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备课
一、教师备课现状分析
1.重视不足。不少教师把主要的工作精力、时间花在改作业、补差、辅优,以及课堂教学研究、探索上,真正花在备课上的时间很少,有的甚至是先上课,然后几节备课一齐补上。
2.备课流于形式。教学目标的制定既不符合《课程标准》,又不切合学生实际;教学重点突破没有好的手段;教学方法设计陈旧,教学程序不流畅,不能很好地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总之,备课现状不容乐观。
二、备课必须先备好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辅资料,学生学情等。
1.要认真学习、把握《数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它包括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四个部分,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潜心学习、研究、把握,做到标准在我心中,教学有理可据。
2.要学会对教科书的研究分析。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载体,教师要有驾驭教材整体结构的能力,做到教学中知识的编排符合科学体系,学会分析、解剖教材每一节教学内容,自然建立知识结构,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形成、发展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3.要分析学生的学情。尽管《课程标准》从各个角度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建议,教学内容设计比老教材更具弹性,但不管怎样,编写者不可能考虑所有的学生实际情况,由于学生的基本知识、认知水平、学习心理不同,对于同一个认知目标来说,会出现有的学生接受得快,有的学生接受得慢,甚至有的学生很难接受。因此,在一个教学班里,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不同学生,应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所有这些都应在备课时得到落实。
三、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它反映了《课程标准》对未来公民在与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并反映了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课程目标是由课堂教学目标转化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利于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弱,也决定着整个课程目标能否实现。
1.要花时间学习课程目标体系。新课程确立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它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教学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情感的培养。《课程标准》在给出课程目标时已阐明了各目标水平的要求,并列举了各目标水平对应使用的行为动词,在“知识与技能”领域常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采用的行为动词一般较为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等等。在“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领域常应用体验性目标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和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常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如“经历”、“感受”、“体会”、“探索”,等等。例如:对某实际问题解决途径的探讨,学会交流讨论等。
2.学会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所表达的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观察和测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表达还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可接受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目标,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要同样关注,不能随意偏废。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认为经常性有意识的教育与渗透比无意识的“顺其自然”效果肯定要好。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参与
1.引入新课,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联系以旧引新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备课中充分设计自主活动,留足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教师讲授下进行活动,如听讲、记笔记、回答问题,等等,可称为非自主活动;另一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的心智活动和操作活动,如独立思考、独立演算、操作、讨论、练习等,称为自主活动。自主活动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备课中要压缩教师的活动分量,多设计学生的自主活动。现在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差,许多学生不会说、不愿说、不敢说,教师也不放心让学生放开说,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无疑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此,在备课中可设计各种让学生动口说的活动,如口头提问、板书口述、口头更正、启发解疑、说题、谈阅读体会、开展专题讨论、辩论赛,等等。
