之趣;从假山、池沼堆叠、配合,说明了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从树木的栽种与修剪说明了着眼在画意;从花墙、廊子的设置说明了景致的层次与深度;从每一个角度的花草树木说明了无处不在的图画美;就连门、窗、梁、柱等都能让人称心满意,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7. 苏州园林课文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7)语文课文苏州园林扩展阅读:

1、《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叶圣陶,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1911年11月,改为现名叶圣陶。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1911年中学毕业后,成为乡镇小学教师。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

2、苏州古典园林,简称苏州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苏州古典园林素有“园林之城”之称,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3、苏州古典园林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170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有19处,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园林。

8. 语文 《苏州园林》

整体: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玩美的图画。
1.亭台轩榭的布局
2.假山池沼的配合
3.花草树木的映衬
4.进京远景的层次

9.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习题

不可以!说明文有一定的顺序:空间,时间和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
。。。。。。
我也该学这课了
顺便说说吧。
祝你学习进步

来自郑州市,八(3)班的祝福

10. 初二语文 苏州园林

咱横着来看:第一空:四个讲究 第二空:总结全文 第三空: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四空:美。
就算有不对的咱也采纳一下呗,看我辛辛苦苦翻了半天书的份上..采纳采纳采纳采纳。

热点内容
中国建筑历史 发布:2025-08-28 11:43:53 浏览:161
威尔的英语 发布:2025-08-28 09:09:26 浏览:799
数学九上课本 发布:2025-08-28 07:49:47 浏览:763
广安市教师公招 发布:2025-08-28 07:43:26 浏览:836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德育工作总结 发布:2025-08-28 05:16:12 浏览:975
师德自查反思 发布:2025-08-28 05:14:48 浏览:52
c罗射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8-28 03:56:00 浏览:176
教师编数学题 发布:2025-08-28 03:44:21 浏览:617
高二数学期末考试卷 发布:2025-08-28 03:44:20 浏览:319
保护环境英语 发布:2025-08-28 03:15:54 浏览: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