3.课堂小结与评价过程要以学生为主。备课时可写清采用什么方法使学生学会小结,包括学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知识点间的联系,应注意的问题及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才能进行知识的内化,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
五、坚持课前备课、课后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课前备课、课后反思尽管非常重要,常被提及,但许多教师总是不能认真做好,即使做了,往往也是形式的、肤浅的。在每个教案后留有空格,课后及时记上教学反馈信息,成败得失,修正意见,不仅对改进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了最好的第一手材料。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备课应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分析、教学思路、教学反思等内容。备课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为此,备课内容设计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备课内容设计要体现情感性,注重育人功能;备课内容设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并广泛探掘和应用各种教学资源
Ⅱ 高三数学备课组活动怎么开展
学到备课组的话,那么就是可以做一些ppt,然后每个老师针对某一些章节自己表现长的。
Ⅲ 高三数学老师备课复习资料要不要打印出来
我觉得老师一般情况下都会给你打出来的,如果你愿意自己打出来的话也可以。
Ⅳ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1、对称:
y=f(x)与y=f(-x)关于y轴对称,例如:
与()关于y轴对称
y=f(x)与y= —f(x)关于x轴对称,例如:
与关于x轴对称
y=f(x)与y= —f(-x)关于原点对称,例如:
与关于原点对称
y=f(x)与y=f(x)关于y=x对称,例如:
y=10与y=lgx关于y=x对称
y=f(x)与y= —f(—x)关于y= —x对称,如:y=10与y= —lg(—x)关于y= —x对称
注:偶函数的图象本身就会关于y轴对称,而奇函数的图象本身就会关于原点对称,例如:
图象本身就会关于y轴对称,的图象本身就会关于原点对称。
y=f(x)与y=f(a—x)关于x=对称()
注:求y=f(x)关于直线xyc=0(注意此时的系数要么是1要么是-1)对称的方程,只需由xy+c=0解出x、y再代入y=f(x)即可,例如:求y=2x+1关于直线x-y-1=0对称的方程,可先由x-y-1=0解出x=y+1,y=x-1,代入y=2x+1得:x-1=2(y+1)整理即得:x-2y-3=0
2、平移:
y=f(x)y= f(x+)先向左(>0)或向右(<0)平移||个单位,再保持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压缩或伸长为原来的倍(若y= f(x+) y=f(x)则先保持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压缩或伸长为原来的倍,再将整个图象向右(>0)或向左(<0)平移||个单位,即与原先顺序相反)
y=f(x)y= f先保持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压缩或伸长为原来的||倍,然后再将整个图象向左(>0)或向右(<0)平移||个单位,(反之亦然)。
3、必须掌握的几种常见函数的图象
二次函数y=a+bx+c(a)(懂得利用定义域及对称轴判断函数的最值)
指数函数()(理解并掌握该函数的单调性与底数a的关系)
幂函数()(理解并掌握该函数的单调性与幂指数a的关系)
对数函数y=logx()(理解并掌握该函数的单调性与底数a的关系)
y=(a为正的常数)(懂得判断该函数的四个单调区间)
三角函数y=sinx、y=cosx、y=tanx、y=cotx(能根据图象判断这些函数的单调区间)
注:三角中的几个恒等关系
sinx+ cosx=1 1+tanx=secx 1+cotx=cscx tanx=1
利用函数图象解题典例
已知分别是方程x +10 =3及x+lgx=3的根,求:
分析:x +10 =3可化为10=3—x,x+lgx=3可化为lgx=3—x,故此可认为是曲线
y=10、y= lgx与直线y=3—x的两个交点,而此两个交点关于y=x对称,故问题迎刃而解。
答案:3
4、函数中的最值问题:
二次函数最值问题
结合对称轴及定义域进行讨论。
典例:设a∈R,函数f(x)=x2+|x-a|+1,x∈R,求f(x)的最小值.
考查函数最值的求法及分类讨论思想.
【解】(1)当x≥a时,f(x)=x2+x-a+1=(x+)2-a+
若a≤-时,则f(x)在[a,+∞]上最小值为f(-)=-a
若a>-时,则f(x)在[a,+∞)上单调递增
fmin=f(a)=a2+1
(2)当x≤a时,f(x)=x2-x+a+1=(x-)2+a+
若a≤时,则f(x)在(-∞,单调递减,fmin=f(a)=a2+1
当a>时,则f(x)在(-∞,上最小值为f()=+a
综上所述,当a≤-时,f(x)的最小值为-a
当-≤a≤时,f(x)的最小值为a2+1
当a>时,f(x)的最小值为+a
利用均值不等式
典例:已知x、y为正数,且x=1,求x的最大值
分析:x==(即设法构造定值x=1)==故最大值为
注:本题亦可用三角代换求解即设x=cos,=sin求解,(解略)
通过求导,找极值点的函数值及端点的函数值,通过比较找出最值。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
典例:求t的最小值(分析:利用函数y=在(1,+)的单调性求解,解略)
三角换元法(略)
数形结合
例:已知x、y满足x,求的最值
5、抽象函数的周期问题
已知函数y=f(x)满足f(x+1)= —f(x),求证:f(x)为周期函数
证明:由已知得f(x)= —f(x —1),所以f(x+1)= —f(x)= — (—f(x —1))
= f(x —1)即f(t)=f(t —2),所以该函数是以2为最小正周期的函数。
解此类题目的基本思想:灵活看待变量,积极构造新等式联立求解
二、圆锥曲线
1、 离心率
圆(离心率e=0)、椭圆(离心率0<e1)。
焦半径
椭圆:PF=a+ex、PF=a-ex(左加右减)(其中P为椭圆上任一点,F为椭圆左焦点、F为椭圆右焦点)
注:椭圆焦点到其相应准线的距离为
双曲线:PF= |ex+a|、PF=| ex-a|(左加右减)(其中P为双曲线上任一点,F为双曲线左焦点、F为双曲线右焦点)
注:双曲线焦点到其相应准线的距离为
抛物线:抛物线上任一点到焦点的距离都等于该点到准线的距离(解题中常用)
圆锥曲线中的面积公式:(F 、F为焦点)
设P为椭圆上一点,=,则三角形FPF的面积为:b
注:|PF| |PF|cos=b为定值
设P为双曲线上一点,=,则三角形FPF的面积为:b
注:|PF| |PF|sin=b为定值
附:三角形面积公式:
S=底高=absinC==r(a+b+c)=(R为外接圆半径,r为内切圆半径)=(这就是著名的海伦公式)
三、数列求和
裂项法:若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则求时可用裂项法求解,即=()=
求导法: (典例见高三练习册p86例9)
倒序求和:(典例见世纪金榜p40练习18)
分组求和:求和:1-2+2-4+3-8+4-16+5-32+6-…分析:可分解为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然后分组求和
求通项:构造新数列法典例分析:典例见世纪金榜p30例4——构造新数列即可
四、向量与直线
向量(a,b),(c,d)垂直的充要条件是ac+bd=0
向量(a,b),(c,d)平行的充要条件是ad—bc=0
附:直线Ax+By+C=0与直线Ax+By+C=0垂直的充要条件是A A+ B B=0
直线Ax+By+C=0与直线Ax+By+C=0平行的充要条件是A B -A B=0
向量的夹角公式:
cos=
注1:直线的“到角”公式:到的角为tan=;“夹角”公式为tan=||
(“到角”可以为钝角,而“夹角”只能为之间的角)
注2: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0,]
注3:直线倾斜角范围[0,)
注4: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0,]
注5:二面角范围:[0,]
注6:锐角:(0,)
注7:0到的角表示(0,]
注8:第一象限角(2k,2k+)
附:三角和差化积及积化和差公式简记
S + S = S C
S + S = C S
C + C = C C
C — C = — S S
五、集合
1、集合元素个数的计算
card(A)=card(A)+ card(B)+ card(C)—card(A)—card()—card(CA)+card(ABC)(结合图形进行判断可更为迅速)
2、从集合角度来理解充要条件:若AB,则称A为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小的可推出大的)此时B为A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若A=B,则称A为B的充要条件
经纬度
六、二项展开式系数:
C+C+C+…C=2(其中C+ C+ C +…=2;C +C+ C+…=2)
例:求(2+3x)展开式中
1、所有项的系数和
2、奇数项系数的和
3、偶数项系数的和
方法:只要令x为1或—1即可
七、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E(a+b)=aE+b;E(b)=b
D(a+b)=aD;D(b)=0
D=E—(E)
特殊分布的期望与方差
分布:期望:E=p;方差D=pq
二项分布: 期望E=np;方差D=npq
注:期望体现平均值,方差体现稳定性,方差越小越稳定。
八、圆系、直线系方程
经过某个定点()的直线即为一直线系,可利用点斜式设之(k为参数)
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也可视为一直线系,可利用斜截式设之(b为参数)
经过圆f(x、y)与圆(或直线)g(x、y)的交点的圆可视为一圆系,可设为:
f(x、y)+g(x、y)=0(此方程不能代表g(x、y)=0);或f(x、y)+g(x、y)=0(此方程不能代表f(x、y)=0)
附:回归直线方程的求法:设回归直线方程为=bx+a,则b=
a=-b
九、立体几何(一)
1、欧拉公式:V+F—E=2(只适用于简单多面体)
利用欧拉公式解题的关键是列出V、F、E之间的关系式
棱数E=(每个顶点出发的棱数之和)=(每个面的边数之和)(常用)
2、长方体的三度定理
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的长的平方等于一个顶点上三条棱的长的平方和
推论
若对角线与各棱所成的角为、、,则:
cos+cos+cos=1 sin+sin+sin=2
若对角线与各面所成的角为、、,则:
cos+cos+cos=2 sin+sin+sin=1
3、三角形“四心”
重心:三边中线交点
垂心:三边高线交点
内心:角平分线交点(内切圆圆心)
外心:垂直平分线交点(外接圆圆心)
若三角形为正三角形,则以上“四心”合称“中心”
引申:
若三棱锥三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则该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内心
若三棱锥三条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则该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外心
若三棱锥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该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垂心
若该三棱锥为正三棱锥,则其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中心
4、经度纬度
九、立体几何(二)
一、“共”的问题
1.多点共线:先证其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然后其余点均在该直线上。举例: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设线段A1C与平面ABC1D1交于Q,证:B,Q,D1共线。
2.多线共点:先证两直线共点,其余的过该点。举例:三个平面两两相交于三条直线,求证:三条交线共点,或互相平行。
3.多线共面:先找到两条确定一个平面,然后证其它的均在平面内。举例:四条直线两两相交不共点,求证:四条直线共面。
二、“角”的问题
1.异面直线所成角(0°,90°]:采用平移转化法,构造一个含θ的三角形,由余弦定理求得(请自己补充例子,这个很重要);
2.直线与平面所成角[0°,90°]:关键是找射影,最后通过垂线、斜线、射影来求所成角。举例:求正四面体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
3.二面角[0°,180°]:关键是作二面角,方法有定义法、作棱的垂面、三垂线定理和公式法(S=cosθ?S’)。举例:求正四面体的相邻两侧面所成角(arccos(1/3)).
三、“距离”的问题
1.点面距:可通过定义法或等体积法。举例:边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A点到平面A1BD的距离()。
2.线面距:转化为点面距。举例:边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A1B到平面B1CD的距离()。
3.异面直线间距离(一些较特殊的,难度不要太大),比如求正四面体对棱间的距离()。举例:边长为a的正方体ABC</e
Ⅳ 高中数学的备课该怎么写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